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贺天舒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作者】贺天舒作【页数】154【出版社】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02【ISBN号】978-7-5103-4600-2【价格】63.00【分类】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贺天舒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02.图书封面:《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内容提要:为全面推进我国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支持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作者在广泛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现代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特编写本书。第一章介绍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综述,第二章介绍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第四章介绍了高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第五章介绍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六章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创新形式:翻转课堂。...

    2023-12-26 改革与创新 高等教育的关系 改革与创新的答案

  • 《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 第2版》李心广,张晶,潘智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作者】李心广,张晶,潘智刚作【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页数】377【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111-67432-0【分类】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等学校-教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李心广,张晶,潘智刚作.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本书在保证必要的经典内容的同时,力求反映现代理论和先进技术,在理论与应用关系上以应用为主。本书共分4篇:第1篇为计算机系统组成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第2篇为计算机系统分层结构,内容包括微体系结构层-CPU的构成,以及指令系统层、汇编语言层。第3篇为存储系统与IO系统,内容包括存储系统、IO系统、IO设备。第4篇为计算机系统部件设计。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类、自动控制及电子技术应用类等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理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为了方便教学,本书配有免费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登录www.cmdeu.com下载或发邮件到lxggu@163.com索取。《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系列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内容试读第1篇计算机系统组成基础本篇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论,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节省设备。由于状态简单,所以它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2.字符编码计算机中的大多数/0信息都是非数字的字符,须按特定的规则用二进制编码在计算机中表示。国际上普遍采用了一些标准代码,如ASC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EBCDIC(扩展的BCD)等。ASCI由7位二进制数编码字符集组成,共有128个编码,包括大小写字母(各26个)、十进制数码(10个)、运算符和标识符(33个,如“空格”“*”等)、控制符(33个,如“LF”“CR”等)。例如,字符“Ye0K”可由ASCI表示为“596573204F48H”(十六进制)或“89101115327975”(十进制)。又例如,使打印机的打印头或显示器的显示光标返回到第一列的控制符“CR”(ODH),而控制符“LF”(OAH)为换行到下一行。上述控制符表示设备的控制功能,还有部分控制符用于数据通信的连接。但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对这些控制字符可定义为不同的功能。一般计算机用一个字节(8位)表示一个字符,最高位一般取0,但也可以在该位设置特殊位,或编码附加的非ASC字符(如德、法、俄文字母,制表符号,图形等),或作为奇偶校验位,这取决于系统和程序。EBCDIC编码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可以表示256个符号,包括控制符、运算符、标识符、大小写字母、数字等。BM公司在它的各类大型机上广泛采用EBCDIC编码。例如,0~9的EBCDIC编码为“FO~F9H”,A为0C1H,a为81H,“LF”为25H。3.十进制数编码十进制数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但不适用于大量I/0、存储及其处理的场合。这就提出了用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字的编码方法,即BCD码(BiaryCodedDecimal)表示法,它既具有二进制的形式,又具有十进制的特点。常用的是从4位二进制数的16种不同状态中选出10个表示十进制数0~9,可有多种选择的方法。(1)8421码(BCD)8421码是一种有权码,从高位开始,位权分别是8、4、2、1.8421码是最常见的一种BCD,人们常常直接把8421码称为BCD。现代的计算机都设计有BCD修正指令。特点为:1)与ASCI码之间转换简单。0~9的8421码是0~9ASCI码的低4位,两者相差30H。例:“234”转换为对应的ASCI码与BCD码为:(ASC)001100100011001100110100与(BCD)0010001101002)加减运算要修正运算结果。当运算结果产生进位/借位或出现大于9的数字(A~FH)时,要对结果进行加/减6处理。例:9+7=16。1001+011110000有进位,加6修正+11010110(2)其他有权BCD其他有权BCD有2421码、5211码、8421码和4311码等。其特点是各种编码的二进制数位的位权是固定的。例如,5211码的位权分别为5、2、1、1,即数8的5211码为1101。4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1.1.3计算机体系结构、组成与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ComuterArchitecture)这个词目前已被广泛使用。Architecture本来用在建筑方面,译为“建筑学、建筑术、建筑样式、构造、结构”等。这个词被引人计算机领域后,最初的译法也各有不同,后来趋向译为“体系结构”,但关于它的定义仍未统一。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定义是1964年C.M.Amdahl在介绍IBM360系统时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按照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不同级的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传统机器语言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主要属性是该机指令集的功能特性。而高级语言虚拟机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主要属性是该机所配置的高级语言所具有的功能特性。显然,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从传统机器级程序员或汇编语言程序员来看,是具有不同属性的。但是,从高级语言(如ViualBaic)程序员来看,它们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是具有相同属性的。或者说,这些传统机器级属性所存在的差别是高级语言程序员所“看不见”的,也是不需要他们知道的。在计算机技术中,对这种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又好像不存在的概念称为透明性(Traarecy)。通常,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低层机器的属性对高层机器的程序员往往是透明的,如传统机器级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对高级语言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由此看出,在层次结构的各个级上都有它的体系结构。Amdahl提出的体系结构是指传统机器级的体系结构,即一般所说的机器语言程序员所看到的传统机器级所具有的属性。这些属性是机器语言程序设计者(或者编译程序生成系统)为使其所设计(或生成)的程序能在机器上正确运行所需遵循的计算机属性,包含其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两个方面。目前,对于通用寄存器型机器来说,这些属性主要是指:1)数据表示(硬件能直接辨认和处理的数据类型)。2)寻址规则(包括最小寻址单元、寻址方式及其表示)。3)寄存器定义(包括各种寄存器的定义、数量和使用方式)。4)指令集(包括机器指令的操作类型和格式、指令间的排序和控制机构等)。5)中断系统(中断的类型和中断响应硬件的功能等)。6)机器工作状态的定义和切换(如管态和目态等)。7)存储系统(主存容量、程序员可用的最大存储容量等)。8)信息保护(包括信息保护方式和硬件对信息保护的支持)。9)/0(Iut/Outut)结构(包括/0连接方式、处理机/存储器与I/O设备间数据传送的方式和格式,以及/0操作的状态等)。这些属性是计算机系统中由硬件或固件完成的功能,程序员在了解这些属性后才能编写出在传统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因此,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概念的实质是计算机系统中软件、硬件界面的确定,其界面之上是软件的功能,界面之下是硬件和固件的功能。这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所包含的内容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目前经常使用的是广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范畴,又包括了对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技术的研究。因此,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设计者所看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是计算机的外特性、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其研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的功能划分及接口关系。计算机组成是指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内部构造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部件配置、相互连接和作用),强调各功能部件的性能参数相匹配,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是计算机系统心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第2版结构的逻辑实现。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即把一台完成逻辑设计的计算机真正地制作出来,解决各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选择、电源供电、通风与冷却、装配与制造工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计算机系统需要哪些技术呢?具体包括指令集设计、功能组织、逻辑设计、实现技术等。实现技术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系统制造、供电、冷却等技术。另外,人们往往要求在限定的造价范围内使新型计算机具有最高的性能。如何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生产技术制造出具有高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系统,是所有通用计算机设计的共同目标。1.2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是计算机的物质基础。软件是发挥计算机功能、使计算机能正常工作的程序。1.2.1计算机硬件系统硬件通常是指构成计算机的设备实体。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器、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5个部分通过系统总线完成指令所传达的操作。当计算机在接收指令后,由控制器指挥,将数据从输入设备传送到存储器存放,再由控制器将需要参加运算的数据传送到运算器,由运算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由输出设备输出。1.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etralProceigUit,CPU)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通常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设备。计算机以CPU为中心,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都通过CPU来控制执行。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2.控制器控制器是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并统一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完成一定任务的部件。它般由指令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执行程序,程序就是为完成某一任务所编制的特定指令序列,各种指令操作按一定的时间关系有序进行。控制器产生各种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操作的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控制器首先从指令指针寄存器中取得指令的地址,并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指令寄存器中,然后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由指令译码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后产生控制信号,用于驱动相应的硬件完成指定操作。简言之,控制器就是协调及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的元件。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各种指令的需要并综合有关的逻辑条件与时间条件产生相应的微命令。3.运算器运算器又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LogicUit,ALU)。运算器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各种数值运算,比如加、减、乘、除等。逻辑运算是指进行逻辑判断的非数值运算,比如与、或、非、比较、移位等。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根据指令规定的寻址方式,运算器从存储器或寄存器中取得操作数,进行计算后,送回到指令所指定的寄存器中。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加法器和若干个寄存器,加法器用于运算,寄存器用于存储参加运算的各种数据以及运算后的结果。6···试读结束···...

