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马菁华,卢艳丽,李玉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作者】马菁华,卢艳丽,李玉平编著【页数】188【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3697-9【价格】50.00【分类】常见病-诊疗-康复【参考文献】马菁华,卢艳丽,李玉平编著.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基础知识、内科学、外科学三篇,介绍了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医学伦理学以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与护理。《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内容试读第一篇基础知识第一篇基础知识第一章常见症状与体征一、发热病因及机制1.常见病因(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生物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2.发热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②产热过多:③散热减少。二、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①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为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②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为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度结核、化脓性疾患等,又称为败血症热。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为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等。④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1次。常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周期热等。⑤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⑥不规则热: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三、发热伴随症状1.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2.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3.单纯疱疹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4.淋巴结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5.肝脾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6.皮肤黏膜出血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1丨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7.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8.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或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四、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1.性质①干咳或刺激性咳嗽: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或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②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2.时间与规律①突发性咳嗽:见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气管异物等。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②长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及肺结核。③夜间咳嗽: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3.咳嗽声音特点①咳嗽声音嘶哑: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②鸡鸣样咳嗽: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咳嗽: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④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4.痰的性质①黏液性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大叶性肺炎的初期,肺结核。②浆液性血性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③脓性痰:见于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④血性痰:见于呼吸道黏膜受侵害、损害毛细血管或血液渗入肺泡所致。5.痰量①增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瘘,且排痰与体位有关。②痰量多时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象:支气管扩张症、肺脓疡。③恶臭痰:见于厌氧菌感染④铁锈色痰:主要提示肺炎球菌肺炎。⑤黄绿色或翠绿色痰:常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⑥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五、咯血的概念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咯血与上呼吸道出血和呕血鉴别点:病因、出血前症状、外观、出血后痰液性状、血中混有物、H等。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六、咯血病因1.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最为常见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在我国,引起咯血首要肺部疾病为肺结核。3.心血管疾病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另有肺栓塞、肺血管炎、高血压病。4.其他血液病、某些急性传染病、风湿性疾病。七、咯血伴随症状1.咯血伴发热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支气管肺癌。2.咯血伴胸痛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结核、肺梗死、支气管肺癌。3.咯血伴呛咳见于支气管肺癌、支原体肺炎。4.咯血伴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继发细菌感染等。其中干2第一篇基础知识性支气管扩张症则仅表现为反复咯血而无脓痰。5.咯血伴皮肤粘膜出血见于血液病、风湿病及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6.咯血伴杵状指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肺癌。7.咯血伴黄疸注意钩端螺旋体病、肺炎球菌肺炎、肺梗死。八、发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1)中心性发绀:全身性,皮肤是温暖的。见于肺性发绀如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性混合性发绀如法络四联症、Eiemeger综合征(2)周围性发绀:发绀常出现于肢体的末端与下垂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其量达到30g/L时可出现发绀,如各种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肠源性青紫症”。(2)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自幼即有发绀,而无心、肺疾病及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的其他原因,有家族史,身体状况较好。(3)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血液中硫化血红蛋白达到5g/L即可发生发绀。3.伴随症状①伴呼吸困难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及急性呼吸道阻塞、大量气胸等,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虽有明显发绀,但无呼吸困难。②病程较长时伴杵状指(趾),主要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某些慢性肺部疾病。③伴意识障碍及衰竭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衰竭。九、胸痛的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①青壮年胸痛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②40岁以上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2.胸痛部位①带状疱疹所致胸痛可见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②肋软骨炎引起胸痛,常在第一、二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③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或达示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④夹层动脉瘤引起疼痛多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⑤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在胸侧部。⑥食管及纵隔病变引起的胸痛多在胸骨后。⑦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引起的胸痛多在右下胸,侵犯膈肌中心部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⑧肺尖部肺癌(肺上沟癌、Pacoat癌)引起疼痛多以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3.胸痛性质①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②食管炎多呈烧灼痛。③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④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⑤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⑥胸膜炎常呈隐痛、钝痛和刺痛。⑦夹层动脉瘤常呈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⑧肺梗死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4.疼痛持续时间①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的疼痛为阵发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②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31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5.影响疼痛因素①心绞痛发作可在劳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休息后或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后于1~2mi内缓解,而对心肌梗死所致疼痛则服药无效。②食管疾病多在进食时发作或加剧,服用抗酸剂和促动力药物可减轻或消失。③胸膜炎及心包炎的胸痛可因咳嗽或用力呼吸而加剧。6.伴随症状①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和(或)发热见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疾病。②胸痛伴呼吸困难提示病变累及范围较大,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和肺栓。③胸痛伴咯血见于肺栓塞、支气管肺癌。④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可见于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大块肺栓塞。⑤胸痛伴吞咽困难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十、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病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①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费力,重者因吸气肌极度用力,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的凹陷-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②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相延长,常伴有哮鸣音。发生机制:肺泡弹性回缩力减退,小气道广泛狭窄。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喘支、肺气肿。③混合性呼吸困难:呼吸浅快,常伴有呼吸音的异常。发生机制: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下降。常见于广泛肺实变、肺栓塞、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右心房、上腔静脉压力升高,严重时伴有呼吸困难。3.中毒性呼吸困难①Kumaul呼吸:代谢性酸中毒时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呼吸中枢。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②药物或化学物质抑制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缓慢或间停呼吸(Cheye-Stoke呼吸和Boit呼吸)。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①重度颅脑疾患:呼吸慢、深以及节律异常。②癔病呼吸浅快,呼吸性碱中毒表现(口周及肢体麻木、手足搐搦)。③神经官能症:常表现为叹息样呼吸。十一、水肿的常见病因1.全身性水肿常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疾病、各型肾炎和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维生素B1缺乏症、黏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药物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中毒症、硬皮病、皮肌炎、血清病、间脑综合征等。2.局部性水肿常见于局部炎症、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上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丝虫病所致象皮肿、创伤或过敏等。十二、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临床特点及意义1.伴腹泻者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副霍乱和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2.呕吐大量隔宿食物,且常在晚间发生,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第一篇基础知识3.呕吐物多且有粪臭者可见于肠梗阻。4.伴右上腹痛及发热、寒战或者黄疸者应考虑胆囊炎或胆石症。5.呕吐后上腹痛缓解常见于溃疡病。6.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7.伴眩晕、眼球震颤者,见于前庭器官疾病。8.正在应用某些药物如抗菌药物与抗癌药物等,则呕吐可能与药物副作用有关。9.已婚育龄妇女伴停经,且呕吐在早晨者应注意早孕。10.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电解质紊乱、重症甲亢等病史,呕吐伴有明显的恶心者,应考虑尿毒症、酮中毒、低钠、低氯、甲亢危象。十三、腹痛的临床表现1.腹痛的部位:上腹部或剑突下的疼痛多为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系和胰腺疾病。阑尾炎是最常见的肠道炎症病变,其典型的腹痛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McBurey点)。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疼痛多在右上腹。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下腹部疼痛常由结肠病变及盆腔疾病导致。广泛性腹痛可为腹膜的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肿瘤腹膜广泛转移或腹膜粘连。不定位的腹痛可见于血卟啉病、腹型癫痫、铅中毒、腹型过敏性紫癜。2.腹痛的性质:绞痛见于空腔脏器的梗阻:持续性腹痛多见于腹腔内脏器的炎症;消化性溃疡病,多有典型的腹痛表现即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上腹痛;幽门梗阻则为胀痛,并在呕吐后缓解;突然发生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穿孔;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并有腹壁肌紧张或板样腹,提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慢性肝炎与充血性肝肿大(如心力衰竭、肝淤血)多为胀痛;结肠病变,疼痛常在便后减轻,而小肠则否。直肠病变常伴里急后重。3.腹痛与体位的关系:痛时辗转不安,喜按,胆道蛔虫症。痛时体位固定,不敢活动,拒按,急性腹膜炎。左侧卧位可使胃黏膜脱垂病人的疼痛减轻。膝胸或俯卧位时可使十二指肠淤积症的疼痛及呕吐症状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在躯体前屈时剑突下的烧灼痛明显而直立位时可减轻。4.诱发因素:胆囊炎或胆结石发作前常伴进食油腻食物。而急性胰腺炎常有酗酒或暴饮暴食史。腹部受外部暴力作用和用力过猛导致的突发剧烈腹痛并伴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5.伴随症状发热:腹腔脏器炎症、脓肿等。休克:腹腔空腔脏器穿孔,实性脏器的破裂严重炎症,急性腹内器官的绞窄、心肌梗死等。呕吐: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胃肠道梗阻、胆道或泌尿系结石。腹泻:胃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cro病、食物中毒等血便:痢疾、肠套叠、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动脉血栓溃疡性结肠炎、Croh病、肠结核及结肠癌等。血尿:泌尿系结石。黄疸:肝胆疾病、胰腺炎、胰腺癌以及溶血性黄疸等。呕血:溃疡病、胆道出血、胃癌、急性胃黏膜损害。腹部包块:炎性包块、肿瘤、肠套叠、肠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蛔虫性肠梗阻。十四、腹泻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1.渗透性腹泻特点为禁食48小时后腹泻减轻或停止,血浆-粪便溶质差(血浆渗透5!常见疾病诊疗与康复压-2X(粪Na+粪K+)扩大,常大于100mmol/LH0。对糖酶缺乏导致糖类吸收不良是临床上此型腹泻的主要病因;外源性泻药等药物亦可引起渗透性腹泻。2.分泌性腹泻特点为每日大便量超过1L,水泻无脓血;血浆-粪溶质差小于50mmol/LH20粪H偏中/碱性;禁食48小时后腹泻持续存在,量大于500ml/d。细菌肠毒素促进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见于急性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霍乱)。3.渗出性腹泻主要是炎症渗出,其特点为粪便混有渗出液和脓血。最常见炎症性肠病:呈脓血便伴发热、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如肿瘤、免疫、理化或血管因素所致。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放射线损伤,变态免疫反应,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维生素缺乏等。假膜性肠炎是一种消化道黏膜坏死性炎症,属于渗出性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米汤样,并含有假膜。4.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此类型常见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运动异常性腹泻特点是:粪便稀烂不含渗出物,伴肠鸣亢进。十五、呕血常见病因及部位1.消化系统疾病①食管疾病:大量呕血常由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食管异物戳穿主动脉可造成大量呕血,并常危及生命。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③肝、胆道疾病。④胰腺疾病。2.消化系统临近器官疾病胸主动脉瘤破裂进入食管,腹主动脉瘤破裂进入十二指肠」3.全身性疾病①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如应用抗凝药过量)。②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暴发型肝炎、败血症。③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上消化道。④其他:尿毒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十六、呕血伴随症状、体征和临床意义1.上腹痛中青年人反复发作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多为消化性溃疡。如老年人出现无规律上腹痛并伴纳差和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2.肝脾肿大肿大伴腹水提示肝硬化,应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坚硬并伴结节不平,AFP升高者应考虑肝癌。3.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应怀疑胆系出血;同时发现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感染性疾病。4.皮肤粘黏膜出血常与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有关。5.相关病史近期有酗酒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外伤、颅脑手术后的病人考虑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剧烈呕吐后出现呕血常为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十七、便血临床表现血便的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或黑色柏油样。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才,称隐血便。上消化道出血多为柏油便。若短时间出血量超过1000ml,则大便可排出较鲜红色血便,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一般为暗红色或果酱色。左半结肠出血,粪便可全为血液或与粪便混合。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粘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6···试读结束···...

