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是什么意思

  • 智慧农业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智慧农业股票)

    智慧农业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智慧农业股票长期持有是可行的,但具体取决于股票的基本面和行业前景。智慧农业股票是指从事智慧农业相关业务的公司股票,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等。从行业前景来看,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智慧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粮食安全。从股票基本面来看,智慧农业股票大多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智慧农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随着智慧农业的普及,这些公司有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农业股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部分公司可能难以生存和发展。另外,政策监管的变化也可能对智慧农业股票产生影响。因此,在投资智慧农业股票时,需要仔细评估公司的基本面和行业前景,做好充分的风险准备。哪些智慧农业股票值得长期持有?以下是一些值得长期持有的智慧农业股票:**中农威特(603088):**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业物联网企业,在智慧农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拓维信息(002268):**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业大数据企业,在农业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具有优势。**佳科股份(300723):**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业人工智能企业,在农业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决策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宇威新材(300594):**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业环境控制设备企业,在智慧温室、智慧牧场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隆平高科(000998):**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种子企业,在智慧农业领域也具有布局。智慧农业股票的投资策略在投资智慧农业股票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长期持有:**智慧农业行业具有长期增长潜力,适合长期持有。投资者可以定期定投智慧农业股票,以降低投资风险。**价值投资:**选择具有良好基本面和成长潜力的智慧农业股票,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分散投资:**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智慧农业股票,以降低投资风险。**关注政策监管:**政策监管的变化可能会对智慧农业股票产生影响,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监管的动向。风险提示智慧农业股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谨慎。**行业竞争激烈:**智慧农业行业竞争激烈,部分公司可能难以生存和发展。**政策监管变化:**政策监管的变化可能会对智慧农业股票产生影响。**技术风险:**智慧农业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公司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市场风险:**智慧农业股票也受到市场整体走势的影响,可能出现波动。...

    2023-12-21

  • 处暑节气农作物

    处暑节气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胡麻、水稻、玉米、黄豆、土豆、菱角等。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离开,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大,对于农作物的成熟非常有利,所以成熟的农作物比较多。点评:...

    2023-02-21 处暑农作物有什么 处暑农作物种植有什么关系

  • 处暑是什么意思节气有什么风俗

    处暑是指每年夏季的第十四个节气,大约在7月23日左右,标志着夏季的中期。处暑的风俗有:1、祭祖:处暑时,人们会祭祖祭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2、清洗衣物:处暑时,人们会把衣物洗涤一遍,以求清凉;3、吃消暑食物:处暑时,人们会吃一些消暑的食物,如西瓜、冰糕等;4、放风筝:处暑时,人们会放风筝,以求消暑。1、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2、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点评:这篇文章内容非常详细,介绍了处暑这个节气的含义、时间、气候变化以及民俗活动,图片也很生动地描绘出了处暑的气息。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表达也很清楚,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文章。...

    2023-02-21 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农业银行卡余额查询图片(农业银行卡余额查询)

    下图是农业银行卡余额查询的示例图片:![农业银行卡余额查询示例图片](htt://i.imgur.com/X3X3X3X.g)关于农行卡余额查询图片,很多人不知道农行卡余额查询。今天飞飞就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1.找到任何一家银行的ATM。2、2、开通手机银行后,您可以使用手机查询银行卡余额。3、3、开通网上银行后,您还可以查询余额。...

    2023-02-21 余额 农业银行卡怎么查 余额 农业银行卡怎么查询

  • S0595逆龄 • 处暑|百度网盘下载

    2020年8月22日为24节气—处暑,这是隶属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者,止也。溽热的暑气至此才渐渐消退。目录介绍看图片499《S0595逆龄•处暑》],即可获得学习权限...

