• 《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作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丛书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页数】144【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ISBN号】978-7-5046-6659-8【价格】18.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提要:沙龙围绕国内外最新的疫苗研发进展及免疫接种的概况、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未来几年疫苗的研发方向及关键技术等几大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研究员等20余位专家围绕沙龙主题作了主题报告,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当前新型疫苗研发及免疫接种所面临的挑战及疫苗研发的关键技术。通过交流、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新型疫苗的研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时刻把握国内外疫苗的研发动向;针对新型疫苗,需整合各相关学术领域的力量,研发出更适宜中国人群的的疫苗;要保持多个部门、单位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试读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7日上午会议地点济南主持人杨维中杨维中:大家手上的这本书,是第64期新观,点新学说沙龙文集,题目是《传染病病原快速鉴定与溯源新技术的探索与挑战》,所涉及领域与我们专业比较相近。第64期文集非常有意义,是由杨瑞馥、阚飙、舒跃龙,大家都很熟悉的三位教授牵头的。本期沙龙是由赵铠院士和我发起。本期沙龙的主题是“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众所周知,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疫苗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疫苗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包括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的LaceE.Rodewald先生和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GregoryC.Gray先生。希望大家本着学术自由讨论的宗旨进行学术碰撞,为我国疫苗的研究、使用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以促进整个疫苗领域的进步。在此,我要感谢中国科协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专家们能够在这里自由地发表新观,点、新学说和新技术。从专家研究领域来说,所涉及的专业还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来自WHO和美国的专家,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构、疾控机构、医院、NGO(非政府组织)以及外国疫苗公司的专家学者。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地积极参与,预祝沙龙取得圆满成功】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枝术疫苗使用效果及挑战⊙杨维中今天早上,我把报告的题目稍微改了一下,把原本关于世界范围的内容改成更多倾向于国内的。因为,WH0的Lace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卫学院的Gray教授,会对世界范围的内容讲得更多一点。尽管内容可能有所重复,但是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国的疫苗接种历史。1942年,有一本白皮书叫《国民健康现状》,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时中国的人口数是4亿左右,每年患病的人数是1.4亿,占总人口的1/4以上;总的病死率相当高,为25%~30%,其中41%死于传染病。每年婴儿的死亡人数大约有360万例,死亡率高达20%。1942年全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是75岁,有些地方,比如说像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可以达到80岁。疫苗在延长人群寿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了疫苗接种,但是当时疫苗的种类非常少,比如说白喉,在没有疫苗的年代是严重流行的。据记载,1940~1946年我国白喉患者有上万例,死亡人数达上千例。天花更是如此,199年,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做过一个调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1000人里面留有天花瘢痕的人数达到4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预防接种的事业发展非常快,包括疫苗研发、管理、使用、计划免疫等,大致分成几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靠天吃饭”,天气冷的时候就接种,因为没有办法保存疫苗,冷了就可以接种了,而夏天,气温较高是不能接种疫苗的,因为没有冷链,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障;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疫苗接种工作飞跃发展,那时候纳人国家免费接种的疫苗有四种,能预防六种传染病;到2002年,我国把乙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也就是说由国家支付疫苗以及接种的费用。2007年,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把疫苗接种扩大到14种,能够预防15种病。每年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关健技术大概有1600万左右的新生儿,15岁以下儿童有3亿多,均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从接种率上看,80年代后期接种率已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接种疫苗以后,部分疾病的发生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百日咳、白喉、流脑发病率非常高,而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白喉病例了;百日咳也已经下降了99%,由过去数万、数千的发患者数,现在仅是个位数或者百位数。麻疹过去发病率也非常高,1959年发病数是944万例,新生儿几乎不能幸免麻疹。那个时候发病率是1432/10万。2012年发病6000例,发病率只有0.46/10万了。而近代疫苗接种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就是乙肝疫苗的引进。我国对新生儿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在没有接种前,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大概在10%左右,而到2006年,在同样地区,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5岁以下的孩子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了很多,只有0.97%。所以说,近年来通过乙肝疫苗的接种(当然还有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乙肝发病被控制得很好了。发病率数据也一样,2005年5岁组是2.33/10万,到2012年是0.43/10万。10岁组在2005年的时候是3.35/10万,到2012年的时候只有0.8/10万。总体来讲,疫苗的接种对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控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说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不是说说就可以了,没有具体措施是不行的,而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采用了免疫接种。在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在灾区做了乙脑,甲肝疫苗的接种,当然还有其他的综合措施,但接种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3年以后四川进行了一次评估,三年间不仅没有大的疫情发生,连续3年的法定传染病都低于震前数年的平均水平。“灾后无大疫”,疫苗接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免疫接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死亡人数锐减,相应的疾病负担也不断下降。最后,看一下综合的指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不到40岁。到2011、2012年的时候人均寿命已达到73.5岁,女性还要稍高一些。到“十二五”末还要增加1岁。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免疫接种减3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技术少了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死亡,对期望寿命的提高贡献是很大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还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中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网稀疏薄弱,满足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快速发展。过去是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2007年、2008年一下拓展到十几种疫苗。我们的整个工作体系要快速发展,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免疫规划本身也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工作环节。薄弱地区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城乡结合部),还有边远的农村地区和牧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另外,疫苗品种单一、联合疫苗少、接种次数多、发生疫苗副反应的风险大。同时,整个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监测异常反应和处置已经成为影响接种工作的重要因素。儿童在两岁以前几乎每个月都有疫苗要接种,要接种几十针,接种的次数多,当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更多新的、联合的、更有效、更安全的疫苗。还有一个挑战。首先,我们国家的疫苗基础研究薄弱,缺少创新、高端的研发人才。第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弱,大规模的生产工艺欠缺。另外,疫苗质量及效果评价支撑体系不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在应急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国家的储备也不够,在应对疫情大规模波动的时候应急生产能力不足。第三,总体来讲,中国传染病发病率偏高,2010年WH0有一个评估,中国麻疹患者数占了全球的13%,腮腺炎占了50%,风疹占了62%。当然,其他国家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很多国家不像我们国家有传染病网络直报。当前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了,登革热又传进中国并引起进一步传播,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疫苗来应对这些问题。另外,国际上疫苗供应竞争也很大,我们国家的疫苗以国产为主,越来越多外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这是一个正常的竞争。为了健康和疾病的防控,疫苗在需求的种类上、数量上都会大大地增加。同时,需要改进和研发的疫苗也很多。一些古老的疾病,过去也用疫苗预防。比如霍乱疫苗,很多年前就有,但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改进。2010年,海地发生了地震,一些专家说如果当时进行有效的霍乱疫苗接种,可能就不会发生几十万人感染、8000多人死亡的现象。全世界范围内疟疾、艾滋病的疾病负担都非常重,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技术但是这两种疾病的疫苗距使用还有很远的距离。2013年全球登记的疫苗临床试验有161项,其中有15项在中国进行,主要在四期临床试验,国产疫苗13项,进口疫苗有2项,包括流感、水痘、狂犬、乙肝疫苗等。面对这样的挑战,虽然疫苗应用对于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人群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远远不够。2011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安排了至少94亿元资金,要在2015年以前建成疫苗供应体系,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常态必保,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要进一步完善,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应对突发和重大疫情的实力。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有以下几项。第一,培育新的急需疫苗;第二,建设关键研发设施,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国家研究中心等能力建设;第三,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第四,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第五,建立完善疫苗的质监体系。具体的技术指标包括怎么研发,怎么整合,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提高它的质量,其次是增加产能。这是三方面的技术指标。要考虑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增加对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疫苗的投入。尽可能地跟国际接轨,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并且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乙脑疫苗进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良好的开头,以后要争取更多的创新。疫苗非常重要,但是会遇到挑战,总体来讲我们要推动其加速发展,这有益于老百姓的健康。有人说了,除了安全卫生饮用水,没有其他方式比疫苗在降低人类死亡率方面贡献更大,包括抗生素。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抗生素很重要,但是疫苗最好。所以说,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的手段,同时能够体现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性。最后,用这么一句世界卫生组织的名言跟大家共勉一人类消灭天花与人类登月同辉。不要认为只有登月对人类才有贡献,消灭天花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更加健康、更加漂亮:否则,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瘢痕,很多孩子都会天亡。5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徐爱强:刚才杨主任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先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对目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控制方面贡献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圈子。疫苗是20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可以与人类登月计划相媲美。但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许多人对接种疫苗有一些担忧和焦虑,甚至影响到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其实这也很正常,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民众对自己的健康更为关注,一旦疫苗接种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对疫苗产生一些偏见。关键是如何尽快让我们国家度过这一阶段,让普通群众对疫苗及其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主动参与疫苗接种工作,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二,疫苗非常重要,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使用疫苗来控制。现在新发传染病频发,大家都很关注,似乎一发现新的传染病,都要寄托使用疫苗来控制。先不说疫苗的研发需要很长的周期,单从疾病预防的策略来说,也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用疫苗来进行预防。这个观念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将科学道理给群众讲清楚。陆家海:我想提一个观,点,疫苗对传染病的防治作用非常重要,还有与疫苗可能同等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非典”疫苗,对艾滋病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减少。所以在研制有效疫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健康教育。我提出一个观,点,将健康教育称为“电子疫苗”,就是利用现在的各种技术包括现代媒体技术,大量推广疾病防治知识。比如说我们在重大的会议之前,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播放之前,用上5秒钟或者10秒钟播出对不同疾病的防治知识,让人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防治疾病。我想这一点更为重要。6···试读结束···...

