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病中西医治疗学》董少龙,古联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病中西医治疗学》【作者】董少龙,古联主编【页数】486【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5478-3922-5【价格】128.00【分类】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董少龙,古联主编.脑病中西医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在系统地总结现代中医脑病学术成就和经验、吸取历代中医脑病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鲜活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脑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本书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论述脑病的相关基础理论,从中医对脑的认识、脑的解剖、脑的生理与病理、脑病中医病机与辨证、脑病常用诊断方法、脑病特色疗法、脑病护理、脑病的预防保健等方面阐述。《脑病中西医治疗学》内容试读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对脑病的认识中医对脑病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各医家在临床上不“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断地探索,以及对西医学的深入研究,中医脑病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外为头骨,内为理论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所谓脑病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脑,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调或髓失所养,思维、情称头为诸阳之会。志、感觉、认知、记忆、运动等功能失调,表现以动二、脑在脏腑中的地位风、神机失同、思维呆滞、麻木、拘挛、痿厥、疼痛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一、脑的解剖位置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和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与脏腑的关系。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脑属于奇恒之腑之一,《素问·五脏别论》: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早在《黄帝“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内经》时对脑的解剖学地位已有论述。《灵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日奇恒之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腑。”脑虽为奇恒之腑,但由于脑是诸阳之会、神下在风府。”“头之大骨为二尺寸。”《灵枢·经明之府、髓之海,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还提到“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当时已经三、脑的生理功能认识到脑的位置在颅内,上至头盖骨,下至风府,并有大致的尺寸。经现代测算符合解剖结1.脑为髓之海脑为髓之海,诸髓皆统归属构实际。于脑,肾主骨、生髓,髓海的生理活动与肾的生理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灵枢·海论》言:“脑为髓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以“髓海有精髓升降之道路也”(《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故日:“诸髓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类经·九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头为诸阳之卷》注:“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4脑病中西医治疗学脑,而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的窍,而生精神、感觉、意识、思维、记忆、运动以及理论一直指导临床工作。喜、怒、忧、思、悲、恐、惊、哀、乐、爱、憎、视、听、2.脑为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嗅、味、语言等。“头者精明之府。”说明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3.脑为诸阳之会头居于上,手足三阳经均之处,总统神、魂、魄、意、志诸神。脑之元神的神上交布于头面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直接入络于机之所以能使脏腑经络、肢体百骸的生理活动若脑,故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盛的地方。一,必须有脑髓的阴阳相互磨砺,又同脑的元神4.脑为诸脉之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机作用,并能使之“散细微动觉之气”。此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能使人体内外各种生理活动统一。这种生理活而走空窍。”此语说明人身十二经脉与其相通的动联络渠道除经络之路外,脊髓、任督二脉起传三百六十五络所有的气血运行都上达于头面部,导之功,上下互接,内外相感,形神相应,以协调通过头面空窍连于脑,故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阴阳平衡,营卫和谐,以达安内攘外的作用。头其中督脉和足太阳经直接人络于脑,其余一些或脑为神、魂、魄、意、志会聚之所。因此,神统五通过经别从目系和脑相联系,或通过经筋从目周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诸围的孔窍联系于脑。第二章脑病的病因病机变证。(3)风邪为百病之长,易与他邪合而犯脑。第一节脑病的病因如风寒、风火、风痰、风热等,所致疾病表现为头痛、头晕、半身不遂、高热抽搐等。病因就是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4)风邪致病,多出现感觉、温度觉、肢体觉坏从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主要等方面的异常,如头痛、头晕、身痛、半身麻木、多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有六淫、疠汗身热、面赤恶风、昏迷、高热、抽搐、身重、骨节气、外伤等,内在因素有七情、饮食及先天因素酸痛等。等。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有邪盛搏体、(5)《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正虚邪实、正邪皆虚等。脑风。”风性向上,风府为督脉穴,自风府而上,是脑是奇恒之腑、神明之府,又有脑之络脉之脑风产生的途径。可见,头风、头面中风、目痛或别;脑为巅顶之上,与其他脏腑不同。因此,它的痒、偏风、首风等,都与风邪犯脑有关,只是有在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风府、在脑户、入脑的差异。2.寒中于脑一、外邪致病(1)寒邪易袭虚阳:头为诸阳之会,阳虚之(一)六淫致病人寒邪易中于脑。足太阳为巨阳,而巨阳通于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在脑,故寒入太阳,亦易入脑。另外,督脉循上入于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称之为六脑,寒与肾均属水,寒喜中肾,肾由督脉而通于气。但在太过或不及或者是未有其时而有其气的脑,终至伤脑。情况下,则可导致人体不适而发病,称之为六淫。(2)厥头痛:寒性收引则易导致经脉拙急而1.风邪犯脑气血不能运行,产生疼痛。《素问·奇病论》:“人(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头为诸阳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之会,易受风邪侵袭。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伯日: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若化生火热,为燔扰于脑,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日厥逆。”肾阳亏虚则发生狂乱无知。《黄帝内经》:“重阳者狂。”《诸病之人,触犯大寒,大寒入骨,髓冷脑逆,头齿俱痛。源候论》:“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河间六书》日:“肾虚犯大寒,头痛齿亦痛,痛至(2)风性善行而数变,起病急,致病后变化多数不已者是也。”此则真头痛。端,且易引起各种变证。如中风,起病突然,在短(3)寒性收引凝滞,阳气郁遏,脑之真气不得时间内即致病情危急,且病后极易伴发各种敷和布达,则脑络不通,多引起各种头痛病证,6脑病中西医治疗学《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6.火扰神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述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病机,“诸热瞀瘛”“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逆冲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上”“诸躁狂越”“诸病跗肿,疼酸惊骇”“诸转反(4)寒为阴邪,若脑之阳气虚,则寒客之,阴戾”等说明火邪伤神的征象寒内盛,则发生癫病,《黄帝内经》:“重阴则癫。”火热灼津伤液,神失所养,可见唇焦舌燥、神3.暑扰神明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昏谵语;火扰心神脑窍,脑神不和,出现烦躁、不见于盛夏炎热季节或高温作业之人,暑扰脑神,寐,甚则狂越妄动,神昏谵语:伤寒后期,寒邪化可发为脑病。暑邪致脑病有如下特点。火,可见舌绛心烦,咽痛不寐。风火相煽可出现(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盛蒸脑,脑之正两目直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就会出现头痛、烦躁、神昏情志过极易化火伤神。大怒气逆,上而化谵语等症。火,可出现眩晕、耳鸣、急躁、失眠、多梦等。房事(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复致气阴大亏,不节,相火妄动,上扰于脑,可见头晕、耳鸣、梦遗不能上承于脑,而出现嗜寐怠惰,甚至暑厥等症;等。饮食失节,胃腑化热,上干于脑,则表现为不筋脉失养可出现颈项强直、口噤不语、抽搐等。寐,亦即“胃不和则卧不安”。脑主五志,情志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极化火,在伤及相关脏腑的同时,也上扰于脑,临喘喝,静则多言。”临床上多见于中暑、暑风(多见床上常见的手足心热、心悸虚烦、骨蒸劳热、两颊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暑厥等。潮红等,为相伴之症。4.湿蒙清窍(1)湿为阴邪: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易感(二)疫毒致病受外来之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因于湿,《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交结为痰,问大小,病状相似”。疠毒犯脑,《温疫论》自叙蒙蔽清窍,临床上表现为神情呆滞,喃喃独语,重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者可见身形似偶的木僵状态,可见癫病痴呆、独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语神昏等。疠气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人里,其邪多(2)湿邪阻滞:湿邪阻滞,真气不能宣行敷属于阳邪、热邪,极易上犯脑神,蒙蔽脑窍,导致布于经络,致肢体不遂、拘挛痿瘫等。《素问·生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气通天论》有:“湿热不攘,大筋绠短,小筋施长。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有清楚的记续短为拘,施长为痿。”《素问·痿论》曰:“有渐于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闭厥脱等危症…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虽由于心肺包络及胃肝内肾冲督等之结邪,而无而不仁,发为肉痿。”不关于脑与脑系。盖以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3)湿阻阳气不升,清窍不利,则耳鸣耳聋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等;脾阳不振之人每至湿从内生,湿性重浊黏滞,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久留于阴,可致脑神不振而出现困倦多寐。毒所攻,则心灵有时而昏,甚至昏狂、昏颠、昏蒙、5.燥伤津耗神燥盛则干,易耗津伤液。津昏闭、昏痉、昏厥,而全不省人事矣。”说明了温热液相成,神乃自生。津液亏耗,则阴血衰少,血不疫毒犯脑髓为病。养神,脑神失养,则神识昏乱,可见神志失常之症。此外,燥易伤肺,致肺津不能四布,脑神失(三)中毒与外伤养,则可见四肢痿厥不用,《素问·痿论》有:“肺1.中毒毒淫于脑,则神识淆乱,昏昧不省,热叶焦,发为痿躄。”“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项倾头摇,犯其筋脉还可见故能听声。”肺为燥袭亦可致耳鸣、耳聋等。周身抽搐、口吐涎沫等病症。···试读结束···...