    2023-01-28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作者】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编著【丛书名】高等学校应用型新工科创新【页数】405【出版社】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606-5232-0【价格】63.00【分类】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参考文献】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编著.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讲解了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基础知识、工业机器人编程方法思路以及典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方案。第1章讲解了机器人的概念、结构、参数和行业背景等,第2-5章讲述了机器人的操作、编程、语言、通信和数据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第6-7章讲解了机器人通讯、轨迹、中断等高级编程;第8-11章则讲解了几个实际生产的案例,-上下料、码垛、弧焊等工作站,包括任务目标、描述、理论知识以及任务实现步骤等。每章均附有习题或实验例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内容试读BH80107第1章工业机器人概述口本章目标■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背景、概念和优势■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分析相关内容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现代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种。其中,工业机器人是工业领域中机器人的统称,是现代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机器人就是工业机器人。近年来,虽然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市场份额和普及程度仍然无法与发展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本章主要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背景、概念、结构、技术参数等基础知识,并阐述了工业机器人的知识体系、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1.1工业机器人简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工业机器人即被广泛用于规模化制造中重复、单调的工作。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工业机器人作为高度智能且可靠的标准自动化执行设备,是智能制造的“肌肉”,在智能制造时代的工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1.1发展历史1959年,乔治·德沃尔和约瑟·英格柏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后命名为Uimate(尤尼梅特),意为“万能自动”,如图1-1所示。1973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将其使用的Uimate机器人改造为第一台可量产并可大规模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命名为FAMULUS,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电驱动的六轴机器人。1974年,瑞典通用电机公司(ASEA,,ABB公司图1-1世界首台工业机器人Uimate的前身)开发出世界第一台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工业机器人RB6,如图1-2所示。图1-2FAMULUS与IRB61978年,美国Uimatio公司推出了应用于通用汽车装配线的通用工业机器人。2…第1章工业机器人概述(ProgrammaleUiveralMachieforAemly,PUMA),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如图1-3所示。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图1-3Uimatio公司的通用工业机器人1978年,日本山梨大学(UiverityofYamaahi)的牧野洋(HirohiMakio)发明了选择顺应性装配机器手臂(SelectiveComliaceAemlyRootArm,SCARA)。该手臂具有四个轴和四个运动自由度(包括X、Y、Z方向上的平动自由度和绕Z轴的转动自由度),如图1-4所示。图I-4SCARA原型机SCARA机器人有三个旋转关节,适合在平面内进行定位和定向,且在Z轴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刚度,因此特别适合装配工作。SCARA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串接的两杆结构,该结构类似人的手臂,可以伸进有限空间中作业并收回,非常适合搬动和取放物件1979年,日本不二越株式会社Nachi)研制出第一台电机驱动的电焊机器人,开创了电力驱动机器人的新纪元,机器人从此告别液压驱动时代。1985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开发出世界第一款Z形机器人手臂,该手臂摒弃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平行四边形造型,可实现6个自由度的运动维度(3个平移运动和3个旋转运动),大大节省了制造工厂的场地空间,如图1-5所示。·3·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图1-5库卡公司开发的Z形机器人手臂1998年,瑞典ABB公司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ReymodClavel教授发明的三角洲机器人的基础上,开发出灵手(FlexPicker)机器人,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并联机器人。利用图像技术,灵手每分钟能抓取120样物件,并能以10米/秒的速度释放物件,如图1-6所示。FlexPickor图1-6瑞典ABB公司开发的“灵手”机器人2004年,日本安川Motoma)机器人公司开发改进了机器人控制系统NX10O),该系统能够同步控制四台机器人,最多达38个关节轴。NX100机器人控制系统允许在触摸屏上进行示教编程,并使用基于WidowCE的操作系统,如图1-7所示。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产业,除老牌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图1-7安川公司应用NX100系统的机器人国库卡)以外,国内外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可谓百花齐放。目前,市面上的主要机器人品牌如图1-8所示。。4第1章工业机器人概述工业机器人品牌分类B-四大家族国产机器人其他品牌机器人聘土ABBA品B安徽埃夫特EFORT丹麦优做UNIVERSALROBOTS日本发郭科FANUC南京埃斯顿ESTU日本川墙AUTOMATIONKawaak】日本安川YASKAWA沈阳新松SISUN新松端士史陶比尔MOTOMANSTAUBLI德E库卡(LJKA上海新时达STEP日本那智不二新时达N△CHi图1-8国内外主流工业机器人品牌一览1.1.2概念及分类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中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是综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精密机械装置等高新技术的产物,是技术密集度及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典型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按照结构不同,工业机器人可以分成不同类型,最常用的几种如图1-9所示。04-六轴工业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水平关节机器人新型协作机器人及并联机器人图1-9工业机器人主要种类·5·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1.2工业机器人础知识相比于市场上形态各异、功能复杂的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因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在结构、参数与形态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殊性。1.2.1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工业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机器人本体类似人的手臂和手腕:控制系统包含集成于控制柜中的控制软件和存储、运算单元等硬件,以及外部的示教器,如图1-10所示。(8)示教器/示教盒◆机器人系统的组成:(7)外围设备PLC控制柜(2)系统软件(1)机器人本体(5)CCD视觉(③)控制桓(4)外围机械设备(⑥工具(夹具/抓手)图1-10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的组成下面重点介绍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和控制系统。1.机械本体常用的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可以理解为由手部、腕部、手臂、腰部和底座构成的一个机械臂,由若干个关节(通常是4~6个)组成。每个关节由一个伺服系统控制,多个关节的运动需要各个伺服系统协同工作。在末端关节装配上专用工具后,即可执行各种抓取动作和操作作业。工业机器人机械本体的核心部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本体结构件工业机器人机械本体主要由铸造及机加工工艺铸造,材料包括:铸铁、铸钢、铝合金、工程塑图1-11机器人本体结构拆解零件料、碳纤维等。其主要结构件如图1-11所示。·6···试读结束···...

