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是怎么引起的要注意哪些(高血压是怎么引起的)

    高血压是怎么引起的?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压力过高,它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损害血管的功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肾衰竭等。高血压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高血压患者的家族中往往会有高血压病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肥胖: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导致钠潴留,从而增加血容量和血压。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血管壁松弛,血压升高。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酗酒:酗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损害心脏和肝脏。压力过大:压力过大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是因为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高血压要注意哪些?控制体重:肥胖者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血压。减少盐的摄入: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钾、镁等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加运动: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戒烟戒酒:吸烟和酗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戒酒。控制压力:高血压患者应学会控制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时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压。按时服药:如果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应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2024-01-09 血压高血压多少算正常 血压高血压范围

  • 糖尿病和高血压可以吃什么水果(高血压可以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和高血压可以吃的水果苹果苹果是水果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它富含维生素C、钾、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剂。苹果的升糖指数较低,不会导致血糖峰值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苹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富含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橙子橙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叶酸,以及多种抗氧化剂。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叶酸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葡萄柚柚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叶酸,以及多种抗氧化剂。葡萄柚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叶酸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柚子中还含有柚皮素,柚皮素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草莓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剂。草莓的升糖指数较低,不会导致血糖峰值过高。草莓中的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蓝莓蓝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剂。蓝莓的升糖指数较低,不会导致血糖峰值过高。蓝莓中的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蓝莓中的花青素还可以帮助保护视力。高血压可以吃的水果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钾、镁、纤维和维生素C。钾有助于降低血压,镁有助于放松血管,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心脏。西瓜西瓜含有丰富的钾、镁和维生素C。钾有助于降低血压,镁有助于放松血管,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心脏。西瓜中还含有瓜氨酸,瓜氨酸可以帮助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哈密瓜哈密瓜含有丰富的钾、镁和维生素C。钾有助于降低血压,镁有助于放松血管,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心脏。哈密瓜中还含有甜瓜素,甜瓜素可以帮助保护心脏。猕猴桃猕猴桃含有丰富的钾、镁、纤维和维生素C。钾有助于降低血压,镁有助于放松血管,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心脏。猕猴桃中还含有叶酸,叶酸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芒果芒果含有丰富的钾、镁和维生素C。钾有助于降低血压,镁有助于放松血管,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心脏。芒果中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视力。...

    2024-01-08

  • 高血压血稠喝什么茶好(高血压血脂稠喝什么茶)

    一、高血压血稠喝什么茶好绿茶:绿茶中富含儿茶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防止血栓形成。菊花茶: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的效果,还可以降低血压,降血脂。山楂茶:山楂茶有活血化瘀、降低胆固醇、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粘稠。罗布麻茶:罗布麻茶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粘稠。决明子茶:决明子茶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血压的功效,有助于缓解高血压和血稠症状。二、高血压血脂稠喝什么茶荷叶茶:荷叶茶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和血脂稠症状。桑叶茶:桑叶茶含有桑叶碱和槲皮素,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和血脂稠症状。苦荞茶:苦荞茶中含有苦荞黄酮和芦丁,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调节血压、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和血脂稠症状。红茶:红茶中含有茶多酚和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和血脂稠症状。普洱茶:普洱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和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和血脂稠症状。三、注意饮用这些茶时,不要过浓,以免对肠胃造成刺激。高血压和血脂稠患者在喝茶时,应避免添加糖或其他甜味剂,以免影响降压降脂效果。饮用这些茶时,应注意控制水温,以免过热刺激咽喉粘膜。这些茶不能替代药物,如高血压和血脂稠患者在服用降压降脂药物时,应遵循医嘱,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2024-01-08 高血压甘油三酯高怎么降下来 高血压甘油三酯控制范围

  • 《防治高血压的降压食疗方》郭力,王毅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防治高血压的降压食疗方》【作者】郭力,王毅著【丛书名】常见慢性病防治食疗方系列丛书【页数】169【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1【ISBN号】978-7-5679-0598-6【价格】36.00【分类】高血压-食物疗法-食谱【参考文献】郭力,王毅著.防治高血压的降压食疗方.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1.图书封面:《防治高血压的降压食疗方》内容提要: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和患者的饮食原则,科学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患者适宜食用的主食、粥羹、菜肴、汤肴以及药茶方等食谱。对每一道食谱的原料、制作、用法、功效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配有精美的图片,既见效,又安全。...

    2024-01-04 食疗方 高血压可以吃吗 食疗方 高血压药有哪些

  • 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学案例库》肖丽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学案例库》【作者】肖丽娜主编【页数】126【出版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532-0721-6【价格】20.00【分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参考文献】肖丽娜主编.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学案例库.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学案例库》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从临床真实案例出发,分成多个场景,并设计题目,情景之后给出标准答案,答案的解析较为详尽,不仅仅是解答题目,而是将情境中出现情况的相关联的护理知识一并解答。本书特色在于不仅仅有西医护理的相关解答,更是有较多中医的护理方法。本书内容简明扼要,要点清晰,非常适合临床护士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

    2023-12-21 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属于什么期刊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杂志官网

  •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李春深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作者】李春深编著【页数】440【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576-2664-8【价格】32.00【分类】糖尿病-防治;高血压-防治;高血脂病-防治【参考文献】李春深编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图书封面:《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内容提要:本书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临床分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心理等各种治疗和保养手段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精心收集的验方、秘方实用有效,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患者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2023-12-12 高血脂糖尿病能吃什么 高血脂糖尿病人的饮食指导

  • 高血压吃什么鱼最好(高血压能吃鱼吗)

    1、疾病分析:高血压患者可以吃鱼,鱼中含有蛋白质、钙、磷、铁,营养价值丰富。2.鱼类还可以有益于心血管功能,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最好选择淡水鱼,因为淡水鱼的脂质较少,最好不要吃海鱼。3、高血压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减少膳食脂肪,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注意补钙补钾,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多吃粗粮、杂粮、豆制品、瘦肉等食物,少吃猪油、油腻、辛辣食物。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1 高血压吃什么 高血压患者好 高血压吃什么 高血压患者最好

  •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吴春虎,李烁|(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作者】吴春虎,李烁【丛书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关系列【页数】52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ISBN号】978-7-5132-7104-2【价格】79.00【分类】中西医结合-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吴春虎,李烁.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内容试读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表格速记第二单元阴阳学说考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概念举例对立制约互相斗争、互相制约、互相排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交感互藏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作用、包含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消长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阴消阳长,阴长阳消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常考选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4●考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阴阳分类脏腑分阴阳昼夜分阴阳阳中之阳心上午阳中之阴肺下午中医基础理论阴中之阴肾前半夜阴中之阳肝后半夜阴中之至阴脾5●···试读结束···...