    2022-07-27

  • 《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作者】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页数】170【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478-4579-0【价格】6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康复分级诊疗》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临床康复分级,对各级别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治疗的人员资质、场地配置、器械配置及项目开展要求进行了描述,内容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骨科疾病及疼痛、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及儿童临床康复等,对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分级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康复医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

    2022-07-27

  •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 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作者】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50【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706-1324-3【分类】脑血管疾病-语言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张阳普,宋振华编;夏文广总主编.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内容提要:本书详细介绍了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康复治疗机制、言语障碍的评估,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法。书中将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融会贯通,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包括社区康复及居家康复、护理指导。本书针对脑卒中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循序渐进,内容丰富,应用面广,实用性强。《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脑卒中言语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脑卒中言语障碍概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多由于脑血管病损伤大脑优势半球语言中枢或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所致。言语障碍可分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由于优势侧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的病变导致的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患者表现为发音和构音正常,但不能言语,肢体运动功能正常,但不能书写,视力正常,但不能阅读,听力正常,但不理解言语。构音障碍是和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导致的一类言语障碍的总称。言语是发出已约定作为语言代码的声音以进行交流的过程。由于声音作为交流载体有其优越性,说和听就必然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形式。言语是经口头表达出来的语言,而语言则必须以语音、文字、手势等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从而被他人所接收和感知。语言是一种思维中的智能活动,言语是以语音为符号将语言具体化的过程。虽然人类的语言主要是以语音为代码的言语,但手势、表情、文字、数码、电码等也都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符号,例如聋人用的手语、计算机语言等。言语包括从语音表象到发出语音、听到语音、感知和理解语音的全过程。在言语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连接说话人大脑和听话人大脑的、依次发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都属于言语障碍(eechdior-dr)。脑卒中患者除了会出现运动、感觉等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以外,言语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常见类型有失语症、构音障碍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使患者的社会交流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失语”一词来自现代医学。中医对中风(脑卒中,中医又称中风)所致言语障碍有“痱”“风暗”等记载。《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为瘖痱,此肾虚也。”刘河间释云:“内夺而厥,为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则舌暗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瘖痱。”《千金要方》谓:“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塞然,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暗痱。”《诸病源候论》记载更详细:“风癔候,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医学纲目》:“风暗者,以风冷之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与诞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差耳。”“痱”“风懿”“风喑”皆以语言功能障碍为主症。前两者伴神昏,病在脏腑;而“痱”则完·1···试读结束···...

    2022-07-27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PPT

  •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王玉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作者】王玉玲编【页数】202【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ISBN号】978-7-5433-4137-1【分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指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指南【参考文献】王玉玲编.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图书封面:康复指南》内容提要:为了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凸显新时代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天津市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和康复疗法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编写,共包括5章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常见证候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常见病种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和康复疗法。从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指导、中医适宜技术、食疗、运动疗法等方面,提供了多种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和建议。书中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临床指导性,不论对护理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大有裨益。《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第1节中西医结合护理简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们一定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以及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所长,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中医理论知识相结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为依据,通过中、西医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恰当的照顾,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一、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概念1.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及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结合预防、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患者施以辨证护理,以促进人民健康的一种应用科学。其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理、用药护理、特色技术、康复护理等内容。中医护理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并且外延广阔,涵盖了预防、护理、康复等内容,在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辨证施护为护理方法,以特色技术为手段,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2.现代护理: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现代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12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其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内涵,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3两者关系:护理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对疾病做出积极的反应。护理人员要应用护理程序与交流技巧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健康状况。护理人员通过照顾患者,帮助其实现自理的目标:护理人员还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发挥作用。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在护理理念、护理内容及方法上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订全面的护理计划。而中医护理遵循中医传统理论,其精髓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可以说,两者存在一致性。中医学经过数千年检验形成的“天-地-人”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有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及用药护理等,西医有饮食活动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中医指出“心病禁咸”,西医也明确表明,高血压患者要低盐饮食。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虽然起源不同,但均为医药治病,可以相互融合,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充分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护理的理论与现代护理融合,发挥各自特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中西医护理在理论体系、护理实践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辨病、辨证、辨证护理更加科学,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具备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两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3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辨证施护: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相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和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制订相应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辨证施护有“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特点,即辨证施护时要辩证地看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在治疗与护理原则以及方法上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表现相同,便可采取相同的护理原则与措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不但采用现代护理技术与方法,其特色中医技术的使用更能在临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发布了18项护理人员需掌握的特色技术,如耳穴贴压、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热敷、穴位贴敷疗法等,这些特色技术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既丰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又扩大了护理的范畴,使中西医结合护理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之处。三、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主要内容1.中西医结合病情观察与资料收集: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细致、及时、准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对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的探讨中,将西医的生命体征、望触叩听及病情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与中医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神态,量体温,摸脉搏,看舌象,听声音,嗅气味,问饮食和睡眠、二便等,取两者之长,既辨病又辨证,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观察更加完善、细致。例如:测体温不仅要知道体温高低,还要结合有无恶寒、出汗,以及舌象、脉象、大小便等,区分其表里、虚实,为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提供临床依据。摸脉不仅要按西医要求观察频率、节律等,而且要按中医诊脉的理论区分各种脉象,以辨别虚实和病邪深浅。2.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护理:西医护理遵从辨病施护。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病专护,即所谓的“护病”。中医护理更加侧重于宏观,通过调节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恢复脏腑气血的正常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医结合护理即将“辨病”4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和“辨证”结合起来,如对高热患者的护理,西医常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温:中医则根据证候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发热、恶寒、苔白、脉浮等表寒证者,宜解表疏散,喝热汤、盖被安卧等,促使邪从汗解:而高热无恶寒、苔黄、脉洪等里热证者,宜清热、冷敷降温,效果最好。这说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不仅丰富了护理内涵,增加了护理内容,而且提高了护理效果。3.中西医结合的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精心合理的生活照料,中西医都要求患者的居住环境清洁、整齐、舒适、安静。但西医对病室的温度、湿度以及特殊病室的细菌数等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按时通风,保持清洁,以保证患者有适宜休养和治疗的环境。中医则根据“六淫致病”的学说及辨证的观点,对于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不同病证,生活起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其目的是保养患者正气,调节机体内外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如阳虚证、寒证患者居室温度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患者可略低些:如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老年患者应注意保暖,不可受风、受凉等。同时强调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因此,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使患者的生活起居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休养要求,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4.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西医根据心理学观点,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促进其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专门关于情志与脏腑功能的论述,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不同的情志反应。情志过度刺激,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刺激可对各脏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更利于身体的恢复。5.中西医结合的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是促进身体恢复的重要环节。中西医饮食护理各有特点。西医通过计算饮食的热量及营养成分,根据疾病的特点配制成各种药膳。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人体正常身体功能的关键之一。历代医者在治疗患者疾病时,不但重视药物调节,而且重视饮食的调养作用。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属性,结合患者的脾胃虚实和运化功能制订膳食方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5案。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西医流质、半流质、软质、普食四种基本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食同源”和病证寒、热、表、里、虚、实,根据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辨证实施饮食护理,制订不同病证食疗方案,创立一套科学的、有民族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饮食学,既符合疾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又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可按照患者的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还可根据中医饮食分类,选择降糖止渴的食物(如山药、洋葱等),使糖尿病患者的食谱既营养丰富,又能更好地配合治疗。6.药物护理:药物治疗的根本原则是遵医嘱正确用药,了解药物的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功效、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而中药有独特的用法要求: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病位在下(如肝肾疾病)宜在饭前服用:病位在上(如眼病、咽喉病)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制酸药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消导药和(或)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1小时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等。同时要注意服药的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除此之外,用药后还需要进行如下观察和护理:①服发汗药后,应多饮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发挥,注意只可周身微汗,不可大汗,以免耗伤津液:②服滋补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以助药物吸收;③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④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服药后,若出现异常情况(如腹痛、气短、面色苍白、大汗出、脉沉细等),应及时处理。7.康复指导:中西医结合护理具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提供康复指导,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西医的康复包括脏腑、器官及身体功能的恢复及相关护理过程。在病后康复阶段,中医认为患者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给予合理的饮食调护,鼓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使脏腑功能完全恢复。康复的方法很多,包括中医特色技术、合理饮食、调摄情志、药物应用、生活起居调护、自然疗法、运动疗法、娱乐及物理康复疗法等。通过康复护理达到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作用。中西医协同护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四、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1.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方面: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文化理念与大健康理念具有共性,中医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辨观、“未病先治”的预防观和“标本兼治”的中和观:均体现“以人为本,以不生病为目的”的思想,其与6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对此,护理人员应树立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思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宣传中西医结合相关理念及保健方法,防病于未然,帮助人们积极地适应自然环境,坚持健康行为。2.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方面: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医疗卫生模式,融合中西医学的新模式“状态医学”应运而生。其以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护”为理念,利用现代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手段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连续动态、宏观、微观等全面评估,为患者提供健康维护、早期诊断、临床干预及效果评价等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国内的“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动态健康管理模式”等,均以“治未病”为理念,体现在“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护理贯彻“预防为主”卫生方针将发挥更重要作用。护理工作中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很好地运用中西医护理的特长,既掌握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现代化护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又结合中医护理特色,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作者在十二五中西医结合护理重点专科建设中一直提倡“西医护理强实力、中医护理增特色、中西医结合为根本”的护理方法,取到良好效果。3.中西医结合护理程序方面:护理程序(urigroce)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促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包含4个步骤,即评估、护理问题、计划、实施和评价。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采用的是全面化、路径化的护理,包含以下方面:①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全面评估:②经过综合判断确定护理问题:③制订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计划:④按计划实施和进行效果评价。以期验证效果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试读结束···...

