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作者】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页数】333【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206-17133-8【分类】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审美德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参考文献】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6.图书目录:《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内容提要:《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一书介绍了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二者的关系,分析了美术教学的现状,探索了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详细论述了基于美术教育的审美素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阐述,旨在优化美术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重任。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美术教育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任务。审美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美术教育,还需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内容试读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第一节美术教育简介一、关于美术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t”,主要含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发展到繁盛与成熟阶段时,逐步产生并确立了一套古希腊式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含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概念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当代国际通用英语中的“At”一词仍然既做“艺术”解,又做“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t”其实仅仅就是指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一绘画。而他们的“Thefieart'”,中国人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这一名词在中国出现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在这以后,“美1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术”一词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同时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成了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具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因此,在概念定义中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时,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也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词“A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一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一绘画。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同样在本书中,以下关于美术教育的阐述中提到的美术的范畴也指的是关于汉语定义里的视觉艺术部分。虽然“美术”这个概念在中外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但是最终在汉语里,美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可视平面或立体造型形式的艺术,包括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艺术概论的定义中,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将美术归结为“空间艺术”。根据当今设计应用美术呈现的方式所定义的“视觉艺术”也包括了对美术的定义。虽然根据不同的角度对“美术”定义的称谓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对“美术”的定义其实是一样的,主要突出了美术指的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艺术形态,同时占据了一定的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或者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虽然“美术”一词自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之后才传入中国,但是其2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发展可谓又快又广,并且在这之前,中国古代历史也已经早有关于美术创作方面的活动。如今,21世纪整个美术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已经不同当年了。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前进与更新的时代,最初的美术所包含的内容也渐渐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现在美术创作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领域中随处可见。但根据其特点和社会分工的不同,目前所定义的美术内容将着眼点放在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工艺设计、美术造型及手工制作上面。美术的诞生主要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社会世界客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而产生,其实也印证了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诞生的,美术也是一样。虽然历史上也有人说美术起源于“巫术”“模仿”“游戏”等各种观念,但是根据美术所创作的过程以及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所谓的美术的创造依然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在很多学术领域把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所以关于美术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些定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为了创造形象,人们也经常通过对其外观形态进行塑造。例如,绘画采用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运用雕刻、塑造的技艺手段,工艺美术采用切、镂、削等手段。最终呈现的造型结果可以是立体造型,也可以是平面造型,有色彩、有黑白、有具象、有抽象。其次,把美术定义为空间艺术是因为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上按物理学的概念,把长度、高度、深度称作“三度空间”,尤其是大家经常所见的建筑和雕塑都是体现了三维深度的塑造美感。关于绘画也是通过对生活场景中某一个瞬间的记忆,从而在二维的平面内体现了三维的空间魅力,也在二维画面表现了时空的意味。再次,美术也称作视觉艺术。这是因为人们前面所讲到的创造的某一个形体必须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一切通过视觉感受的艺术、形态、符号3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人们所讲的视觉艺术。最后,美术的前几项定义都存在了一个共同点,不管是人们所讲的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还是视觉艺术,它们都只是反映的某一个客观对象的瞬间状态;不像音乐、舞蹈那样,是一个通过人的身体的时间延续性的艺术欣赏。创作者最终呈现的自己心灵的体会是一个静态的,而欣赏者也只是通过一个静态的形式进行体会。二、关于教育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含有“引出”之意,即用引导方法使人身心得到发展。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两字合并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说文》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应该说,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就随之产生了教育,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将教育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教育的起源说,历史上有几种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第一,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主要是把教育的过程看成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发源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西方学者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生物的起源,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性,其实这是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不完善理论,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其实,这也表明了教育4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是无法被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第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主要是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提出来的。他认为,早期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和教材,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他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教育即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第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以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教育家为代表,最早的是米丁斯基所著的《世界教育史》。在书中,米丁斯基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中国,关于教育的起源也有一些与西方相同或相对的观,点。就目前来看,人们所见到的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先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产生后,社会性及目的性则更为鲜明。因此,人们应该把教育看成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上述关于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起源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和怎样实施教育这一活动过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人世间,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其实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教育的构成因素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应该说教师的职业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离开了教师,也就不存在教育及其过程,而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看成教师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发生变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5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者会着重考虑培养具有哪一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好比在古代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培养的是“官吏”“统治者”,西方国家所培养的是“僧侣”“骑士”;而在现代社会,所培养的是“公民”“劳动者”或“接班人”;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教育最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手段及内容。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构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如中国西周时期实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都包含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在西方,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经中世纪到近代,教育组成部分也基本上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在探讨人的发展和教育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如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等,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审美的陶冶。虽有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但正式使用这些概念的是1902年清朝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此后,“三育”概念的使用就逐渐得以推广。我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在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新式教育政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四育”方针。在目前,我国公认教育的内容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三、美术教育上文讲到了美术和教育的相关内容,而美术教育是在这两者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美术教育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个合成词组。也就是说,他是6···试读结束···...

    2023-03-25 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心得体会

  • 【古也美术教育】专业素描系统课,从0基础到高级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古也美术教育】专业素描系统课,从0基础到高级《古也专业素描系统课》从0基础到高级,有12年美术教育行业一线教学经验,擅长想象力、创意能力培养。文件目录古也素描课1.m4古也素描课2.m4古也素描课3.m4古也素描课4.m4古也素描课5.m4古也素描课6.m4古也素描课7.m4古也素描课8.m4古也素描课9.m4古也素描课10.m4古也素描课11.m4古也素描课12.m4古也素描课13.m4古也素描课14.m4古也素描课15.m4古也素描课16.m4古也素描课17.m4古也素描课18.m4古也素描课19.m4古也素描课20.m4古也素描课21.m4古也素描课22.m4古也素描课23.m4古也素描课24.m4古也素描课25.m4古也素描课26.m4古也素描课27.m4古也素描课28.m4古也素描课29.m4古也素描课30.m4古也素描课31.m4古也素描课32.m4古也素描课33.m4古也素描课34.m4古也素描课35.m4古也素描课36.m4古也素描课37.m4古也素描课38.m4古也素描课39.m4古也素描课40.m4古也素描课41.m4古也素描课42.m4古也素描课43.m4古也素描课44.m4古也素描课45.m4古也素描课46.m4古也素描课47.m4古也素描课48.m4古也素描课49.m4古也素描课50.m4古也素描课51.m4古也素描课52.m4素描...