    2022-09-09 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电话号码

  • 《全科康复医学》王颖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科康复医学》【作者】王颖主编【页数】446【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313-19645-3【价格】88.00【分类】家庭医学-健康医学【参考文献】王颖主编.全科康复医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全科康复医学》内容提要:本书为全科医学规培生教材。动笔前,作者对37个社区的近百名全科医生,就其掌握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了调研,由此了解了社区全科医生在康复诊治方面的迫切需求。选材和写作中充分考虑到社区医生的实际需要,力求使本书成为在社区实施康复诊治工作的指南和益友。本书的目的是让全科规培生了解康复医学、认识康复医学、有从事社区康复医疗工作的较高能力。因此全书编写遵循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之原则。内容不求全面,但力求涵盖康复医学的主要知识点,并适合社区康复医疗工作。本书汇聚了全科医师常常遇到的具有良好康复治疗价值的病症。书中对这类病症进行了系统化分类整理,不仅论述了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更突出了诊断和分辨技术,特别是给出了很多适合患者在居家环境中进行康复治疗的案例和方案。因此本书既是全科医师的培训教材,也不失为全科医师日常工作的案头典著。《全科康复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第一节康复康复医学概述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系统的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医学学科,是围绕功能障碍,利用医学的手段,研究其预防、评定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rehailitatiomedicie)是全面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WHO的医学分类,即全面医学有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康复医学4类。康复医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功能恢复的医学,主要利用医学措施,治疗因外伤或疾病而遗留的各种功能障碍所导致生活、工作能力暂时或永久性地减弱或丧失,独立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最终帮助他们功能复原尽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条件。一、学科概述康复一词来自英文rehailitatio,意思是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生活的状态。在中世纪和近代,rehailitatio曾先后用于宗教和法律,直至20世纪初,英美等国家才用于残疾人,将残疾人的医疗福利事业综合称为rehailitatio,其含义是使残疾者重新恢复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rehailitatio)下的定义是:“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所谓各种有用的措施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即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以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水平,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回归社会为目标,综合、协调地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使其丧失或削弱的身心、社会功能得以尽快、尽最大可能地恢复、代偿或重建,使其能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作为“人”的权利、资格和尊严全面康复是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在内的一切手段,使患者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如上所述,康复医学是围绕功能问题的医学学科,而功能是指组织、器官、肢体等的特征性活动。功能障碍则是指当本应当具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时,即称为功能障碍。而一切康复医疗处置的目的是帮助功能障碍者尽量减少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自身代偿或必要的外在辅助条件和资源进行功能补偿、因地制宜,使其尽量达到尽可能多的功能活动,以利于其回归社会。(一)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体,以治愈疾病为主,以挽救生命为目标,由医师进行抢救和治疗疾病。康复2全科康复医学医学是以患者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目标,以人的生存质量为导向,使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最终回归社会。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时采用多学科协作组的工作方法,即以患者为中心,以康复医师为主,多学科成员参与集体讨论决定治疗方案。两者的比较参见表1-1。表1-1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比较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问题疾病残疾、功能医师行动者、知情者教育者、促进者患者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治疗某个医师与患者(一对一)多学科协作组工作方法(多对一,即多个医技人员针对一个患者)治疗手段针对疾病,实施治疗及抢救生命针对残疾、功能障碍,利用所有有用的措施,实施训练、补偿、替代等目标治愈或改善疾病状态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2.两者的关系(1)首先,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康复需求大大增加,进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时,临床早期的良好处理也为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及可能性。例如,各种内、外科重症病患获得抢救成功,因而大量原本濒于死亡的病患,得以保全生命。其次,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所导致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相应的康复需求增加,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其三,临床医师观念的转变,为康复的早期介入打好了基础。临床医师也意识到早期康复治疗的实施,可以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结果和功能预后。(2)多年来的临床康复医疗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疾病早期就按照康复医学理念实施康复防治,即临床早期康复必须与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并行贯彻,才能得到更好的康复结果,如此才能使得临床医学更加完善:①早期康复介人有助于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减轻功能障碍程度。②从早期康复护理入手,有利于患者身心功能障碍的防治。③临床医师与康复医师的同步配合,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总之,康复医学不是临床医学的延续,两者不是相互延续,分期实施的概念,而是互相渗透、并行的合作关系。(二)康复医学基本原则康复医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美国心理学家Malow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有5种需要:①生理需要,包括食、渴、性、睡眠。②安全需要,包括对自身的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需要,如要求社会安全,生命和财产有保障,有较好的居住环境,老有所养。③社交需要,包括对爱情、友谊、集体生活、社交活动的需要。④尊敬的需要,包括自我尊敬与受人尊敬两个方面,由自尊产生对自我的评价,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的成就动机等。受人尊敬产生对名誉、地位的追求以及对权利的欲望等。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按这5种基本需要的重要性排列成不同层次,首先是生理需要,而后依次是安全、社会、尊敬、自我实现需要。残疾人也有同样需求,患者因为疾病影响而有可能停留在中间某个阶段。因此,对残疾人或功能障碍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不仅需要进行功能训练,而且要在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才能最终重返社会(三)康复医学的对象和内容从康复的角度看,为了独立生存所需要的“功能”是一系列有目的的,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可以调控的行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3为或行动,这种行为或行动可使人们能满足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如个人生活自我照料(穿衣、进食、梳洗、大小便、料理家务)、行走、语言交流功能(读书、看报、听、说、写)、智力活动、情绪及正常生理需要的适应力等,都是人类为了独立生存所需的重要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康复范畴内的功能活动,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看,综合生理、心理、智能的因素,看其适应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及职业性劳动的能力如何。也就是说,康复医学不单从器官和组织的水平看功能活动,更重要的是从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水平看人的功能活动。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康复医学服务对象为:各种长期功能障碍患者,包括残疾人、各种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康复医学主要内容有:康复基础学(包括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物理学、诊断学等)、康复功能评定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康复和社区康复。二、学科发展史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只有70余年的历史。但其基本的组成内容一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古代就已萌芽,古代的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都曾使用过一些简单的康复疗法。为了尊重历史,在此我们可以把本学科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雏形与起源,成熟与发展。(一)雏形与起源公元前,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方法已应用于治疗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患。例如,我国古代《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描绘古时用于防治疾病与健身的一些操练动作)、“坐禅”(松弛疗法)、太极拳(道士太极最早始创于老子)、五禽戏八段锦(起源于远古时导引)等。近代,在20世纪初,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了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这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确立康复的定义:“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济的能力。”1946年,美国腊斯克(HowardA.Ruk)博士开始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行康复治疗。此时的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康复,采取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直到患者被训练能用他所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生活和工作,医疗保健工作才结束。1947年,腊斯克博士在美国纽约创建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后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康复医师培训基地。1949年,美国住院医师的专科培训增加了康复医学这一学科。康复医学观念和原则逐步为医学界所认识。美国物理医学会(1922年成立)更名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1950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成立。1952年,世界康复基金会成立(主席:腊斯克博士),目的为推动康复医学学科人才培养。1953年,英国出版第一本《物理医学与康复》(吉尔兰德主编)专著。1954年一1956年,由于急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流行造成大量患者出现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肢体瘫痪,甚至后期出现畸形等后遗症),需要积极的、新型的康复处理,因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用肌力评估、肌肉再训练(医疗性活动处方)、作业治疗、矫形器使用等康复诊疗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1958年,腊斯克主编的重要专著《康复医学》(第一版)问世,这是康复医学科第一本权威性的经典著作。1969年,国际伤残者协会(I922年建立)更名为康复国际(RehailitatioIteratioal,RI)。l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IteratioalRehailitatioMedicieAociatio,IRMA)。l970年,第届学术会议在伦敦召开,该会每隔4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大会,对促进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认为现代的医学应该用以残疾为取向的医学来补充以疾病为取向的医学,又4全科康复医学指出,医学不单要解决急性伤病者的救治问题,而且要重视慢性病者、残疾者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问题,而康复医学正担负着这一任务。并制定了《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1980年正式公布),这一残疾分类标准及其理论框架充实了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全面康复”的理论根据。20世纪中后叶,欧、美康复医学机构迅速发展,如比利时于1964年只有康复医疗机构16所,而到1980年时,这类康复医疗机构(含康复门诊)增至256所。与此同时,康复医疗人员的数目也大量增加,以加拿大为例,康复医师数目1980年比1962年时增加近2倍。(二)成熟与发展(1981年一目前)1981年,霍克教授提出,康复医学是一门与整体功能有关的学科(包括功能的评估、功能的训练、社会生活功能的恢复等)。1982年,康复医学学科的范围、界限已经明确。康复医学的范围从纵的系统看,包括功能评估、电生理学诊断、各种功能训练和治疗(医疗体操、物理因子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社会工作、矫形器及假肢的装配和使用等):从横的系统看,分科康复包括儿童康复、脑卒中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关节炎康复、烧伤康复、心脏康复、慢性疼痛康复、截肢康复、慢性肾脏疾病康复等。1999年11月起国际康复医学会(IRMA)和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联合会(FPMR)合并组成“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TheIteratioalSocietyofPhyicaladRehailitatioMedicie,ISPRM).1982年5月,腊斯克博士率“世界康复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并讲学,介绍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11月,我国卫生部应邀组成康复医学代表团回访美国,考察康复医学事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出国研修康复医学的访问学者陆续回国,开展学科建设工作。1982年6月,中山医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研究室,开始康复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举办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康复医学人才。卫生部于1983年4月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1984年12月,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举办了中国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同时组织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的专著,腊斯克教授著名的教科书《康复医学》。中国康复医学会还先后邀请了国际康复医学界著名学者上田敏教授(日本)、赫立曼教授(美国)、雷耶斯博士(国际康复医学学会会长)来中国讲学,促进了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1986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1988年,民政部成立了“全国民政系统康复医学研究会”。1988年,在北京落成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是现代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和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专业有专科康复医院(如聋儿康复中心、老年康复医院等),也有综合性的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三、社区康复概述(CBR)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81)所下定义,社区康复是指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疾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地,依靠社区内自身的力量,包括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和技术,在基层具体条件下,以简便实用的方式向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教育或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在社区层面,实施社区康复,必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土洋结合、因人而异地对各类康复对象的功能障碍问题进行预防和综合康复处理,它与专业机构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在1987年开始引入并推行社区康复项目。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已纳入国家发展建设规划。开展社区康复是使功能障碍及失能者机会均等地享受康复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康复的重要环节,是病伤残功能障碍者得到持续康复医疗服务的保障。1999年,我国1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已将康复纳人其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5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由于日益发展的社区康复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疾病与高致残疾病的三级预防中,越显其有效性和发展前景,因此,加强社区康复管理,形成有效的社区康复管理体系,培养社区康复实用技术人才,对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提高功能障碍者与失能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具有积极影响。(一)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内容1.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为社区内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2.训练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目标人群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3.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各类功能障碍者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4.知识普及服务为各类功能障碍人群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医疗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功能障碍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5.辅助用品用具服务根据各类功能障碍者的需要,提供各类功能辅助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租赁、使用指导和维修等服务。6.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各类功能障碍者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二)社区康复计划要求为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深人开展,密切联系各类功能障碍者,切实为各类功能障碍者服务,为社区康复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维护各类功能障碍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享受党和政府规定的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社区康复医学工作者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扶残助残康复工作,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订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人居民健康档案。(2)对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①为社区中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②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患者,要求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③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④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市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6全科康复医学(3)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4)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点,免费提供残疾人辅助用品用具的信息、转介、使用指导及监护人培训等服务:有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三)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标准1.场所要求康复训练用场所不少于20m。有2张以上床位;服务设施建设达到无障碍要求。2.康复器材有5件以上康复训练器材,如:肩关节回旋训练器、可调式砂磨板、系列哑铃、手指功能训练器、跑步机、健骑椅等;并根据社区残疾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3.工作制度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应建立残疾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社区康复的例会制度等工作制度,以保障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4.人员配置有1名以上从事医疗专业并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熟悉康复业务的康复指导员。5.服务内容①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对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底数清,康复需求筛出率达80%以上;针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制订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及相关表卡。②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康复教育、医疗咨询、转介等服务。③在社区内开展残疾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宣传活动,推进社区康复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与传播。④康复服务建档率达90%以上,记录真实完整。(四)医院康复与社区康复的关系医院康复是指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所开展的康复医疗,是以本单位医务人员为康复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以本单位为基地,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康复医疗技术,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康复医疗服务。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中心应起到康复医疗资源中心的作用,除了进行医院早期康复外,同时对社区康复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可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康复的工作。如科负责人参加本地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参与制订社区康复计划、检查、评估和总结:参与社区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到社区指导康复医疗工作;接受来自社区的咨询、转诊,协助解决社区康复中的疑难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社区工作组,负责社区康复工作的日常联络和指导。社区康复主要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利用初级卫生保健及民政工作网点,使用“适宜技术”,即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采用简单而经济的技术和设备,满足社区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将疑难病例转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去医疗。此外,还要进行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康复服务,必须包括转介服务部分。一些康复技术由上面下传,而一些难以在社区解决的困难问题又必须向上面转送。这种上下联动的转介系统,应该是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缺乏转介系统的社区康复是难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上,社区康复应以普及为主,医院康复以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社区康复是医院康复的延伸,医院康复是社区康复的后盾。社区康复与医院康复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帮助各类功能障碍者回归社会的保障。···试读结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图书查询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书馆官网

  • 《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作者】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丛书名】分科疾病针灸推拿丛书【页数】548【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ISBN号】7-5067-2665-3【价格】28.0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学科:针灸疗法)神经系统疾病(学科:推拿手法)精神病(学科:针灸疗法)精神病(学科:推拿手法)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推拿手法精神病【参考文献】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图书目录:《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神经科疾病50种,下篇介绍精神科疾病11种,共计61种疾病,每种疾病按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等体例撰写。《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内容试读上篇神经科疾病第一章顷神经疾病一、视神经炎视神经炎是眼科临床常见病证。有急、慢性之分,但以慢性多见。急性视神经炎常与颅内及眼眶的急性炎症有关。慢性视神经炎多与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病后营养不良等有关,也可因酒精中毒引起,个别为遗传因素导致。临床以视力下降或伴眼球深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轻者如治疗及时可恢复正常视力,重者可导致失明。本病好发于青壮年,40岁以下患者占80%。按侵及部位可将视神经炎分为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但视乳头炎往往波及其附近的视网膜和球后的视神经部位。本病属中医学中“暴盲”、“视瞻昏渺”范畴。【病因病理】视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概括为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其中全身因素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脑炎、腮腺炎、麻疹、伤寒等),慢性传染病(如结核、梅毒等),脱髓鞘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营养和代谢疾病(如维生素缺乏、妊娠、哺乳、贫血、糖尿病等),中毒(如烟、酒、甲醇、铅、砷等)。局部因素则多见于:鼻窦炎、扁桃体炎、龋齿及眼部···试读结束···...