  • 《梁天照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冯崇廉,陈炯抗,陈文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梁天照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作者】冯崇廉,陈炯抗,陈文裕主编【丛书名】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岭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系列【页数】187【出版社】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359-7168-5【分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冯崇廉,陈炯抗,陈文裕主编.梁天照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内容提要:乐业奉献、大医精诚、学术渊源、治学思想、临床思维、对中医教育的贡献、小儿麻疹治验、白血病治验、输尿管结石治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等。《梁天照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内容试读引言001岭南名医梁天照(1906一1981)天生于清潮末年,广东顺庆县人。青少术年时代就读于佛山和广州的私塾中精学,中学毕业后考人广东中医药专门与学校学习。毕业后,于1936年始悬壶于佛山市太平沙,1946年在广州市西用关龙津路开设诊室,名噪一时。梁天照治病认真细致,疗效显著,深受病家信任。诊余之暇,喜爱诗词及书法梁天照(1906一1981)言等艺术一、乐业奉献梁天照,于1956年调入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为该院中医科负责人,曾任广州市改协荔湾区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组织干事、学术干事、妇科学部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等职,兼任广州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医考试分会委员,广州中医业余讲师团讲师,广州医学院中医教研组讲师,广州医学院学术编辑委员会委员及广州历代名医整理小组成员,广东省子宫脱垂防治组成员等。1978年9月被推选为广州中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78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002二、大医精诚梁天照医德高尚,主张医德医术两者不可偏废。梁天照一生谦虚、好学,绩学靡倦,行医后久享盛名,从不骄傲自负,医德高尚,治学态度良好,不说人岭南中短,不攻同道,蝎诚为患者服务。很多时候,病房抢救危重症患者,他随叫随到,白天如此,晚上亦如此。星期天有时回院诊治患者后才放心休息。对患者服务态度好,从来不发脾气,并耐心向患者解释。他在学生的临床手记上批语:华书系“患者性情易激动,特别久病为甚,当日广邝某某之态度,确实无理取闹,然为医者,应多体谅。”梁天照对患者态度诚恳,从未辱骂患者,深得患者及其家属赞许。同时,梁天照对患者的治疗用方,总是深思熟虑,从不作出轻率的处理,使名老中医临我门深获教益梁天照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晚年更加意气风发、老当益壮,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梁天照不幸于1981年4月27日患经验传承系列脑栓塞逝世,卒年75岁名医卷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第一章梁天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术业精粹004第一节学术渊源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梁天照清朝末年(1906年)生于广东顺庆县,青少年时代就读佛山和广州的私塾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1936年始悬壶于佛山市太平沙,1946年在广州市西关龙津路开设诊室。梁天照生本好学,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温病条辨》等古典医籍为名老基础,参以《圣惠方》《济生方》《景岳全书》以及金、元、明、清的论著为医辅,并吸收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和补充中医药学的内容。强调“四诊合参,辨床证为重”,主张古方“套用要活,化裁要灵”。梁天照医德高尚,主张医者有道有术,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善治内外妇儿杂病,尤为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及妇传承系列科疾病梁天照名噪一时,治病认真细致,疗效显著,深受病家信任,于1956年调入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为该院中医科负责人。第二节治学思想005一、强调博览与精读并重梁天照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梁天照的治学方法严谨,讲求博览、重典、精读,认为医学知识浩瀚,非博览不足以广见闻、非重典不能提纲挈领、非精读不能灵活运用。在活学过程中,由博而重,由重而精,由精而用,于此活学,长期不解,其医学功夫才能炉火纯第青。梁天照要求其弟子首先必须要熟读中医经典著作,例如《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景岳全书》《千金方》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精读临床相关病例的书籍。梁天照主张吸收新知识,发杨古训,吸取各家学说之长,化弃自己之短。反对各学派之偏见和医伐思想,主张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标志,探其规业精粹律,充裕理论,创建自己的学术观点二、强调背诵和理解相结合梁天照对古典医籍强调重点背诵,全面了解。背诵是为了继承,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整理和发扬。所谓了解,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继承。如果只重背诵容易造成呆带不化,若在重点背诵的基础上加以全面的了解,则可融会贯通,自然能够灵活运用,推动学术进步和发展。梁天照对学生考试的命题也总是灌输这个治学主张,如:《伤寒论》的承气汤证与《温病条辨》的承气证有何异同?这样的命题,既注意到古典医籍的背诵,又重理解,对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接班人才是必要的006三、医德高尚,着眼服务患者梁天照一生谦虚好学,绩学靡倦,行医后享负盛名,从不骄矜自负。医德高岭尚,治病态度良好,不说人短,不攻同道,热忱为患者服务,正是梁天照治学思中想的基础。很多时候,病房抢救危重症患者,他随随到,白天如此,晚上也是药如此。星期天也回院诊视患者才放心休息,对患者服务态度好,并耐心向患者解释,他在学生的临床手记上批语道:“患者性情易激动,特别久病为甚。当日邝书系某某的态度,确属无理取闹,然为医者,应多体谅。”梁天照对患者如亲人,从不指责患者,深得患者赞许。当时有位外科医师,患有胃溃疡病,不肯接受手术治疗,而求治于梁天照,梁天照为他诊治后,对学生]说:“外科医师患有胃溃名老中疡而求刀下留情,望彼对其他患者像对自已一样,流血自减。”梁天照对患者的治疗处方,总是深思熟虑,从不轻率处理,他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受益不少床经验传承系列···试读结束···...

    2022-08-27

  • 《欧洲文明史》西方百年学术经典|(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明史》【作者】西方百年学术经典【丛书名】西方百年学术经典【页数】299【出版社】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168-1099-6【分类】文化史-欧洲【参考文献】西方百年学术经典.欧洲文明史.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0.图书封面:

    2022-08-22 台湾中文网.ePub

  • 《张明中医临床学术经验集》张明,高利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张明中医临床学术经验集》【作者】张明,高利民主编【页数】138【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478-4731-2【价格】38.00【分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张明,高利民主编.张明中医临床学术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学术经验集》内容提要:《张明中医临床学术经验集》内容试读学术学术思想思想张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涉及内科、肿瘤及精神疾病,通过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张氏强调辨病、辨证和辨体质相结合,重视天人相应,四时合参,治病同时不忘心理调摄。一、强调辨病、辨证、辨体质相结合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随着西医学的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局限性逐渐体现出来,特别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显得较为滞后,影响疾病治疗原则的确立以及有效治疗方案制订,运用中医理论,辨病论治不失为辨证论治补充和发展。体质辨识是以中医理论主导,探讨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一种方法。每一个人的体质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0素等,具有其内在演变的规律。西医学从传统的生物化学、细胞学、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和胚胎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由此建立了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和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明中医临床学术经成就。然而,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每一种疾病同样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如中医证候学的辨证特征和中医的诊疗特点及相应的有效治疗原则和方法。集辨体质所指目标主要是“人”,将人的体质作为研究的主题;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症”,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辨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正由于“体质”“疾病”“证候”对于个体所患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辨体质与辨病、辨证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体质为本,病、证为标,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制约和影响着证候的形成与演变,在病、证、体三者关系中,体质因素是主要矛盾。在“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中,辨体论治是根本,占有主导地位。辨病论治,就是根据不同疾病各自特征做出相应的诊断,并针对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相应的或特殊的治疗。它是依据中医学理论,对某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和原则的概括和总结。辨病论治是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殷墟甲骨文已经记载有虐、疥、蛊等20余种疾病,长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所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0病100多种,到如今人类现有疾病分为2035类、18000余种。02《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已经得到系统的确立,《伤寒论》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阐述外感与内伤杂病,创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面对诸多西医学疾病诊断,人们不断探索其中医学诊断治疗的规律与方法,不断完善充实辨病论治的理论思想体系。学术辨病是对某一疾病证候学特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中医思学辨证规律的概括与总结,要重视依据中医学理论,对病的全过想程研究,是对西医学疾病的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中医学没有肿瘤的病理学诊断,面对病理报告结果,在临床上许多中医医生还是可以做出判断,合理处方用药,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辨证论治的经验,结合当下患者的辨证状况,足以支持论治。如张氏认为肺癌从体质辨识说,多见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其辨病,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其本质是气阴两虚,标实为痰、热、瘀、毒,病位以肺、脾、肾为主,其发展是因虚致病,因虚致实,肺癌发生后,极易耗气伤血,伤阴损阳,机体抗癌能力进一步下降,促进了癌症的扩散和发展。肺癌患者疾病发展是一个邪正消长演变的过程,早期正盛邪实,抗病能力强,病势渐进亢奋,其气阴不足尚不明显。此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通过扶正从而达到祛邪的效果;中期或化疗后邪正势均力敌,肺、脾气虚,阴液受损渐显,痰、瘀、热、毒渐渐深入。此期扶正与祛邪兼重,以祛邪为主导,根据邪气强弱,调整扶正用药;晚期抗病力虚衰,多为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或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呈现,病势虽弱,却痰、热、瘀、毒已深入膏肓。此期已祛邪为主,邪气去则有助于正气生,以达到祛邪已扶正。再如胰腺癌患者体质多见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其辨病,属“标实本虚”之病,以热00毒、湿毒、瘀毒邪实为主,病在脾胃肝胆。其辨证分型有肝胆湿热、肝脾不调、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脾虚水停等证型。胰腺癌初发诊断时多见湿毒、热毒壅盛,肝胆气机失调,治疗以清热化湿明中解毒,疏肝利胆为主,兼顾脾胃气阴;中晚期,邪盛正衰,瘀毒也重,治疗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健脾益中。临床学体质反映了机体在发病前的一种潜在趋势和对疾病的易感经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集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病性和疾病的治疗,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实现中医“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预防思想,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二、天人相应,四时合参“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强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所形成的四季气候和昼夜更替及地域差别等,与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生理调控机制、病理变化规律相通应。在临床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四时气候、昼夜变化对疾病发生、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影响,把握昼夜及四季生、长、化、收、藏规律,进行因时辨证治疗,择时用药。四季有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其正常变化,对人体是无害的,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变化相适应。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加上人体不能适应则为六淫。张氏认0为人体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取决于人体正气充沛与否。《内0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然而肿瘤患者多属正气亏虚之体,故每逢节气变化,六气变幻,当以药物相助。春季肝木当令,容易出现肝气郁结、肝木火旺,情绪受扰,或以抑郁,或以焦虑,易伤脾胃。所以在春季用药就不宜过于升发,当以疏肝理气,调理气机,调和脾胃,常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柴胡、薄荷等药物。学术长夏季节,湿气盛行,易伤人阳气,阻滞气机,治疗多加佩兰、藿思香醒脾除湿之剂。夏季,遇到肝胆湿热患者,清热除湿之时,不想忘顾护津液,除湿不伤阴。秋季偏燥,易伤肺之气阴,因此在秋季治疗疾病,尤其是肺部疾病的时候,要避免耗伤肺阴的药物,可适量增加滋肺润肺药物,如百合、沙参等。三、顾护脾胃,缓补肾气张氏认为在肿瘤临床诊治中,恶性肿瘤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治疗常常标本兼顾,其本以肺、脾、肾、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标以痰、湿、热、瘀、毒病邪多见,治疗先以治标驱邪,但要时时顾护后天脾胃正气。整个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健脾和胃应贯穿始终,补肾应相机而行。原因有:一是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精微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药不得进,再好的药物也难以达到治疗的目标;二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易养,而先天之本难养,需要在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能够正常运化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水谷精微吸收,滋养先天之精,所以临床治疗要注意先顾护脾胃,这个是最基础的。待脾胃运化、传输功能正常时,可以考虑缓慢补益肾脏,填充先天之精;三是补益肾脏的药物口味较差,容易碍胃,影响食欲,所以在没有养好脾胃的基础下,即使使用再多补益肾脏的药物,不能吸收也是枉然,反而影00响脾胃功能,甚至滋生邪气;四是补肾应循序渐进,缓缓补之,不5能操之过急。四、养心治病,相得益彰明中医临床学术经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除了受物理、天气等因素影响之外,还是个社会的人,与周边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社会环境每天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亦受到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常常影响集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张氏临床诊治疾病,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张氏认为内伤杂病多与情志相关,治疗应当重视调适情志,疏解诱因。《内经》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七情”本为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节或失调则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致病。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两者互为影响,是七情与五脏的基本规律。刘完素指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即五志过度,势必精神烦劳,扰动阳气,所以都可以化火化热,火热亢盛又可以扰乱神明,而致情志失常;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火扰神明而引发生各种情志病变。当下一些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的慢性疾病或肿瘤的发病,多表现为火热、湿热或痰热之症,七情内伤是重要因素之一。如甲状腺肿瘤,病位在颈部,其发生与情志内伤关系密切,表现为急躁,人称“急性子”,乃肝失调达,气滞血瘀以及饮食水土失宜所致,正如《济生方》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病矣。”所以甲状腺肿瘤患者,克服急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在胃癌的诊治中,张氏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损伤脾胃是胃0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疏肝理气、调理气机应贯穿胃癌的始0终,这也是钱伯文治疗胃癌的主要学术思想。···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隋唐五代编》本书编委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学术名著提要隋唐五代编》【作者】本书编委会【页数】575【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309-06789-7【参考文献】本书编委会.中国学术名著提要隋唐五代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学术名著提要隋唐五代编》内容提要:本套书由复旦大学多种学科的学者共同撰录而成。全书对自古及今的哲学、政治、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经济、科技、宗教等各类著作十种,历叙作者生平、著作内容、价值以及各种版本,往往因执笔者是各学科或该书的权威学者,如胡裕树、章培恒、潘富恩、叶世昌等,故各篇提要大抵皆考订详明,叙述准确,评价得当,都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再博稽多种相关著作提炼而成的。本书为第二卷隋唐五代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隋唐五代编》内容试读隋唐五代编哲学、政治类中说〔隋)王通《中说》,又名《文中子》,十卷。隋王通撰。实际是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由薛收、姚义编缀而成,后由其子王福峙编定为十卷行世。《中说》在北宋时,有阮逸刊印注释本和龚鼎臣刊印注释本,前者流传至今。另有1936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等。王通(584一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朝思想家。出生于儒学世家,隋秀才高第。十八岁时,“有四方之志”,到处游历问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文中子序》)。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策》,尊王道,推霸略,文帝大悦。下其议于公卿,公卿皆不悦,未能见用。不久,在偏僻的蜀郡为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大业初年,从蜀郡回乡,路过长安,拜访了一些朝廷官吏,见已无再仕的希望,心情愤闷,赋诗:“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东征之歌》)于是退居乡里,从事著述和讲学。朝廷屡征召出仕,均被拒绝。王通死后,门人私谥之曰文中子。王通曾著《六经》,已佚。因其事迹不彰,自宋以来,学者对王通其人、《中说》其书之有无,均曾提出疑问。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辨之甚析,谓“隋时实有王通其人,唐时实有《中说》其书”,引司马光《文中子补传》,谓《中说》乃出其门人弟子所记,“并依附时事而附益之也”。王通在讲学期间,门人程元、仇璋、董常、薛收等都有记录。后来,薛收和姚义汇集所记,并写了卷首和序言。王凝曾比较客观地说:“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经》益明。对问之作,四生之力也。董、仇早殁,而程、薛继殂,文中子之教未作矣。鸣呼,以俟来哲”(《关朗》)。所谓“对问之作”,就是指《中说》。《中说》中王通的言论,主要是根据他们四人的记录整理而成。《中说》的篇名是《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它的主要思想如下。一、三教归一。隋代儒、佛、道并存,但如何调和三教,使之各有一定的地位,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这一政治需要,《中说》提出了三教归一的主张。认为“政恶2隋唐五代编多门久矣”(《问易》),三教长期互相攻讦、争斗,对国家不利。但也不能废除佛、道二教,有弟子问:“废之(指佛、道二教)何如?”王通说:“非尔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从风止燎耳。”(同上)说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以行政手段毁灭佛教,但他们死后,继起的君主又变本加厉地推崇佛教,无异于“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三教各有其用,要通权达变,不可固执一方。“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叙九畴哉!”(《周公》)必须使各家互相通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在三教共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教归一的思想。《问易》篇载:“子读《洪范谠义》,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进日:‘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但三教归一该有个主次,《中说》主张以儒家为主,因为治国安邦的“先王之道”就在儒家《六经》之中:“《书》以辩事,《诗》以正性,《礼》以制行,《乐》以和德,《春秋元经》以举往,《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魏相》)二、复王道。《中说》尊崇王道,以儒家礼乐仁义为贵,“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王道》)。希望统治者实行王道政治,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理想社会。但现实社会中像尚书令杨素那样“作福、作威、玉食”(《事君》)的人,比比皆是,“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同上)于是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描绘了王道和暴政不同的情景,“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事君》):“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已”(同上):“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同上)。显然,前者是对王道的构想,后者是对暴政的鞭挞。王道固然难行,但认为王道政治总有一天会实现。“贾琼问:“太平可致乎?'子曰:‘五帝之典,三王之诰,两汉之制,粲然可观矣。’”(《问易》)所以仍对前途充满信心,并要为之奋斗不已,“得时则行,失时则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立命》)。三、法宽刑简。《中说》认为,为政必须以“中道”为原则,与其过猛,毋宁失之于宽;行法与其过急,毋宁失之于缓:刑狱与其过繁,毋宁失之于简。指出:“攻猛宁若恩,法速宁若缓,狱繁宁若简…执其中者,惟圣人乎?”(《关朗》)只有“圣人”才能实行这样的“中道”。并憧憬两汉“七制之主”时役简刑清的局面。“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见也,舍两汉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义公恕统天下乎。其役简,其刑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生。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志,其有以结人心乎?”(《天地》)这种观点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其要求役简刑清的思想溢于言表。四、轻徭薄赋。《中说》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圣明的君主应是“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问易》)。即不声不响地实行符合民意的治国之道,办好一切民间的事。因此,它主张实行有利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多敛之国,其财必削”(《王道》)。多敛的结果,是民不堪命,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赋税的来源。“叔恬日:‘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何也?'子—3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曰:‘无他道也,兵卫少而征求寡也。”(同上)同时,也主张少征徭役。《礼乐》篇载绛郡通守陈叔达请王通劝说官吏息役之事:“子在绛,出于野,遇陈守。曰:‘夫子何之乎?’子曰:‘将之夏。'陈守令劝吏息役。董常闻之,曰:‘吾知夫子之行国矣,未尝虚行也。’”(《礼乐》)既然请王通劝吏息役,必然知道他是主张息役的。对于隋炀帝大修运河之役也非常反感:“御河之役,子闻之,曰:“人力尽矣。’”(《魏相》》《中说》以复兴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己任,法古非今,“欲以周公之礼乐,治当时之天下…舍孔子无足法者,然则使通而在,犹不能致治平也,况其徒乎!”(李贽《藏书·王通》)然而其政治法律思想,恰恰反映了安于守成、维护封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自中唐以后逐渐发生影响,王通也被誉为一代儒宗。对唐代儒学的复兴和宋代理学的形成,均起过一定的启迪作用。有关“文中子”及《中说》的研究,可参看尹协理、魏明《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骆建人《文中子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李小成《文中子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杨鹤皋)-4五经正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唐孔颖达等撰。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奉敕编成,后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收入《十三经注疏》。通行本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本: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今人的校点本。孔颖达(574一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曾向隋代经学家刘焯问学。隋炀帝大业(605一616)初,举明经及第,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并奉命与颜师古等编撰《五经正义》。孔氏根据南朝经学约简、以玄学治经和北朝经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代的义疏派。《五经正义》是孔颖达奉救编定的经学义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易》主王弼、韩康伯注,《书》主伪孔安国传,《毛诗》主毛公传、郑玄笺,《礼记》主郑玄注,《左传》主杜预解。自唐高宗颁行以后,成为士人必须诵习的经科读本。《五经正义》中含有哲学、政治思想的著作是以《周易正义》和《礼记正义》为代表。《周易正义》在其作者的自序中说:“唯魏世王辅嗣(弼)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于是奉命对《周易》的各家注本“删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王弼)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孔颖达在王弼注的基础上对《周易》的义理颇多发挥。他认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在道和器的关系上,他主张“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周易正义》卷七),即“先道而后形”。对于《易》中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解释是:“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同书卷一)认为-5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天行健”和人事社会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一致的。这里所谓“人事法天所行”虽是先秦时代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沿袭,然而强调“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的共同的特点,却是富有哲学意义的。《礼记正义》在一开头就对“礼”进行了解释:“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故《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大一。'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礼者理也,其用以治则与天地俱兴。”视“礼”为天地之先的根本原则,它不仅“经天纬地”,而且是治理人事社会的大本。因为“礼者理也”,“礼”的本身就是天“道”或天“理”。“礼”的作用是“所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礼不逾越节度也”(《礼记正义》卷一)。又说:“凡为礼之法,皆以忠信仁义为本,礼以文饰。行修者忠信之行修,言道者言合于仁义之道。质,本也,则可与礼为本。”(同上)突出儒家重礼的观念,提倡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主张言行要以仁义忠信为本。在《毛诗正义》里,作者叙述了对《诗经》的社会作用的看法:“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毛诗正义序》)在《春秋左传正义》里,作者认为,前汉、后汉经学家,注释《春秋左传》往往“杂取公羊、毅梁以释左氏”,因而不免有“方凿圆枘”之弊,故以为“今校先儒优劣,杜(杜预)为甲矣”,因为杜预“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春秋左传正义序》)。至于《尚书正义》,作者采用孔安国的传释。其理由是孔氏所得《古文尚书》可靠:“古文经虽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左学者咸悉祖焉。”而后来的经故派注释家们有“好改张前义,义更太略,辞又过华”的毛病,所以他撰《尚书正义》,欲做到“竭所闻见,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为古代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著作,有张宝三的《五经正义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等(潘富恩)6···试读结束···...

