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郑心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作者】郑心主编【页数】207【出版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331-8882-5【价格】59.8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参考文献】郑心主编.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内容提要:《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主要内容包括恶性淋巴瘤,肺癌,甲状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胆管癌,肝癌,肾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内容试读恶性淋巴瘤一、概述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大量增生,恶性程度不一。临床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恶病质等为主要表现。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lym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o-Hodgkilymhoma,NHL)两大类。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一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中医无恶性淋巴瘤病名,根据淋巴结肿大描述,常见病名有“失荣”“失营”“瘰疬”“石疽”“痰核”“恶核”等。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抑制、环境污染、遗传等因素有关。二、病因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迄今尚不清楚,但是据专家多年临床验证,恶性淋巴瘤的病毒病因学说颇受重视,主要包括疱疹类病毒、逆转录病毒等。除此之外,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有家族遗传史者,都是恶性淋巴瘤的高发人群。(一)疱疹类病毒疱疹类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1964年Etei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传代培养中分离获得Etei-Bar(EB)病毒,认为该病毒可引起人类B淋巴细胞恶变而致Burkitt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有明显地方性流行发病规律,80%以上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滴定度明显增高,而非Burkitt淋巴瘤者滴定度仅有14%出现增高,滴定度高者日后发生Bukt淋巴瘤的机会也明显增多。因此说明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之一。用荧光免疫法检测部分HL患者血清也可以发现高效价抗EB病毒抗体,HL患者淋巴结连续组织培养在电镜下可见EB病毒颗粒,在20%的HL里-斯(RS)细胞中可找到EB病毒。1·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二)逆转录病毒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Gllo和日本的Yohida发现逆转录病毒与淋巴瘤发病有密切关系。1976年日本学者发现成人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家族集中趋势,且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HTLV-1)被证明是这类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另一逆转录病毒一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2(HTLV-2)近年来被认为与T细胞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有关。(三)免疫功能低下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决定对淋巴瘤的易感性,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伴发淋巴瘤者较正常人多。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恶性肿瘤者,1/3为淋巴瘤:干燥综合征患者淋巴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在免疫缺陷状态下,反复感染、异体器官移植以及淋巴细胞对宿主的抗原刺激等均可引起淋巴组织的增殖反应。由于T抑制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机体缺少自动调节的反馈控制,淋巴组织无限增殖,最终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四)幽门螺杆菌胃黏膜淋巴瘤是一种与B细胞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Helicoacterylori,H)抗原的存在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抗H治疗可改善其病情,因此H可能是该类淋巴瘤的病因。中医学认为淋巴瘤病因较复杂,包括外感六淫、情志不遂、素体不足等,形成痰滞、气郁、血瘀、毒蓄等复杂病理过程。如明代医家陈实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和荣散坚丸”及“飞龙阿魏化坚膏”,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命,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清代名医张璐提出治疗失营“全赖胃气有权,方能运行药力,如益气养营之制,专心久服,庶可望其向安,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晚清名医高思敬也曾告诫“本病初起万不能攻消,若用毒烈攻消,徒伤元气,于病无济也”,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即便是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纠正淋巴瘤患者免疫紊乱、改善其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耐药复发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瘤的应用比较广泛。三、诊断临床上,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2·恶性淋巴瘤·(一)临床表现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累部位,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二)体格检查进行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三)实验室检查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ae,LDH)、B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椎穿刺,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四)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utertomograhy,CT)、磁共振成像(uclearmageticreoaceimagi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oitroemiiotomograhy-.comutedtomograhy,PET-CT)、超声和内镜等。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适用于不宜行CT增强者,亦可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者的进一步检查。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的效果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时。超声还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3·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五)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诊断淋巴瘤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目前尚无一种技术可以作为金标准。1.形态学:对于淋巴瘤的诊断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诊断性形态学特点2.免疫组化: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B或NK/T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通过组合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可进行不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ceceiituhyridizatio,FISH):可以发现特异性染色体断裂、易位、扩增等异常,辅助诊断与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相关的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相关的t(8:14)易位、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t(14:18)易位以及套细胞淋巴瘤相关的t(11:14)易位等。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鉴别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的重要补充。5.原位杂交:如EB病毒编码小RNA(EBviruecodedmallRNA,EBER)检测等。四、分期AAror(Cotwold会议修订)是目前通用的描述HL和NHL的分期系统,更适用于HL和原发淋巴结的NHL,而对于某些原发淋巴结外的NHL,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原发胃、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则难以适用。这些特殊结外器官和部位原发的NHL,通常有其专属的分期系统。五、常见淋巴瘤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一)HLHL是淋巴系统中一种独特的恶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4·恶性淋巴瘤·1.4:1。其发病年龄在欧美发达国家呈较典型的双峰分布,分别在15~39岁和50岁以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发病年龄则多在30~40岁,呈单峰分布。1.临床表现:90%的HL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此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B症状,此外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症状。2.病理分类及诊断: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HL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两大类型,其中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较少见,约占HL的5%。经典型HL可分为4种组织学亚型,即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HL的形态特征为正常组织结构出现破坏,在炎症细胞背景中散在异型大细胞。HL是起源于生发中心的B淋巴细胞肿瘤,R-S细胞及变异型R-S细胞被认为是HL的肿瘤细胞。典型R-S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核仁嗜酸性,大而明显,细胞质丰富,若细胞表现为对称的双核则称为镜影细胞。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L中的肿瘤细胞为LP,细胞核大、折叠、似爆米花样,故又称爆米花细胞,其核仁小、多个、嗜碱性。诊断HL应常规检测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包括CD45、CD20、CD15、CD30、PAX5、CD3和EBV-EBER。经典HL常表现为CDI5(+)或(-)、CD30(+)、PAX5弱(+)、CD45(-)、CD20(-)或弱(+)、CD3(-)以及多数病例EBV-EBER(+)。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表现为CD20(+)、CD79a(+)、BCL6(+)、CD45(+)、CD3(-)、CD15(-)、CD30(-)以及EBV-EBER(-)。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如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鉴别,则增加相应的标记物即可。3.治疗原则(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IA和ⅡA期采取受累野放疗(根据AAor分期系统确定的淋巴区域进行照射)或受累区域淋巴结放疗(根据PET-CT合理延伸2~5cm的淋巴引流区域确定的放射治疗区域),照射剂量为20~36Gy。IB和ⅡB期采取化疗+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利妥昔单抗治疗。ⅢA和VA期采取化疗±利妥昔单抗±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也可以选择观察等待。ⅢB和VB期采取化疗±利妥昔单抗±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其中一线化疗方案可选择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VP方案(环磷酰胺+5·肿瘤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长春新碱+泼尼松)、EPOCH方案(足叶乙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泼尼松)±利妥昔单抗治疗。(2)经典型HL:I和期采取ABVD方案化疗4~6个周期+受累野放疗。其中预后良好的早期HL首选综合治疗,采用ABVD方案化疗4~6个周期,然后行局部放疗20~30Gy未达完全缓解(comletereoe,CR)的患者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预后不良的早期HL首选综合治疗,ABVD方案化疗4~6个周期,然后行局部放疗30~36Gy:未达CR的患者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Ⅲ和V期无大肿块者采取ABVD方案化疗6~8个周期,残存肿瘤可局部放疗30~36Gy。Ⅲ和V期伴大肿块者采取化疗6~8个周期±大肿块部位局部放疗30~36Gy。初治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可采用ABVD方案联合StafordV方案(阿霉素+长春碱+氮芥+长春新碱+博来霉素+足叶乙苷+泼尼松)或BEACOPP方案(足叶乙苷+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泼尼松+丙卡巴肼),其中StafordV方案和BEACOPP方案等为国外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应用。难治复发的患者可采用DHAP方案(地塞米松+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DICE方案(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足叶乙苷)、ESHAP方案(足叶乙苷+甲强龙+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GVD方案(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脂质体阿霉素)、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苷)、IGVE(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miiBEAM方案(卡莫司汀+足叶乙苷+阿糖胞苷+米尔法兰)和MNE方案(美司那+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足叶乙苷)等进行解救治疗。对于一般状态好的年轻患者,解救治疗缓解后,应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hematooietictemcelltralatatio,AHSCT)作为巩固治疗,对于初治时未曾放疗的部位,也可局部放疗。对于老年、难治和多次复发的患者,可以尝试新药。随着现代化疗和放疗的应用,L治愈率逐渐升高,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大量长期生存患者的随诊结果显示,其15年死亡率较健康人群高31%,死亡原因除了原发病复发外,第二肿瘤占11%~38%(包括实体瘤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占13%,肺纤维化占1%~6%。此外,放化疗还可引起不育及畸形等,而HL的中位发病年龄约为30岁,多数患者患病时处于生育年龄。因此,在根治HL的同时,保证远期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同样值得关注。4.PET-CT在HL早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初治HL6···试读结束···...

    2022-10-25 肿瘤中西医结合科 肿瘤中西医结合科主要看什么

  • 《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夏文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作者】夏文广【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93【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06-1327-4【分类】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夏文广.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提要:《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脑卒中康复临床医疗概述第一节脑卒中的临床基础脑卒中(cereral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rovacularaccide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其症状常持续超过24,严重者可引起患者死亡。临床上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h或存在经影像学证实的新发梗死灶,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卒中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7%,脑出血约占10%,其余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或炎症,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局部血供发生中断,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功能障碍。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腔隙性脑梗死是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血管壁管腔闭塞,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梗死灶直径lt1.5~2.0cm),出现急性神经功能损害。脑出血又称为原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50%~70%的病例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常由动脉瘤破裂所引起。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根据2017年发表的Ne-Chia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卒中发病率为345.1/(10万人·年),死亡率为159.2/(10万人·年),患病率为1596.0/(10万人·年),每年新发病例约240万,死亡病例约110万。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日趋提前。45岁后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显。1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著,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一8倍。脑卒中发病与环境、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我国除西藏自治区外,脑卒中发病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寒冷季节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其中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季节性更为明显。脑卒中的发病高峰时间是清晨至中午。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一1,7:1。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600万~700万人,其中约450万患者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丧失或生活不能自理。40%的患者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人留有严重的残疾,主要是运动功能障碍,也包括语言、认知、言语、情感等其他障碍。国家每年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费用超过百亿元,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此病支出接近200亿元。积极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针对性预防,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时确诊、早期治疗和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其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卒中后进行针对性、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能够加速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残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二、脑卒中的病因和危脸因素(一)脑卒中的病因常见病因包括以下可能,病因可为单一的,亦可为多种病因。1.血管壁病变1)脑动脉硬化。临床最为常见,包括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2)各种动脉的炎症。包括感染性动脉炎及非感染性动脉炎,如风湿性、结核性、梅毒性动脉炎等」3)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和先天性狭窄等。4)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2,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常见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急骤波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特别是心房纤颤,可引起心源性栓塞。3.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1)血液凝固性增加。包括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高黏血症,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缺乏等遗传性高凝状态。2)应用抗凝剂、口服避孕药等。2·第一章脑卒中康复临床医疗概述三4.其他病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痉挛、外伤、药物过敏、中毒等。(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年龄和性别。年龄与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2)遗传。父系与母系卒中史均增加子女卒中患病风险。3)种族。45~55岁黑种人脑卒中死亡率是白种人的45倍;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脑卒中发病率较高。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卒中危险因素,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6%。无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都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且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2)心脏病。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患有心脏病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9.75,伴无症状的心脏异常,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体征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5.44。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3)糖尿病。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4)短暂性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曾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患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比正常人高6倍以上。约20%脑梗死、约30%完全性卒中患者有TIA史,约1/3TIA患者迟早发生脑卒中。5)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增加血液黏滞度,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一31%。6)吸烟、酗酒。吸烟可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约2倍,与吸烟量呈正相关。吸烟可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前仍然有争议。酒。3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卒中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酗酒者脑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一5倍。7)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超过标准体重30%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体力活动少、饮食不当(如高摄盐量、肉类及动物油)、药物滥用和脾气暴躁等均与卒中发病有关。8)口服避孕药。绝经后雌激素加孕激素替代治疗也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9)体力活动减少。高强度及中等强度锻炼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病率及死亡风险,对预防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同等有效。1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三、脑栓塞及脑出血的病理改变脑梗死发生率在颈内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占1/5。常见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脑动脉闭塞数小时后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灰质白质分界不清。大面积脑梗死时,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导致脑疝形成。镜下可见神经元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胶质细胞破坏,神经轴突和髓鞘崩解,小血管坏死,周围有红细胞渗出及组织间液的积聚。发病后的4~5d脑水肿达高峰,7~14脑梗死区液化成蜂窝状囊腔,3~4周后,小的梗死灶可被肉芽组织所取代;大的梗死灶中央液化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纤维包裹,变成中风囊。脑梗死一般形成白色梗死,如脑梗死面积较大可发生出血性梗死。在坏死的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些不同程度受损的脑细胞,但细胞完整性尚保存,治疗及时、正确可逆转为正常细胞,否则会坏死软化。脑出血时,出血侧半球可见肿胀、充血,血液可流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出血7一10d,血肿内容呈果酱状血块或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周围脑实质被分离、推移而呈软化带。脑软化带常有点状出血。出血侧半球水肿、肿胀,可引起该侧脑室变性和向对侧移位,血肿周边毛细血管形成、巨噬细胞浸润等。出血2一3周后,血块液化,变为棕色易碎的软块,液体成分增多。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斑点状出血消失,代之胶质和结缔组织增生,逐渐形成一层假性包膜,其内侧壁因有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呈黄褐色,可保留数月至数年不褪色。少数血肿可机化,囊壁可见钙质。小出血灶形成胶质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较大血肿可引起脑组织和脑室的移位、变形,甚至形成脑疝。。4第一章脑卒中康复临床医疗概述三四、脑卒中不同血管受累后的表现脑部的动脉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主要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的血液。两大脑前动脉由短的前交通动脉互相接合,两颈内动脉和两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互相接合,在脑底部形成一动脉环,叫作Wl动脉环。(一)颈内动脉发生病变时的临床症状颈内动脉发生病变时出现交叉性瘫痪,即阻塞侧视力减退和对侧上下肢不完全性瘫痪。少数病例因眼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视神经盘水肿和萎缩。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短暂性的偏瘫,可很快恢复,不久再次发作,大部分病例无视力障碍。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栓形成可出现眼脸下垂、复视、霍纳综合征、眼睑痉挛。(二)大脑前动脉病变时的临床症状1)大脑前动脉干在交通后段发生阻塞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对侧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麻痹及肢体痉挛性偏瘫,出现强握反射和吸吮反射,有时有排尿困难。偏瘫下肢重于上肢,伴轻度感觉障碍,上肢近端部分比远端严重。左侧病变时可见运动性失语症和左侧失用症。影响胼胝体和额叶的血液循环时可出现精神症状。2)额前动脉和额极动脉等发生阻塞时可出现短暂性的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亢进和抓握反射阳性3)胼胝缘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时可出现两组临床症状:(1)中央旁动脉病变时对侧下肢单瘫,主要以踝关节部和足趾受累最为严重,并伴有腱反射亢进及Baiki征阳性。(2)胼胝缘动脉干阻塞时出现皮质胼胝体综合征,对侧下肢远端瘫痪,感觉障碍,右侧病变时左上肢出现失用症(三)大脑中动脉病变时的临床症状1)大脑中动脉干完全阻塞时出现对侧严重的偏瘫、感觉障碍、偏盲,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优势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症,严重时患者可死亡。2)大脑中动脉干中央支处病变时对侧上下肢瘫痪,同时有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病变时可有运动性失语或音韵障碍。3)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容易破裂,出现壳核出血,称为外侧型出血。丘脑出血,称为内侧型出血,波及内囊,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5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偏盲。4)一侧中央支发生阻塞时对侧上下肢出现同等程度的偏瘫,无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偏盲。两侧中央支的阻塞出现假性延髓麻痹、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5)中央支分出以后大脑中动脉上干处病变时出现对侧偏瘫(以上肢瘫痪为重)、感觉和实体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时出现运动性失语症,伴有书写和阅读障碍。6)顶后动脉和题后动脉病变时出现偏盲和体象障碍,优势半球病变上述症状可被感觉性失语症所掩蔽。7)优势半球的额眶动脉病变出现运动性失语症。8)中央前动脉病变出现病灶对侧面瘫和上肢单瘫及咀嚼肌障碍。优势半球病变时有构音障碍和运动性失语症9)中央动脉病变时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以上肢为重的不完全偏瘫,伴有肌肉轻度萎缩和轻度感觉障碍。10)顶前动脉病变时对侧轻瘫,感觉障碍,实体感、体象和定向障碍,痛觉缺失和失用症;优势半球病变出现假性丘脑综合征、假性手足徐动症和运动性共济失调11)优势半球角回动脉病变时出现视觉性失认症、失读症和失写症。12)题后动脉病变时出现命名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四)前脉络膜动脉病变时的临床症状前脉络膜动脉完全阻塞时,对侧肢体偏瘫和半身感觉障碍;还可有同向偏盲和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丘脑受损常出现感觉过度和丘脑手。(五)大脑后动脉病变时的临床症状1)皮质、中央支病变时,出现偏盲、丘脑综合征、不同程度的偏瘫。优势半球病变时出现失读症和感觉性失语症。2)皮质支病变时,出现偏盲,优势半球病变时有失读症和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顶颞动脉受累出现命名性失语症:梭回动脉受累引起视觉失认症;舌回动脉受累出现精神性失明和对颜色失认;矩状动脉病变时引起皮质性偏盲。大脑双侧顶枕部病变时出现Balit综合征,表现为精神性注视麻痹、视觉性运动失调和视觉性注视障碍。3)旁正中分支发生阻塞时,出现Weer或Beedikt综合征。Weer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和病变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和眼球运动发生障碍)。Beedikt综合征表现为对侧肢体有不随意运动和肌张力。6···试读结束···...