    2022-09-07

  • 《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杨明山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作者】杨明山等主编【页数】597【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04【ISBN号】7-5352-1253-0【价格】$38【分类】神经系统疾病-急症(学科:诊疗)急症-神经系统疾病(学科:诊疗)【参考文献】杨明山等主编.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04.图书目录:《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内容提要:《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神经科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概述】神经科急症的正确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可靠的病史采集、认真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本章主要介绍神经科病史采集的注意事项和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神经科病史采集注意事项】(1)病史应主要来源于病人,只有因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说话或系小儿)病人不能叙述时,才由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2)首先要明确病人的主诉,即主要症状及其出现的时间,然后再嘱其叙述现病史。询问病史应避免做暗示性提示。(3)听取病人叙述时,应注意明确其所用名词的实际含义,如“头晕”、“昏倒”、“意识不清”、“昏迷”、“瘫”、“麻痹”、“麻木”等。(4)现病史应具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按症状出现的顺序反映主要症状的出现、发展、演变(如是突然起病还是隐袭起病;是由轻到重,还是由重到轻;是时轻时重还是时好时发等)、前驱症状、伴随症状、病程长短、病情高峰时期。(5)病史应反映出影响主要症状的条件,如诱发因素、加重因素、减轻因素。(6)病史也应有空间概念,如疼痛的具体部位、无力的部位、头痛的部位,导致眩晕出现的体位等。(7)请病人描述症状的性质,对诊断可有帮助,如规则的跳动性疼痛一般提示有血管因素参与疼痛的发病机制,而闪电样不规则出现、剧烈而短促的疼痛则为神经痛的特点。(8)应注意追问病前的近期有无发热、“感冒”、腹泻等全身感染史、外伤史、过劳史,以及既往有否与现病症类似的症状。(9)现病史内应简要概括病人来院前为本病经历过的诊疗情况,但不能将此内容作为病史的主体。(10)过去病史应记载病人在患现病以外一生中所患过的疾病,其中重要的应注明患病时间或年龄。(11)个人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经期长短及周期、妊娠生育史;小儿、癫痫病人和神经精神发育不良者尚应有出生史(是否足月、顺产还是难产、是否有过新生儿窒息及围产期其他不顺利的情况):个人烟酒嗜好或特殊饮食嗜好。(12)家族史主要指直系亲属和近旁亲属有无与病人同样的或属同一系统的疾病。(3)采集急症病人病史,更应抓住重点,把握轻重缓急,不能长时间拘泥于细节问题上。必要时,应针对病人出现的紧急情况先采取急救措施,再继续详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检查神经系统前必须问清病史,得到初步印象,不致盲目检查。但在问病史的同时,就。10应观察病人的情况,如姿势、表情、步态、动作等。特别对急症病人不能先在一旁按部就班地向家属了解病史,置病人于不顾,应同时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有无瞳孔不等大、频繁呕吐、频繁抽搐、精神运动性兴奋,有无呼吸困难、紫绀等,以便及时抢救。待采取了措施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一、感觉功能的检查1.检查注意事项:(1)环境需安静,尽量避免各种外界刺激,检查中病人应闭目,以使病人注意力集中。(2)了解病人是否意识清楚,能否合作。(3)应向病人说明检查的要求,以取得其配合。一次检查不宜过久,否则病人疲劳,结果不准。(4)不暗示病人;如查痛觉,不应这样问:“你觉得哪边痛些?”而是:“你感觉怎样?”“注意两侧比较一下,是否相等?”(5)由于各种感受器在全身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布,同一强度的刺激,在不同部位感受的灵敏度也就不同,故应注意对称部位的对比。为此先刺激健侧,以其感觉为标准再刺激患侧。感觉不对称有重要意义。(6)检查分两步进行:先一般,了解在身体哪些部位有感觉障碍,然后再精细地确定障碍的性质,界限、程度。(7)刺激的强度,一般稍超过正常的应激阈即可,不宜过强。力求对称部位刺激强度相等。为了确定感觉障碍的程度,可用不同强度检查患区。(8)为了判断病人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检查上,或对问答的要求体会是否正确,有时可故意作姿态而不真刺激,或刺激很轻。如病人的回答不随刺激的变化而改变,则说明病人的合作有问题。(9)在四肢,皮肤的节段支配与肢体的长轴相平行,呈带状分布,在躯干则呈腰带状包围躯干:故检查肢体感觉时,须呈环形施加刺激;查躯干则与躯干长轴相平行的方向施加刺激,以便所有的皮肤节段均受到检查。(10)检查所得结果应用图表绘出。2.感觉检查法:(1)皮肤感觉:1)痛觉:用骨针短促轻刺皮肤进行检查。2)温度觉:用普通试管分别盛热水(不超过50℃)、冷水(不低于10℃)进行检查。3)触觉:用棉条或毛笔轻触皮肤,忌以棉条或毛笔在皮肤上拖,其效应取决于刺激的面积的大小。(2)深感觉(即本体感觉):1)振动觉、又名音叉觉:用振动的音叉(常用每秒振动128次之音叉)进行检查。置音叉柄于接近皮肤之骨骼隆突、看病人有无振动的体会·并在对称部位比较感受的强度及持续的时间。检查的部位通常在指(趾)骨、桡骨茎突、尺骨鹰嘴、锁骨、肋骨、髂前上棘、胫骨前缘、内外踝等处。2)被动运动觉:医生将病人肢体各关节轻微屈曲或伸展,看病人是否有运动的体会及能否辩出运动的方向。检查时、病人应闭目。3)姿态觉:病人闭目,医生将其-肢体置于一定姿态、然后令其以另侧肢体仿效取同样·2·侧对比,患侧可见示弱现象。第四,Migazzii试验:病人仰卧,双下肢抬起,髋、膝关节屈曲成90°,互不靠拢,维持此姿势,观察有无下肢摇晃下降。第五,BarreI试验:病人俯卧,双下肢于膝关节屈曲至90°,维持该姿势2分钟,一肢出现摇晃下落的倾向,表示该肢有轻瘫。为使此试验更加敏感,可将小腿屈曲与床面形成45°角。第六,Barre【试验:病人俯卧,双下肢膝关节极力屈曲,踝关节极力伸直,使双足跟尽量接近臀部,如此坚持2分钟。医生从旁侧观察两侧足跟离臀部的距离,有无一侧距离逐渐拉大的示弱现象。3.呼吸运动检查:对截瘫、四瘫病人及昏迷病人一定不能忽略观察其呼吸功能。除了注意唇色、肤色、指(趾)端颜色、呼吸频率、节律、深浅以及语音强弱以外,还要检查主要呼吸肌的运动。(1)观察自然呼吸。正常情况下,即使男女胸腹式呼吸表现程度不同,胸式和腹式呼吸是同相进行的,即吸气时胸廓和腹部都提起,呼气时都伏下,如疑有异常,则需作进一步检查。(2)深呼吸一嘱病人作深呼吸,看病人的胸廓上部和下部是否都有运动,胸部和上腹部是否都有起伏,有无吸气时胸廓提起(扁下),而上腹部下陷(鼓起)的异相运动。(3)咳嗽一令病人咳一声。这是一个继吸气后急促的猛然呼气动作,参与的有喉头肌肉、胸部和腹壁肌肉。注意咳嗽时喉部有无声带开闭的声音,咳嗽的声音是否有力。观察吸气时是否胸、腹部都提起,咳出时是否胸腹都用力收缩。4,共济功能的检查:(1)指鼻试验:病人一上肢外展平举,再以食指尖触鼻尖,如此以各种速度,先快后慢,先睁眼,后闭眼,多次重复,左右对比。观察其动作是否准确、圆滑,有无手之震颤和摇晃,接触鼻尖是轻是重。(2)轮替试验:病人两手半屈于胸前,连续反复地作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即嘱病人将手掌面一会儿朝上,一会儿朝下地交替翻转),观察两手动作是否对称,有无笨拙,翻转不够或过分的现象。(3)跟膝胫试验:病人仰卧,以一下肢高举,再缓缓地放下,将足跟准确地置于另一下肢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徐徐滑下至足背为止。如此以各种速度多次重复,左右对比。观察其动作是否准确、圆滑,有无摇晃,接触膝盖有无撞击。(4)Romerg(昂堡)试验:病人立正,双足并拢,看其能否站稳,分别以睁眼及闭眼作试验。深感觉障碍的病人,在睁眼时尚能借视觉维持平衡,但在闭眼后即表现摇晃不定,为典型的昂堡征阳性。小脑受损的病人在睁眼及闭眼时,均失去平衡,表现向一定方向倾斜,甚至倾倒,此为昂堡氏(并足直立)姿势不稳。为使该试验更加敏感,可令病人将双上肢向前平举。三、反射功能的检查1.深反射:(1)注意事项:1)病人全身肌肉放松,坐卧舒适,肢体对称安放,避免紧张。2)如病人肌肉紧张不松、可与其交谈或用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3)检查次序由上至下,两侧对比,应先检查健侧、以得标准,再查患侧。两侧对比的反4射应以同等强度的刺激引出。4)检查腱反射及骨膜反射须用叩诊锤叩击,叩击短促,断续而有节律,叩击力量应有强有弱,以观察反射的效应与其是否相应。5)如腱反射呈现可疑的不对称,即宜用最弱的,刚可以引出反射的即击力量来检查对比。(2)肌光力检查法:1)视法:看两侧各肌肉的肌腹轮廓是否对称,有无松弛下垂现象。2)按法:检查者用手掌面轻轻按压肌腹,一压一放地反复数次。3)捏法:用全手掌抓捏肌腹,反复一捏一放,以上两种方法都是注意和比较肌肉的弹性。4)被动运动法:检查者在屈、伸病人四肢关节(分别作快、慢被动运动)时,体会各肌肉被牵拉时产生的阻力。(3)腱反射及骨膜反射:叩击时,观察反射之幅度、速度、力量。注意勿以叩肌腹代替叩击肌腱或骨膜。1)肱二头肌反射:病人面对检查者坐着,将放松的上肢置于检查者左前臂上,检查者用左手托住病人的肘部,上臂托着其手背,大拇指放在病人肘弯处的肱二头肌肌腱上,用右手叩击该大拇指。反应是前臂屈曲,除肉眼可见之屈曲以外,尚于拇指下可感到肱二头肌腱的紧张。检查仰卧位病人,应令其将两上肢于肘关节屈成120°,双手分放于左右两下腹部,检查者将拇(或食)指放在肌腱上,叩击拇(食)指,2)肱三头肌反射:检查者用左手将病人之上臂外展,前臂松弛下垂,再叩击尺骨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是前臂伸直。3)桡骨膜反射:检查者用左手握住病人之手,略上提,以使其肘部屈成120°,前臂置于中间位,再叩击桡骨茎突,反应是前臂屈曲。病人仰卧时,其姿势应同查肱二头肌反射一样。4)膝反射:病人坐着,两脚略向前伸,检查者左手置于病人股四头肌腹上,右手叩击膑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反应是小腿伸直,左手下有股四头肌收缩的感觉。病人仰卧时,应将两腿屈曲成钝角,检查者可用与前述同样方式检查或用左手臂于双胭窝部将双小腿轻微托起检查。当病人下肢放松不够时,可用Jedraik解除阻抑法:嘱病人双手手指互相钩住,先不用力,检查者即开始连续地叩击股四头肌腱,数次后令病人将钩住的双手向两侧用力拉,而检查者仍连续不停地仰击,此时可见膝反射较易引出。5)跟腱反射:病人跪在椅子上,背对检查者,足伸出椅之边缘下垂,检查者用左手轻轻抵住病人足跖前端,使跟腱轻度牵张,再叩跟腱。病人仰卧时,应使其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股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抵住足跖前端,于踝关节轻度背伸,再即跟腱。反应是足跖屈。2.浅反射:检查浅反射要观察其强度、速度及持久性,为观察持久性,应将该反射反复多次地连续引出,注意其是否出现减弱或消失的现象。浅反射也要两侧进行对比。(1)上腹壁反射:病人仰卧,两下肢略屈,检查者手持骨针(勿用尖锐的别针),轻而迅速地划肋弓下的皮肤,方向由外向内,引起相应腹肌收缩,使肚脐向外上方移动。为避免损害皮肤、骨针不应竖着拿,而应使针杆尽量与腹壁平行。(2)中腹壁反射:条件如上,检查者划肚脐水平的皮肤,由外向内、引起相应腹肌收缩。使肚脐向外牵动。(3)下複壁反射:条件同上、检查者划腹股沟上方的皮肤,方向与腹股沟平行、由外向内、引起相应腹肌收缩,使肚脐向外下方牵移。·5·腹壁过松者,可用左手将松弛的腹壁向下拉紧,以使反射明显化。(4)提睾反射:病人仰卧,两下肢略分开外旋,检查者用骨针或叩诊槌柄轻划大腿上段内侧皮肤,引起同侧睾丸急速上提。(5)跖反射:病人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左手轻按病人小腿下端,右手则用骨针沿跖外缘自足跟向前方划,快达第五趾跖处时陡然转向内方,形成120°的角度,最后终止于第一趾跖处,反应是诸足趾的短暂轻微屈曲。3.病理反射:上肢的病理反射,常查的有以下两种:(l)Hoffma征:病人手背旋前,检查者以左手持病人的手,拇指持其掌面,四指放于背面,且将其前臂略抬起,使手于腕关节背伸,用右手食、中指夹住病人的中指,向背侧提起,再用拇指尖从病人中指的指甲刮下来,阳性反应为病人拇指屈曲,有时其他手指亦屈曲。(2)类Roolimo征:检查者持病人手同前,不过再向远端一些,将病人【~V指的基节也握在手中,与手掌成一平面,手于腕关节背伸,I~V指的远端松弛屈曲;检查者的右手翻掌、以屈曲【~V指的动作用指尖的学面短促地叩击病人【一V指尖的掌面,阳性反应为病人所有手指急快的轻度屈曲。该反射常可于健康人两侧引出,如无其他相应体征,无何意义。单侧的阳性反应则有病理意义。下肢病理反射常查者有以下几种:(1)Baiki征:检查法同跖反射,然阳性反应应非为足趾屈曲,而是拇趾紧张性上翘,其余趾呈扇形展开。(2)Oeheim征:病人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右手拇指重压胫骨前面,由上端推向下端,阳性反应同Baiki征。(3)Roolimo征:病人体位同上,检查者用I~V指端短促有力地叩击病人诸趾端的跖侧,阳性反应为诸趾迅速的屈曲。(4)Gordo征:病人体位同上,检查者用双手抓握或挤压病人腓肠肌,阳性反应同Bai-ki征。(5)Chaddock征:病人体位同上,检查者以钝骨针沿病人外踝自后下向前向上划足背皮肤,阳性反应同Baiki征。四、颅神经检查1.第一对一一嗅神经:(1)首先要明确病人有无鼻部疾患,注意鼻道是否通畅。(2)问病人有无自觉的嗅觉减退或幻嗅。(3)检查所用的芳香物可制成液状(如香水、樟脑液、缬草酊等),用棉签蘸着使用,亦可用手边的香物,如香皂、牙膏、润肤脂、洗衣皂、卫生丸、水果等。(4)氨水、醋酸、高浓度的薄荷液等同时刺激三叉神经末梢的物质不宜使用。(5)检查法:令病人闭目经鼻吸气,检查者左手手指压住病人右侧鼻孔,右手持芳香物由远至近缓慢移向左侧鼻孔·直到病人感到气味为止,再换手查另一侧。两侧比较最初感到气味的距离、强度,并让病人说出香物的名称。2.第二对一视神经:(1)要除外近视、老花、散光等屈光不正及角膜翳、白内障等眼疾对视力的影响。(2)问病人有无视力减退、幻视、视物变形等自觉症状。(3)视神经分视力、视野、眼底三方面检查:·6···试读结束···...