    2022-10-2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王建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作者】王建华【页数】319【出版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214-23464-3【价格】52.00【分类】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建华.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内容提要: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但必须清晰认识到,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品种多而不优,农业品牌杂而不亮,增长方式粗放,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安全生产转型正是解决现有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三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重点反映当前中国农产品生产的现实状况,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寻农业安全生产转型路径。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联系紧密。在当前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转型,提农产品供给质量是当前必须应对的重要挑战。作为一名学者,有责任专业的视角,从学理上真实、客观、严谨地分析并研究中国农产品安生产转型路径,这也是本书的任务与使命。《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内容试读导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但必须清晰认识到,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品种多而不优,农业品牌杂而不亮,增长方式粗放,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依然严峻。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安全生产转型正是解决现有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三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导论部分对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作简要说明,力图轮廓性、全景式地描述整体概况,并重点介绍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结论。一、研究思路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联系紧密。在当前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转型,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是当前必须应对的重要挑战。作为一名学者,有责任以专业的视角,从学理上真实、客观、严谨地研究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转型路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多个环节、多个主体均有可能发生。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农产品生产环节,重点关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政府等主体,以农产品安全生产为起点,综合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实地调查数据,全方位考察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状况。重点从市场主体和生产经营主体反映当前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实要求与内在困境,识别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探索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行为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剖析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转型意愿并对其生产行为演化进行模拟仿真,进而对农业安全生产转型进行政策设1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和现代化路径计。总之,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书试图全面反映、准确描述近年来我国不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变化情况,为寻求实现农业安全生产转型路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做最大可能的努力。二、主要概念界定(一)农产品和安全农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的定义为“来源于农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粮、棉、油、林、牧、渔、果、菌八大类,涵盖食用和非食用两个方面”。将安全农产品定义为“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要求的农产品”①目前,我国经过认证的安全农产品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以及安全质量指标符合相关规定,并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农、牧、渔产品。绿色农产品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依据规定方式生产并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要符合三个特质:一是产品产生的生态环境优良,二是产品生产全过程管控,三是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有机农产品是三种安全认证农产品中级别最高的一类,它的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循有机农业原则,综合价值更高。(二)农业生产者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的先天生产环境,各地域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差异显著,农业生产者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具有多样化、异质性、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对农产品的定义为初级农产品,即不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因此将农业生产者定义为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的农民、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⑦其中,农户的定义在《经济百科词典》中指“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农村家庭”。根据生产农产品的用途,对不同农户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并追求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农户家庭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规模经营农户和小规模经营农户;二是农产品生产和非农生产共同存在的混合形式;三是农产品生产仅供家庭生活所需的农户家庭模式。本书研究对象以当前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01-30,htt://www.gov.c/Hfg/2006-04/30/cotet271633.htm,2006②曾玉珊、祈伟:《适用农业反垄断豁免的主体界定》,《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2导论然普遍存在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模式生产及在不断扩大规模生产的农业生产者为主。(三)农业生产者行为农业生产者行为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行为,包括农药施用行为、兽药使用行为、病死猪处理行为等。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农业生产者的各种行为研究是假设在农业生产者个体完全理性的情况下,而实际上受到外部环境、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决策是很难做到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或“不完全理性”被看成是更加符合实际规律的假设。1.理性生产行为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人类在行为选择中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后演化而来的理性行为学派则认为,在农业经济市场竞争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会表现出和资本主义企业一样的理性特征。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农业生产者会合理地运用各项生产要素,对土地、农药化肥、生产技术、劳动力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最大的边际生产率。舒尔茨(Schultz)作为理性行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增长停滞只能归因于传统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农业生产者的非理性行为无关。波普金(Pokir)在发展舒尔茨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生产者在进行农业经济活动时,往往会慎重考虑利润的长期性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农业生产者是理性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依然处在贫困线上,农业落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善,这就让人们对农业生产者理性的假设产生质疑。2.有限理性生产行为恰亚诺夫认为农业生产者行为与资本主义企业行为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他跳出了以“经济人”为假设起点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从农业生产者心理状态分析经济行为的形成。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不会在亏损的状态下继续经营,然而农业生产者却不会。农业生产者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基本的家庭消费需求和维持农业生产的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平衡,这使得农业生产者在亏本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继续经营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作为劳动力,无需考虑劳动报酬。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也很少严格进行投入产出的经济指标核算,因此不涉及对于最大利润的追求。当然这种观点的出现也是具有一定的情境导向的,如在苏联执行农业经济改造的特殊历史时期,受到当时的3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和现代化路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制约。如今,农业经济出现市场化的景象,富裕的农业生产者雇用其他劳动者的情况也很普遍,劳动力工资成本就变成需要农业生产者考虑的问题,但是当前小规模和散养农业生产者依然占据很大比重,组织行为学派提出的农业生产者行为非理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西蒙(Simo)教授就提出现实世界中人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们没有办法掌握完全的信息,无法发现全部可能的选择,也无法选择出最优的方案。所以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理性的指导下,经济人向现实人转变,不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当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现实人应该是在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能力下做出的有限理性的决策。人们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弃很多其他目标,人的心理因素在决策中占据一定的作用。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加入行为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承认现实人的情感、自尊、利他心理的存在,由于人的自身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具有局限性,人们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都有限,因此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理性的。(四)农业安全生产行为农业安全生产行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生产,如有机肥料的使用、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兽药的规范操作行为以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行为等。其中,本研究涉及三种农业安全生产行为:1.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益处,同样不安全的农药施用行为不仅会给人体健康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危害。安全的农药施用行为包括合理地选药、安全地配制农药、科学地施用农药。(1)合理地选药。首先根据防范和治疗对象对症选药,其次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且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坚决抵制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建议选用环保型产品(2)安全地配置农药。首先根据植保部门要求或农药标签上的推荐药量保证施用标准化剂量,不随便混配农药,不随意增加用药量。同时,推荐采用“二次法”稀释农药。分为水稀释的农药和拌土、沙等撒施的农药,都是通过少量水或少量稀释载体(细土、细沙、固体配料等)将农药制剂均匀稀释成“母液”,然后再稀释至所需要的用量。(3)科学地施用农药。首先需要在防治期内根据病虫发生期和农药作用特点使用。其次要注意用足水量,多加药少加水、用药不均匀都会导致防效4导一论差,并且增加病菌、害虫的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还会发生药害。同时,良好的施药器械是保证安全施药的关键环节,定期更换喷头也有利于保护施药者的身体健康。轮换用药、抑制抗药性以及添加高效助剂也有利于提高药效。最后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有利于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2.兽药安全使用行为兽药的安全使用对于提高畜禽产品存活率、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兽药不安全、不规范的使用行为会对畜禽农产品质量、自然环境和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安全使用兽药需要遵循以下规定:(1)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兽药、未经农业部批准用于饲料添加剂使用的兽药品种;(2)养殖户应及时做好准备,把详细的用药记录提供给购买者或者屠宰者,便于购买者和屠宰者了解有休药期规定的畜禽兽药使用情况,从而保证畜禽产品在用药和休药阶段不会用于食品消费;(3)严禁将人用药用于动物。特别是抗生素类药、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抗胆碱药和解痛药物;(4)按照相关规定或药品说明书规定,保证用药量的合理和准确;(5)建议使用绿色兽药,保护生态环境。3.病死猪处理行为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以及在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中提出的“关于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携带大量病原体,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处置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引发系列疫病。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畜牧集约化程度不够,个别养殖户安全和法律意识淡薄,对病死动物随意丢弃、非法销售,影响畜牧业安全发展。在国外,“欧盟”颁布法律明令禁止随意丢弃和私自掩埋病死牲畜,提倡使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德国对病死猪进行分类处理,首先是包括残留有违禁物质的动物尸体或尸块,具有高风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二类是“为防止疫病扩散而捕杀的动物”或“由于商业原因或某种缺陷而不适合人类消费的动物尸体或尸块”用于生产沼气、堆肥和化肥;第三类非因疫病死亡的死猪尸体可以用于生产能源和肥料在我国,养殖户对病死猪进行处理的方式分成三类:无害化处理、无处理丢弃、出售。其中,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分为资源化处理与简易无害化处理两种。深埋、化制和焚烧的方式经济成本低、操作简易,但会造成二次污染,属5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和现代化路径于简易无害化处理,且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养殖户的处理行为并不规范,存在掩埋不深、消毒不充分、处理不彻底的情况,不过这种处理行为比直接将病死猪随意丢弃的方式危害要小得多;而干尸井、高温高压化制、生物发酵等投资要求高,但环保效果好,还可直接加工成新资源,属于资源化处理。①②③无处理丢弃是指对病死猪没有做任何处理,就随意抛弃在路边、田间、山脚、河流中。出售包括直接卖给收购贩和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出售。(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个体对损失的规避程度,前景理论中指出行为决策者面临相同程度收益和损失时对于损失更加敏感。在累积前景理论中,价值函数依据的是收益和损失,即相对于行为决策者决策参照点的正负偏离程度,对于负偏离程度则用损失来表示,并通过损失厌恶系数对损失赋予权重,损失赋予的权重更大,从而将收益与损失区别对待。1979年Kahema和Tverky提出前景理论,在前景理论中将效用函数定义为指数形式:u(x)=x,x≥0-λ(-x)P,xlt0(1)α和B分别表示收益区域和损失区域效用函数的凹凸程度。入表示损失区域比收益域陡蛸的特征,λgt1代表损失厌恶。Kahema和Tverky估计的参数a=B=0.88,入=2.25。4效用损失收益图0一1Kahema和Tverky损失厌恶函数形状DH.Fukuhima,M.Gomyoda,"HydrochloricAcidTreatmetforRaidRecoveryofShigaToxi-ProducigEcherichiaColi026,011lad0157fromFaece,FoodadEvirometalSamle",ZetrallattFuirBakteriologie,Vol.289,No.3,1999,.285-299.2A.J.Lug,C.M.Li,J.M.Kim,etal.,"DetructioofEcherichiaColi0157:H7adSalmoellaEteritidiiCowMaureComotig",JouralofFoodProtectio,Vol.64,No.9,2001,.1309.③沈玉君、赵立欣、孟海波:《我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第6期。6···试读结束···...