    2023-03-25

  • 【古也美术教育】想象力画画与艺术修养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古也美术教育】-想象力画画与艺术修养古也美术教育第一大V,粉丝超600万,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12年美术教育行业一线教学经验,擅长想象力。文件目录1、开课前的说明.m42、工具准备说明.m43、《拥挤的路》创作能力课.m44、《灯泡想象力》创作能力课.m45、《森林故事》创作能力课.m46、《夏日印象》画画神技能课.m47、《钥匙变了》创作能力课.m48、《晚上的厨房》创作能力课.m49、《水果狂人》创作能力课.m410、《桃花源》画画神技能课.m411、《折线城市》专业想象力课.m412、《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艺术修养课.m413、《创意点线面》创作能力课.m414、《炽热的生命》画画神技能课.m415、《如何理解中国艺术》艺术修养课.m416、《瓶瓶罐罐中的高级配色》画画神技能课.m417、《如何欣赏艺术和创造自己的作品》艺术修养课.m418、《AB的无限可能》专业想象力课.m419、《块面之美·机理拓印》画画神技能课.m420、《拥挤的脸》创作能力课.m421、《忆江南》画画神技能课.m422、《幻想城市》画画神技能课.m423、《放空的午后》创作能力课.m424、《几何图形可爱的小动物》创作能力课.m425、《有趣的绳子》画画神技能课.m426、《图形的联想训练》专业想象力课.m427、《荷塘月色》画画神技能课.m428、《颜色的搭配训练》画画神技能课.m429、《神奇的黑白画》画画神技能课.m430、《多色小屋》创作能力课.m431、《牙刷画冰湖》画画神技能课.m432、《神奇的影子》专业想象力课.m433、《动漫基础漫画线条漫画造型》画画神技能课.m434、《超强的观察力》《生活中的惊喜》专业想象力课.m435、《丙烯画云船》画画神技能课.m436、《秋叶想象力》专业想象力课.m437、《FH的奇妙联想》专业想象力课.m4.m438、《元宇宙的畅享》创作能力课.m439、《有趣的橡皮画》画画神技能课.m440、《3,7,8的奇妙联想》专业想象力课.m441、《右脑大爆炸》专业想象力课.m442、《中国红》画画神技能课.m443、《梵高》艺术修养课.m444、《鱼水猫》创作能力课.m445、《它是什么的局部》专业想象力课.m446、《唯美简单的国画》画画神技能课.m447、《爆炸油画棒》画画神技能课.m448、《彩铅神技能》画画神技能课.m449、《生活中的立体与流体》创作能力课.m450、《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艺术修养课.m451、《印象夕阳》画画神技能课.m452、《猫空》《归雁》画画神技能课.m453、《神奇的光影画》专业想象力课.m454、《钱商和他的妻子》艺术修养课.m455、《水色动物》画画神技能课.m456、《水彩风景》画画神技能课.m457、《好玩的立体画》画画神技能课.m458、《好看的颜色》画画神技能课.m459、《维纳斯》艺术修养课.m460、《少年有梦》创作能力课.m461、《逗比自画像》创作能力课.m462、《剪辑故事脚本创意课》创作能力课.m463、《马克笔画江南》画画神技能课.m464、《冬日序曲》创作能力课.m465、《几何名画》创作能力课.m466、《动物变E了》专业想象力课.m467、《国画的工具》画画神技能课.m468、《国画枇杷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69、《国画葡萄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0、《国画桃子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1、《国画南瓜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1、《国画南瓜画法》画画神技能课(1).m472、《国画丝瓜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3、《国画喇叭花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4、《国画柿子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5、《国画茄子画法》画画神技能课.m476、第一节口才课《口部操表情操》.m477、第二节口才课《老虎学爬树》.m478、第三节口才课《古诗朗诵》.m479、第四节口才课《假如我是一片雪花》.m480、第五节口才课《狐假虎威》.m481、第一节动漫《开课前的准备》.m482、第二节动漫《三庭五眼和基础人体》.m483、第三节动漫《线条基础》.m484、第四节动漫《Q版头像示范》.m485、第五节动漫《q版头像的不同角度》.m4...

    2023-03-25

  •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作者】(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丛书名】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页数】85【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340-8672-4【价格】32.00【分类】教育目的-研究【参考文献】(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内容提要: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今日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怀特海的教育观念,本书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开展研究和讨论:①教育的目的;②教育的节奏;③技能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④古典著作在教育中的地位;⑤数学课程体系;⑥数学课程体系。《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内容试读第一章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教育的日的文化修养是思维活动,是善与美的感悟能力。一知半解无关文化修养,经纶满腹则是天底下最令人生厌、最一无是处的了。我们应该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精通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文化修养能让人触及哲学之高深、艺术之高雅。我们要牢记,智育重在自我发展,主要介于16岁到30岁之间。教养形成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由母亲给予引导。拉格比公学曾有名学童,读书时寂寂无闻,但长大后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此有人甚是惊讶,不过坦普尔大主教则回应说:“18岁之前论成败尚早,18岁以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他的这番话充分表达了我的观点。培养儿童敏捷的思维,重中之重是警惕下面要提到的“僵化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却未经运用、验证,也没有同其他思想产生前所未有的碰撞。教育史上有种现象最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会涌现出一大批天赋异禀的人才,而后却沦落为炫耀才学和墨守成规之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校里处处充斥着呆板、僵化的思想。思想一旦僵化,教育则毫无用处;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教育贻害无穷。1弗雷德里克·坦普尔(FrederickTemle,1821一l902),英国教育改革家。1857年任拉格比公学校长,1896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著有《宗教与科学的关系》(TheRelatioBetweeReligioadSciece)。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拉丁语警句“高尚遭腐化,最为痛心疾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除了偶尔难得一见的思想上的活跃,以往的教育无一不沾染僵化呆板之气。聪慧的女性即使没有受过教育,只要阅历丰富,到了中年也会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是因为她们没有受到僵化思想那令人室息的束缚。激励人类取得伟大成就的每一次思想变革,都是对僵化思想的强烈抗争。然而变革过后令人叹息的是,由于对人的心理缺乏起码的认识,某些教育制度会重蹈覆辙,用其僵化的思想束缚人类。那么,现有的教育体制如何防范思想的陈腐僵化呢?我们提出两条教育准则:一是所授科目不能过多、过杂;二是要教就要教得透彻。科目繁杂,教学则如蜻蜓点水,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支离破碎的观念,得不到任何思想火花的启迪。灌输给学生的重要概念应少而精,并且尽可能让他们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应该自己掌握这些概念,也要明白这些概念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得以运用。教育初始阶段,学生要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他们必须要发现,掌握一般概念有助于理解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各类事物。所谓“生活”,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理解”,包括逻辑分析,但又不仅仅是逻辑分析。我所说的“理解”还可以用一则法国谚语来解释:“理解即宽恕。”卖弄学问的人往往对实用教育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教育无用,这样的教育算什么?接受教育不为了学以致用,难道是为了弃之不用吗?不论人生目标是什么,教育当然应该有用武之地。教育对圣·奥古斯丁3有用,对拿破仑也有用。教育有用因为理解有用。1拉丁语原文为:Corrutiootimi,eimao2法语原文为:Toutcomredre,c'ettoutexcuer。.此处的“理解”有“参悟”之意。3圣·奥古斯丁(SaitAugutie)可以指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tAureliuAugutiu,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AugutieofHio],354一430),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另二位是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SaitAugutieofCateury,?604),他曾奉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之命,于597年到英格兰传教,并担任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本书原著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位。2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我不讨论文学教育培养的那种理解能力,也不想被人认为是在大谈特谈古典或现代课程体系各自的优点。我只想说,我们想要的理解,是理解不断复现的当下。以前的知识的唯一用途是赋予我们应对当下的能力。