    2022-07-27

  • 《疑难病中医诊治与康复》董翠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疑难病中医诊治与康复》【作者】董翠兰主编【页数】345【出版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364-9850-1【分类】疑难病-中医诊断学-疑难病-中医学-康复医学-疑难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董翠兰主编.疑难病中医诊治与康复.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康复》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医事业蓬勃发展,医疗经验、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为了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成就,作者在广泛参考国内最新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经验编写了而成。本书以突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为主,以临床比较常见、多发而又难以治愈的疾病为主内容阐述。特别是对近年来中医研究疑难病症为探讨对象,详细介绍了其最新诊疗技术与护理方法,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医对疑难病症诊治护理进展的新水平。《疑难病中医诊治与康复》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咳嗽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分别论述了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其论述颇详,又强调了外邪犯肺及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引起咳嗽。以后医家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中除五脏咳外,又提出了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张景岳则提出《景岳全书·咳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伤咳嗽是六淫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犯肺所致。咳者,不论何因所致,总因肺气上逆,肺失宣肃也。(一)外感张景岳曾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认为风邪挟寒者居多。《河间六书·咳嗽论》认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总之,外感咳嗽,常以风邪为先导,因风邪轻扬,易侵犯人之高位;肺居高位,口鼻是其门户,皮毛由其所主,肺在卫外功能减弱时,病邪外侵,引起咳嗽。(二)内伤是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犯肺所致。内伤咳嗽可分成肺脏自身病变和其他脏腑病变涉及到肺。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①情志不畅,使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②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③过食肥厚辛辣,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肺脏自身病变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数,而致上气而咳。【临床诊断】(一)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多为大量黏液泡沫痰,以清晨为著,若有细菌感染时,可·1·出现脓性痰,并有畏寒、发热、气急。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有咳嗽、咳痰2种症状;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有喘息、咳嗽、咳痰3种症状。早期常无异常肺部体征。有时可在背下部听到鼾音、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后期常有肺气肿体征。(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常规伴有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痰液检查涂片或培养可查到致病菌。3.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4.肺通气功能检查可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5.支气管镜检查根据病情轻重、病情长短,可见支气管黏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发红、肥厚、分泌物增多。【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肺结核、尘肺、肺脓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源性哮喘等相鉴别。【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型症见咳嗽声重,痰色白量多,或呈泡沫状,气急、喉痒。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节酸楚。恶寒,发热,苔白腻,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方药: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生麻黄12g,杏仁12g,甘草10g,紫菀10g,冬花10g,百部15g,桔梗12g,白芍10g,前胡10g,清半夏10g,陈皮10g,荆芥10g,防风10g。2.风热犯肺型症见咳嗽剧烈,气急声嘶,咽痛,痰多,黏稠而黄。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深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风清热,化痰宣肺。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5g,菊花15g,薄荷10g,连翘12g,桔梗12g,杏仁10g,生甘草10g,芦根30g,浙贝12g,瓜蒌皮15g,鱼腥草30g0以上两型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伴有急性感染时,可参照以上方法治疗。3.痰湿蕴肺型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或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多,每于晨起及食后咳痰量甚多,进甜及油腻食物则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味。清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10g,白芥子10g,苏子10g,炒莱菔子15g,川朴12g,苍术15g,白术15g。4.寒痰蕴肺型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量多而清稀,晨起尤甚。肢节酸楚,微恶风寒,脘闷呕恶,纳食减少,大便可有溏泻。苔薄白而腻,脉紧弦或浮滑。·2·治宜:温化寒痰。方药: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2g,桂枝8g,白芍10g,甘草10g,干姜10g,细辛3g,清半夏12g,桔梗12g,杏仁12g,前胡10g,白芍12g,苏子10g。5.痰热郁肺型症见咳嗽气粗而促,痰多而稠厚,不易咳出,痰有热腥味,或有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舌红,小便黄短,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肃肺。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15g,黄芩12g,知母12g,山栀10g,鱼腥草30g,蒲公英15g,浙贝母12g,瓜蒌皮20g,桔梗12g,麦冬12g,茯苓15g,苡仁20g,冬瓜子15g,沙参15g。6.肝火犯肺型症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觉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而黏,胸胁胀痛,口干苦。情绪不佳时加重。舌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药:加减泻白散和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知母10g,黄芩12g,甘草10g,桔梗10g,青皮10g,陈皮12g,青黛10g,蛤壳30g,枇杷叶10g,瓜蒌皮20g,竹茹10g,元参12g,沙参15g。(二)中成药1.施金墨咳嗽痰喘丸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型,或偏寒痰型。每次30粒(4~5g),每日3次,连续服用,可使发作减轻,渐渐病愈。2.止咳枇杷露适用于痰热咳嗽,每次30L,每日3次口服。可清化热痰。3.橘红丸适用于痰热型,每次1丸,每日2次,可清化痰热。4.金匮肾气丸补肾纳气,对长期慢性咳嗽,不论有无肾不纳气症状,只要属偏寒型均可长期应用,对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较好疗效。亦可和咳嗽痰喘丸结合应用。每次1丸,每日2次。可长期应用。(三)单方验方1.鱼腥草30g,败酱草30g,苡仁30g,黄芩10g,贝母10g,杏仁10g,桑白皮15g,丹参15g,茯苓12g,炒白术15g,甘草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剂。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2.补骨脂10g,核桃仁60g。水煎服,每日1剂。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肾虚者有一定疗效。3.紫河车10g,仙灵脾15g,紫石英15g,沉香4g(后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清半夏6g,陈皮6g,炒白芥子10g,炒莱菔子10g,炒苏子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性慢性支气管炎均可应用。4.麻黄15g,炒莱菔子15g,干姜15g,桂枝15g,细辛15g,杏仁15g,白芍15g,前胡15g,紫苏30g,磁石30g,冬花30g,厚朴20g,陈皮20g,半夏20g。共研细末,将药末铺在棉衣中间,做成棉背心,穿在身上。5.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5g,杏仁15g,白芍12g,前胡12g,紫河车30g,山药30g,清半夏15g,陈皮12g,桔梗15g,防风12g。研粉,做蜜丸,每丸10g重,每日2次,长期服用。·3…(四)饮食疗法1.黑木耳、冰糖各10g。共煮熟食用。2.鲜南瓜(去皮)500g,红枣(去核)15~20枚,红糖适量,加水煮服。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3.核桃仁,每日吃25g左右。可以补肾平喘。4.柿饼2个,川贝母10g,将柿饼切开去核,纳入川贝母,在锅内炖熟服用。每日服2次,连服数日。5.麻雀(去毛和内脏)2只,冰糖15~20g,加清水适量,隔水炖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6.羊油50g炖豆腐,不放盐,蘸酱食之。治老年性咳嗽。7.人参6g,蛤蚧1对,大枣5枚,粳米100g。人参及蛤蚧研粉,红枣去核,与粳米一起煮粥食用。治疗咳嗽气喘,乏力短气者。8.陈皮10g,茯苓30g,冬虫夏草3g,瘦猪肉50g。小火炖熟,吃肉喝汤。补益肺肾,化痰止咳。主治久咳体虚者。【预防与康复】戒烟,增强体质,加强耐寒锻炼,预防感冒,消除和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对呼吸道的影响等。(李宏民)》第二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过敏反应性疾病,以中小支气管痉挛,管壁黏膜水肿和管腔内黏膜分泌物增多,使通气不畅为主要病变。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前开始发病者居多,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支气管哮喘相当于中医学的“哮病”,由于哮必兼喘,所以哮病又称作“哮喘”。【病因病机】本病为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常、过度劳累等,诱发内伏之宿痰,以致痰气交阻,肺气上逆而发病。【临床诊断】(一)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常因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等生物、物理、化学和精神因素诱发。起病突然,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或数天,常见胸部憋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咳吐泡沫痰。发作时端坐呼吸,严重者有发绀、出汗、烦躁甚则意识障碍,肺部叩诊过清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时,可闻及湿啰音,病史长者有桶状胸。。4(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常规检查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白细胞增加,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加。2.痰液检查涂片可见较多嗜酸粒细胞、尖梭结晶、黏液栓和透明的哮喘珠。如合并呼吸道感染,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查清病原菌及指导治疗。3.X线检查哮喘发作期,两肺透明度增加,横膈下移,运动度减弱;反复发作合并感染者,可见肺纹理粗乱;有痰栓阻塞支气管者,可见局部肺不张影像;亦可见气胸、纵隔气肿等影像」4.肺功能检查哮喘发作期,第1秒时间肺活量、呼气时高峰流速及最大呼气流速一容量曲线均有明显异常,但缓解期多恢复正常。5.血气分析哮喘发作时,如有缺氧,可有Pa02降低,但PaC02在轻度或中度哮喘时,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CO2下降,H值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如哮喘持续状态,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02潴留,PC0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6.皮肤敏感试验用可疑致敏原做皮肤划痕或皮内试验,有条件的做吸入激发试验,可作出致敏原诊断。但应注意,高度过敏患者敏感试验有时可诱发哮喘发作或全身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鉴别诊断】(一)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其特点多为中老年发病;先有慢性咳嗽、咳痰史,以后随病情进展,反复感染后出现哮喘;哮喘几乎都是合并感染出现、加重,又随感染控制减轻、缓解;两肺听诊除有哮鸣音外,还有湿性啰音;支气管扩张剂对改善呼吸功能效果不佳。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明确诊断。(二)气管或支气管癌病史一般不长,无过敏史,经常咳嗽,痰量少,常带血,不易咯出,时有低热,肺部哮鸣音不如支气管哮喘广泛,且常随癌瘤的部位而不同,治喘药物对其无明显效果,经肺部X线、痰脱落细胞、纤维支气管镜及活组织检查可确诊。(三)心源性哮喘患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以及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史及其相应的体征,年龄多在45岁以上,哮喘发作多因过度劳累诱发急性左心衰所致。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类似,但体征除有肺部哮鸣音外,还有双侧肺底部甚至双肺满布的湿啰音,心率增快多在120次/分以上,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脏扩大,X线检查双肺门阴影增重呈蝴蝶状,上肺静脉可见。一时难以鉴别时,为缓解哮喘症状,可先用氨茶碱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但不宜使用吗啡或肾上腺素,以免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四)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本症有蠕虫、原虫感染史,或有花粉、药品等致敏原接触史。症状主要为咳嗽、低热或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部体征轻微或无异常;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为20%~80%;X线检查肺部有多发性、易变性斑片状淡阴影,并在短期内消失、再现。根据这些表现可明确诊断。5(五)其他如气道阻塞、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肺栓塞、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上声门炎、喉炎、气管炎、喉或气管异物等,应注意鉴别。【治疗】(一)辨证论治1.发作期(1)寒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室,痰白清稀多泡沫,面色晦暗,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麻黄、甘草各10g,北杏仁、乌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15g,蜈蚣3条,千姜、法夏各12g,细辛6g,紫花杜鹃30g。水煎服,每日1剂。(2)热哮:哮证发作症状加痰黄或白而黏浊稠,面赤汗出,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麻黄、甘草各10g,生石膏、鱼腥草各30g,北杏仁、鸟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15g,瓜蒌仁12g,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1剂。(3)阳气暴脱:哮喘发作严重,面色青紫,汗出如洗,神气祛倦,肉陶筋惕,二便失禁,四肢厥冷。舌色青黯,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脱。方药:四逆汤加人参。对顽固性哮喘造成激素依赖者,可用中药补肾法。方药:菟丝子、巴戟天、杜仲、枸杞子、山萸肉、鹿角胶各15~20g,熟地、山药各20g,附片10g,苏子、炙麻黄、款冬花各10~15g。并结合寒热性质则随证加减,每日1剂。2.缓解期(1)肺气虚:易感冒,时咳,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肺益气。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白术10g,防风6g,党参、百合各15g,甘草3g。(2)脾肺气虚:咳嗽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恍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溺。治宜:健脾益气。方药:六君子汤加味。黄芪20g,党参、黄精、扁豆各15g,白术、陈皮、半夏各10g,茯苓12g,桂枝6g,甘草3g。(3)肺肾两虚:咳嗽短气,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尺脉弱。治宜:肺肾双补。方药:温阳片加减。黄芪20g,党参、生地、熟地、淮山、仙灵脾、菟丝子、核桃肉各15g,熟附子6g,补骨脂、陈皮各10g,甘草3g。也可用紫河车(烘干研末装胶囊),每日服1.2g。。6···试读结束···...