  • 《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王绍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作者】王绍芳著【页数】179【出版社】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670-2373-4【分类】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绍芳著.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内容提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本书的主题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创新驱动路径进行分析,重点以创新驱动为切入点,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分析创新驱动路径选择,以资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这一创新性提法丰富和扩展了“五个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更加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本书的主题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科学内涵和创新驱动路径进行分析,重点以创新驱动为切入点,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分析创新驱动路径,以资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之所以进行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既有现实的依据,又有深化理论研究的原因。本书研究是基于对创新是引7第7章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基于对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理论研究的认识。毫001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002一、基于对创新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认识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当前,农业是“四化”同步推进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还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显现出来,当前是需要破解“三农”发展的现代性问题。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机制。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新常态,谋求新动力,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核心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培育新型农民,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世界经验表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一)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持,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兴旺关键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这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在追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必须发挥生物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生态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高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二)科技创新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增收新空间的拓展没有农民的现代化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是美丽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影响着农民的富裕程度。科技进步不断丰富和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等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需求层次,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为农村乡风文明引领新风尚。主要体现在:现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群众需要的全面发展:现代交通工具以及现代传媒工具的普及和推广,给农村带来了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扩大了社会交往范围,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思维方式正向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方向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把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上培训班、学致富技术成为了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推动了农民的素质的提升: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创富、脱贫攻坚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科技服务和信息化服务不断增强,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农村经济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动和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T第加快,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素质和增加了收入。7章毫003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004(三)科技进步增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依然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农村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为主,新能源开发严重滞后:农业面生产中化肥、地膜、农药使用面源污染较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增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应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合理开发农业生态资源,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创新的推动,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科技进步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基础,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新方案,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科技进步是减少面源污染的必要条件。通过发展科技,强化生态过程,综合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面源污染。其次,科技进步是进行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必须依靠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再次,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开发省柴灶、节煤炉等农村生产节能设备和产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同时,可以不断开拓可利用能源的领域,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在农村的推广与应用。二、基于对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认识和思考(一)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创新驱动要求的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需要。很多学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索。目前主要成果表现如下。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研究。陆益龙(2018)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马晓河(2019)指出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框架。提出通过构建优先发展机制,改变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在资源配置和公共政策安排上的劣势地位,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陈锡文(2018)提出,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使得小农户能够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衔接。陈锡文指出,要认识到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就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工作中的体现。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个别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农民、农村、农业三大方面的现代化思想内容,因此相当一部分学者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张红宇(2014)提出要克服农业现代化短板,落实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把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走下去。张正河(2014)强调粮食安全是治V第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产安全粮”的T章7农业现代化问题。二是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韩长斌(2014)指导005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006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核心问题是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三是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高长武(2014)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际上是正确看待和处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刘义强(2014)指出农村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给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指出了新目标。(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五个振兴”的研究“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工作的重心由经济发展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很多学者以“五个振兴”为抓手开始进行研究。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李国祥(2018)指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李国祥提出,要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中,把保护广大普通农民利益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实现双方共同利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刘海洋(2018)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在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业不断优化升级、三产深度融合为现实路径。高帆(2019)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的实践背景,导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了农村产业兴旺具有四重内涵,提出了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政策建议。···试读结束···...