没有什么比忽视当下对年轻人思想的危害更大了。当下之中,无所不有;它是神圣之地,既是过去,又是未来。同时还要明白,200年前的时代和2000年前的时代并无二致,都是过去。也不要被年代的细枝末节引入歧途。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所处的年代与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3生活的年代都是历史。先贤跨越时空界限,精神得以交融,是多么壮丽而激动人心的情境。不过,交汇之地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下;而他们要穿越怎样的时间长河,才能抵达当下这一相聚之地就无关紧要了。现在谈谈科学教育和逻辑教育。我们知道,在这两个领域中,思想不能得以应用,肯定是有害的。应用思想概念,指的是将思想概念同构成生命的涓涓细流相结合,包括构成我们生活的知觉、情感、希望、欲望及调整思维的心理活动。我想象得出,有些人用被动接受的零碎思想概念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这样人性就泯灭了一或许某些报纸的编辑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在科学训练中,对待概念,首先是要证明它。不过,请允许我扩展一下“证明”的含义:它是指证明概念有无价值。如果体现概念的命题是不正确的,那么这个概念就没有什么价值。同理,证明概念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或逻辑证明命题是否为真。然而,证明真伪是否要先于概念,并不重要。毕竟,有威信的老师提出的观点完全可以作为充分的证据。面对一组新命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其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日后生活中的通常做法。严格地说,如果事物无关宏旨,我们不会去证明或证伪。狭义而言,证明和理解两个1莫里哀(Moliere,1622一1673),本名让·巴狄斯特·波克兰,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代表作有《伪君子》《愤世嫉俗》和《吝啬鬼》等。2索福克勒斯(Sohocle,.约公元前496一公元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一生共创作了123部剧本,传世剧作有《埃阿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等。3雏吉尔(Virgil,公元前70一前19),古罗马诗人。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其诗作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过程无须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进行严格的区分;两者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一定要分出孰先孰后,那应该以实际运用中得到的理解为先。此外,尽量不要孤立地使用命题。注意,我不是说,先用一组精巧的实验阐明命题一,然后予以证明;再用一组精巧的实验阐明命题二,然后予以证明;如此这般,贯穿整本书。这样做简直无聊透顶。相关原理要一并运用,不同命题的采用可以不分先后顺序、不限次数。理论性主题的具体应用要选择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并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一同研究。理论论述应简明扼要;太过冗长则不易准确、透彻地理解,还要尽可能严谨。理论知识一知半解,还不断堆砌,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理论与实践不应混淆。学生要能区分什么是证明,什么是应用。我是这样的观点,凡是能证明的就应该运用;凡是能应用的、可行的就能够予以证明。但我绝不是说,证明和应用是一回事。说到这里,我可以进一步阐明我的论据,只不过表面看起来有点偏离主题。我们慢慢地意识到,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需要天赋的智慧和自发的探究;这种天赋和探究远远不只是空洞地了解某一科学或文学分支。对于这一真知灼见,前人的认识是不足的。以前有些私立学校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教师既能左手投掷板球,又要对足球有兴致,却不问教师的学养如何,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教育可不是打板球或踢足球,也不仅仅是知识广博与否。教育是掌握并利用知识的艺术。传授这种艺术实非易事。只要有教育价值的教科书一经问世,就一定会有人评论说该书很难用于教学。教科书当然要有教学难度,否则就没有教育的意义,就应该付之一炬。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安逸、享乐、一路鲜花往往直入歧途。这一歧途体现在,考核出什么题目,书本上或课堂上就教学生背诵这些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下,考核学生的题目应由学生的任课教师亲自设定或修订,否则教育系统不可能成功。校外评估人员可以对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报告;但未经老师细心指导过的问题,或没有得到老师点拨的问题,评估人员不能向学生提问。当然,这一原则也有例外,但例外也往往是在总体原则容许的范畴之内。4第一章教育的目的现在,回到之前我提出的观点:理论概念始终应该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得到有价值的应用。推行这一主张并不容易,应该说非常困难。因为应用理论概念不仅包括活用知识,还要防止知识僵化,而知识僵化又是各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理想过程取决于众多不可忽视的因素,涉及教师的才干、学生的智力类型、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学校环境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此类相关因素。正因如此,统一的校外考核有百害而无一利。抨击校外考核,不是因为我们格格不入,也不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抨击惯例。我们没有那么幼稚;而且,这种考核有监督教学是否懈怠的作用。我们批判这一做法的原因非常明确也非常务实,因为它毁掉了教育的精粹。从经验出发分析教育的核心任务,你会发现,教育之所以能取得瞩目的成就,依赖于谨慎、细致地协调众多可变因素。这是由于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的思想,而不是僵死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判断能力,培养掌控复杂混乱局面的能力以及在特殊情况运用理论进行预判的能力一所有这些不是通过考试科目清单中预先设定好的条条框框来实现的。我恳请诸位一线教师注意,只要维持良好的纪律,向整个班级的学生灌输一些僵化的知识向来不是难事。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单全收,这看上去没什么不妥。如此一来,学生就知道怎样解二次方程了。但是,教会学生解二次方程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说法:人脑是一种工具,使用前要先打磨锋利:培养解二次方程的能力,就是这种打磨过程。这种说法尽管有些道理并且经久不衰,但不免片面,其表现出的极端谬误有可能扼杀当今世界涌现出的天才。我不知道是谁将人的头脑比作冰冷的工具,或许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抑或是他们合议后得出的论断。不论谁是始作俑者,这种说法得到了声名显赫人士的认可,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是不管它有多权威,认可度有多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抨击:将人脑视为工具,这是教育理论有史以来引入的最致命、最荒谬、最危险的一个概念。人的头脑从来都不是被动、消1古希腊七贤,古代希腊七位名人的统称,现代人了解较多的只有立法者梭伦和哲学家泰勒斯两人,剩余五人一般认为是奇伦、毕阿斯、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但无法确定。5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极的;相反,它始终都充满活力,结构精妙,善于接纳,又反应敏捷。你不能为了打磨而压制其活力。不管讲授的内容能引起多大的兴趣,都要立即予以激发;不管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都要立即得到训练;不管教学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都必须立即体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黄金法则,也是很难遵循的法则。困难就困难在,任何语言形式无论调整得多么准确,都无法邀发学生理解一般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热情。一线教师都明白,教育要有耐心,需要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积累。读书做学问,仅凭大而化之的一般原则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踏上康庄大道的。谚语有云:见树木易,见森林难。这里的“见森林难”恰恰是我着重强调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能否培养学生既能见树木,又能见森林的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一直极力主张根除科目之间各行其事这一致命问题,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内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活力。“活力”这一核心要素我们弃之不顾,反而要学生学代数,但只是学完就完,没有后续扩展。几何如此,科学如此,历史还是如此。还有几门语言课程,熟练掌握的寥寥无几。最枯燥的当属文学课:选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给出学生要死记硬背的词语注释、情节、人物的简短分析,仅此而已。我们体验过什么是活力,那这样一堆科目能说是体现了教育的活力吗?这充其量也就是某个神灵在思考怎么创造一个世界、怎么将其捏合成型时,头脑中可供参照的一份粗略的目录。二次方程问题尚未定论,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要教学生解二次方程式呢?如果二次方程不适合某一相关课程,当然就没有理由教。而且,虽然数学在综合素质培养中所涉及的范围应尽量广泛,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代数求解二次方程问题,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专业数学知识呢?对此,我是有些怀疑的。我想提醒诸位,我还没有谈到专业内容及心理因素,两者对于理想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讨论心理也好、专业内容也罢,都是在回避核心问题;我在此提及只是避免大家对我的回答产生误解。二次方程隶属于代数,而代数是智力工具,其作用是清晰呈现世界上与数量相关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代数教学是无论如何都6···试读结束···...