    2022-07-26

  • A-PKU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 | ABA高级课(升级版)价值48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A-PKU自闭症康复人才培训|北京大学医学教育学院出品的ABA高级课程(升级版)官网,售价4880元20多项研究表明,通过强化和长期的ABA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自理能力、游戏休闲能力和精细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社交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ABA的宗旨是帮助每个人学习技能,变得更加独立和成功,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ABA可以帮助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成为优秀的行为干预者和管理者。本课程以应用行为分析(ABA)理论为基础,结合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学术基础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实践经验,由北京大学专家团队联合设计医学脑健康行为发展研究所研发。课程分为11个模块。理论教学与实际示范相结合,丰富学习体验。您将获得更系统的ABA知识,并能将其付诸实施,指导干预,并且>理论教学穿插实际案例,让理论不再枯燥,现场演示有趣易上手理解。11个模块包括:伦理行为原则协助和退出教授新行为行为测量DTT教学程序强化计划维护和泛化合约和代币行为分析问题行为适合人群未来想从事自闭症康复的学生或在职人员想提高ABA知识的行业康复从业者只模仿实际练习,不了解ABA底层知识的康复老师康复干预遇到瓶颈,想在ABA专业知识上找到突破口想了解更多自闭症康复理论的家长>>A-PKU自闭症康复人才培训ABA高级课程(升级版)视频截图应用行为分析(ABA)是经过多年科学研究证明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ABA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效果尤为突出。JohCooer等人主编的《应用行为分析》一书被自闭症康复行业从业者视为金台白纸。>>课程目录A-PKU自闭症康复人才培养ABA高级课程(升级版)0.1A-PKU试点课程:ABA在康复教师教学干预中的应用0.2A-PKU宣传片:教孩子”撕纸”0.3北大宣传片:教孩子“想要车”0.4北大宣传片:教孩子“认识圈子”1.1道德与重要性1.2什么是正确和值得做的1.3伦理原则1.4伦理规范10.1基本单元和行为功能10.2问题行为的四个功能10.3差异化强化方法和替代行为的选择10.4问题行为的建立和评估10.5基于前因的问题行为干预策略10.6基于后果的问题行为干预策略11.1数据记录和图表构成11.2图形和图表分析rgt12.2教学实践:如何选择和使用钢筋有效12.3教学实践:玩具的创新使用12.4教学实践:自然情境教学12.5教学实践:你对语言行为了解多少12.6教学实践:社交技能训练12.7教学实践:个人培训课程的课堂设置12.9教学实践:小组课程的课堂设置2.1科学的目的2.10操作条件反射2.11基本行为分析单元2.12正面强化与负惩罚2.13负强化与正惩罚2.14动机操作2.15偏好评估2.16言语行为理论(上)2.17言语行为理论(下二)ltrgt2.2科学的态度与精神2.3应用行为科学的历史与特点2.4行为与非行为的区别2.5刺激改变、强化刺激、惩罚刺激2.6强化刺激和训练外和训练后,惩罚刺激2.7行为和环境2.8反应性行为2.9操作性行为3.1反应性辅助和刺激辅助3.2辅助去除3.3辅助退出程序rgt3.4无差错教学和​​纠错程序4.1预训练准备4.2DTT(上)4.3DTT(下)5.1选择目标行为:行为过度或缺乏rgt5.2测量维度、评估工具、优先级5.3连续测量5.4非连续测量6.1模仿(上)6.2模仿(下)6.3行为塑造6.4行为链6.5任务分析6.6顺序和反向行为链6.7整体工作行为链7.1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7.2强化计划培训原则和强化剂选择规范7.3强化计划-比率7.4强化计划-间隔7.5比较间歇强化模式的种8.1行为维持与泛化-教学范式8.2行为维持与泛化策略(1)8.3行为维持与泛化策略(2)9.1代币基础知识9.2代币系统设计9.3代币系统实现9.4层次系统9.5集体后遗症A-PKU期末:课程逻辑讲座[更新]Sack0.1如何定义目标行为和设置教学目标(结合VB-MAPP)——试点班直播回放[更新]Sack0.2如何干预自我刺激的问题行为?——初课直播回放[更新]Sack0.3问题行为太大?ABA如何改善孩子的不当行为——试点班直播回放【更新】零食0.4“送你一朵小红花”:代币的应用与实现——试点班直播回放《DTT》模块讲“伦理”模块讲座“合约与代币”模块讲座“提升计划”模块讲座“教导新行为”模块讲座“泛化与维护”》模块讲座《行为分析》单元讲座《行为原理》单元讲座①《行为原理》单元讲座②《行为原理》单元讲座③《行为原理》单元讲座④“原理”行为学》单元讲⑤《行为原理》单元讲⑥《行为测量》单元讲《辅助》单元讲《问题行为》单元讲张嵘:自闭症从医学角度看贾美香: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06-17 应用行为分析模式 应用行为分析行为功能