    2022-09-07 湖北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

  • 《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尤荣开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作者】尤荣开主编【页数】577【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03【ISBN号】7-80194-084-9【分类】神经系统疾病-险症-诊疗【参考文献】尤荣开主编.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03.图书目录:《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40章,重点介绍了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技术,包括神经科ICU、生命体征、颅内压、神经电生理、颅脑影像学等。《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内容试读衣章米来亲本杂海章章章染杂李本海★本来女率来在章★染海米本米章米染条★海★章海来章条亲本海章条李海章★布米海染布★章华海来米★海海条卓海★冷中章章在冷章章海章◆李米冷第一章概“论姿卷资水春海本本章海条本海孝冷泰海孝米令*本春海*杂章泰杂冷卷李衣章孝李米卷表*冬章海海本餐孝冷有海每本冷举女海◆海女姿泰春海冷海海春李泰海李令点本海海海◆春每春女海第一节述医学是人类在漫长岁月里与疾病斗争过能衰竭综合征(MODS)的研究已深入到应激程中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当西欧文艺复兴状态下的机体反应及细胞因子,远远超出了时期,启蒙的曙光初现,理性和科学开始进人失血性休克的范围,也超出了某一传统专业了医学实践中时,人们渐渐有了设施良好的的研究范围。这个过程是对休克的认识过程医院、训练有素的医生、疗效神奇的药物。借的深化,从而促进了医学整体的发展。助医学,人们“征服”了许多原先无法治愈的危重病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新兴的疾病,不仅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且提高了人一门临床学科,涉及内、外、妇、儿、创伤、感类的生命质量。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染、神经与精神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研究危重medicie,CCM)正是人们在不断攻克医学难病发生、发展规律,监测、诊治、转归预后的科题中形成的一门近代医学分支学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狭义的危危重病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随重病医学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急性重症病着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人,包括由于各种疾病或创伤等引起的单个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代谢紊乱者。广换,回顾对休克的认识过程可以明确地证明义的危重病医学则包括一切随时可能发生生这一点。对休克的认识源于战伤救治,当时,命危险的疾病或综合征。因此,广义的危重伤员大量失血是非常直观的病因,止血和补病医学则包涵了急诊医学(emergecymedi-充血容量是对休克的根本治疗。这显然是外cie,EM)的内容,所以,危重病医学与急诊科处理的范畴,但治疗后,仍然有大批伤员死医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分工的相邻学亡。“沼泽与溪流”学说应运而生,第1次从科。理论上涉及到休克时体液分布的规律性,将一、危重病监测治疗学该理论用于临床后,更多的伤员得以存活。但高兴之余,人们却发现大部分伤员发生了危重病监测治疗学是危重病、监测学、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当人们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疗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20世可以进行有效治疗后,休克又继续展示了当纪30年代精密度是毫伏的心电图仪应用于时被称之为“休克肺”的一面。从失血到“休临床;40年代使用精密度为微伏的脑电图克肺”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已经具有“远隔仪:随后电生理微电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50器官损伤”的特征。发展至今日,对多器官功年代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以及电子显微镜1北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等开始应用于诊疗:1960年间微型换能器和4.自理病人每日护理量少于4h,这部质谱仪包括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病人生活能自理,无生命危险,即将出院,使用;l970年,Swa-Gaz导管热稀释装置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应用于临床,为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了重要显而易见,上述第1、2类病人,患有危及监测手段。随着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生命的疾病,或现在生命体征稳定,但在诊治和新型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出一系列高、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意外,需要特精、尖的医疗产品,如呼吸监测仪、无创多参别的观察、监测、护理、治疗等,这些病人所患数心功能仪、分娩监测仪、顿内压监测仪、脑的疾病就是危重病。电诱发监测装置等。这一切为危重病抢救提三、监测供了有力武器,使得临床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即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判断某项治疗的效果和决定采取某种危重病监测治疗学的基本任务是利用现治疗措施,对病人进行连续或接近连续的方代化仪器和设备,对危重病人的生命器官如法,实时评价其生理功能,称监测。监测与测心、肺、脑、肾、肝等脏器,进行能反映其功能定完全不同,监测是连续的或接近连续的临实质的各项参数的监测,从而及时判断病情床工作,而测定是间断进行的工作。因而监变化的量和质,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病房中连续地心电图监视是符合监测定义护理措施,必要时给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上的,而动脉血气分析只不过是测定。但有时的生命支持如机械通气和各类型的辅助循环两者之间无严格的区分,例如,应用肺动脉导支持等,以协助病人渡过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管可用于连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并可间断地状态,重建新的平衡。测定肺动脉禊压和心输出量。监测的另一个由此可见,危重病监测治疗学是一门研含义是“实时”,如动态心电图监测虽然是连究危重病基本生命监测、特殊功能监测、重要续的,但并不符合监测的定义,因为动态心电脏器功能维持、以及药物治疗、疾病的预后转图不能提供“实时”的情况。归的一门学科。监测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种。有创性监测需进人患者体内(如肺动脉压力测定和二、危重病食管内压力测定)。无创性监测不进人人体危重病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要了内,只在皮肤表面或采取吸人气体和呼出气解危重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危重病病体的样本进行监测。目前有创性监测存在某人。从护理学的观点来看,根据患病的程度些缺点,如存在感染的危险性,患者与医务人可将病人分为以下四类:病危、病重、一般、自员之间可能传播某种传染病(如肝炎和人类理病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连续取血样可丢失大量1.病危病人每日护理量在24h以上,血液及血栓形成,故现在趋向于应用无创性即护士不能离开床边。这样的病人至少有一监护。有人预言,2010年后即可用多普勒技个脏器功能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术等进行无创性肺动脉压力和心输出量测2.病重病人每日护理量为8~16h,如定,即将取代传统的肺动脉导管监测。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有脏器功能不全的病四、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人,有发展成病危的可能或潜在的生命危险。3.一般病人每日护理量为4一8h,病神经系统的危重疾病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情基本稳定。无明显危险因素。治疗尤其需要。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急性脑-2第一章概论水k部损伤及神经肌肉接头问题,都存在相似的但是,日臻完善的生理监测在使我们能监护治疗问题。虽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够较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病情变化的同时也带要特定的治疗,但在某些方面,包括机械通来一些新的问题。迄今,一些较重要和精确气、控制颅内压和脑灌注压以及抗惊厥治疗,的监测还不能做到完全无创。即使有创,就则可能是相似的。故此,就应运而生出一门有合并组织损伤和诱发感染的可能,因此应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这是一门专门研当严格掌握适应证。在进行任何一项监测究神经内外科危重症发生、发展、监测、维生、前,均应权衡其利弊,纯粹“有益无害”的监测治疗的学科。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的建为数甚少。此外,现代监测也只是传统观察立大大提高神经科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通过和检查手段的延伸和补充,并不能取代传统脏器的功能支持为神经的再生及重塑赢得时方法,后者有时更重要。间。五、建立NICU的重要意义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具有以下特点:今天,医学的高度发展,使过去许多重度1.定量监测,一目了然神经科危重症顿脑损伤早期不能存活的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病人通过心电图监测随时了解心率、早搏、长,例如以往不能存活的脑死亡、运动神经元ST段、T波等参数,压力监测,定量得到病人病终末期等。另外,虽然这些病人的原发病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颅内压、右房压、右室并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导致脑等压、肺动脉楔压等参数: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重要器官损害,以及免疫、代谢、内分泌等全监测,了解氧分压大概情况;体温监测,了解身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构成对病人生命的体温变化情况。通过了解这些生理参数,为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病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抢救时间,也为定量持续的病理生理变化有许多共同点,其治疗原则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致的。2.定量用药,精确可靠药物通过微泵(一)神经专科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注射器定时定量给予,并可随时根据病人情当今临床各专科都在向纵深发展,并高况调整。例如:降颅压,甘露醇的应用:镇静、度趋向专业化,旨在有力地促进本专业进步解痉、安定药物的应用:高血压危象病人,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向专科以外发据血压动态监测情况,随时调整硝普钠用量。展的能力。因此,如果病人病情转化,出现危3.随时提供器官功能支持在疾病发及病人生命的问题时,非危重病医学的任何展过程中,危及生命时,可以提供生命支持。一个专科领域的专家就难免感到捉襟见肘、例如,一颅脑外伤病人出现ARDS时,可提力不从心。不可否认,任何临床专科医师都供机械通气;出现心脏停搏时可提供心脏起具有一定的救治危重病人的经验,但毕竞非搏器;急性肾衰时,通过血透排出肌酐、尿素其所长,用现代危重病医学的标准衡量,在经氮等等。验和能力上都是欠缺的。神经科医师也是如4,为多科协作抢救提供场所神经科此,一个优秀的神经内、外科医师,当疾病发危重症累及多个脏器、多个系统,需要多学展到危及生命时,并不一定能处理得恰当。科、多专科大协作时,可以调动全院各科技术这样就应运而生了NICU,并且也应运而生力量,共同携手,大家参与,集集体智慧,为病了NICU医师及护士。NI(U医务人员既应人提供最佳方案。NICU为多科协作提供场熟知神经内外科知识,又应熟知危重症监测所。和器官功能支持知识…3水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二)充分利用有效仪器的需要置、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是一所医院神经医学正充分吸收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内外科综合实力的体现。果,使一大批集微机、电子、机械和传感等技NICU建立具有上述重要意义,无疑使术为一体的先进仪器进人临床,这些仪器不其能够为病人提供有别于普通病房更高质量仅需专人使用管理,而且造价昂贵,在短期内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治疗和护理,使病人尽可还不可能普及使用,人人均会。故此,把这些能地受益于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并获得最昂贵的仪器集中在一起,由熟知仪器性能的大程度的康复机会。专人负责,不但有利于仪器的保养,延长使用但是,在充分肯定危重病医学和NICU寿命,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先进仪器在临床中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危重病医学毕的使用价值。竟十分年轻,与任何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它在(三)衡量医院神经科科技含量的标准许多方面尚带有明显幼稚的痕迹。有创介入一家医院的NICU设备配置、人员配治疗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第二节ICU发展历史ICU即iteivecareuit的缩写,i-医院建立了产后恢复室,大批高危产妇得到teive为加强的、增强的、集中的、深人细致了良好的照顾和治疗,使产后并发症明显减的意思,care单译为照管、护理、治疗,uit即少,病死率大大下降:1947年美国又建立了单位、病区之意。ICU的中文译名目前尚不肺和食管手术后恢复室,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统一,有意译为重病监测治疗病房、重症监测普通病房。使在此专业中较为危重的术后患治疗室、中心监护病房、监护病房、重症监护者得到集中管理的尝试。中心、加强治疗单元、集中监测治疗单位、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Dady和强监护病房等等:在北京译成加强治疗病房,Cuhig建立起第1个术后24h管理的恢复在上海译为监护室,在台北称作加护病房,而病房,1950年前后由麻醉科医生向所有外科在香港则译为“深切治疗病房”。本书均译为专业作了推广。重症监护病房。随后,战争中为大批重伤员设置的复苏ICU的设立只有40年的历史,但ICU室、重伤处置室和抗休克室、灾害抢救工作中的雏形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的麻醉恢复室。的抢救中心,大大促进了ICU的建立,并肯定了ICU在危重病抢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ICU的起源及国外概况及突出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一)术后恢复病房把希望成活的重伤员,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l9世纪中叶,FloreceNihtigal在医院地方,并由专门护士负责病人24h病情变化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指导协的监测,如定时测量血压、测量体温,观察神调治疗与护理,被认为是重症监护病房的起志、心率变化,记每小时尿量,及时发现病情源。变化,及时处理,使一些病人渡过休克关、急l923年,WalterDady在JohHo性肾功能衰竭关,挽救了生命。ki医院为脑外科病人开辟了3张病床,作(二)“铁肺”的发明为术后恢复室,l930年,Kircher在德国创“铁肺”的发明为重症监护奠定了基础。建了麻醉后恢复室;1945年,纽约Filmore1926年,Driker受其作为生理学家的弟弟—4第一章极论kCecil和同事Shaw进行动物实验时所用的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大批病人死于呼吸肌麻体积描记仪的启发,将一只注射箭毒的猫放痹引起的动力性呼吸衰竭。高级麻醉师于体描箱内,发现呼吸肌麻痹的猫可通过体BjerIe在丹麦哥本哈根Blegdam医院描仪内压力的变化而通气。于是Driker与里组织起包括呼吸科、麻醉科、神经科医师,Shaw决定制造一个人体大小的箱式通气共同组成抢救小组,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机。该通气机由金属制成。直径0.56m,长辅助通气,使病人平稳渡过呼吸衰竭关,挽救1.68m。患者卧于其内,头位于箱外,颈部以了病人生命,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医护人员从橡胶颈圈密封,箱底板由一电动泵驱动,随箱中深深认识到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和内压力变化而产生呼吸。Driker和Shaw必要性。同时也成为接受这一通气机治疗的首批实验几年后,Frak和Joh在美国三藩市又者。1928年10月13日下午4时,一个因脊建立一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髓灰质炎呼吸衰竭而昏迷的8岁女孩,首次设置了电子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中有工程接受箱式通气机的治疗,数分钟后患儿神志师、护士参加,护士对重症监护病房技术有专恢复,这使当时在场亲眼目睹这一奇迹的人门的经验,并在重症监护病房内负责特定的激动得热泪盈眶。1929年5月18日美国医工作。这就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开始。学会杂志(JAMA)报道了这一成果。一位不1954年,美国发表了第1篇1(U论文,知名的记者将这一装置形象地称为“铁肺”。并首次提出“iteivecareuit'”的概念,从很快,箱式体外负压通气机,便以“铁肺”的名而确立了ICU在危重病医学中的作用和地字传遍了全世界。世界第1台呼吸机如图1位。1所示。l956年,美国BaltimoreCityHoital建立了现代规范的综合性ICU,开创了规范化ICU的先例。随后,1958年,英格兰SouthAmto医院和加拿大Toroto医院相继开设了呼吸ICU(RICU),为继发于神经科疾病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提供呼吸支持,挽救了大批以往认为治疗无望的病人生命,并在机械通气模式方面也取得大量成功的经验。1962年,美国KaaCity的Bathy医院Day首先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arycareuit,CCU),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发现室颤立即进行电除图1-1世界第1台“铁肺”颤,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由39%下降至19%。(三)ICU的诞生1955~1959年,全世界发表ICU论文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早期,美国33篇,但以1958年,Ze和Kvittige报洛杉矶医院用50多台铁肺抢救脊髓灰质炎道的259例重症监测治疗病例影响最大,进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一步提高了人们对ICU在危重病抢救中所1952年夏季,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生了起的作用。5○k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进人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共有ICU6556个,总床位为86543张,每程的发展,新的医疗仪器不断更新,各种先进年ICU设备投人占全院的25%~30%。监测仪与生命支持装置不断推出,以及器官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立法规定,医移植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欧院要求至少设有一个ICU。在特殊的环境美各国各大医院相继成立了ICU,而收治的和地区,ICU的受重视程度更为突出。例如病人也不断增加,仅美国麻省总医院RICU在海湾战争中,复杂的ICU系统已经推进到1961年就收治400例危重病人。多国部队的陆军流动医院。所谓陆军流动医与此同时,危重病医学也吸取了航空医院的概念不过是连以上的医疗机构,在多国学的研究成果,如太空食品、太空生理监护部队战区卫勤支援所划分的5个梯队中只排等。重症监护在美国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列在第3梯队的末尾。美国开赴战区的最大1966年美国共有350个ICU,但是到了1971的医疗船“仁慈号”共有1000张床位,但其年,这个数字已超过2000个,1982年美国6中仅ICU床位就有80张。虽然海湾战争是300家综合医院共有5600个ICU,ICU的个一边倒的战争,多国部队的卫勤设计并未床位有55000张,占美国所有医院床位数的经受真正的考验,并且在普通医院里那样大5%。规模建立ICU和耗资是否完全合理还有待日本ICU起步较晚,直到1968年1月1商榷,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受重视的程日东北大学附属医院才成立第1个ICU。刚度却由此可见一斑。成立时还闹过笑话,人们以为ICU是国际基随着危重病监测治疗学的不断发展,督教大学(IteratioalChritiaUiveri--ICU的功能日益扩大,对ICU的医师和护士ly,ICU)的缩写。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技术要求,教学训练任1970年,Swa-Gaz导管的临床推广应务接踵而来,为此,l963年美国Safar教授首用,使床边血流动力学监测成为安全可靠的次开设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e,检查与诊断的方法,对明确哪类心衰与休克CCM)培圳课程。1970年,美国28名医师成提供了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随着集成电立危重病医学会(SCCM),经美国医学专业路、激光、红外线、电子计算机和新型显示技委员会批准,于1983年在内、外、儿、麻醉四术的快速发展,使ICU的监测装置日新月科正式成立了危重病专业,目前国外已出现异,如呼吸监测仪、直接或间接动脉压监测系了取得CCM学位的专业医师队伍。并且有统、无创多参数的心功能仪、以心电监测为主关危重病监测治疗杂志不断涌现,如《危重病的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分娩监护仪、颅内压和医学》(Criticalcaremedicie)、Prolemi诱发脑电的监测装置,以及自动输液泵等,对criticalcare,Iteivecaremedicie,Ite-精确测定危重病患者的生理参数,观察病人ivecareworld、Acutecare、AmericaJour-的状态和及时地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alofReiratoryadCriticalCure(四)国外目前概况Madici等。经过40余年的发展,国外ICU已经有二、国内概况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及良好的装备,并成为涉及各医学专科领域的综合科技含量最高的我国ICU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医疗实体。欧美各国200张床位以上综合性速。医院,都建立ICU,所占床位比例占全院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20世纪床位的10%~20%,截至1988年美国全国70年代末逐步与国外有了交往,首先北京、—6产···试读结束···...

    2022-09-07 epub 图书app epub书籍

  • 《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王明礼,王凯旋,赵树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作者】王明礼,王凯旋,赵树仁主编【页数】556【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01【ISBN号】7-5046-2125-0【分类】神经病学:诊断学-神经病学:治疗学【参考文献】王明礼,王凯旋,赵树仁主编.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01.图书目录:《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内容提要:《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篇神经科应用解剖学纲要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大脑半球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中间借胼胝体相连。半球总面积约为200000~248000平方毫米,表面灰质厚约1.3~4.5毫米,皮层神经元约140亿。皮层下为白质,白质中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节。半球内的腔是侧脑室。一、大脑半球的分叶大脑半球借外侧列、中央沟和顶枕裂分为4个叶,即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以前为额叶;包侧裂以下为颢叶;中央沟以后为顶叶;顶枕裂以后为枕叶。(一)额叶前端为额极。中央沟前方的平行沟为中央前沟,之间称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向前伸出两个平等沟为额上沟和额下沟,因而又区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被外裂的V形沟又区分为盖部、三角部和眶部。(二)顶叶中央沟后方的平等沟为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上方有顶间沟,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的前部分为缘上回,后部分为角回。1中央前、后回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为旁中央小叶。(三)颗叶前端颞极。有三条与外侧裂平等的沟,称颞上沟,颢中沟和颢下沟,之间称颢上回,颢中回和颢下回。外侧裂的下壁为颢横回,内侧面有海马回。(四)枕叶后端为枕极。内侧面可见距状裂,此裂两侧为舌回和楔回。根据皮层神经细胞的排列和类型,以及有髓纤维分布的差异,将皮层分成若干区,比较适用的是布劳德曼(Brodma1909)划分的52区(图1、2)二、皮层下结构(一)基底节皮层下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又称为纹状体,是维持肌张力和肌肉协调活动的重要中枢。豆状核外侧为壳核,内侧为苍白球,从科系发生上看苍白球属于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为新纹状体。(二)内囊从皮层发出的下行传导束和脊髓、脑干向皮层的投射纤维,在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集中通过处,即为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分类三部(图3):1.前肢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额桥束和丘脑前放射通过。2.膝部尾状核、豆状核、丘脑之间。皮质脑干束通过此部。3.后肢·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顶颞枕桥束、视放射、听放射等纤维通过。2···试读结束···...