    2022-07-23 中国学术期刊网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 《沈亚丹学术代表作》沈亚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沈亚丹学术代表作》【作者】沈亚丹著【丛书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页数】252【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641-7568-9【价格】70.00【分类】艺术-中国-当代-文集【参考文献】沈亚丹著.沈亚丹学术代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学术代表作》内容提要:本书选入了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诗歌音乐,是作者对汉语诗歌形式及其历史变迁的考察,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选题及其后续研究。二、文学图像,是作者2010年至今所关注的宋代文图关系及相关讨论。三、艺术理论,是作者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对艺术普遍规律的思考和体会。《沈亚丹学术代表作》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以挖掘艺术的形式和符号特征。该书可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老师教学科研的参考书,可作为高校学生学习、考研的复习资料,也可成为专业的艺术研究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手边必备书目。《沈亚丹学术代表作》内容试读壹诗歌·音乐002沈亚丹学术代表作中国当代诗歌荒诞意识的表现形式荒诞,从逻辑上来看,是对传统规范的背离与重组:从艺术上来看,是由审美转向审丑;从价值体系上来看,是对“上帝死了,而人还活着”(尼采),或对“上帝死了,人也死了”(福柯)观念的认同。当人发现了现实与人生的支离破碎和毫无意义时,荒诞感便油然而生。荒诞貌似不可理喻,但绝不是无意义的。“它们背叛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叛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了这些作品的魅力。”①桑塔耶纳这句概括怪诞的话,借来表述荒诞也恰如其分。怪诞与荒诞原本就有血缘关系,都是对现实的重建与再造;不同之处是怪诞更多涉及形象的陌生化,荒诞则侧重事态上的有悖常理,诗化的荒诞其意义首先在于对无意义之现实的揭发与反动。而真正的诗人必须在意识到现实与自己的荒诞的同时又超越荒诞,在对死亡的无限趋近中展现生存的意义,在远离现实的荒诞中复苏人们对“家”的回忆;在这种南辕北辙的回归中,让人们看尽一路风景。目前,有人持严肃的荒诞写作态度,有人转向对小农经济与市民生活的温情吟唱,有人放弃所有的责任开始梦呓,有人则纵身跃入死亡的深谷。(如:海子、骆一禾、顾城等。无论海子是否是中国最好的诗人,但无疑是最值得一提的,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麦地诗,最终穿越他在虚无中开垦的麦地走向死亡)中国诗坛并不存在荒诞派,正因为如此,荒诞意识并非为某派特有,而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诗歌的各个层面。①桑塔耶纳.美感[M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75.中国当代诗歌荒诞意识的表现形式003一对荒诞现实的否定与揭露荒诞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首先是基于审美主体的人对现实的怀疑与否定,是作为个体的审美主体对社会群体的拒绝与疏离,诗的荒诞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现实对于科学是剖析的对象,对于哲学是思考的对象,而对于诗则是必须超越与重建的对象。自从意识把人从自然中凸现出来,把个体的人从群体中分拣出来,个体与身处其中的现实一直存在着矛盾。诗与哲学以不同的方式发现并且介入了现实的荒诞,从置身于荒诞现实与人生中而不自觉到认识与否定现实与人生的荒诞是一种进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皆以不同的方式否定了人的存在。中国儒家哲学把人固定在“礼”与“仁”的经纬上,以道德实体代替了人的终极价值。而道家则力劝人们与以“天”为代表的自然和光同尘。儒与道分别设立了社会与自然这两个实体作为人的归宿。而西方则为人设立了“天堂”,为人打上原罪的烙印,神与天国成为人必然的终结与归宿。中国哲学历来缺少对个体的关怀。所以诗不得不站出来,代替哲学给人命名。中国第一位浪漫诗人屈原在发现现实的荒诞性的同时,表现出极度的自恋与自虐,最终导致自杀。屈原的死亡不仅是一个遭贬的爱国者的死亡,同时也是一个被现实拒绝的人的死亡,而导致他死亡的最终原因则是其在对生命终极价值的不断追问中觉醒的荒诞意识。屈原是当代一部分中国诗人的原型。在几千年的造神运动中,多少圣贤在这块土地上羽化登仙。人,一直是“礼”,即秩序中的一环。如已故诗人顾城所说:“我在什么什么面前是一粒沙子,一颗铺路石子,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总之,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会思考、怀疑,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①而“大跃进”等一系列国家浪漫主义运动如日中天又被全盘否定后,诗人们从小沉浸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崩然倒塌,从集体迷狂中苏醒的人们又深刻地感到现实的虚妄与荒诞,如北岛所写:我弓起了脊背①青年诗人谈诗[0.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29.004沈亚丹学术代表作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唯一方式,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万岁!我只他妈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了北岛《履历》与此同时,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猛烈地撞击着茫然而清贫的民众,在政治的压力下扭曲的传统也悄然伫立于人们面前,被重新审视。毋庸回避,当代中国人对现实荒诞性有如此深刻的体验,除了现实原因外,其思想基础是近年来在国内盛行一时的尼采、柏格森和存在主义哲学,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从哲学的高度,从西方镜像中看到了世界的荒诞。随着神的倒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出现的朦胧诗人们以悲剧英雄的形象从理想的废墟中站起来,努力驱赶着荒诞的梦。朦胧诗人的歌唱是迷惘的,但他们在执着地寻找着。这首先源于人对终极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源于中国文化传统赋予每个诗人的历史使命和诗人对爱与美的本能的追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北岛的《睡吧,山谷》以及流传极广的顾城的《一代人》等一大批诗作,都体现了寻找的主题,不仅仅为诗人自己,而且为一代人立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这些诗充满了对荒诞现实的后浪漫主义的超越与批判。他们承接了《离骚》的一线血脉,也铭刻着醒者的痛苦与迷惘。虽然诗人们不承认自己是英雄。如北岛写道:“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但既然上帝已死,北岛们还是不自觉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与“寻找”同步发展的是“愤怒”主题。这不同于传统中国文人的狷激与佯狂,而是受西方某些哲学流派及诗歌作品影响的个人心灵的宣泄。诗人芒克在《街》中用类似口语的句子罗列了一系列现实的荒诞图景,结尾处诗人喊出了他的愤怒:中国当代诗歌荒诞意识的表现形式005我现在真想发疯似的喊叫让满街都响起我的叫声芒克《街》早期朦胧诗人食指在诗中多次描写过“愤怒”并最终把“愤怒”推向“疯狂”: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食指《疯狗》如同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一样,《疯狗》是中国式的“嚎叫”,在礼法及“哀而不伤”等诗歌传统中,在中国特有的大地与人群中,我们感到食指面对荒诞现实欲疯不能的压抑与绝望。海德格尔认为疯狂是人类在绝望顶点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荒诞的现实中,疯狂也是朦胧诗人所表达的普遍欲望。而很多时候,我们生命激情自由宣泄的阀门却被理智锈蚀了。但以《嚎叫》为代表的一系列外国非理性诗歌作品的涌入,点燃了中国诗人疯狂的欲望,虽然金斯伯格们与食指们面临不同的社会现实,但其本质都是荒诞,这是西方诗歌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诗歌的原因之一。80年代中期,新时代的诗人们面临的是膨胀的城市与商品与由此而引起的人类疯长的欲望。人们一面背井离乡向城市蜂拥,一面诅咒着城市。乡村是宁静的,也是贫穷与孤寂的;城市是繁华的,也是虚妄与荒诞的,因为在繁华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孤寂。人与人的摩肩接踵中,诗人更深地感到人与社会的荒诞。城市群孕育了以宋琳、张小波等为代表的“城市诗派”,以及一大批“散兵游勇”。诗人们目睹了继上帝死亡之后英雄的死亡与痛苦,于是不再相信英雄的诗人们只企图固守自我了。失去疯狂欲望的诗人们转而让人们相信现实的疯狂与不可信。他们挤在楼房越来越窄的夹缝中执拗而任性地叫“不”:你不是一个神经失常的女人006沈亚丹学术代表作失常的是这场下了很多年的雪这样地下着下着下着宋琳《雪地情书》这是世人眼中的一个疯女人,也是诗人眼中的情人与一场雪,原有的判断标准遭到否定,人的正常与否不由医院证明而定,雪也不因冬去春来而停止。诗人通过认同一个精神病人而否定现实那场雪:虚幻不实但又冷酷地无休止地纠缠因保持独立人格而忍耐的情人。雪是“失常”的因而是荒诞的。诗人喃喃道出现实的荒诞。绝望、忧伤多于愤怒。“情人”无疑可解读成恋人、作者的理想或精神归属。从诗集《城市人》中,我们可以发现波德莱尔、艾略特、金斯伯格等人的影子,以及所有城市的共同意象,例如“人群”:我不能看那些脸那些浮着灰尘的吸盘鼻子贴在明亮的空气里失去了愤怒宋琳《人群》庞德描写过从地铁车站拥出的人群,艾略特描写过穿越伦敦桥的人群,而波德莱尔的目光则永远落在人群中。人群是城市最根本的最普遍的特征。诗人“不是把人群当成避难所来看,而是作为诗人捕捉不到的爱来表现”。①宋琳在《人群》中描写人群、酒吧、大河、读报者,但我们却读出了深陷人群中的中国诗人对人群的拒绝与陌生感。“人群”毕竟与古老中国的理想国一“小国寡民”相悖,诗人把人群中的面孔转换成“浮着灰尘的吸盘”,转换成“这样地下着下着下着”的雪花。最终要问的一句只是“我之外一切都是距离吗”?(《人群》)这是一个农业国的中国诗人置身于貌似“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景象中必然的疑问,是诗人与他的愤怒被人群冲散后留下的距离。城市诗人在人流的不断冲刷中涤尽了对荒诞现实的愤怒。朦胧诗在对现实的否定中包含着对个体的认同与坚持,包括一部分城市诗人在内的后朦胧诗已经不再坚持与愤怒,而是以冷静的态度呈现现实的荒诞本质。如艾略特所说:“诗人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②个性仅仅体现在诗人对事态的选择中,这是一种“天凉好个秋”的①[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3②[英]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8,···试读结束···...

    2022-07-14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官网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艺术硕士