    2023-02-06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包括自考本科吗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药药理学》彭成|(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作者】彭成【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页数】426【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132-6808-0【分类】中药学-药理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彭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内容提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内容试读总论好总第二十七度中码名领药理绿酒西写4中药药理学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功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理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药学成就,蕴含着丰富的用药经验与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理。其发展经历了中药作用及作用原理探索和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与发展两个重要阶段。一、中药的作用及作用原理探索中药的作用及其原理探索,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不仅论述了中药的性味、作用、主治,而且对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合和等性能功效理论进行了探索。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452一536年)著《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唐显庆四年(659年),在“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基础上,苏敬等23人奉命编撰《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共54卷,收载844种药物,图文并茂,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后期(1098一1108年),四川名医唐慎微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共31卷,载药1740多种,药后列单验方3000余首,完整保存了主流本草的精华;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修本草刊行。北宋末(1118年),宋徽宗赵估《圣济经》中专门设有“药理篇”,为中医药最早的药理专论。《圣济经·药理篇》主要分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性味”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载的四气五味等,属于药物的内在性质;而“法象”则是受北宋儒学重格物穷理之风的影响,根据药物的外形、颜色、质地等外部现象,以及药物基原的习性、作用和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来说明药物的作用与作用原理。金元医家不再承袭综合主流本草的学风,改变了以药物品种搜寻、基原考证、方药资料汇集整理为重点的做法,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并发挥了归经、升降浮沉和五脏苦欲补泻等药物性能理论。如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丰富了中药奏效原理研究的内容。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一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等项,是中国本草史上伟大的著作,也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清代赵学敏于1765年辑成《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做了一些订正和补充,增药第一章绪论5716种。清代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于1848年刊行,共38卷,收载植物1714种,分12类,每类分若干种,叙述其名称、形、色、味、品种、产地、生长习性、用途等,并有附图。所载植物,在种类和地理分布上,都远远超过历代诸家本草,对我国近代中药学、近代植物分类学及世界植物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古代医药学家不仅对中药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进行了探索,而且出现了实验药理和临床药理的萌芽。如早在公元前《国语》中就记载,以含乌头的肉喂犬以验其毒。《论衡·道虚》谓:“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绝,息不得泄,有倾死也。”《智囊全集》记载许襄毅公为辨冤狱,“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又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伸不能行,缓人筋故也。”这是最早的中医动物模型。“赤铜屑主伤寒,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是人性化的中药药理实验。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通过建立大雁骨折动物模型,观察自然铜对动物模型的影响,从而得出自然铜有接骨的功效。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用对比法进行临床药理实验,鉴别真假人参,具有现代科学实验的思想。古代中药毒副作用的验证、中药功效的发现与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其实验思想给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以启迪。二、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与发展19世纪中叶,西方医药传入我国,出现了中西两大医学体系的碰撞和渗透。我国老一辈医药学家,开始应用现代医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中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自此,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20世纪初,我国学者袁淑范,在衣笠丰报道了四川何首乌含蒽醌衍生物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何首乌浸膏与何首乌蒽醌衍生物对动物肠管运动的影响,认为何首乌的作用至少一部分为何首乌蒽醌衍生物的作用[民国医学杂志,1923,1(6):15-21],这是现代意义上最早的中药药理实验。我国老一辈药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教师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且作用持久,其效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其研究论文“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作用”于1924年发表在J.Pharmacol..Exer:.Thera.,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麻黄碱从此成为重要的拟交感神经药物,为多国药典所收载,开启了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新纪元。20世纪30~50年代,国内学者沿袭袁淑范、陈克恢的研究方法,相继对川芎、人参、当归、延胡索、黄连、黄柏、柴胡、乌头、蟾酥、仙鹤草、防己、贝母、使君子、常山、鸦胆子等十余种常用中药进行了化学和药理研究,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筛选研究其药效,再进行相关药理毒理研究。但受限于客观条件,研究的品种不多,成果有限,仅将临床有一定疗效的中药当成一种植物药来研究,很少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另外,老一辈药理学家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中药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编著出版了专著。如1953年牟鸿彝编译《国药的药理学》、1954年朱颜编著《中药的药理与应用》、张绍昌编著《中药的现代研究》等,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中药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其分类方式按当时药理学的分类方法进行,中药药理学学科尚未形成。20世纪60~80年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药理现代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药药理学从药理学和中药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围6中药药理学绕西医学相关系统疾病进行有目的的中药疗效验证和新药发现,特别在强心、降血压、镇痛、驱虫、抗菌、抗炎、解热、利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发现和确定了青蒿素、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丹参酮、葛根黄酮、麝香酮等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尤其屠呦呦领导的项目组,研究发现中药青蒿截疟的有效成分为青蒿素,具有明显的抗疟作用,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二是开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药理实验方法,研究中药药性、中药配伍等中药性能功效理论。尤其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药药理实验特点的实验方法,如中医证候、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三是开始重视中医证候、治则治法、中药复方的研究,形成了“以药测方、以方探法、以法说理”,逆向探索中医“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模式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重要治法和参附汤、桃红四物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常用方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四是进行了理论总结,出版了中药药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如20世纪70年代末,周金黄、王筠默主持编写了《中药药理学》,1985年王筠默主编了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药理学》。20世纪末,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日益先进,中药药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在研究领域方面,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和中药安全性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与中药药性、功效与主治相互联系的中药药理研究,以及复方配伍规律和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日益增多。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开展、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探索、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中药药理研究水平,从整体深入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各个层面。在专业方面,199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中药药理学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收中药药理学本科学生,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21世纪,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现代化最活跃的力量发展更为迅速,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国家在大力支持现代中药、复方作用原理与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毒性、中药药代和中药量一效关系的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多样,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另一方面,符合中药药理学研究特点的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方法、中药血清药理方法、中药脑脊液药理方法、中药毒理评价方法和中药毒效整合分析方法等不断涌现。学科分化趋于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将中药药理学作为二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中药药理学也逐渐分化为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等三级学科。目前,随着中药药理研究与网络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系统毒理学等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今后一段时间内,怎么科学总结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科学规范的中药药理学方法体系,科学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多维评价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中药药理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两的法园)能装衡单业乙9可陵国昌面风分四时及项物出观好麻泽界店放用···试读结束···...

    2022-10-28 中药药理学中医药学的思维主要特征是( ) 中医学药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药事管理学》刘红宁|(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作者】刘红宁【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页数】266【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132-6909-4【分类】药政管理-管理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刘红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内容提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内容试读职智海为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1.掌握:药品的定义与分类;药品标准的定义、内容和药品标准体系;药事和药事管理的定义与内容。2.熟悉:药品的属性与质量特性;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修订与废止。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载入原则、编纂体例:药事管理和药事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引导案例】的其施升(一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的认定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2行终81号判决书中部分内容显示:根据消费者举报,经立案调查,发现北京某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的ldquo自然之宝辅酶Q10软胶囊rdquoldquo自然之宝褪黑素片rdquo等进口食品中含有辅酶Q10、褪黑素、鳕鱼肝油、硫酸软骨素等非食品原料成分。认定相应原料成分不能用于普通食品,并经调查取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该贸易公司给予处罚,没收该公司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物品,并处罚款。该贸易公司以进口时已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产品中ldquo鳕鱼肝油rdquo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ldquo鱼肝油rdquo,而是作为新资源食品的ldquo鱼油rdquo;辅酶Q10用于普通食品目前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酶Q10、硫酸软骨素对人体没有危害等理由,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撤销对其的处罚决定。最后,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了该贸易公司的诉讼请求。【思考】的德中1.药品与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应具有哪些特征93.案例中某公司经营非法添加了药用物质的食品,是按ldquo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rdquo还是按ldquo经营假劣药品rdquo处罚更合适92药事管理学第一节药品概述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物质,药品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决落实ldquo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rdquo要求,以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一、药品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从该定义来看,我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的药品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药品特指人用药品,不包括兽药和农药。药品的使用目的、方法有严格规定。二、药品的分类按药品的历史阶段、成分、性质、管理要求、创新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药品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学科也往往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药品管理中有关药品的主要分类如下。(一)现代药与传统药从药品的历史发展角度看,药品可分为现代药与传统药。国家发展现代药和传统药,充分发挥其在预防、医疗和保健中的作用。1.现代药现代药(modermedicie)是指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指导其研究与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药品,采用合成、分离提取、化学修饰、生物工程等方法制取。现代药一般是指19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化学药品(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入、天然药物、生物制品等。同时,在中药二次开发、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发出一系列现代中药,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2.传统药传统药(traditioaldrug)是指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其研发、生产和使用的药品,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我国中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传统中药材、传统中药炮制加工技术和工艺以及传统制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二)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按药品成分不同可分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L.中药中药(traditioalChieemedicie)一般是指在我国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人的疾病的物质及其制剂,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矿物药材,或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单、复方制剂。一些中医师使用的单方、偏方、验方及其中药现代制剂,无须中医药理论指导,也属于中药。2.化学药化学药(chemicaldrug)是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第一章导论3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3.生物制品生物制品(iologicalroduct)是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生物制品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按生物制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药品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处方药处方药(recritiodrug/ethicaldrug)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中还有特殊管理的药品(疫苗、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入、其他具备一定特殊管理属性的药品(如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兴奋剂等。2.非处方药.非处方药(orecritiodrug/over-the-couterdrug)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经过临床较长时间验证、疗效肯定、服用方便、被实践证明消费者可以在药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的药品,但必须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合理使用。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还可分为甲、乙两类。(四)新药、仿制药按药品注册的创新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新药与仿制药。1.新药新药(ewdrug)是指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根据物质基础的原创性和新颖性,将新药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2.仿制药仿制药(geericdrug)是指以原研药品作为参比制剂,仿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另外,根据药品管理属性和社会功能,药品还可分为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医保药品和未列入目录的非医保药品,相应内容见对应章节。三、药品属性与质量特性根据药品定义可知,药品使用目的是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使用方法要求必须遵循规定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药品是用于特殊目的的特殊物质,从而质量特性尤其重要。(一)药品属性药品作为一种商品,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公众健康,对其管理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殊法律规定,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与其他商品存在区别。1.自然属性(aturalattriute)自然属性是自然科学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质的面貌、规律、现象,在人脑的反映和认识,也可以叫作人脑对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规律、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和认识。药品的自然属性是指其本质的特性,如它的分子结构、药理特性、作用机理等,这些特性决定药品具有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药用功能。4药事管理学2.社会属性(ocialattriute)基于自然属性,药品在满足人类健康需要的同时,在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联系和生产关系,即药品的社会属性。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使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环境、人群等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关系网络。药品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这决定了药品具有生命关联性、经济性和社会公共性等特点,要求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药事管理并对药品进行科学监管。3.法律属性(legalattriute)在法律管理体系中,药品作为一种产品,应符合《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般法的调整。另外,药品还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特别要求,受《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下简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医药行业特别法的规制;药品的定义、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知识产权、广告等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充分体现了药品与其他商品法律地位的不同。(二)药品质量特性药品质量特性是指药品与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1.安全性安全性(afy)是指按规定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使用药品后,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获益大于可预见性风险的程度。药品审评审批工作中要求申报者提供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数据。在规定的用药条件下,药品使用应该是安全的。2.有效性有效性(effectivee)是指在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条件下,能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要求。我国临床方面对药品的有效性表述主要分为ldquo痊愈rdquoldquo显效rdquoldquo有效rdquo。国际上有的采用ldquo完全缓解rdquoldquo部分缓解rdquoldquo稳定rdquo来区别。3.稳定性稳定性(taility)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保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能力。规定的条件包括在规定的效期内,以及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等条件。4.均一性均一性(uiformity)是指药物制剂的每一单位产品都符合有效性、安全性的规定要求。均一性是在制药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性。第二节药品标准药品与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确保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尤为重要。药品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能保证疗效,方可销售和使用。出品一、药品标准概述(一)药品标准定义药品标准,即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等标准要求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单位和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合格的药品应有肯定的疗效、尽量小的不良反应。药品质量集中表现在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三方面,它取决于药品本身的性质,同时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药品标准技术规定的影响。药品标准是鉴别药品第一章导论5真伪假劣和控制药品质量的依据。享西州试rdquo为。品包微ldquo品西(二)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药品标准与药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药品标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综合实力。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药品标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ldquo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rdquo的原则,药品标准应起到促进提高质量、择优发展的作用。(2)充分考虑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中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检测项目,切实加强对药品内在质量的控制。(3)根据ldquo准确、灵敏、简便、迅速rdquo的原则选择并规定检测、检验方法,既要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水平和条件,又要体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4)标准规定的各种限量应结合实践,要保证药品在生产、储运、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三)药品标准内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等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标准项目。药品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成分或处方的组成:含量及其检查、检验的方法:制剂的辅料;允许的杂质及其限量、限度;技术要求以及作用、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方法等。其目的就是在正常的原辅料与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通过药品标准检查与检验,以证明该药品的质量是符合专用要求的。为了保证药品标准的可靠、有效,所有药品标准的具体项目,比如药品的纯度、成分含量、组分、生物等效性、疗效、热原度、无菌度、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杂质限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都应当是可以识别或能够定量的。人您出零体肠(四)我国国家药品标准体系药品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非法定标准两种。法定标准包括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非法定标准有药品出厂放行规程和药品上市放行规程等。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组织制定和颁布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1.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药典委员会,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1)中国药典《中国药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核心,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药品质量可控而制定的法典,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规范,也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单位和药品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国药典》于1953年编纂出版第一版以后,相继于1963年、1977年分别编纂出版。从1985年起每5年修订颁布新版药典。现行版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自2020年12月30日起实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十一版药典。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负责标定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中国药典》主要由凡例、品种正文和通用技术要求构成。(2)局领药品标准除《中国药典》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颁布ldquo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6药事管理学药品标准rdquo(简称ldquo局颁药品标准rdquo,或ldquo局颁标准rdquo),收载了国内已有生产、疗效较好,需要统一标准,但尚未列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以及与药品质量指标、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和规范。2.药品注册标准药品注册标准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申报注册品种的检测项目或者指标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申请人应当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数据。药品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按照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执行;没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应当符合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检验项目多于或者异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或者质量指标严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应在执行《中国药典》要求的基础上,同时执行注册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药品注册标准收载检验项目少于《中国药典》规定或质量指标低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应执行《中国药典》规定的。3.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销售。二、药品标准管理(一)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修订与废止1.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中国药典》的制定按立项、起草、复核、审核、公示、批准颁布等环节进行。载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是国家对同品种药品质量最基本的要求,该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及检验等活动的要求标准均不得低于《中国药典》的要求。药品标准的载入应当按照《中国药典》收载原则进行,一般为质量可控、疗效确切,且工艺成熟的药品品种,其来源为药品注册标准、技术指导原则或规范,以及其他需要制定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标准,凡涉及专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药品标准的修订与废止《中国药典》的修订,是指对已载入的及需要载入但尚未载入的药品标准,按照《中国药典》收载原则重新审定,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虽然《中国药典》是每5年颁布一次,但是在整个5年过程中,对药品标准的提高是不间断的,由增补本补充。对载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修订及对经审定认为需要载入的药品标准,按照《中国药典》的制定程序进行。新版《中国药典》颁布实施后,所有生产上市药品应当符合新版《中国药典》相关技术要求。凡原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的品种,新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同时废止;新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的,仍执行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但应符合新版《中国药典》的相关通用技术要求。经上市后评价撤销或注销的品种,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废止。新版《中国药典》品种正文未收载的制剂规格、中药的制法,其质量标准按新版《中国药典》同品种相关要求执行,规格项、制法项分别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middotmiddotmiddot试读结束middotmiddotmiddot...