    2023-05-05 epub表格 epub格式怎么做

  •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吴春虎,李烁|(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作者】吴春虎,李烁【丛书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关系列【页数】247【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ISBN号】978-7-5132-7099-1【价格】79.00【分类】中西医结合-资格考试-题解【参考文献】吴春虎,李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内容提要:本书收录2006年-2020年原卷真题2000道,按照最新颁布的2020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梳理。全书以科目为纲,按大纲的考点顺序排列。所有试题均附有正确答案、考点及解析。考点后以标出重要高频考点,重点明确,层次清晰。考生可通过阅读真题了解考试的出题思路,出题方向,并对同一组知识点的各种出题方式有一完整的认识。每道真题后根据认证中心颁布的大纲细则及指定蓝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析,指出干扰项与正确答案的易混淆之处,使考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书广泛适用于所有考生,尤其是基础薄弱、时间紧迫的考生。《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内容试读中显代中的来海这过天医基中医基础理论础理论【A1型题】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认识海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了解1.首先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医家是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A张从正B.李杲E.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C.朱震亨D.刘完素考,点:辨证论治★E.吴鞠通解析: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考,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解析: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内伤有关。他对脾胃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应。病升降理论多有阐发,并创立了甘温除热等理论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故本题选D和方法,为后世补土派(补脾派)医家的代表。4.同病异治的实质是张从正主张“邪气”致病说,“病由邪生”,“邪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去则正安”,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C.病同治异D.证异治同为后世攻下派(攻邪派)医家的代表。朱震亨E.病同治同提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考,点:辨证论治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挥,为解析: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后世养阴派(滋阴派)医家的代表。刘完素受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运气学说的影响,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治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对火热病机多有所阐法各异。故本题选B。发,用药偏于寒凉,为后世寒凉派医家的代表。5.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并发展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是属于了三焦湿热病机和临床湿温病辨证规律。故本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点头题选B。C.异病同治D.审因论治2,关于中医整体观的说法错误的是阳园E.虚则补之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码图考,点:辨证论治★始B.自然与社会恒动解析: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C.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方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法治疗。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E.人和环境相互统一垂属于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故本题选C。考点:整体观★6.构成宇宙本原的是解析:整体观的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A天气B.精气≤中国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②人与自然环境C.阳气D.阴气中周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故本题E地气选B。考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3.中医学“证”的概念是解析: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丽A疾病症状与体征的概括宇宙的本原。②精气的运动与变化。③精气是天·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地万物的中介。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故本题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四季阴阳属性选B。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阴中之阳,夏为7.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阳中之阳,秋为阳中之阴,冬为阴中之阴。故本A.天气B.地气题选AC.精气D.阴阳11.以昼夜分阴阳,后半夜为E阳气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考点: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解析:参见6题。故本题选CE.阴中之至阴8.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考点: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方属性的概括是解析: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A.阴阳B.五行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且其中的任何C.精气D.藏象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E.经络阴。例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考点:阴阳的含义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解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故本题选A。方属性的概括。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12.“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反映的阴阳关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系是代哲学中,是指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A.对立制约TB.互根互用南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C.相互交感D.互为消长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藏象,是指藏于体E.相互转化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考点:阴阳互根互用★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经络,是经脉和络脉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选A。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9.“阴阳之征兆”指的是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指阴阳A寒热B.上下中对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C.水火卫D.晦明不P中固“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E.动静“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考点:阴阳的含义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解析: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阴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交感,是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寒热、动静、发生作用。如“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水精,万物化生”。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本题选C。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10.四季分阴阳,则春为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C.阳中之阴D.阴中之阴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E.阴中之至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由阴阳互根互用考点: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解析: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长4种形式。如四时气候的变化,寒暑的更易。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2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17.“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故本题选B。中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13.“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体现的阴阳关系是C.阴阳转化D.阴阳互根互用医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E.阴阳消长C.阴阳消长D.阴阳对立考点: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础E.阴阳转化用★理考点:阴阳交感互藏★解析:参见16题。故本题选D。论解析:参见12题。故本题选A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14.下列各项,可用阴阳消长来解释的是治疗A阳虚则寒B.阳长阴消A.阴盛则寒之证代闻武正帽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B.阴虚则热之证达清士、长火E.阴盛则阳病C.阴盛伤阳之证考点:阴阳的消长★D,阴损及阳之证解析:参见12题。故本题选B。E.阳损及阴之证15.言脏腑之阴阳,脾为考点: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应用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解析:阴阳之间如果出现了平衡失调就会发E.阳中之阳生疾病。阴阳偏衰时机体就出现虚证的表现,根考点:阴阳学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据“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应采面的应用用补的方法进行治疗。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解析: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进行治疗。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故本题选B析其各自的属性,所以用它可以来划分脏腑及19.火的特性是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A.曲直B.稼穑中正上属阳,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C.从革D.炎上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E.润下阴,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考点:五行的特性★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解析: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爱稼穑,金至阴。故本题选C日从革,水日润下。故本题选D16.“阴中求阳”的治法适用于20.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阴虚B.阳虚A.炎上B.润下C.阴盛D.阳盛C.稼穑D.曲直客E.阴阳两虚E.从革考点: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考点:五行的特性★应用★解析:参见19题。故本题选C解析: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21.具有润下特性的是可长志登供量阴阳发生病理性变化时可以出现阴阳互损的情A木B.火况。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所以临床上应采用C.土D.金线3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E.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考点:五行的特性★此法就是阴中求阳。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解析:参见19题。故本题选E。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即22.一年季节中,“长夏”所属的是为阳中求阴。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A.木B.火用。故本题选B。C.土得D.金·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E.水怒。故本题选C考点: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27.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解析: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显A.生我B.我生金,冬属水。故本题选CC.克我围MD.我克23.按五行属性分类,属土者是E.制化A.生B.长考点:五行制化★C.化D.收解析: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E.藏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考点: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的变化与发展。故本题选E。解析:按五行属性分类,五行中属木者为28.脾病及肾,体现的关系是生,火者为长,土者为化,金者为收,水者为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藏。故本题选C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24.下列关于五行生克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E.母子同病A.木为水之子考点:五行相乘★因B.火为土之母用时克解析: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C.水为火之所不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的次D.金为木之所胜序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E.木为土之所不胜金乘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中,脾属土,肾属考点:五行相生与相克★水,脾病及肾,即土乘水,属于相乘传变。故本解析:五行的相生规律有木生火,火生土,题选C。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木为水之子,火为29.烦躁易怒,导致的咳嗽属下列哪种五行生克土之母。五行相克的规律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关系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故水为火之所不胜,金A.相侮B.相生为木之所不胜,木为土之所不胜。故本题选D。C.相克D.相乘25.五行中火的“所胜”是E.制化A水B.木考点:五行相侮C.土D.金解析:烦躁易怒代表肝,咳嗽代表肺,肝属E.火木,肺属金,金克木,木侮金。据题干,肝病导考点:五行相克★致了肺病,为相侮。故本题选A。解析: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30.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A.肺病及肾B.肝病及肾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C.肺病及心D.心病及肝关系。《黄帝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E.脾病及肾“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考点:五行的母子相及★克”者为“所胜”。水克火、火克金,水为火的解析: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所不胜”,金为火的“所胜”。故本题选D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肺为金脏,肾26.根据情志相胜法,可制约大怒的情志是为水脏。金生水,肺病及肾属于母病及子。肝病A.喜B.思及肾、心病及肝属于子病犯母,肺病及心属于相C.悲D.恐侮,脾病及肾属于相乘。故本题选AE.惊3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机传变是考点:五行相克★A.木克土B.木乘土解析:五行对应的情志分别为:怒、喜、C.土侮木D.母病及子思、悲、恐。五行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E.子病犯母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根据情志相胜法,可考点: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为: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悲,悲克解析: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4…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中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血,即在心脏与血脉中化生和运行的血液。心血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医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故本题选C。基础腑,以防止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35.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A.肺主一身之气论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B.肺司呼吸出出士强修峰血抓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C.肺输精于皮毛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D.肺朝百脉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E.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故本题选B。考点:肺的生理功能★32,关于六腑描述错误的是解析:《素问·经脉别论》称“主行水”为A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通调水道”。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B.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本题总称选E。C.传化物而不藏36.被称为“水之上源”的脏是D.藏精气而不泻A肝B.心E.实而不能满C.脾D.肺考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E。肾解析: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考点:肺的生理功能重于关,《三焦的总称。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解析:肺主行水。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故本题选D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37。“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在形态A.脾的阳气主升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B.脾以升为健脏相同,与五脏六腑有明显区别,故称之。藏精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气而不泻为五脏的生理特点。故本题选D。D.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3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E.输布津液,防止水湿内生A.主藏血B.主神志考点:脾的生理功能★C.主运化D.主统血骨解析: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E.主疏泄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考点:心的生理功能★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解析: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身。故本题选C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38.肝主疏泄是指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A.肝调畅情志活动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故本B.肝调畅全身气机题选B。C.肝促进脾胃运化34.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D.肝促进血行和津液代谢下A.津液★B.精液E.肝调节月经和精液的排泄湖C.血液D.宗气考点:肝的生理功能★E.营气质前还应解析: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考点:心的生理功能★身气机的作用。故本题选B。解析: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39.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肝·5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解析A.贮藏血液浅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其中呼B.调节血量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宜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C.统摄血液的肃降作用。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D.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E.化生血液与统摄血液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本题选A。考点:肝的生理功能43.主要表现为血液生成和运行上的相互为用、解析: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相互协同的两脏是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故本题A.心与肺B.肺与肾选DC.肝与肾D.肝与脾40.五脏中,具有“刚脏”特性的是E.心与脾A.心B.肺考点:心与脾的关系★C.脾★新D.肝利·A解析: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E.肾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肺与肾的关系,主考点:肝的生理特性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解析: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面。肾与肝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刚强的生理特性而言。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同源”之称,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泻互用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以及阴阳互滋互制方面。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内寄相火,主升主动,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协调关系。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特性。故本题选D。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41.《素问》关于“丈夫八八”在生理上的表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故本题现是选E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44.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是B.肾气衰,发堕齿槁A.心与肺B.心与肾C.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C肺与脾D.肝与脾D.齿发去E.肺与肝E.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考点:肺与脾的关系★考点:肾的生理功能★解析: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解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丈夫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相交”,包括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肺与肝的关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余参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见43题。故本题选C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45.“乙癸同源”应归属于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故本题选D。A肝与心的关系42.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B.肝与肾的关系A.使肺之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C.肺与脾的关系B.有助于元气的固摄的出我D.肾与脾的关系C.有助于精液的固摄的E。肝与肺的关系D.有助于元气的生成床显日有阿考点:肝与肾的关系★E.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解析: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考点:肾的生理功能★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解析: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方面的关的自然界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系。余参见43、44题。故本题选B。·6···试读结束···...