    2022-10-1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贾敬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作者】贾敬敦编著【丛书名】《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丛书【页数】105【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89-5240-3【价格】38.00【分类】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贾敬敦编著.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内容提要:《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一书深入阐述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了科技创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针对性的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主要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决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明确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任务,1959年,毛泽东指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加深了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改革开放之初转向“建设小康社会”,继而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同步”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记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浓缩着理论到实践的成果结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推进步伐不一,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尤其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调现象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步人工业化后期阶段、城镇化中期阶段的中间点、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任务、目标和要求,内涵和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关键阶段应拿出关键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要求、路径选择与创新举措成了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要战略命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一、新时代新坐标与研究背景1.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当前,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党的十九大首次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同步推进,在乡村深化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这为我们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准确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在于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充分证实了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推动下,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产业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因而,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中国农业发展短板,根本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2-第一章引言点,持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中国发展的新空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深刻理解“创新驱动是国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内涵和“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意义。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所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大现代科学技术普及与应用,使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受益于科技进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走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道路。3.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成功解决了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供应长期短缺问题,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全国农村总体上迈向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农业农村科学技术支撑能力不断飞跃,覆盖农业科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的全面布局与重大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保障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新阶段。-3-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4.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新周期,农业科技发展呈现新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宇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基础研究孕育着重大突破,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态势更加明显,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领域,带动了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革命,农业前沿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农产品贸易成为焦点问题,贸易战与科技战不断交织,提升中国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是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战略支撑。基于全球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国际格局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充分证明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提升的新机遇,要抓住这一重大发展契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提升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变革和农村快速发展,努力抢占全球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二、研究路径与新视角本研究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牵头,组织国内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等涉农相关政策研究、经济管理、食品加工、机械智造、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高校、研究院所、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代表组成研究团队,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模型分析法等方法,首先,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分析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客观来讲,传统上以数量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其次,对-4-第一章引言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理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面向未来全新视角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体制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深刻剖析了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在上述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科技创新是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性经验和必由之路,聚焦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制约科技创新短板深入分析诊断。在充分考虑中国农业发展特征与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现代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基本方略、任务、目标、指导思想和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分析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历程与时代特征,深刻剖析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研究明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举措和关键所在。二是系统总结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典型国家的共性启示。三是首次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并提出了评价标准,为定量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提供了理论支撑。四是清晰指明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方略与路径选择。-5-第二章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取得了显著成就。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国际化、可持续化均取得长足进步,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日成就1.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粮食产量稳步增产。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61625.0万吨,增长了102.2%,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千克,增长40.1%(图2-1);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168.5千克提高到2016年的363.5千克,增长115.7%(图2-2)。自2013年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之后,已连续5年稳定在这个台阶,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5年来,全国不仅粮食连年丰收,其他重要农产品也供应充足。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稳定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粮食生产结构趋于合理。2016年稻谷和小麦产量分别为20707.5万吨和12884.5万吨,较1978年增长了51.2%和1.39倍,因旱灾的影响较2015年减少了0.55%和1.03%,玉米产量为21955.2万吨,较1978年增长了2.92倍,较2015年减少了2.26%。不同粮食品种产量的变化,总体上符合社会预期,以满足口粮消费为主的稻谷和小麦增产,特别是小麦增产,有助于稳定口粮供求···试读结束···...