  • 青少年驼背康复处方课

    青少年驼背康复处方类介绍:适用人群:驼背青少年、胸、驼背等体态不好的人、健身教练、康复医师、健身爱好者等,共7班。其他建议:保留一些付费健身视频小萝卜营养师减脂课程魔兽神池健身训练课程.Jz52_dowox.utto{ox-hadow:iet0001x#0084ff!imortatcolor:#ffffff!imortat}.Jz52_dowox.utto:hover{ackgroud-color:#0084ff!imortatcolor:#fff!重要}.Jz52_dowox.utto.rimary1{背景颜色:#0084ff!imortat颜色:#fff!imortatox-hadow:oe!imortat}.Jz52_dowox.utto.rimary1:hover{背景颜色:#0084ff!imortatcolor:#fff!imortat}.jz-ou.jz-ou-cotaier{width:620x}.jzifo-dow{ackgroud-color:#f2f2f5}.jzifo-dow.Jz52_dowoxh4{color:##0084ff}.jzifo-dow.Jz52_dowox{color:#888}h3.Jz52_dowox{order-left:5xolid##0084ffackgroud-color:#color:#000000}.jzft.1a,.jzft.2跨度,.jzt.1跨度,.jzt.2跨度{颜色:##0084ff}.jzft.1,.jzt.1{颜色:#000000}.jzt.2,.jzft.2{颜色:#888}.jz-ou.title{颜色:#000000背景:#}.jz-ou.jz-ou-cotaier{背景:#fff}/*CSS文档*/下载地址:百度网盘dkh重要提示:下载有问题?点我查看帮助手册提示:本站默认解压密码:www.i3.c声明: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重点:本站微信公众号现已开通!公众号:电脑狂人,一定要注意防迷路哦~当然,网站上也有看不到的好内容。请小斌喝可乐支付宝奖励lt/gt微信打赏lt/gt...

    2022-05-19

  • 科学跑步:跑步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指南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科学跑:跑伤预防与康复指南df下载由罗伟攀撰写,每次跑前你真的准备好了吗?如何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跑得更快更高效,阅读本书。科学跑步:跑伤预防与康复指南罗伟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特聘副研究员、特聘副教授。英国执业物理治疗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康复学博士,世界卫生组织特聘专家,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副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名誉研究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整骨专项足踝青年基金康复委员会委员,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理疗硕士生导师,英超南安普顿和伯恩茅斯足球俱乐部队医。英国Node连锁康复诊所、“WELLHealth”智能康复APP、运动康复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要研究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科学跑步:跑步损伤预防与康复指南部分目录第1部分10次跑步和9次受伤?第一章哪些人容易跑伤?“十跑九伤”是真的吗?跑步受伤的主要原因跑步受伤的高风险如何避免过度使用伤害?第2章我如何评估自己受伤的风险?科学跑步的四大好处成人跑伤风险预测问卷运动损伤风险评估表第二部分如何跑步而不伤身体第3章你运行正确吗?跑步的五个基本姿势如何轻松检测和纠正跑步姿势?跑步累了应该如何调整跑步姿势?Chater4跑步时如何呼吸?哪种呼吸方式更适合跑步?如何练习和发展腹式呼吸?呼吸的节奏:有节奏的呼吸如何协调呼吸和起搏?科学跑步:跑伤预防与康复指南即使穿着舒适的跑鞋,也有超过50%的跑者会出现跑步损伤,尤其是膝盖和脚踝受伤。本书以专业、全面的知识引导跑者评估自身的跑伤风险,以科学实用的操作方法引导跑者预防跑伤,以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法引导跑者从伤病中恢复。本书的文字简单易懂。内含200张高清实景示范图片,全方位纠正你的跑步错误。是新手跑者和进阶跑者必备的成长手册。...

    2022-05-13 跑步科学训练方法 跑步科学呼吸法

  • 《半月板损伤诊疗与康复》徐永胜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半月板损伤诊疗与康复》【作者】徐永胜编著【页数】144【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380-3195-9【分类】半月板-关节损伤-诊疗;半月板-关节损伤-康复【参考文献】徐永胜编著.半月板损伤诊疗与康复.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3.图书目录:康复》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有关半月板损伤的专著。内容分八个章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半月板损伤的诊疗与康复。本书的编写旨在为从事运动医学、骨科、康复的临床医生、队医以及部分患者提供一个对半月板损伤概要性的认识,期望在临床工作中能为大家提纲挈领,减少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及康复指导。...

    2022-05-10 半月板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半月板损伤康复训练动作

  •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pdf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小儿脑瘫康复800题df免费下载,这是一本关于脑瘫康复的电子书。书中分四章介绍脑瘫康复治疗,让您可以更正确的按照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小儿脑瘫康复800题简介df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神经运动发育障碍。脑瘫患儿除运动障碍外,常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癫痫、语言障碍、视力、认知和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发育异常。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书共分4章:脑瘫概述、生长发育、康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它从多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脑瘫及相关问题。本书采用问答形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记。是脑瘫患儿家长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儿童康复医务工作者的基础参考书。小儿脑瘫康复800题df主要内容第一章脑瘫概述第二章成长与发展第三章康复治疗第四章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教你如何识别脑瘫?(1)脑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对于脑瘫的病因和临床症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脑瘫是由非进行性改变引起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由进行性疾病引起的,不包括由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大脑进行性变化。总之,目前仍认为脑瘫是儿童期脑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也是儿童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2)关于体位和运动异常:体位和运动异常是脑瘫的主要症状,出现在孩子2岁之前。(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由于脑瘫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运动障碍,因此可与其他非进行性脑部疾病相鉴别,如智力障碍、器质性脑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和普遍性发育障碍等。紊乱。(4)重复障碍:脑瘫常合并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语言障碍等,过去称为并发症。目前提倡将脑瘫和这种并发疾病统称为重复性疾病。...

    2022-05-10 脑瘫运动障碍分型 脑瘫运动障碍

  • 康复医学第五版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康复医学第五版df康复医学是一门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和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一个医学学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康复医学第五版df资料,需要的同学请自行下载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简介康复医学是一门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和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医学学科。康复医学也称为第三医学(临床医学是第一医学,预防医学是第二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预防、医疗、康复三者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始于二战后,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康复医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康复医学是一个新的医学分支,涉及使用物理因素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音、机械装置和主动运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疾病,伤害,残疾人在身体、精神、社会和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他们的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剩余功能,恢复他们重新进入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康复医学是从物理治疗和物理医学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由于传统上在疾病的诊断、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及相关治疗中,物理因素和物理治疗一直是主要手段,所以康复医学的英文表达以物理为词根,Phyiatric,理疗学(美国、加拿大),物理医学(英国、北美和南美)、物理医学和康复(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康复在日本使用。康复医学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强调功能康复,还强调身体机能康复,让患者不仅在身体上得到恢复,在精神上和精神上也得到恢复。它的重点不仅是挽救残疾人的生命,更要努力恢复他们的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康复医学的定义1、定义:康复医学是研究残疾人和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残疾人可以尽快得到最大的恢复,让身体其余部位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自理、劳动和工作能力,为病残人士重返社会奠定基础。2、康复医学的组成:基础康复康复残疾(学科体系的核心和支柱)、临床康复评价和临床康复治疗。3、康复医学研究对象:残疾人、因伤病致功能障碍和能力受限的残疾人,以及老年人中行动不便的人。2020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题库录屏解说历届真题2020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题库【真题(部分录屏)+章节题库+模拟题】本题库为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者)考试题库,包括过往真题(部分录屏讲解)、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三部分,如下:第一部分是历年真题(部分录屏讲解)。由于近年真题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所以我们收集了历届考生的近年真题(部分年份真题不全),仅供参考!经研究发现,各考点每年的真题复读率都很高,甚至有部分题目一模一样!真题尽在掌握,不用担心考试!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对真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记录了一些真题。第二部分是章节题库。按照官方考试大纲的章节安排,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个部分。根据课程大纲及相关教材的要求,每一章都精心挑选和编写了典型的考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第三部分是模拟测试。根据常见考试的知识点,参考相关真题,精心设计模拟试题,方便考生测试复习效果。第1部分:过去的问题(屏幕录制的一部分)2019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真题精选及详解(录屏讲解)2018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真题选题及详解(录屏讲解)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基础知识)评选及详解(部分录屏)2017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部分录屏)2017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部分录屏)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实践能力)真题及详解(部分录屏)201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基础知识)真体选材及详解201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201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知识)评选及详解201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实践能力)评选及详解2013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详解2013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2013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2011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详解2011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2011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2011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学士)考试(专业实践能力)真题及详解第二章题库基础知识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述第2章解剖学第3章运动学第4章生理学第5章神经生理学第6章人类发展科学第7章物理学基础第8章心理基础第9章微生物学和免疫基础第十章医学伦理相关专业知识第1章成像第2章临床试验第三章药理基础第4章外科疾病​​第5章骨科疾病第6章神经系统疾病第7章内科第8章小儿疾病第9章其他第10章肿瘤的康复专业知识第一章康复评估基础第2章康复治疗基础第三章中医第4章外科疾病​​第5章骨科疾病第6章神经系统疾病第7章内科第8章小儿疾病第9章其他疾病第10章功能性残疾康复第11章肿瘤的康复专业实践能力第1章体格检查第2章运动能力评估第三章平衡协调性评估第四章心肺功能评估第五章人体运动分析第6章知觉认知评估第7章言语和吞咽评估第8章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评估第9章物理治疗第10章职业治疗第11章言语治疗第12章康复心理治疗第十三章中医第14章康复项目第15章其他治疗第16章电气诊断第17章肿瘤的康复...