    2022-10-25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PPT

  •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郭桂珍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作者】郭桂珍总主编【页数】488【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693-0369-8【价格】1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参考文献】郭桂珍总主编.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图书目录:《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提要:本书先介绍了中医的哲学基础、生理观、诊法、辨证体系等基础内容,后又涉及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常见疾病的症状、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方式等临床知识。《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学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虽然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第一节医学一、科学科学(cie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Sciece源于拉丁文cio,后演变为Scieti,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1888年,英国天文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前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性、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比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1圆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三)科学的内容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而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及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四)科学方法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是不够的。但也不是要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只有掌握一些主要的科学方法。1.逻辑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部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等。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2.分析综合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发展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3.归纳演绎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法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法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五)科学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2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十二个门类: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军事学。二、医学科学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人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和古罗马医学以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三、医学模式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一)概念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预防观、医学教育观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二)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辨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医学模式是指导思想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地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3■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四)医学模式是不断演变的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与完善。(一)西方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就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和巫术混杂的特点。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辨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古希腊、埃及、印度、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形成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楷,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培根和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笛卡儿等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发现植物细胞,次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一定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4.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人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生物科学的长足进步,使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4·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时期。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在细菌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以及实验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19世纪以来,先后发现了诸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这些研究形成了疾病的细菌学病因理论。与此同时,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菌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一大批生命学科相继形成,使生物科学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地提示了各种疾病的病因、过程和机制,为解决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一些重大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医学进人了生物学时代,并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模式上的,即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人体抵抗能力下降,使平衡受到破坏就可生病,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著名“流行病学三角模式”。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也称为生态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适用于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人类在疾病控制活动中,通过采取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生素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由于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总之,生物医学模式对西方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其取得了辉煌成就,甚至带来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考虑和分析疾病与健康现象,因而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只考虑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及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样要受到人的社会活动、人际交流和生活聚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总之,由于受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分离开来,把人体各部分孤立起来,不能辨证地对待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运动与平衡的关系,使近代医学在科学实验和临床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呼唤着更加完善的医学模式理论。5,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人20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改变、人口剧增等原因,导致了疾病谱、死亡谐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病等,与心理性、社会性因素相关的疾病显著增多。目前,死因居前三位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都与心理、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一社会因素有关。至于公害病、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饮食过度、犯罪率升高等各种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则主要来自于心理一社会因素。上述改变使人类逐步认识到,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率先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批评传统医学模式把疾病过程看成是“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故障的结果,医生的任务就是修理机器”的观点,主张医学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看待患者、看待疾病、看待医学,并指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实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的目标,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和生活因素,以真正消除疾病的破坏作用。为此,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揭示和解决医学和健康问题,包括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形态科学、机能科学、生物病原学、病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因此,新医学模式的出现,既是医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5■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二)中医学模式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即树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等医学观念。尽管当时及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这些观念一直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说法,其中天地人整体医学模式更符合中医学的特点和历史,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相应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由整体分化而来。中医学认为,人与任何事物都是由自然分化而来,其本源都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与神的整体性、人体自身的整体性,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既关注个体生命过程的整体论,更关注人类生命过程的整体论,强调天人相应,提倡顺应自然,要求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贯彻和体现这一思想2.以人为本自古以来,中医学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看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将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心理和思维)、环境(自然、社会、精神环境)相统一的角度,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这种医学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加符合人的实际。3.个体辨证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和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第一是以“三因说”概括病因,不仅包括自然、社会、心理、生物诸多致病因素,还包括致病因素的不同特点和致病途径,以及对某些病理产物的致病特点进行概括。第二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寻求病灶或局部定位的特异性诊断,而是综合分析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失衡状态。第三是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辨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辨证观点指导医疗实践。4.取法自然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如中医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都是从自然角度着手解决人的问题。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协调。针灸、推拿、食疗等,属自然疗法的范畴。自然疗法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态调理,综合调理。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疾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三)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建立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用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不仅是发展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而且对整个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中西医学模式比较总体来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学知识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中医学模式具有“哲学一医学”特征。西医学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是医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科学一医学”特征。两种医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同,而且形成两种医学的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不尽一致,所以两种医学模式也存在各种差异(表1-1)。。6···试读结束···...

    2022-10-25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官网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音像出版社

  • 《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夏文广,黄晓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作者】夏文广,黄晓琳主编【页数】231【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132-6164-7【分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夏文广,黄晓琳主编.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内容提要: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肺炎,传染性较强。患者经积极救治,往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功能等障碍,需要适当的康复医疗干预,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康复医疗机构要为重型、危重型出院患者提供肺功能损害评估,制定合理呼吸康复计划并予以康复治疗。为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患者的分层精细化管理,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诊疗模式,提高患者整体功能,促进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康复指导意见的规范下,我们通过对新冠肺炎一线康复诊疗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拟联合工作在新冠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临床、科研一线的专家,编写一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书中较为系统的针对新冠肺炎的临床康复治疗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重点论述了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流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以期给广大的康复工作者以及新冠肺患者参考。《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新冠肺炎的临床基础新冠肺炎是由2019-CoV(NovelCoroaviru)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WH0)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aviruDieae2019)。本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自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在短时间内我国多个省份及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均有流行,传染性极强。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2020年1号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第一节病原学2019-CoV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体内的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属于B属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属的病毒具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m。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中华菊头蝠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at-SL-CoVZC45)最为相似,核苷酸同源性达85%以上。与曾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灾难的SARS病毒和MERS病毒,核苷酸同源性约为78%和50%。目前认为2019-CoV的最初来源为中华菊头蝠,即为病毒的自然宿主。最新在穿山甲中发现与人类冠状病毒相似度高达85.5%~92.4%的冠状病毒,可被视为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通过饲养或未煮熟食用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最终的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2019-CoV感染细胞的途径主要是经病毒表面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通过膜融合方式入胞后将其基因组释放到细胞质中,主要通过刺突S蛋白作用于人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S蛋白经过结构重排使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从而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比SARS-CoV更高的亲和力,因此传染性更强。体外分离培养时,2019-CoV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对2019-CoV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研究。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第二节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2019-CoV感染的患者,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存在极少数病例潜伏期超过14天,最长者甚至可达24天。部分研究发现,潜伏期患者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及部分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应激反应较弱或者自身体质特点,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本身携带病毒并可传染他人。由于没有临床症状,无症状感染者不易被发现,甚至患者本身不自知,难以及时控制和隔离,极易造成大规模的传播。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2019CoV,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有无其他传播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一)呼吸道飞沫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是2019-CoV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二)密切接触传播2019-CoV也可通过与感染者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含有病毒的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三)粪-口传播粪-口传播是指细菌、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然后又进入人体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感染人。2019-CoV是否存在粪-口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也有观点认为,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形成气溶胶的方式再传播,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2第一章丨新冠肺炎的临床基础(四)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范围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五)母婴传播目前已经报道母亲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新生儿出生30小时后咽拭子病毒核酸阳性的病例,提示2019-CoV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感染,存在母婴垂直传播。但初步证据表明妊娠晚期感染不会引起垂直传播。另有研究发现,泌尿系统也可能是2019-CoV感染的潜在途径。通过科学实验目前已经证明病毒不会通过皮肤传播。三、易感人群由于是新发传染病,人群普遍没有抵抗力。从年龄别来看,各年龄段人群抵抗病毒能力无差异,适宜条件下均易感,且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概率增加。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四、病死率新冠肺炎总体较SARS传播速度快,病死率低,但重症死亡率要高于SARS、MERS。第三节发病机制新冠肺炎是由2019-CoV引起的以肺为主要靶器官的全身多器官损伤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炎症、发热、缺氧、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等多个基本病理过程。免疫细胞过度活化、细胞因子风暴过度氧化应激、低氧血症可能是新冠肺炎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一、过度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风暴ACE2是2019-CoV的结合受体,2019-CoV基因组第501位点碱基向T的特异突变增强了其与人体ACE2的结合能力。ACE2在人体各个组织广泛表达,最丰富的是在肺泡上皮、小肠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但此次新冠肺炎患者多以肺部表现为主,少有腹泻,提示肺脏是2019-CoV的主要靶器官。3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病毒进入细胞后可诱导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细胞因子,与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使之活化。活化的巨噬细胞一方面可募集大量单核吞噬细胞,一方面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产生释放大量白介素1B(L-1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引起组织损伤。MCP-l还可促进血管紧张素Ⅱ(agioteiⅡ,AgⅡ)的合成,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推测2019-CoV感染后激活免疫细胞,释放TNFα、IL-1、干扰素、趋化因子等,介导大量免疫细胞向肺组织聚集浸润,同时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启动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并不断激活更多的炎症细胞,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冠状病毒与ACE,结合导致ACE,可用数量减少,AgⅡ转换为Ag(1-7)的过程受抑,而AgⅡ经ACE生成的AgⅡ不断增加,导致AgⅡ堆积,从而加重炎症反应。二、氧化应激(过氧化损伤)生理条件下体内活性氧(R0S)在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调控下处于低水平动态平衡状态。在病毒感染等病理因素作用下,ROS产生过多或清除不足,过量的ROS可引起脂质氧化、蛋白质损伤和DNA断裂等,导致和加重组织损伤。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是启动早期炎症反应与维持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炎症细胞除了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外,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还可通过“呼吸暴发”释放氧自由基,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糖酵解途径显著增强,为病毒的存活和复制提供能量的同时,也介导大量ROS的产生。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和持续炎症表型的维持有赖于免疫细胞通过代谢转换调控细胞因子和ROS的产生。三、低氧血症新冠肺炎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主要机制,一是炎症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影响氧的弥散;二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导致肺泡萎陷,有效参加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严重低氧血症既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特征,反过来也是导致和加重全身各脏器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缺氧不仅可直接引起广泛的组织、细胞损伤,还可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损伤性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缺氧可通过上调肺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CM-1)、E-选择素(E-electi)等黏附分子表达,促进白细胞与肺血管内皮黏附,引起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以及增强低剂量脂多糖(LPS)引起的Tol样受体4(TLR4)信4第一章丨新冠肺炎的临床基础号通路,放大炎症反应。缺氧还可引起多种组织、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第四节病理学根据目前有限的尸检和穿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新冠肺炎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总结如下:一、肺脏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实变。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易见多核巨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部分细胞脱落。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包涵体。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肺组织灶性出血、坏死,可出现出血性梗死。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肺内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少数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电镜下支气管黏膜上皮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呈2019-CoV抗原阳性,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2019CoV核酸阳性。二、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脾脏灶性出血和坏死,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较少,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CD4+T和CD8+T细胞均减少。骨髓三系细胞数量减少。三、心脏和血管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内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皮脱落、内膜炎症及血栓形成。四、肝脏和胆囊肝脏、胆囊体积增大,暗红色。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五、肾脏肾小球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5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六、其他器官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管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脱落。第五节临床表现基于目前的临床资料,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包括:一、流行病学特点该病潜伏期1~4天,多为3~7天。二、主要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目前有少数报道,在2019-CoV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损害,临床医生亦需对相关情况提高警惕。典型患者感染后迅速进展为肺炎,呼吸道症状加重,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人体各系统均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突发心率进行性下降、心音减弱等心脏损害表现,还会出现蛋白尿、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以及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进而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致危及生命。三、呼吸系统体征一般认为新冠肺炎的肺部体征多无特异性。患者可因缺氧而出现呼吸频率增快,严重呼吸困难者甚至可表现为端坐呼吸;肺部听诊可在累及的肺段出现异常呼吸音,多数表现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湿啰音少见。四、临床转归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进展或转归各不相同。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冠肺炎的6···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 内科急救与护理》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作者】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页数】610【出版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490-1572-6【价格】98.00【分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急救【参考文献】郭树明,丁文君,张保东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05.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与护理的知识。全书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急症病人的接诊、急诊监护与气道管理、急诊机械通气思路与方法、急诊重症营养方案、中医急诊的研究现状、中医急诊的学科特点、中医急诊常见症状、危重症的处理、急性中毒的处理、常见内科急症的处理、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等。《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认可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医学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且由于急诊和急救质量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且往往是医院形象的“窗口”,所以急诊科的发展模式和建设备受医院管理者的关注。然而,急诊医学毕竞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虽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其运作机制、专业内涵和发展模式尚未统一。首先,急诊医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它不是某一专科所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专科疾病中的急性病、危重病,并且需要这些专业参与救助。其含义主要是对涉及的各专业急性疾病的诊治需要专科救助:对急诊专业医师而言,也需要这些专业范畴的专业知识:对患有多种疾病的病人的诊治抢救,同样需要多个专业参与共同完成。其次,急诊医学是一个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急诊所面对的病人可有多种疾病共同存在,并以某种疾病作为矛盾的重点而突出表现。这里常涉及内分泌、神内、心内、呼吸和肾内等多个专业,但仅凭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专科均不能解决该病人的问题。这样不管从疾病本身,还是医师、科室均面临多专业相互交织的问题,即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问题。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的不断完善,常见病、多发病均在社区内处理,而急、危重病则需要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交通事故等灾害医学也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医疗队伍以应付突发事件。这些因素均使急诊医学的发展处于上升态势,故被认为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门新兴学科。一、急诊医学概述(一)急诊医学是一个时间雏度的概念由于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cyMedici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1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甚至是“无病”。只要病人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二)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cyde-artmet)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cyce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三)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病人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绝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但是,急诊医学虽然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即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即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2·第一章概论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五)低流行率和高病死率是急诊人群的特点急诊病人多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危险或有并发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存活与死亡之间的时间宽限度狭小,极易失去抢救时机。来诊病人还具有突发性、艰巨性和不可预见性特点,故急诊病人有较高的病死率。而仅靠复苏措施,难以挽救这些伤病病人的生命,需从根本上阻断威胁生命保障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就要求急诊工作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需具备健壮的体魄及较好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急诊工作的需要。急诊抢救也不能只停留在实施心肺复苏等一般性抢救措施水平上,应承担并完成各种创伤、休克、出血,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救治。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占急诊死亡前三位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和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危重病的急救、多发伤的救治、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救治、多脏器功能不全和休克的救治。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务。且社区医疗制度日趋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能得到有效诊治,而危重病、复杂疑难病必须送到大中医院就诊,急诊科是当然的一线服务者。近来交通事故伤和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也明显升高,中毒自杀等事件亦呈渐增趋势,以及地震、水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意外灾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所以急诊人群的疾病谱非常广泛,低流行率是其特点。这就要求急诊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阔的思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也应拓宽知识面,尤其对一些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应有所涉猎。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急诊医学的概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了解这些新的理念对提高急诊管理水平和改善急诊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急诊医疗体系现代医学要求在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其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和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和治疗。少数危重病病人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重症监护病房(iteivecareu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arycareuit,CCU),或专科病房。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就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ergecymedicalerviceytem,EMSS)。因此,急诊医疗体系是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室和ICU或CCU或专科病房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一)院前急救中心(站》可以是独立的一个机构,也可以依托在一个综合医院内,但它的任务是院前急救,安全输送病人和组建急救医疗网。组建这样一个机构应具备下列诸要素。1.人员急救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都需经过特殊训练,包括通讯、管理、急救、运输和指挥。从实际出发,院前急救的主要人员应该是“急救医土”。他们的培训可以在各地卫生学校或护士学校,增设专门训练班,培训时间可以为1.5~2年。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员,即使是通讯人员,也应接受短·3·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期基本生命救护训练。2.体制急救中心(站)的组织体制是使它的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大、中城市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决定,但基本任务不应改变,那就是负责全城急诊的通讯、协调、指挥、现场抢救和安全运输。它可以独立成一系统,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它是全城最高指挥者和组织者,把全城有条件的医院组织成网,分区负责,这样可以缩短抢救半径。可以根据本城面积和人口密集分布情况,划区分段设分中心或分站。它也可以依托在一个有条件的综合医院,特别适用于中等城市。其优点为:①利于病人分流(atietflow)。②利于抢救复杂的病人。但是这个依托于综合医院的急救中心(站)应有相对的独立性,那就是它主要还是全城急诊工作的通讯、协调和指挥场所,还要负担现场抢救和安全运输的任务,且所依托的医院不得干预。3.装备急救中心(站)的主要装备为先进的通信设备,可进行继续治疗和监护的救护车和其他运输工具,以及必要的抢救器械(1)通信设备:急救中心(站)应装备专用的通信设备,如有线电话、网络系统、GPS系统等。无线电一电话联络系统(radio--telehoewitchytem,RTSS)可以快速联系病人所在地的急救中心(站)和医院急诊室。经过该系统迅速地分诊和调度,一个恰当的现场急救、安全运输和接收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联系可迅速建立,各部分能在最短时间内分别行动和准备妥当。遇有特大灾难时,这个系统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全城及至全国应有统一呼救电话号码,现在我国已规定为“120”。美国纽约市自1984年实行这一通信系统以来,已能做到接到“911”(美国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后,派车到现场进行必要抢救,然后安全输送病人到指定的接收医院,总共花费时间平均为9mi。(2)交通工具:用于输送病人的交通工具应有国家统一标准。交通工具主要是陆路的救护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直升机和医用小飞机。输送病人的交通工具应具备以下基本设施和条件:①行驶平稳;②车内有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呼吸机、氧气供应装备、心电及呼吸监护机、固定受伤部位的夹板或抽气担架、抗休克设备(抗休克裤)、小缝合包、输液装置和必要的抢救药品及液体(包括冻干血浆):③车内应保持恒温:④无线电通信设备:⑤司机也必须接受过基本生命抢救训练。(3)器械装备:急救中心(站)应配备可在现场进行抢救工作的各种器械,并应有抢救使用记录。(4)资料储存:有关本市各接收医院的床位、手术室、监护室、专业人员实力、各类设备等的资料均应储入资料库,并每日检查变动情况。病人的资料,特别是高危病人的资料均应预先存入资料库,以便随时查询。同时,资料库还应储存国内外有关急诊医学的进展和各处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资料。4.管理急救网络是保证急诊医疗体系能顺利运转和提高抢救效率的重要步骤。按我国的传统情况,可在原有三级医疗网的基础上组织、加强、改进急救中心(站)需要与本城的公安、消防、公共活动场所等处的服务人员建立联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抢救知识培训,使之达到基本标准。与此同时,还应对全体市民进行宣传教育,使老百姓了解“自救”的基本知识。应变能力也是对急救中心(站)能力的考验。平时应注重培训,并加强急救网的组织和联系。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快速做出有效的反应,并有条不紊地组织救险人员迅速投入抢救。(二)医院急诊室这是与院前急救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医院急诊工作的前哨。随着急诊医学成为独立的专科,它的组织和任务也有了新的含义和形式。1.组织结构急诊医学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急诊室是进行急诊医学实践的场所。急诊室内均需。4第一章概论要各专科轮流派来的医师值班,同时,急诊专业的医师也需要轮流到其他科室工作,特别是内科的心血管组、呼吸组,外科的普外组,以及麻醉科。急诊专业医师尤其要重视到ICU或CCU的轮转学习。从行政管理来看,急诊科应与其他临床科室有同样的编制。在急诊科的功能分区内,还应注意护理人员的培养和相对的专业分工,以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2.任务特点急诊室每天接待的急症病人,虽然多数(95%以上)是一般急症,需急救或需组织专业人员急救的属少数。但如忽视或轻视对多数急症病人的处理,其中有一部分就有可能演变成重症甚至危重症病人。因此对每一例来急诊室就诊的病人都应认真对待,这是急诊护理工作的要点之一。3.科研和教学急诊医学是一门很年轻的专科,但社会对急诊医疗服务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培训大量专业医护人员是当务之急。在急诊护理的科研和教学方面,虽然它与医疗系列有许多相似之处,且联系紧密,但还需强调其护理特点,避免研究与急诊医疗相关的课题。由于急诊护理学是跨学科专业,所以其科研工作与其他临床科室可能重叠。但是随着医学的进展,与急诊医学有关的科研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例如复苏学的研究、休克的研究、复合伤的研究、循环衰竭或(和)呼吸衰竭的研究等都进展得很快,而且越来越多地由急诊医学专业医护人员去研究。(三)收治危重病的重症监护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cyiteivecareuit,EICU)实际上是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专科监护病房在各医院已有很多设置,如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iratoryiteivecareuit.,RICU)、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eurologicaliteivecareuit,NICU)、胃肠道外加强营养与代谢监护病房(totalareteralutritioaladmetaolimiteivecareuit,TPN)、儿科重症监护病房(ediatriciteivecareuit,PICU)等。这些专科ICU与急诊ICU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EICU病房应设立于急诊抢救区附近,收治范围主要是患有严重生理功能衰竭的病人。他们除了需要依赖药物及支持生命的仪器外,更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总之,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EMSS)包括:①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②现场急救;③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④高水平急诊服务;⑤强化治疗(加强监护病房CU)。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对急救工作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在灾害性事件中,急诊医疗体系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与强化监护医疗病房密切联系,组成一个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为急症和危重症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并可以在发生意外灾难时提供紧急救援。三、急诊科急诊科的工作主要负责接诊,抢救急、危重病病人:对即刻危及生命的病人进行抢救:对危重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稳定生命体征;对一般急诊就诊病人,识别潜在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还应培养训练一支急救专业队伍,以适应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一)服务范畴1.诊治各个专科急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2.对急诊症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胸痛、腹痛、昏迷等。3.对院前急救(急救中心、急救站等)护送来的急危重病人进一步诊治。·5·中西医结合内科急救与护理4.对即刻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心搏骤停、室息、急性中毒、休克、多发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各种大出血病人进行抢救。(二)急诊就诊分区1.抢救区对即刻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病人,不经挂号、分诊,即刻送到抢救室展开抢救。抢救室配有吸氧装置、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除颤仪、洗胃机和床旁X光机等抢救仪器设备。外科抢救室应配有无影灯和手术床,便于即刻急救手术。2.危重病就诊区主要适用于不易搬动的危重病病人就诊。病人躺在可移动的检查床上,边做各种检查边做治疗,一直到明确诊断并住院,整个过程均在该床上。X线检查、急诊化验、急诊CT与急诊导管室均与该区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病人检查诊断。3.一般病人就诊区主要适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就诊三区相互联系,相对独立,既分工又合作。即对有生命威胁病人在抢救室通过积极救治,解除威胁生命的因素,但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相对稳定,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这类病人即可转人急诊CU。在急诊CU进一步明确诊断、救治,病人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且诊断明确,即可转人专科病房。而留观的一般病人,如果病情恶化,生命体征不稳定,可转入ICU,如威胁到生命即转入抢救室。(三)急诊工作方法急诊病人一般分为3种类型:A类一濒死,即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B类一危重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相对稳定,但如不仔细检查可能会威胁到生命。C类一一般的急诊病人。根据以上分类方法确定的急诊工作方法为:对于A类病人要实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即在A区立即利用一切急救手段抢救病人的生命,如室颤者进行电除颤,室息者吸痰、气管插管,过敏性休克者抗休克。首要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向其家属亲友询问病人患病的原因、经过,并做必要的检查、诊断。对B类病人或A类病人经抢救暂时转为B类阶段的病人,坚持维持生命体征与明确诊断检查并重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措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在此过程中根据治疗反应积极做各项检查,包括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化验及X线等特殊检查以了解不稳定因素。一旦明确诊断,即可转入专科病房救治。C类病人一时难以明确诊断,采取留观处理。首先是区分该类病人是否有威胁生命的潜在因素存在。有时,疾病的发展由隐匿到表面化需要时间,这就需要细致观察,对症处理。四、急诊护理学(一)概念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护理学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为人们生老病死这一生命现象的全过程提供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服务。急诊护理学是与急诊医学同步成长的一门新学科,也是护理学专业化的产物,主要研究各种急性疾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等。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急诊护理学的研究范畴也在日益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6···试读结束···...