    2023-05-05 图书问题 图书的图解

  • 《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解读》夏文广,陶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解读》【作者】夏文广,陶静【页数】155【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32-6312-2【分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夏文广,陶静.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解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解读》内容提要:本书围绕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将指南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细化,并列出具体实施方案。全文共分八章,从概述、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流程、恢复期功能障碍及康复评估、恢复期中医和西医康复治疗、心理康复、居家康复指导、膳食指导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每章中加边框部分为指南原文,其下文字是对该段原文的解读及临床应用指导,便于临床、社区、居家及隔离场所能够有所参考和借鉴。本书编写组专家全部未指南的制定专家组成员,主审由张伯礼院士承担。《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解读》内容试读点意,度医学色李主是项四生状用山能隐得测少计爱定漫解在地年你魔低政欢体中流麻很球保第一章平假于高冠典是恢期使者促进者的原提其生话质新冠肺炎恢复期康复概述家途刻埃装光政形大成路数体设明5海类悦京国外前建神游内向钟我的做私流亚强黄系大零本特数的耳,歌烈资出还商部刻除合许熟会容来州行得项至发调性海间海用险颜的边使家常发数的限课牌区监配验拉汽孝条江的禁物类选8绿源使险道冲金合面通的弹简县不形的目的安爽此人面全张草个味并风无地油治处班麻金康州提增落法高碳格明大理所器风送的的夜神西的规光保绿晚的器来尚是典际能更士品度第一节康复目标、对象和场所一、康复的目标对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患者已经出院。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重点已从临床治疗转向功能康复。部分新冠肺炎患者虽然符合解除隔离及出院标准,但仍然存在乏力、纳差、情绪异常等表现和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甚至肺纤维化。重症患者肺部组织无法完全修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对新冠肺炎应该从预防一临床一康复三个环节进行全面认识。康复诊疗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临床治愈,而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积极恰当的康复干预,将有利于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体能的全面恢复,减轻焦虑等不良情绪,消除疾病的后遗症。对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来说,最终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2第一章新冠肺炎恢复期康复概述过程。对于恢复期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医学诊疗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随鼎则边。禹中医自古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和诊疗手段,对于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给予恰当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截断复发源头。二、康复的对象和场所对象符合《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经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且无康复治疗相关禁忌证。确诊后的新冠肺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即达到出院标准可出院。轻型及普通型出院患者,多数肺功能损害轻微或无持续残留的肺功能问题,且住院时间较短,产生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较小,但疾病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需要及时给予心理康复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解读进行干预。对重型及危重型出院患者,需要对存在的肺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评估。如患者存在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应根据评估的结果制订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包括运动、心理、营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必须排除康复治疗的禁忌证,保证康复治疗的安全性。高达,场所的日西麻是成面设退指定的出院后患者康复医疗机构、隔离场所、社区、家庭」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出院后康复目标以恢复体能和心理调整为主,方式主要以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居家康复为主,场所可选择在隔离场所、社区、家庭进行;康复治疗的具体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患者以往偏好的运动形式或尊重患者意愿和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注意运动处方的科学性、可执行性,逐步使患者恢复至发病前的活动水平,以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可能存在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心理功能障碍,必须在专业的康复医疗机构内进行康复治疗。通过专业、全面、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评估,制订综合的个性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洁器行位的感超·部制业出斜换缝数夏有提刀锁温厚果果的张用市面程处利理一候处漏0奇费调第二节康复诊疗工作原则康复诊疗工作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使用范围指引(试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等文件要求做好各种防护。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临床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康复诊疗过程中需做好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各项防护,注意严格执行手卫生,预防感染传播。对医务人员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进行监测,做好登记。有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可能时需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注意洗手。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解读穿防渗隔离衣等防止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康复过程中患者需戴医用口罩,接受体温监测,以主动康复为主,利用物理因子、智能化设备训练,减少“一对一”的肢体接触。安排治疗时避免聚集。注意对患者接触物品及环境及时消杀处理。重视患者康复评估,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确保患者最大获益。康复评估是康复治疗的前提,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康复评估必须明确呼吸功能、躯体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社会参与方面的障碍类型及严重程度,并为康复方案提供治疗框架。评估项目应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进行。是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系统体征、呼吸模式、呼吸肌力量、有氧活动能力、四肢肌力、关节活动度、肢体围度、营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通过问卷量表评估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肌肉骨骼症状、疼痛评分、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营养状态及心理状况。完善胸部影像学、肺功能以及血液生化等辅助检查,并根据实际条件以及功能障碍类型安排膈肌超声、心肺运动功能测试、骨密度核磁等辅助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心肺功能和体能评估结果,通过体位管理、呼吸模式训练、徒手治疗、呼吸操改善呼吸功能。通过穴位按摩、艾灸、隔物灸贴等中医治疗调畅气机,修复脏腑功能。通过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锻炼,动静结合,提高患者体能。借助功能性踏车和四肢联动设备改善关节活动,提高耐力。借助电动起立床帮助患者站立、低/中频电刺激预防四肢肌肉萎缩。开展主动性肢体活动,如医疗体操、减重下的···试读结束···...