    2023-03-03 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中药学类专业的

  •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王金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作者】王金妹著【页数】203【出版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615-6807-1【价格】62.00【分类】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金妹著.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内容提要:本书的研究内容既丰富了研发外包的理论研究,为研发外包双方积极参与外包提供理论支持,为研发外包项目提供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决策依据;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外包商在研发外包执行中的参与决策,实现外包商与承包商的双赢,对提高研发外包项目产出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1.1.1封闭式创新逐渐被开放式创新所取代在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层面上甚至是一个国家层面上所不可或缺的、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创新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现如今科技呈现高速发展之态,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变短。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环境中,超过开发预算而及时将新产品导入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进入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的利益;新产品拖后6个月投放市场,5年内的累计收益将会减少17%~35%;如果开发投入超出了预算的50%以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那么收益仅仅减少4%①。产品的更新换代如此迅速,这就使得外界对创新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更甚于对其他方面的要求。2015年,我国所召开的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已有14次提及“创新”这一关键词。《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我国提出‘创新’频度之高为新世纪以来所罕见,足见政府对创新之重视,实施创新的力度之大。”可见,我国对于创新已经给予了极高的重视。①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门.理学家,2008(2):48-52.001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gtgt创新绝对不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一种名为“封闭式创新”(thecloediovatio)的模式。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行业中最聪明的员工聚集在本企业内部”,相应的策略是“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这意味着组织边界与创新流程是相对封闭的,技术创新在内部实施商业化,并防止外溢①。这种模式旨在通过企业自身研发技术生产、销售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和财务支持,从而达到对企业的全面、强有力的控制。在封闭式创新下,企业的内部资源不会外泄,机密资料也不会流失,可以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但同时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引入外部资源,将之与自己的资源相整合。“封闭式创新”就等于是在企业之间建筑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企业无论是研发、销售还是服务阶段都与外界隔绝。封闭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要想实现技术保密、技术共享,并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则只能由企业自身去发现新的产品和服务。内部研发是企业的战略资产,只要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就雇佣大量最具创造性和最聪明的科技人员,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完备的研发设施,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使之商业化,获得巨额利润。这种内部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强调线性推进,说明了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创新过程的特点。封闭式创新模式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这就意味着:①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②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③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④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⑤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②。封闭式创新极其容易导致“硅谷悖论”:最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也是最不善于从中赢利的企业。典型例子就是施乐的PARC,其建立初衷是为了避免破坏式创新对企业的伤害,其研究人员的大多数创新为整个社会尤其是计算机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为施乐的复印机业务带来好处,施乐“副产品”的市场应用甚至超过了主营产品。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如图1-1所示。①张永成,郝冬冬,王希.国外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11年:回顾、评述与展望[J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13-22.②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门.理学家,2008(2):48-52.002技术机遇●企业边界●●●市场机遇●市场●●0研究项目研究开发图1-1封闭式创新模式然而,由于知识员工数量的骤增、高流动性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兴起,外部思想的可用性、大学等机构研究能力的提高、供应商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以及诸多行业和企业面临着创新复杂性提升、创新投入和风险增大、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传统创新模式的有效性日益受到严重挑战①。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研发成本的剧增,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日益全球化,传统的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封闭式”模式日益困难,人们意识到“封闭式创新”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首先,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创新,其成本是非常高的,而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其次,封闭的创新模式建筑在企业间的高墙会使得企业过度开发现有的大量技术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技术而被束之高阁,不能从中获利;再次,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最后,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②。加上全球化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塑造了创新要素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获取所需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联盟、并购、外①张永成,郝冬冬,王希.国外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11年:回顾、评述与展望[J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13-22.②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门.理学家,2008(2):48-52.003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gt包等方式获取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①。而对于一个社会或者国家,“封闭式创新”很难做到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创新的速度,降低了创新的质量,可能会造成社会进步由于资源开发达到饱和而变缓。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名为“开放式创新”(theoeiovatio)的模式也被提出。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失败率、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创新,企业难以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甚至难以生存,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创新,则面临着巨大风险,企业常常陷人困境,故如何创新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Che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创新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企业内部技术的商业化可以从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途径实现。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外其他部门员工的作用,强调与外部组织的研发合作,强调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也强调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外部营销渠道(见图1-2)②。技术机遇风险投资技术技术许可并购企业边界内部研发企业当项目前市场●技术转让合作合资新市场市场机遇研究开发图1-2开放式创新模式①何郁冰.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312.②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门.科学学研究,2008,26(2):419-426.004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内部的创新思想可能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外部的途径使研究项目得以继续进行,或把不适合本企业当前经营业务的创新产品通过外部渠道进入新市场,使之商业化,从而减少技术创新市场的不确定性。开放式创新具有新思想自由流动的优势,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从外部获取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良机,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竞争力①。开放式创新不再区分创新是来自于内部还是外部,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实现创新成果,并获得最大化的收益②。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开放式创新。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5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不断上升,其占GDP的比重也由0.85上升到了1.45(见图1-3)。且在2005年至2013年期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这三方面都呈现出上升态势(见图1-4)。这就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研发外包或者说将研发外部化作为企业创新力(亿元)圆成交额一◆一占GDP的比重(%)1200014516100001.241.311359g51.41.280000850870908908909710%a37069157166437.07160004763.560.8906.5840001551.318.得26.3565.20390.60.420000.200209年份图1-32005一2015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及其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2005一2015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①黄庆波,范厚鸣,等跨国公司研发方式的演变与中国企业的承接对策研究」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29-32.②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门.理学家,2008(2):48-52.005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研发外包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gtgt量的源泉。企业开始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已经不仅仅是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和产品研发上,还积极寻找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等合适的商业模式,从而达到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获取更多的绩效和利润。400000003500000030000000四25000000层20000000州15000000100000005000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圈技术服务图1-42005一2013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数据来源:2005一2013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过程,企业不仅自己创新,也充分利用外界的创新;不仅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新价值,也充分实现自己创新的“副产品”的价值,这主要是通过渗出机制和途径实现的。与图1-1相比,图1-2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内部出发的,这很可能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偏差;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外部出发的,这使得“有效供给”更为可能①。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而言,它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拥有广泛的知识技术基础之上的,而后者主要关注于企业内部,两者的创新来源和商业化路径均有不同的组织原则⑦。①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门.理学家,2008(2):48-52.②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006···试读结束···...