    2022-05-07 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 康复治疗学相关专业知识

  • 合肥中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指定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残疾儿童获得准确、高效、高质量的基本康复服务。近日,市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合肥中辉会计师事务所对市残疾儿童指定机构进行星级评价。评审小组严格按照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指定机构星级评价评价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查阅数据、测试评价、家长访谈、课堂等方式逐一对市进行评价11指定机构进行现场评估。通过客观、全面、定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指定机构的标准化、标准化、精细化。...

    2022-04-05 儿童康复残疾鉴定费用多少 儿童康复残疾申请补贴申请书

  • 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王立忠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试读:前言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为多发,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且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由此而引起的瘫痪、失语、痴呆等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如何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使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能够自理生活,重返社会,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优势论治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及时总结和推广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特邀请了国内10多位脑血管专家和临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认真编纂而成《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一书。在编写该书过程中,我们立足于临床实际,将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注重康复疗法和独特治疗方法的介绍,如小针刀疗法、经络收放点穴疗法等均为首次载录入书,使该书更具内容丰富、独特新颖、实用性强的特点。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脑病研究室主任王永炎教授为本书作序,使该书增辉,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我们学识有限,经验不足,加之时间仓促,欠妥之处难免,敬请同道批评指正。《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编委会一九九六年元月上篇第一章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祖国医学虽无相同的命名,但根据其相关的临床表现,脑血管疾病应隶属于“头痛”、“眩晕”、“中风”、“厥证”、“失眠”、“耳鸣”、“耳聋”等病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有丰富的防治经验,历代医家各有精辟的论述,现按不同时期分述于下。一、《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一)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头痛《内经》称“首风”、“脑风”。《素问·风论篇》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对于首风的描述《素问》明确指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痛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关于病因,《内经》明确指出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素问·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邪所乱……博阳则为巅疾”。《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眩冒巅疾”。这些说明外邪入侵致头痛的病因,似于本书所论有别。至于内因,《内经》指出五脏不平之气能致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乎巨阳、少阴”。“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气逆则头痛”。《素问·方盛衰论篇》:“上气不下,头痛巅疾”。《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难经》进一步提出了“厥头痛”和“真头痛”。《难经·六十难》:“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内经》还指出了头痛的主要治则,《素问·示从容论》:“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此何脏之发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少年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这是根据人生的一般特点而指出的。(二)上虚则眩,肝风掉眩眩晕一病,《内经》有虚、实之分。在脏腑归属上,《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病性归属上,《灵枢·卫气篇》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篇》也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发病原因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说:“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这些理论为眩晕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三)风邪入中,发为偏枯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仆击”、“大厥”、“薄厥”、“偏枯”、“痱”“痱风”、“斜”等病证,则似本病在卒中昏迷期及后遗症阶段的一些临床表现。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亦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风论》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认为偏风的原因是风邪入中脏腑。《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偏客于身半,甚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明确指出正气不足,营卫虚弱,外邪入中,引起偏枯。《灵枢·岁露篇》云:“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一因贼风所伤”。《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偏而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认识到暴死卒病与风邪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对症状和治疗也作了相应论述,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灵枢·热病》说:“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此外,《内经》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四)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证之一部分属于脑血管疾病。《素问·厥论》曰:“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认为厥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谓:“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指出气机逆乱是厥证的病机,如《素问·五乱》谓:“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素问·厥论》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外《史记》记载了公元前五世纪,虢国太子患“暴厥之死”,名医扁鹊根据其“耳鸣、鼻张、两肢尚温”,“其死未能半日”,明确指出:“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太子未死也”,“乃使弟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分五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详细展示了发厥时针刺救急,回厥醒神,继用外熨通达经脉之气,终用汤剂调理而愈的治疗过程。(五)气血阴阳失调和,昼不精来夜不瞑“老人夜不瞑”主要因于气血阴阳失调和,使人不能入寐。如《难经·第四十六难》说:“老人血色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素问·病能论篇》中说:“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灵枢·邪客篇》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故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膘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曰不瞑。”指出夜间目不瞑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六)耳鸣耳聋,责之于肾《内经》已经认识到耳窍的生理功能与五脏六腑,二十经脉均有关系,与肾最为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说:“肾会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对耳鸣耳聋的病机也作了阐述,如《灵枢·决气篇》:“精脱者耳聋。液脱者,骨属曲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素问,五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二、《伤寒杂病论》的有关论述(一)六经分头痛,内伤论不足《伤寒论》把头痛按六经命名,其中有关内容为“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又指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还在《金匮要略·脏脏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痛”。由此可见,张仲景对头痛已有具体治法用药,并且还指出了头痛的规矩法度“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厥阳头痛,干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汗,用柴胡汤调解之”。这些法度和方药至令还被广泛的应用。(二)中风之名始仲景,中脏中腑证不同中风之名始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对本病设专篇加以阐述。仲景概括地总结了本病的两个主要特征:①发病急,变化快,病性危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②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如该篇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正气引邪,僻不遂”。对病因的认识亦同《内经》一样,认为是由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贼邪不泻所致。如该篇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博,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同时进一步指出由于风邪入中的浅深和病情轻重的不同,而有在络在经、中脏中腑的区别,为后世辨治本病奠定了基础。此外张仲景还述及与脑血管疾病有关的症候。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指出了气血亏虚致麻木不仁的病机和治法方药。该篇还谈及了肝血虚不眠的治法,如“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在《金匮》中还论及了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的症状和治法方药。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再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三)耳聋眩晕虽论及,外邪误治痰饮系《伤寒论》所论耳聋多是外邪或误治所致,非脑动脉硬化性耳聋,今录之以资参考。《伤寒论75条》:“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第264条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金匮要略》开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疗的先河,但属于耳源性眩晕似非脑血管性眩晕,今亦录之以资鉴别。《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这些关于痰饮致眩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三、魏晋至唐宋时期的有关论述(一)肝胆气逆头目痛,引经用药开新篇魏·《中藏经·头痛》,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晋·《脉经·头痛》指出:“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又说:“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这里主要指出肝胆气逆所致的疾病,肝胆相表里,肝乃风木之脏,肝气易动,胆火易升,风火相煽,火性炎上,而引起头痛一系列症状,从而认识到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隋代巢元方所论头风、首风系指体虚伤于风邪引起的头痛,与后世医家所说的头风略有不同,今录之以资鉴别。隋·《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曰:“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病状头面多汗恶风,病甚则头痛。又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新沐头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则烦闷……绝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饮食沐发,作头风”。在治疗上,指出:“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治头风”,“端坐伸腰,左右倾头,闭目以鼻内气,除头风”。这些方法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唐·王焘《外台秘要·头风及头痛方》中指出:“吐逆不能食,四肢骨节酸痛,头痛顶重”方用“茯苓三两,炙枳实、橘皮、人参、芍药各二两生姜四两。此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次服”。用于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的头痛,其理、法、方药较秦汉更加完备和严密,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严用和指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在《济生方·头痛论治》里说:“偏正头风,如人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至,皆致头痛”。又说:“夫头者,诸阳脉皆上至头耳,则知头面皆属阳部也。且平居之人,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阳逆于上而不顺,冲壅于头,故头痛也”。指出了失血、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痛为内伤头痛,又叫做头风,较之外邪入侵所致的头痛重而且久。金元时期李东垣论述头痛颇详,明确把头痛分为外感及内伤两大类。其有关内容在《东垣十书·内外伤辨》中论述为:“内症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疼者……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太阳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关于治疗方面,李东垣指出:“少阳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不仅如此,李氏还发明了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如“三阳头痛,羌活、防风、荆芥……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桂散,加茶一撮煮服”。李氏首创头痛的分经用药,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元代朱丹溪又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他于《丹溪心法·头痛》中指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又说:“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诸家止言偏头风,而不知所属,故治之多不效。左属风,荆芥、薄荷;属血虚,芎归、芍药;右属痰,苍术、半夏;属热,酒炒黄芩;……偏正头风,以瓜蒂散搐鼻内”。