    2022-10-25 急救护理学自考真题 急救护理学

  • 《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汤水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作者】汤水福主编【页数】636【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335-5615-0【价格】298.00【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汤水福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用两个章节大体介绍了中医、西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各论部分用十六个章节介绍了具体各类型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临床思路、预后、预防调护、临床验案。《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内容试读总论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第一节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命门与肾关系密切,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称为“先天之本”。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肾又称为“水火之脏”;肾主水,以阳开阴合来维持人体水液平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从而使骨坚齿固,脑充发荣: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肾气之摄纳有助于肺气之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属火,脾属土,肾阳的温煦能助脾之健运;肾又属水,而肝属木,肾水充足则肝木得养;肾脉络膀胱,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之蒸腾可助膀胱之气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对于精气有闭藏的作用,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源于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方面。◆二、肾主水主水,是指主持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另外,小便的开合在维持体内津液代3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无害的,称之为“六气”。若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发,或气候急骤变化,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时,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此时的六气被称为“六淫”。从临床上看,风、寒、湿、热之邪是肾病常见的外感因素,而外邪之间常相兼为病,如风寒、寒湿、湿热等,具体如下。1.风寒风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性善行数变,故风邪侵犯人体每见变化多端的现象。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使人体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象;又寒性凝滞,可致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造成水湿弥漫,泛滥成肿。风寒互夹成为风寒之邪,阳虚阴盛之体遇邪可致肾风等病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庞然如水状,切其脉大浮,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一病生于肾,名日肾风。”肾风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疾病。2.寒湿寒湿均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湿性黏滞、重浊、趋下,易伤阴位。故寒湿兼夹之邪伤肾,易致肾阳衰惫,致肾着、肾泄、肿胀、痰饮、痞满等病变。《温病条辨》中指出:“其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辨证求因,寒湿已无疑义。当然,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同类,湿久则脾阳消乏,肾阳亦惫。”故肾阳虚损者若感受寒湿之邪可致阴气更虚,水湿停滞浮肿难消。3.湿热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消灼阴液,致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症。火易生风动血,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如尿血等。在一些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可由湿热之邪侵人,或感风邪夹湿,风邪离去,湿邪化热为患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饮食水谷不化,内生湿浊,郁结化热,内外结合,久则伤阴。《医方考》:“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而下焦病变多为肾病,如淋、浊、肿胀、遗精、阳痿、血精等。临床上如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肾小球肾炎等,其发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5总论生.燥热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邪袭人,先伤及肺,因肾主水液而恶燥,故又易伤肾。若燥与热互兼则更易灼伤阴液,致肾的真阴亏损。故临床上治疗离不开滋养肾阴、增液润燥等法。(二)先天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先天不足是导致肾病的重要原因。先天不足可因精气禀赋不足和妊娠失调所致。若先天禀赋不足,且后天失调,易致形体消瘦,发育迟缓,使脏腑失养,生机不荣,外则肌肤失温,卫阳失煦,卫气不固,易感受外邪。甚则生长发育迟缓,以致产生痿软、鸡胸、龟背、遗尿等。或因父母肾阴虚或肾阳虚的体质影响后代。另外,妊娠期间,其母若虚弱多病,阴血不足则胎气不充,或因房劳、操劳过度,或因早产,以致胎儿失养,婴儿出生后形体虚弱,脏腑不荣。若是近亲结婚,或是妊娠中服用禁忌药物,均可致胎儿发育生长不良,出生可见形体矮小,骨痿难行,遗尿等。故明绮石说:“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天弱。”(三)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若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情志失调与肾病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肾主藏志,若肾精不足则意志消沉,健忘。恐惧易致肾气损伤,造成遗精、阳痿、胆怯等。二是情志失调使气机逆乱,气郁化火,损耗真阴。因此,情欲过度常致相火妄动,耗伤真阴而肾虚。(四)劳逸过度就肾病而言,劳逸过度主要是指房劳过度和闲逸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或早婚早育。肾藏精,主封藏,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闲逸过度是指长期不劳动,也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使人出现精神衰减,意志消6···试读结束···...