    2022-10-25 开放式创新电子书 开放式创新书籍

  •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王文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作者】王文华著【页数】202【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692-5304-7【价格】48.00【分类】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研究;企业-技术开发-研究【参考文献】王文华著.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08.图书目录:《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开放式创新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环节,从影响组织间知识协同的因素入手,构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体系。《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问题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新技术发展和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创新所需的技术和知识日益复杂和多学科性,很少有企业拥有创新所需的所有资源,企业在进行内部研发的同时还在寻求外部技术,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创新的主流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微软、苹果、BM和英特尔等公司都是在开放式创新实践中使企业获得快速持续发展,这些公司广泛利用外部技术知识为企业开发自己的新产品。而从国内企业来看,开放式创新实践才刚刚开始。实施开放式创新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从事内部研发活动,而且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外部技术。这就要求企业与其他组织在创新领域进行协同合作,实现企业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之间的协同管理。企业需要在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之间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企业与外部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在战略文化、技术和组织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实现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知识协同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尽管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和协同管理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以开放式创新为研究视角,从企业组织行为、技术协同、知识管理角度研究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更为少见。因此,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既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本书主要针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进行研究。。1…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1.技术多元化成为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技术和市场日益表现出的产品创新趋势是产品日益表现为多技术化而技术日益被应用于多个产品。即使是专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企业也会跨越多个技术领域而增加产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差异化竞争3]。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不同的知识和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活动并组织产品生产,也就是企业在较宽的技术和学科领域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幻。过去的几十年来,高技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技术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技术多元化成为许多企业实施产品多元化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实施产品专业化的企业也会进行技术多元化。例如,格力电器目前为冰箱企业提供压缩机、控制器等产品供应,因为与格力空调上游压缩机同属一类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多元化,而是在技术领域上做产品升级的“多元化”。在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既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同时还会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降低企业技术单一而被锁定的风险司。技术多元化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2.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的主导模式技术多元化成为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企业要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必然面临创新资源短缺的困境。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研发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开放式创新就是企业既要考虑从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研发活动,同时也要跨越组织边界获取外部创意和技术;企业技术商业化的渠道也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在外部进行技术商业化)。也就是说,开放式创新企业需要平衡企业内外部两种渠道来获取创新资源以及实现创新商业化,从而实现企业创新收益最大化。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进行内部研发,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外部技术,解决了企业创新资源短缺的困境[)。在增加企业技术知识存量的同时,使得企业技术知识呈现多技术和多学科性,不同学科技术知识的组合更容易产生新奇的概念和创意,从而开发出更为新颖的产品和技术,有利于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例如,海尔空气魔方是全球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整合了多种技术的创新产品,为每个家庭带来了可。2…第一章绪论定制的专属“空气圈”。与此同时,开放式创新大大缩短了企业创新研发周期,加快了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有利于企业迅速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形成有利的竞争地位刚。3.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是开放式创新管理的关键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既要进行内部研发,同时通过外购技术、合作研发、技术许可、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获取外部技术。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跨越组织界限从企业内外部获取技术和知识从事技术创新的行为,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关系到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合理分配、组织间的战略文化协同、组织间的技术协同、组织间的组织协同等,影响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从而影响开放式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因此,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是开放式创新管理的关键,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是开放创新管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首先,企业在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之间如何进行创新资源分配,创新资源的合理分配会影响到企业知识分布和能力构成。其次,企业与外部技术合作伙伴之间的战略文化冲突会影响外部技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影响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共享、整合和使用。第三,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之间存在技术上的差异性,这种技术上的差异性保持多大距离有利于外部技术知识与内部研发的融合,从而产生共享效应和互补效应。第四,企业与外部技术合作伙伴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交流将会降低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融合效率和效果,不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利用外部技术的价值。总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是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的重点。4.获取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企业由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尤其是组织间的知识协同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内外部各种知识互动、协作、整合的动态过程,是组织间的知识协同过程,获取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组织间通过知识的共享性可以提高知识使用范围,减少企业知识利用成本,形成效率性知识协同效应;另一方面,组织间通过知识的互补性促进不同类型的知识融合,产生新的新奇性的知识,提高企业知识的异质度,形成增长性知识协同效应。然而,要获得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企业需要选择战略文化·3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相容的外部创新合作伙伴,将创新资源在组织内外部进行合理分配,有效识别与本企业既相关又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外部知识,并与企业外部组织能够有效沟通、协调,吸收外部知识,促进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利用。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协同的过程,知识协同的产生受到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如何识别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构建组织间知识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知识协同测度模型,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协同进行评价,对于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至关重要。5.学术界对于开放式创新中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从我国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实践来看,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但是由于缺乏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理论指导,面临着如何将创新资源在企业内外部进行分配、如何选择创新合作伙伴、如何将内外部知识有效整合利用的现实困惑。学术界尽管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学者研究了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调与匹配关系,但是以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尚不多见。我国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如何构建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体系,组织间协同管理如何影响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以及企业绩效,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管理侧重点在哪,如何构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合适的测度模型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协同进行测度,如何识别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薄弱环节并进行改善?现有研究没有明确回答上述问题。本课题将从资源分配、战略文化、技术和组织等几个方面构建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整体框架,以此为理论框架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路径,进一步研究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评价。以上重要内容的研究,理论上将丰富和完善现有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关系的研究,深化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研究,实践上为我国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如何提高开放式创新能力和绩效,提供管理参考依据。·4·第一章绪论1.2研究目的与内容1.2.1研究目的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人,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正从传统依靠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将创新作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创新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讲道:“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主张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也就是说,要激发开放创新的活力。”开放创新首当其冲要激发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力,要将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企业要从传统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然而,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如何通过与其他组织发生联系才能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从本质上要获取组织间的知识协同效应,从而为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因此,通过组织间协同管理促进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产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关键。当前理论界对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研究还比较稀少,不能满足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的实践要求。因此,有必要以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协同管理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从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面临的挑战人手,以过程管理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构建开放式创新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的整体分析框架实施开放式创新面临着创新资源分配、创新伙伴选择、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利用等诸多困境,尽管学术界从知识治理、资源共享、知识产权等多个角度对实施开放式创新进行研究,但从组织间协同管理角度研究较为少·5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研究见。解决开放式创新面临的困境,必须分析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环节,从影响组织间知识协同的因素入手,构建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协同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为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2.探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内外创新资源的协同配置机制实施开放式创新企业既要进行内部研发,同时又要从外部获取技术,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创新资源如何在企业内外部进行分配,即资源分配协同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是相互互补还是相互替代的问题,很少研究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平衡问题。另外,内部研发可以区分为探索性内部研发与开发性内部研发,外部技术与不同类型的内部研发结合会产生怎样的不同经济后果,外部技术在不同时期与什么类型内部研发结合对企业创新最有利,现有研究没有涉及。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企业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平衡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的关系,获取最大化的创新绩效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启示。3.揭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协同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有利于企业充分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必然会提高企业绩效,现有研究主要通过案例进行定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协同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组织间协同管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在组织间协同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形成组织间协同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以上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厘清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提供理论指导。4.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协同评价体系获取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组织间协同管理的目的。现有研究在评价知识协同注重知识协同效应的探讨,而组织间知识协同管理特征、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是组织间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全面评价组织间知识协同应包括组织间协同管理特征、组织间知识协同过程和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因此,全面分析和识别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影响因素,构建组织间知识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度,理论上丰富了开放式创新与知识协同的研究,实践上也·6···试读结束···...

    2022-10-25 开放式创新理论 开放式创新形式主要包括什么?

  •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王静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作者】王静修著【页数】221【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04【ISBN号】978-7-5130-4505-6【分类】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王静修著.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内容提要:本书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代化建设近况,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及体系。既是一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同时又深入挖掘了其发展的背后原因,尤其分析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思想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世纪中国,百年沧桑。曾经的繁华逝去,国家已零落不堪。一个多世纪以来,先人们前赴后继,为重塑美好中国而不断探索、实践乃至流血牺牲。从最初的“器物”崇拜,历经“制度”迷信,直至开始坚决地进行“文化”重建。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及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之后,国人终于明白:中华民族要重新崛起,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觉醒,将整个民族进行一次“现代化”的大转变。先有现代化的人,方有现代化的国。国家发展,教育先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无疑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第一节现代化的基本涵义“现代化”(Moderizatio)一词,在西方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起来。它原本仅是一种思潮,后来渐渐变为一种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在我国,“现代化”一词运用更早并早已家喻户晓,它早期同“西化”“欧化”“近代化”等词意义相似,意指向西方国家学习,达到富国强兵的状态。现今运用最多的也主要在这一方面,只不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随时代发展已有了显著的变化。正是由于我国“现代化”对“学习”的强调,它同教育的关系也就更是如鱼附水而须臾不可分离,这一点在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的今天尤甚。现代化的准确定义,当前国内外至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是因为这个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使用的高频率,现在有很多方面被学者们所接受和应用。尽管国内外多数学者都强调“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仍不够1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科学和完整,却依然有很多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广泛运用“现代化”这个术语来描述当代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一、现代化是一种思潮这种意义的“现代化”,主要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西方逐渐兴起的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分析思潮。“虽然我们无法考证‘现代化’这一学术术语真正在何时何地由谁首先使用,但二战之后的美国社会科学界的确是现代化研究的重镇和中心。”0根据国内学者的总结,现代化研究在国外作为一种思潮,主要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现代化”这个术语被广泛使用始于1951年6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⑧195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小马里恩·利维在《中国与日本现代化中的相反因素》一文中开始正式使用“现代化”的称谓。后来比较现代化学者C.E.布莱克将现代化概括为“人们在描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他在1966年写成的《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一书中阐述了这个观点。1976年,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进一步将现代化的思想具体化和丰富化,他指出,“现代化是一种人类努力的目标及规范的尺度,它将人类及世界的发展、安全和完善作为最终追求。”亨廷顿认为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此后,在1984年,日本的树野佑三又从发展的“流迹轨线”和“阶段目标”的角度,把现代化的进程依照“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进行了分类;1988年,RR.帕尔默和J.克尔顿又进一步将现代化解释为一种文明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1993年,A.R.德塞则将“现代化”概括为人类进化中的一个理性阶段及社会由此①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7.②[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55.2第一章绪论发生的巨大量变、深刻质变及其合理分界点的判断。0以上学者分别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现代化”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补充和完善的,也有另辟蹊径的,总体反映了西方社会学者认识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社会的各个侧面进行了具体研究,逐渐形成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化”研究大潮,开始在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政治学、经济学等非常广阔的领域展开具体研究。二、现代化是一种状态这个定义,主要指世界先进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后迅速达到的一种先进状态,既包括“工业社会”状态,也包括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状态。它并不完全指经济发展一个方面,也包括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生态等一系列社会变化及结果,所以必须将“现代化”与“工业化”或“西化”区别开来。工业化意指制造业的发展,它只是现代化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化的内涵。西化是指对欧美国家的一种高度模仿,也不能等同于现代化本身。因为并不是所有西方都是现代化的,也不是现代化就必须完全等同于西方,至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点。“现代化”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有不同阶段,其主要指脱离了传统农业社会后,国家在都市化、机械化、自动化与专业化都非常高的情况下,所表现的经济持续增长、职业分化复杂、文化多元繁荣以及政治平等民主等主要特征的社会状态。®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现代化”的标准和条件已经变得非常多元化,大家的追求和选择也变得丰富起来。持这种观点的现代化学者,不仅提出“现代化”社会的观点,还提出“现代性”(moderity))与“传统”(traditio)的概念来进行前后的社会对比,将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大致概括为一些具体的基本特征,如法①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测度[J].中国科技论坛,2001(6):54.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3。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制化、民主化、都市化、工业化、福利化、均富化、宗教世俗化、知识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这些指标实际上已成为后进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参考目标。三、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由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多将现代化定义为,经过发展在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如我国一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均属此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G.罗兹曼(GilertRozma)曾指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无可避免的、最剧烈、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变革。⑨他认为,现代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相同,主要分为先行自发国家和成功的后来者,前者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将本国中一些基本因素进行了成功转变,如西欧和美国: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借鉴国外模式或在外来模式的冲击下,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结构,如日本、韩国等。中国亦属后者。他指出,现代化一经展开便会影响到全国,现存社会模式将无一例外地遭到破坏。现代化已成为一种目标,不管是依靠武力还是人心所向,所有不是先行者的国家都成了后来者,都存在着本土因素与外来因素的激烈冲突或磨合®。按照这个解释,现代化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先进国家的状态而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扬弃的过程,是一种落后追赶先进,积极跟上时代步伐的自觉之举。它不是一种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一种自觉的追赶和超越,即按照选定的目标,短时间地、有效率地依计划学习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④①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24.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5.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4第一章绪论四、现代化是一种研究范式这种对现代化的认识最早来自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er)。他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形式”,代表了一种历史时代,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理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①作为他的学生,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o)引申了这个思想,他指出“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合理性控制的扩大,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韦伯学派将现代化代指为“合理化”,并突破了纵向的历史学研究的范式而提出了横向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些方法,逐渐将“现代化”发展为一种研究当代社会变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人们逐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流派,对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析模式。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兹曼将知识增长看作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和关系到国内、国际实际发展状况的重要矢量,用其来分析一国的政治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等,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⑤而另一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AlexIkele)则通过对现代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强调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也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并通过对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④由于“现代化”是对社会进步、社会变迁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的多方位变化的总概括,因而现代化研究一开始就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侧面,表现为多学科研究的性质。这样,一批同“现代化”理论相关的新兴学科或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并在社会科学①[德]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M],姚曾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301.②[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TheStructureofSocialActio)[M],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52.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2.④[美]阿历克谢·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325O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领域逐渐形成一种颇具特点的“现代化”研究范式。五、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观的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分阶段的。“现代”既是对当事人所处时代的一种时间概念,也主要反映一种由生产力变革所形成的社会发达阶段。如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把他们所生活的19世纪称之为“现代”。这个概念虽然是个时间概念,却是对当时时代的泛称。它实际上特指由工业革命引起的、资产阶段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出现过很多关于“现代”的提法,如“现代国家政权”“现代工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现代的工人”等,均突出了“现代”的时代意义。他们甚至还直接将这个“现代”解释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0另外,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时曾说,这一理论“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占有方式的机制,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得以确立起来的核心”。⑧这个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划分新时代的根据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现代”的科学含义也就可以理解为:由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引起的一系列革命变革所开辟出的新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现代性”特指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现代化”也就是指由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转变。正是建立在这种历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传统社会的根本缺陷,指出“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预言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整体。他预言了全球化的发展,并提出经济生产方式将成为决定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指出人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出了现代化发①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1-307.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6···试读结束···...