    2022-11-01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 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作者】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页数】257【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ISBN号】978-7-5189-1836-2【分类】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参考文献】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提要:模式和中医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本书首先介绍了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与病理的关系,经络及气血津液与病理的关系,再介绍了六淫七情所引起的机体的病理变化,最后分别介绍了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第一节医学成的。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积累属于起源时期的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治疗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疾病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希腊医学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顺序不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了各自的风格,并逐人类医学。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当今的西方医学,以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展,各学科之间已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第二节结合医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并由一系列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概念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门科学都是运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用概念或形成概念,作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成果的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概括和总结。学习、运用或研究一门科学,必须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理解、明确其基本概念。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2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科、专业目录》),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三、结合医学的范畴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引起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各国、各民族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问题愈加关注。来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均属于结合医学的范畴。因此,结合医学概念更具实用性、一、结合医学的概念兼容性和延展性。另外,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我国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医果,对全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思想影响。学学科确立不久,结合医学研究在世界上还刚刚在国内,示范性地引导出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兴起,前者属于初创阶段,后者尚属于萌芽状态,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朝鲜族要实现把全世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为一体医药、彝医药等)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的新医药学,还需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研究,并出现了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因此,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通向未医结合、傣西医结合医学等研究趋势,结合医学来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已成为对我国各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造新医学的现阶段的统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国际上,日本的汉方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第三节被称为东方医学、第三医学或结合医学等;印度的印度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被称为印度结合医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概学;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念是人脑思维的形式,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也相继把各自的传统医学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思维和概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应用,称为综合念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医学或结合医学。是以一定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各国、各民族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的、哲学的),从不同层次获得认识内容,从而形来创造的新医学称谓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成不同层次的认识。如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可统称为结合医学(ItegrativeMedicie)。论)、综合与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理论思二、结合医学的定义维方法等,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西医学的细胞病结合医学是指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理学、分子生物学、人体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医学与现代医学综合统一起来,而创造的一种和知识。不同认识层次(常识、科学、哲学)形新医学。狭义的结合医学是单指某一个国家或成不同层次的概念,每个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民族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新医学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内,形成相应层次的概念的简称,如中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框架。藏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日本的汉方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而成的新医学,也可简称结合医学。广义的结合医学包括世界各国、各中西医结合一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民族的结合医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指向。常识的、科学的、哲学因此,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决定于人们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对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中西医结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合研究层次(如经验层次、科学层次),决定着对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层次,认识层次决定着对中西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医结合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实践中,不能第一章绪论3将常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等同于科学层次或哲学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一)常识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既是综合和统一中西医药学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在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且不西医结合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表象。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医学形态或知识体系,又是中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西医药学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而形成的具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等。这有创新性的综合体,还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些认识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是片面的、现象的、直观的和外部联系的非本质和方法,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新兴性认识,是仅以经验或体验为内容形成的一种观医学。念。从逻辑学角度讲,混淆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医结合治疗方法两个不同的概念。(二)科学性质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分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这是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根据根据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及对中西医药研究内容不同,可进一步划分更细的分支学科,学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及其如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中西(三)哲学性质的概念医结合临床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是指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中西医药学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眼似的知识系统的辩证统一,反映的是在哲学层次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皮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等。其中,中西认识。医结合内科学又划分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这些均是中西医结合外延化的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可以产生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第四节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新学科,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有明确内容和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是从中西医理论体系中逐知识体系。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既有分化意义,又有综合意义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状况,及构成一门的新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病因学、发学科概念的三要素一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病学、病机学、病症病理学和治疗病理学。具有究对象(研究任务),中西医结合医学可定义为综中医学的鲜明特色,同时结合了西学病理生理学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的知识与方法,故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中占有互相交叉和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比较特殊的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其重要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性将越来越明显。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和生命问题病因是指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的科学。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研究对象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包括原因和条件)。中医学和西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医学对病原因的认识存在宏观思辨和微观思辨的构和细胞病变特征所做出的疾病诊断,比临床上差异,但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而且随着时代变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常迁、社会进步,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多个诊断或可能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未认(如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等)所做出的识的新的致病因素,如声光电磁刺激、居室装修诊断更客观和准确。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污染及新的病原微生物等。如果两种医学结合研法(如PCR、原位杂交等)已逐步应用于医学诊究,取长补短,必将推动病因学的发展。断,但迄今为止,病理诊断仍然被视为带有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由于病理诊断常通过活一、病理学体组织检查(Bioy)或尸体剖检(Autoy),来(一)病理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回答临床医生不能做出的确切诊断和死亡原因等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问题,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医生的医生”。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病理诊断也不是绝对权威,更不是万能的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也有其固有的主、客观局限性。因此,提高自身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相互沟通,对于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减少和杜绝漏诊、误诊十分必要。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也称为诊断病理学(Di-3.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现代病理学agoticPatholog罗)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Pathol-.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使病0)。按研究对象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理学从器官、细胞水平,深人到亚细胞、蛋白及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以诊断为目的,从患基因水平。这不仅使病理学研究更深人,也使病者或从患者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理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例如,某一基因的改变是否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同时伴随蛋白表达及蛋白功能的异常,是否可以(Etiolog罗),即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发生形态学改变;反之,某种形态上的异常是否系;②发病学(Pathogeei),即疾病发生、发展出现某个(些)基因的异常或表达的改变。临床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医学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解释、新病种的发现和(PathologicalChage或Leio),即在疾病发生发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展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临(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床病理联系(CliicalPathologicalCorrelatio)病理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二)病理学的医学地位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解剖学材料)。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1.尸体剖检尸体剖检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病的病理改变,明确疾病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病理学是以前述各学科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而且还能及时阐明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这些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疾病的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临床医学问题。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2.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病理诊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断是肉眼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做出贡献。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第一章绪论5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最宝贵的材料。(大小、形态、色泽、重量、表面及切面状态、病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灶特征及坚度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该方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法简便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借大体观察而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变性质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如肿瘤的良恶性等)。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2.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厚约数微米变的真相,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病变,从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辨能力,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加深了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由于各种疾病和病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变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特征,故可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借助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细胞学观察运用采集器采集病变部位脱3.动物实验应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在适落的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组织、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细胞,或由体腔积液中分离所含病变细胞,制成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细胞学涂片,显微镜检查,了解其病变特征。此如,可分阶段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了解该疾病或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还可利用动物实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但限于取材的局限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性和准确性,有时使诊断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本方法的优点是可4.超微结构观察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以弥补人体观察的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间毕竟存在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从亚细胞(细胞器)用于人体。或大分子水平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在超微结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构水平上,还能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培养,观察细胞、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生长、细胞癌变、5.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运用具有某种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也可对其施加诸如射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线、药物等外来因子,以观察其对细胞、组织的织(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影响等。该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在体外观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施加影响的方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节省研究时间。缺点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分间互相联系、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互相影响的体内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免疫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理学研究和诊断有很大帮助。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采用了许多新方6.其他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式细胞仪(FCM)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技术的陆续问世,使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尺、各种衡器等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状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结合4464。。。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起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定性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尽可能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亦应引变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进到研究中来,把中医学的功能病理学与现代医更多、更新的信息,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学的形态病理学;把中医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气、血、痰、湿、饮等病理学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说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思路(三)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中医病理学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人体疾病过程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主要是按照中医病机的的直觉领悟和描述,经历代医学家验证和发展,概念和各种具体病症的病机理论,根据西医有关其观察描述细致入微。因此,中医病理学从临床认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予以解释、证实,并在证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由于历史条件限实过程中开拓理论视野。研究工作多是与病因研制,其观察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依靠人的感觉器究和实验研究交织,有待进一步分化为中西医结官,因此,只能是直觉的、宏观的、整体的、表合病机学。