    2022-08-30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

  •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作者】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页数】333【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206-17133-8【分类】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审美德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参考文献】仲晓莲,董诣卿,刘淼主编.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6.图书目录: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内容提要:《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一书介绍了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二者的关系,分析了美术教学的现状,探索了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详细论述了基于美术教育的审美素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阐述,旨在优化美术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重任。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美术教育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任务。审美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美术教育,还需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内容试读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第一节美术教育简介一、关于美术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t”,主要含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发展到繁盛与成熟阶段时,逐步产生并确立了一套古希腊式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含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概念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当代国际通用英语中的“At”一词仍然既做“艺术”解,又做“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t”其实仅仅就是指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一绘画。而他们的“Thefieart'”,中国人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这一名词在中国出现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在这以后,“美1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术”一词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同时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成了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具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因此,在概念定义中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时,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也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词“A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一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一绘画。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同样在本书中,以下关于美术教育的阐述中提到的美术的范畴也指的是关于汉语定义里的视觉艺术部分。虽然“美术”这个概念在中外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但是最终在汉语里,美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可视平面或立体造型形式的艺术,包括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艺术概论的定义中,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将美术归结为“空间艺术”。根据当今设计应用美术呈现的方式所定义的“视觉艺术”也包括了对美术的定义。虽然根据不同的角度对“美术”定义的称谓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对“美术”的定义其实是一样的,主要突出了美术指的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艺术形态,同时占据了一定的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或者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虽然“美术”一词自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之后才传入中国,但是其2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发展可谓又快又广,并且在这之前,中国古代历史也已经早有关于美术创作方面的活动。如今,21世纪整个美术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已经不同当年了。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前进与更新的时代,最初的美术所包含的内容也渐渐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现在美术创作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领域中随处可见。但根据其特点和社会分工的不同,目前所定义的美术内容将着眼点放在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工艺设计、美术造型及手工制作上面。美术的诞生主要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社会世界客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而产生,其实也印证了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诞生的,美术也是一样。虽然历史上也有人说美术起源于“巫术”“模仿”“游戏”等各种观念,但是根据美术所创作的过程以及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所谓的美术的创造依然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在很多学术领域把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所以关于美术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些定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为了创造形象,人们也经常通过对其外观形态进行塑造。例如,绘画采用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运用雕刻、塑造的技艺手段,工艺美术采用切、镂、削等手段。最终呈现的造型结果可以是立体造型,也可以是平面造型,有色彩、有黑白、有具象、有抽象。其次,把美术定义为空间艺术是因为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上按物理学的概念,把长度、高度、深度称作“三度空间”,尤其是大家经常所见的建筑和雕塑都是体现了三维深度的塑造美感。关于绘画也是通过对生活场景中某一个瞬间的记忆,从而在二维的平面内体现了三维的空间魅力,也在二维画面表现了时空的意味。再次,美术也称作视觉艺术。这是因为人们前面所讲到的创造的某一个形体必须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一切通过视觉感受的艺术、形态、符号3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人们所讲的视觉艺术。最后,美术的前几项定义都存在了一个共同点,不管是人们所讲的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还是视觉艺术,它们都只是反映的某一个客观对象的瞬间状态;不像音乐、舞蹈那样,是一个通过人的身体的时间延续性的艺术欣赏。创作者最终呈现的自己心灵的体会是一个静态的,而欣赏者也只是通过一个静态的形式进行体会。二、关于教育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含有“引出”之意,即用引导方法使人身心得到发展。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两字合并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说文》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应该说,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就随之产生了教育,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将教育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教育的起源说,历史上有几种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第一,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主要是把教育的过程看成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发源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西方学者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生物的起源,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性,其实这是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不完善理论,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其实,这也表明了教育4第一章美术教育概述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是无法被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第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主要是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提出来的。他认为,早期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和教材,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他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教育即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第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以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教育家为代表,最早的是米丁斯基所著的《世界教育史》。在书中,米丁斯基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中国,关于教育的起源也有一些与西方相同或相对的观,点。就目前来看,人们所见到的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先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产生后,社会性及目的性则更为鲜明。因此,人们应该把教育看成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上述关于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起源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和怎样实施教育这一活动过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人世间,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其实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教育的构成因素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应该说教师的职业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离开了教师,也就不存在教育及其过程,而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看成教师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发生变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5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者会着重考虑培养具有哪一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好比在古代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培养的是“官吏”“统治者”,西方国家所培养的是“僧侣”“骑士”;而在现代社会,所培养的是“公民”“劳动者”或“接班人”;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教育最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手段及内容。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构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如中国西周时期实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都包含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在西方,从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经中世纪到近代,教育组成部分也基本上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在探讨人的发展和教育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如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等,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审美的陶冶。虽有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但正式使用这些概念的是1902年清朝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此后,“三育”概念的使用就逐渐得以推广。我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在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新式教育政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四育”方针。在目前,我国公认教育的内容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三、美术教育上文讲到了美术和教育的相关内容,而美术教育是在这两者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美术教育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个合成词组。也就是说,他是6···试读结束···...