    2022-09-07 王明礼医生 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月

  • 《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等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等组织编写【丛书名】医学·教育康复行业课程标准与实施指南【页数】44【出版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5651-4424-0【价格】50.00【分类】残疾人-儿童-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参考文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等组织编写.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内容提要:运动能力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认知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儿童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指儿童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动作受限、感觉统合失调、平衡协调性较差,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自理和学习。运动康复课程主要针对特殊需求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觉统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遵循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设置康复训练内容和目标,以达到强化儿童身体功能,改善异常的运动模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与准确性,优化感官知觉处理系统功能的目的。《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内容试读一、导言(一)课程定位运动能力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认知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普通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的姿势和运动能力逐渐发育,6岁之前基本能掌握移动相关的运动技能、手部操作、书写相关技巧以及多感官的感觉统合等技能,为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特殊需要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动作受限、感觉统合失调、平衡协调性较差,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自理和学习。儿童运动康复课程主要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知觉及感觉统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遵循普通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设置康复训练内容和目标,以达到强化儿童身体功能、改善异常的运动模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与准确性、优化感官知觉处理系统功能的目的。本康复课程的使用者为康复师,即使用康复设备及专业工具对运动障碍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评定、制订方案、实施康复训练、跟踪康复效果以及提供康复咨询与指导的专业人员。康复设备是指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定义的运动障碍康复设备。(二)课程理念1.以“医教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教育康复学的全面康复理001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念,以“医教结合”为指导思想,注重康复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改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增加儿童的社会融人性。运动康复课程目标以融入社会生活为导向,建立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程的最终环节需延伸至学习技能、生活自理、体育活动以及社会适应中去,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并适当融入认知教育的内容。2.以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及运动治疗技术相关理论为依据运动康复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及运动治疗技术相关理论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感知觉及感觉统合等能力的训练。其中,粗大运动训练按照姿势控制、移动相关技能、平衡与协调的顺序,遵循由头到尾、由简单到复杂发育的规律设计课程内容;精细运动训练按照基本手部功能、手部操作技巧、书写及使用工具、力量强化的顺序,遵循由近端到远端、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设计课程内容;感知觉及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感觉统合失调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触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等感知觉的统合训练,并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知觉为辅,增强多感官的统合训练。在以上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人体发育学、运动治疗学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具体训练内容的设置。3.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运动康复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游戏情节的导人结合现代化设备,寓教于乐,让儿童在游戏的情景中完成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以诱导儿童积极配合,促进主动运动能力的发展。4.加强医院、机构、学校与家庭合作机制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对于儿童而言,习得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应用才能获得内化。因此,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是提升康复效果的保障,家长要在康复师或教师等人员的指导下,对儿童实施家庭康复训练。由于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性,需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构与家庭的合002导言作,指导家长如何有效进行家庭康复,提高家庭康复的质量。(三)设计思路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针对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知觉及感觉统合三个领域整体设计本康复课程,如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对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接近的儿童可进行集体课训练,个别如脑瘫儿童等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较重的儿童,则增加相应运动功能的个性化训练。儿童运动康复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知觉及感觉统合姿势控制基本手部功能视觉移动相关技能手部操作技巧听觉平衡与协调书写及使用工具嗅觉力量强化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图1-1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整体设计思路粗大运动姿势控制移动相关技能平衡与协调站蹲坐立行头部控制全身翻身坐位控制爬行跪位控制站立—站转换单脚站立步行下楼梯跨物糙皇踮脚尖走双脚跳骑车平衡强化平衡强化平衡强化调性训练图1-2粗大运动康复课程框架003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标准精细运动基本手部功能手部操作技巧书写及使用工具力量强化双双双手握使肩Γ璃爵整摄爱鋬手同手眼指反灵活笔技巧书写技用周腕周力量向合调具量量图1-3精细运动康复课程框架感知觉及感觉统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触前视觉注视觉追踪视觉辨别觉记忆与再听听觉理觉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嗅觉记忆觉的敏味觉辨别味注意觉记觉辨别觉的敏锐触觉识触觉记忆前庭觉调节觉辨别双侧统合本体觉调节动作计划本体觉辨别性性图1-4感知觉及感觉统合康复课程框架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领域目标。总目标概述儿童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整体运动能力水平,领域目标分别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感知觉及感觉统合等方面阐述儿童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2)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基础性、阶梯性、可操作性。康复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三个运动领域的基础内容,注重基础能力对儿童功能训练的重要性。目标与内容的设置,体现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性,而且每个目标与内容均给出了清晰、明确的操作示例,要求康复师在完成所给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及延伸训练。另外,每个课程内容均给出了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内容,突出了可操作性。004二、课程目标(3)课程实施突出指导性。课程实施部分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提出若干保障课程实施的措施、教学建议以及课程评估的指导性原则。二、课程日标(一)总目标以儿童为中心,致力于儿童的运动功能、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儿童掌握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技能,改善感知觉及感觉统合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儿童最终能够很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参与社交活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二)领域目标1.粗大运动旨在提高儿童姿势控制、移动、平衡与协调的能力,以满足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活动需求。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能灵活地转动头部并保持身体的对称和平衡。(2)能灵活、协调地翻滚及爬行。(3)能在坐位、变换坐姿、坐位与四点位转换时保持身体平衡。(4)能在从四点位转换成跪位或蹲位、从跪位或蹲位转换成站立位时保持身体平衡。(5)能在站立及行走过程中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平衡与协调。(6)能够在跑步、踮脚尖走、双脚跳的过程中保持动作的平衡与协调。005···试读结束···...

    2022-09-07

  • 《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编写【丛书名】医学·教育康复行业课程标准与实施指南【页数】60【出版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651-4473-8【分类】语言障碍-儿童-教育康复-课程标准【参考文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编写.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各类障碍儿童学前和学龄阶段的语言康复课程实施方案。该书以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障碍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为依据,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了前语言能力、词语理解、词语命名、句子理解、句式仿说、句子运用、故事理解、叙事等八个方面内容,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维度构建语言康复框架体系,基本涵盖了儿童适应生活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本书一方面以语言运用为导向,训练方案充分调动了儿童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融合感知觉、认知和环境等多方面信息帮助儿童强化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性地构建了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体系,建立了逐层训练的训练策略体系。《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内容试读一、导言(一)课程定位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学习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人们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普通儿童在正常的教育与生活环境中,能顺利习得母语的词汇、意义、结构和规则等,建立起个人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语言障碍儿童因生理、认知、行为等因素导致其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困难或问题,需要对其实施语言的康复训练与教育,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满足其生活与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面向处于学前和学龄阶段的语言障碍儿童,针对语言障碍儿童在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障碍,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康复训练,从而丰富儿童①的早期语言经验,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水平,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二)课程理念1.以“医教结合、综合康复”为指导思想,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障碍儿童综合康复体系”得以建构。语言康复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语言障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提高①本课程关注对象是语言障碍儿童,在不与普通儿童进行比照及其他非必要的情形下,为表述简洁,一般直接使用“儿童”代指“语言障碍儿童”。001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言康复课程的开设对探索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语言障碍儿童在语言、认知、言语、情绪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需要综合、协调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例如,一名儿童在认知方面缺乏对相同的简单事物进行匹配的能力,若对该儿童直接进行词语和句子的训练,他/她是无法完成的。此外,由于障碍儿童具有康复和教育的双重需求,在康复训练中,须借助教育的环境设置和过程引导来帮助儿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升其语言能力。2.以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障碍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为依据,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障碍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为依据,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内容包括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和综合运用四个方面。由于5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分水岭,5岁时普通儿童已基本习得全部句法,能与人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因而对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应着眼于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以5岁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为基本要求,若语言障碍儿童能实现该目标,则进一步提升对其的学习要求。3.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强化和迁移运用习得的语言符号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各要素不同程度地受损,急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语言的学习本身是以运用为目的,因此训练中应尽可能调用儿童的感知觉、认知和环境信息帮助儿童理解,在训练中应强化练习,在训练后更要在实际情景中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使语言符号不断被强化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言康复的过程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儿童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认知、言语、听力等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实现语言康复目标。4.以医院、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合作机制为支撑,综合提高儿童语言康复质量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工程。002一、导言对于语言障碍儿童而言,习得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应用才能获得内化。因此,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是强化教育康复效果的保障,家长要在医生、机构康复师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儿童实施家庭训练与指导,通过线上与线下合作的方式,提高儿童语言康复质量。(三)设计思路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从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四个方面构建语言康复训练体系,并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语言康复训练体系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模共沟通动机要求技能轮仿技能名讲技能同注意词形容词用词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话图1语言康复训练框架图2.课程标准编写思路本课程标准以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为依据,针对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力图体现补偿性课程的特色,强调补偿、适应、发展的课程理念(1)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总目标概述儿童通过语言康复训练可能达到的语言能力水平,阶段目标分别从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四个方面列出儿童为满足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003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基本需求所应该达到的相应的语言能力水平。(2)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全面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内容包括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四个方面,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维度构建语言康复训练体系,基本涵盖了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应掌握的语言技能要求。课程内容的编排依据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按照前语言沟通、词语理解与表达、句子理解与表达、综合运用的递进趋势加以组织,难度不断加大,渐进式地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语言运用为导向,要求儿童能够将学习到的语言符号泛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进一步满足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课程内容将语言康复训练各阶段的目标和内容分项列出。目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内容呈现不断递进的趋势;每一项目标和内容,都列出了康复训练建议,包括康复训练准备、康复训练方法和目标达成,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3)课程实施突出指导性课程实施建议从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出发,提出康复训练建议、评价建议以及关于保障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的建议。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对儿童前语言沟通技能、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帮助儿童使用与维持已习得的语言沟通知识与技能,同时习得新的语言沟通知识与004二、课程目标技能,全面提升儿童的语言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小语言障碍对儿童生活的影响。(二)阶段目标1.前语言沟通技能训练(1)沟通技能训练能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2)要求技能训练能主动提出吃、喝等基本的要求,能主动提出社交互动性的动作要求。(3)模仿技能训练能主动模仿他人发声,能主动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4)轮流技能训练能主动回应他人发起的轮流行为,能主动发起轮流行为让他人回应。(5)共同注意训练能看着说话者,能主动跟随他人的视线关注事物,能主动引导他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2.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1)名词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①指物名词。能正确指认和称呼生活中常见的人,能正确指认和命名常吃的食物、身体的部位、常见的动物、常见的盥洗用品、常见的家具、常见的家电、常见的厨房用品、常见的交通工具和常见的衣物。②方位名词。能正确理解常用方位名词并正确使用常用的方位名词进行表达③时间名词。能正确理解常用时间名词并正确使用常用的时间名词进行表达。005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标准(2)动词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能根据指令正确做(找)出简单动作并正确命名简单动作。(3)形容词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的形容词。(4)代词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的人称代词。(5)常用词组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能正确理解和表达并列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和介宾词组。3.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1)日常用语能听从基本指令和简单指令,能进行简单问候。(2)陈述句能理解和使用无修饰句、含有一个修饰成分的简单修饰句、含有两个修饰成分的简单修饰句、非可逆句、可逆句、比较句、比喻句、联合复句、偏正复句。(3)疑问句能理解和使用是非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疑问句、特指疑问句。(4)感叹句能理解和使用感叹句。(5)祈使句能理解和使用祈使句。4.综合运用能力训练(1)讲述①讲述能力训练与理解。能理解故事的关键信息、结构、情感、情节和主旨。②讲述能力训练与表达。能进行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性讲述和议论性讲述。006···试读结束···...

    2022-09-07 语言障碍康复治疗 语言障碍康复中心

  • 《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陈仁国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作者】陈仁国主编【页数】430【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729-5【价格】60.00【分类】内科-疾病-药物疗法【参考文献】陈仁国主编.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介绍的药物主要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在文中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原理,将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药紧密结合起来,为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奠定基础。在具体药物上,主要论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共性规律,包括影响药物作用的常见因素、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特殊人群用药、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内容。同时,引申出在各种疾病状态下,该如何选择药物、如何使用药物,包括疗效评价及用药注意事项等。《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咽及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90%以上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肠道中的埃可(ECH0)病毒、柯萨奇病毒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当因淋雨、受寒、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管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冬春季最多,并且有较强的传染性,有时还可造成大面积的流行,危害很大,应积极防治。【临床表现】(一)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又称“伤风”。主要表现为急性鼻咽部的症状,开始为咽干、咽痒不适,2~3天后出现咽部疼痛、咳嗽、鼻塞、流清涕等症状,而全身症状缺乏;检查可见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整个病程约5~7天。(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根据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而分别命名。病毒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痒不适、灼热感、吞咽疼痛等,检查发现咽部充血水肿,伴有颌下淋巴结的肿大、触痛,全身症状轻微:急性喉炎则主要表现为咽喉部肿痛、咳嗽、声音嘶哑、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咳嗽时咽喉肿痛加重,查体可见咽喉部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时“三凹征”;如果病毒进入下呼吸道则可导致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生,表现为咳嗽、咯痰,一般多为白色粘痰,合并细菌感染时出现黄痰,并伴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胸痛等,查体可见两肺尤其是两下肺散在的干、湿啰音,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增加,肺部X线局部肺纹理增强(三)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表现为咽痛、发热、咽部充血,并可见白色疱疹或有表浅的溃疡,整个病程一般约1周。(四)咽结膜热多见于儿童,夏季多发,多通过游泳传播。主要表现为咽部肿痛、发热、流泪、畏名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光等,检查可见咽部及眼结膜明显充血。病程一般5~6天。(五)细菌性咽一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起病急,表现为咽部肿痛、发热、畏寒。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或可见脓点,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升高,白细胞可达(10~15)×10°L,分类中性粒细胞占70%以上。【治疗】(一)对症治疗1.休息尤其是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以避免过度劳累、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合并其他感染,加重病情。2.多饮开水,进食易消化的饮食,并注意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另外,冬季还应注意经常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经常晾晒被褥。3.发热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如AP℃、扑热息痛、氯芬黄敏等,发热时服用,每次一片;咽喉部肿痛者可含服溶菌酶片、复方草珊瑚含片等;鼻塞者可使用1%的麻黄素滴鼻。4.咳嗽者,可服用止咳药物;干咳无痰的,可选用咳必清25mg,每日3次;咳嗽咳痰者,可选用必嗽平8~16mg,每日3次,或使用菲迪克糖浆10ml,每日3次。(二)病因治疗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而目前虽有盐酸吗啉胍、干扰素等抗病毒西药,但疗效多较差。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者或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交沙霉素0.2~0.4g,每日3~4次;或红霉素0.25~0.5g,每日4次。(三)中医药治疗中药治疗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疗效较西药好。可选用中成药或使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成药有复方银黄口服液、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感冒退热冲剂以及双黄连口服液等,一般使用5天左右,多可痊愈。二、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指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或因一些理化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或气温骤降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病程一般1~2周,少数3周。若病情迁延不愈,可形成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开始为干咳,逐渐出现粘液脓痰,重者可出现痰中带血。查体两肺散在的干、湿啰音,以两下肺为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或缺乏。经治疗一般1周左右痊愈。【诊断】(一)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多正常,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2.X线检查肺部正常或见肺纹理增强,纹理周围模糊。(二)鉴别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鼻咽部症状为主,咳嗽较轻,缺乏肺部体征等可资鉴别。2.流行性感冒急性起病,群体发病,以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不适等全身-2第一篇丨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为主,结合流行情况以及咽部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3.支气管肺炎除有咳嗽、咳痰、发热外,X线可见病变部位出现密度增高的小斑片状阴影,外周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临床上使用抗炎药物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治疗】(一)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者,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抗生素和给药途径。一般患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如交沙霉素0.2g,3~4次/日,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或头孢拉啶0.25g,每日4次等。病情重者可肌注青霉素80万U,每日2~3次;病毒感染者,应配合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效果较好。(二)对症治疗对于干咳无痰的,可选用咳必清25g,每日3次;对于咳嗽严重,影响休息或咯血的患者,可临时服用可待因30mg咳嗽伴有咯痰的,可选用必嗽平8~16mg,每日3次;痰多而粘的,可配合使用氯化铵0.3~0.6g,每日3次口服;其他还可进行雾化吸人治疗,通过局部给药,增强疗效。-3第一篇丨呼吸系统疾病患(如肺结核、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可作出诊断。如果每年发病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三)鉴别诊断1.肺结核多为青壮年发病,有结核密切接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经常咯血伴有胸痛等,并且患者有明显的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乏力、消瘦、月经不调等;患者痰液中能够找到结核杆菌或抗痨治疗有效可帮助鉴别。2.支气管哮喘多为青少年发病,有家族史、过敏史或以往哮喘发作史,发作时有两肺满布的哮鸣音和肺气肿体征,发作过后两肺如常人;另外,使用支气管解痉剂治疗有效等亦可帮助鉴别。3.支气管扩张多见于青年,幼年时有麻疹、百日咳、严重肺炎等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支气管碘油造影或胸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4.肺癌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长期、大量吸烟的历史或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的咳嗽、痰中带血、进行性的体重下降或原有肺部疾病咳嗽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原有的治疗已无效。这时应想到肺癌可能,应立即做肺部X线检查或肺部CT,以期及早明确诊断。【治疗】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为主,同时进行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处理;而临床缓解期则以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为主。(一)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的治疗1,积极控制感染控制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最好根据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条件不允许时,可选用青霉素等对革兰阳性球菌有效的抗生素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时除要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对肝脏、肾脏的损害等。一般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抗生素和决定给药途径,严重的患者可静脉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并且疗程要够长。如青霉素800万U~1000万U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根据病情情况使用10~15天;对于病情较轻的可通过口服或肌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青霉素时,一定要先询问有无过敏史,无过敏史的患者,可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阴性的方可使用。如果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可配合使用甲硝唑0.2g,每日3次,或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2.对症治疗(1)祛痰止咳:可选用必嗽平8~16mg,每日3次,氯化铵0.3~0.6g,每日3次口服;如果患者咳嗽严重而又无痰时,可使用咳必清25mg,每日3次;或可待因30mg,咳重时临时服用;但咳嗽有痰而且痰液难以咯出时禁用咳必清、可待因等单纯止咳药物,以防影响咯痰,加重病情。(2)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解痉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氨茶碱0.1~0.3g,每日3次;舒喘灵0.1~0.2g,每日3次,或美喘清25μg,每日3次等。喘息严重的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5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学(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主要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为主。应嘱附患者进行耐寒锻炼,可从夏季开始用冷水洗脸、擦身,或洗冷水浴,以增强对寒冷刺激的适用能力,减少或防止感冒的发生,进而减少或减轻慢支的发作。(三)中医治疗1.邪犯肺卫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代表方银翘散加减。2.邪热壅肺证症状高热不退,汗出,烦渴多饮,咳喘,咳痰黄稠或带血,或呈铁锈色痰,胸闷瑚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3.热入心营证症状持续高热,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时有烦躁不安,或颈项强直,手足抽动,舌色红绛或起芒刺,苔焦黄,脉细数。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窍。代表方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等。4.正虚欲脱证症状呼吸浅促,极度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虚烦躁扰,发热骤遇,或起病即体温不升,舌淡,脉细数无力或细微欲绝。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喷代表方生脉散合参附汤。5.肺胃阴伤证症状低热不清,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6-···试读结束···...