象的和定性的病机之说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中西医结合病理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谨守病机,各司其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直觉领悟的特色,并采用现属,即著名的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各篇都代病理生理学方法,对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涉及病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饮食劳倦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系统整理、逻伤脾、肺病者喘息鼻张”。辑论证,以现代科学精确而客观的实验结果为基病机包含两个意义:一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机础,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创变,即疾病本身的变化;二是观察疾病变化的机立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理,通过综合、归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所在,(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方法在临床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中医学病机是据证1.文献整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文献资料丰求因的范例,审病论治的准则,但也常与病因共富,但争论颇多。中医理论中有些概念与术语不同论述而通称病因病机。各种病具体病机不同,确切,含义不明确,用法不统一,易产生混淆。但其共性不外是阴阳不调、正邪相争、升降失常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的“阳长有余”和明代医学家三端,三种因素引起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张景岳的“阳非有余”之争,就是由于概念不统变化而为病。一引起的。所以,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可以总1,苦寒伤脾胃的病机研究根据苦寒伐胃、结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中西医病理生理学的差异损伤脾胃、过量和长期服用苦寒药可伤元气的道等,为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选用苦寒药大黄作致虚因素,选用影响自主方法。神经系统及其介质的药物利舍平作为致虚因素,2.临床观察临床细致观察是中医学的特点在实验动物上均能较满意的地复制出一系列类似与优点,这种宏观整体观察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是临床脾虚证的症状,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反证,不可取代的,即使将来“证”的动物模型问题完亦可得到一定的效果。全解决了,但动物与人体依然存在差异,医学实目前,模拟证的方法多有不同,如选用中药践必须立足于人。所以,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大黄、番泻叶,低蛋白饮食,饥饱失常,过劳,必须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为辅相结合的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利舍平造成中枢促胃动物质及方法。促营养物质的耗竭,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应是对患者的无损伤现一系列脾虚的症候,其作用机理与临床脾虚证性实验测试、死亡后的病理解剖学检查及“证”的机理基本相同。鉴于实验动物与人并不完全一的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科学研究的成功致,使用大黄作致虚因素,虽能模拟出类似人类经验都应借鉴,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应脾虚的症状,但由于动物种属差异,给药途径、···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男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范永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作者】范永升【页数】88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132-7088-5【价格】268.00【参考文献】范永升.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内容提要:此书稿由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功底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共同撰写,该书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治疗提供最新的措施与策略以及治疗方案,并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等,书籍的出版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学中的风湿病专科从业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对于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诊治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较之国内出版的类似的书籍,本书的出版有以下内容和特色:一是从中西医结合诊疗角度进行编写,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风湿病的临床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是着重编写风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策略和治疗方案,形成系统性的诊疗措施与方案;三是注重编写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进展,以期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突破与更新。《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风湿病的中西医病名演变一、风湿病西医病名的演变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是指一类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等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分类复杂,病种繁多,与免疫、代谢、感染、遗传、退行性变相关,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包含100多种疾病。198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将这些疾病共分为十大类,这一分类后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十大分类如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如骨关节炎;晶体性和代谢性关节病,如痛风和假性痛风;感染性关节病,如直接感染引起的莱姆病和间接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神经相关疾病,如腕管综合征;肿瘤相关疾病,如肺部原发肿瘤引起的骨、关节症状;有关节和骨表现的疾病,如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变形性骨炎、致密性髂骨炎;无关节和骨表现的疾病,如腱鞘炎、筋膜炎、血管舒缩障碍;其他,如纤维肌痛综合征、结节红斑、结节性脂膜炎等。“风湿”一词来自古希腊语“Rhuma”,是流动的意思)。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提出了著名的“体液论”,认为人体生命取决于产生于脑的4种基本体液,即血液、黏液、黄液和黑液;若四种体液异常,则会导致疾病发生;而“风湿”一词描述了因体液异常导致关节等部位疼痛不适这一情况,但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明确。此外,该书还描述了涉及关节病变的18种典型表现。1547年,AudrewBoord设想黏液与关节炎形成相关,提出产生于脑的风湿体液是一种黏液,因从脑流至身体下部而导致病变,若关节受累则会出现肿胀、发红、充血。法国人CuillaumeBaillou(1558一1616年)首次使用“heumatim”命名风湿病,认为其是一组独立的系统性肌肉骨骼疾病。1940年,BerardComroe确定了风湿病学家(Rheumatit)的命名。1949年,JoehL.Hollader编辑的教材中介绍了风湿病学(Rheumatolog)。l85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BejamiHoo编纂并在上海出版的《医学英华字释》(AMedicalVocaularyiEglihadChiee)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英汉医学字典,该字典中收录了“rheumatim”“gout”等风湿病相关词汇,分别被翻译为“风湿”和“酒脚风”。1942年,Klemerer把胶原组织存在类纤维化改变的疾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动脉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统称为“胶原病”。1952年,WilliamE.Ehrich建议将“胶原病”改名为“结缔组织病”。可见,风湿病概念的提出要远早于胶原病和结缔组织病,胶原病和结缔组织病是根据受累部位命名的。时至今日,风湿病的范围已相当广泛,远远超出了胶原病/结缔组织病的范畴。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是根据发病机制命名的,其范畴与胶原病/结缔组织病存在交叉,但大多可纳入风湿病范畴。(一)类风湿关节炎1880年,法国医生Auguti--JacoLadre-Beauvai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首次临床描述,他报001·●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净告了9例女性患者,这些患者以手指和腕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逐渐出现肘、膝、足等部位的关节症状。Ladre--Beauvai认为这些患者患有一种与痛风不同的疾病,并称之为“原发性衰弱型痛风(rimaryatheicgout)”。他认为,真正的痛风通常发生于强壮和富裕的人群,而“原发性虚弱”导致该病的发生,且该病发生与贫穷有关。l819年,BejamiC.Brodie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他强调了其典型的慢性进程,指出病变不限于关节,滑囊和腱鞘也可能受侵犯,并首次认识到滑膜炎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第一个真正将类风湿关节炎从痛风中区分出来的是英国医生AlfredBarigGarrod。1847年,Alfred证实了痛风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水平尿酸,而有些被诊断为“痛风”的患者体内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他把这部分患者所患的疾病重新命名为“风湿性痛风(rheumaticgout)”。直到1890年,Alfred的第四个儿子ArchialdGarrod才确立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这一疾病名称2。他后来解释道:“…大多数所谓的‘风湿性痛风’与真正的痛风和真正的风湿病均不相关,它们有各自独立的病理基础…;假如情况果真如此,那么‘风湿性痛风’这个名词则是双重错误…我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名称,它不会引起任何误会,而且提示该病是具有风湿性疾病的一些外在特征的关节炎或关节病。”1922年,英国卫生部批准类风湿关节炎作为正式命名,而美国风湿病学会则在1941年才采用了这一命名。(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西方医学之父Hiocrate描述了一种他称为“hereethiomeo'”的皮肤溃疡,这被认为是对红斑狼疮皮肤病变的最早描述。“luu”一词源自拉丁文,是狼的意思,最早出现于l0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直到19世纪,luu才被Hereru用来描述一种严重的貌似被狼咬过的皮肤病。RoertWilliam(1757一1812年)将面部皮肤的破坏性、遗疡性疾病定义为luu。1846年,FerdiadvoHera描述了一种“主要发生在面部、脸颊和鼻部,呈蝴蝶状分布”的皮疹,并分别用“SeorrheaCogetiva'”和“utterflyimile”来描述圆盘状皮疹和颊部皮疹。l85l年,PierreA.Cazeave将一种可能是盘状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命名为红斑狼疮。l872年,MoritzKaoi提出狼疮不仅仅有皮肤表现,还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炎等全身症状。1895年至1904年,WilliamOler诊断了29例红斑性疾病,并指出,该病不仅表现为皮肤红斑、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还可以导致肺脏、肾脏和心脏受损,并将其命名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三)千燥综合征1888年,波兰外科医生Hadde首次描述了1例同时有口腔干燥和泪液缺乏的患者。1892年,Mikulicz报告了1例泪腺、下颌腺和腮腺肿大患者,该患者的腮腺活检组织中显示有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此后泪腺和睡液腺的肿大被称为“Mikulicz病”。1927年,Houwer首次强调了丝状角膜炎与关节炎之间的联系。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Sjogrer描写了19例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其中13例合并关节炎。尽管当时他未对这类疾病进行命名,但他不仅认识到本病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而且首先系统而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眼部病变并提议将丝状角膜炎这一术语改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故此后该病被命名为Sjogre综合征。1953年,Morga和Catlema指出,Mikulicz病和Sjogre综合征属同一种疾病。1965年,Bloh等人基于大样本病例分析,首先提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一概念,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等,且发现该病与淋巴瘤有一定的联系。(四)硬皮病Hiocrate首次描述了硬皮病相关的皮肤病变,指出在一些皮肤紧张、干燥、变硬的人中,这种疾病最终导致无汗。l8世纪初期,意大利医生CarloCurzio最早详细描述了这种疾病。他将患者的症状描述为坚硬的木头样皮肤。1836年,GiovamattitaFatoetti首次以“硬皮病●·002《《《第一章导论(Scleroderma)”命名此种疾病,指出该病由于皮肤绷紧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并伴有皮肤颜色深暗且呈皮革样的表现4.1945年,RoertH.Goetz首次将硬皮病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进行描述,并提出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命名该病,以强调这种疾病全身性、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后来鉴于本病可以平稳控制,修饰词“进行性”被删除。(五)强直性脊柱炎1559年,帕多瓦大学的助理研究员RealdoColomo描述了脊柱疾病的骨骼病变,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病变首次出现于公开医学文献中。1693年,爱尔兰医生BerardCoor通过研究法国墓地出土的骨骼,首次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学改变,并提出男性患者可能因肋骨关节融合而呼吸困难,同时脊柱融合导致脊柱难以转动和弯曲。俄国神经病学家VladimirvoBechterev(1857一1927年)基于3位患者的一系列病史,提出椎骨的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僵硬、骨融合和脊髓病,并推测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遗传素质和创伤后脑病。同时期的AdofStrumell和PierreMarie不同意他的看法,他们认为脊柱炎是有别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风湿性疾病,致病的重要因素既非创伤、也非遗传。强直性脊柱炎曾被称为“VoBechterew病”“Marie--trimell病”“类风湿性脊柱炎”[)。1904年德国病理学家EugeFrakel首次将该病称为“强直性脊柱炎”。直到196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决定采用“强直性脊柱炎”的命名取代“类风湿性脊柱炎”。(六)银屑病在古代西方,银屑病与麻风病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经常被混为一谈,并且这种混乱持续了几个世纪。1世纪的罗马帝国期间,CoreliuCelu首次描述了银屑病,但当时他认为,这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疮。Gale(131一201年)首次使用术语“oriai'”描述了眼睑和阴囊部位的瘙痒性鳞屑状病变。英国医生RoertWilla(1757一1812年)成为第一位明确定义与银屑病有关病变的医生。他注意到这种疾病从膝盖和肘部开始,逐渐累及头皮、手指和脚趾;还描述了不同形式的银屑病:Guttata,Diffua,Gyrata,Palmaria,Uguium,Iveterata。l841年,FerdiadvoHera在改进RoertWilla关于皮肤病的术语和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将银屑病从麻风病中分离出来。1818年,Jea-LouiAliert提出银屑病与关节疾病之间的关联性。l860年,PierreBazi首创“银屑病关节炎(arthriticoriai)”这一病名o。(七)白塞病关于白塞病最早的描述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Hiocrate在他的《流行病》一书中描述了种流行于小亚细亚的疾病,特点为“口腔溃疡”“生殖器炎性渗出”“眼部持续炎症”,以及“皮肤大疱疹性病变”,但他仅仅提到这些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未进行定名。直到1936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ulaiBehget首次系统描述了这一类疾病,提出了口腔溃疡、生殖器遗疡和眼炎三联征。为纪念这位医生,此后该病被称为“Behcet综合征”。此外,因白塞病过去盛行于丝绸之路沿路一带,尤其是土耳其,而在北美和北欧国家其发病率要低得多,故也曾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八)痛风痛风(gout)源于拉丁文“guta”,意指痛风性体液的异常流动,在中世纪和希腊语“odagra为同义词,“odagra”指足痛风,“goagra”指膝痛风,“chiagra”指腕痛风。Hiocrate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描述了5个与痛风有关的关节病变,认为该病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男性,odagra最常见,疼痛固定在足趾而不致命,暴饮暴食与纵欲过度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但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痛风与其他关节炎混杂在一起。英国的ThomaSydeham(1624一1689年)首次开始区分风湿病中不同疾病的尝试,他从“痛风”中区分出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人的急性热性多关003·●中西医结合临闲风湿病学》净》节炎。1768年,英国著名内科医生WilliamHeerde在《医学汇编》中首次明确区分痛风和关节炎。1776年瑞典化学家CarlW.Scheele从痛风患者的肾结石中分离出一种当时未知的有机酸,并将其称为结石酸(lithicacid)。后来,该有机酸被法国化学家重新命名为尿酸(acideourique)。l847年,AlfredBarigGarrod证实了痛风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水平尿酸,并在痛风患者的皮下组织和关节软骨中发现尿酸盐。他推测痛风可能是肾脏排泄能力下降或尿酸生成增加的结果,而急性痛风是尿酸钠盐在关节或周围组织中沉淀所致。I962年,JoehHollader、.DaelMecarty、J.Seegmiller等人在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从而证实了这一伟大假设。二、风湿病中医病名的演变中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或日久体虚,内生痰浊、瘀血、热毒等,导致正邪相搏,从而使气血、经络、筋骨,甚至脏腑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麻木、肿胀、活动受限、僵硬变形等症状为特征,甚则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对风湿病中医理论的系统继承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在路志正、赵金铎、谢海洲等老专家倡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立了最早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为主要方向的科室即内科研究室。1983年9月在大同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症学组。1989年在江西庐山成立全国痹病委员会,该会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几次学术会议讨论后确定将“痹病”更改为“中医风湿病”,认为“风湿”病名自古有之,既有较为严谨的内涵和外延,也符合中医的命名原则,同时也避免了“痹”为病名所引起的与其他病种交叉错杂的弊端。风湿病病名的提出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有利于临床的研究,也有利于中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上,在老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的《疾病定义草案》中确定了中医风湿病学的概念。可见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一)痹证/痹病/痹候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自古有之。《黄帝内经》中提出的痹是中医对风湿性疾病的最早归类。据考证,“痹”字原作“界”。“痹”作为病名,首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内有“疾界(痹)”的记载。《黄帝内经》中分设《痹论》《周痹》专篇。《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此为最早对痹的发病病因以及根据病因进行分类的记载,也是“痹证”“痹病”“痹候”的病名渊源。《素问·痹论》进一步提出了“五体痹”“五脏痹”。人有五体(皮、肉、筋、脉、骨),五体感受风寒湿邪可成五体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倘若五体痹进一步发展,可内舍五脏,影响其功能而成五脏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五体痹与五脏痹有着密切的关联,为后世医家的病证结合研究奠定了基础。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提出了“风湿痹候”“风痹候”“血痹候”等。巢氏总结前人经验,对痹证发病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记载:“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日风,在阴日痹;阴阳俱病,曰风痹。”书中强调人体虚弱、正气不足为痹证发病之本,感受风寒湿邪为痹证发病之标。而且,巢氏基于《素问·痹论》中对行痹、痛痹、著痹的描述,进一步提出了“风湿痹”的概念,认为“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唐代孙思邈继承《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及《诸病源候论》对痹证的认识,认为“诸痹由风●·004《《《第一章导论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孙氏把五体痹、五脏痹同归于“六极”门下,强调了痹证由“痹”到“极”、由实到虚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把痹证的发生看作虚损病过程的一个阶段,把痹证的治疗看作虚损的治疗来论述。《千金要方》提出了风痹、湿痹、寒痹、热痹、周痹、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胞痹等10余种痹,并指出“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强调了诸痹在症状上虽有些相似,但诊脉时需注意鉴别。此外,孙氏创立了治痹名方一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中记载:“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此外,孙氏创立了犀角丸治疗“热毒流人四肢,历节肿痛”之热痹。(二)风湿在中医文献中,凡提到“风湿”的,其含义一般有二:一是指病因;二是作为疾病的名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风湿”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风湿”有26处之多,《黄帝内经》中除痹论篇外,以“风湿”单独出现者有17处。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以“风湿”作为病名,并提出了风湿在表、风湿兼气虚、风湿兼阳虚以及风湿兼表里阳虚的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以“风湿”作为专论,详尽论述风湿为患引起肌肉、关节病证的机制及处方。由此可见,中医“风湿病”的名称,自古有之,并非受近代西医学的影响而命名。(三)历节“历节”“历节痛”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中设有“历节病”专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说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历节病之根本,若兼感外邪,即发为历节病。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以“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蠃,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主症的风湿历节,乌头汤治疗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为主症的寒湿历节。基于仲景“历节病”,后世又相继提出了“历节风”“白虎病”“白虎历节”“白虎历节风”这些相关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之二风病诸候下》提出“历节风”病名,“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将关节剧痛,如虎咬之状,昼轻夜重者,称为“白虎病”,“白虎病者…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夜发,发即彻髓酸痛,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日白虎之病也。”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提出“白虎历节”病名,“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将“走注疼痛,或腰背足膝拘挛,两肘牵急”者称为白虎历节风,此后明清时期的许多医书上也有类似的记载。有学者认为8),“痹”与“历节”虽症状相似,但两者发病特点及传变特点不同,痹的发病重视湿邪,可兼夹风寒等邪气,侵袭肢体,临床以肢体重着、活动受限为主症,常伴有疼痛、不仁、麻木等症状,传变日久则损其相合之脏腑;历节发病强调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致使外邪易犯筋骨关节,久则瘀血、痰湿、风寒湿等胶结,关节变形,临床以手足关节疼痛为主症。005·4中西医结合临闲风湿病学》》(四)痛风约公元前8世纪,在我国藏医《四部医典》中已有“痛风”一词的记载。此后,南梁陶弘景所整理的《名医别录》中亦有“痛风”一词的记载,其言“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朱丹溪中首次提出“痛风”病名,在《格致余论》中专列“痛风论”,提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直接将痛风称为白虎历节风证,将它从其他以关节、身体疼痛为主症的痹证中区分出来。朱丹溪所创痛风之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后世医家对痛风的病名归属多有分歧,认识不一。