    2022-08-30 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 《美国美术教育》刘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美术教育》【作者】刘南著【丛书名】当代美术教育文库【页数】254【出版社】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56-8488-2【价格】CNY68.00【分类】美术教育-美国【参考文献】刘南著.美国美术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美术教育》内容提要:章主要回顾美国两百多年中不同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第二章介绍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第三章是美国学校以外的美术教育;第四章讲述美国专业美术教育,主要界定三种办学模式及其特征:传统的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的美术系,以及社区大专学院的美术系,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为例,从具体个案来分析美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师聘用,以及研究生培养情况;第五章侧重介绍美国美术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六章总结美国当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选择几个目前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加以探讨。《美国美术教育》内容试读第一章理美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2美国美术教育早期美术教育: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研究一个国家的美术教育的时候,必须首先了解其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这其中包含了主要的教学思想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提出这些思想的主要的美术教育家。这一章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并勾勒出这样一个大的线索脉络美国美术教育起源于社区、社会和国家自身的需要。和中国相比,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自1776年独立以来,只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美国注重创新和科技,它又是一个移民国家,从早期的欧洲移民,到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美国文化总是保持着新鲜的活力,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优点的同时,创造新的多元文化。美国早期的开拓者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自由和民主的国家。在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初始阶段,生存是最为重要的需求。因此,那时的美术教育是用来帮助工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美丽的艺术品。早在174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jamiFrakli)就提倡美术教育的实用性和物质性价值。他在《关于对宾夕法尼亚州青少年教育的建议》(ProoalRelatigtotheEducatioofYouthiPeyIvaia阳)一文中写道:“美术教育不是用来教孩子们怎样画美丽的图画,而是来帮助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生活需要的。对美国来说,发明一部机器或是改进一套工具要比拉斐尔的一幅名画更重要。”【1就富兰克林的观点来看,美术教育是用来建设国家的,用来满足一个年轻的国家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美国早期的美术教育侧重培养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技能,例如如何制造和设计各种家具、生产工具,以及日用品等。在《培养艺术的视角》(EducatigArtiticViio)一书中,艾略特·W.艾斯纳(ElliotW.Eier)总结道:“自1642至第一章美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31860年间,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技能培养、手工技能发展、日用品制造等,成为美国建国之前和之初的美术教育主要特征之一,任何纯粹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只是少数天才和富有的上层社会的需求。”[21那么,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技能培养反映在美术课教学上就主要是素描教学,以徒手画和设计为主,内容包括基本线条练习、平面图案设计、几何形状物体等铅笔画练习。这一时期,色彩并没有被包括在教学内容之内,直到1880年以后它才逐渐纳入美术课教学。最早把色彩包括在教学大纲中的是科罗拉多州(1893年),但色彩是在科学课程中教授的。把素描教学最先介绍到普通学校的,是波士顿的威廉姆·本特利·福尔(VilliamBetlyFowle)和费城的威廉姆·麦尼法(VilliamMiifie)。1825年,威廉姆·本特利·福尔翻译介绍法国的M.路易斯·弗兰克尔(M.LouiFracoeur)1822年的原著手稿而发表的素描教材名为《以线造型的素描》(AItroductioToLiearDrawig)L3],并把它作为波士顿师范学校的教材。1842至1852年,本特利·福尔把素描课程介绍到波士顿的公立中小学校中,他主张教授轮廓线素描,同时介绍版画教学。威廉姆·麦尼法认为素描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创造图画,他主张运用素描的技法来帮助产品和工业设计。他指出:“仅在1852年,美国就从英国进口了三千六百万美元的纺织品,从法国进口了一千一百万美元的纺织品。很明显,美国需要培养相应的设计和手工制造者,学校,特别是美术课,迫切需要培养能够胜任这一任务的人才。”[4随着工业的发展,同时为了与英国和法国在工业和商业上竞争,1864年,波士顿的公立学校开始把美术课作为必修课,教授素描和商品设计。以工业产品设计为目的的素描教学一被称为工业素描教学一开始发展起来。美国内战前,一些关于素描的教材出现了。约翰·鲁本斯·史密斯(JohRueSmith)在1822年出版的《青少年素描手4美国美术教育册》(TheJuveileDrawig-Book)和前面提到的1825年威廉姆·本特利·福尔发表的《以线造型的素描》,以及伦勃朗·皮尔(RemradtPeale)在仔细研究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素描教学实践的不同之处之后,于1834年出版的《素描艺术:供学校和家庭使用的素描和书写手册》(Grahic:.AMaualofDrawigadWritig,fortheUeofSchooladFamilie)些手册和教材的出版,对基础美术教育起到了普及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可以自学素描。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秘书霍瑞斯·曼(HoraceMa)到普鲁士观察素描教学的方法,1844年,他在《普通学校期刊》(CommoSchoolJoura/)第6期和第7期上发表了系列课程范例,共24篇,介绍普鲁士的彼得·史密德(PeterSchmidt)的素描课程。他认为素描不应只用于商业,而应该视为一种优美的具有表现性的语言,即一种交流的工具。在他强调教授素描的重要性时,他指出:“素描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提高表达观念的能力。如果艺术在人们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就应当在学校中教授它。”〔5]霍瑞斯·曼的努力使素描教学更具有人文色彩,但在当时美国的整体环境下,工业素描还是占主导地位。1870年,马萨诸塞州教育部通过了素描法案,这成为美国第一条关于艺术的法案,它要求在公共学校中设立素描课,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1871年,沃尔特·史密斯(ValterSmith),一名英国素描教师,被聘为马萨诸塞州艺术教育顾问,他建立了马萨诸塞州美术师范学校。他开始在全州包括波士顿的公立学校建立系统的、严格的素描教学,教授徒手画、写生、记忆画、几何形体、透视素描等课程。他是第一位使素描教学在学校中系统化的教师。史密斯设计发行的《素描教科书》(TheDrawigBook)成为当时公立学校的美术教材。但史密斯的素描第一章美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5教学仍是为工业设计制造的发展而服务的。