    2022-09-01 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学PDF

  • 《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孙贤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作者】孙贤桢主编【页数】340【出版社】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658-4003-6【价格】98.00【分类】内科-常见病-诊疗【参考文献】孙贤桢主编.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的内容以影响我国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内科疾病的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原则及治疗方法等。在内容编写上,力求做到更新、更精、更深,尽可能反映所涉及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的编写力求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并将循证医学的思想、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油经内科疾病第一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taeouuarachoidhemorrhage,SSAH)是指各种非外伤性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20%。一、病因病机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其次为脑血管畸形(10%~15%),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顿内肿瘤卒中、抗凝治疗并发症等为少见原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血溢脑络之外而成。(一)情志失调平素情志不遂或肝肾阴亏,阴阳失调,肝失其条达舒畅,使气机郁结,郁久化火。若突受情志刺激,则肝阳上亢化风,风火上扰,血随气逆,血溢脑络之外而为昏仆,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二)饮食偏嗜嗜酒肥甘,酿湿生痰;偏嗜辛辣,则生痰热。脾胃受损,中焦气机不畅,升清降浊失常,宿舍积滞内阻胃肠,腑气不通,致痰浊上蒙清窍或痰火内盛,上扰脑府,脑络受损,或为疼痛,或为昏仆。(三)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兼之思虑烦劳过度,“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致水不涵木,肝阳暴张,夹风夹痰上冲,气血逆乱于上而发病。(四)素体虚弱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气虚则血行乏力,瘀滞不畅,使肌肉、筋骨失养;若·1■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气不摄血,溢于脑络之外,则可出现“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之头痛。二、临床表现(一)性别、年龄男女比例为1:1.3~1:1.6。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60岁左右达到高峰,以后随年龄增大反而下降。各种常见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好发年龄见本节鉴别诊断部分。(二)起病形式绝大部分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性发病。(三)症状、体征(1)出血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意识障碍多为一过性的,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20%可出现抽搐发作。有的还可出现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脑膜刺激征明显。(2)颅神经损害:6%~20%患者出现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3)偏瘫:20%患者出现轻偏瘫。(4)视力、视野障碍:发病后1h内即可出现玻璃体膜下片状出斑,引起视力障碍。10%一20%有视乳头水肿。当视交叉、视束或视放射受累时产生双题偏盲或同向偏盲。(5)其他:约1%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出现颅内杂音。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可有发热。(四)并发症(1)再出血:以出血后5~11天为再出血高峰期,80%发生在1个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的24h内再出血率最高,为4.1%,第2次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天1.5%,到第14天时累计为19%。表现为在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再次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2)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腰穿或头颅CT检查无再出血表现。(3)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常发生在出血后1周内,主要为脑室内积血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CT可以诊断。·2第一章神经内科疾病■(4)正常颅压脑积水:多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晚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三、辅助检查(一)CT颅脑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几乎100%,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即脑沟与脑池内高密度影(图1-1A、B)。动态CT检查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积水及其程度等。强化CT还显示脑血管畸形和直径大于0.8cm的动脉瘤。B图1-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A: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鞍上池与环池)的CT表现:B: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侧裂池)的CT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级(Fiher)见表1-1。表1-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级(Fiher法)】级别CT发现I级无出血所见Ⅱ级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存在弥漫性薄层出血(1mm)Ⅲ级蛛网膜下腔有较厚(1mm以上)出血或局限性血肿V级伴脑实质或脑室内积血由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脑动脉瘤占一半以上,因此,可根据CT扫描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初步判断或提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如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常是鞍上池不对称积血,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多见外侧裂积血,前变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则是纵裂池、基底部积血,而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者,一般不是动脉瘤破裂引起。·3·■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二)脑脊液检查通常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如果出血量较少或者距起病时间较长,CT检查无阳性发现时,需要行腰穿检查脑脊液。蛛网膜下腔的新鲜出血,脑脊液检查的特征性表现为均匀血性脑脊液;脑脊液变黄或发现了含有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胆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等,则提示为陈旧性出血。(三)脑血管影像学检查(1)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人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脑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图1-2A~D)。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肿瘤的检查及治疗。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也是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等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最有价值的方法。DSA不仅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而且还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对怀疑脊髓动静脉畸形者还应行脊髓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可加重脑缺血、引起动脉瘤再次破裂等,因此,造影时机宜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高峰期,即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为宜。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在三维空间内做任意角度的观察,清晰地显露出动脉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与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有效地避免了邻近血管重叠或掩盖。此项技术突破了常规DSA一次造影只能显示一个角度和图像后处理手段少等局限性,极大地方便了介人诊疗操作,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由于DSA显示的是造影剂充盈的血管管腔的空间结构,因此,目前仍被公认为是血管性疾病的诊断“金标准”,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达95%以上。但是,随着CTA、MRA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大有取代DSA之势。(2)CT血管成像(CTA):CTA检查经济、快速、无创,可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椎动脉系和W环血管全貌,因此,是筛查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由于CTA受患者病情因素限制少,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出血患者,当临床怀疑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可能为出血原因时,DSA检查受限,CTA可作为早期检查的可靠方法(图1-3A~C)。·4…第一章神经内科疾病■的资图1-2正常DSA表现A:正常一侧颈内动脉DSA表现(正位片动脉期);B:正常一侧颈内动脉DSA表现(侧位片动脉期);C:正常椎-基底动脉DSA表现(动脉期):D:正常一侧颈内动脉DSA表现(侧位片静脉期)丝九图1-3正常CTA表现A:轴位;B:矢状位;C:冠状位·5■新编内科诊断治疗学由于脑血流循环时间短,脑动脉CTA容易产生静脉污染以及颅底骨质难以彻底清除,Wi动脉环近段动脉重建效果欠佳,血管性病变漏诊率高。但是,近年来,64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已超越动脉血流速度,因此,无论是小剂量造影剂团注测试技术还是增强扫描智能触发技术,配合64层螺旋CT扫描,纯粹的脑动脉期图像的获取已不成问题,尤其是数字减影CTA(SutractioCTAgiograhy,DSCTA)技术基本上去除了颅底骨骼对CTA的影响。超薄的扫描层厚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常规头部CT扫描时颅底骨质伪影,显著地提高了Wi动脉环近段动脉CTA图像质量,真正地使其三维及二维处理图像绝对无变形、失真,能最真实的显示脑血管病变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图像质量媲美DSA,提供诊断信息量超越DSA。表面遮盖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是最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容积显示法(VR)是最高级的三维成像方法。DS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一致,常规CTA组诊断Willi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亦与DSA一致,但对Wl动脉环近段动脉瘤有漏诊的情况,敏感性仅71.4%。但是,DSCTA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基础病变,如血肿、钙化、动脉支架及动脉银夹等被减影导致漏诊或轻微运动可致减影失败,患者照射剂量增加及图像噪声增加等也是问题。近期,临床上应用的320层螺旋CT更显示出了其优越性。目前,CTA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闭塞性脑血管病、静脉窦闭塞和脑出血等。CTA能清晰观察到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能清晰观察到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能清晰观察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形态及血管壁硬、软斑块。64层螺旋CTA对脑动脉瘤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附和率达100%,能查出约1.7mm大小的动脉瘤。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任意旋转图像,多角度观察,能获得完整的形态及与邻近血管、颅骨的空间解剖关系,为制订治疗方案和选择手术入路提供可靠依据。CTA可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病变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的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手术入路,以避开较大脑血管和分支处进行定位和穿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性期的DSA检查,其显示受血肿影响,而CTA三维图像能任意角度观察,显示病灶与周围结构关系较DSA更清晰。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附和率为95%,最大密度投影法可更好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在脑梗死早期显示动脉闭塞,指导溶栓治疗。CTA可清晰显示静脉窦是否通畅。CTA显示造影剂外。6····试读结束···...

    2022-09-01

  • 《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张巧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作者】张巧俊主编【页数】323【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369-8150-8【分类】脑血管疾病-康复【参考文献】张巧俊主编.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康复临床实践》内容提要:本书最主要的特色是以ICF模式为框架,全面介绍了脑卒中的各类康复技术。通过200余张图片、14个康复指导视频和数个典型的临床案例,以ICF思维模式分析常见问题的康复评定、康复诊断、康复治疗,内容力求紧贴实际工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指导临床应用。《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脑卒中康复概论第一节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次发生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只有明确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性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维持终身。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次脑卒中发病机制的准确评估了解首次脑卒中发生的病因学机制,对于进行积极有效地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病因所致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不同。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种类型。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心源性栓塞、穿支动脉病变型梗死和原因不明型梗死等。首次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的病因学机制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反复发生于脑实质的出血,需要高度怀疑存在隐性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或血管淀粉样变性,这种情况依靠单纯的降压治疗往往无效,必须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干预措施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发病机制,可考虑选择做下列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常规、生化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根据需要,还可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抗心磷脂抗体等)、心电图、头颅CT、颈动脉B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eticreoaceimagig,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eticreoaceagiograhy,MRA)、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racraialdolerultraoud,TCD)、脑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CT1.A∽·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agiograhy,CTA)等。二、脑卒中后的血压管理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生,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不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90mmHg(18.7/12kPa)以下。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建议可以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100mg,1次/d,或选用氯吡格雷75mg,1次/d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使用其他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四、抗凝治疗对于心房纤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心房纤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需应用抗凝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建议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或新型抗凝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进行抗凝治疗,应用华法林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teratioalormalizedratio,INR),推荐INR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林,可采用新型抗凝剂。五、其他心脏病的干预除心房纤颤诱发心源性栓塞患者需积极采取合理的抗凝措施外,其他潜在的心脏病均将大大提高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因此,建议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原发性心脏病。六、颈动脉狭窄的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ietichemicattack,TIA)或有症状的小卒中患者,如果伴有轻、中度颈动脉狭窄(DSA检查狭窄率<70%),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更应慎重处理,责任血管狭窄>70%者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arotide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tetig,CAS)。建议对于这类患者及时请专科会诊处理。.2第一章脑卒中康复概论了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合理膳食,并给予口服叶酸、维生素B6或甲钴胺治疗。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ietichemicattack,TIA)的患者都有发生完全性脑卒中或二次脑卒中的危险,且很可能发生在初次脑卒中后2周内。因此,寻找并治疗TIA发生的原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脑卒中对脑卒中患者显得十分重要。应积极去除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异常、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狭窄在内的多项危险因素,一旦患者出现TIA时,应给予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责任血管狭窄>70%者可以考虑行CEA或CAS治疗,建议及时请专科会诊处理。九、脑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首次发生脑卒中后,需积极监控血脂、血糖水平,并给予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采用饮食控制及增加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将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以下或下降50%。第二节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强调:脑卒中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大致残疾病。目前,中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年龄≥40岁居民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8年的2.32%,推算年龄≥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为1318万,3/4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有40%患者重度残疾。据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较2010年升高约50%。脑卒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国内外大量循证证据显示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和功能状态进行科学评估是合理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既往临床上使用的评估测量工具,在功能、维度和结构3.A∽·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方面都不一样,很难对不同研究、不同模式下的评估测量工具进行比较。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当代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于2001年正式发布新的残疾与康复分类体系《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teratioalClaificatioofFuctioig,DiailityadHealth,ICF),ICF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旨在将针对健康的一些不同观点整合为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基于ICF,开发出了针对特定健康状况的评估工具,即ICF核心分类(ICFcoreet),为临床和康复医疗工作提供了新的基于ICF的功能和残疾评定工具,并可以用于制订康复计划和进行康复结局的评定等领域。一、“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1CF)”概念2001年,WHO签署通过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并建议在国际上使用ICF。ICF把残损-残疾-残障的表述改为“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3个水平,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角度,评估身体功能和结构(odyfuctioadtructure)、话动和参与(activitieadarticiatio)、环境因素(evirometalfactor)以及个人因素(eroalfactor)4项(图l-2-1)。在每一项分类中,用章代表第1级水平,对每一章再进一步依次分为2级、3级和4级水平类目,并应用字母数字编码系统进行编码。ICF编码由一个前缀(代表身体功能,代表身体结构,d代表活动和参与,e代表环境因素)和其后的数字编码组成,1位数字代表第1级(章)分类,3位数字代表第2级分类(图1-2-2)。ICF编码提供了全面标准的描述功能和残疾的架构和语言,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功能问题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身体功能和结构:身体功能指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或心理功能。身体结构指身体的解剖部位,如器官、肢体及其组成部分。身体功能和身体结构是2个不同但又平行的部分,它们各自的特征不能相互取代。活动与参与:活动是由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行动。活动受限指个体在完成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这里指的是个体整体水平的功能障碍(如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完成一般任务和要求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个体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参与是个体参与他人相关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联系、接受教育和工作就业等主要生活领域,参与社会、社区和公民生活的能力等)。参与限制是指个体的社会功能障碍。环境因素:包括某些产品、工具和辅助技术,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社会、经济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社会文化等。有障碍或缺乏有利因素的环境将限制个体的活动表现,有促进作用的环境则可以提高其活动表现。.4第一章脑卒中康复概论个人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年龄、健康情况、生活方式、习惯、教养、应对方式、社会背景、教育、职业、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总的行为方式、个体的心理优势和其他特征等。健康状况(障碍或疾病)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参与(损伤)(受限)】(局限)7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图1-2-1I1CF理论模式图ICF分类功能和残疾背景性因素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成分1-81-8d1-d9el-e5尚未分类1级类目-章110110-d110-e110-889889d999e9992级11001100-d1550e11003级780988309d9309e5959类目11420-11000-4级h54509h76009图1-2-2ICF等级结构图二、ICD-10和ICF(一)ICD-10和ICF的区别我们临床上既往采用的按病因学分类的国际疾病分类(iteratioalclaificatioofdieae,ICD)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5.∽八·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进行编码的,是疾病诊断的分类标准。目前应用的第10次修订本(ICD-10)提供了关于疾病、损伤或其他健康情况的“诊断”信息,有标准化的疾病和损伤分类、命名规则、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是疾病诊断和统计的重要工具。ICF是功能评估和描述的分类标准,本体是功能,包括范畴有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IC℉有独立系统的功能分类、功能描述规则、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是功能描述和统计的重要工具。ICD-10和IC有着不同的分类理论和架构知识体系,其区别见表1-2-1。表1-2-1ICD-10和ICF的分类理论和架构知识体系分类理论模式知识分类与管理术语体系编码系统ICD-10生物-心理-社会的疾病模式疾病损伤分类知识系统国际疾病分类术语疾病编码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模式功能分类知识系统国际功能分类术语功能编码(二)ICF和ICD-10的联合使用疾病可以带来功能障碍或残疾,但功能和残疾不仅仅是疾病的结果,还和很多因素相关,仅仅依靠诊断(ICD),无法提供足够的健康状况信息。有相同诊断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功能水平;而不同诊断的患者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功能水平,且功能状况可能随着时间变化;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有意义的表达方式,能更好地描述人群健康状态,并做出相关决策。运用ICF和ICD-10构建的康复服务流程如下:第一步:功能、需求评估与疾病诊断。运用基于ICF的术语、编码和相关工具,对患者功能进行系统评估,明确患者在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运用ICD-10的疾病分类、编码和相关工具对患者的疾病和损伤进行诊断与分型;最后,根据功能评估和疾病诊断结果,对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评估,为制订康复计划提供依据。第二步:制订康复计划。根据功能障碍评估结果,确定康复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康复专业人员选择与康复需求相匹配的适宜康复治疗方法,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第三步:康复干预。康复治疗人员实施综合康复干预。第四步:康复结局评价。运用基于IC℉的核心分类组合和综合评估量表,对康复治疗的结局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每一个康复治疗周期均应按照上述4个步骤,循环完成评定诊断、计划安排、康复干预和评价;只有在第一步联合应用ICF和ICD-10,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康复.6···试读结束···...