明代戴思恭、清代董西园、清代唐宗海等人认为痛风即痹病,如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曰:“痛风,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代虞抟首次将痛风称为痛痹,在《医学正传》中曰:“痛风(古名痛痹)…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明代张介宾、清代吴谦、清代顾世澄等人认为痛风即风痹、行痹,如《景岳全书》中载:“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此外,痛风还有其他别名,如明代沈之问在《解围元薮》中提出:“痛风…又名旋风。”清代陈念祖《时方妙用》日:“风者,肢节走痛也。《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林珮琴《类证治裁》日:“痛风…《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痛痹,《金匮》谓之历节,后世更名为白虎历节风,近世俗名箭风。”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虽然均有痛风病名,但在中西医发展史上,两者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中医痛风病证可包括西医痛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五)狐盛“狐盛”作为病名,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盛阴阳毒病脉证治》,“狐盛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可见,狐盛病有咽喉、阴部、眼部溃蚀的症状,与白塞病基本相似。(六)阴阳毒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盛阴阳毒病脉证治》中提出了“阴阳毒”的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鳘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诸病源候论·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对阴阳毒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提出阴阳毒可见发热、手足指冷的症状。“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阳毒者,面目赤,或便脓血;阴毒者,面目青而体冷。若发赤斑,十生一死;若发黑斑,十死一生。”基于中医古籍中对阴阳毒的描述,一般认为阴阳毒与红斑狼疮相对应。此外,《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记载:“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有学者认为以上赤丹的描述与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变很相似。(七)框痹尪痹是指具有关节变形、肿大、僵硬、筋缩肉卷、难以屈伸、骨质受损症状的痹病。“尪痹”病名是焦树德教授根据《金匮要略》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的记载,于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提出的。此后,“尪痹”作为独立的病名,逐渐被中医药学术界所认可。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尪痹”列为正式病名。鉴于尪痹以关节肿痛变形、缠绵难愈为特点,通常认为此病与西医类风湿关节炎相对应。●.006···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新世纪第4版》王雪峰,郑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作者】王雪峰,郑健主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页数】36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820-2【价格】8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王雪峰,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内容试读小合园西中第一章绪论单证被的地时酒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中医学、西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三大主体部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与康复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儿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追溯中医儿科学起源,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儿科病名的记载,如“龋”(龋齿)、“蛊”(寄生虫)。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除了记载“婴儿病痫”“婴儿瘛”等疾病外,还简要介绍了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黄帝内经》有对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及多种儿科疾病(如腹泻、癫痫等)的病因、病机、证候和预后的相关论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最早记载,该书还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膈)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学说,对后世儿科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对后世开发中药治疗疟疾产生了重要影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儿科医学的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唐~宋朝)隋唐时期,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方书命名的医著,其中儿科内容开始以独立篇卷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论述了小儿伤寒、时气、脏腑、外科等诸多病证的病因证候;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需方》2卷,载方300余首,从小儿初生护养到伤寒、咳嗽等常见病的治疗,共分9门进行论述。《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该书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据考可能是唐末宋初所著。书中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还对小儿脉法及惊、痫、疳、痢、火丹等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疾病的证治进行了详细论述。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医家。现存《小儿药证直诀》3卷,为其弟子阎季忠所编辑,刊于1119年。书中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这一特点,钱乙用药时注重“柔润”原则,力戒妄攻和蛮补;对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了丰富的痘疹疾病的鉴别方法和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经验: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钱乙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等,许多方剂不但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也被其他学科广为采撷。由于钱乙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此类病证,撰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提出了用白虎汤、青黛等药物治疗痘疹的经验。南宋名医陈文中对痘疹的论治,宗钱乙而又有独创,提出用附、桂、丁香等温燥之药,治痘疹由于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他不仅是痘疹专家,对小儿杂病论治也有丰富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在当时,以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与以钱乙、董汲为代表的寒凉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南宋刘防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同时期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问世,从初生儿至年长儿,针对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分门论述,如认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疾病,主张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该病。总之,宋代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系统全面,形成了儿科独特的学科体系。(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学在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名家各有所长,对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释,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惊风抽搐一证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的治法,所拟琥珀抱龙丸沿用至今。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所著的《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分条论述,详述病源、证候和治法,所附方剂800余首,多为常用良方。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保婴撮要》为其儿科代表作,论儿科病证221种,附有很多验案、验方,薛己对小儿疾病的辨治是以钱乙的五脏辨证为依据,尤重视温补脾肾,对儿科临床参考价值很大。明代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在详尽阐述钱乙五脏辨证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十分重视小儿护养,提出“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痘疹治疗方面,他勇于摒弃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固护胃气,第一章绪论3提出“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万全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面色,审苗窍,以辨脏腑寒热虚实:运用“灯火十三憔”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并发症的辨证和治疗,是一部有影响的麻疹专书。陈复正《幼幼集成》,将繁杂的指纹望诊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并以三关测轻重,即“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也是一位儿科专家。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的用药特点;并详述痉(惊)、疳、痘、麻四证的病因与治法,对儿科临证具有指导意义。明清两代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收集和编辑,儿科内容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组织编著的《普济方·婴孩》一册,共51卷。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审证论治,条理清晰。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小儿则”等专论儿科8卷,提出小儿“阳非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观点,临证用药常注重甘温扶阳。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由清代官方编写,将清以前的儿科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内容极为丰富。陈梦雷《医部全录·儿科》分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了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丰富,影响甚广。明清时期,麻疹、天花等时行疾病的流行对小儿危害很大,在400多年(1368~1840)间的儿科专著中,目前可考查的约200余种、600余卷,其中120余种、320余卷为痘疹专书,从此可窥见明清医家对痘疹防治十分重视。较为著名的有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徐谦《仁端录》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是牛痘接种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这些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已经盛行各地。至17世纪,人痘接种法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俄罗斯等国。我国人痘接种法较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1796)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发展,中医儿科学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编写了适用于不同层次教育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大量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问世。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集古今儿科之所长,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江育仁、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是一部紧密结合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基础研究方面,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发展了诊断学、辨证学,如光电血流容积诊疗仪用于面部望诊及舌诊的判读、闻诊声音分析、脉象仪信号检测等,都为四诊客观化积累了资料:在传统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技术,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提供微观辨证依据,从而提高了对“证”的认识水平及层次的深度,为儿科常见证候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儿科常见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喘嗽、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小儿肥胖症、性早熟、肾病综合征等)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并形成了系列诊疗指南、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对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儿科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起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到了重要作用。学术方面,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使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平台实行双主任委员制,王雪峰教授及王天有教授分别担任中医、西医主任委员,同时平台也纳入了循证医学、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多元化发展。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在正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前进的征途上,培养人才是关键,继承学习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动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医儿科学定能够实现现代化,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g二、西医儿科学的传入及在我国的发展西医儿科学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西医儿科学的传入,最早应追溯到清代。1843年英国人Hoor如在香港教授医学,其中《妇婴新说》是一部叙述小儿看护法及小儿疾病的专著,是西医儿科学较早的译本。清代成立了教育委员会,设立了儿科学专业,创办了多所以西医方法诊治小儿疾病的儿童医院。1943年诸福棠等编写了《实用儿科学》,自此,我国开始有了比较完备的西医儿科参考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医儿科学在我国发展迅速。政府成立了各级的妇幼保健院,形成了健全的儿童保健网。自20世纪50年代,提倡科学接生、科学育儿,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推行儿童基础免疫,免费接种疫苗,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比如天花、鼠疫等对小儿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基本被扑灭。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使儿科医生能更好地运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诊治病人,保证患儿可以得到最好的、最适宜的临床处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西医院校建立了儿科系,出版了系列的西医《儿科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西医儿科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几十所儿童医院,西医儿科医师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各种专业书籍不断再版完善,如《实用儿科学》已修订第九版。总之,西医学的引入对我国儿童的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中西医融合创立中西医结合儿科新医学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认识手段,每一种医学都是当时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映。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辨证论治为其主要诊疗特点,其思维模式是宏观的,是哲理与医理的统一。而西医儿科学的形成则是根植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辩证观,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其思维模式偏重于微观,并受近代还原论的影响较深。随着西医儿科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及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应用,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虽然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这就决定了两种医学在价值标准、发展方向和学科属性上必然相通。这种相通就是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得以兼容的前提和基础。中西医儿科学在诊治疾病时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将取长补短,有效第一章绪论5提高诊疗质量。比如治疗儿童哮喘,西医在急性发作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很快地缓解喘息发作,但是如果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部分患儿停药后还会出现病情反复。如果同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调整肺脾肾功能,祛除生痰之源,则可有效缩短激素的疗程,提高疾病的疗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方面广泛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辨病与辨证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病证结合”已成为目前公认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模式。西医的辨病能从微观角度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情况,但缺乏整体性和个体化;而中医辨证则反映小儿患病后的整体状态,但缺乏精确性。比如,同样是小儿肺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体中体现的中医证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结合中医辨证才可能更好地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再如,同样是血热妄行之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紫癜,也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此,明确患儿所患疾病及疾病的中医证型是同样重要的,它是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关键。近十年来,我国儿科界对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癫痫、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抽动障碍、肾病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规范,并制订了相应的疗效评价标准,使辨病与辨证结合得以实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新药开发领域。(二)中西医儿科治疗手段的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较好结合,使中西医治疗手段的结合成为可能。中医和西医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比如,对小儿肺炎后期,肺部湿啰音不消散者,应用中药外敷,可促进湿啰音的吸收,缩短疾病疗程;又如,在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临床特点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则可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中医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产生了颗粒剂、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剂、纳米乳剂等,更方便了临床应用,使中西医结合更加普遍。尤其在2020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科研工作。临床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单纯中医治疗或单纯西医治疗病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可明显提高总体疗效或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此同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比如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有抑制作用。清热解毒药物不仅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四)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及杂志引领学术发展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3次全国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1982年创刊,原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是我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刊物,2020年被评为医学核心期刊,该刊物面向基层儿科,注重临床实践,反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成果,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在儿科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动态。目前,中医儿科学、西医儿科学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融会贯通,但其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家已经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定位在高层次教育上,许多中医西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专业,并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相继出版。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人类基因全序列的解读和研究过程中,西医学专家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网络调控的复杂性,也力图摆脱还原论的束缚,开始重视用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研究人体和自然界,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学和西医学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见表1-1。表1-1中西医结合儿科书目一览表书名年代主编出版社中西儿科学讲义1924汪洋上海中西医院藏版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儿科疾病研究1988张梓荆、叶孝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1989叶孝礼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997张梓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诊疗大成·儿科1998李宝诚、程瑞权天津大学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1欧正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4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一版)2005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6谭得福、陈代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二版)2012王雪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虞坚尔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新世纪第三版)】2016王雪峰、郑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研究2017虞坚尔、常克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联的中光明道后面因静随图放以西磷特兴则不数商进装年侵别的效版册商鲜奶共资圆得很兴标共说学国,修学的志体年将哈举色中中导会原···试读结束···...