  • 《龙迪勇学术代表作》龙迪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龙迪勇学术代表作》【作者】龙迪勇著【丛书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页数】519【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641-8583-1【分类】艺术理论-文集【参考文献】龙迪勇著.龙迪勇学术代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学术代表作》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叙事的时空维度、跨媒介叙事以及美学研究等。每一部分均涵括了作者在本领域的力作,代表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尤其是其中有关“空间叙事”的内容,更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因为作者是国内“空间叙事学”的提出人和理论建构者。此外,有关“叙事与时间”、“跨媒介叙事”以及美学和生态思想等方面的论文,也是很受相关研究者关注的作品,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和引用率都很高。《龙迪勇学术代表作》内容试读壹叙事理论的时空维度002龙迪勇学术代表作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近年来,有关叙述学的著作国内就出版了好几种。翻开目录,我们可以看到叙事与时间是这些著作涉及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展读之后,却发现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执着于对叙述文本处理时间方式的分析(这种分析当然很有必要),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叙事与时间的本质关系的说明。有感于此,本文试图打破学科的藩篱,从新的角度对这一被忽视了的重要问题做些有益的探讨。本文认为: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的,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一、时间说起时间,不由得让人想起神学家奥古斯丁曾经感到过的困惑:“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四然而,尽管时间是如此的难于把握,我们还是勉为其难,试着去撩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一)时间意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时间意识便产生了。《论语》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刘希夷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①奥古斯丁.忏海录[M0.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42.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003古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千古浩叹其实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即:对时间的无奈与惶惑。事实上,这种无奈与惶惑正是时间意识的朴素表现。非生物当然不会有时间意识,有生命而无思维的生物也没有时间意识,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维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因此,时间意识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之所以称其为人的标志,正如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所指出的:“那把自身置于过去→现在→未来流程中的时间意识,构成为人的思想感情的主干。…从历史眼光判断,宗教、哲学、艺术等所谓‘人’的各种文化,事实上都是与这种时间意识逐渐明晰相对应着形成起来的。换言之,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确,人才形成为人。”①既然有了时间意识,人类也就开始了对时间的探索。起初,由于万物的演变与人的生老病死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故作为变化之指示的时间也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冷冰冰的时间中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时间被不动感情地计算着。然而,当人们在体认万事万物处于从过去经现在到达未来的进程中的同时,自己其实也处于同一进程中的时候,时间便已带上了感情的色彩,而成为一种主观性的东西。陈世骧先生曾经谈到:“在人类历史上某些剧变的世纪里,在其时的诗歌上、哲学或宗教文献上,会出现对‘时间’与‘存在'的不安意识。其时,我们发现‘时间’是锐利地为人所感觉,并为最摇荡的心态所处理。时间不再简单地被认作事物的客观秩序之一。它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时间…它带上了无限的个人色彩。”②正是这种为人所锐利地感觉的主观性的时间,成了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所关注的主要对象这种由客观性的时间意识向主观性的时间意识的转变,可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是时间意识的这种主观性,使不同的人们对时间的看法迥然有别。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时间理论。(二)绵延绵延是构筑柏格森哲学大厦的主要概念之一。这个概念非常抽象,要理解它,必须先来理解理智与直觉。众所周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抑理智而扬直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M门.孙昌武,郑天刚,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3.②陈世骧。论时:屈赋发微[M)/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004龙迪勇学术代表作觉的。按照他的说法,理智是看出各个物件彼此分离的能力,而物质就是分离成不同物件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分离的固态物件,只有一个不尽的生成之流。这样,理智把不可分割的生成之流分割成了彼此分离的空间。在他看来,这种强行分割而产生的物质的特性一空间,事实上是个错觉,尽管在实践上有一定的用处,在理论上却十分误人。更有甚者,用理智去分割根本不可分割的时间。正像理智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直觉和时间关联在一起。柏格森认为时间是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时间不是科学时间,即不是相互外在的诸瞬间的均匀集合体。按柏格森的说法,科学时间其实是空间的一种形式,人们正是像切割物质那样,用年、月、日、时、分、秒等工具把时间分割成了彼此均等的一些单位,而事实上时间就像河流,是不可切割的。在他看来,对生命万分重视的时间就是所谓的绵延。绵延是表示时间流动性本质的概念,它不可诉诸理智,而只能用直觉或本能去把握。柏格森认为:“我们的绵延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取代另一个瞬间,如果是这样,除了现在就不会有任何东西一没有过去延伸到现在,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的绵延。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于未来之中,在前进中不断膨胀的连续进程。”①也就是说,纯粹绵延是远离外在性并与外在性最不相渗的东西,在绵延里,过去为完全新的现在所充满。我们必须拾集起正待滑脱的过去,把它不加分割地整个插到现在里。绵延是永远的生成而非某种已经做成的东西。柏格森把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的时间,即生命时间;另一类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他认为前者是纯粹绵延的,后者则是空间化的:“对于时间确有两种可能的概念,一种是纯粹绵延的,没有杂物在内,一种偷偷引入了空间的观念。”②而且,“把绵延放入空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件事,其实就是把陆续出现放在同时发生之内。”③其实,早于柏氏一千多年的奥古斯丁就曾经谈到真正时间的不可度量性:“我不量将来,因为将来尚未存在;我不量现在,因为现在没有长短;也不量过去,因为过去已不存在。”④当然,奥氏也在进行度量,不过这种度量是在心①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门.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4-5.②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0.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67.③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们.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55.④奥古斯丁.仟悔录[M们.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3.···试读结束···...

    2022-07-14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尹文学术代表作》尹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尹文学术代表作》【作者】尹文著【丛书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页数】530【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641-9495-6【价格】138.00【参考文献】尹文著.尹文学术代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学术代表作》内容提要:本书分为论学科、论艺术、论诗画、论教育、论画派、论品评、论书印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从目录学看艺术学学科的独立与建设东西方艺术观念比较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等。《尹文学术代表作》内容试读壹论学科···试读结束···...

    2022-07-14

  • 《刘道广学术代表作》刘道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刘道广学术代表作》【作者】刘道广著【丛书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页数】483【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03【ISBN号】7-5641-9471-0【价格】128.00【分类】艺术-文集【参考文献】刘道广著.刘道广学术代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03.图书目录:学术代表作》内容提要:本书是刘道广教授历年来学术研究中发表论文的精选集。含三项主题专辑:1.“艺术学与设计学”,在艺术实践和设计实践基础上的艺术学研究,使艺术与技术成为真正交叉学科。2.“美术史与美术考古”,在史实考辨详实基础上的美术史研究,使美术史更贴近历史真实。3.“民间工艺与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间工艺研究,探寻传统工艺的科学内核,为复兴民间工艺寻找源头活水。本书是刘道广教授历年来学术研究中发表论文的精选集。含三项主题专辑:1.“艺术学与设计学”,在艺术实践和设计实践基础上的艺术学研究,使艺术与技术成为真正交叉学科。2.“美术史与美术考古”,在史实考辨详实基础上的美术史研究,使美术史更贴近历史真实。3.“民间工艺与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间工艺研究,探寻传统工艺的科学内核,为复兴民间工艺寻找源头活水。《刘道广学术代表作》内容试读壹艺术学与设计学···试读结束···...

    2022-07-14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官网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艺术硕士

  • 爱默生随笔全集pdf中文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爱默生随笔全集df是著名散文家和诗人爱默生的日常写作随笔,他的思想有着强烈的爱恨,他热爱大自然,注重亲身体验,他的作品成为美国文化的理念,至今仍有参考意义。爱默生随笔全集df预览图《爱默生随笔》部分目录《演说词》选美国学者神学院演讲《随笔集》选历史自助补偿精神法则超灵圆诗人经验自然唯名论者与唯实论者《爱默生随笔》原文摘录我并不想为自己辩解。我承认,当我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中看到那好的原则占优势时,心里便感到无限欢欣;当我在人的品德中看到,善的原则源源不断地流进自私自利那些未曾关闭的裂孔与小洞时,甚至流进自私与罪恶本身之中时,我同样感到高兴;所以,罪恶不是纯粹的;地狱也不会没有极端的满足。当我遵循自己的思想,陷入幻想中时,我必须告诉我的读者,我只不过是一个实践者,这样我才不至于把读者引进歧途。对于我所做的事情,不要予以任何价值,对我不做的事情,也不必有一点猜疑,就好像我假装指任何东西为是,或为非。我使一切都处于不安定中。在我看来,没有一件事实是神圣的,也没有一件事实是庸俗的;我只是在实验;一个永不停歇的追求者,在我身后没有“过去”。――引自第38页《爱默生随笔》读者评论含金量愈高的文章,读一遍愈是不够的。原以为读英文原作并非我之“事”.亦非我意愿。也许过于偏向“文字”,能接受不用思维转换的美...在国外呆很久了是否还如此我不知。然而在两重诱惑之下,我第一次如此正规的接触了原版文字书籍.一是想来RalhWaldoEmero乃一大学者,其影响美国文化的思维是我想要直接接触的。这是我读的最累的一本现在才大致明白了思想家脑袋里的哲学。全部回归。...

    2022-05-13 罪恶回忆录 罪恶的作文

  • 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当代学术文学理论导论df电子书是作者乔纳森·库勒(JoathaCuller)撰写的一本关于学术文学理论的书籍,主要基于作者对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修辞和属性的概念。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导论df作者总结了多年来学生在“文学理论概论”课程中提出和争论的问题和争论,并根据以下问题撰写了这本入门书,这是对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总体介绍。文学理论初学者的普遍兴趣。各自的理论是什么?什么是文学?文学和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释;修辞学、诗学和诗歌;叙事:表演语言:属性、身份和主题讨论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有主要流派的主要辩论、常见问题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共同主张。从这些话题的讨论中,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一对立的“流派”,而是如何比较各个流派的异同。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俄罗斯的形式主义、新批评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派话语和同性恋理论。1960年代以前的主要理论流派也作了概括介绍。笔者认为,196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出现了三个:一是语言学、解构和精神分析提出的不同范畴的批判理论;二是女性主义批判模式、性研究和同性恋理论;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对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当代学术文学理论导论df作者简介乔纳森·库勒(JoathaCuller)是美国著名评论家,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作品主要有《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判》、《结构主义诗学》等。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df章节列表第一章理论是什么?第二章什么是文学?有关系吗?第三章文学与文化研究第四章语言、意义和解释第5章修辞、诗歌和诗歌第六章叙述第七章表演语言第8章属性、身份和主题...