[6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术教育兴起于19世纪后期直至20世纪20年代的图画研究运动,在普及美术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提高,美术作品复制印刷品的质量和数量大幅提高,大众对艺术的渴望,以及越来越多的新移民的孩子更容易通过图画来识字等原因,使图画研究运动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卡·W.尼尔(OcarW.Neale),他设计出版的《世界著名绘画》(Vorld.-FamouPicture)包含200幅图画,并被拿到学校示范讲解。他的这本书,在大萧条时期仍然有很好的销路,仅在得克萨斯州就售出三万本。【1教师可以使用文艺复兴以来的名画复制品介绍艺术家、文化、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不同的复制品小卡片进行讨论,还可以进行知识问答。图片背面都提供了作品的相关信息,即使没有接受美术专业训练的教师和家长也可以使用图画来教学。19世纪后半期,儿童中心论开始发展起来。这种理论是以儿童的需要来组织教学,而不是根据主题内容教学。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与成人有本质的区别,儿童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独立的有机个体。因此教师不应当一味灌输成人的思想给学生,而是应当提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方向,解决自身问题,随后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学习。其理论基础源于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HeirichPetalozzi)和弗里德里希·弗罗拜欧(FriedrichFroeel)的理论早在19世纪初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素描教学理念已经被许多教师接受。这种教学理念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以及书写能力,而素描正是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很好的方式。6美国美术教育裴斯泰洛齐被认为是儿童中心论的早期提出者之一。他认为素描教学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必需手段,既不是为了实用目的,也不是出于纯粹审美需要。弗罗拜欧认为儿童早期发展最重要的是玩,和外界环境尽可能地互动,在玩中学。这两种理念奠定了儿童中心论的基础,为后来的斯坦利·霍尔(StaleyHall)、约翰·杜威(JohDewey),以及再后来的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ktorLowefeld)更为科学化地研究儿童中心论提供了理论前提斯坦利·霍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组织出版美国心理学研究杂志。在《教学研讨》(ThePedagogicalSemiary)杂志上,斯坦利·霍尔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儿童艺术作品的研究报告8。在1891年,他发现儿童更多地通过图画和空间进行思考而不是文字。他的研究更侧重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价值而不是艺术方面的价值,不过他系统地研究儿童美术所产生的理论对美术教育来说是突破性的,因为在当时的美国美术教育领域,这类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斯坦利·霍尔的学生约翰·杜威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894年到当时刚刚建成的芝加哥大学执教,并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推行他所倡导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Darwi)在生物学上的影响,以及皮尔斯(Peirce)在实用主义哲学上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像其他人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成长。因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儿童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具有主动性和需要的学习者。”[9]进步主义教育的观念对美术教学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上,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活动,教师不能进行干预。直到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使“创造性”“儿童艺术家”“自我表现”等名词常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文献中。1934年出版的杜威的理论巨···试读结束···...

    2022-07-23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 艺术设计卷 12》《美术大观》编辑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作者】《美术大观》编辑部编【页数】522【出版社】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314-7265-0【价格】7800.00(全14卷)【分类】美术-文集-艺术-设计【参考文献】《美术大观》编辑部编.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内容提要:本卷为《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的艺术设计卷,共14册,全面反映了艺术设计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教学研究动态。收录了金波的《品牌崇拜与消费者心理需求》、李小红的《浅谈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韩鸿友的《浅析汉字标志设计》、刘昕的《企业形象推广中的弹性问题》、黄宏伟的《浅谈现代企业标志的创意设计》等文章。《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艺术设计卷12》内容试读艺术设计卷12硬质材料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研究文/杨猛曹文洲材料在纤维艺术中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脂、卤素灯、丝缝钉、金属网、有机玻璃、木、用。现如今,材料与现代纤维艺术更加紧密地藤、树枝、玻璃丝、碟子、珐琅、竹、草蒲、鸟联系起来,很多艺术家一直在探索材料的使笼、绡、铝箔、棕丝、钢网、方铁管等。这些材用,越来越多地将反传统的硬质材料应用于纤料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挖掘它们,它们就会隐没在维艺术中。纤维艺术材料需要创新思路,创建一片模糊之中。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在挖掘它多个模式的现代意义,如今现代纤维艺术语言们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都富有各种有趣的性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质,如粗糙与柔细,板硬与松软,暗淡与艳丽,吸光与反光等,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都显一、硬质材料的种类示着物质本身不同的审美元素,构建了个性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的审美王国。审美要求得以提高,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的二、硬质材料与天然纤维的结合艺术形式,它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丰富和完善了传统视觉艺术上的魅力,冲击着我们以往对传统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人类艺术作品的审美习惯和艺术观念。现代纤维艺术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的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上正日益丰富和完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善,越来越多的硬质材料以新的形势和新的表现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等。各种性能的方法加入到纤维艺术中来,像金属、木材、塑纤维材料,无不对视觉和感情产生直接的影响。料、光纤等材料也开始被广泛应用。