    2022-10-25 新世纪福音 新世纪eva福音战士

  • 中西医结合妇科》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妇科》【作者】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页数】28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08【ISBN号】978-7-5132-2502-1【价格】37.00【分类】妇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妇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容提要:本教材是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供中医学等专业中职学生、在职教育及相应水平的学员使用。全书内容共分七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妇科发展简史及女性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诊治等特点。第七章至第十五章论述了月经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瘙痒、妊娠病、常见分娩期并发症、产后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不孕症及葡萄胎和子宫脱垂等疾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诊疗常规。第十六、十七章介绍了计划生育和妇科常用特殊检查。《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定义、范围及特,点中西医结合妇科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女性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治规律,用以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职中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中西医结合妇科主要从中、西医基础理论出发,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功能和月经、带下、妊娠、分娩、产褥、哺乳等女性特有生理,以及与此有关的女性特有疾病。中医妇科和西医妇科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其自身特点,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治疗目标相同,其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临床诸多疑难疾病,通过中、西医的联手,可互为弥补,相得益彰,迎刃而解。找出中、西医妇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之处,以便相互借鉴、合作,提高治病疗效就是学习中西医妇科的任务和特点。第二节中、西医妇科发展简史及中西医结合妇科发展现状、中医妇科发展概况中医妇科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成熟起来的。根据我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将其发展史分为8个阶段,现阐述如下:(一)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为中医妇科的萌芽时期,此期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医妇科的奠基时期。此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妇科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里的“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2■中西医结合妇科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话为中医妇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还初步论述了妇女一些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一四乌贼骨一蘆茹丸。《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秦汉时期汉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胎产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不仅记载妇人病三篇,内容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等,而且有证有方,收集处方30多首;并开创了阴道冲洗和阴道用药的先河,如以狼牙汤沥阴中、用蛇床子包裹成锭剂纳阴中等。与张仲景同时代的著名外科专家华佗,能够针、药并用正确处理胎死不下。(三)魏晋隋唐时期西晋王叔和著《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之说。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提倡晚婚及节制生育。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法》,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情况及怀胎十月养生和调摄的注意事项。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其中37~44卷论述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包括经、带、胎、产和妇科杂病等,并明确提出妊娠为阴历10个月左右。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以示重视。唐代昝殷著的《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全书分上、中、下3卷及续编1卷,共41门,260余方,每门前有短论、后有附方,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是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至此,中医妇产科学的框架已经形成。(四)宋代宋代设有管理医事的太医局,太医局内设有9科,产科是其中之一,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由于有了明确的分科,妇产科得以迅速发展。此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建著《十产论》,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做了叙述。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代以前的产科论著,还明确记述了产后“三冲”危急证,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齐仲甫著《女科百问》,将妇产科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附有理、法、方、药。宋代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和影响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汇集和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共260余论,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陈氏的书是宋代论述比较全面的妇产科专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滑文出是以神月,温和大州通引级夜哥,老干是”:第一章绪论■3:的,自工出(五)金元时期金元时期,四大医家的独特见解和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妇科学的内容。刘完素在学术上倡导“火热论”,提出“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主张用寒凉药物泻火以通经,并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这是后世治少女重肾经、中年妇女重肝经、绝经期妇女重脾胃的理论依据。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善用汗、吐、下法以驱病,同样用汗、吐、下法逐痰以通经。他还提出了“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和“凡治妇人病,不可轻用破气行血之药,恐有娠在疑似之间”的精辟见解。李杲善用补脾升阳除湿、益气补血等法。这些治法也广泛应用于妇科。他在《兰室秘藏》中提出了“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于产前调养,主张“当清热养血”,认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另外,他在《格致余论》中第一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形态,即“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六)明代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较重要的妇产科著作有以下几部:薛己著《薛氏医案》,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对妇科理论有重要影响。万全著《广嗣纪要》《妇人秘科》,在《广嗣纪要》中提出女子因先天生理缺陷而造成的不孕症有五,即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综合前人有关妇产科的论述和治疗方药,分门别类编写成书,对妇科疾病的治疗论述甚详。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广集别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赵养葵著《邯郸遗稿》,独重命门学说。张介宾著《景岳全书》,有《妇人规》两卷,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较强,他极力提倡补肾,对命门、三焦均有专篇论述,学术上突出肾主生殖。(七)清代与民国时期0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此期妇产科的著作较多,现存数十种,流传较广。首推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影响较大,其内容、体例及所用方药,与其他妇科书截然不同。用药简易平和,风格独特,正如祁尔诚在该书序言中说:“其居心与仲景同,而立方与仲景异…谈症不落古人窠白,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其观点认为妇科病主要在肾、肝、脾、血、气和冲、任、督、带的失常。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是由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书中妇科常见病基本具备,且编有歌决,易学易记,是一本较好的医学入门书,流传甚广。亟斋居士著《达生篇》,明天地生养自然之理,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中西医结合妇科通俗易懂,尽人能晓,并提出了临产六字真言,即“睡、忍痛、慢临盆”。此期还出现了以唐容川、张锡纯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在他们的著作中有不少妇科内容。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重视调理脾肾和活血化瘀。书中与妇科有关的医案、医话、医论多有创见,其用于防治流产的寿胎丸及治疗月经过多的安冲汤、固冲汤、理冲汤等为后世所常用。(八)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八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推动了中医妇科的发展。西医妇产科发展概况(一)妇产科的起源与发展在现存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医学文档中,即有关于女性生殖器解剖、女性月经、避孕、分娩、疾病治疗等的相关论述。其中Sorau被誉为妇产科学的创始人,他撰写的《论妇女病》对妇科学发展贡献较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解剖学家Falloio首次发现了输卵管并完整描述了女性内生殖器官,输卵管因此命名并沿用至今。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Pare发明了转胎位术。l609年,法国助产士Bourgeoi出版了最早的助产术专著。大约I7世纪英国Chamerle家族发明了产钳。英国产科医师Smwllie在1752~1764年间发表了《论助产学理论与实践》,对分娩各过程进行了充分解说。1774年英国产科医师Huter出版了《图解人体妊娠子宫解剖》,描述了胎儿发育的各个阶段。至此,一门独立的科学已基本形成。1801年,阴道窥器问世,使妇科检查发生了重大变化。1809年,美国外科医师完成了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1813年,第一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完成。1853年,英国医师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经腹子宫切除术。1878年,开始采用手术治疗子宫颈癌。1898年,奥地利医师首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直至20世纪30年代,子宫切除术才广泛用于临床。1957年华裔美国医师李敏求应用甲氨蝶呤成功治愈绒癌,开创了实体瘤化疗的先河。1960年,口服避孕药首次在美国批准上市。20世纪40年代,腹腔镜应用于临床。1957年,第一部腹腔镜手术专著出版,使得这一新技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1978年,英国医师采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法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20世纪80~90年代,子宫颈癌成为第一个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并直接导致了2006年人类第一个肿瘤疫苗的问世。(二)西医妇产科在我国的发展大约于19世纪初,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1929年,杨崇瑞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西医助产学校和产院“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创办西第一章绪论5医妇产科学校和医院的先河。西医院的开设,推动了我国妇产科的发展,1877年和1892年,在中国分别完成了第一例子宫肿瘤手术和剖宫产手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妇产科学和妇女保健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计划生育方面,1963年,第一批国产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距世界上第一个口服避孕药的上市仅3年。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和“两病”(子宫脱垂和尿瘘)防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妇女的健康水平。在以林巧稚为代表的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我国妇产科学发展迅猛,产科方面,由于对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催产、引产及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产前、产时各种胎儿监测技术的应用普及;以及围产期保健制度的建立,产科质量大大提高,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已迈入了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妇科方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各种妇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持续提升,以腹腔镜和宫腔镜为主的各种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诊治特色。三、中西医结合妇科的研究与发展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先祖为张锡纯和唐容川。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批医学工作者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其中有关于“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及“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法则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1978年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和途径。中西医结合妇科起步晚、发展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才逐渐有部分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直到2006年第一版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才问世。中西医结合研究诊治妇科疾病任重而道远,希望有志于此的后来者能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在此领域里做出新的创举,使之日趋完善,成为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妇科第工章女性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耳路出看第一节西医对女性生殖器官的认识一、外生殖器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统称为外阴(图2-1)。阴阜大阴唇阴蒂小阴唇尿道口前庭大腺开口处阴道口阴唇系带会阴体肛门图2-1女性外生殖器1.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脂肪组织丰富。青春期该部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阴毛的疏密和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为女性第二性征之一。2.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延伸至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有色素沉着和阴毛分布,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起保护作用;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可萎缩。3.小阴唇系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并分为前后两叶,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科和妇科门诊哪个好