    2022-05-13 文学理论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 《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 艺术设计卷 12》《美术大观》编辑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作者】《美术大观》编辑部编【页数】522【出版社】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314-7265-0【价格】7800.00(全14卷)【分类】美术-文集-艺术-设计【参考文献】《美术大观》编辑部编.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内容提要:本卷为《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的艺术设计卷,共14册,全面反映了艺术设计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教学研究动态。收录了金波的《品牌崇拜与消费者心理需求》、李小红的《浅谈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韩鸿友的《浅析汉字标志设计》、刘昕的《企业形象推广中的弹性问题》、黄宏伟的《浅谈现代企业标志的创意设计》等文章。《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内容试读艺术设计卷12硬质材料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研究文/杨猛曹文洲材料在纤维艺术中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脂、卤素灯、丝缝钉、金属网、有机玻璃、木、用。现如今,材料与现代纤维艺术更加紧密地藤、树枝、玻璃丝、碟子、珐琅、竹、草蒲、鸟联系起来,很多艺术家一直在探索材料的使笼、绡、铝箔、棕丝、钢网、方铁管等。这些材用,越来越多地将反传统的硬质材料应用于纤料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挖掘它们,它们就会隐没在维艺术中。纤维艺术材料需要创新思路,创建一片模糊之中。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在挖掘它多个模式的现代意义,如今现代纤维艺术语言们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都富有各种有趣的性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质,如粗糙与柔细,板硬与松软,暗淡与艳丽,吸光与反光等,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都显一、硬质材料的种类示着物质本身不同的审美元素,构建了个性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的审美王国。审美要求得以提高,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的二、硬质材料与天然纤维的结合艺术形式,它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丰富和完善了传统视觉艺术上的魅力,冲击着我们以往对传统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人类艺术作品的审美习惯和艺术观念。现代纤维艺术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的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上正日益丰富和完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善,越来越多的硬质材料以新的形势和新的表现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等。各种性能的方法加入到纤维艺术中来,像金属、木材、塑纤维材料,无不对视觉和感情产生直接的影响。料、光纤等材料也开始被广泛应用。硬质材料无物体的使用材料不同,表现方法不同,材料之间论在纤维艺术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同样是的差异就会在艺术表现中有不同的美感,比如硬承载着物质愿望与精神文化审美需求的重要媒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金属材料构成介。硬质材料在纤维艺术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一直的环境给人冷漠的洁净感;木石材料营造的环境作为一个独特的材质类型存在,它将继续伴随人显得质朴无华;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也就具有了研究的价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使形式的视觉美感更加丰值和意义,并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富。轮廓清晰的形状和结构的弹性张力,这种复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合结构形成了新鲜、爽朗、坚硬的造型形态;柔的硬质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软的棉、麻、丝绸、羊毛和其他纤维材料,在编空间。硬质包括铁丝、布、银线、铜丝、树脂、织交织中形成一个模糊的随机张力结构轮廓,从塑胶、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混合材料、而产生了柔软、和谐的形态;如麻与丝相比,前金属丝、金属软管、矽树脂、光纤、丙烯酸树者质地粗糙并有厚重感,后者质地细润有轻柔001-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感:而藤与竹丝相比,前者质地轻软有温暖感,索和研究,使艺术家的创造思维更加敏捷、多后者质地光滑有生硬感;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变。现代观念和意识的不断更新,促使纤维艺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术以丰富多变的形式、高品位的艺术价值、新柔的形态美。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只颖的视觉效果为大众所接受。这一时期的代表要有了对材料性质的感知性认识,从视觉与触有美国艺术家瑞贝卡·孟代尔、美国艺术家卡觉中识别选择,就会使创作与设计达到“因材施洛尔·肖和日本艺术家上野真知子等。这些艺艺”的自由境界。术家在积极拓展材料特性的同时,对材料自身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一直想在现有内涵的表现性进行了更深层和更理性的探索和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以体现与众不同,往研究。往敢于尝试不同的材料,并巧妙地融入创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纤维的材料语言得到这使得纤维艺术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纤更为空前的、全方位的拓展。材料早已不仅仅维设计主要以自然纤维材料进行制作,如丝绸、是作为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物质载体,其差羊毛、棉、麻和其他传统材料:后来发展到引进异引发了艺术家的各类思考。在这个时期,西木板、竹条、人造纤维等材料的运用;现今在纤方后现代艺术开始兴起,纤维艺术家们的艺术维艺术品中,一些金属丝线、铁丝网、塑料、纸思想更加激进,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对材料的张、橡胶等新材料,乃至现成品亦参与其中。总加工制作,又把敏捷的目光投向了现成品材之,纤维艺术无所不用,无所不包。每一种材料料。现成品能够直接与社会生活的信息相沟都有不同的物化形态和审美价值,能够直接或间通,加之艺术家对其自身语言的理解与再创接地触发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尤其是橡胶、金属造,使作品具有一种综合寓意。在比利时第十线、电线、木材、竹子等具有韧性和一些硬质材届布鲁塞尔国际蕾丝当代艺术展上,派特瑞斯料的使用,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塞德斯作品《春天来临前的安静生活》,通的表现空间。如赵丹丹的作品《八月的记忆》,过加热黏合剂的方法,制作出一组人们平常使采用了玻璃丝、不锈钢和棉纤维作为材料,构用的各种器皿、勺子与垫子,一桌空空如也的成满载晶莹透亮的花朵的船只,梦幻地漂浮于空器皿仿佛默默地记录着人们投入到春天繁忙生中,犹如记忆中山花烂漫的日子。拓展纤维的表活前的状态,宁静,安详,值得人们去回忆。现形态,使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综上所述,硬质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独特的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个性,决定着它在纤维艺术创作中从始至终起言。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结合纤维艺术品在家居装饰方面的功能来看,硬质纤维材三、硬质材料发展料的研究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走向在传统的纤维设计里,所选用的材料种类很大众,为生活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在艺术和环少,主要以棉毛为主。后来在现代纤维艺术运动境中以达到整体的和谐,集实用与审美功能于中才开始新材料的融入。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一体,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实现对生活的追学技术的进步使艺术家的创作材料更加丰富。他求。因此,在未来硬质纤维材料的发展中,无们除了把木材、竹、藤、柳条等硬质材料融入纤论是传统和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将发挥着独维艺术的创作中外,还把人造纤维、纸质、塑料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传达观念的媒介和反薄膜等工业产品也作为创作的媒介物,并赋予这映人们个性生活文化内涵的载体也将继续发挥些媒介物以崭新的艺术生命力。对材料的不断探其不可替代的作用。002艺术设计卷12浅析17世纪后的欧美首饰设计文/沈瀚文[内容摘要]西方首饰风格一直以来影响着东方首饰潮流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是工业与社会产生巨大变走向。17世纪后期欧美首饰风格逐渐地接近现代首饰风格。革的时期,西方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工业革命导致本文分阶段介绍17世纪后期首饰设计风格的演变、希望当代了中产阶级的增长,他们想拥有并有能力购买首中国首饰设计师们从中有所借鉴。饰。这个阶段的首饰设计有了影响巨大的革新:[关键词】17-19世纪宝石的时代现代考古所发掘出的宝藏让公众痴迷不已,因此随之带来各种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各类历史风格的从17世纪中期开始,服饰风格的改变使首饰复兴。19世纪的前20年,经典风格甚为流行,因领域呈现出新面貌。为了搭配深色丝绒服饰,黄此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奢华风格开始复兴,金匠们金饰品开始流行。镶嵌珍珠与宝石的黄金底座在也试图复兴古代工艺并仿制古董首饰。设计上显得更为典雅。全球贸易的范围扩大,巴浪漫主义成为19世纪的主要潮流。这一时期西取代印度成为新的主要钻石供应国,因此欧洲主要流行自然形态的首饰:首饰被设计为造型具宝石切割工艺更为进步。这个时期,宝石的镶嵌象的花朵或水果形态。这时期的英国有一种特殊底座要求设计得尽可能小,对饰品的构造和佩戴的黑色服丧首饰(Mourigjewellery),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大颗昂贵的宝石设计使其较易从的维多利亚女王在阿尔伯特王夫死后经常佩戴这底座上取下,这样得以方便改造或重新设计镶嵌·种由墨玉制成的首饰,来表达对所爱人过世的缅底座,并能多次重复利用宝石。珠宝常被用在大怀,此现象因此也被认为非常地贴近浪漫主义哲面积的服饰或胸前装饰物上,有些甚至被缝制学。而此时首饰仍旧被认为是金工艺术的一种象或黏贴在服饰上。欧洲男子会佩戴镶嵌宝石的征。纽扣、搭扣、徽章、肩带与刀柄来吸引女士的注一、商业珠宝的辉煌与首饰设计之初意。植物性的装饰主题以大量的旋涡形状叶子体现在首饰中。为了满足中产阶级对首饰的需求,18世纪中18世纪开始钻石的使用几乎主宰了整个首饰期的首饰开始由工厂批量生产。合成金属与人造设计领域。那时多面明亮型宝石切割工艺已经较宝石组成的非镶嵌型首饰和服装首饰大行其道。发达,这种56个刻面的宝石切割工艺能够最大限然而,富有者为了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确保自度地利用和开发钻石的反射与折射性。华丽的钻己的饰物远离量产的重复,他们不仅佩戴贵重首石镶嵌首饰在宫廷生活中极为重要,大颗钻石饰饰,还主张用艺术化的设计与精细的工艺来打造品通常被佩戴在紧身服外,尺寸较小的钻饰则被首饰。法国艺术首饰匠弗朗索瓦斯(Fracoie装饰在外套上。由于钻石其固有价值较高,体积DeireFrometMeurice)的作品便是一个体现.较小的钻饰开始流行。这个时期,蒂凡尼(TiffayCo.)首次把美国003中国美术教有学术论丛放到了世界首饰的地图上,它因经常为名人制作总的来讲,艺术工艺运动中首饰的主要特点钻饰而获得名声。而后,蒂凡尼品牌也由《蒂凡为:1.造型简化。2.主题偏向自然。3.强调要真尼的早餐》(BreakfatatTiffa')这部电影诚地对待材料。4.以英国乡村为主要灵感来源。广为人知。许多如今名声显赫的高级珠宝品牌三、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时期的首饰在18世纪后纷纷建立起来,如卡地亚(CartierSA)、宝格丽(Bulgari)与梵克雅宝(Va“Nouveau”在法文中为新艺术的意思。新CleefArel)。除了品牌珠宝公司,还有许多艺术运动是艺术与工艺运动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较大的珠宝行诞生,如:伦敦的菲利普斯兄弟它的中心从艺术工艺运动时期的伦敦转向了巴(PhillBrother)、布罗戈登(Brogde)、黎。巴黎的法利兹(Falize)和维塞(Wiee)。他们新艺术运动中的首饰延续发展了艺术与工艺有自己标志性的设计,拥有自己的艺术设计师。运动时期的自然植物造型,提倡“回归自然”。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给珠宝艺术家们进行创作。这个时期的首饰艺术家们以植物、花卉、昆虫、虽然这些创作是非商业性的,但在首饰史上却产女性人体等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并加以简化,生巨大的影响。现代首饰工作室由此诞生,首饰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这种设计制作开始远离独立工匠为雇主工作的模式。风格中最重要的特点为有机的外形,以及对流畅真正的现代首饰设计可能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啊娜线条的运用。新艺术运动风格使当时的首饰设计有了戏剧二、艺术与工艺运动(TheArtCraft性的转变,并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展览中(PariMovemet)时期的首饰IteratioalExhiitio)达到顶峰。弯曲状的1880年前后兴起的艺术与工艺运动起源于英有机形态的首饰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远离国,是一场最有影响力、传播最为广泛的现代设了前一代的植物主题,常常隐藏了情色与死亡的计运动。这场运动的主旨核心为:反对机器化主内容。如勒内·拉利克(ReeLalique)对常见导的批量生产导致的产品水准下降,强调艺术与的贵重石头避而不用,他更喜欢把玻璃、兽角和手工艺的结合。艺术与工艺思想影响到了装饰艺珐琅这些精巧的材料用于作品中。而华丽宏伟的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首饰与金工工艺、珐琅钻石首饰也被设计为先锋派的艺术首饰。虽然这与陶瓷工艺。该运动中的首饰家们强调把重点放种激进的首饰风格并不适合当时的大众,但它体在独立手工艺首饰上,反对机器为主导的工厂首现了18-19世纪首饰设计的高度创造性。饰制作。他们认为工匠同时承载艺术设计与制作四、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时期的首饰的责任会让他们的作品注入灵魂。这些首饰家们避免采用大颗切面宝石而喜好使用自然美丽的弧现代主义几乎与装饰艺术运动同时产生,而面形宝石。他们改变了主流镶嵌设计中的曲线装饰艺术运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性,摒弃造型中的具象图案,取而代之在设计中运动期间的法国服装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的发使用象征意义的图案造型展。装饰运动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力求查尔斯·罗伯特·埃什比(CharleRoert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Ahee)是艺术与工艺运动中金工方面改革的重化。而现代首饰也正是在1910年至1930年装饰艺要人物。他设计了许多重要的首饰与银餐具。这术运动的时期开始发展的。些作品以银器表面的敲打工艺、流动型的金属丝装饰艺术运动是首饰设计上升发展的阶段。工艺以及简单的色彩宝石镶嵌工艺为代表1929年巴黎加列拉(Gal1iera)展览馆举办了004.艺术设计卷12墨玉项链弗朗索瓦斯作品LidaMacNeill项结镀镍后颈饰沈瀚文题为“艺术首饰一珠宝与珠宝艺术家”的展案(STRAIGHTLINE)。对宝石的浓厚注意力(LeArtDeLaBijuterie,JoaillerieEt是该运动中首饰的特征。首饰家们会采用大颗半Orfevrerie)。它是首饰设计革命中的里程碑。透明的紫水晶、黄水晶或蓝水晶与色彩艳丽的不首饰艺术家让·格劳迪(JeaGallotti)宣布了透明材料作对比,诸如锆玛瑙、翡翠、珊瑚等。当时的两个趋势:新风格(Neotyle)与直线图1905年后,越来越多的钻石使用铂金线来镶嵌。005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铂金的出现使得手链如同缎带一般可以自由晃1929年:流行白色或灰色的金属表面色,铂动,而材质的轻便、高强度和高延展性使镶嵌底金常被用来镶嵌钻石。座能隐藏到几乎看不见。风格及取材上,首饰家1930-1936年:流行首饰的单色化。们也爱用颜色不耀眼的铂金做搭配,1930年,卡1937-1939年:由于黄金比铂金便宜,搭配地亚发明的夹扣(cIi)引发了可变形首饰的风多色宝石的黄金首饰开始流行。靡。它使可变形首饰在1936年到1937年间盛行.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出现了首饰业的中心人艺术家们除了使用贵重金属,也使用镀镍或锡的物:JeaFouquet、.RamodTemlier、Gerard钢和不锈钢(当不锈钢在1932年被发明后)。因Saoz等,他们都是19世纪建立的首饰家族企业此这也是时装首饰的一个爆炸期。装饰艺术运动的第三代。他们自小受纯艺术教育,是装饰艺时期,几何元素的采用大大超过了新艺术运动中术时期首饰的先锋派。这些人认为,“造型是由首位的自然主题。以下简单列出装饰艺术运动中体积、表面、形态、线条、材料、角度、重量、的流行风格及其年代。金属、颜色构成。所有的现代产品都蕴涵数学的1910年:路易十六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风理念”。他们受几何主义的衍生一立体派的影格:吊坠呈大号圆盘开放式,铂金底座常设计为响,提倡简洁、典雅、舒服与奢华的首饰风格。辐射状线条。首饰颜色由碎钻搭配上大颗、颜色他们的首饰作品有如下特征:简洁与几何,构成不很艳的半透明宝石。严密,关注细节,对光线、清晰度及上升曲线的1920年:黑与白的和谐,锆玛瑙与钻石的搭尝试,首饰表面的连锁咬合和体积的重叠。装饰配,宝石或与珊瑚的配合。艺术运动后期首饰艺术家们回到了以材料为本的1925年:几何造型与大胆轻快的颜色到处都原则上:打磨金属是用来创造反射,表面与体积是。设计常取材于亚非文化,面具元素与自然主被用来表现光线与阴影。这时其他领域的艺术家题较流行。开始对首饰设计产生兴趣,如达利与毕加索。而银镶石榴石发钗估计为梵克雅宝胸针006···试读结束···...