    2022-10-11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 《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 广告美学》刘建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广告美学》【作者】刘建平【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页数】137【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693-1196-9【价格】29.80【分类】广告学-美学【参考文献】刘建平.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广告美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广告美学》内容提要:广告美学既是对广告创作规律、广告设计及审美效果的媒介文化研究,同时也代表着应用美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然而,无论在广告学界还是美学研究界,广告美学都是一个边缘性的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教材通过对广告审美现象、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广告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的分析,探讨了广告美学的概念、广告美学与消费文化、广告美学与现代性、广告美学与政治、广告美学与女性形象、广告美学与公共领域等重要因素,并对“微时代”广告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关注。以期能指导广告的创作实践。本教材对广告美学的研究不仅能指导学生开展广告设计的实践,而且拓宽了美学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普通高等教育广告学系列教材广告美学》内容试读》导论什么是广告美学?广告美学002广告美学,无论在广告学界还是美学界,都是一个边缘性的学科,在这两个领域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广告学界认为广告美学没有太多研究的必要,只要研究广告设计就行了,设计必然是“美”的,还要专门的广告美学干什么呢?而在美学界研究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身体美学的人都不少,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去研究广告美学,他们并不把广告美学看作是对广告创作规律审美效果的媒介文化研究,也不把广告美学看作是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同时不把广告美学当作一门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应用美学的新的发展方向。与以上看法相对应的是,学界对“广告美学”教材的写法也有几种代表性的观念。例如赵惠霞认为“广告美学”就是“广告”十“美学”,她把广告看作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广告和传播规律的总结,“从美学的角度讲,广告欣赏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现象。美学是专门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现代美学已基本掌握了审美现象产生的机理和基本规律。美学基本原理的突破,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成了20世纪中叶以来应用美学的蓬勃发展。广告中的许多不解之谜,只有运用现代美学的成果才能予以说明,这是广告美学产生的原因”①。在这本教材中,有大量的篇幅介绍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审美现象的心理机制和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是探讨如何欣赏广告,至于“将广告创作和传播科学化、理论化”②基本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赵惠霞的《广告美学一规律与法则》就成了广告学十美学原理的结合体,这其中美学是主要的,广告只是一个对象,这是一种略显生硬的学科建构,书中得出了“美学原理是广告美学的基础,美学原理的水平决定着广告美学研究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广告美学研究必须紧随美学发展的脚步”的结论。今天的时代,不仅是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实践指导缺席的问题,还有美学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在了“微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新设计的实践后面,对“微时代”的广告设计和广告创意,在美学上还缺乏有效的关注和研究,它怎么能去指导实践?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实践和创造常常是走在艺术理论的前面,艺术理论常常是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广告美学的研究不仅能够引领媒介文化的研究,而且还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黎泽潮的《广告美学研究》则代表着另一种路向,那就是把广告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加以探讨,探讨它的节奏美、情节美、哲理美、崇高美、人性美等不同的要素,“现代广告逐渐强调整体广告作品的‘美学化意境’,注重作品适应消费者的审美要求,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还是对话、造型等细节的处理都要追求一种美①赵惠霞:《广告美学一规律与法则》,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②赵惠霞:《广告美学—规律与法则》,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003导论什么是广告美学?学意境。意境已经成为整个广告的核心”①。围绕着“意境”问题,作者对广告的细节美、语言美、画面美、摄影美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由此衍生出广告的审美愉悦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启迪功能等。必须指出的是,广告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的商业特征,研究“广告美学”自然也不能和研究“绘画美学”“诗歌美学”采用一样的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这样的“广告美学”教材容易使“广告美学”流于一种浮薄的审美文化,缺乏精神内涵。崔银河明确指出了将广告审美作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来研究,探索其美学基点,研究、探索广告文化中的审美内涵和本质表现,是广告学这门社会科学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②。他从广告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广告作品所呈现出的美学意蕴、表现形式等,他从崇高、优美、想象、联想、幻想等几个角度去分析具体广告作品的“美”,在逻辑上略显混乱,值得注意的是,崇高、优美、想象、联想、幻想并非同一等级的审美范畴。张微的《广告美学》是国内较早的一部“广告美学”教材(初版为1996年),该书从美学的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广告审美现象,把“广告美学”作为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该书从广告美本质的多维透视、广告主体活动美、广告美的基本类型、广告载体要素的属性美、广告美的价值功能、广告的审美心理、广告审美意象的创构、广告的艺术形态考察、广告接受的解释学观照、广告批评等十几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优点有三:一是结构上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广告美学的多维视角。二是正确地将广告美定位于服从广告的整体规定性,“正是广告美在整个广告中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广告美学在整个广告学中的地位:广告美学虽然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整个广告学中却无疑处于从属地位”③。三是该书提出了广告美学是美学研究“自上而下”研究方法之外的有益补充,广告美学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我们的美学长期以来注重思辨而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已成为美学研究发展的一种阻力。广告美学的研究对于排除这种阻力是有重要作用的,因为它一般从具体的广告审美现象、具体的作品即经验材料入手,力图深刻地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恰好可以消除从概念到概念、与经验严重脱节的弊端,从而使两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并行不悖,进而使整个美学研究健康而全面地向前发展”④。客观来说,该书对广告美学学科属性的把握,对广告美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的认识都是我们在新的时代需要继承的思想资源。然而,该书章节比较细碎,①黎泽潮:《广告美学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②崔银河:《广告哲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③张微:《广告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④张微:《广告美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广告美学004章节间的逻辑关系不太分明,不太利于我们对“广告美学”的整体把握。通过对以上“广告美学”专业教材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对“广告美学”认知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美学”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和研究水准的有限,在于无论是传统的美学教育还是广告教育都还处在一种比较狭隘的学科视野和教条化的学科框架之中。传统的广告设计人才大多出身美术学院,相对而言,他们在文化积累和研究素养上受到局限,他们不会提出“广告美学”的问题;而传统的美学研究者,大多是缺乏动手能力的美学理论研究者,他们可以抽象地探讨审美文化,可以分析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但是大多不会去创造和设计具体的艺术作品,也不会去研究“广告美学”问题。今天的时代,“技术家”和“理论家”的彼此分离和隔膜,使得“技术家”的设计缺乏文化深度和人文关怀,这样的设计永远不会成为艺术,而只是文化工业消费品流水线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家”的理论指导不了实践,从而使美学理论成为曲高和寡的空洞概念、新名词的堆砌,既启蒙不了大众,又感动不了自己,从而沦为新时代的“玄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广告早已摆脱了过去那种粗制滥造和单纯以“叫卖”为目的的发展状态,而是成为大众生活中最富有现代感的一部分,它建构了新的生活愿景,激发了新的生活热情,改变着大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因而,将广告的内涵、制作过程与形式设计提高到美学的高度,建立一个以广告美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便指导广告人依据美的规律来设计广告、鉴赏广告,提高广告人的专业素养,从而使广告产生更高的审美价值。笔者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国家哲学人才培养基地班美学与艺术设计方向,当时武汉大学设置这个专业,其初衷就是看到了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和美学教育方面的缺失,试图培养既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又具备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手头设计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和美学研究人才。在大学期间,笔者在素描、水彩、水粉、电脑设计方面也接受了专业的训练,有着较为丰富的广告设计、企业CIS设计和书籍的封面装帧设计经验;同时,笔者在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研究功底。在笔者看来,如果中国的广告教育和美学教育缺乏广告创作的技术基础、民族传统文化的涵养,以及宏阔的视野与理念,所谓的广告美学不过是一种“噱头”式的概念,是为学科而学科,为课程而课程,无论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文学、美学专业的学生,都产生不了1十1gt2的“化学反应”。广告美学应追问的问题是:广告美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广告美学有哪些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教材通过对广告审美现象、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广告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的分析,探讨了广告美学的概念、广005导论什么是广告美学?告美学与消费文化、广告美学与现代性、广告美学与政治、广告美学与女性形象、广告美学与公共领域等重要因素,并对“微时代”广告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关注。对广告美学的研究不仅能指导学生开展广告设计的创作实践,而且拓宽了美学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美学在今天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鲍姆加登所说的“感性学”的阶段;美学关注的对象,也不只是传统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领域,而是面对着更多更复杂的科技和信息现象;至于审美形态,更不是生搬硬套的优美、崇高、悲剧、荒诞之类的单一形态了。随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中国广告行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告所具有的娱乐性、商业性、媒介性等特征,使其可能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文化消费品,广告还具有审美属性,正是这种审美属性的存在,使得广告又区别于日常的叫卖、促销活动,使得广告区别于一般的消费品,其具有创造格调、氛围和“灵韵”的艺术价值。正如刘悦笛所言:“许多广告都是以对一种生活格调和品位的追求为主题,似乎只要你拥有了该种产品,就拥有了广告所赋予你的生活享受方式…大众在购买商品这种实物时,也同时‘购买’了被灌注入其中的生活格调。”①在某种意义上,广告创造了大众生活的愿景和激情,在他们平淡的生活中创造了新的梦想。因而,广告美学既是对广告创作规律、广告设计及审美效果的媒介文化研究,同时也代表着应用美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告美学是一种生活美学,也是一种消费美学,它还有着更为崇高的使命,那就是提高大众审美品位、纯化大众的情感世界、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趣味低下的人、无爱的人、无耻的人、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的人,都是异化的、非审美的存在。那些把舞蹈表演看作是搔首弄姿的人,那些把爱情看作是荷尔蒙分泌的人都是不懂审美的,而一个大众审美品位低俗的社会是不可能创造并欣赏高质量的广告设计作品的,因为它没有生命力,没有可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市场环境。广告美学既要服务于现实的市场营销和商业消费的需要,同时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它要给我们一种未来生活的愿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熏陶,一种超越实用之上的审美教育;它要反对唯利是图的活法,反对商品对人的异化,反对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念,反对行尸走肉的生存状态;广告美学使我们在享受丰盈的物质生产和现代生活时,也能引导我们培养起丰富的心灵和开放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和文化产业者的社会责任。①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第一章作为一门学科的广告美学···试读结束···...