朱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如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使药达病所,他提出:“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又谈到:“凡风痰病,必用风痰药,如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岑、僵蚕、猪牙皂角之类。……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之类”。这些理论至今尚应用于临床。《本事方·头痛》云:“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邪气逆上阳经而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世医得效方·头痛》云:“痰厥头痛,宜上清白附子丸、定风饼子、芎辛导痰汤。真头痛,其痛上窜风府,陷入泥丸宫,不可以药愈。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盖头中人之根,根气先绝也”。(二)风眩虚眩情志眩,痰火致眩丹溪言隋唐时代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施治、饮食宜忌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隋·巢元方于《诸病流候论》专设“风头眩候”。提出了“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顶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风眩久不瘥,则变为癫疾”。治疗上巢氏首次把养生、导引等法运用于眩晕病的治疗和体质的恢复上。唐·王焘于《外台秘要》一书中记述了治疗“头风眩方”九首,“头风旋方”七首。这些方剂治疗眩晕病的证候类型范围之广,在今天仍然是可观的。王氏提出了本病患者在饮食上要忌食猪肉、冷水、生菜、桃李、海藻等物,对本病在生活上调养上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宋·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有此为异耳。与夫疲劳过度,下虚上实,……皆令人眩晕。随其所因治之,乃活法也”。严氏提出的“七情内伤”致眩说,既补充了前人之未备,又符合医疗实践。宋·《圣济总录·风头眩》认为:“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卧也”。此书还收载了治疗眩晕的方剂二十余首。其中除了汤剂以外,还有洗剂、散剂、丸剂等。在药物的服用时间上,讲究根据不同病机而确定之,其中有早晚食前温服、早晚食后服、临卧温服、不拘时服、空腹服等;在药物服用方法上,有温酒调服、菊花酒调服、清茶调服、茶酒调服、薄荷酒调服、荆芥茶调服以及温睡调服等。此书对眩晕病的记述上,论理清晰、病因明确、治法精当,调理适宜,很值得重视。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篇》中说:“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反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这种理论从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提示了眩晕病的发病原因,为后世临床诊治此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盖脾胃之药为切……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这里强调了虚的一面。张从正《儒门事亲·头风眩》曰:“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晕眼涩……一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由此可见,张氏是主张痰实致眩的。朱丹溪主要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曰:“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三)中风汉唐皆言外,金元三家立新言魏《华氏中藏经》同样认为外邪入侵是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如“风之厥,皆由中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偏枯者,有失音者……皆起于风也。”又如“风寒暑湿之邪入中……或半身不遂……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另外,还专题论述了偏枯的内外治法,强调要“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对后世颇有启发。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风候》对中风病仍承《内经》之说,仍然认为“风偏枯者,由气血偏虚,则腠理开,受干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所致,书中记载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导引疗法。唐·王焘《外台秘要·卒中风方》曰:“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僵不能语”。后世所云“卒中”率由此而来。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亦将本病进行归类,孙氏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风痱者,身无痛,四脚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话。风懿者,奄实不知人,咽中塞窒然,吞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孙氏分类,虽不同于仲景,但基本原则,也是根据症状之异,来说明病变的程度,即风懿最重,风痱较重,偏枯稍轻,风痹最轻。严用和《济生方·中风论治》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以“调气”为主的观点,其云:“若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者,亦当先调气,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但发直吐沫,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眼闭口开,声如鼾睡,遗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严氏突出了“气血失调”,在本病病机中的地位,但对本病发展依旧认为是“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盛,口眼斜,偏废不仁,神智昏乱……。”综上所述,唐宋以前的医家,对于中风的发病,多以正虚外邪入中立论,因而在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代表方如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等。唐宋以后,医家们对中风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了新的探讨,尤其是金元时代的学术争鸣是中风病因学说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充实了中风的病因学说和治疗方法,突出以“内风”立论,但对于引起内风的原因,则各持一端,看法不一。刘完素首先提出中风是由肾水不足、心火暴盛所致。《河间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中风瘫疾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期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盛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甚则水化制火,热盛而生涎,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欲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又《河间六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李东垣认为中风是形盛气衰,本气自病,如《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病,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又云:“中血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如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治之。中脏痰涎昏冒,当至宝丹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腑之后,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朱震亨指出中风是湿痰化热生风所致。《丹溪心法·论中风》曰:“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又《丹溪治法心要·中风》云:“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法当吐……”。又云:“凡中风之人,……肥白人多痰湿,用附子、乌头行经;初中倒时,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药,二陈、四君子、四物汤等,加减用之。瘦人阴虚火热,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加痰药”。又云:“治中风大法,泻心火,则肺金清,而肝木不实,故脾不受伤;补肾水,则心火降,故肺不受热;脾肺安,则阳明实,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以上三家主火、主气、主痰的学术观点虽各不同,但均认为中风一病,风自内生,而非外中,开辟了中风分内风、外风之开端,故而被后人认为中风病因学说史上的一大转折。由于对中风病因学说的认识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元代王履认真总结了自《内经》以来各家对中风病因的不同认识,首次从病因角度将中风分为“真中”、“类中”两个类型。他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指出:“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为火因与气因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始,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始,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十分明确地将外风所致中风与内伤所致中风区别开来,对临床辨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四)论厥证更加丰富,认识逐渐深化《华氏中藏经·阳厥论》:“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再不再,水竭土坏,时岁大早,草木枯杂,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晴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肋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华氏中藏经,阳厥论》曰:“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飘,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霜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抱急,四肢痉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腹,头颔摇鼓,腰脚深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晋·王叔和在《脉经·脉法》中指出:“肝胆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病若恍惚,尸厥不知人。”隋·巢元方进一步描述了尸厥的表现并探讨其病机:“尸厥逆者,阴气逆出。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荣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者而股间暖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此处“耳啸”当系喉中痰鸣或患者厥回神清后的自述。在治疗方面,葛洪用菖蒲生根绞汁灌之。孙思邈用皂角末吹鼻中救卒死、卒厥。二药临证确有效验。金·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论厥逆近世差元说》中论述了“厥亦有不知人者”,“有涎如曳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气厥,身强直中椽者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为阳明厥,皆气逆之所为也。”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厥》中说:“尸厥……忽然手足逆冷……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又于《丹溪治法心要·厥》篇说:“一妇人年十九,气怒事不发,一日忽大发,叫而欲厥,盖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上冲……。”朱氏是养阴派的倡导者,立论“阳有余阴不足”,相火妄动为贼邪,则病变丛生,危害生机。如《格致余论》曰:“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手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各家这些不同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五)不寐健忘有虚实,虚证多责心脾肾《诸病流候论·虚劳病诸候》曰:“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证治要诀·不寐》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大抵惊悸健忘,征仲、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指出了虚实两种病机的主要特点。又《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如“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份,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健妄证治》云:“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故日常常喜妄,故谓之健忘,二者通治。”《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夫健忘者,常常喜忘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以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守,思则得之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健忘》中说:“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之名,非此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又云:‘思伤脾亦令朝暮遗忘,治之以归脾汤,须兼理心脾,神守意定,其证自除也。’”(六)耳鸣耳聋认识深入,诸说争鸣,内容丰富隋唐时期,耳鸣耳聋多责于肾虚、气逆几种,并开始分型论治,治法多用通窍之法。隋·巢元方《诸病流候论·耳病诸候》云:“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焞焞也。”又说:“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并且指出了“耳鸣不止,则变成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耳疾策八》论耳颇详,指出诸病“皆缘肾虚耳,故作补肾方,又作薄利九窍药则差。”故方中取甘味补虚却劳,辛以驱风顺气,温以开结解毒。此外又对“肾热”、“肾虚寒”、“肾寒”、“肾气内伤”所致耳鸣、耳聋等证施治,内服剂型设有汤、散、丸、酒剂等多种。宋元时期,对耳鸣耳聋的认识更加深入,诸说争鸣。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耳论》说:“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见眩晕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见头痛之证。劳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则其聋暂轻。其或曰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至于治法,杨氏认为要“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即区别病机,治各有法。宋·严用和论耳鸣耳聋其因在劳伤肾气之外,又提出一个七情内伤因素,故主张治肾之外,要注重宁心顺气。严氏在《济生方·耳论治》中说:“夫耳者肾气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淫,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又说:“肾气通于耳,心寄窍于耳。风、寒、暑、湿、燥、热得之于外,应乎肾;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呼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耳鸣。……六淫伤心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大抵气厥耳聋简易治,精脱耳聋不易药愈。”由此可见,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疲劳过度,精气先虚。”金人刘完素主“火”,认为耳鸣耳聋悉因水虚火亢,热气上郁,鼓其耳中导致听户,玄府闭塞所致。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耳聋》云:“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耳鸣,非妄闻也,盖耳为肾之窍,交会于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而鼓其听户,随其脉象之微甚而作诸音声色。经言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其鸣是也。”论其治法不宜用热药来“补虚养肾”。李东垣从中气不升,阳不胜阴的另一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李氏认为“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之于胃”,“胃者行清气而上”。