    2022-10-25 epub 图书app epub电子书

  • 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手册》齐文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手册》【作者】齐文升主编【页数】253【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214-0574-3【价格】28.00【分类】险症-中西医结合疗法-手册【参考文献】齐文升主编.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手册》内容提要:重症监护室工作繁杂紧张,既需要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又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作出迅速的判断决策。这本手册,简明扼要,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既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监护治疗,也包括了特色的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希望这本小册子能给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医师、规培医师、研究生提供快速、准确地临床指导和帮助。《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手册》内容试读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工作常规一、ICU医生的基本素质1.正确处理临床三大关系1.1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认识尽量与患者实际情况相一致,不要以点带面,避免主观臆测。1.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患者的病变可能发生在某一局部器官或组织,然而局部病变可能影响全身,患者的主诉不一定就是病变所在。1.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其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疾病发生于人体时,受到患者具体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常因人而异。2.诊断思维的顺序不同于普通专科,诊断思路应从重症到轻症,把最致命疾病放在首位,不要按概率排序。3.勤于思考,善于抓主要矛盾。检查的顺序要合理·1…安排,要学会综合各方意见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策,不要自己拿主意、定方案。4.学会观察患者,反复查看,不遗漏任何潜在的临床危险征兆,重视生命体征,实事求是,及时记录,勤交代,多签字。5.强调诊断治疗的时效性,强调目标性治疗;救治患者要尽可能应用快速、有效的中医、西医措施。6.和患者家属、兄弟院科同事,要善于沟通,纵横周全,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全面把控局势。7.除详尽地交代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外,必须和患者家属保持一定距离,决不能接受患者家属的钱物和吃请。8.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时刻维护医院和同事的形象。二、工作制度1.查房制度:每周一、四主任查房,每天早上副主任及主治医师查房,布置当天的治疗任务。规培住院医师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完成日常诊疗工作。2.白班职责◆参加查房,完成当天医疗工作,记录病程。与夜班交接班。◆收新患者。◆每天早上抽血完成科内血气分析,周一、周四必须在八点前完成该项工作。、2◆开第二天常规化验:全血细胞分析+CRP、急诊生化、DIC。每周一、周四开细菌真菌学或PCT、BNP检查。◆每周三、周日准备第二天主任查房:做心电图、拍胸片、打印中药方。三、收患者程序1.收治标准◆急性、可逆、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危及生命。◆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疾病一般不属于ICU收治范围。2.新患者常规◆向家属交待病情,签病重通知单、有创抢救知情同意书、自费知情同意书。◆开常规化验检查:全血细胞分析+CRP+血型、生化全项+cTNI、DIC、肝炎病毒系列、梅毒+艾滋甲功四项、肿瘤标记物、BNP、细菌真菌学检查、尿常规、便常规、细菌培养+药敏、细菌涂片(痰、尿、便)、心脏超声、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自作)。◆书写病历:8小时内完成首程,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48小时内完成主任查房记录。◆每个新患者均需在入室24小时之后完成APACHE-2评分(ICU停留不足24小时者除外),并在·3规定时间完成其他相关评分。四、工作注意事项1.进入监护室须换CU工作服、工作鞋。工作服不可穿出病区。如需去其他科室须外穿白衣,换鞋。工作服每日更换,下班后脏衣服扔到指定区域。2.检查每个患者前后均应进行手消毒,使用每个床单位独立配备的听诊器,不得使用自己的或其他床单位的听诊器。长发须束起。操作时必须戴帽子和口罩,每日更换。3.保持监护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说笑、玩手机,尤其是探视期间。(齐文升赵昕)。4.第二章ICU评分系统一、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总分=A+B+CA.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变量3210123439.038.536.034.032.030.0体温(℃)】≥41≤29.940.938.938.435.933.931.91301107050MAP≥160≤4915912910969140110705540心率(次/分)≥180≤391791391096954352512106呼吸频率(次/≥50≤5分)4934241196155gt70lt55Pa02(Fi0250%70时),AaD02(Fi02350≥50%时)】200≥500lt2004993495···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 第2版》郭云良,倪同上,扈国杰主编;刘天蔚,葛科立,李宏国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2版》【作者】郭云良,倪同上,扈国杰主编;刘天蔚,葛科立,李宏国等副主编【丛书名】中西医结合丛书【页数】350【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89-4742-3【价格】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英语-研究生-教材【参考文献】郭云良,倪同上,扈国杰主编;刘天蔚,葛科立,李宏国等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共有18章,每章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西医内容,以培养和锻炼本科为中医专业的研究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英译汉)能力和写作(汉译英)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为中医内容,着重于培养和锻炼本科为西医专业的研究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第三部分系一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阅读和写作能力。第四部分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名词的中英对照,以便使研究生在翻译和写作时能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2版》内容试读Chater1IBoeSectio1FractureadOteooroiAfracturecaemorethajutarokeoe.Itmayeawarigigofoteooroiororouoe,amedicalcoditiothatweakeoeymakigitmoreorouadledee.Boedeityioeofthefactorthatdetermieoetregth,oidividualwithlowoedeityhaveahigherrikforfractureadrefracture.Oteooroicaueoetoecomeweakadrittle-orittlethatafallorevemildtreeuchaedigoverorcoughigcacaueafracture.Oteooroi-relatedfracturemotcommolyoccurithehi,writorie.Boeilivigtiuethaticotatlyeigrokedowadrelaced.Oteooroioccurwhethecreatioofewoedoe'tkeeuwiththeremovalofoldoe.Itwareortedthatoteooroiiacotriutigfactoriamaya1.5milliofractureeachyear,icludigaout300000hifracture,700000verteral(ie)fracture,250000writfracturead300000fractureatotherite.Therikofaerioufracturecadouleafterafirtfractureicertaihigh-rikgrou.Additioally,mayatiet,articularlythoewhoufferhifracture,areathighrikforrematuredeathorloofideedeceafterthefracture.Ifact,oeoutoffoureolewhohaveaoteoorotichifracturewilleedlog-termurighomecarehalfofthoewhoexerieceoteoorotichifractureareualetowalkwithoutaitacethoewhoexeriecethetraumaofoteoorotichifracturehavea24%icreaedrikofdyigwithioeyearfollowigthefracture.Soitieetialforidetifyigoteooroiearlyadiitiatigtreatmet.Recetdataidicatethatoteooroihouldotjutecocerforagigwhitewome,utoccuriallracialgrou.(1)Hiaicwomemayeamogthoeathighetrikofoteooroiwith13%~16%.Amaya49%ofMexica-Americawome50yearofageorolderhavelowoedeity.(2)AlthoughtherateofhifractureiloweriAia-Americawome,therateofverteralfractureiaoutequaletweeAia-AmericaadCaucaiawome.(3)Aout10%ofAfricawomeover50yearhaveoteooroi.2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二版)Aadditioal30%havelowoedeity.Aout80%~95%ofallfractureexeriecedyAfrica-Americawomeoverage64arerelatedtooteooroi.Hormoelevel:Oteooroiimorecommoieolewhohavetoomuchortoolittleofcertaihormoeitheirodie.Examleiclude:(1)Sexhormoe.Loweredexhormoeleveltedtoweakeoe.Thereductioofetrogeleveliwomeatmeoaueioeofthetrogetrikfactorfordeveloigoteooroi.Meexerieceagradualreductioitetoteroelevelatheyage.Treatmetforrotatecacerthatreducetetoteroelevelimeadtreatmetforreatcacerthatreduceetrogeleveliwomearelikelytoaccelerateoelo.(2)Thyroidrolem.Toomuchthyroidhormoecacaueoelo.Thicaoccurifyourthyroidioveractiveorifyoutaketoomuchthyroidhormoemedicatiototreatauderactivethyroid.(3)Otherglad.Oteooroihaaloeeaociatedwithoveractivearathyroidadadrealglad.Mehouldaloecoceredaoutoteooroi.Aroximately1/8ofmewillhaveaoteooroticfracture.Mewithahitoryofhyogoadim,thyroiddyfuctio,log-termteroidtheray,highalcoholcoumtioorlowhyicalactivityareeeciallyatrik.1/3ofallhifractureexeriecedymearerelatedtooteooroi,ad1/3oftheemewilldiewithithefirtyearafterthefracture.Afractureiadulthooddoeotalwaymeaaidividualhaoteooroi.However,everyadultwhoufferafracturehoulddicutheeedforoedeitytetigwithahyicia.Ifoe'oedeityilow,hemayeedadditioalmedicaltet.Medicalcoditiootherthaoteooroicacauelowoedeity.Symtom:Theretyicallyareoymtomitheearlytageofoelo.Butoceyouroehaveeeweakeedyoteooroi,youmayhaveigadymtomthaticlude:ackai,cauedyafracturedorcollaedverteraloofheightovertimeatooedotureaoefracturethatoccurmuchmoreeailythaexected.Comlicatio:Boefracture,articularlyitheieorhi,arethemoterioucomlicatioofoteooroi.Hifractureoftearecauedyafalladcareultidiailityadeveaicreaedrikofdeathwithithefirtyearaftertheijury.Iomecae,ialfracturecaoccureveifyouhave'tfalle.Theoethatmakeuyourie(verterae)caweaketotheoitthattheymaycrumle,whichcareultiackai,lotheightadahuchedforwardoture.Althoughthereioecificcureforoteooroi,dietadlifetylechagecareducetherikofre-fracture.Peolehouldalodicumedicaltheraywiththeirhyicia.Eveidividualwithoutoteooroihouldfollowtheefourimleguidelie:(1)MakeuregeteoughcalciumadvitamiDidiet.TheNatioalAcademyofSciecerecommed400~800uitofvitamiDad1000~1500mgofcalciumerday.(2)Particiateiactivitiethatwilltregtheoeadmucle.RegularexercieioeoftheetthigtorevetChater1Boe3oe'oteooroi.Weight-earigexercielikewalkig,joggigadteiadlow-imactexercieclaeareetforuildigadmaitaiigtrogoe.(3)Becauefallarethemotcommocaueoffracture,omealaceactivitiecouldreducetherik.Theeefitoftaichiwhichcadecreaefallamogolderidividualy47%iarticularhaveeedocumeted.(4)Ocearokeoeoccurred,aoedeitytetadothertetoreducetherikofaecodfracturehouldedoe.Prevetio:Goodutritioadregularexercieareeetialforkeeigyouroehealthythroughoutyourlife.Proteiioeoftheuildiglockofoe.Adwhilemoteolegetletyofroteiitheirdiet,omedoot.Vegetariaadvegacageteoughroteiithedietiftheyitetioallyeekuitaleource,uchaoy,ut,legume,addairyadeggifallowed.Olderadultmayaloeatleroteiforvarioureao.Proteiulemetatioiaotio.Bodyweight:Beiguderweighticreaethechaceofoeloadfracture.Exceweightiowkowtoicreaetherikoffractureioe'armadwrit.Auch,maitaiigaaroriateodyweightigoodforoejutaitiforhealthigeeral.Calcium:Meadwomeetweetheageof18ad50eed1000milligramofcalciumaday.Thidailyamouticreaeto1200milligramwhewometur50admetur70yearold.Goodourceofcalciumiclude:low-fatdairyroduct,darkgreeleafyvegetale,caedalmoorardiewithoe,oyroduct,uchatofu,calcium-fortifiedcerealadoragejuice.Ifyoufiditdifficulttogeteoughcalciumfromyourdiet,coidertakigcalciumulemet.However,toomuchcalciumhaeelikedtokideytoe.Althoughyetuclear,omeexertuggetthattoomuchcalciumeeciallyiulemetcaicreaetherikofheartdieae.TheItituteofMedicierecommedthattotalcalciumitake,fromulemetaddietcomied,houldeomoretha2000milligramdailyforeoleoldertha50yearold.VitamiD:VitamiDimroveyourody'ailitytoaorcalciumadimroveoehealthiotherway.PeolecagetadequateamoutofvitamiDfromulight,utthimayoteagoodourceifyouliveiahighlatitude,ifyou'rehoueoud,orifyouregularlyueucreeoravoidtheuetirelyecaueoftherikofkicacer.Scietitdo'tyetkowtheotimaldailydoeofvitamiDforeachero.Agoodtartigoitforadulti600~800iteratioaluit(IU)aday,throughfoodorulemet.ForeolewithoutotherourceofvitamiDadeeciallywithlimiteduexoure,aulemetmayeeeded.Motmultivitamiroductcotai600~800IUofvitamiD.Uto4000IUofvitamiDadayiafeformoteole.Exercie:Exerciecahelyouuildtrogoeadlowoelo.Exerciewilleefityouroeomatterwheyoutart,utyou'llgaithemoteefitifyoutart4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二版)exerciigregularlywheyou'reyougadcotiuetoexerciethroughoutyourlife.Comietregthtraiigexerciewithweight-earigadalaceexercie.Stregthtraiigheltregthemucleadoeiyourarmaduerie,adweight-earigexercie-uchawalkig,joggig,ruig,tairclimig,kiigroe,kiigadimact-roducigort-affectmailytheoeiyourleg,hiadlowerie.Balaceexercieuchataichicareduceyourrikoffalligeeciallyayougetolder.Swimmig,cycligadexerciigomachieuchaelliticaltraiercarovideagoodcardiovacularworkout,utthey'reotahelfulforimrovigoehealth.Sectio2NomeclatureiTCMCorrectlyamigadiciliecadirectlyortraytheojectoftudy,clearlyoitoutiteece,adreageitfuturedevelomet.Carefullyamigaideedetdiciliemayrovidethereakthroughecearytoetalihitideedece.Givetheimortaceofomeclature,thetermiologyeigaliedtothevariouracheoftraditioalChieemedicie(TCM)idicocertig.CurretuageofuchtermaChieeMedicie,OrietalMedicie,Her,HerologyorHeralMedicieadAcuuctureareimroer.Thereetarticleaimtodicutheetermaddefiitetheirmeaigmorereciely.1RegardigChieeMedicieThetraditioalmedicieofChiaitheclaicalmedicieofChiaadiditiguihalefrommoderChieemedicie.TCMiamedicalcieceguidedytraditioalChieemedicaltheorie,adicludeaturalroductmedicatio,acuucture,moxiutio,maage,later,teamath,etc.amodalitieithetreatmetadrevetioofdieae.TCMicalledZhogyixue(hoetictracritioofChieecharacter,theameelow)iChiee.TheChieecharacterZhogyixueadZhoghuaYixueareothtralatedliterallyitotheEglihwordChieemedicie.However,torefertoTCMaChieemediciehatwohortcomig.Firt,ChieemediciefailtocoveytherichtraditioaociatedwithTCMadecod,thitralatioleadtocofuioyotditiguihigetweeTCMadmoderChieemedicie.ExamleofthecofuioaociatedwiththegloaltermChieemedicieicludethefollowig.Curretly,omeookadjouralulihediEglihicludeChieemedicieitheirtitlehowever,theyarecoceredolywithTCM.Otheotherhad,aotherjouraletitledChieeMedicalJouralicoceredolywithmoderChieemedicie.AlthoughChieemedicieitheaovetitleuggetChater1Boethattheycotaiimilarmaterial,thematerialifactiquitedifferet.Iadditio,omeititutiowiththeameChieemedicieifactarecoceredolywithTCM,otmoderChieemedicie.Fially,aorgaizatioamedChieeMedicalAociatioiaocietyivolvedolywithmodermedicieiChia.TheujectmaterialofChieemedicieauedaovedifferoexteivelythatTCMadmoderChieemediciemuthaveaditiguihedomeclature.Medicieitheroadeteehouldicludeothmodermedicieadtraditioalmedicie.However,thetermMedicietyicallyreferolytomodermedicie.Thewordtraditioaliofteuedtoditiguihtraditioalmediciefrom(moder)medicie.Fortheereao,ZhogyixuehouldetralateditoEglihaccordigtoitreciedefiitio,traditioalChieemedicie.ThitralatiocoveyoththetraditioaladtheChieeaectofthedicilie,additiguiheitfrommoderChieemedicie.2RegardigOrietalMedicieAothervague,amiguoutermiorietalmedicie.OrietalmedicieiEglihulicatioiuuallyyoymouwithtraditioalmedicieofChia,Jaa,Korea,Vietam,etc..Actually,alloftheediciliearevariouracheofTCMwhichaccordigtorelevatliteratureorigiatediChia.Moreover,iJaaee,traditioalmedicieicalledHafag,whichcaetralateditoTCM.Thetermorietalmedicieroalyorigiatedtoditiguihitfromweteroccidetalmediciewhichiuuallyaociatedwithmodermedicieiceitorigiatedithewet.Althoughtheorietaloroccidetalqualifiermayecoveietidialoguetoemhaizetheorigiofarticularaectofmedicie,uchueidetrimetalecaueofitamiguity.Theueoftheorietalqualifierhaatleattwohortcomig:(1)itfailtoexreitorigialmeaigoftraditioalmedicieiChia,ad(2)itialofailtorecogizetheexiteceofmodermedicieitheeat.Theueoftheoccidetalqualifiereartheamekidofhortcomig.Itdoeotcoveythediffereceetweeoccidetaltraditioalmedicieadmodermedicie.Ifmediciewareferredtoaoccidetalmedicieacurretlyidoewithorietalmedicie,differetiatioofmoderadclaicalWetermedicieuchaHiocraticmediciei6BC~4BCorAmericaIdiafolkmediciewouldecomromied.Thoughtheclaicalmedicieithewethagraduallywitheredaway,itexitedihitoryadeedtoeditiguihedjutatraditioalChieemedicieeedtoeditiguihedfrommoderChieemedicie.Differeceitheatureofmedicieithewetadtheeathaeediolvigforalogtime.Curretlyolydiffereceitraditioaddegreeofdevelometditiguihthetwo.Withtime,thediarityidevelometetweeweteradeatermediciewillecomemalleradmaller,leavigolytraditioaaditictio.Sicetheeeceoforietal6中西医结合医学英语(第二版)medicieitraditioalChieemedicie,ittruecolorofTCMhoulderetored.Toamedicilieofmedicieyuigtheorietalortheoccidetalqualifiercaotdirectlyortraytheojectoftudy,clearlyoitoutiteece,orreageitfutureroectofgrowth.Neitherdifferetiatetraditioalmedicieadmodermedicieieitherthewetortheeat.Ifthewordorietaliecearytorecedetraditioalmedicieitheeat,itcaolyeamedtraditioalorietalmedicietodifferetiate(moder)medicieitheeat.ThireaoitheameathattheamigofTCMidifferetiatedwith(moder)medicieiChia.3RegardigHer,HerologyorHeralMedicieTraditioalChieemateriamedica(TCMM)iarachofTCM,whichtudiethetheoryadalicatioofmedicatioaedotheorieofTCM.TCMMdifferexteivelyfromheralmedicie.TherelatiohietweethetwoiomewhatakitothediffereceetweefolkmedicieadaturalroductharmacyitheUS.ItiimroertoueTCMMyoymouwiththetermherologyorheralmedicie.IChia,TCMMiaofficiallyrecogizedrachofTCMwithtadardizedmedicatioroceduredocumetedithetateharmacooeiaorequivaletook.Heralmedicie,however,ifolkmedicie,adiotofficiallyrecogizedithetateharmacooeia.ThetworocedurearemuchdifferetwithTCMMhavigaytematictheoryaguidaceforitracticewhilethelatteriemloyedetirelywithouttheory.ITCMMmediciearederivedmailyfromlat,utaimaladmieralrovideadditioalource.Thematerialarerearedadrefieduigwelletalihedrocedure.TheEglihhraeheralmediciegeerallyrefertofolkmedicie,adimotcaethecrudeherorcrudeextractiued.Aimalroductadmieralaregeerallyoticludedidefiitioofheralmedicie.Fortheaovereao,totralateChieewordZhogyao-TCMMitoher,herologyorheralmedicieiimroeroeithertheaiofthedefiitioofTCMMortheEglihmeaigoftheworldher.4RegardigAcuuctureThecieceofacuuctureadmoxiutioiarachofTCMwhichrevetadtreatdieaeyucturigecificoitotheodywitheedle,ortheurigorwarmigoftheoityalyigheatviaigitedmoxawoolorroll.TheerocedureareimortatexteraltheraieofTCM.ThetermacuuctureiderivedfromtheLatiwordacuwhichmeaurgicaleedle,aducture,whichmeatoucture.Moxiutiocaedefiedatheurig,warmig,fumigatig,orlacighotcomreioocertaioitforthe···试读结束···...