    2022-10-08

  •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国兆亮|(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作者】国兆亮【页数】219【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0-7440-7【分类】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国兆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试图厘清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的本质和内涵,分析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类型,进而得出未来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发展的趋势特征———标准的制定主体从单一到多元,标准的价值取向从合格到增值,标准的制定方法从量化到质化,标准的功能从鉴定到促进发展。最后,本书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体系,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建设提供参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大学,你的质量怎么量?大学,不是以学生数量而称胜。质量,才是大学立足的根本。而为大学设立系统化的质量标准,无疑是丈量大学质量的标尺。从这个意义来看,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质量标准自从大学产生伊始就客观存在。那时的大学在“象牙塔”中孤独而清高地研究着“高深学问”。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也以知识的接受和传递为主,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也以“学术性”为基本价值判断取向。教师掌握着评价的标尺。质量标准,似乎没有谈论的意义。当大学开始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形式、类型、结构、利益主体以及生源开始越来越复杂,高等教育所承载的任务和使命也越来越重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赫然成为各国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各利益主体对质量的诉求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所以判断质量的标尺变得“扑朔迷0刘振天.大学,质量怎么量[N].光明日报,2011-09-19(16).。1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离”,难以达成共识。倘若我们以大学的基础设施、教师水平、科研经费等条件来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纵然大学有雄厚的科研经费、先进的教学设备、声誉卓越的教授,但是如果这些优越的条件与学生不产生关系,学生不能参与到实际的科研活动中,知名教授根本不给学生上课,一心只搞科研,那么,这些优越的条件是“教育”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何谈“教育”?何谈“教育质量”?倘若我们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基本假设是教育质量高,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就高,毕业后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就高。现实是如此吗?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学的学生,工作没几年,年收入就可能达到二三十万元。可是同样一所学校的历史学、教育学的毕业生,哪怕读到博士,要想得到几十万元的年薪也是非常困难的。难道说,经济学、金融学的教育质量就一定比历史学、教育学的质量高吗?假如后者不服气,硬说自己的教育质量高的话,那么为什么你培养的学生就业如此困难,收入少得如此可怜呢?高等教育发展到如此,还有质量的标准吗?倘若已经没有标准的话,又怎么来评价、比较和检测质量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探索评价质量的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扩大入学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鼓励创新和多样性”0。这为各国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指明了方向。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通过相关立法、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重视教育质量标准已成为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抉择,成为不约而同的政策指向和行动纲领。澳大利亚政府于2011年出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专项政策,投入13亿美元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并建立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一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EB/0L].(2009-07-05)[2018-08-01].ht:/weku..aidu.com/view/667550702020740ele958.html.·2·第一章绪论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局”这一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以重塑高等教育国家监管与质量保障环境。0经合组织(OrgaizatioforEcoomicCo-oeratioadDevelomet,OECD)于2010年积极研究推广以学生学业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高等教育学习成就测量(theAemetofHigherEducatioLearigOutcome,AHELO),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引人注目的改革之一。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规模快速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也不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迈向普及化发展阶段,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51.6%,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办学方式、教育类型、服务形式等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有着鲜明特色,亟需一套更加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30条》)都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是在教育部委托课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组会集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常熟理工学院、长春工业大学以及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笔者全程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并负责了其中的一部分。本研究是在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展开的,吸纳了课题组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二、研究意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支撑,承载和体现着国1Advacigqualityihighereducatio[EB/OL].(2011-12-01)[2018-03-16].htt://www.deewr.gov.au/HigherEducatio/Policy/Page/AdvacigQuality.ax·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承载和体现着检验人才质量规格的根本任务。0“质量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点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把握、判断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是近年来我国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界一直努力探究的课题,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书以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1)有利于在理论认识层面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研究困境,丰富质量标准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现有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规定、条例等比较零散、宽泛,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比如,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条例,缺少可操作性。我国大多数院校都有培养计划、课程大纲,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要求也大多是比较宏观而含糊。(2)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国别研究,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接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但具有国际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每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都不完全相同,因为质量标准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无疑会丰富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类型,为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添砖加瓦。(3)教育质量标准是国家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和根本规范,同时也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远不完善,其中没有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更是一大缺憾。另外,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高校在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依据。所以,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能够为国家和高校建立与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二)现实意义(1)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质量标准反映0李希贵.制定教育标准,坚持“学生第一”[N]、人民日报,2012-11-16(17).。4✉第一章绪论⑧了一个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人才素质。建立科学合理高水平的质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从而也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2)为有效评价和诊断教育问题提供参照系。众所周知,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运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去评价教育计划和方案的有效性。质量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改进高等教育的评价与诊断制度。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生个体都可以用作评价、检测教育质量的依据。(3)为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改变政府管理部门主要靠行政指导、行政干预的教育管理方式。高等院校以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力,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运行。(4)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已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基于标准的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基本准则,可以减少教育内外部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矛盾。0(5)以“标准”为抓手,引导高校合理有序发展。目前不少高校盲目升格,互相攀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缺乏基本的质量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别是针对不同的高校类型和层次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是引导高校自主定位,有序发展的有力措施和手段。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一、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总体研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记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0高宝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J].大学(学术版),2010(5)@本部分参考了“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课题组成员王保华教授的分析框架和部分内容。·5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潘懋元教授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0王伟廉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标准问题涉及市场与学术、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针对性与适应性、道德与才能、适应性与创造性五个方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一文中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定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质量标准的监测等问题。(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标准体系的内容。谢维和教授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标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取向:一个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标准;另一个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强调高等教育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接受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傅宝英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为学术、社会和综合三类,并以这三个价值取向为分析基准,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十个维度(学术、职业、管理、效率、成本、国际标准化、社会满意、理想化标准、人才、市场)。(三)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视源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精英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毫无例外地是培养学术型和社会精英。大众化时代,人才标准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变得更为多样化。董泽芳等人对大众化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统一性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阐述。0柏昌利也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0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3.@王伟廉,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解析[J].新华文摘,2001(1)®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J].大学(学术版),2010(5).0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J].高教探索,2008(6)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O董泽芳,陈文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试读结束···...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什么意思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第5版》赵霞,李新民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作者】赵霞,李新民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页数】35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900-1【价格】85.00【分类】中医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赵霞,李新民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内容提要: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中医院校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尤其注重课程的临床实践性。《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内容试读平灵中S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苏▣▣范9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扫一扫,查阅本章数字资源,含PPT、音视频,图片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整个中医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国儿科医学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考古发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龄只有14岁,所以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医学积累多数就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我国古代史书最早明确记载的“小儿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名闻天下…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小儿医”的经历,他以针刺三阳五会(百会)穴治疗虢国太子“尸厥”,是儿科急症医学的早期记载。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中华民族“爱幼”传统道德观的经典论述。《黄帝内经》建立的中医学体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医儿科学,而且书中有不少关于小儿生理和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等论述。《灵枢·经脉》对人体生命孕育和形成过程的描述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对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的生理特点是“肉脆,血少,气弱”。《黄帝内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灵枢·逆顺肥瘦》说:“黄帝日:刺婴儿奈何…刺此2中医儿科学者,以毫针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这些经典论述,成为后世儿科学起源的渊薮。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医学教育。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说明在南朝宋文帝时,已经设置了政府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的徐氏世医撰写了多部儿科专著,如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疗少小杂方》,徐之才的《小儿方》及《药对》所载的“十剂”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代~宋代)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610年),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小儿夜啼、痫证、解颅、滞顾、遗尿、蛔虫、蛲虫、脱肛、胎疸、鹅口、口疮等诸多儿科病证的病名及其病因证候。该书倡导的“小儿…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小儿养育观,至今对儿童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624年唐高祖时,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儿科专科医生,并规定在学习五年后,考试合格者才能做儿科医生。这种医学教育制度为当时的儿科培养了专业人才。唐代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约652年)首列妇人方、少小婴孺方,提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并对初生儿护养专题论述。该书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列方325首。其晚年所著《千金翼方》(约682年)中卷第十一为小儿病。该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为儿科病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方药。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对后世认识小儿生理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是当时最享盛名的小儿医。他的弟子阁季忠整理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119年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该书概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特别是“面上证”“目内证”,对痘疹类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钱乙创建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善于化裁古方、研制新方,创134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阐明了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认为急惊风属阳、热、实,治合凉泻:慢惊风属阴、寒、虚,治合温补,成为后世治疗惊风的准则。钱乙强调小儿体禀纯阳,患病后易从阳化热,所见阳证、热证较多,擅用甘寒柔润养阴,如泻肺之泻白散、清心之导赤散、凉肝之泻青丸等,慎用苦寒之黄芩、黄连;创立了补肾主方地黄丸,以金匮肾气丸去桂、附之温燥,存六味之润养。治疗小儿伤风用大青膏,热病神昏惊搐用凉惊丸、抱龙丸,《小儿药证直决·附篇·阎氏小儿方论》中的至宝丹、紫雪散更成为热病神昏抽搐的常用方,由此发展形成了儿科寒凉学说。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3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防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宋以前各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并有己见,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同时期还有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问世,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其中明确指出初生儿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烧炙脐带的预防方法。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1241年)、《小儿病源方论》(1254年),注重固护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论风搐源因》提出:“盖真气者,元阳也。”小儿饮食“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十法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等养育观念,这些都是固护脾肾,防止阳气受戕的具体措施。陈文中注重小儿生理上阳气不足和病理上易虚易寒的特点,在小儿时病和杂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阳气,认为“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他将温补法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只要有阳气不足见症,辄即取之。指出小儿冷证的证候特点有“面觥白,粪青色,腹虚胀,呕乳奶,眼珠青,脉微沉,足胫冷”。包括了五脏虚寒之象,而以元阳虚衰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黄丸温壮元阳之外,又有多种变法,如脾肾并治之补脾益真汤,熔温阳、益气、助运、涤痰、祛风于一炉;十一味异功散、十二味异功散,均取肉桂、诃河子、肉豆蔻、附子之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等时行热病,对于邪盛正衰,病毒内陷之证,擅用温托培元,明确应用指征为: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症者。陈文中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儿科温补学说。明代刘防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日陈日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科折衷学说。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的集中论述。曾世荣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成痫”“瘀血成痫”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0多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世医万全,字密斋,儿科著作有《万氏家藏育婴秘决》《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等。他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学术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4中医儿科学儿生理病理学说。《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曾提出:“脾主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万全发展了钱乙的脾胃学说,进一步强调小儿“脾常不足”,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万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幼科发挥·原病论》)。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首重保护胃气”。万全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认为“大抵小儿易虚易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用药平和折衷。这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同时阐明己见,内容广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的学术著作。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认为“幼科诸书,非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陈复正,字飞霞,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他对于儿科诊法及内治诸法叙述皆详,搜集了不少单方验方和外治法。将指纹辨证方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鞠通撰《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以及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论述精当,方药切用,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后来,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各国,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清代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的《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奚泳裳善取寒凉药清解热毒,分别传承了温补学说、寒凉学说,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病证患儿,至今被广泛学习应用。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努力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促进中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繁荣发展,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5(一)学科建设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21世纪初有了中医儿科学博士后。2016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高校相继获批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儿科班)、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儿科一体化)、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等设置了中医儿科学方向,为培养中医儿科学专门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二)教材编写这一时期,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张奇文主编的《儿科医籍辑要丛书》1套6册,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选辑其中对现代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了归类点注。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了《中医儿科学》,该书精选古代儿科学术精华、梳理现代儿科临床经验,是现代首部大型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随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育仁、张奇文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紧密结合临床、总结名家经验,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学术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中医儿科学》,系统总结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和科研发展,提供了中医儿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汪受传、俞景茂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是第一部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学使用的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10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3版,这些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和专著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进展,体现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中西医互相学习,融合发展。21世纪初,《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一批视听教材、CAI课件的出版,促进了由纸质教材向多媒体教材的转变,改进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进步。(三)理论创新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少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的学术研讨,促进了认识的趋同。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现代在总结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儿体质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提出了从阴阳、五脏、气血等不同角度划分小儿体质类型的方法,探讨了体质与亚健康、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科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现代中医儿科专家还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现代临床,通过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提出了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江育仁教授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认为现代小儿脾胃病以脾运失健者居多,应以运脾法为主进行治疗,还提出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从热、痰、风论治”“疳证从疳气、疳积、干疳论治”等新观点,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王烈教授提出哮喘分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证治,根、苗之治并重。刘弼臣教授尊崇钱乙“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提出了多发性抽动症、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张奇文教授提出“肺胃肠相关论”“宣肺勿忘解表、清肺勿忘清肠、止咳勿忘化痰、化痰勿忘运脾、润肺勿忘养胃、标去勿忘6中医儿科学培本”的治则。汪受传教授提出“小儿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胎怯从补肾健脾论治”的观点。时毓民教授提出“性早熟从滋阴降火论治”。俞景茂教授提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感染期、迁延期、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和法是防治该病的基本方法。丁樱教授提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为热、瘀、虚,治疗采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摄血止血三步疗法。马融教授提出癫痫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痰、瘀、虚”,治疗遵循“豁痰息风以抗痫,益肾填精以增智,健脾顺气调体质,病证结合治童痫”的治则。这些学术观点的提出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充实了中医儿科的学术内容,酝酿着中医儿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随着时代发展,儿科疾病谱不断变化,免疫类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对于古代没有明确记载的许多疾病,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性早熟、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艾滋病等,中医儿科工作者从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出发,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提出辨证论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中医儿科工作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诊疗操作技术:如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引导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输合配穴针推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肝强脾弱证)、头手足脊针推四联疗法、脊背六法、中药熏洗配合治疗小儿脑瘫等。这些简便有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儿科同道重视科学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出研究热点,申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科研基金,近年来每年中医儿科都有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研究包括肺炎、腹泻、哮喘、肾病、紫癜性肾炎、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性早熟等儿科各个系统疾病,大家从临床中找到中医药的切入点并深入探讨机理。其他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省部级各项基金都有中医儿科学者的参与,学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五)学术交流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5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2018年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均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几十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阵地不断扩大,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特色、探讨学科前沿理论、交流科研医疗教学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六)标准制订近年来中医儿科学的标准化工作,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工作。该书包括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江育仁、孙浩、林软廉、俞景茂、朱大年等。标准中提出了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33种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首次规范了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在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又组织专家,由汪受传教授主持开展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研究工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学儿科学 高等中医药教育