  • 《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夏文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作者】夏文广【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37【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06-1325-0【分类】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夏文广.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提要:脑卒中认知障碍是指由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出血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以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判断障碍、执行力障碍等认知域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进一步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PSCI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本书从认知障碍的概述到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专家共识,涵盖了PSCI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分型、病理生理机制、可塑性研究、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中医理论、中医药、针灸等,内容丰富、翔实,为相关临床医师进行PSCI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认知障碍的概述第一节认知的概念和神经学基础一、认知的定义认知(cogitio)是指人接受外界信息、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这一过程需要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执行、计算、理解、判断等的共同参与。二、认知的神经学基础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由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皮质下白质、边缘系统、间脑神经核团、脑干核团及小脑等)共同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激活相应的脑区和皮质下结构。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取向,对理解人类脑-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一)认知的神经基础人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为人类提供了知觉、运动、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情感、意识等最重要的高级脑功能和认知行为。认识脑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已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和最活跃的科学前沿,是各国科学家需承担的重要科学使命,是全球性的研究热点神经元(euro)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细胞的主体。树突是从细胞体周围发出的分支,多而短,呈树枝状,树突由此而得名,其功能是接收传入的信号。轴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根较长的分支,它的周围包以由髓磷脂组成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以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轴突末端有许多分支状的球形小突起,称为终球。终球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具。1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有两种基本功能,即兴奋性和传导性。神经元受到刺激就产生兴奋,这种兴奋性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元的轴突迅速传至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以完成其神经传导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与前者合称为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其中星形胶质细胞以其长突起在脑和脊髓内交织成网,构成支持神经元的支架;也可作为中枢的抗原呈递细胞,将外来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止于毛细血管壁上,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突起贴附于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上,可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能产生神经营养性因子,来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并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当神经元变性时,小胶质细胞能够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变性的神经组织碎片;再由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来填充缺损,从而起到修复和再生的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可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防止神经冲动传导时的电流扩散,起一定的绝缘作用。胶质细胞还可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有助于维持合适的神经递质浓度神经元之间没有原生质相连,它们之间的联系只靠彼此接触,即通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接触,并进行兴奋或抑制的传递,这些接触部位称为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yae)和抑制性突触(ihiitoryyae)。突触的信息传递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的突触后电位的称为兴奋性突触;突触的信息传递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的突触后电位的称为抑制性突触。根据结构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结构性突触。化学性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小泡,此小泡称为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线粒体内含有合成递质的酶。突触后膜上有特殊的受体,能与专一的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电突触可存在于树突与树突、胞体与胞体、轴突与胞体、轴突与树突之间。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包括功能可塑性与结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二)脑功能分区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对大脑半球病变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额叶的额前区主要与思维、判断、智能、情绪和记忆及肌肉协调运动有关,大脑前额叶除了承担短暂记忆和信息加工的基本功能外,更与纠错、信息。2。第一章认知障碍的概述整合、目标规划、预期、执行、学习、逻辑推理等有关,对人高级的、有目的性的行为有重要作用。额叶损害特征:明显的动机减少和自主性减少,表现为淡漠、懒惰、对日常生活没有兴趣;如果眶额区损害,出现人格改变,类似抑郁障碍和精神障碍。大脑顶叶有感觉中枢和其他许多重要区域。顶叶受到损害,可出现大脑皮质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运用不能(失用症)、失读症、病灶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空间定位障碍及身体萎缩等。体像认知区多在右侧顶叶,当顶叶有急性病变时,对自体结构可发生认识障碍,即为体像障碍,如偏瘫无知症、偏瘫失认症、产生失肢感或多肢感。运用是大脑皮质感觉性认识区和运动区协同活动的结果,经高级分析综合后,通过运动投射而实现有目的性的运动。运用区损伤时出现失用症,表现患者肢体仍能运动,但不能完成有目的性的工作,丧失使用工具的能力。顶叶病变还可引起一种失用型失语症,患者表现对词汇运用有困难,与失用症患者丧失了完成有目的动作的能力一样,丧失了在语言中运用词汇的能力。颞叶主要与听觉及语言、记忆等有关。题前区及外侧区受损可出现记忆障碍,以近记忆为主,左侧颞叶病变记忆障碍多与语义记忆有关,右侧病变多涉及情景记忆,该区受刺激可有视、听的错觉和幻觉。枕叶功能主要与视觉有关。视觉认识区或纹旁区,内含半个视野,是形成视觉印象的部位,优势半球或两半球该区域受损,可出现失认症。视物再现区或纹周区,功能是回想及再现,且与味觉、听觉、嗅觉相关联。该区受损丧失定向力,对熟悉的环境、物体失去判断力。边缘系统参与人类的多种生物功能,包括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情绪调控、行为、学习及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最主要的功能是情绪,包括情绪的感觉和表达、情景记忆、情绪的识别。古皮质(特别是海马)是维持正常记忆的重要结构,海马不同区域学习记忆是不同的。大区域损伤则影响重新学习的能力;海马腹侧损伤则分辨学习记忆出现障碍;CA1区与分辨学习相关,CA3区与长时记忆功能有关:海马和题叶联合皮质在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方面起关键作用。伏隔核被认为是各种信息整合中枢,是边缘系统重要核团之一,有研究认为伏隔核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有实验证实,小脑参与广泛的认知功能,包括情绪、运动学习、语言加工、感知觉、记忆等。研究提示,对毫秒范围内的时间感知可能与小脑有关。有研究发现,小脑损伤患者对瞬时时间的感知受损明显,对秒以上长时间感知无损伤,提示小脑参与毫秒时间感知的认知加工。同时小脑参与情绪的调节,主要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及下背侧丘脑-小脑-下背侧丘脑环路和小脑-丘脑。3.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小脑环路实现。有动物实验发现,小脑中部受刺激后动物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改变,这些部位毁损,动物缺少恐惧反应,变得淡漠。也有研究发现,小脑损伤后对幸福的回忆刺激呈现较弱的愉快体验,小脑发育不全的患者多伴有执行功能障碍、孤僻症及强迫观念,小脑蚓部损伤患者表现为社交障碍和孤独症。基底节也承担词汇、经历、视觉记忆功能,如词汇测试、经历、定向、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视觉再生、联想学习、连线作业等,如果基底节区损伤,以上功能显著降低。基底节左侧以承担词汇、经历、视觉记忆方面功能为主右侧以承担词汇、数字、视觉再生记忆认知为主,同时尾状核在工作记忆及注意执行功能中非常重要,左侧基底节损伤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大于右侧丘脑是复杂的感觉整合器官,与认知功能相关的主要部位为丘脑前部、丘脑内侧和丘脑外侧前部。丘脑前部属新丘脑,它与乳头体和扣带回有联系,通过乳头丘脑束和丘脑杏仁核投射纤维参与记忆,损伤后以淡漠和抑郁等精神活动减退为主,如意志缺乏、行为退缩、反应迟钝、不修边幅、冲动行为、近事记忆障碍。丘脑内侧也属于新丘脑,与额前皮质、额叶眶皮质、颞叶新皮质均有连接环路,这些连接参与情绪及其伴随的内脏反应,损伤后表现为情绪乱、意识障碍和视觉症状(三)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有特定认知过程受损或未能正常获得某些认知能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的学科,是揭示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核心研究手段之一。认知心理学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现象,是将人类的心理和计算机进行类比,以信息加工的方式进行研究。l.注意和意识注意(attetio)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外界一定信息或事物的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的过程,也是大脑对相关的感觉刺激加工的资源进行适当分配的过程。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等功能。我们周围的环境随时提供着大量的刺激,但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信息是重要的、有益的,但也有的信息与我们所从事的任务无关,甚至是一些有害的干扰信息,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给出反应,同时排除掉有害的信息干扰,这就是选择功能。注意能够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这就是注意的维持功能。人只有在持续的紧张状态下,才能够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人加工与处理。注意的维持功能。4第一章认知障碍的概述还体现在时间的延续上,对于复杂活动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注意的调节功能不仅表现在稳定而持续的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活动的变化中。当人们要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活动时,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剂作用。注意的调节功能,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注意和意识有交叉,但并不完全等同。在几乎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注意,即无意注意: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也会有意识产生,即有意注意。两者虽有区别,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截然分开,并且可以相互转化2.感知感性认识在发展中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的接收信息形式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的特性包括感觉的适应性、感觉的对比和感觉的补偿。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各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或综合属性的判别。知觉并不只是这些物理、化学信号的被动接收,也会受学习、记忆、注意力等的影响。知觉分为两大类:简单知觉(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综合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象。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按表象的概括性分,可以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或概括表象)。按表象的功能分,可以有以回忆为主的记忆表象和以创新为主的想象表象。3.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有三个特点: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是个体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过程。一般来说,学习的结果能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体现出来,使个体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②引起的行为变化比较持久。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③是基于练习或经验的过程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经验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4,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5gt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用,这就是忆的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一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一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一提取。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功能。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性的活动,人能主动地将信息编码,转化成大脑可以接受的形式。同时,人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都会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另外,记忆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只有当输人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并汇入到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巩固下来。根据记忆操作的时间长短,人类记忆有三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5.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功能,是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时,都离不开语言。语言还能激发人的动机,调节人的情绪,控制人的行为等。如果没有语言,人就失去了思维能力,也意味着社会属性的丧失。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成熟;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规则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心理过程;语言是交际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交际活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需要的记忆方式主要有三种:音韵、拼字和语义,即大脑中存在语言的音、形、义的加工。语言感觉传入可通过听、视和触觉(盲文),其传出途径可为发音、书写和绘图采用不同的刺激方式可能会激活不同的功能区,如视觉、听觉和触觉功能区等;受试者的不同的反应方式又可激活一些脑区,如运动区、小脑等:这些区域的激活有时会干扰语言功能区的准确定位6.概念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观察到的现象和事件所做的判断,多是凭直觉的。研究者必然地要把面对的事物同已知的事物加以比较,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判断。被判断的事物同已知事物之间,往往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随着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经过多次反复,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于是人的认识便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一词语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6···试读结束···...

    2022-10-25 脑卒中认知障碍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