    2022-10-25 EPUB论文 epub电子书网站

  •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 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汤钊猷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作者】汤钊猷著【页数】242【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478-4188-4【价格】68.00【分类】癌-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汤钊猷著.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内容提要:本书是汤钊猷院士继“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学中”,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内容试读第一章从医六十余年的反思一、本书的由来笔者1954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那时毕业前便分为外科重点、内科重点等,笔者分在外科重点,实习时在外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较长。毕业后即留在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工作,1957一1967年参加血管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曾和杨东岳教授共同完成“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创举。20世纪50年代末响应号召,研究中西医结合,曾参与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MedJ,1960)发表“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16例”的论文:曾作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组(由著名针灸专家陆瘦燕教授领衔)秘书,写过“学习内经后对‘经络现象’的初步认识”的论文。说也奇怪,笔者这个主张用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外科医生,竟亲历了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特别是91岁母亲,急性阑1961場纠秋荐强管内經後时“银格坝银”的初步認酸上海第一醒择路中山进院“鹆觸铁指醇者;上海中:停院针灸数研祖随度新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是人們够值授成餐到的方面·知提格现象。是“整格”客髓存在的饮藏·研究警程格”首先是從“盈格现家”入手究意“盈格坝忽”包括那经方面·是研究“征絡”溶婴界滑的尚照·内》是配腹有销“经格間题最体的一本奢·後世公家對“望裕”間题射有辑多酸履,但惑本眼则是不隆(《内摄》的·记《内盈》中與“征格”有储的現浪值可部静适地篮速出察·必将有助玲我阿面会面的图液“通格··解然·正如从内壁》朋段:“央十二轻版带…之所易,上之所领格”·山冠腰塞爆工作只是郁智的阴始·所涉及的范贺也玉要以十二堡月桐丽。进滑典不常之起·希超得到批师指正·“显格现律”的王要为面内屋授出:”央十二福服者·内通於府款·外格冷版知”,份议明“遥铬府杂身,蕾适内外费显·叉渺:“源跃带·所以行血氧而增贫阁学习《黄帝内经》写的心得文章.003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黄帝内趣素陶升城有高下双冬中福纵居表知以過则不及之理見微得用之不做作里故邪之秉我如主於故治治皮毛唐王冰撰主者之外血老所以定高电规也者所以表於書制生之期而知部分联色之青黄自也分藏府之可占察色校照先别险别剪於染者朗知不州盛四波内故用城者從引陽從易引以右治左以左治有以我知被以水之寒热於六府热及及地之温制皮肉筋服县治筋政共已治六府市巳其五藏治五者死生巳成Q日,已校正云校上文灭有八秘地里中理字氣象泉上国亦热故治不法天之不用之理则害亚灭之这施之六早年阅读1954年版《黄帝内经》的标注尾炎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仅用针灸合并1/4量的抗菌药物治疗9天而愈,直到她96岁去世未再复发,给笔者留下针灸确能治病的印象1968年至今,笔者从事癌症(特别是肝癌)临床与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并用”截然不同。早年观察到,如果西医用化疗攻癌的同时,按中医的观点也用攻下之剂(清热解毒、消积软坚),病人出血率高(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和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而死亡快;反之,如合并用中药调补,则出血率低而生存率高。笔者曾发表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一探讨攻法与补法对出血和生存率的影响”(《肿瘤防治研究》,1977)一文予以证实。复且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的于尔辛教授,也认为肝癌治疗用“健脾理气”中药较好。这些都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许中西医结合真的可能提高疗效。在多年的肝癌临床工作中,笔者不时和老伴李其松教授讨论,对手术后的肝癌病人用过一些调补类的中药作为巩固治疗,后来制成只含三味中药(黄芪、丹参、枸杞子)的“三易饮”,虽然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但仍留下深刻004第一章从医六十余年的反思【印象,因为这些病人后来大多比较稳定,较少复发和转移。一些外宾病人,至今仍点名要笔者看病,要笔者继续给他开中药。记得有一位印尼的病人,1997年首次来看病,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伴有甲胎蛋白低浓度持续阳性(简称“甲胎蛋白低持阳”,甲胎蛋白50一60微克/升,正常值应低于20微克/升),但不伴有肝病活动证据。通常这样的“不伴有肝病活动证据的甲胎蛋白低持阳”病人,大多在一两年后出现肝癌。然而,该病人服用逍遥散加减的中药后,至今21年未发现肝癌,而2018年末次来诊时,仍然为没有肝病活动证据的“甲胎蛋白低持阳”(62微克/升)。这些“偶然”病例,让笔者思考,中医中药是否还有一定的预防肝癌和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作用呢?上述这些点点滴滴,加上西医至今还有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终于让笔者下决心研究一下中西医结合是否可能提高疗效。2006年,笔者76岁时组织了一个小组,进行“消灭肿瘤疗法的负面问题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其中使用了老伴所拟含五味中药的方子“松友饮”。结果发现这个调补为主的中药小复方,有助实验性肝癌切除后、化疗后生存期延长和肺转移减少。原来这个小复方具有改善癌所处的缺氧、炎症微环境,下调肝癌干细胞标志(使癌的分化较好,恶性程度降低)以及提高免疫力等的作用。笔者有幸当过几年(1988一1994)上海医科大学(简称上医,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长,自然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所思考。例如想到上医创始人颜福庆教授,1924年在中华医学会(1915年成立)第五届大会上演讲的一句话:“西医必须大众化,必须中国化。大众化和中国化不应依靠外国医生,而应该由中国的医生自己来实现。”近年又进一步思考,做过“中国特色肿瘤临床研究的思考”的报告,在《科技导报》发表过“汇东西方思维精髓,发展中国特色科技”的卷首语(第6页图):也发表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考”的述评,2012年还应邀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ChiJItegrMed)发表过“中西医结合抗癌”的编者按(第7页图)。如前言中所说,“西学中”的“中”字是一语双关的,即西医既要学习中医药,也要学习中华文明精髓。这样也许有助扩展东西方思维,例如早年电影中西洋拳不敌太极拳的情节,亦即“以硬碰硬”和“以柔克刚”之别。于是,在老伴仍在监护室之际(本书于2016年11月动笔写,2017年9月份第一稿完成,2018年4月定稿。老伴于2017年2月离世),毅然动笔,以企完成老伴遗愿。005「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肿瘤防控战略高层论坛在津隆重举行中国特色肿瘤临床研究的思考速结在我国已经成力死亡原因网第传统优势。注带简单有效和经过实践检位的孩病,同时处亡率在团速列给的方法:4反思抗偏战略,从对肿缩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肿痘研究与两方斩尽杀绝到带瘤生存的战略:5发扬早筹量在缩小,探素中国特色的肿痛香庆诊早治,实践证明这确有成效:6强调研究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肿途研综合治疗,从单纯的消火肿痛到同时注究,不能一味地跟着西方的思路走,必事调变肿确和机体要形成特色,必列项要走中国特色的通路,形成不实全等具备几个背景,包括定科研方向、有战同于西方的预防与治疗室路,在购抗4路眼光,重视硬件和数件建设等循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特色即星独无二,医学是灰学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侧中国要出特色。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的重要肉容,我要开着这条路用特色脚瑜临珠研究要垂点思考以下6个创中国特色的脚琉白味研究问缆:1密联系闲竹,多快好有的治天弹步人民静聘专家、复大得好病:2取东西方之长,纯合东月去州思州和西方微瘦思维力乐:3么热我在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上的报告月原广广■数站人做后外种香E流上元民去通色上通丝大生上黑生长海积是是理业周地通修金件专金用金生是足任爱是无号性卷首语Foreword通恒。上是国限比能化金以金上通虚温是通化夏长金金品科技导报2011.29(16通流金丝地品名天地盖名人积国飞汇东西方思维精髓发展中国特色科技“中国模式”的启迪近年因中圈喝起引发的“中国模式”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阳中国旋称寿经冻落后,民不和生,新中国成之发生巨变,健经济仍落后“中国横式“是盖干“穷附思变“,由邓小平提出,通过“改革开教“路线和轻过“摸着石子过消“实残.终于分起世养喝目。实代是粒验真理的标准,“中国模式“经30余年实线所取得的城果已获得全球承认。我体会。其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国情,装无东西方思维的精做.不是全合西化。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症子弹,以医学研究而言,我以为必须考虑“研究能多快好有治好病的办法“、当前培症诗断,不管是否真的霜要,动氧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横),编监治疗非分子肥肉治疗莫属,再加上过度沙新和技度治疗,医药费用高格,一美国有识之七认为:“黄国的医疗体系已经碰到了很多问题,如果中闲想要变成美国,问题会更大“(《文汇振)2010年11月8日)。为此,深入理解“中国馔式的内通“,对发展中国特色科技有重要意义东西方思维如同硬币的两面,常可互补东西方思棉备有特点,其差别应逸测到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环境。009年(等专消息》有盛“东香方思维大此拼“的文章,其中说列“末亚人在大所蒂下现察物体,百方人则更关注职前:东亚人在料斯时对周国环境的依翰性发表在《科技导报》上的卷首语006···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 汤钊猷简介 汤毓南中医

  • 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杜廷海,牛琳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作者】杜廷海,牛琳琳主编【页数】416【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349-9241-4【价格】98.00【分类】心脏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杜廷海,牛琳琳主编.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内容提要:本书根据心脏康复工作经验,参考国内外冠心病中西医研究成果,提出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综合、系统、优化的心脏康复理念,系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优势和实施方法,从康复功能评估、中医特色疗法、康复运动、康复教育、辨证膳食、心理康复及优化药物康复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心脏康复程序、方法、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内容试读上篇理论基础篇第一章心脏康复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中医康复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他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使之重返社会。古代医籍中“康复”的含义不仅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还包括精神情志的康复和正气的复原中医康复医疗可追溯至商周时代。在殷墟甲骨文中有采用针灸、热熨、导引、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活动的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康复的思想开始出现,在《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庄子·刻意》载“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均提到了通过气功、导引等方法保持或恢复健康。《黄帝内经》提出了康复的治疗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综合治疗。其广泛应用了调摄情志、针刺、灸焫、气功、导引按摩、热熨、饮食、体育等养生康复方法,强调形体和精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金匮要略》将导引、吐纳、针刺、灸焫、膏摩、按摩等康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较之《黄帝内经》时代又有所发展。《伤寒论》专门论述大病之后的药物、食物康复法,三国时代的华佗在继承古代导引、行气、吐纳等功法的基础上,创编了医疗体操“五禽戏”,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套由医生编成的医疗体操,堪称运动疗法的鼻祖。晋代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刺、灸焫、热熨、导引、按跷等康复治疗手段,尤其对针灸疗法的原则已基本概括。晋代葛洪《肘后方》和《抱朴子》中记载了药物康复法、饮食康复法的实例及导引术在养生防病中的作用。隋唐时代《诸病源候论》为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与物理疗法对多种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书。《千金要方》首创药枕疗法、香气疗法。《外台秘要》中详论了病后将息宜忌,记载有大量康复方法,如磁疗、光疗、热疗及美容方法等。宋代《圣济总录》中除记载了食物康复的方法,对气功、导引、按摩和体育疗法的作用也有详尽的记述。《太平圣惠方》则注重采用药物和食物相结合的养生康复方法。《本草衍义》中选药粥方共129首。体育康复方面,八段锦、太极拳也在宋代形成。金代张子和应用许多康复方法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刘河间也带动了养生康复的发展。清代官方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多种疾病的养生康复方法。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对气功、按摩及动功等养生康复方法十分重视,列“运动规法”专篇进行讨论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对病后康复调理列“调理诸法”专篇讨论,内容包括药物2上篇理论基础篇/第一章心脏康复的历史与发展调理、食物调理、气候调理、起居调理等,全面系统地阐述养生康复。清代叶天士处处注重情绪治疗,提出久病入络,指出一切沉疴痼疾的最后病理转归为络虚或络痹药物康复方面的应用尤为其特色,极力主张戒绝烟酒。吴师机以内病外治为特色,广泛应用熏、洗、擦、敷、贴、坐、吹、熨等方法而以“一通字赅之”。其所著的《理瀹骈文》在外科康复理疗方面卓有成就,将熏、洗、熨、擦、敷、贴、坐、吹等疗法综合运用,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因此“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的论点,称得上古代第一部物理治疗的专书。中医康复内容丰富,蕴藏在中医宝库中,并且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充实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由简单到复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中医康复学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康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气功疗法、运动疗法等。各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根据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康复方法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种类1.自然康复法包括泉水、岩洞、高山、森林、香花、泥土、空气、日光疗法等。2.物理康复法包括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疗、磁疗、声疗等。3.药物外治康复法包括蒸、烫、洗、浴、熨、敷等疗法4.情志康复法包括怒疗、喜疗、思疗、悲疗、意疗及睡眠疗法等。5.音乐康复法包括安神、开郁、悲哀、激励、喜乐疗法等6.其他文娱康复疗法包括舞蹈、钓鱼、风筝、弹琴、书画、弈棋、玩具、戏剧疗法等7.体育康复法包括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康复操等8.气功康复法包括松静功、内养、站桩、动桩、长寿、固精、保健、强壮、延年、益智等功法9.针灸康复法包括体针、皮内针、皮肤针、耳针、头针、灸法、拔罐等。10.按摩康复法包括推法、拿法、揉法、搓法、捏法等。11.饮食康复法包括各种各样的药膳方等。12.药物内治康复法包括各类药物内服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以上各种方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很少单独用一种方法,一般都是数种方法联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养生康复医学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当今养生康复医学的潮流,是在功能、康复手段、残疾三大概念模式的基础上,追求康复医学有优良的质量、满意的结局和合理的费用,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养生康复医学中来。许多先进的康复诊断和评估的仪器设备都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运算和信息的储存,甚至实现了电脑控制操作和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涌现了新的诊断和评估的仪器,一些康复治疗的仪器和设备正日益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通过电脑的辅助,便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治疗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功能水平。如微电脑上肢训练器、电脑伸展训练器、生物反馈治疗3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仪、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电脑辅助步行训练器、上肢精细动作和职业技巧的训练电脑辅助认知功能康复、模拟驾驶训练系统、言语治疗软件、言语训练反馈系统、电脑辅助义肢矫形器等。生物芯片等的开发也带来诊治的简便易行,使得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康复更为科学化,从青少年期就开始养生康复预防,从而大大推迟或减少这些病的发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未来康复医学,不仅深入文化、艺术领域,还会与美术、书法、音乐、歌舞、武术、美食、药膳、健康旅游、模拟环境等融为一体。康复手段不仅更人性化,还更加高科技化,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康复内容不仅更加丰富多彩,还会更加有效率和高质量。第二节中医心脏康复的特色优势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疗原则等是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同样适用于中医心脏康复。心脏康复的对象大多病程长、病势缓、疗效慢,各种病症往往由多因素引起,多层次受累、多属性相兼为病,所以更强调运用多种方法,杂合以治,措施不一,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一、心脏康复整体观中医康复学有悠久的历史,其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综合康复。人体是由脏腑、经络、肢体等组织器官所构成,脏腑之间、经络之间、脏腑经络与肢体之间都存在着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这就使人体各部分形成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社会一体观、形神康复一体观三个方面。在康复过程中,对局部的功能障碍也应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的康复措施。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丰富多彩,可分为精神、饮食、运动、药物、物理和环境六大类康复措施。从整体观点来看,中医心脏康复更加重视精神与情志、功能与营养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采取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疗法相结合、医疗与自疗相结合,且更侧重非药物疗法、外治法和自我疗法的推广以及功能的恢复。二、心脏康复辨证观辨证与心脏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辨证是决定心脏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心脏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辨证包含有对内在生理功能障碍的辨识,而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与外在形体及行为障碍的改善有因果关系,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消除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病因。在中医康复临床中,不仅内服中药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等也应当注意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脏腑的虚、实、寒、热采用相应的补泻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原则。饮食康复法主要是针对性地选择具有食养、食疗作用的食物,以促进机体的康复。食疗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上篇理论基础篇/第一章心脏康复的历史与发展内容和特色疗法之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依赖大地所产之五味而生存,五味摄入得当是康复医学中的又一内容。心脏病患者康复过程中,必须注意调理自己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心脏病的发生与营养不平衡有关,因此过食肥甘厚腻、辛酸苦辣等都不利于心血管病的恢复,其中所需要注意的饮食原则有控制总热量、维持热能平衡、防止肥胖。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蛋白质的质和量应适宜。采用复合糖类,控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量,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控制食盐摄入量。其次,中医学认为,中药与饮食有“四同”,一同源,二者皆生于大自然,属天然产品:二同用,都能起到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三同性味,均分寒热温凉及平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四同归经,中医康复医疗在整体观和辨证观指导下,强调对患者的治疗应当因人、因时令、因环境和因病证的不同,分别采取两种、三种,甚至多种不完全相同的方法,通过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如内服中药配合中药外用、推拿、针灸、手法康复等多种方法。三、康复运动动静结合、劳逸适度中医历来运用“动静思想”指导运动康复,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畅达经络,调和脏腑,调节气息,静心宁神。《内经》亦云:“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阳虚动之,阴虚静之。”然诸事有度,不可妄为,动过则损,静过则废。过度运动会使机体疲劳、受伤,而一味静养则会使机体更加衰老、退化。中医心脏康复中的形体运动如八段锦刚柔相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劳逸适度,正好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四、内外兼修,杂合而治中医心脏康复的对象虽同为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身心障碍者,但每人情形各异,或身患多种疾病,或老龄多种脏腑功能退化,或起居环境、脾气秉性有异等,导致单一的康复手段可能收效不佳。故而内服外治,药膳结合,以期共奏良效。《素问·异法方宜论》亦云“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在中医心脏康复过程中,既根据病情从生理、情志、饮食等方面进行身心和谐统一的整体康复,同时又注重个体性差异,因人而异,体现了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统一。五、简便易行,利于推广中医心脏康复除形体运动、针灸等特色疗法对于场地设施有一定要求外,其他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膳食调养、药物调治、情志调养等。形体运动多从中医养生康复手段衍生而来,如八段锦、太极、功法操等,讲究动作和缓、形神和谐,有着广泛的历史文化积累。此外,中医心脏康复将养生康复学引入其中,更易引起患者兴趣避免了康复形式单一枯燥的弊病,使之更能坚持,以期最大获益。目前已有学者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刮痧、药膳、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手段和方式,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种进行中医康复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中医心脏康复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传统手段和方式将会在心脏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5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脏病学研究表明,太极拳、气功和八段锦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能够让心血管病患者受益,可降低血压及血脂水平,对心力衰竭症状、体力和情绪亦有改善作用虽然历代中医古籍蕴含着丰富的心脏康复理念,但目前相关的挖掘工作尚不充分临床实践更显不足。目前临床多重视治疗,轻视预防及康复。出现上述情况,根本还是缺乏对预防及康复重要性的充分理解:缺乏对经典理论科学内涵的深入挖掘:缺乏对临床实践良好疗效的系统总结对传统养生康复医学进一步整理、挖掘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发掘、整理、研究,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行之有效的传统康复疗法,如传统的作业疗法、文娱疗法、心理疗法、膳食疗法等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科学地证实疗效,阐明作用机制,予以发展提高。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心脏康复的指导原则。在进一步整理、挖掘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传统养生康复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其特点和优势可概括为:第一,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强调以平衡阴阳、调补气血增强体质作为功能恢复的基础,并强调天人合一,从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养生康复。中医治疗疾病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离不开辨证论治。对心脏病康复治疗以活血化瘀等为主内治,结合情志、针灸、按摩、导引、熏洗、敷贴、体疗、食疗等第二,形体康复与情志康复相结合。功能康复是康复的主要目的,传统养生康复“形神合一”是功能康复的基本原则。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如导引、运动训练、气功等方法,即是形与神俱的康复方法。传统养生康复学特别重视在康复过程中“形体”(身体)与“情志”(心理、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情志因素对伤病残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养生康复中注重“形神兼养”,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特别强调培养和保持松静的心境以对抗和克服“七情”的损害,从而促进康复。第三,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由简单到复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方法。每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的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除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以内服和外治的方式,促进功能的恢复外,更强调使用自然疗法,利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以及食用天然保健食品的饮食疗法和针灸、推拿等,促进康复。第三节国际心脏康复发展状况公元前5世纪,Herodicu(古希腊时代的医师希洛地卡斯)提出运动可推迟衰老促进健康,至1910年“康复”一词应用于残疾人的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复领域的制度逐渐完善,确定了康复医学概念。关于心脏康复,起初的观点是消极的。1939年,Mloy等的形态学研究报道提出,心肌梗死的坏死组织转化为纤维化瘢痕至少需要6周时间,因担心患者早期活动引起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故建议长时间严格卧···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