    2022-08-27

  • 《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林梅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学第2版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作者】林梅主编【页数】39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132-4821-1【价格】CNY79.00【分类】中医内科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林梅主编.中医内科学第2版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康复保健等专业用》内容提要:《中医内科学第2版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内容试读总论第一章绪论回烧回扫一扫,看课件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的病证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外感病是因感受六淫等邪气引起的疾病,包括《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指的外感温病和时行杂感类外感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内伤病是由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产物引起的疾病,包括《金匮要略》所指的脏腑经络疾病及其他医籍所载相关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外感病与内伤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感可进一步促进内伤,内伤使人易感受外邪。本教材讨论内容以内伤病为主。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几千年人们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些无法用西医学解释和治疗的疾病也有其特殊的疗效。殷代甲骨文即有心病、头痛、肠胃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且殷商时代已发明用汤液药酒治疗内科疾病。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确立了中医1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书中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自身所具有的整体观,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针灸、养生等。至今,《内经》仍然是指导中医师进行临床治疗的医学典籍。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疾病的临床专著。该书经后人整理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用六经概括和认识外感疾病,为外感疾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用脏腑病机概括和认识内伤疾病,为内伤杂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把临床常见的脉象归纳为24种,对内科疾病的诊断起了很大的作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记载了内科病证千余种,对内科病证发生的机理做了较为确切的解释。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集前人方药之大成。北宋颁布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医方为主,强调病因对于指导治疗的重要性,在病因上做了进一步阐述。金元时代,内科学术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如刘完素据“六气皆能化火”论而治主寒凉;张从正主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突出脾胃在脏腑中的作用,著《脾胃论》;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说”,主滋阴降火。明清时期,内科学术理论得到全面发展。在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这是对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秦景明的《症因脉治》等著作,对内科的许多病证都有深刻的认识,也对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代中医内科学的巨大成就,是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在前人对瘟疫与伤寒认识的基础上,叶桂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方法并著《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系统形成,成为内科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国家组织了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工作,注重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组织编写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中医内科专著。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还在继续,中医内科学还会向前发展。2总论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特点扫一扫,看课件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黄帝内经》是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医学著作。该书从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内科疾病加以论述,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将内科疾病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类。《诸病源候论》则是按病因、病位、症状分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为依据,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进行分类。《医学纲目》以脏腑为纲,另立伤寒一门。后世把内科疾病按病因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本教材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以脏腑分类为主,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八大类。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名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确立的,其命名原则主要以病因、症状、主症、病位、病理产物、体征、病机为依据。如根据病因命名的有虫证、疟疾、肺痨等;根据症状命名的有咳嗽、喘证、哮病、泄泻、眩晕、痿证、颤证、不寐、呕吐等;根据主症和病位命名的有头痛、胁痛、腹痛、胃痛、胸痹、肺痈等;根据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命名的有痰饮、癌病等;根据主要体征命名的有黄疸、鼓胀、水肿、汗证等;根据综合性病机命名的有内伤发热、虚劳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有其特殊性,对疾病的命名也有自身的特点,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已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并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在治3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未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掌握各类内科疾病的一般规律,能为学习、研究和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内伤杂病的病因有感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病理可分为虚实二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血两虚、阴阳俱损等正气不足之候皆属虚证;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痰饮等均属实证。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常因虚致实,如气虚而致湿停;因实致虚,如血瘀而致血虚;脏病及脏,如肺病及肾;脏病及腑,如脾病及胃等。外感疾病的病因有六淫、疫疠等邪气,发病有季节性,多由皮毛、口鼻而人,最易犯肺,多为实证,亦有体虚再感邪者,而呈虚实夹杂之证。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多相互关联,外感邪气易伤正气,致阴阳气血失调;内伤杂病因阴阳气血不调而易感受外邪。外感疾病之寒热,乃寒热病邪所致;内伤杂病之寒热,系脏腑内伤后,阴阳失去平衡的缘故,且寒热常与其他虚象并见。故治疗上,外感疾病首在祛邪,邪去则寒热自除;而内伤杂病关键在于调和阴阳。4总论第三章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口▣第三章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扫一扫,看课件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来对疾病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分析,并遣方用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是理、法、方、药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课程后,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一、以整体观为指导整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亦是指导中医内科临床辨证的基本原则。整体观在内科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全面观察和收集临床资料,结合疾病发生的季节、时代,以及患者的工种、家族、自身的体质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病情,因时、因地进行辨证论治等方面。自然及社会环境,包括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及时代特点等,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全面分析病情,进行临床辨证时,我们应对这些条件给予重视。例如,春夏两季气候偏温,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易感风寒表证,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秋冬之季气候偏冷,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若病非大热,应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北方严寒地区,辛温药量可加重;南方温热地区,辛温药量宜减轻,或改用轻淡宣泄之品。人体全身组织因筋、经、络脉等经络系统相连,使人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发生疾病时,不论局部或全身,都会出现病理反应,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的疾病可以反映于某一局部;内部的病变可以表现于外,外部的病变可传变入里;情志变化可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病变也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5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因此,临床辨证既要诊察局部,也要审察全身。每个人禀赋不同,体质有差异,虽患同一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加之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工作环境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故治疗用药也有差别,即所谓“同病异治”。知识链接四节气古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1个节气,1个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天文学角度来说,节气是以视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等于把黄道分成24段,便有了24个段的交接点,当太阳运行到一个交接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一年总共24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病机,即疾病变化发展的机理,不同的病证有其不同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决定了不同的病证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内科病证的发展变化中,只有抓住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辨证方向和思路。中医把病因分为外感的“六淫”、内伤的“七情”及饮食、劳倦、虫兽、外伤等。因此,中医内科的病证,二者各有不同的病因病理、临床证候及发展演变的特点。外感病证,主要根据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内伤杂病主要根据脏腑辨证论治。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和证,都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出现了病理改变的临床反映。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病”系统反映人体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病变部位、临6···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康复保健介绍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

  • 《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吴汉卿,吴军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作者】吴汉卿,吴军尚主编【丛书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微创针法“十三五”创新教材【页数】20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132-6426-6【分类】筋膜疾病-针灸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吴汉卿,吴军尚主编.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治疗学》内容提要: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是由吴汉卿教授,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水针刀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九针与特种针法中的针挑疗法、运动针法与太极针法相结合,根据中医筋经学说及现代软组织损伤学,人体生物学、病理学,提出了“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学说,总结了平衡三针法,进一步研究发明的一种中医微创针法。技术特色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既具有微创针刀松解结节、分离粘连、减压镇痛作用;又具有传统针灸补法泻法、留针侯气、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功能。该针法的特点:三点定位、交叉选穴、松解调整、对应平衡,概括为:定点准确、针法灵活、疗效确切、易于掌握。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病、疼痛病、外伤后遗症、中风偏瘫后遗症及脊柱相关病。《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内容试读上总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中医筋骨三针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中医筋骨三针法是传承于针灸的新型学科,在治疗筋骨伤病、慢性疼痛病,以及脊柱相关性疾病与临床疑难病方面取得了确切疗效。中医筋骨三针法,是吴汉卿教授经30余年临床潜心研究,在传统九针的基础上,结合家传太极龙关针法与运动疗法等,所创的中医特色新针法。吴汉卿教授总结了筋骨针法“三部九针十二法”,并将十二经筋区带与任督二脉的筋膜区带进行了筋膜解剖与生物力学、病理学的结合,创立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与三关定位法”新的诊疗体系。该针法应用“三关定位法”与“循筋诊断”相结合,既有微创针法松解筋结、分离粘连、疏利经筋、通络止痛的作用,又有针灸通关过节、疏经通络、调整内脏的功能。吴汉卿教授总结了三阳经筋治疗筋伤病、慢性疼痛病,三阴经筋治疗内脏病,督脉经筋治疗脑病相关疾病,任脉经筋治疗疑难病的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与三关定位法,对中医针法沿经筋松解治疗筋伤病、疑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传统经筋的空白,规范了中医针法的定点定位。中医筋骨三针法主要治疗筋骨伤病、慢性疼痛病、脊柱相关性疾病、中风后遗症及临床疑难病等,具有定位规范、安全有效等特点。中医筋骨三针法特点:三点定位,交叉选穴;松解筋结,疏通经筋;平衡阴阳,调整内脏;定点准确,针法灵活;疗效确切,易于掌握等。一、针具创新筋骨针针具是在《黄帝内经》所述传统九针(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基础上创新发明的中医微创针具。根据施术部位及作用功能的不同,筋骨针针具可分为皮部针具、筋膜针具、骨膜针具;根据针体的规格大小,可分为巨型筋骨针及微型筋骨针。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病证、部位所异,灵活选取相应针具,上篇总论第一章概论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二、针法创新吴汉卿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解剖学研究,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等原理,在太极龙关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动疗法,创立了筋骨针法“三部九针十二法”。三、理论创新吴汉卿教授在传统经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经筋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并悉心研究太极龙关针法,总结了“任、督经筋-肌筋膜区带与阴阳三关定位法”,创立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与三关定位法”,并总结出了“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针法松解,筋结为宗”,为中医微创针法提供了新的诊疗依据。第二节筋骨针针具介绍筋骨针是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的基础上,结合清代时家传应用的龙关玉石针具、银针针具(图1-1-1,图1-1-2)与太极针具,进一步研究发明创新的针具。现具体介绍如下。石制龙关针具镂花柄银制龙关针具图1-1-1清代石制龙关针具图1-1-2镂花柄银制龙关针具一、皮部针具该针具是在传统九针中的铍针、员利针的基础上所创制的新针具,其针体细如银针,直径0.3~0.6mm,长度1~1.5cm(图1-1-3,图1-1-4)。特点:微创伤,无痛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皮部筋骨针适用于表浅部位的病变,如皮肤麻木等,主要在皮部浅层飞挑叩刺。4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图1-1-3微型筋骨针图1-1-4一次性微型筋骨针二、筋膜针具其针型分为扁圆刃筋骨针、马蹄型筋骨针与棱形刺血型筋骨针三种,已获得国家专利。直径0.3~0.6mm,长度3~6cma筋膜筋骨针适用于筋伤疑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肌筋膜结节病变、软组织损伤、轻度颈肩腰腿痛、肌筋膜炎、肩胛提肌损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咽喉病、顽固性失眠、小关节病变及年老体弱者、风湿痹病、中风后遗症、癫痫、面部美容、减肥和有心脑血管病及畏惧针刺的患者等。三、骨膜针具棱型筋骨针,直径在0.3~0.6mm之间,长度为6~9cm(图1-1-5)。其分为微型和巨型两种筋骨针针具,微型主要用于经络刺血治疗。骨膜筋骨针适用于骨伤疑难病,外伤后遗症,颈、腰椎术后综合征,广泛的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神经卡压综合征,中风偏瘫,风湿痹病等。J1771月wmm图1-1-5棱型筋骨针四、巨型筋骨针巨型筋骨针源于九针中的大针、长针。该针具在吴汉卿教授家传太极龙关针法中应用较多,针体较粗,属钝性松解,松解力度大,能起到大面积松筋的效果(图1-1-6)。巨型筋骨针分为扁圆刃筋骨针、锋钩型筋骨针、椎间孔筋骨针、筋骨减压针、圆头筋骨针、马蹄型筋骨针六种类型。上篇总论第一章概论扁圆刃筋骨针锋钩型筋骨针椎间孔筋骨针筋骨减压针圆头筋骨针马蹄型筋骨针图1-1-6巨型筋骨针(一)扁圆刃筋骨针该针针体较长,针头呈扁刃状(图1-1-7)。其主要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外伤后遗症、骨性关节炎、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骨股头坏死、减肥等,如臀中肌损伤、梨状肌综合征。M1R5553图1-1-7扁圆刃筋骨针(二)锋钩型筋骨针该针源于九针中的锋钩针,针头呈鹰嘴状(图1-1-8)。其主要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颈、腰椎术后综合征,外伤后遗筋结症,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神经分布处的软组织粘连等疾病。使用时用刀尖刺入软组织,刀背向后稍推进,然后向前割拉。图1-1-8锋钩型筋骨针(三)椎间孔筋骨针该针又称勺状型筋骨针,源于九针中的员针、长针(图1-1-9)。其主要适用于神经6中医筋骨三针法治疗学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使用椎间孔型筋骨针进入椎间孔外口、内口(侧隐窝),采用骶后孔旋转通透分离法,能够解除脱出物、钙化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图1-1-9椎间孔筋骨针(四)筋骨减压针该针又称棱型筋骨针,源于九针中的锋针、长针,针头呈三棱或六棱形(图1-110)。其主要用于治疗骨内高压症的钻孔减压及增生退变性疾病。图1-1-10筋骨减压针(五)圆头筋骨针该针源于九针中的圆针(图1-1-11)。其主要适用于神经、血管密集部位及神经根周围的软组织粘连,进行钝性松筋。图1-1-11圆头筋骨针(六)马蹄型筋骨针该针源于九针中的铍针,针头呈马蹄状,背有钝刃,故名马蹄型筋骨针(图1-112)。其主要适用于松筋较大的筋膜结节、外伤后遗症等。图1-1-12马蹄型筋骨针第三节中医筋骨三部九针十二法针法是疗法的灵魂,是技术的核心。在针法创新方面,吴汉卿教授根据《素问·刺齐论》“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等原理,经长期的临床研究,在太极龙关针法六大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动疗法等,创立了筋骨九针十二法。其包括“筋膜···试读结束···...