硬质材料无物体的使用材料不同,表现方法不同,材料之间论在纤维艺术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同样是的差异就会在艺术表现中有不同的美感,比如硬承载着物质愿望与精神文化审美需求的重要媒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金属材料构成介。硬质材料在纤维艺术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一直的环境给人冷漠的洁净感;木石材料营造的环境作为一个独特的材质类型存在,它将继续伴随人显得质朴无华;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也就具有了研究的价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使形式的视觉美感更加丰值和意义,并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富。轮廓清晰的形状和结构的弹性张力,这种复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合结构形成了新鲜、爽朗、坚硬的造型形态;柔的硬质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软的棉、麻、丝绸、羊毛和其他纤维材料,在编空间。硬质包括铁丝、布、银线、铜丝、树脂、织交织中形成一个模糊的随机张力结构轮廓,从塑胶、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混合材料、而产生了柔软、和谐的形态;如麻与丝相比,前金属丝、金属软管、矽树脂、光纤、丙烯酸树者质地粗糙并有厚重感,后者质地细润有轻柔001-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感:而藤与竹丝相比,前者质地轻软有温暖感,索和研究,使艺术家的创造思维更加敏捷、多后者质地光滑有生硬感;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变。现代观念和意识的不断更新,促使纤维艺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术以丰富多变的形式、高品位的艺术价值、新柔的形态美。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只颖的视觉效果为大众所接受。这一时期的代表要有了对材料性质的感知性认识,从视觉与触有美国艺术家瑞贝卡·孟代尔、美国艺术家卡觉中识别选择,就会使创作与设计达到“因材施洛尔·肖和日本艺术家上野真知子等。这些艺艺”的自由境界。术家在积极拓展材料特性的同时,对材料自身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一直想在现有内涵的表现性进行了更深层和更理性的探索和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以体现与众不同,往研究。往敢于尝试不同的材料,并巧妙地融入创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纤维的材料语言得到这使得纤维艺术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纤更为空前的、全方位的拓展。材料早已不仅仅维设计主要以自然纤维材料进行制作,如丝绸、是作为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物质载体,其差羊毛、棉、麻和其他传统材料:后来发展到引进异引发了艺术家的各类思考。在这个时期,西木板、竹条、人造纤维等材料的运用;现今在纤方后现代艺术开始兴起,纤维艺术家们的艺术维艺术品中,一些金属丝线、铁丝网、塑料、纸思想更加激进,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对材料的张、橡胶等新材料,乃至现成品亦参与其中。总加工制作,又把敏捷的目光投向了现成品材之,纤维艺术无所不用,无所不包。每一种材料料。现成品能够直接与社会生活的信息相沟都有不同的物化形态和审美价值,能够直接或间通,加之艺术家对其自身语言的理解与再创接地触发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尤其是橡胶、金属造,使作品具有一种综合寓意。在比利时第十线、电线、木材、竹子等具有韧性和一些硬质材届布鲁塞尔国际蕾丝当代艺术展上,派特瑞斯料的使用,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塞德斯作品《春天来临前的安静生活》,通的表现空间。如赵丹丹的作品《八月的记忆》,过加热黏合剂的方法,制作出一组人们平常使采用了玻璃丝、不锈钢和棉纤维作为材料,构用的各种器皿、勺子与垫子,一桌空空如也的成满载晶莹透亮的花朵的船只,梦幻地漂浮于空器皿仿佛默默地记录着人们投入到春天繁忙生中,犹如记忆中山花烂漫的日子。拓展纤维的表活前的状态,宁静,安详,值得人们去回忆。现形态,使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综上所述,硬质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独特的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个性,决定着它在纤维艺术创作中从始至终起言。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结合纤维艺术品在家居装饰方面的功能来看,硬质纤维材三、硬质材料发展料的研究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走向在传统的纤维设计里,所选用的材料种类很大众,为生活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在艺术和环少,主要以棉毛为主。后来在现代纤维艺术运动境中以达到整体的和谐,集实用与审美功能于中才开始新材料的融入。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一体,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实现对生活的追学技术的进步使艺术家的创作材料更加丰富。他求。因此,在未来硬质纤维材料的发展中,无们除了把木材、竹、藤、柳条等硬质材料融入纤论是传统和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将发挥着独维艺术的创作中外,还把人造纤维、纸质、塑料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传达观念的媒介和反薄膜等工业产品也作为创作的媒介物,并赋予这映人们个性生活文化内涵的载体也将继续发挥些媒介物以崭新的艺术生命力。对材料的不断探其不可替代的作用。002艺术设计卷12浅析17世纪后的欧美首饰设计文/沈瀚文[内容摘要]西方首饰风格一直以来影响着东方首饰潮流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是工业与社会产生巨大变走向。17世纪后期欧美首饰风格逐渐地接近现代首饰风格。革的时期,西方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工业革命导致本文分阶段介绍17世纪后期首饰设计风格的演变、希望当代了中产阶级的增长,他们想拥有并有能力购买首中国首饰设计师们从中有所借鉴。饰。这个阶段的首饰设计有了影响巨大的革新:[关键词】17-19世纪宝石的时代现代考古所发掘出的宝藏让公众痴迷不已,因此随之带来各种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各类历史风格的从17世纪中期开始,服饰风格的改变使首饰复兴。19世纪的前20年,经典风格甚为流行,因领域呈现出新面貌。为了搭配深色丝绒服饰,黄此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奢华风格开始复兴,金匠们金饰品开始流行。镶嵌珍珠与宝石的黄金底座在也试图复兴古代工艺并仿制古董首饰。设计上显得更为典雅。全球贸易的范围扩大,巴浪漫主义成为19世纪的主要潮流。这一时期西取代印度成为新的主要钻石供应国,因此欧洲主要流行自然形态的首饰:首饰被设计为造型具宝石切割工艺更为进步。这个时期,宝石的镶嵌象的花朵或水果形态。这时期的英国有一种特殊底座要求设计得尽可能小,对饰品的构造和佩戴的黑色服丧首饰(Mourigjewellery),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大颗昂贵的宝石设计使其较易从的维多利亚女王在阿尔伯特王夫死后经常佩戴这底座上取下,这样得以方便改造或重新设计镶嵌·种由墨玉制成的首饰,来表达对所爱人过世的缅底座,并能多次重复利用宝石。珠宝常被用在大怀,此现象因此也被认为非常地贴近浪漫主义哲面积的服饰或胸前装饰物上,有些甚至被缝制学。而此时首饰仍旧被认为是金工艺术的一种象或黏贴在服饰上。欧洲男子会佩戴镶嵌宝石的征。纽扣、搭扣、徽章、肩带与刀柄来吸引女士的注一、商业珠宝的辉煌与首饰设计之初意。植物性的装饰主题以大量的旋涡形状叶子体现在首饰中。为了满足中产阶级对首饰的需求,18世纪中18世纪开始钻石的使用几乎主宰了整个首饰期的首饰开始由工厂批量生产。合成金属与人造设计领域。那时多面明亮型宝石切割工艺已经较宝石组成的非镶嵌型首饰和服装首饰大行其道。发达,这种56个刻面的宝石切割工艺能够最大限然而,富有者为了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确保自度地利用和开发钻石的反射与折射性。华丽的钻己的饰物远离量产的重复,他们不仅佩戴贵重首石镶嵌首饰在宫廷生活中极为重要,大颗钻石饰饰,还主张用艺术化的设计与精细的工艺来打造品通常被佩戴在紧身服外,尺寸较小的钻饰则被首饰。法国艺术首饰匠弗朗索瓦斯(Fracoie装饰在外套上。