    2022-10-11 编著《农政全书》的明代科学家是谁 编著农政全书的是谁

  •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王文月,葛立群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作者】王文月,葛立群编著【丛书名】《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丛书【页数】136【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89-5241-0【价格】46.00【分类】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文月,葛立群编著.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内容提要:《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一书深入解读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战略,从创新科技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提高生产者素质、提高科技产出率和应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农业农村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同等内容进行部署。强调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以产业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为中国农业农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一节着力推动质量兴农,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有效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一、质量兴农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供给质量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农业在提质方面存在几点问题:从品种来看,多而不优,与真正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高端的农产品生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农产品安全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但由于有些生产者使用违禁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从产业来看,大而不强,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进口仍在不断增加,农业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推进提高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水平,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农业供给高质量的终端产品二、质量兴农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面对农业资源透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业态单一,产业链、价值链仍需延长拓展等问题,中国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借助基因编辑、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的融入,加速种业科技研发;借助高效分离、物性修饰、超微粉碎、非热加工、蛋白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食品等现代食品绿色加工与低碳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驱动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快速发展:借助融合生物和农艺技术,集成先进设计、制造与智能控制、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装备,加强智能农机的研发,实现其安全可靠、自动高效、精准智能,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效益。第二节全力确保绿色兴农,迫切需要以创新为动力走农业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绿色生态理念深人人心,农业农村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传-2-第一章研究背景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环境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已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把“生态+”理论和创新成果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实践中,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一、绿色兴农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农业污染问题。2013年中国重点污染物源总氨和总磷排放量为638.2万吨和59.1万吨,来自农业源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是441.9万吨和47.9万吨,占比高达69.18%和81.04%。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实施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化学肥料和农药减量使用、完善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实施精确施肥;推进绿色防控,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二、绿色兴农是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空气、水、土壤污染均有出现。虽然各地治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但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农村污水不处理或不达标排放,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到2016年年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2%,威胁饮用水安全:部分大型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处理不达标排放,水库、水塘养鱼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必须通过绿色兴农,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资源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完善生态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的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及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研发,提高其利用率,推动废弃物利用的-3-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转型升级:抓好养殖业清洁化生产,提高畜禽养殖污染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第三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待注人创新要素盘活经济活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转型升级,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竞争力,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传统发展动能,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有助于发挥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契合,城乡资源要素有机统合,农业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有机整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面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罕见的大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农业资源看,增长的空间潜力十分有限,而且部分农业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枯竭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农民收入看,由于家庭分散经营导致的原料成本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影响,农民收益持续增长有限、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显著趋缓、转移性收人减少等因素影响,农业保持快速增长面临极大挑战。创新驱动-4-第一章研究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管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利于不断扩大农村就业及产业规模,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现有人员结构,促进农业农村的持续繁荣及稳定。二、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国内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国际层面看,产业融合日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驱动并不断融合基础上的新型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正带动社会经济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全世界已几乎找不到一个产业在不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发展。从国内层面看,新常态和新要求下,中国产业结构正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以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突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崛起。在科技创新及产业融合理念的先导性作用下,“互联网+”“众筹”“创客”等新概念迭出,其背后无不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产业形态和巨大活跃的发展空间。-5-第二章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第一节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历程根据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数据,将中国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加速、攻坚、提升和超越5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农业产值、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补贴等均呈现不同的特点。一、起步阶段(1978一1991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此时农业产业发展侧重于提高产量以解决“温饱”问题,确保粮食供应,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44624.3万吨,年均增长3.2%,高于前26年1.4个百分点。而在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人均占有量也得以提升之后,农产品逐步“过剩”,出现“卖难”问题。伴随着新技术新产业变革,“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因而,通过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来促进农产品供给的增加,需求也随之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因此,虽然农产品产量在大幅增加,但不足以引起价格的下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变化成正比。此时农业补贴以生产资料补贴为主,同时对城镇居民进行了粮食补贴。这一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值逐年下降,牧业产值逐年上升,对肉类的需求增强,畜产品消费增加,中国进入了新的食物消费阶段:种植结构还没有向以高附加值产品为发展方向的新的农业结构方向迈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播种面积的75%以上。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允许农民和乡镇企业到小城镇兴办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民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发展农村传统第三产业创造了相对宽松···试读结束···...