  • 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 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李建华,林祥,马颖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作者】李建华,林祥,马颖华作【丛书名】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页数】241【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111-68104-5【分类】信息安全-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李建华,林祥,马颖华作.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内容提要:《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从概念、技术、应用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信息内容安全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内容安全的概念、管理理论和应用模型、管理应用体系;详细介绍了该领域所处理的各类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等的特点和处理方法,以及互联网信息获取的技术;介绍了各类媒体信息的进一步智能处理的各类算法,以及社交网络的分析模型;在*后给出了两个应用系统案例。《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每章均配有习题,以指导读者深入地进行学习。《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既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的内容安全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从业人员在内容安全领域的入门书籍。《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安全规划教材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及应用》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信息内容安全是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得到不断发展的领域,它跨越多媒体信息处理、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应用等多个研究领域,直接和间接地应用各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的具体需求,发展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本章是对信息内容安全的一个全面介绍,从信息内容安全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应用环境和研究现状及其意义等角度展开介绍。本章是学习本书后续内容的必要准备。1.1信息内容安全概述互联网(Itere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十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传播,对科学研究、工商各行业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过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朝着开放性、异构性、移动性、动态性、并发性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演化,产生了下一代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形式以及云计算等服务模式。同时,随着工业4.0影响全球和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也日益加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相交流、协同工作的重要途径。伴随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全球数据正在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内容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关注点。有统计表明,在每一分钟里,Faceook用户会新共享约83.5KB内容Twitter用户会新发出超过10万条推特、YouTue用户会上传约48小时的新视频、Itagram用户会共享约3600张新照片,2020年的全球信息总量预计达40ZB。互联网中的数据和内容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Garter新技术成熟周期分析报告显示,大数据技术正在逐步演化成生产力,已经成为诸多重要T技术和应用领域的核心。近年来,各国已从国家战略视角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获取、掌握威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安全的情报信息。随着5G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以及6G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预计有万亿级智能设备接入网络,每秒太比特级的数据量将被处理,这将进一步促进数据驱动型网络和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互联网有着应用极为广泛、发展规模最大、特别贴近人们生活等众多特点。一方面,互联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兴的网络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业务迅速发展,传统行业也纷纷将自身的业务和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相交流、协同工作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发送垃圾电子邮件等不正当行为泛滥,利用网络传播电影、音乐、软件的侵犯版权行为,甚至通过网络钓鱼方式欺诈网络用户,以及使用网络暴力和组织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这些行为完全背离了互联网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因此,在建设信息化社会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提高对互联网各种不良信息的监测判别能力,是评判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顺利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坚实技术基础。互联网上各种不良信息流传以及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在互联网爆炸性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未能同步发展。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用户数量很少,多数是学术研究人员,网络也没有用于商业用途,网络安全的问题并不突出。如今这些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有网络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的情况;另外一类原因是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获取与发布信息的新途径,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思想碰撞场所,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容易出现一些另类、新奇、不易理解或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持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面对这种挑战,一方面,人们不应因噎废食,因为互联网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而畏惧或排斥新技术和新事物;另一方面,应当通过法律与技术等多方面措施来限制与消除这些不良现象,让互联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用,使得人人都能更高效、更自由地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信息内容安全(Cotet--aedIformatioSecurity)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利用2计算机从包含海量信息并且迅速变化的网络中对特定安全主题相关信息进行自动获取、识别和分析的技术。根据它所处的网络环境,也称为网络内容安全(Cotet-aedNetworkSecu-y)。信息内容安全是管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属于网络安全系统的核心理论与关键组成部分,对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信息内容安全作为网络安全中智能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属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息内容安全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2信息内容威胁从内容安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来看,与计算机安全一样,其主要建立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之上。由于随着安全问题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安全问题的解释会有很大不同,本书主要从互联网角度来分析内容安全的几大问题。在分析内容安全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对安全的威胁来自何方。传统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威胁有泄露(指对信息的非授权访问)、欺骗、破坏和篡夺。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环境中,同样发现内容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有泄露、欺骗、破坏和篡夺,如图1-1所示。下面对这些威胁进行详细的描述。在局域网连上互联网时,局域网内的敏感信息有可能被泄露到互联网中。由于局域网的信息可能保存在不同的系统之中,无法进行也不可能实现可控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缺失造成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安全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首先,互联网中有大量公开的信息,如某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宅地址、电话号码等。由于这些公开信息的获取成本非常低,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被整合,并可能会被滥用,例如,某些公司会将这些数据作为商业信息出售,还有些诈骗集团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所以,互联网上的信息泄露还可以指将特定信息向特定相关人或组织进行传播,以妨碍特定相关人或组织的正常生活或运行。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导致信息由各个组织自发生成并共享到互联网中,这带3对内容的泄露、诈骗对内容的欺骗、破坏、撺摄内容获取对内容的非法传播传统威胁对内容的篡改、伪造信息内容安全Sam政击内容传播Syil.攻击内容中心网络命名攻击内容中心网络缓存污染内容网络内容中心网络路由攻击新型威胁内容中心网络的其他攻击图1-1典型的信息内容安全威胁来了很多欺骗的威胁。互联网的地址和WWW的内容都存在伪造的可能。这些是互联网中无法保证信息完整性(尤其是信息来源)造成的。再次,信息还会被非法传播。在很多网络中发现具有知识产权的音乐和电影被广泛地传播,造成了知识产权被践踏的问题。最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被篡改。篡改信息的目的可能是消除信息的来源,使之无法跟踪,也可能是伪造信息的内容。此外,信息篡改后还会包含病毒或者木马,这些有害于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代码将不仅对所在的信息载体带来破坏,还会直接危害到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随着Faceook、Twitter、微博等在线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人们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个人用户由传统的内容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此过程中,除了上述基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安全问题,网络空间还面临着恶意用户制造传播恶意内容所带来的潜在安全威胁。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典型的互联网恶意用户行为威胁。例如,Sam用户的恶意行为通常出现在邮件或者网页中,该行为表现为向一些合法的用户发布广告、色情、钓鱼等恶意信息。S印am用户行为的主要攻击方法是通过创建大量的虚假账号,在邮件或者网页中推荐一些网页链接来欺骗诱导用户进入推荐的网站或恶意的网站。最早的Sam行为始于邮件系统,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产生。早在1978年,第一个邮件Sam就对阿帕网的几百个用户进行了攻击。近年来,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4博,同样也受到Sam行为的困扰。那些曾经在电子邮件领域横行的Sam用户找到了新的乐土,在开放式在线社交网络上将恶意内容快速而大规模地传播出去。该方式比起传统的定点群发邮件的传播方式更加有效。在线社交平台上的Sam行为毫无疑问会破坏平台环境,威胁平台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Sy1攻击是目前兴起的另一种恶意攻击方式,即由少数节点控制多个虚假身份,并利用这些身份控制或影响网络的大量正常个体的行为以达到冗余备份的目的。Syil攻击最早出现在无线通信领域中。2002年,美国学者Douceur第一次在点对点网络环境中提出了Syil攻击的概念。这种攻击将破坏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冗余机制达到削弱网络的冗余性、降低网络健壮性、监视或干扰网络正常活动等目的。后来,学者们发现Syil攻击对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机制同样存在着威胁。在线社交网络用户之间缺乏物理上的接触,这成为Syil攻击在在线社交平台盛行的一个有利条件。Faceook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超过83,000,000个Faceook用户都可能是Syil用户。Syil用户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上的恶意行为更加隐蔽,使得社交平台所面临的威胁愈加严峻。由于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不足,下一代网络对高度可扩展的组网结构和高效的内容分发机制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长。内容中心网络(CotetCetricNetwork,CCN)通过提供面向内容本身的网络协议,包括以内容为中心的订阅机制和语义主导的命名、路由与缓存策略在解决当前基于P地址进行联网的模式上体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以内容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旨在将内容名称而不是P地址作为传输内容的标识符,从而实现信息的路由。内容中心网络更适合大数据的内容分发,可以在网络层实现高效的检索机制。事实上,内容中心网络为未来互联网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互联网中以信息为中心的内容将包含底层信息的内容、属性和关系,从而引入大量语义和情感特征。因此,可以实施更多优化表示来增强网络性能。其次,信息中心网络在大数据内容分发过程中能够提供更智能的分析,这种分析可以以提高未来互联网智能水平的方式进行。由于其快速、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优势,以信息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成为支撑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自动驾驶车联网、新型智能电网等场景的一项有前途的技术。内容中心网络具有许多独特的属性,如位置独立命名、网络内缓存、基于名称的路由和内置安全性。在内容中心网络体系结构中,除了可能对网络流量产生影响的旧式攻击之外,还出现了新的攻击。内容中心网络将安全模型从保护转发路径更改为保护内容,使其可以为所有网络节点使用,因此内容中心网络攻击可以分为命名、路由、缓存和其他攻击。命名攻击可以分为监视列表和嗅探攻击。命名攻击允许攻击者审查和过滤内容。攻击者5还可以获取有关内容流行性和用户兴趣的私人信息。考虑到信息中心网络的数据是根据名称进行路由和缓存的,发布者在向网络中发布内容时会依据相关的命名规则,将数据的有关属性、特征和内容包装为数据名称,从而暴露在网络中;订阅者再向网络中发布请求时,也会依次将所需要数据的相关信息包装为数据名称,并将其以兴趣包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中。因此,数据名称本身携带了内容信息。通过对名称中暴露出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延展,攻击者可以从其中获得有关内容的信息,并通过语义方面的模糊化和替换,对需求进行混淆,从而可以将并非订阅者真实需要的内容发送给对方,以达到不同目的的欺骗攻击。监控列表攻击中,攻击者具有预定义的想要过滤或删除的内容名称列表,攻击者监视网络链接以执行实时过滤。在与预定义列表匹配的情况下,攻击者可以删除请求或记录请求者的信息。此外,攻击者可能会尝试删除匹配的内容本身。与监控列表攻击中的预定义列表不同,嗅探攻击中的攻击者监视网络以检查数据是否应该被标记以便过滤或消除它。如果数据包含指定的关键字,则嗅探攻击者标记该数据。内容中心网络的常见路由攻击是指恶意发布者和订阅者可以发布和订阅无效的内容或路由。此类攻击可分为分布式拒绝服务(DitriutedDeialofService,DDoS)和欺骗攻击。其中,DDoS攻击可分为资源耗尽和时间攻击,欺骗攻击可分为阻塞攻击、劫持攻击和拦截攻击。在路由相关攻击中,以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造成的危害影响最大。传统网络的DDoS攻击多表现为:控制许多终端系统的攻击者向网络发送大量恶意请求,以耗尽路由设备资源,如内存和处理能力等。而在内容中心网络中,攻击者旨在填充内容中心网络路由表,为合法用户造成DDS,这类攻击又称兴趣洪泛攻击。这是因为攻击者可以针对可用和不可用的内容来发送这些恶意请求。被攻击的路由器试图满足这些恶意请求并将其转发到相邻的路由器,从而使恶意请求在网络中被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满足合法请求需要较长的响应时间。如果响应时间超过特定阈值,则合法请求不会被满足。这种攻击的影响在内容中心网络中会被逐渐放大,因为合法用户会不断重新传输不满意的请求,从而造成了网络的额外过载,可能引起拒绝服务、资源耗尽、路径渗透、隐私泄露等,对内容中心网络造成较大威胁。内容中心网络缓存容易受到不同类型的攻击,这些攻击会污染或破坏缓存系统,此外,还有缓存内容和未缓存内容之间的差异,这些攻击会侵犯信息中心网络的隐私。在常见的缓存攻击情形下,攻击者不断发送随机或不流行的请求到内容中心网络中,通过更改内容流行度来破坏内容中心网络的缓存。这些恶意请求会强制缓存系统存储最不流6···试读结束···...