  •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刘天蔚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作者】刘天蔚等主编【页数】2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189-2882-8【价格】CNY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参考文献】刘天蔚等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生殖十二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理学概述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研究中医药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加速第一节中医药现代化莫定基础。生理学概述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所有知识都生理学(Phyiolog罗)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分支,是以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机体各个组成生理学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一般生理部分的功能及这些功能表现的物理、化学本质为学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仅在不损害健康并得到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按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受试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人体实验才允许有限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等。随着进行。由于人与动物的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科学的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对机体的功能进行研究,生理学就不断产生新的断人体生理功能是完全可能的。但人体的许多功分支,有些已成为新的独立学科,如生物化学能活动,尤其是高级神经活动,与动物相比已发(Biochemitry)、生物物理学(Biohyic)、营养生质的变化,因而利用动物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则学(Nutriology)等。有些还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根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神经生物学(Neuro-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动物或动物材料。iology)、神经科学(Neurociece)。在推断人体功能活动规律时,需注意人与动物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功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动物实验的结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时果直接套用于人体。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的调节。生理学与医学有1.动物实验传统上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理学既是以解剖学和组织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两大类。胚胎学为基础,又是后续学习病理生理学、药理(1)急性动物实验急性动物实验(Acute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承前启后的AimalExerime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中西医临床各专业的学生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在短时掌握必要的生理学知识,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也为中西医临床实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践提供重要的客观诊治依据和检测标准,还可为物的死亡。急性动物实验又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2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实验。①离体实验(ExerimetIVitro),是指从性动物实验相比,慢性动物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活着的或刚被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实验条件较难控制。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一个2.人体实验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例如,人体观察某些人为的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血压、心率、肺通气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红例如,对离体蛙心或动物血管条进行灌流,可用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正常值就是通过对于研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心肌或血管平大批人群采样,再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而获得滑肌收缩力的影响等。②在体实验(ExerimetI的。有些实验研究可在志愿者中进行,例如,测Vvo),是在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试人体在高温、低温、低氧、失重和高压等一些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特殊环境下某些生理活动的变化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例如,将玻璃微电极插总之,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某种生入脑内某些部位进行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观察理功能的研究,究竞适宜采取哪些实验方法,应神经元在接受某些刺激时放电活动的变化,以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解这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急性实验的优点是实(二)生理学的研究水平验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便于进行直接的观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察,无关因素的影响较少,结果易于分析等;离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体实验更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但急性动物实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生理学,研究应在整验的结果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有所不同,尤其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此时被研究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的对象,如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1,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是组成人体最基本分已经脱离整体,它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而细胞及其亚细胞器又由多改变,实验结果与在整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可种生物大分子构成。因此,细胞、分子水平的研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究,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细胞内各亚微结构的功能(2)慢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Chroic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如细胞兴奋时细AimalExerime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胞膜中通道的开放和离子的跨膜移动、腺细胞的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分泌、骨骼肌收缩时肌丝滑行的分子机制等。细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助于对器官、系统功能的的改变。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深人认识和深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暴露、破坏、切除或移植某些器官,待手术创伤2.器官和系统水平人们对生理学的研究最恢复后,动物在清醒或接近正常生活状态下,观早是在器官和系统水平上进行的。这一水平主要察其功能缺损、功能紊乱表现等,以分析各器官、是观察和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它们在机体组织在正常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实验。如在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们的功能活动的内在无菌手术下制备各种器官的瘘管(胃瘘、肠瘘、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们活动的影响。例如,唾液腺瘘等),观察各种因素对其分泌的影响。慢心脏的射血、肺的呼吸、小肠的消化和吸收、肾性实验最大的优点在于实验动物处在清醒状态,的尿生成及其相关调节等。进行这一水平的研究各器官间保持了自然关系,其各种功能接近常态。可应用多种方法,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但另外,实验动物能较长时间存活下去,可多次、更多采用急性动物实验的方法,急性动物实验法重复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更接近既可进行在体实验,也可进行离体实验。这一水于整体自然状态。但慢性动物实验不宜用来分析平的研究及其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称为器官生理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与急学(OrgaPhyiology)。例如,肾脏生理学、消化第一章绪论3生理学、呼吸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等供体内细胞生存和进行功能活动的环境,以区别3.整体水平在整体中,各个器官、系统之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机体内的某些液体,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各器官、系统的功如肾小管、汗腺导管和胃肠道内的液体,都是和能互相协调,从而使机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外环境联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机体的生命活动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生理学还必须进是在外环境和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行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即以完整的机体作为研究二、内环境的稳态对象,观察和分析在环境因素改变和不同生理情况下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和发挥其功能以及完整机体所做出的各种反应的规律。例如,的环境,是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相对于机体机体在运动、创伤、紧张、恐惧等生理和心理因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而言。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素,地理、气候、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理功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而内环境的稳定又能的影响;机体在环境急剧变化时所产生的应急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反应,在某些特殊环境,如高温、低氧(高原)、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高等动物失重(航天)、高压(潜水)等情况下,机体为中更是如此。这是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规适应新环境生存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急性律。内环境的稳态(Homeotai)是指在正常生和慢性动物实验都可用于这一水平的研究,但由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参数,即变量很多,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因而结果分析比较困难。然而,变量越多的实验,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即综合程度越高,则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人的血浆H在7.35~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虽然能更深人了解7.45之间波动;体温可在37℃上下波动,通常每机体活动规律的机制,但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却比天的波动幅度不超过1℃;葡萄糖浓度、各种离子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更为复杂。因此,要想(Na、K、Cl、Ca2+、H*等)、动脉血压、血阐明某一种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对细胞和分子、浆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细胞外液的容积、渗透器官和系统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综合压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中医就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并不是是在整体水平对机体进行的研究,经过几千年的不变的,相反,由于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活动,物沉淀,中医对机体已经达到了很深刻的认识。质交换在细胞外液不断地发生,就会不间断地扰乱或破坏内环境的稳态。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液,在体内处于循环状态,运动着的细胞外液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既是细胞发挥功能活动的环境,又是机体各部分细胞间相互联系和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外环境因素的改变也会影响内环境的一、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稳态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和生环境(Eviromet)一般是指生物体周围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稳态的维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持又是体内各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影响生物体生活、发展的各种因素。外环境故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变(ExteralEviromet)是指机体赖以生存和生活动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可能引起疾病;相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在疾病情况下细胞、器官的活动发生异常,内环不直接与外界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境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细胞外液的一些成分就所以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会发生变化,变动范围超出正常。临床上给患者称之为内环境(IteralEviromet)。内环境是做许多检查,目的在于判断有关生理指标是否在44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正常的变动范围内,或者是否发生较大程度的经纤维传至相应的反射中枢,中枢对传人信号进偏离。行整合并产生传出信息,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功能活动,即完成一次反射活动。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各章的学习中,将会具体叙述神经系统对机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情况时,或者外界环体某种功能的调节过程。境发生改变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神经调节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调节形式,其特点各种改变。这时,体内的一些器官和组织、细胞是: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的功能活动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被扰乱的内(二)体液调节环境得到恢复,内环境的稳态得到维持。这种过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是指内细胞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机体对各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调节(NervouRegulatio)、体液调节(Humoral方式。根据调节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身性和局Regulatio)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部性的体液调节两类。1.全身性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腺或内分泌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径机体功能活动主要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运送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统的调节,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小。体内的多种生行的调节。由于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的活动直物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是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这类体液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的信息物质。可视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常称之为神机体具有完整复杂的调节机制,通过调节使各器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Regulatio)。例如,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配合、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末梢支配,交感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整体功能活动的协调、统一,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称为整合作用(Itegratio)。整合作用是机体实上腺素,从而使神经与体液因素共同参与机体功现各种功能活动,进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主要能调节。此外,某些神经元也可分泌激素,如血方式。而整合作用的实现则是通过机体内错综复管升压素,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的大细胞杂的调节形式完成的神经元合成,先沿轴突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然后(一)神经调节释放入血,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神经调节(NervouRegulatio)是指通过中枢细胞。由神经元分泌激素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Neurocrie)。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R2.局部性体液调节也称为旁分泌(Parac-1ex)。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rie)调节。是指某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或其他具内外环境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在所处环境因素变化时,分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反射弧泌的激素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扩散到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SeoryRecetor)、传入相邻细胞,对自身(自分泌)或相邻细胞功能活神经(AfferetNerveFier)、反射中枢(Reflex动的调节。例如,生长抑素在胰岛内抑制α细胞Ceter)、传出神经(EfferetNerveFier)和效应分泌胰高血糖素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除激素器(Effector)。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每一种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组胺、乳酸、C02、各种感受器能够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细胞因子、某些气体分子(如NO、C0、H,S等)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产生的调节作用也视为局部性体液调节。第一章绪论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相对迟缓、作用范和突变的细胞或早期的肿瘤细胞。故从本质上讲,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识别“自己”和排除“异(三)自身调节己”。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同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一起,通过相同的信息物质,构成机体的网络调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节系统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身调节(Autoregulatio)。例如,肾动脉灌注压在二、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一定范围发生波动时,肾脏小动脉平滑肌可以相应地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各种功能活本保持稳定,从而保证肾泌尿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动的调控多数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运用数不受动脉血压改变的影响。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时发现,机体功能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和幅度都比较小,活动的调节过程与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具有极其其生理意义不及神经与体液调节,但是对于局部相似的调节原理和规律。人体内存在多种控制系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统(CotrolSytem),对机体各种活动进行调节。机体还存在多种调节方式,如免疫调节、神控制系统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两经免疫调节(Neuro-immuomodulatio)等。免疫大类。而自动控制系统又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和前调节(ImmuologicalRegulatio)是指通过免疫系馈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系统都主要由控制部分和统的活动对机体防御系统功能的调节。免疫系统受控部分组成。由于机体的功能活动受非自动控是由免疫器官(骨髓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制调节较少,现只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对机体功能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分子(免活动的调节。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一)反馈控制系统功能有三个方面:①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人侵和清每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都是一个闭合回路,即控除已进人体内的病原体。②对其他有害生物性分制部分一受控部分一监测装置一比较器一控制部子产生免疫反应并将其清除。③清除体内已衰老分,将此闭合回路联系称为反馈联系(图1-1)。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刺激效应器·生理效应传入神经感受器A.机体反馈控制系统输入信息接受装置传入信息控制部分控制信息受控部分输出变量刺激(效应)偏差信息反馈信息比较器监测装置B.工程学反馈控制系统图1-1机体反馈系统与工程学反馈控制系统比较示意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表明,控制部分(反射中分也会不断地有反馈信息回输至控制部分。反馈枢或内分泌细胞)与受控部分(效应器、靶细胞)】信息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其传递信息的形式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双向联系。由控制部分发出的以不同,但主要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及化学信调节受控部分活动的信息,称为控制信息;由受号(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等。由受控部分将信控部分返回的修正控制部分活动的信息,称为反息通过反馈联系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馈信息,即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同时受控部(Feedack)。反馈又分为负反馈与正反馈。6中西医结合生理学l,负反馈调节负反馈(NegativeFeedack)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从而使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部分的活活动更加准确的一种自动控制形式。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前馈反的方向改变。当体内某受控部分活动超出正常控制与负反馈调节一起维持各种功能的稳定。如范围时,可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使该活动下调或上所述,负反馈调节中的反馈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减弱,反之则可以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使其活动分,只有在输出变量与控制信息发生较大偏差后,增强。例如,体温、血压和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才能够启动负反馈控制系统,所以其调节总是出节等都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维现滞后现象,并且在纠正偏差时又常常由于矫枉持体内某些功能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过正而出现波动。通常负反馈调节越敏感则出现是可逆的过程,并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负反馈的波动越大,而敏感性越低,则滞后越久。因此控制系统在机体内各种调节活动中最常见,在维负反馈控制往往与前馈相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以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达到互补。例如,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温度感负反馈控制都有一个调定点(SetPoit)。调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或者通过降温预报,信息通过定点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迅速传递到中枢神经并立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即发出指令增加机体产热、减少散热活动。可见,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事实上,调定点可被当作机体改变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一定是到达寒冷环各生理指标正常范围的均数。例如,正常人体体境,体温降低之后发生,所以这种调节属于前馈温的调定点约为37℃,当各种原因使体温偏离调调节。前馈调节由于临时环境条件变化也会出现定点时,即可通过负反馈控制,使体温回到正常失误。另外,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如食水平,从而维持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调定点并物的外观、气味等有关信号可在食物进入口腔之非永恒不变,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变动,这前就能引起唾液、胃液分泌等消化活动。称为重调定。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回路,前馈控制的主要意义是可以在生理效应未出反馈可在回路中反复进行,经过信息的多次往返现变化之前,控制部分就对效应器可能出现的变才能使偏差逐步缩小,接近正常值均数,使调节化进行调节。同负反馈控制比较,前馈控制更为达到较精确的程度。快速,可避免负反馈调节将出现的较大波动与滞2.正反馈调节正反馈(PoitiveFeedack)后反应。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第四节中医学与人体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因此,正反馈的意义在于打破原先的系统稳态调控平衡状态,产生“滚雪球”效应,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例如,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与人体系统稳态调控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和分娩过程都属正反馈调控。正反馈一般对稳态的维持不发挥作用,但有些正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反馈对稳态的维持也有间接作用。例如,血液凝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固的结果是血凝块的形成,使出血停止,所以,统一性,是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从整体的角度看,凝血对维持循环血量的稳态具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有重要作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二)前馈控制系统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前馈(Feed-Forward)是指控制部分在反馈调、互为补充、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试读结束···...

    2022-10-25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图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图书推荐

  • 《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王玉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作者】王玉玲主编【页数】166【出版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8.12【ISBN号】978-7-5433-3899-9【价格】28.00【分类】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手册【参考文献】王玉玲主编.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内容提要:本书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编写,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第二部分为路径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单;第三部分为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处方。三部分内容围绕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急危重症疾病等急腹症常见病种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处方,全面讲解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该书内容全面、编排新颖、科学实用、临床指导性强,适合初中级外科、急诊科医师和全科医师阅读参考。《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护理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utrire”,意为“滋养、使健壮”,通过历史的不断演化,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均为促进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事实上,两者有其各自的理论体系和认知基准,同时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细细推敲,中西医护理之间的关系犹如鸟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相互补充而又不可替代。对于临床护理而言,两者在本质、内涵上具有同一性。中医护理学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临证护理的方法,传统的特色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护理对象施以辨证施护,以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西医护理学(现代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为人们整个生命现象的全过程提供全面、系统、整体的服务。中西医结合护理,既沿袭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又充分运用现代护理知识。它将护理学科的两个分支有机结合,将西医的护理程序应用在中医护理中,使中医护理规范化;将中医护理理念及操作技术应用于西医护理中,丰富了西医护理的内涵。两者理论体系、护理实践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完善,辨病、辨证与辨证护理相结合,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及患者的健康服务。34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第一篇总论一、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构建1.中医护理的起源:中医护理和祖国传统医学相伴发展,共同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中医历来主张“三分治,七分养”。早在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护理处于萌芽阶段,秦汉时期伴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也是中医护理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基本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护理等,从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与用药护理及病情观察等护理活动进行了详细论述,还就当时的病症提出了针灸、导引、推拿、热熨等护理技术。《神农本草经》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特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用药七情(单味、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须、相反)等,为具体用药提供了指导。《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基础理论与医疗活动、临床实践结合,引入辨证施护的理念,其所述的八种用药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及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还在书中介绍了灌肠法、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并强调饮食禁忌原则,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了先河。后汉时期,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及鸟的动作形态,创作了具有保健意义的五禽戏,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康复护理措施。清代钱襄著写的《侍疾要语》是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论述了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及年老患者的护理,对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千百年反复的临床实践与诸多医家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医护理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完整且系统化,中医护理也渐渐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西医护理的起源:西医护理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远古时代的自我护理,中世纪的宗教护理,到19世纪,护理被定义为在医生的指导下,照顾生病的人;1860年,西医护理产生后,也随着临床医学逐渐流传到中国。南丁格尔提出,护理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应从最低程度的消耗患者的生命力出发,使周围的环境保持舒适安静、美观、整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此外,还要合理地调第一章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5配饮食。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重新定义: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由此,护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3.中西医护理目标一致: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历程,不同的是,现代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而中医护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它们是护理学的两个分支,都是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目标。随着西医文化的传入,东西方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交融,西方医学注重局部解剖,而中医讲究整体疗效;西医注重肌体局部病理,中医则以“人”为中心。尽管中医和西医起源、认知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如中医经过几千年检验形成的“天一地一人”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念不谋而合;中医有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及用药护理等,西医有饮食活动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中医指出“心病禁咸”,西医也明确表明,高血压患者需低盐饮食。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虽然起源不同,但均为医药治病,可以相互融合。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充分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点。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主要内容和实践现状1.中西医结合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细致、及时、准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对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的探讨中,将西医的生命体征观察与中医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神态、量体温、摸脉搏、看舌象、听声音、嗅气味、问饮食、睡眠、二便等取两者之长,既辨病又辨证,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观察更加完善、细致。例如,测体温不仅要知道体温高低,还要结合其有无恶寒、出汗以及舌象、脉象、大小便等,区分其究竟属于表里、虚实,为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提供临床依据。摸脉不仅要按西医要求观察频率、节律等,同时要按中医诊脉的理论区分各种脉象,以辨别人体虚实和病邪深浅。6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第一篇总论2.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护理:西医护理遵从辨病施护。不同疾病给予对症的护理。即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病专护,也就是所谓的“护病”。而中医护理则更加侧重于宏观,通过调节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恢复脏腑气血的正常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强调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医结合护理即是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例如对高热患者的护理中,西医常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温;中医则根据证候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发热、恶寒、苔白、脉浮者,宜解表疏散,喝热汤、盖被安卧等促使邪从汗解。而高热无恶寒、苔黄、脉洪等里热证,宜清热、冷敷降温,效果最好。说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不仅丰富了护理内涵,增加了护理内容,也提高了护理质量。3.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专门关于情志与脏腑功能的论述,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脏腑的病变,从而进行不同的情志观察和护理内容,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的刺激可对各脏器有不同的影响。西医根据心理学观点,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促进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4.中西医结合的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是促进疾病恢复的重要环节。中西医饮食护理各有特点。西医通过计算饮食的热量及营养成分,根据疾病的特点配制成各种治疗膳食。中医认为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属性,结合患者的脾胃虚实和运化功能制订各种膳食。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西医流质、半流质、软质、普食四种基本饮食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食同源”和病症寒、热、表、里、虚、实,根据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辨证实施饮食护理,制订不同病症食疗方案,创立一套科学的、有民族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饮食学,既符合疾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又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糖尿病(消渴)的食谱按照患者的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及···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 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属于什么期刊