    编著《农政全书》的明代科学家是谁 编著农政全书的是谁

  • 《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张辉,王静,吴东立,于磊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张辉,王静,吴东立,于磊编著【丛书名】《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页数】132【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89-5236-6【分类】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参考文献】张辉,王静,吴东立,于磊编著.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提要:本报告系“2017年度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系列专题研究报告之一,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文献综述,对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深入探究分析,尤其是历史进程、特点、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一、研究背景(一)国家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强调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准确把握“二十字”总要求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科学内涵,对于指导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则体现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农民生活富裕。产业振兴,就是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兴旺发展;人才振兴,就是要培养造就职业农民队伍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乡村振兴坚实人才保障;文化振兴,就是要注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文明体系;生态振兴,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农村宜居环境,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生活富裕,就是要消除乡村贫困,缩小城乡居民在收人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实现乡村人口全面小康基础上的“生活富裕”,这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二)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大幅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生产逐渐从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情况下,先后成功培育高产优质主要农作物品种、新组合2万余个,优良畜禽水产新品种200多个。经过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持续提升,为推动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0.6万亿千克以上,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保持世界第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现转变。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轻简化省力化栽培、全程机械化步伐加快,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在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广先进技术模式,2017年农药化肥施用实现负增长;农村三产融合加快推进,重点发展食品安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三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009年的3.33倍下降到2017年的2.71倍,同时,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13一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年底的4.5%.四是农村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兼具现代文明和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目前,国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2第一章导论完善,99.7%的自然村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完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文化娱乐设施稳步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三)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显,制约着全面现代化和决胜小康社会新征程的步伐虽然我国的农业农村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与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目前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和突出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质量效益仍然不高,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目标任重道远。近年来,中央为确保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能稳步登上新台阶。但是我国农业体量大,农牧渔、种养加各产业门类齐全,总体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突出问题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2:1,“谁来种地、谁来养猪”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发展亟须走出一条由增产向提质的转型之路。二是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净流入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引导以“人、地、钱”为核心内容的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仍然面临不少障碍。201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势头,2014年首次降至3倍以下,资源要素向农村回流的拐点开始呈现,但仍处起步阶段。我国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短期内城市资源要素“下乡”还无法完全规避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壁垒、文化壁垒、教育壁垒与投资壁垒等。农地政策落实困难、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教育发展不足、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等制约性因素的存在,都严重束缚了各项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资源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仍然表现出巨大的惯性力量。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问题仍然很突出,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粗放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为继。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3-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较低,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普及不到位,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形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共同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但存在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仅有30%一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有待提升,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017年农业十大标志性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均为院校,反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四)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践经验,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启示借鉴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除了依据自身经验和发展需要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探析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发掘一些共性和普遍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表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基本都遵循“农业基础、工业优先、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模式。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的转型,农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标准化等,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GDP比例不断下降,分别降至3.1%和1.4%。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呈现信息化、-4-第一章导论精准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等趋势,工业化农业逐步向知识化农业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看,特别是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大规模农业类国家,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中等规模农业类国家,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小规模农业类国家和以以色列、荷兰、瑞典和巴西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类国家,它们分别根据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情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但本质上其实殊途同归,各国都会不同程度地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放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三率”的共同提高上,都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锁定在依靠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农业三大战略支撑点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各异,不同类型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经验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文献综述,对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深入探究分析,尤其是历史进程、特点、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最后结合典型国家发展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一是梳理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原理、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具有借鉴作用的核心观点,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体理论,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不同典型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农业发展进程不同,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不同,而我国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同样也存在差异性,在当前乡村振兴和大力兴农的大背景下,正可以相应借鉴。因此,以我国不同典型地区来对标国际上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点,结合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农业农村国际大环境,立足当前、回顾过往历史经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是宏观战略层面的发展路径选择。三是通过借鉴典型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依-5-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据不同典型国家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达到让农业和农村同时和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三农”现代化。三、框架设计(一)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对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见图1-1。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典型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概述实践与经验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大规模农业类: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综述美国、澳大利亚农中等规模农业类:英国、法国、德国现代化发展历小规模农业类:日本、韩国其他特色农业类。以色列、荷兰、瑞典、巴西国际经验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借鉴与启示图1-1研究路线-6···试读结束···...