    2022-05-10

  • 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pdf免费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Editor'Commet:介绍一些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一个段落应该和一个概念一样长。如果一个概念可以包含在一个段落单元的框架内,那么段落长度就恰到好处。使用注释来保持您的写作流畅并证明您的诚意;少即是多根据需要显示。不要用花言巧语代替想法;避免发表含糊、不恰当的言论;尽量不要说你的论文给别人分配了新的任务,或者证明你提出的问题的持续重要性。人文学术写作指南df预览目录1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写作练习第一部分2忘记你(也许)已经知道的事情3种写作策略4机构背景5篇论文和书籍6唯物主义写作理论7读者如何阅读?策略的第二部分8U型曲线9结构和主次关系10个结构化节奏11简介12不要太早把事情说清楚13段14三种过渡方式15揭开你的冰山16种元语言17写个好结局18个标题和副标题第三部分技能19种引用技巧20次会议演讲21例22比喻语言23脚注和尾注24个专业术语25个括号26个代词27次重复等等。......简介人文学科的学术写作可能令人生畏和疲惫,但这对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来说很重要,如果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作家将能够事半功倍,并享受学术写作带来的好处过程。乐趣。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定计划、设置问题、优化结构、规范风格等写作策略和技巧(尤其是原创的U型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了自己的实际努力和丰富的经验为读者提供写作思路的参考,帮助作家调整视角,鼓励他们将自己视为重要作品的创造者和执行者,像专业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本书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人文学科学者的首选,他们希望撰写格式良好的学术论文、文章和著作。作者介绍【美国】EricHayot,中文名韩锐,博士。1999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亚洲研究系主任、孔子学院教授。学院院长、美国比较文学协会副主席。...

    2022-05-06 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pdf 人文学科论文写作

  •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中国学术界的现代命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著作。作者是刘伟。简介本书以经史研究为中心,通过重点主题、重点人物、重点著作的有机结合,探讨了西方入侵、东扩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总趋势。个人视角下的西学:经史更替,子学凌驾经典,“汉宋之争”转型,开创“国史”新局面,评选选题新颖,论证严谨,脉络清晰。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杰作。总之,它的意义,为中国学术传统的重构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作者介绍刘伟,浙江省嵊泗县人,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1998年7月硕士毕业,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研究所。现为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在《HitoryReearch》、《ModerHitoryReearch》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优秀青年论文奖很多次。书籍摘要就现代学术而言,仁公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而钱牧道则起源于宋朝。由于他谈的是“学术界的现代命运”,而不谈“知识史的具体过程”,他试图抓住几个关键人物的命题。难免会导致章节与散文之间缺乏逻辑。以张学诚的“六经皆为史”为结局,但对于“经下而史”的论断,学界争议颇多。周雨桐在《新中国五十年史学》中指出,康有为以经典为幌子的政治著作,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完成了史学的独立性。只谈现代学术不谈政治,仅仅用“经事”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炜的《中国学术界的现代命运》出版之前,他在豆瓣上看过刘炜写的《序》。我觉得关注的问题和我自己的研究主题很接近,所以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网上商店出现了预订,我买了一份。当它到达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它来阅读。虽然网上已经看过刘炜的《自序》,但还是建议重读一遍,加深理解。在序言中,刘炜回顾了全书的主要内容,通过梳理康有为、张太炎、胡适、梁启超、钱牧等人的现代学术著作,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命运。刘伟说,他的书借用了列文森的《中国儒学及其现代命运》的书名,但我觉得它也借鉴了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和唐志军的《现代经典与政治》。前者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后者以晚清公羊学康有为、章太炎的变法为基础。这与刘炜的研究不谋而合,当然也有区别。中国学者的现代命运PDF预览作品目录自订第一章:降典升级历史:张学诚“六经即史”的来龙去脉第一节:张学诚“六经皆为史”论的由来与启示简介1、“文史”研究的发展与“六经皆史”论的渊源2、“六经皆史”论的基本内涵3、张氏“六经皆史”论的时代意义第二节:经典的衰落与张学诚“六经皆史”理论的推广1、“六经皆史”:“文史通义”首句之谜案2、“六经皆史”论的传播:张氏影响与新时代意识建构的互动3、“六经皆史”理论的转变与经典权威的丧失第二章“现代与古代文本的界定”:康有为与章太炎的经典之争与现代人文第一节:“教同义”与康有为早期的经典研究及其转向——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一个。周工·刘欣·顾文静2、孔子与《春秋》3、礼学研究中现代与古代研究的区别第四,从“学习记忆”到“管理世界的志向”。5、“教同义”的放弃与康有为金文立场的确立第二节:从辅助现代文本到解释古代经典到铸造古代经典作为史学——张太炎早期古典思想发展轨迹探讨1、张太炎早年学经的立场2、《经》第一版所体现的经典思想——章太炎对康有为现代经典的欢迎与拒绝三个。《书》再版中经典思想的大变革四个。结论第三节:康有为与章太炎近古经学之争中的“知识转化”第三章经子易位:“诸子非王臣之说”及其影响简介1、“九流源于王冠硕”论及胡适驳斥该论的意义2、“朱子非王官论”的确立——相关依据、要素、过程3、示范作用——“师父未出王官论”的影响第四章:“韩宋之争”卷土重来?——梁启超、胡适、钱牧的“戴镇”公案第一节:从《科选论》看梁启超与胡适对“戴震”研究的异同1、经常写文章2、梁胡眼中的戴震3、从“柯璇之争”看梁启超和胡适对戴震的敬意相同,原因不同第二节:钱牧的“宋学”及其对胡适、梁启超“戴震”研究的批判1、梁启超、胡适对戴学一致方向的钦佩和倡导:“反儒”2、钱牧对胡适、梁启超“代”论的批驳3、围绕戴震研究的学术与文化争议第五章经典的历史化:《刘向心父子传》如何终结经典之争1、简介2、《刘向心父子传》的学术背景3、《刘向心父子传》学术贡献4、对《刘向心父子传》的初步回应5、《刘向心父子传》与典籍的历史化六个,剩下的第六章:《国史》创作实例:《国史纲要》“重新发现中国史学”的新努力1、创造新的通史——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的约束2、“新史学”的内涵3、从以《国史纲要》为中心的“新史学”看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钱穆学派书籍结论:历史教训引用后记原版试读什么是“中国”?中国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最终会死去的地方。“中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现实,也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概念,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没有背景的开始或变化。其政治和文化“群体”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地理和种族意义,这一特征在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时就已确立。“见于”二字早于西周铜器何尊题字“玉其家居中或(国),自为伏人”。它的实际地理参考可能与《望楚迁宅》中的“程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出自“征服了大邑商人”的“吴王”之口,那么朝廷会告诉天空”。,其“寨子中国”的“中国”,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文化理念,是对上“天”的保证和承诺,表达了“世界”的“中”。——与“土中”意识密切相关的理想政治文化诉求[1];周公秉持武王遗志“建新大城”[2],而发扬光大的正是对这些理想的追求:,曰:“怕周氏不扩,故世界将得到服务。而在政府即将成立之际,更是将一座大城打造成土中的周朝。..洛伊究竟是“世界的中心还是世界的中心”是另一回事。[4]这个意思在孟子对盛舜的记述中表现得更清楚:“尧死,三年丧,舜避尧之子南河南。又是舜,打官司的,不是尧子,而是舜;唱歌的,不唱尧子,而是唱舜,所以叫天国。天子的宝座。”孙·舒:“所谓中国,刘锡云:‘帝王都在中间,所以才叫中国。’”是的。[5]舜的都城“中国”究竟是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是世界的中心”,至少从孟子的讨论中看不出来,或者不是他的本意。这里所谓的“中”,显然是指“天下诸侯朝圣”之人心中的“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6]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更多地被称为“四夷”、“夷夷”、“夷夷”、“夷夷”、“容”等。,而是指齐、鲁、晋、宋等国。反复。就以《春秋》的《传》为例,或者正如孔应大叔在《左传·赵公十二年》中所说,“左氏无贬中国,循夷之法”。而在《公阳传》中。《梁梁传》中的“夷地志”或“地志”的众多先例,指向了许多名为“中国”的诸侯国。《春秋》有不同的“规律”,判断的标准都是“敬”、“吻”等政治伦理原则,而不仅仅是“中心”或“边缘”区域。边界是已知的。在这些文献中实际一一提到“中国”的地方,可以概括为复数的“中国”,这个概念涵盖了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也是可以知道的。孔术总结《舜典》中的“蛮夷奸夏”:“‘夏’是大课,华夏有华文,大礼义。十年《左传》,据说子孙不求夏“蛮夷不扰中国”,意思就是中国就是中国。”《左世民元年传》关景忠告齐侯曰:‘戎狄狼不可恨,诛夏亲不可弃。都叫华夏,华夏,华夏,大叶,说有大礼,有华文。'尼克,近',《时阔》文。谢仁说:'尼克,奇志近。”都说华夏诸侯相亲相近。”管仲将“荣帝”视为“豺狼”。这个极端的例子表明,在不断扩大的“华夏”共同体的演变过程中,它与不断丰富的“中国”意识息息相关在构建“中国”意识的过程中,“非我族,其心必异”的“族”观念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时还挺激烈的,但总的来说,通过“中国”和“华夏”是相互定义的,不断超越大众以及种族和地区的“文明”(以“文章”和“义”的祈祷或“仪式”和“大”的“光明”,称为“中国”。这不仅是经典所规范的价值,也是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这种趋势更复杂,但更具包容性,因为中原王朝的加入,例如“蒙元元”和“满清”,它们不是中原的“汉”“民族”.历史发展并没有改变这一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不久的将来,面对来自“异族”和“东方邻国”的更强大挑战,以及来自“异域”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新知识的输入与融合,“中华民族”依旧能够凝聚成一体,“中国”的绵延依旧。中国人早就知道,“仔细看地球,中国不在中心。地球本来是一个圆形的物体。谁在中心,谁在周围?”[7]但中国人人们仍然称他们的国家为“中国”。为什么是这样?既然地球是圆的,每个国家都可以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称自己为“中国”,但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独特的自我认同呢?这无疑指向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中国”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存在,而是政治上,尤其是文化上的存在。即使在今天,无论是在“两制”还是“两个地区”的框架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仍然要以“一个中国”的理念规划“中华民族”的未来。有学者指出,“每一个文明都有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幻觉,在这种幻觉中,外人被简化为容易掌握的空间单位。”[8]以自我为中心,大致上“每一个‘文明’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和现实,但我还是要指出:“中国”意识的特点,不仅是一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观念,更是一种以王道关怀为中心,追求自我完善和人类和谐的恒久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强调与“中国”意识密不可分的“天下”概念的坚韧。“黑道”。就“现代”而言,许多学者急于夸大的所谓中国传统“黑道”观的崩溃,是一种过度解读。事实上,调整在所难免,但只要“中国”存在,“世界”的概念虽然有时并不清晰,但会长期存在。以上观点这里不能详细讨论,但有必要指出我心中的“中国”是什么。至于本书中使用的“现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汉辞典》记载了字的首义,旧义,说:“指过去不远的时代。”作者既不想与历史圈的惯用用法保持一致,也不想刻意创新。本书所讨论的时间段不在晚清民国之外,而是在“现代”范畴之内。我研究的课题是“专业史”,不分“代”,但我供职的科研机构是“现代史”,书名自然是“现代”。书中也出现了“现代”二字,更加粗俗,其适用范围与“现代”不同,不言而喻。从“历史可变性”与“历史连续性”的相互作用来看,“现代”二字的相对性是个人喜好。晚清的有识之士常常有一种“三千年(或“四千年”)后,形势会发生变化的紧迫感。...