  •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 第2版》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作者】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丛书名】中西医结合丛书【页数】3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189-4701-0【价格】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医学与医学模式,然后分别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临床诊断和辨证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机构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介绍。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除编写委员会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包红、高媛媛、郝志民、贺新泽、姜文、李晓丹、龙少华、宁华英、孙彬彬、张开泰、赵丽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Dieae)、提高人体健康(Health)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的养生学(ScieceofhealthreervatioorHealthcultivatio)和西方的营养学(NutritioorNutriology)a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经验的积累,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Phyiathroy第1节医学一、科学科学(Scie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Imerialexamiatio)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1143一1194年)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Sciece源于拉丁文Scio,后演变为Scieti,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35一1901年)在翻译Scie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Kowledgeadlearig)。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字广厦,1858一1927年)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字又陵,1854一1921年)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Theory),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Tuth),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2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Category入定理(Theorem入定律(Scietificlaw)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Law),得出结论(Cocluio)。科学要发现前人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Techiqueortechology)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例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于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三)科学的内容一是揭示宇宙万物(Comicivetory)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Origialtate)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科学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Kowledge)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Kowledgehierarchy)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Cogitiveactivity)科学是一种建制(Orgaizatioalytem);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roductivity)。科学是使主观认识(Sujectivecogitio)与客观实际(Ojectivereality)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四)科学方法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还不够。但也不是非要掌握所有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是掌握主要科学方法(Scietificmethod)。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thikig)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能力(Thikigaility)主要包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等。概,念(Cocet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Percetual)认识上升到理性(Ratioal)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3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是人类所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判断(Judgmet)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Affirm)或否定(Dey)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推理(Ifereceorreaoig)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Premieorrecoditio),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作结论(Cocluio)。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真实可靠。2.分析综合分析(Aalyi)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Sythei)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开拓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3.归纳演绎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Iductio)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Deductio)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五)科学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社会科学(Socialciece)和思维科学(Thikigciece),以及总结和贯穿于3个领域的哲学(Philoohy)和数学(Mathematic)。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Theoreticalciece、技术科学(Techicalciece)和应用科学(Aliedciece)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和实验科学(Exerimetalciece)两类。4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Geeralciece)、狭义科学(Secialciece)两类。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12个门类:哲学(Philoohy)、文学(LiteratureorArt人、史学(Hitory)、教育学(Educatio入、法学(Law入、经济学(Ecoomic入理学(Sciece入工学(Egieerig农学(Agriculture入医学(Medicie入管理学(Maagemet)和军事学(Military)o二、医学科学医学科学(Medicalciece)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各个学科。关于医学的起源(Origi,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God)、医源于圣(Sait)、医源于巫(Witch)、医源于动物本能(Itict)、医源于人类之爱(Love、医食同源(Medicaledile入、医源于经验(Exeriece)和医源于劳动(Laour)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5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和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三、医学模式医学包括认识(Recogitio)和实践(Practice),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cogitio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ehavioratter)。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Eitemology);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Methodology)。(一)医学模式概述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又称医学观(Medicalview),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5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ViewofIife)、人体观(Viewofhumaody)、健康观(Cocetofhealth)、疾病观(Outlookodieae)、诊断观(Cocetofdiagoi人治疗观(Viewoftreatmet入预防观(Viewofrevetio)和医学教育观(Cocetofmedicaleducatio)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Sytem)。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二)西方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iritualimmedicalmodel)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6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Medicalkill)和巫术(Witchcraft)混杂的特点。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hiloohicalmedicalmodel)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Medicalholiticcocetorviewofholimmedicie)。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Claicalmedicaltheoryytem),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iticmedicalmodel)形成于14一l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Reaiacemovemet)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梏,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培根(FraciBaco,1561一1626年)和法国学者笛卡儿(ReéDecarte,1596一1650年)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GiovaiBatitaMorgagi,1682一1771年)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MatthiaJacoSchleide,1804一1881年)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TheodorSchwa,1810一1882年)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1821一1901年)倡导细胞病理学(Cytoathology),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Orgaathology)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男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訾传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作者】訾传伦编著【页数】359【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576-3316-5【价格】30.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訾传伦编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现代康复和中医康复理论和原则、康复医疗组织和管理、残疾预防及社区康复,现代康复功能评定和中医状态评估的各种方法,各种现代康复和中医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方法与运用,临床康复中常见损伤与疾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包括神经、骨关节肌肉、心肺和代谢、精神、智力和感官等系统领域多种疾患、损伤和残疾的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康复及康复医学定义一、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定义、内涵、核心观念和康复服务方式(一)定义中西医结合康复(comiatiorehailitatiowithChieemedeieadwetermedeie),强调有机地应用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方法和措施,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改善心身状态,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正常水平,从而促进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幸福感。(二)内涵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具有跨学科和跨文化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生命个体特性,特别重视中国文化在康复的融人,和谐内在和外在的共存是宗旨,功能与状态的有机结合是关键。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日常生活活动、学习、工作、体育、文娱活动等。因此要达到“和谐回归幸福”的目的,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全面的康复领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l.医疗康复(medicalrehailitatio)即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历来医学领域内使用的一切方法都可以应用,也包括康复医学所特有的各种功能训练。2.教育康复(educatioalrehailitatio)通过各种教育促进聋哑儿童、弱智儿童、肢体伤残儿童等的康复,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对能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人应创造条件使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不能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应开设特殊的教育,使其接受特殊的教育,如专门学校、访问学校、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学校。3.社会康复(ocialrehailitatio)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的进行,维持残疾者的尊严和公平待遇,使其适应家庭、邻里、工作环境,充分参与社会活动。例如,残疾人就业、环境改造、社会福利、制订有关法律法规等。4.职业康复(vocatioalrehailitatio)使残疾人获得较合适的职业,适应岗位要求并维持下去,对于发挥其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取得独立的经济能力、贡献社会很有意义。其包括职业评定、职业训练、选择介绍职业和就业后的随访。全面康复,首先实施的是医疗康复,其他三个部分与医疗康复互相配合,社会康复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患者需要教育康复或职业康复才能回归社会,有些则不一定需要。。1·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21世纪医学所追求的已不仅是“更好地治病”,而是“让人生活得更健康”,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残疾调整预期寿命及残疾调整生命年等理念,把治疗(cure)与照料(care)放到同等重要地位;避免早死,帮助人们和平安祥地死亡,追求幸福的生存质量等,已经作为医学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康复,特别重视吸收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观念,把握状态,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命内在和自然外在的和谐关系,促进生命的整体和谐,实现医疗、教育、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三)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核心观念一功能和状态目前引进的西医康复医学体系以“功能观”为核心,形成功能评价一功能训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围绕“功能”开展系统的康复医学评估、训练和临床治疗。通过改善结构的异常或缺损状况(物理因子疗法及康复工程)、功能锻炼(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来达到功能的恢复或代偿:通常具有明确定位、精确定量、确切定性的特点,关注结构与功能,通过改善结构的异常或缺损状况、功能锻炼来达到功能恢复或代偿的康复目标。中医康复学体系,源自古代,创新于现代。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理念,学习康复功能观理论,挖掘整理传统医学本质,创新提炼出“状态观”核心理念。状态(tate)是现代系统科学常用的概念之一,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可以用一组物理量来表征。状态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体内部以及与外部复杂关系的连续总体。状,是机体局部或整体的部位、形状和结构的概括,态是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姿势、特征与变化规律。状态既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也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中医辨证论治的“证”,用系统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状态的一种。“状态”概念与中医的证类似,但状态的内含除了包含“病证”概念以外,还包括人体非病态的生理病理特点,涵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心身关系的整体特征。功能,较多体现在物质和形体层面,状态,更多体现在能量和信息层面。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物理学研究推进到系统科学阶段,对能量信息的整体认识越来越深人,与传统文化世界观认识不谋而合,物理学从最初的牛顿经典力学到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趋于完善一从分子到原子再到基本粒子,发现物质的波粒二相性,然后是耗散结构理论,进而发展出混沌、分形和涌现等理论,针对动态的、模糊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研究,发现一系列的复杂性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复杂性科学理论成为生命科学的新前沿,生命是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状态观就是对人体复杂性的一种综合描述。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对功能观与状态观进行深入互动研究和实践,也将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状态是内在的内因,功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状态观,重视人体内在状态,运用整体论方法,通过中医思维、察外知内、类比推理等方法,认识疾病康复过程的状态本质,具有客观、模糊定性定位定量的特点,强调通过形式现象看到本质状态,在功能障碍的形式下,要求医者深人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状态进行系统分析。中医康复学的基本理念认为,人是人天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体,生理和心理活动相互协调、统一、健全、完整的“人”,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状态是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功能是生命活动表现的外在因素。状态引导功能,功能影响状态。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提倡状态观和功能观方法的有机结合,大量临床康复实践发现,心身状态比较好的患者,意志坚强,依从性好,能坚持训练,身体功能逐渐好转的概率较高。2·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心身状态不好的患者,意志薄弱,容易情绪动摇,不容易坚持训练,功能降低的概率较高,甚至出现疾病复发或再发的情况。因此,状态与功能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图1-1)。状态引导功能(内在)彩响(外在)调控一激活训练一重组图1-1状态与功能的关系因此,中西医结合后康复,重视以“状态”的核心作用,调动一切手段和积极因素,围绕改善心身关系的状态,调整完善,激活生命潜能,启动自愈力为主体的自我康复系统,以更好地促进功能重组和功能恢复。(四)中西医结合康复服务的方式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服务形式,继续沿用WHO康复服务模式。康复不仅是训练患者提高其功能,以适应环境;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要求患者本人,其家庭及所在的社区,均参与康复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康复也是一种理念、指导思想,应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预防、早期识别、门诊、住院和出院后的医疗计划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康复服务的方式有三种:l.康复机构内康复(ititutio-aedrehailitatio,IBR)包括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部)、康复门诊、专科康复门诊,康复医院(中心)、专科康复医院(中心)及特殊的康复机构等。康复机构有较完善的康复设施,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员,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解决病、伤、残各种康复问题,但病伤残者必须在该机构内方能接受康复服务。2.上门康复服务(out-reaclugrehailitatio,ORS)指具有一定水平的康复人员,走出康复机构到病伤残者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服务。此类康复服务对象和内容均受一定限制。3.社区康复(commuity-aedrehailitatio,CBR)或基层康复指依靠社区资源(人、财、物、技术)为本社区病伤残者就地服务。强调发动社区、家庭和患者参与,以医疗、教育、社会、职业等全面康复为目标,但应建有固定的转诊(送)系统,解决当地无法解决的各类康复问题。三种康复服务相辅相成,并不互相排斥。没有良好的康复机构的康复建设,就难有良好的社区康复;没有社区康复,康复机构的康复无法解决占人口7%~10%残疾、残障者的所有康复问题。中西医结合康复,引进中国文化理念,结合中医康复理念和技术,更加适合具有广大人口的中国国情,同时也特别为世界康复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模式、技术选择和疗效保障。二、康复医学的定义、对象、范围(一)定义康复医学(rehailitatiomedicie)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它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3··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comreheivemedicie),是卫生保健不可缺少的部分。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其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康复介人的时间,不仅在功能障碍以后,更应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前,良好的预防康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残疾的数量与程度。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最大可能地恢复其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等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康复、整体康复,即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使病伤残者得到全面康复,不仅要保全生命,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中西医结合康复已经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特色康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临床和理论的进展,为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二)对象、范围康复医学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人群:1.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急性伤病及手术后的患者,无论是处在早期、恢复期或是后遗症期,只要存在功能障碍,就是康复医学的对象。2.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有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脏器残疾等。全世界约有残疾者5亿多,占全球人口10%左右,每年残疾人的总数还有增加的趋势。3.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很多慢性疾病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只是相应的脏器与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慢性患者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其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4.年老体弱者按照自然规律,老年人的脏器与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健康,需要康复医学的帮助。康复措施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其康复正受到更多的关注。康复医学的主要病种包括截肢、关节炎、手外伤、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脑卒中、脊髓损伤、儿童脑性瘫痪、颅脑损伤、周围神经疾病及损伤等,骨科和神经科疾病是康复医学最早和最主要的适应证。近年来,心肺康复、慢性疼痛、糖尿病、癌症、艾滋病的康复也在逐渐展开。按照西方国家的康复医学传统,精神、智力、感官方面的残疾一般不列人康复医师的处理范围,而分别由各科医师处理,但随着全面康复理念的传播,有的康复医师也开始配合其他专科医师处理此三类残疾。21世纪的现代康复医学,不仅注意功能恢复或重建的康复处理,还特别重视吸收传统文化和医学精髓,发展对于生命状态改变的各种生理、病理和心理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完善“功,4·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能状态”互动的理论模式和技术体系,提高康复医学的效果,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跨文化、跨学科的整合,推动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科的发展,能更好地提高患者康复服务质量,适应未来世界“小康”社会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对医学改良的需要。第二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发展一、源流中西医结合的思想自清代末期开始萌芽,比如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表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指导下,领导者认识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并在1956年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按照此方针,推进中医和西医互相学习与合作,取长补短,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实现一个战略目标:中西医在高层次上的统一,形成超越中医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源起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期实行的国策之一,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在政府的推动下,中西医结合学科快速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基于此发展背景,在现代康复医学正式进入中国后,也逐渐开展起来,传统康复方法在康复医疗方面的理论、独特疗法和临床经验受到重视。1984年我国于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性的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的3个专题委员会:康复医学教育专题委员会、康复医学工程专题委员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题委员会。此后,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医康复学组等相继成立。不仅带动了传统康复方法学学术水平提高,也让世界了解我国传统康复方法在康复治疗上的优势。我国卫生部在《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中指出,在建设康复医疗机构时,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医学这个优势,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结合起来。卫生部《“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将“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特色和优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行实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改善治疗效果”列为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任务。目前,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已在中国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一方面,是中医院为代表的中医康复学界,以传统康复技术为主体,广泛引入西医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架构,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实践。另一方面,以西医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专科医院为代表的西医康复学界,把中医康复学作为传统康复技术,适应中国国情和老百姓需要,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研究。两者从不同角度,都产生了一些中西医结合康复成果。二、西方:从替代医学到综合医疗另外需要关注的是,西方社会和医学界对中医康复学的应用,也可以认为是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中国之外的健康探索途径,有关经验值得总结。在西方,针灸、太极和中医等中医康复方法在西方医学被归入替代医学范畴,并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许多大学医学院都设立替代医·5··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学研究中心。在美国称替代医学alterativemedicie是指西医以外的医疗;在英国称辅助医学comlemetarymedicie,指对西医起辅助作用的疗法。国际上通称辅助替代医疗comlemetaryadalterativemedicie(简称CAM)。CAM包括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包括很多经验性的,增强人类与生俱来的免疫力,保健预防并有治疗作用的方法。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针灸在替代医学疗法中占第二位(23%),仅次于冥想疗法(34%),而草药疗法占12%,居第5位。虽然替代医学在20世纪80年代普及率有很大提升,但是替代医学直到90年代早期才得到常规医学机构的承认,在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立法,即拨款200万美元在国家卫生院建立替代医学办公室。1993年,在美国开展的第一个有关替代医学的调查结果对外公布,该结果表明3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过替代医学,这个数字要比人们预想的高很多。1996年,华盛顿州通过了美国第一个法律,要求本州的每个健康保险计划都应该包括获得许可的替代医学从业者提供的医疗服务。1998年,替代医学办公室扩展为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其预算也增加到5000万美元,这也反映了对替代医学的价值更加关注以及把替代医学当作是主流医学的补充而非要取代主流医学的社会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替代医学正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兴起,替代医疗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医疗模式。对替代医学的历史研究表明早在18世纪,患者就采用了替代医学,除了替代医学可以提供临床疗效之外,还可以享受替代医学从业者给他们提供的个性化的和长期的关注,也因为患者对常规医学为他们特殊身体条件提供的康复服务和护理水平的不满。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巨大。社会科学家研究表明:利用替代医学的人或者是因为对主流常规医学的不满,患者想获得更多的关注,更舒适的康复疗愈环境,控制自己的健康治疗,或者替代医学比较认同患者自身对健康问题的观点。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说自己采用替代医学的人更有可能认同自然本体论、环境保护论、灵性和积极心理学。英国的研究表明英国公民采用替代医学的动机是由于积极良好的医患关系,松弛身心,赋权和自我意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很多民族社区更喜欢传统医学而非常规医学,原因包括对家庭、社区和精神的重视,更多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与幸福指数成正比,而这些往往是西方常规医学中所缺失的。21世纪开始,在过去20年里对采用替代医学的强调,表明公众对健康和健康保健观念的变化,即更重视整体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与中西医结合康复概念比较接近的是综合医疗这个术语,综合医疗概念有逐渐取代替代医疗的趋势。比如,1996年,医师安德鲁威尔在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部开展了综合医学研究计划,这也是美国国内第一个综合医疗项目,其他大学,包括哥伦比亚大学,也随之成立相关机构。综合医疗的模型会在21世纪持续发展下去,普及性和使用率还在持续的增加。随着健康组织找到了把替代医学方法融入常规方法中以更好地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替代医学很有可能成为综合医学。医师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替代医学疗法的知识,学习如何与患者有效地沟通。这需要对人们理解和对自己健康以及健康保健的多种方式开展研究,以便健康保健专家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替代医学对全球的健康保健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启示,包括发展中国家种植用于传统医学方法草药的出口机会,为广大社区、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健康保健,通过为未成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干预式和自我治疗而降低医学费用。·6···试读结束···...