由于钻石其固有价值较高,体积DeireFrometMeurice)的作品便是一个体现.较小的钻饰开始流行。这个时期,蒂凡尼(TiffayCo.)首次把美国003中国美术教有学术论丛放到了世界首饰的地图上,它因经常为名人制作总的来讲,艺术工艺运动中首饰的主要特点钻饰而获得名声。而后,蒂凡尼品牌也由《蒂凡为:1.造型简化。2.主题偏向自然。3.强调要真尼的早餐》(BreakfatatTiffa')这部电影诚地对待材料。4.以英国乡村为主要灵感来源。广为人知。许多如今名声显赫的高级珠宝品牌三、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时期的首饰在18世纪后纷纷建立起来,如卡地亚(CartierSA)、宝格丽(Bulgari)与梵克雅宝(Va“Nouveau”在法文中为新艺术的意思。新CleefArel)。除了品牌珠宝公司,还有许多艺术运动是艺术与工艺运动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较大的珠宝行诞生,如:伦敦的菲利普斯兄弟它的中心从艺术工艺运动时期的伦敦转向了巴(PhillBrother)、布罗戈登(Brogde)、黎。巴黎的法利兹(Falize)和维塞(Wiee)。他们新艺术运动中的首饰延续发展了艺术与工艺有自己标志性的设计,拥有自己的艺术设计师。运动时期的自然植物造型,提倡“回归自然”。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给珠宝艺术家们进行创作。这个时期的首饰艺术家们以植物、花卉、昆虫、虽然这些创作是非商业性的,但在首饰史上却产女性人体等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并加以简化,生巨大的影响。现代首饰工作室由此诞生,首饰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这种设计制作开始远离独立工匠为雇主工作的模式。风格中最重要的特点为有机的外形,以及对流畅真正的现代首饰设计可能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啊娜线条的运用。新艺术运动风格使当时的首饰设计有了戏剧二、艺术与工艺运动(TheArtCraft性的转变,并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展览中(PariMovemet)时期的首饰IteratioalExhiitio)达到顶峰。弯曲状的1880年前后兴起的艺术与工艺运动起源于英有机形态的首饰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远离国,是一场最有影响力、传播最为广泛的现代设了前一代的植物主题,常常隐藏了情色与死亡的计运动。这场运动的主旨核心为:反对机器化主内容。如勒内·拉利克(ReeLalique)对常见导的批量生产导致的产品水准下降,强调艺术与的贵重石头避而不用,他更喜欢把玻璃、兽角和手工艺的结合。艺术与工艺思想影响到了装饰艺珐琅这些精巧的材料用于作品中。而华丽宏伟的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首饰与金工工艺、珐琅钻石首饰也被设计为先锋派的艺术首饰。虽然这与陶瓷工艺。该运动中的首饰家们强调把重点放种激进的首饰风格并不适合当时的大众,但它体在独立手工艺首饰上,反对机器为主导的工厂首现了18-19世纪首饰设计的高度创造性。饰制作。他们认为工匠同时承载艺术设计与制作四、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时期的首饰的责任会让他们的作品注入灵魂。这些首饰家们避免采用大颗切面宝石而喜好使用自然美丽的弧现代主义几乎与装饰艺术运动同时产生,而面形宝石。他们改变了主流镶嵌设计中的曲线装饰艺术运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性,摒弃造型中的具象图案,取而代之在设计中运动期间的法国服装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的发使用象征意义的图案造型展。装饰运动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力求查尔斯·罗伯特·埃什比(CharleRoert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Ahee)是艺术与工艺运动中金工方面改革的重化。而现代首饰也正是在1910年至1930年装饰艺要人物。他设计了许多重要的首饰与银餐具。这术运动的时期开始发展的。些作品以银器表面的敲打工艺、流动型的金属丝装饰艺术运动是首饰设计上升发展的阶段。工艺以及简单的色彩宝石镶嵌工艺为代表1929年巴黎加列拉(Gal1iera)展览馆举办了004.艺术设计卷12墨玉项链弗朗索瓦斯作品LidaMacNeill项结镀镍后颈饰沈瀚文题为“艺术首饰一珠宝与珠宝艺术家”的展案(STRAIGHTLINE)。对宝石的浓厚注意力(LeArtDeLaBijuterie,JoaillerieEt是该运动中首饰的特征。首饰家们会采用大颗半Orfevrerie)。它是首饰设计革命中的里程碑。透明的紫水晶、黄水晶或蓝水晶与色彩艳丽的不首饰艺术家让·格劳迪(JeaGallotti)宣布了透明材料作对比,诸如锆玛瑙、翡翠、珊瑚等。当时的两个趋势:新风格(Neotyle)与直线图1905年后,越来越多的钻石使用铂金线来镶嵌。005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铂金的出现使得手链如同缎带一般可以自由晃1929年:流行白色或灰色的金属表面色,铂动,而材质的轻便、高强度和高延展性使镶嵌底金常被用来镶嵌钻石。座能隐藏到几乎看不见。风格及取材上,首饰家1930-1936年:流行首饰的单色化。们也爱用颜色不耀眼的铂金做搭配,1930年,卡1937-1939年:由于黄金比铂金便宜,搭配地亚发明的夹扣(cIi)引发了可变形首饰的风多色宝石的黄金首饰开始流行。靡。它使可变形首饰在1936年到1937年间盛行.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出现了首饰业的中心人艺术家们除了使用贵重金属,也使用镀镍或锡的物:JeaFouquet、.RamodTemlier、Gerard钢和不锈钢(当不锈钢在1932年被发明后)。因Saoz等,他们都是19世纪建立的首饰家族企业此这也是时装首饰的一个爆炸期。装饰艺术运动的第三代。他们自小受纯艺术教育,是装饰艺时期,几何元素的采用大大超过了新艺术运动中术时期首饰的先锋派。这些人认为,“造型是由首位的自然主题。以下简单列出装饰艺术运动中体积、表面、形态、线条、材料、角度、重量、的流行风格及其年代。金属、颜色构成。所有的现代产品都蕴涵数学的1910年:路易十六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风理念”。他们受几何主义的衍生一立体派的影格:吊坠呈大号圆盘开放式,铂金底座常设计为响,提倡简洁、典雅、舒服与奢华的首饰风格。辐射状线条。首饰颜色由碎钻搭配上大颗、颜色他们的首饰作品有如下特征:简洁与几何,构成不很艳的半透明宝石。严密,关注细节,对光线、清晰度及上升曲线的1920年:黑与白的和谐,锆玛瑙与钻石的搭尝试,首饰表面的连锁咬合和体积的重叠。装饰配,宝石或与珊瑚的配合。艺术运动后期首饰艺术家们回到了以材料为本的1925年:几何造型与大胆轻快的颜色到处都原则上:打磨金属是用来创造反射,表面与体积是。设计常取材于亚非文化,面具元素与自然主被用来表现光线与阴影。这时其他领域的艺术家题较流行。开始对首饰设计产生兴趣,如达利与毕加索。而银镶石榴石发钗估计为梵克雅宝胸针006···试读结束···...

    2022-05-10

  • 《文学与艺术书系 光明社科文库 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谢璞骅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与艺术书系光明社科文库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作者】谢璞骅作【页数】258【出版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194-5935-2【价格】95.00【参考文献】谢璞骅作.文学与艺术书系光明社科文库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美术教育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从清末民初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萌芽为发端,按照历史顺序总结和概括民国时期(共38年)高等美术教育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地客观地介绍了各类高等美术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师资聘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十大办学特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的办学体制,践行了中西结合,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设置了学术分明,专本分开的办学层次,营造了尊师重教,爱惜人才的办学氛围,实现了从师徒制向班级授课制的转变,开创了教学与写生结合的办学模式,拓展了交流学术、开阔视野的办学路径,担负起了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崇高使命,创造了无大楼、出大师的美术教育办学奇迹。...

    2022-04-28 光明出版社 光明读书社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