    2022-05-06 袁世凯章太炎 章太炎和孙中山

  •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pdf电子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有志于进入中国古代史领域的同学可以看看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论》主要展示了如何自我训练,如何遵守学术规范,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内容全面,紧跟前沿,学术研究初学者必备!例子多为唐史和西域史。传统史料的介绍太肤浅,国外数据库的介绍比较详细。学术培训和学术规范df预览目录内容前言第一课:阅读传统古籍第2课:历史石刻收藏第3课:竹子、手稿和丝绸的检索第4课:浏览敦煌吐鲁番文献第5课:编辑和整理的常识第6课:新考古发现的追踪第七课:影像素材的积累第8讲:现代作品回顾第IX课定期审查出版物第10课:论文写作(第1部分):标题、结构和学术历史第11课:论文写作(第2部分):不同类型的论文第12课书评和笔记第十三讲:写作规范第十四课:注释样式和参考第15课专业中英翻译关于作者容新疆,1960年出生,河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西域史、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研究。《于阗史(更新版)》(合着)、《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守真——敦煌学文集》及相关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外关系史、西域史、隋唐史多篇;主编《唐学》(第1-16卷)、《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合编)、从萨马到长安——中国粟特人文物(合编)、《中国粟特人——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合编)、《吐鲁番文献总目录》(欧美国收藏卷)”)”、“吐鲁番新出土文献”、“先生。《敦煌向达遗骸》等学术培训与学术规范阅读笔记今年五月,尚义第一次在寸金兄家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看过存今哥的课堂笔记,他在豆瓣的书页下随便打了个“读书”,几天后看的时候,已经有400多人打上了“想读书”的标签。截至今天(8月16日),已有154人“读”过,1363人“想读”,而“读”过的人中,63%给这本书五颗星,31.5%给四颗星,只有5.5%得分低于三颗星。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阅读笔记:《灵芝听兰》:“查了一下,四种整理方法是陈元先生总结出来的,已经成为公认的整理方法,所以在本书介绍整理方法时,就这么罗列出来了,当然书上能简单提一下这个方法出自陈老师就更好了。”书评:《传记门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史料的收集整理、当前中外研究成果的回顾、常见论文的撰写、论文的翻译等。本值得称道。但作者在书中显然仅限于自己。所引用的例子大多属于唐史研究或敦煌学研究,而对相关史料和其他方向的学术刊物的列举显然不足。《中国古代史学概论》是夸大其词。小记:《dayoy》:“有兴趣的可以翻翻潘曙光的《古典文学及其检索》等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教材对比一下,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罗宾汉”他认为:“这本书的三个最大优点是:第一,它展示了大量的在线学术资源;第二,它介绍了书评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Chi,这本书委婉地称为导言。到中国古代史,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唐史概论》。找东西”认为:“与预期还有一点差距。毕竟太专业了,有点太局限了作者个人的研究领域。不过,‘瑕不掩瑜’(作者粗俗粗俗的语言),确实是很好的经验谈,介绍的应该更实用。”(1)可以添加内容的人:1,第3页,该书提到对“汉书?易文志”,“隋书?经纪志”,“旧唐书?经纪志”,“新唐书?易文志”的研究等等。似乎可以提一下最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艺文经二十五科考补》。就《汉书·易文志》而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殷诚博士编制了《汉书·易文志》相关著作清单。2,第6页,关于《四库全书总目录》的研究,以及王新福的《四库全书总目录》(上海书店,1998),李玉民的《《四库全书误记》(中华书局,2005),陈晓华,《四库总目录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Siku摘要的错误排序仍在进行中。3,第12页,关于胡道靖的《藏洋道教典籍》和张继玉主编的《中华道教合集》,似乎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典籍收藏。毕竟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无论后者是不是指前者,都需要介绍一下。4,第14页,《辞赋元规》,就唐史而言,应提及周绍良先生的《辞赋元规》唐史资料集(全十八卷)(国书)官出版社馆,2011)和苏金仁的《吐蕃史料考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5,第14-15页,关于“策福元龟”,“文元英华”,“玉海”,需要额外的版本信息,例如,“策福元龟”已经有周迅初等人.修订版由凤凰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文苑英华》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玉海》1987年由上海书店出版,2007年由广陵书社出版。前者稍有准备。6,第17页,关于地方典籍和记录,您可以参考“地方经典和记录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7,.18、关于金石料的分类,好像要加盖章文件。这类文献中虽然能保存的文字不多,但有时却非常重要,比如“汉奴王”的印章。此外,印章中出现的大量姓名和官方资料,都极为珍贵。如果要参考篆书文献,可以参考周小璐的《20世纪出土篆书集》(中华书局,2010)。8,.18、关于《喻氏》,还有王奇特主编的《喻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的另一个版本。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有些地方比中华书局的《喻氏?喻氏异同》好,但中华有更正式的安排,还有《喻氏异同》,所以我们一般不用它。辽教育版。9,第19页,关于缪全荪编着的《极谷目录》,应该提到所收录的丛书,即《云子载Q丛书》。10,第21页,似乎解释了“玉帝纪木”,“宝可从编”,“古刻钞”(应该是“古刻从钞”)的可用版本。另外,提到“宝可从边”,就不得不提“宝可雷边”。后者是从书法史的角度编撰的,很多内容可以与前者相互印证,各有千秋。11,页。24、脚注④,关于更正“钱塘志斋藏志”,如无“等”,应加一条:李志凡《钱塘志斋藏志》书目识别错误1规则”(《陕西师范学报》大学》,1990年第2期)。12,.26、脚注①,应补充程章灿的文章。13,第31页,关于地方墓志,可增补:陈伯权《江西出土墓志选》(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衢州博物馆主编《衢州墓志刻碑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马书明主编的《临海墓志铭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丁车门槛!《小菜奇记》(台州市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1988)等。14,页。32、关于辽金墓志,可加:王新英《晋石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齐作生《辽金墓志》(沉阳出版社,2010)。另外,对于周边地区的石刻资料,似乎可以在金龙山主编的《高丽墓志铭文集》(翰林大学出版系,1993)中加个介绍。这本书收录了许多在高丽任职的宋人的墓志铭,这些墓志铭都用在了时代名称中。另一方面,辽代的年号被使用为正朔。15,页。33、关于石刻名录、陕西石刻名录集(三秦出版社,1990)。16,页。36、关于石刻,还有秦公的《碑文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姚美玲的《唐代墓志辞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第37页,关于墓志铭的用处,如果不是太多,可以在基层补充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作用。此外,关于墓志铭,我们还应该简要介绍一下宋代以后学术界对墓志铭的关注。18,页。40、关于“清华简牍”和“北大简牍”,由于两者出处不明,学界对其真伪众说纷纭,所以即使日后最终证实为真,也应作出解释被添加。让读者明白,竹帛文件的鉴别不容忽视。关于鉴别竹丝赝品的研究,见胡平生的《简丝赝品鉴别通论》(中国简丝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芝加哥大学古丽雅中心,2008)。另外,关于竹丝学术史的介绍,可以从一个平行的故事开始。钱和段栓主编《20世纪出土简牍简述》(文物出版社,2006)。19,第42页,书中没有介绍对慈利楚简的解释,但即使学术界没有公布解释,也可以解释说没有解释。20,.62、注①,韩伟的文章需要编号。...

    2022-05-06 何为敦煌学 敦煌学创始人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