    2022-10-25 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怎么样 天津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作者】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页数】216【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189-2330-4【价格】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新模式。《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医学康复(以医学的手段第一节康复医学的概念矫治残疾,提高其功能),教育康复(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如文化教育及特殊教育),社会康复(恢复其参加社会的权利,如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建筑无障碍设施),职业康复(为残疾人创造就业一、康复条件并实现其自食其力)。通常将包括医学康复、在国际上“康复”一词用Rehailitatio来表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诸方面的康复工示,其中re-有重新的意思,haili是使之有能力作称为全面康复或俗称大康复。目前社会上将或适应的意思,actio是行为或状态的结果,因此“康复”一词与疾病后的恢复(Recovery)混用,Rehailitatio是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如某某人患肺炎被治愈,常常称某某人获得了之意。美、英等国将这个词用于表示残疾人重新“康复”。这种把疾病完全恢复的过程亦称为“康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恢复做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复”是不妥的。疾病后能百分之百的恢复者,不过程。存在康复问题,只有伤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目前,康复意指“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复,而遗留下不同程度残疾的人,才存在康复问态”,即应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减轻残疾的影响,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功能障碍、没有残疾争取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专家们曾把“康复”就没有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二、康复医学教育、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残疾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已发生了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生活。”根本性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198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会给了康复一个新的定义:“康复是指采取一切措式。康复医学正是这种新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才智和残疾患者康复目标的实现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功能,使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去。”所以康复是使但是康复与康复医学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康复的残疾者和功能障碍者恢复功能、恢复权利的过程。目的是恢复残疾者的功能和权利。而康复医学本综上所述,康复是指使残疾人(患者)个人质上是功能医学,它主要是研究患者的功能障碍权利的恢复过程。它涉及个人权利的各个方面,伴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残疾,同时提高康复都必须予以关注,对残疾人(患者)的康复服务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2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自理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学科,是医学学中医康复医学的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的一个分支,与保健、预防、治疗医学并重,综合性学科。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康复医学根被国际上称为第四医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植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使用的是传统中的发展,对医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医理论和传统中医学的技术方法,但在其学科形治愈疾病,而且要不留任何障碍,获得良好的功成及发展过程中,则引入和借鉴了现代康复医学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客观的要求推动的部分理念。因此,中医康复医学既不能困于中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目前,康复医学在世界各国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也不能照搬现代医正快速发展中,在卫生事业上,保健、预防、医学的康复概念。疗、康复四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为人类健康中医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很大区别,是在提供着全面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针对功能障碍采取地治对康复医学十分关注,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了我疗措施。而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成长。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三、中医康复医学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中医康复医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究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病、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健康、保护劳动力」门学科。具体地说,是针对由于损伤、各种急慢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患者,对患者直接实施性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功能障碍以及先天发育障治疗的科学。碍的残疾者,通过应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评价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征之一,是反映功以及有关技术,使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者的潜在能障碍程度的手段,离开评价康复医学就不能成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其目为完整的体系。中医证候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标在于减轻或消除因病残带来的身心障碍,以恢问题,是中医多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作用对象,证复功能,重返社会。在康复实施过程中,应有本候不明,方药难施。所以,证候诊断是中医临床人、家属及社区的参与。过程中实施中医治疗方法的必经之路:由于中医中医康复医学的医疗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有康复医学中所采用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临床、中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丰富多彩的康复医疗医养生的方法一致,所以,证候诊断也是中医康方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康复的内容大多复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故中医康复评价首先零星的分散在历史医籍中,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主要通过中医望、闻、中医学科加以应用,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中医康复问、切四种手段来实现。医学的科学概念。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四、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了“康复”一词。《尔雅·释诂》中说:“康,安也”,《尔雅·释言》中说:“复,返也”,即康复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的介入,由于西方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大量引进以及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医学中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明确学术体系。提出功能康复是康复医学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以现代康复医学的内涵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为架构,融人现代康复及中医康复两种方法,让能障碍者。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康复充分吸收中医康复的治疗特长,让中医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康复借鉴现代康复的评估方法和目标制定、重视第一章概论3定量评价,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随之产生的熨法、灸法及砭石、骨针等是包括康促进患者的康复。复治疗在内最早的医疗手段与器具。夏、商时期,人类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酒和汤液相继出现,第二节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作用。康复医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齐相管仲在首都设立了类似康复的机构,收容聋、哑、跛癫、畸形等残疾者这一时期,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莫定了中中医康复的形成与发展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形神合一”“天人中国医学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医学史记载相应”的整体观,成为康复医学理论的核心。书了中国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志调摄、针灸、气功、导引、按和前辈医家在中医康复医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中摩、饮食、体育等多种康复方法,总结出“杂合医康复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代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康复医学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康复治疗原则,并系统阐述了风雨、声音、高山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理深谷、泉脉、草萱、林木等与人体的相关效应,论体系。在我国古代,康复医疗活动,康复医疗对后世自然康复疗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产生了,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早在(二)汉晋六朝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医学家们根据人类远古时期康两汉魏晋时期,康复理论逐渐完善,康复方复医疗的实践总结出许多康复医学的理论原则和法不断创新,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理方法:“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论,对中医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所识。“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阐述的大病瘥后、慢性病残、诸虚百损等,无不要求我们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精神调摄,起居突出药物康复疗法的特点,如薯蓣丸等康复诸方,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明确提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出养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在既能防病健身,又能促使患者康复。晋代皇甫谧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学的内容不断得撰写的《针灸甲乙经》,包含了非常丰富而又具体到完善,康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其中包括大量的康复医学内容,并为某些慢性病的康复提供了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行之有效的针灸疗法。同时,康复机构亦趋增多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气功疗法、运动疗法官办的“暴室”和“隐宫”,民办的“疾馆”和等。这些方法都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老残疾馆”,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南北朝陶弘康复方法相比,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行之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引气攻病的方法,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医气功、吐纳、按摩、食疗、情志等康复方法有所药学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现代康复医学不断引创新。人,中医在康复医学方面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得到(三)隋唐时期一成长时期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疗机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200构相继建立,中医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纳入余种导引术势,用于偏枯、拘挛、痹证、癫痫、国家高等教育计划,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水中风、腰痛等病残者,收到了较好的康复效果。平不断提高。中医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王焘的《外台秘经逐步形成。从中医康复医学学术发展来看,大要》,收集处方累计逾万首,汇集中医康复方法之致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大成,包括食疗、针灸、按摩、磁疗、光疗、冷(一)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时期疗、热疗、泥疗、泉水疗、香气疗、时序疗法、中医康复医学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火方向疗法、心理疗法,以及药物蒸、熨、熏、洗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敷、贴、吹、摩、灌、搽等,几乎包揽无遗。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千金要方》详细介绍了150多种谷、肉、果、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寿世保元·老人》),菜等食物的性味、主治和功用,提出“五脏所宜指出喜笑疗法是健身与康复的良方。龚居中在食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康复营养食谱。《红炉点雪》中载有“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四)宋金元时期一充实时期巧妙地将气功、导引、情志、饮食、体育等多种宋元时期由于官方的重视和众多医家的努力,疗法融于一体,系列有序,易学易行。同时还明中医康复事业和学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太确指出“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对平圣惠方》中有不少可用于康复医疗的方剂,还轻歌曼舞的娱乐康复作用,做了较正确的评价。选列药粥方129首,广泛运用于中风、产后、脚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将康复方法列气、水肿、脾胃不足及诸般虚损病证,开创了融在卷首,其中包括气功、按摩等,并提出使用导药食于一体的饮食疗法的新局面。《圣济总录》是引、针灸诸法,以行一身之气,而不单纯依赖药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物。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调理诸法”中,全编而成。书中载有一些属于病后康复医疗的内容,面阐述了对于热性病的康复医疗,包括病后药物如食治虚劳、伤寒后诸病、脾胃虚弱诸证、产后调理、食物调理、起居调理等,内容系统详尽。诸病等,并收载药粥方113首,如苁蓉羊肾粥、尤乘所辑《寿世新编》“病后调理服食法”一节,补虚正气粥等,其中不乏良好康复作用的食疗方。专门讨论饮食康复,其所列各种疾病的饮食康复此外,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也对中医康复注意事项,各种粥、糕等食疗品种,均有较高的医学的发展各有一定的贡献。如刘完素编著的实用价值。《素问·玄机原病式》对临床康复辨证具有一定的(六)中医康复医学的新时代指导意义:张子和对许多疑难杂病的康复医疗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挖掘和所发展和创造,特别是情志相胜疗法,对后世颇整理,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系统有启迪;朱丹溪善用滋阴潜阳的康复方法,注重的总结和提高。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具有药食并重,对后人有较大影响;李东垣则强调人我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机构,使中医康复医学的理以脾胃为本,这也是康复医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设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康复医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置了针灸学专业、推拿气功学专业,许多中医院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探索,有了新的经验和认校还开设了康复治疗及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培养识,使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了一批中医康复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学术活动(五)明清时期一成熟时期亦日益活跃,1983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明清两代是中医学术的鼎盛时期,中医康复会”。1984年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首届康复医学学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提高。术讨论会,1989年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张介宾对情志疗法有着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1986年《中国康复学杂“身心”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受制于精神刺志》公开发行。有关中医康复医学的专著亦相继激,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指出怒、思、忧虑出版,如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医康复学》,陈可冀均可致病,而喜悦开怀则能除病,因此调节情绪主编的《中国系统康复医学》,作为高等医药院是情志疾病最有效的康复措施。李时珍在《本草校试用教材,如傅世垣主编的《中医康复学》纲目》中详尽论述了各种不同来源之水的性能,孟景春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等,这阐明了泉水疗法的应用和选择。如饮清泉之水可切都促进了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及临床水平的不以疗疾,冷泉水浴对某些顽症有康复作用,温泉断提高。外浴可治皮肤及关节疾病等。龚廷贤对呼吸吐纳、二、现代康复的形成与发展气功锻炼有精辟见解,并认为“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寿世保元·老人》),倡导书画疗法、森总体上看康复医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但林疗法的康复作用。他还力劝人们“每把戏言多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谈到第一章概论康复医学发展史,一般认为可划分为萌芽期、形(四)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期、确立期、发展期等几个阶段。康复医学的发展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一)萌芽期(约在19世纪初期以前)强调对患者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强调人类自古就有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水为患者服务,不仅应治愈伤病而且也应恢复并提温度等)、身体运动、被动活动、牵引等各项措施高其机体功能,使患者能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来治疗伤病和强身健体的传统,如公元前希腊人这种模式是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利用温泉、日光等治疗慢性疼痛,我国古代利用会医学模式)要求的。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体操(如华佗“五禽戏”)、引导术等健身强体,后,康复医学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康复医学以及我国古代武术运动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运动的医疗、教育、科研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疗法等。目前康复医学正向深度发展,已进人神经康复、(二)形成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时骨关节康复、内脏系统康复、慢性疾病处理、儿期)】童康复、老年康复等各个领域。如今在发达国家,19世纪末,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电、光等一许多伤病在早期如有功能障碍存在,即有康复医些物理因素被用于治疗患者,形成了物理医学。学加入,使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既治愈疾病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伤、截肢等伤员的治疗和获得良好的身体功能。康复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假肢安装以及脊髓灰质炎流行所致大量肢体畸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矫治,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形成,出现了手法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现代康复医力评定以及肌力增强训练等康复治疗方法。1917学。这一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纳入了国年美国陆军成立了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家发展计划,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其发展。1942年全美康复讨论会给康复下了第一个定义:国家派出大量人才出国学习,同时引人外国先进“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经验在中国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又与国际合作成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济的能力。”第二次世立了中国第一个康复医学的医、教、研基地界大战中对大量伤残士兵的康复治疗进一步促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卫生部于1996年颁发文件,了康复医学的发展。要求在全国二、三级医院中建立康复医学科,并(三)确立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科的人员、设备等应具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以美国医学家规范条件。1997年和1998年国家在有关文件中又Ruk.H.A为代表的康复医学先驱者们做了大量出强调要重视康复医学事业,提出了预防、医疗、色的工作,确立了康复医学的地位。Ruk教授首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先在美国倡导创办了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方向,大大推进了社区研究所,直至今日,其仍是世界最著名的康复中康复医学的开展。2013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心和康复人才培训基地,Ruk被尊称为现代康复学学会第七届世界大会在北京召开,2014年励建医学之父。这个阶段开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康复安教授正式担任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医学理念,提出了多学科合作,让伤残者身体一席,这是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首位中国人担心理一社会全面恢复的理论,并配合有一系列综任此重要职位,这是世界康复领域对中国康复医合的、全面的训练技术和方案。这个时期陆续在学多年来发展的充分认可。西方国家建立起来一大批康复中心,并使康复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康复医学服务学在原有物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的需求不断增高。而且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学科即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1950年成立了国际工业与交通发达带来的事故伤害、文体活动的意物理医学与康复联盟,1969年康复国际成立,在外损伤、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等,都对康复医学同年也成立了国际康复医学会。这一切都标明康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而与客观需要相比,我国复医学的发展已日臻成熟。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历史仍较短,经验尚待丰富446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人才尚显不足,因此推广康复医学知识,培养康创的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术(HANS)治疗脊髓损复医学人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伤引起的痉挛,疗效显著」陈可冀在《倡导大康复医学理念》中指出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康复医学较多地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进人我国,到目包括各类人工器官、关节,以及其他各类辅助器前才30余年,我国在发展现代康复医学的过程材的应用等。实际上,康复措施还应该更多地结中,将中医理论和针灸、按摩、导引等中医治疗合全科医学知识和措施,尽可能地合理和改善各手段应用到疾病的康复中,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康类病损和残疾的功能,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也复医学,学科形成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三级应当中西医结合提高康复质量,合理应用针药理中医院多数设立康复医学科,将中医传统的康复疗等综合简便措施。康复医学与社区医学结合则手段与现代康复医学手段紧密结合,在神经康复、已被广泛接受,因为只有进入社区,才能使更多骨科康复、疼痛康复等领域发挥出独到的优势,民众收益。康复医学同样要结合循证医学,以确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许多中医学者已经认识到认各类病损和残疾的最佳康复干预证据,提高其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并已经逐步开始发展中西医临床应用价值并提高重复性,提高效果。康复医结合康复医学。但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学也应充分结合转化医学的应用,以提高水平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虽提高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力度。所以,应该提倡然中医学术期刊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康复相关,大康复理念,结合上述各有关医学,以提高康复但存在概念不清、对康复医学学术体系缺乏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外有关康复的循证医学著作了解等诸多问题。不同中医学者所说的“康复”已经很多了,得到很好的重视,其中也常见补充含义多样,概念模糊,对康复医学还缺乏全面、和替代医学办法的采用。我国有关的指南或专家清晰地认识。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是中共识,对中医药及针刺和物理治疗已开始被列入,医养生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也有人认为中但证据级别不够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医疗和研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是联合应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和究水平。应该提倡综合康复、个体化康复、人格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和物理化照顾、连续性照顾、中西医结合和作业训练等治疗、作业治疗联合应用。如何把中西医有机地结合的可及性服务,以社区为基础并以预防做导结合到每一个疾病,康复医学领域内还没有明确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参考标准。(2006一2020年)指出,要“重点研究开发常见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针灸、推拿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对按摩等传统康复治疗手段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于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要“研究规范化、个提高了功能康复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在康复医学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并指出要“重中的一项优势。以中西医结合疗法(耳压疗法、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气功、经皮电神经刺激法等相结合)治疗脊髓损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这为中西医伤幻觉痛,疗效较好;以督脉电针加电体针治疗结合康复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脊髓损伤,对改善运动功能、减轻痉挛、改善对大小便的控制,都有较好效果。手法治疗脊柱疾(纪晓军)病是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手段,在促进传统康复治疗现代化过程中,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按摩第三节推拿手法疗效机理研究,证实颈腰腿痛患者推拿功能障碍与康复医学后血清中内啡肽含量升高。另一项研究通过临床解剖学和生物动力学的实验分析,为安全而有效康复医学研究的核心是残疾及功能恢复。具地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我国独体来说,康复医学就是研究残疾的形成、发展、···试读结束···...

    2022-10-2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