脾胃不能运化,则谷气闭塞下流。清阳之气下陷不升,则浊阴之气上壅,九窍为之不利。主张要益气升清,胃旺清升则窍自利。这是从中虚不适导致阴气闭塞的另一侧面来探寻本病之原委。朱丹溪综各家之言,于《丹溪治法心要·耳第八十三》篇说:“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耳聋;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火,宜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大病后耳聋,须用补阳与降火,有阴火动而耳聋者,同法,四物汤加黄柏之类……聋病必用龙荟、四物养阴。”尚有“散心热”、““降之”等等,已近全面。四、明清之间的有关论述(一)头痛理论渐完备,强调内伤辨病因明清之季,医学达到顶峰,不少医家撷取前人有关本病的合理部分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自己医疗实践,进一步阐发了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对头痛某些认识更加完备,内容更加充实,析理更加清楚。如“头风”一证,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头痛》说:“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也提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这样的阐发、使混蒙概念豁然开朗。对于头痛的辨治,力求治病求本,如明·王纶《明医杂著·头痛》说:“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暂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说明久病头痛不能概以虚论治,要分清标本虚实,虽是久病,外现寒象,亦可用泻火凉血治之。至于真头痛,明·王肯堂论述颇精:“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这说明真头痛是急性剧烈头痛而危重,抢救不及时,立致死亡。故王氏提出“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同代医家虞抟《医学正传·头痛》中也说:“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中寒至节者,死不治。”治疗上虞氏指出:“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太阳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为主。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说:“血虚头痛者,自鱼尾上攻头痛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偏头痛者,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有肝虚而痛者,才见光明,则眶痛甚。有眉棱骨痛者,眼不可开,昼静夜剧,属痰。凡此之类。种种不同,视其所挟,究其所因,定其经络,参以脉理,而施以补、泻、宣、通、汗、利之法,斯无一偏之弊也。”可见审证论治在当时,已经被广为重视。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头痛》篇中明确的指出了头痛的辩证要根据部位确定病性。是指导治疗头痛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如:“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安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头痛有各经之辨。……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辨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若《厥阴篇》所论,则足六经及手少阴、少阳皆有之矣。《奇病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者,岂非少阳之病乎?此内证、外病之异,所不可不察也。”张氏所论头痛之辨颇详,有外感内伤之分,今之脑血管疾病所致者仅占内伤头痛之区区耳,所以全录者,以备鉴别诊断也,至于论治,张氏指出:“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发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阳明胃火,无如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其效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此为忌也。”“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炎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煎、左归饮之类主之。”“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然。治宜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君子煎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最善之治也。”“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名目,然以余论之,则必别有所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胃饮、平胃散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清·陈士铎指出前人不论何种头痛,概以风药加之是不可行的,并指出“非风”之论,他在《石室秘录·偏治法》中说:“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运,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运自除。”前人多认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只注重风邪,这样是不够全面的。清·唐容川《血证论·晕痛》曰:“火逆晕痛,烦渴引饮,见火增剧,掉头更痛,口苦嗌干,溺赤便闭,左手脉数,是火症也,大柴胡汤治之,当归芦荟丸亦治之;轻者小柴胡汤加菊花。……”又曰:“头晕痛虽是两病,失血之人,往往兼见二证。由于血虚,则风动而眩,火动而晕。吾谓不分晕痛,亦不分治肝、治肾,总以四物汤加元参、枸杞、肉苁蓉、天麻、细辛、知母、黄柏、山茱萸、牛膝”。至此,论头痛之因可谓多而备矣,但瘀血一说,终无人提及,独清代的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他在《医林改错·头痛》中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此发前人之未发,开后世治头痛用化瘀之先河。(二)论眩晕诸说纷纭,审病因风火痰虚明·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曰:“其为气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猝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身体薄弱,真水亏久,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进而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有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这种观体质而辨治的思想,虽不能尽概眩晕病之全,但也能为我们对本病的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这个时期的周之干着重从五脏虚弱论述晕病的发病。周氏在《慎斋遗书》中说:“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血虚火升者,脾虚生痰者,有寒凉伤其中气,不能升发,故上焦元气虚而晕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在治疗上,主张脾虚者用四君子汤加半夏、天麻;肾虚者用六味汤加人参;血虚火升而晕可用芎归芍药汤;肝木无制而晕则用黄芪建中汤,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在因虚致眩的论述和治疗上,周氏是比较全面的,并有一定的突破,为后世对本病虚证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明·皇甫中在《明医指掌·头眩证》中说:“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酒色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使气逆奔而上,气虚而眩晕也。……丹溪云:头眩多挟痰,气虚并火及湿痰、火痰,盖无痰不能作眩,痰因火动也。凡此之证,要参以脉症治之,随机应变,不可以一途而取轨也。”又“谨按: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肝木为风所撼,必鼓动其肺,肺金不能制木,风卷痰而上升,故目无定视,上下反复,甚则呕吐,饮食罕御。大法平其风、降其痰而已。”明·张景岳对眩晕总结得非常全面,提出了“无虚不作眩”的论点,张氏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触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皆此伤其阳中之阳也。……有金石被伤失血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此皆伤阴中之阳也。”张氏以阴阳为纲,论述眩晕病的成因病理,又以阴阳互相依存的原理确定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如“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其中最有益的提示是,“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临证之时,不仅要着眼于病变局部,而且还要考虑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思想不单是对眩晕病的治疗,就是对其它各科疾病的治疗,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张氏在强调“虚”的同时,并不忽视致病原因及其病理产物的消除。如“眩证凡有如前论首条所载病源者,当各因其证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亦在乎因机应变。然无不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也。”明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还很多,其中有真知灼见者,不乏其人。方隅《医林绳墨》认为:“体虚之人,外为四气所感,内因七情所伤,郁结成痰”,乃本病的发病原因。方氏强调肺金不足在本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热盛、气盛还是木盛,“皆因金衰不能平之”所致。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则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导致阳气虚的原因有“大病久病后,……或悲号引冷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等。徐春甫对本病的诊治强调“三审”,即“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龚廷贤集前贤之大成,抒己见,创新说,自成体系。其代表作《寿世保元》中强调“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在病因方面,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淫欲过度,出血产后等均可致病;在辨证治疗上,把眩晕分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坎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以及气虚、阳虚、痰火等证型。其分证之详细,直至今天仍是可以借鉴的。清代医家辈出,论述亦较精当。李用粹发明了“鹿茸肾气丸”治疗肾气衰弱所致的眩晕。何梦瑶、沈金鳌两家着重强调“风火相煽”导致眩晕的理论。如何梦瑶在《医碥·眩晕》中说:“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晕也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此风火上冲使然。经以掉眩属风木,风即火气之飘忽者,风从火生,火借风煽,观焰得风而旋转可见矣。《经》言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然则目之能视者,乃藏府之精气灵明为之也。此上注之精气,必安静不摇,而后烛物有定。若为风火所煽而旋转,则所见之物亦旋转矣。此乃目之精气为病,非目睹之转动也。然经谓目系属于脑,出项中,邪中项入深,随目系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转眩。赵以德谓顺静宁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头以脑为主,脑者髓之海,目之童子亦肾之精,二者皆属肾。水喜宁静而恶动扰,宁静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散乱昏惑,故目眩脑转云云。则风火煽动,故有脑转系急,而目眩者乎。六淫七情,饮食痰水诸邪,皆能动火生风,风火盛极即然,虽壮实人亦有之,不必虚弱也,但虚者多耳。昧者定归之虚,试观醉人眼花,与虚何涉哉。刘宗厚以为上实,经以为上虚,非相悖也。盖虚者血与气也,实者风火与痰涎也,正自虚而邪自实也。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丹溪谓无痰不作眩,必搐去而后愈。”“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血虚者补肝养荣汤,或四物汤加味。肾阳虚八味丸,或黑锡丹。肾阴虚六味地黄丸。中脘伏痰呕逆,旋覆花汤。……因气郁者则志气不舒,逍遥散加薄荷、菊花。……眩晕非天麻不治,不可缺。”清·林佩琴指出由风火所致眩晕的治疗与一般外感风火“大异”,其认为内生的“风、火”应以治肝为主。《类证治裁》曰:“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大抵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对眩晕分型证治,“其中有肝火内动者,……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陈修园对眩晕作了很好总结,在《医学从众录·眩晕》中说:“《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上虚则眩’。是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而头重身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前圣后贤,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事补虚之说,遵之不效。再搜求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叶天士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胆之风,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有按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类痰、类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以胆治也。痰多者先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证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四)中风理论渐成熟,张李叶氏有建树中风病在唐宋以前认为是由外风引起,唐宋以后,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经验,逐渐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了改变,金元三子之说可谓是转折点。在这个过渡时期,有一种折中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明·孙一奎和虞抟二家。如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说:“人之一身,经络贯串谓之脉。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不停。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此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脉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经皆以手足而名。筋则无处无之。皮毛者,属肺,主外,而易于感冒。人身之血,内行于脉络,而外充于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平和,运动无碍。若气滞则血滞,气逆而血逆,得热则瘀浊,得寒则凝涩,衰耗则顺行不周,渗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成,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上也。是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等症,以血虚、瘀血、痰饮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源。至其得病,是必有所触,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湿,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劳役、房劳汗出,因感风寒湿气,遂成此病。此血病、疾病为本,而外邪为标。其邪中于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麻木不仁,如有物一重贴于其上,或如虫游行,或洒洒寒栗,遇热则或痒,遇阴雨则沉重酸疼;其邪入于血脉经络,则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难于屈伸举动,或走注疼痛。此上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凡脉所经所络,筋所会所结,血气津液所行之处,皆邪气郁滞,正气不得流通而致。然治者当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不必强度某病属某经某脏,而杂治之也。”“按中风之证,卒然倒仆,口眼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不同:有曰风癔者,以心闷闭不能言,喉中噫噫作声,盖肺气入心则能言,邪中心肺,痰涎潮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2 内经头痛的论治规律 头痛首载内经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