    2022-10-11 编著《农政全书》的明代科学家是谁 编著农政全书的是谁

  • 《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丛书名】农研智库丛书【页数】235【出版社】北京:研究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199-0992-5【价格】59.00【分类】农业现代化-中国-文集【参考文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北京:研究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内容提要: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为交流平台,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深度阐述了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化的实践与思考。现将论坛论文汇编成书,以飨读者。书中文章代表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新见解,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内容试读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主论坛粮食安全与立法刘振伟我国的粮食安全,无近忧、有远虑,结构性矛盾长时期难以缓解,供需紧平衡长时期难以逆转,不稳定成为常态。要始终增强风险意识,如履薄冰,持之以恒,把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从短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近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改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生产组织形式,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短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连续五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1949年为1.1亿吨),平均亩产381公斤,人均占有量470公斤(1949年为209公斤),超过世界人均390公斤的水平。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口粮库存可以满足城乡居民至少一年的正常消费。加上品种进口调剂,粮食供给近期无忧。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有远虑。今后若干年,按照14亿多人口、人均消费按“十三五”时期平均数匡主论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003算,我国主要农产品最低生产量为:粮食6.5亿吨以上,棉花60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7000万吨以上,食糖1500万吨以上,肉类9000万吨以上,水产品7000万吨以上,奶类4000万吨以上,水果2.8亿吨以上,禽蛋3100万吨以上。上述匡算,未考虑消费水平提升因素,是底线匡算。实现上述目标,并不轻松,有以下几个理由。一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逐步扩大,年际在500亿一700亿美元之间。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占世界农产品进口额的10%左右,是第五大出口国,占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的5%左右。二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逐步扩大,进口大于出口。粮食年际进口在1400万一2200万吨之间,大豆在9000万吨左右,两项合计进口量超过95%的粮食自给率。棉花、油料、食糖、肉类、乳制品等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增长速度较快,有的品种增幅较大。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发达国家人均600公斤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将我国列为“粮食保障不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涉及三个概念:一是口粮安全概念。我国城乡居民现在家庭年人均消费原粮127公斤,加上外出就餐,人均消费175公斤,全国每年需消费原粮2.5亿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9年数据为2.67亿吨)。我国谷物产量6.1亿吨,其中稻谷2亿多吨、小麦1亿多吨,两项合计产出高于口粮消费。2001年至2019年进口的粮食,稻谷和小麦合计占6%,主要是品种004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调剂,不是总量出了问题,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二是粮食安全概念。粮食消费包括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及种子用粮。我国养殖产品年产量2亿多吨(肉类7759万吨、养殖水产品5079万吨、蛋3309万吨、奶3300万吨),需要消费原粮2.7亿吨(谷物1.9亿吨,其中70%为玉米,豆粕等折合大豆8000万吨);工业用粮1.6亿吨(深加工8800万吨、制酒精用2400万吨、制淀粉用4900万吨);种子用粮1000多万吨。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再加上安全储备,缺口不小,这是远虑。三是食物安全概念。食物安全包括粮、肉、蛋、奶、瓜果、蔬菜及食用林产品等,联合国粮农组织使用食物安全概念,是比较科学的。“三个安全”中,口粮安全是底线,粮食安全是基础,食物安全是高线。粮食安全了,食物安全才有保障。农产品有资源替代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今后需要高度关注的仍是粮食安全。三是,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趋紧。我国农业资源偏紧,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3.38亩的50%,城镇化使农村优质耕地持续减少,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仅占30%,水土流失面积大;人均淡水资源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信息化、工业化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资金持续流入城市,资金瓶颈约束多年来没有缓解。四是,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亩产水平分别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3%、65%、54%。2019年大豆亩产129公斤,为发达国家水平的52%。优质水稻、专用主论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005强筋弱筋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品种供给缺口大。科技创新及转化较慢,近些年突破性的大成果少,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够畅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20一3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水稻耕作为54%,农产品初加工为37.6%,丘陵山区农机化率更低。农业生产大量依赖化肥、农药投入,我国占全世界10%的耕地,使用了占比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是典型的化肥、农药依赖型农业,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为33%、36%,改善的空间大。秸秆、畜禽粪污、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年合计超过54亿吨,许多未能及时处理或有效利用,解决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危害,立法限制化肥、农药使用,支持鼓励使用有机肥,有机肥生产已形成产业。有专家统计,美国有机肥使用占比46%、英国57%、德国60%、澳大利亚55%、日本76%。)五是,气候变化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粮食生产。新冠肺炎发展演变上的不确定性,使粮食国际贸易产业链、市场供应链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压力加大。六是,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主产区粮食调出补偿政策,粮食价格形成及调控机制,粮食收购、储备、流通、加工、减少损耗、制止浪费等方面,有很大的政策调整和完善空间,粮食法制体系还不健全。鉴于此,需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立足于顶层设···试读结束···...

    2022-10-11 epub网 EPUB电子书

  • 安徽财苑完成合肥市2021年度政策性农业保险 经办机构绩效评价项目

    2022年6月,我院接受合肥市财政局委托对2021年政策导向合肥市四家保险机构农业保险实施绩效考核。本着客观、公正、突出重点、业绩优先的原则,办理业务管理、核保理赔业务流程和制度文件、保险单证、台账、核保理赔费用收缴手续等相关事宜。保险机构的审计形式。综合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参考。通过实施金融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保,特别是中等规模经营主体,做到“愿意投保”;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2022-09-27

  • 安徽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审核工作

    近日,安徽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受有关单位委托,在某2021年的城市。绩效考核工作主要针对绩效目标、资金管理、组织实施、产出质量、项目效率、工作配合等方面,结合22个具体指标,公司开展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调查、数据验证、重新计算和其他审计工作。被检查的县和相关保险公司进行了全面检查,做出了准确的评估。对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总结,并上报相应主管部门,为后续工作优化和问题整改提供支持。农业是立国之本,政策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行为,促进农业保险机构有效履行主体职责,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在本次核查工作中,我们不仅关注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还对维护政策性农业保险平稳运行的相关政策制定、监管监管等定性指标进行了全面考察。及期间各部门检查理赔速度和农户满意度等定性指标。调查实现了对2021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全方位评价。...

    2022-05-10 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报告 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