    2022-08-19

  •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魏玉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作者】魏玉香【页数】37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132-5945-3【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魏玉香.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康复》内容提要:《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基础篇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一、中医对脑髓病理论的认识脑髓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脑及脑髓、脊髓的生理、病理、诊断与预防的一门学科。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历代医家以“心主神明”“脑主视听”以及“神居泥丸”的理论为指导,这样不利于中医脑髓理论的发展,忽视对脑病的研究。随着生命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脑病学开始形成和发展,遵循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医脑病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了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1.脑的生理解剖脑的解剖位置在颅内,由髓汇合而成。《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中医学以抽象而朴素的观点对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认为脑内有九宫。五代时内丹家(现称气功家)烟萝子曾著图说明其内部结构,即“眉间入三分为双丹田,入骨际三分为台阙,左青房,右紫户。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人三寸为丹田,亦名泥丸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丹玄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九宫各有神居之”(《黄庭内景经》头面脏腑形色观),将现代解剖学认为的颅内的内部结构(包括延脑、脑桥、中脑、小脑、间脑、脑室、大脑皮层等)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宋代《颅囟经》记载:“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泥002第一部分基础篇丸”描述了脑组织的柔软特性。《黄庭内景经·玉道章》谓“泥丸百节皆有神”,“脑中精根字泥丸”,“一之神字泥丸”。这里的“泥丸”指“头有九宫中间一宫,又名黄庭,乃元神所住之宫”(《金丹正理》)。梁丘子注:“脑中丹田,百神之主。”意思是说,九宫之中泥丸最为重要。“头有九宫,脑有九瓣”,实际上已勾画出脑的沟回状态。泥丸乃一身之祖窍,诸阳之会,万神汇集之都。《修真十书》认为,泥丸为天脑,曰:“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泥丸为脑之中心,是全身精髓的解剖位置。在《灵枢·海论》中有“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的描述。根据《灵枢·骨度》对成人头围的描述,经现代测算很符合实际情况,在《黄庭内景经》中就有“泥丸”“九宫”“百节”等的描述,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2.脑髓的生成脑为髓之海,脑髓是脑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可通过三种途径生成:一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内经》中指出,脑髓禀受父母先天之精而形成。父母生殖之精结合而凝成胚胎,其胚由精始,胎由精成。胚胎形成,脑髓始生。《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二是由水谷精微化生。《内经》还认识到,脑髓的增长要靠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滋养和充实。《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骨腔,补益脑髓。”故脑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又得后天水谷的补充和肾精的转化,以保持其充满。三是脏腑之精化髓充脑。《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充脑以补益脑髓,故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髓的盈亏。若肾精不足,不仅脑失其养,而且生殖功能下003。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降,在胚胎发育中,脑髓的化生也较迟缓,易出现新生儿脑发育不良、小儿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等疾患。二、脑的生理功能脑是人体全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神作用的控制系统,是精神意识活动的枢纽。《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类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多以成七窍之用,故为精明之府。说明脑主神明,为精神、意识、思维、聪明之府,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藏之于脑,从脑发出,以认识世界,维持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调情绪。脑为诸阳之会,十二经之阳汇聚于头,五脏六腑之清阳也汇聚于头脑,故唐代孙思邈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清代张石顽的《张氏医通》中也说:“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头多独也”,阳气之所聚,故一身清窍在上。脑主神明,是机体行为,是情志的物质基础:“神、魂、魄、意、志”为脑的生理功能;“喜、怒、哀、乐”,均是代表头颅的符号,亦说明在这些汉字诞生之前,古人已认识到头脑与神明活动的关系了。1.脑主思维思维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包括认识事物并分析事物,对事物有喜、怒、悲、恐、忧、思、惊的反应,并通过本身进行调节,分析、决断、情绪、情感、联想等,这些精神活动体现了思维功能。脑认识外界事物,并将各种认识进行记忆、综合与分析而作出决断,这种功能叫“思维”,思维表现于外的就是“智004第一部分基础篇力”,这是人脑特有的生理功能。2.脑主记忆脑主记忆的功能,通过髓来实现。髓海充足,则记忆牢固;髓海不足,则记忆力减弱。王清任指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乃髓汇集之处,藏而不泻,并靠后天肾精及气血的转化予以补充、濡养,藏则充满而保持脑的正常功能,泻则不足而发为病态。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所言:“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一般认为,记忆力多归于肾,若记忆力差,则肾精不足。3.脑主感觉认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头面官窍,脑与全身经脉相互联系。认知功能,就是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等各种感官及经络感受外界事物的各种刺激,然后反映到脑部进行识别,再做出相应的应答。4.脑主运动脑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肢体之轻劲有力或懈怠安卧皆由髓海充足与否来决定。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胫酸眩冒,懈怠安卧。”脑与肢体运动,与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以及一切神经精神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运动分为随意(如语言发音、动眼、吞咽及全身各处的自主活动等)和不随意(如心跳、呼吸等)两种。运动动作的调控在脑(包括脊髓),通过五脏与经络去驱动有关的结构而完成。临床上常看到一些大脑发育不良的儿童,中005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医称为“五迟”,不少人长至二三岁尚不能行走,这就是由于脑髓不充所致。另外,脑或脊髓病损,则可出现抽搐、震颤、麻痹、瘫痪等运动功能失常的症状,这就是“脑主运动”很好的证明。5.脑主五志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由于脑位头而象天,主五脏之神而统五志。《灵枢·本神》所指的神、魂、意、志、思、虑等,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过程;五志是指情感过程,喜清恶浊、喜盈恶亏、喜静恶扰,亦称为“七情”,分属五脏。五志的表露反映五神的变化,情志正常,五脏才能正常气化。反之,情志太过或不及,都可导致脑病和五脏六腑不和的病变。《素问·调经论》中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脑藏元神,统志意,主持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活动,一旦脑失所养,或邪犯于脑,使元神散乱,则可引起神志不清、思维错乱、言语无序、行为失常等症。6.脑主五官七窍五官指眼、耳、鼻、口、舌(咽喉)。五官功能由脑所主。王宏翰的《医学原始》中指出:“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像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1)脑与目目为视物之官,所视之物反映于脑际,两者通过目系而联结。如《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006···试读结束···...

    2022-08-19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评定

  • 《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刘玉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作者】刘玉臻主编【页数】225【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189-5363-9【价格】68.00【分类】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学-康复医学【参考文献】刘玉臻主编.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康复》内容提要:本书共有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第二章内容为中医辨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各类中医常见疾病的诊疗与康复方法。本书结合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内容力求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保持了中医理论体系科学性和完整性,适用于中医临床一线医学工作者参考使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内容试读第一章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阴阳五行论阴阳,属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对天地间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每种状态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组成形式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均为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万物生长壮老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平衡与相互转化是阴阳学说运用于中医康复学的立论基础。《内经》运用阴阳学说的理论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康复学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如人体的生理现象,就是人体阴阳两方面彼此消长运动的过程,即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求得新的平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身心健康的正常状态。但这种阴阳平衡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互相消长,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后,就表现为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正因为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故《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而这个“本”就是指阴阳。因此,在康复治疗方面,就必须维持和促进阴阳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必须“法于阴阳”。《索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法则,通过中医康复疗法的临床运用,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康复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调和阴阳,以乎为期,恢复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康复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康复学众多疗法中均贯穿了这一思想。如针灸康复疗法,“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即临床上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左病刺右、右病刺左。食疗康复中也提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治养结合。而其他各种中医康复疗法皆以阴阳立论,通过整体治疗,使阴阳平衡,恢复常态。其次,重视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索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代表了人体功能,在疾病康复中起主导作用,贯穿于临床康复的全过程,阳气密固才能实现功能康复。第三,强调阴阳转化。中医康复学在临床中运用不同的康复方法来创造条件,促进阴阳转化。但由于康复患者的病证特点,其阴阳转化的过程较长,康复过程也较长。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五行学说还认识到,人体的生命活动既不是内在脏腑的孤立活动,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毫不相关的,而是人体中的各种脏器,具有相生相克的联系和控制关系,并与周围有关事物,特别是自然界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资生、制约的联系和控制关系,这就为创立“天人相应”的人体内外环境统的整体观提供了理论基础。。1·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正因为如此,五行学说为中医康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五脏在生理上必须是既有相互间的资生,又有相互间的制约,方能“生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是有生而无制,就要亢而为害,发生病变。由于五脏之间的制约规律,因而在病变上就会出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的疾病传变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为治疗或防止疾病的传变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根据这个规律而制订出的防治传变的治疗措施,是预防康复观的体现。《素问·五藏生成篇》以五行理论说明了疾病的传变:“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又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以五行理论说明疾病的预后:“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这就告诉人们,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的目的在于取得防治疾病的主动权。根据病情予以适当的治疗,在康复预防方面可以做到既病防变、病后防残运用五行理论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在康复临床应用较广,如针灸、药物、情志疗法、音乐疗法等。针灸、药物宜扶土抑木、培土胜金、滋水涵木、壮水制火、益火补土等。情志疗法中则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治疗。音乐疗法中,五音(角徽宫商羽)配五行,即肝木在音为角,心火在音为徵,脾土在音为官,肺金在音为商,肾水在音为羽。五音与人气相接,感动于心,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调节情志,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第二节脏腑经络论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器组织及其在水谷运化、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精神神智活动等方面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活动规律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而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它与脏腑学说一样.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许多重要的中医康复学观点、原则皆是在脏腑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脏腑学说认为,五脏是人体的核心。生理情况下,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共同协调地维持体内的气机升降出入,使人体健康无病。一旦某种病因使脏腑这种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去平衡,发生疾病。因此,中医康复学重在维持脏腑的这种协调关系。若脏腑功能偶尔或稍有不调,就应设法进行微调,使之归复协调,从而阻止向疾病阶段发展。五脏又是脏腑的中心,故康复治疗协调脏腑,重在促进五脏之间的功能协调。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为本,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阴阳水火的根本,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的衰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由肾衰而后导致其他脏器的相继衰退。故欲使幼儿生长发育正常,壮年后延缓衰老的到来,培补肾阳,顾护肾精,实为重要的环节。脾居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的物质无不来源于脾,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只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脾肾先后天之间又存在相互资助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所藏的肾精禀受于父母,是五脏六腑化生的源泉,而先天之精必须·2··第一章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依赖后天水谷的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正因为脾肾二脏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特别重要,故五脏之中脾肾犹重。五脏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功能健全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故而康复治疗应重在协调五脏,以脾肾为本。由于中医康复的对象多处在疾病的恢复期、缓解期,或是慢性疾病,老年疾病久病难愈者;或是意外损伤及手术、放疗、化疗后出现的损伤、脏腑亏损,其病理变化主要方面是气血衰少、津液不足,故调补虚损是中医康复的重要原则。此外,调补脾肾亦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慢性病久延不愈,从疾病性质来说多属不足,从病位来说大多久损及肾,这就决定了凋补脾肾为慢性病治疗大法。在慢性病康复中,除了重点调补脾肾外,还应协调五脏,补虚泻实:协调六腑,以通为用。经络是人体重要组织,它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遍布全身,沟通表里。经络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合,阴阳交贯,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所以,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经气流通,气血调和。许多康复疗法适应证的产生、发展。都与经脉有关。生理功能上,经脉沟通表里内外,联系脏腑组织,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如外邪内传脏腑、内在脏腑间的病变相互传变、内在病变反映于体表等。邪气羁留不去,“久病人络”,经络受阻,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合,运行迟滞,从而产生诸多病证,如各种痹证、痿厥瘫痪关节不利等,均与经气失调、血脉不通有一定关联。特别是痛症,经络不通表现更为突出,故有“不通则痛”之说;而通畅经络,使气血运行流畅,则痛症得到缓解或消失,故有“通则不痛”的论点。脏腑经络论运用于中医康复临床,重在指导康复辨证诊断与治疗。抓住脏腑经络病机,或补虚或补虚泻实,或利用母子生克关系,或结合经络循行与脏腑的联系,或循经辨证等,采用针灸康复法、中药康复法、气功康复法、饮食康复法等,对于身体康复、精神康复、职业康复、老年康复都有重要意义。第三节精、气、神论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三者缺一不可,中医康复学的精髓就在于调理这三种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形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精是构成形体和形体赖以生长发育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还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精是人体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故称之为先天之精,具有生殖繁衍作用,因而谓之生身之本。精不仅是构成形体、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同时也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人出生后不断从外界摄取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水谷之精,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官窍、筋骨肌肉,充养脑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此称为后天之精。而先后天之精均藏于肾,源源不断供给脏腑组织器官,但肾精随着年龄渐盛而衰。精与人的生长壮老已关系极为密切,是构成形体产生生命并使生命活动不息的本源物质。·3··临床中医综合诊疗与康复·气,原属于哲学范畴,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气的运动形式不外乎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从生命一开始,气无时无刻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人体的呼吸、消化、吸收等都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产生。气升降不止,出入不息,相互配合,才能吸清呼浊,升清降浊,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气化是生命存在的特征,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中的神既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概括了复杂的生命活动。神依附予形体而存在,随形体发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神合一即谓之人。《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唯有神在,才能有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故李东垣的《脾胃论·省言箴》说:“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只有精充、气足、神全,才能健康长寿。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气、神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关系,精能生神,无精则神无以生;气能生神,无气则神无以生;精气同源,互相转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资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中医康复学以养精、益气、调神为原则。在形体功能康复方面,精、气、神发挥各自的特点促进疾病的康复。精、气是构成和营养形体、脏腑功能活动、神之外在表现的物质基础。应用传统体育康复法、气功康复法等,可外练筋骨皮、内养精气神;自然康复法如空气疗法、森林浴、海水浴等,可吸大自然之精气,充实于形体;饮食康复法则于食养、食疗中滋养精气:传统体育康复法中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使人体气血流畅,养精益气静神,“三宝”不散乱,有益于精气神的保养。在情志康复方面,情志为病,首先伤神,调摄情志是保养精气神的重要途径。中医心理康复法、气功康复法、娱乐康复法等可使平素性情急躁、易于紧张焦虑的患者涵养精神,安神逸态,患者自我调节,松弛精神,以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产生;力求形体健康,促进精神充沛,精气神健旺;促进形体功能康复,使形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协调平衡,达到形与神俱,实现整体康复的目的。可见,精、气、神论在中医康复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节情志论情志是指“七情五志”。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喜、怒、忧、思、恐为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在中医康复学发展史上,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强烈的精神刺激,不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也会影响脏腑气血运行,引起许多疾病。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各不同,但其共同功能是藏精而化神。《灵枢·本藏》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而五脏所藏精气不一,与五神的关系也各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功能正常,精气充足,人即精神充沛。·4·第一章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七情五志生于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虽分主魂意神魄志的“五神志”与怒喜思悲恐的“五情志”,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所主的“五神志”和“五(七)情志”均受心神调节与控制。《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所以,古代养生康复摄神,调节情志,首先注重保养心神。情志由五脏所分主,情志太过则分别损害相应的五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为肝志,暴怒则伤肝,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上冲,出现头胀眩晕,甚至昏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灵枢·本神》还叙述了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证,“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天,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悦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天,死于春…”因此,预防情志所伤,当以调节七情为主。同时,情志变化可使人体气机失调,影响脏腑功能。《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异常也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损形伤神,导致形体精神俱病。疾病也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疾病的痛苦可以使某些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无疑是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的。因此,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能起到一般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既有利于药物发挥功效,也有利于脏腑功能恢复,可促使疾病好转,加速痊愈,缩短病程。中医康复在临床治疗中以中医心理康复法为主,既有情志相胜法又有情志导引法治疗情志病变,如“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也采用心理治疗和语言劝导、劝说开导,“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灵枢·师传》)。同时,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怡心养神、调畅情志,提倡清心少欲、远名利、少私欲、节财欲、节色欲,保真精,有利于疾病康复。中医康复除运用情志康复法以外,还采用娱乐康复法来调畅情志。音乐疗法可开郁、安神、制怒、减轻疼痛,使人振奋;歌咏疗法可怡情养性、改善情绪、除忧郁、去悲伤,增强患者抗病信心和勇气:舞蹈疗法既可娱情畅志,又可舒筋活血;琴棋书画疗法则使人心境恬愉、遣情益智、陶冶性情、寄托情怀、抒发郁气、愉心畅志。临床上,娱乐康复法是情志康复的重要手段。5第二章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第一节整体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基础之上,是中医康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基本观点包括人与自然一体观、人自身的形神一体观、人与社会一体观三方面的内容。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中医康复学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或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使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统一、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这种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称之为整体康复观。一、人与自然一体观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漫长的自身发展过程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自然的能力,并随自然界的变化,维持和调整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就是人与自然一体的观点,又称为天人相应。(一)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中医整体观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其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灵枢·岁露论》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也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中对康复患者生理、心理、病理诸方面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甚多,如日月星辰、五运六气、山川风土、金石草木、昆虫禽鱼、寒暑燥湿,以及它们按自然法则的运动变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二)重视因时因地而异的康复原则1.顺应时序变化(1)四季之变:人体功能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适应,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和寒热温凉的变化,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之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因而在康复医疗过程中因时制宜是一个重要原则,要顺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依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调理脏腑,调畅气血,调摄精神,保持和恢复人体脏腑功能,使阴平阳秘,气血流畅,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专门论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时养生康复规律,指出对慢性阳虚患者,当借助春夏自然界阳气升发之际以培扶阳气:对慢性阴虚患者,应借秋冬阴气敛藏之际而滋养阴精。由于康复患者均为老弱病残损,正气亏虚,精血耗损,脏腑虚弱,阳不能固护于外.阴不能营守于内,人体生理调节功能失常,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功能比正常人差。若自然环境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更容易加重病情或并发其他疾病。例如,春季精神病的复发率较高,在·6✉···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临床诊断学 临床中医诊疗学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