    2022-07-28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校排名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 开放式数学教学的五原则pdf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开放式数学教学五项原则df电子书是作者从数学教学的角度阐述五项原则,包括开放式教学的意义和应遵循的五项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等级原则、发散原则、适度原则。开放数学教学五原则导论df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数学教学进行了积极尝试。近年来,国外关于数学开放题的信息进一步引入我国,如日本的“花园设计题”,数学开放题也开始进入我国的高中和高考题型。开放式数学题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题型,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加强必将使数学课堂走向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数学教学五原则df章节预览以课堂的形式,允许多方位的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书本的交流(即能够从书本上提出不同的观点))等。师生关系相对平等,教师在调动学生主体精神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开放式数学教学五原则df精彩内容开放式数学教学一般要经过准备与探究、师生探究、整理与提高、发展与深化四个步骤。认知结构在活动中不断更新,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2022-05-13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家居设计 第2版》唐开军,行焱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家居设计第2版》【作者】唐开军,行焱编著【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页数】178【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07【ISBN号】978-7-5184-0439-1【价格】48.00【分类】家具-设计-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唐开军,行焱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家居设计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07.图书目录: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家居设计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从家具设计概论入手,详细叙述了家具的类型、家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家具的功能尺寸设计、家具形态构成设计要素、家具产品的形式美法则、家具结构设计、家具装饰设计、家具专题设计、家具设计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引用了国内外家具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全面丰富、结构合理、叙述严谨、信息量大,是一部家具设计方面的综合性著作。《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家居设计第2版》内容试读第一章家具设计概论第一节家具的概念第二节家具的特性第三节家具的构成要素第四节家具设计第五节家具设计的发展方向第一节家具的概念家具,概而言之,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器具。在中国南方又叫家私,即为家用杂物。家具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家具是人类维持正常生存繁衍、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所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承载器具。就此广义的概念,一方面,人类自身的进化与生存方式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家具”功能和形态的变革;而另一方面,家具的结构形态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就狭义而言,家具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活动场所中用于坐、卧、作业、储藏或展示物品的一类器具,同时又是建筑室内陈设的装饰物,与建筑室内环境融为一体,。家具的英文为furiture,.法文为meule,.意大利文为oile,德文为mel,西班牙文为uele,.拉丁文为oili,在词义中均具有设备或可移动的含义。这也反映出家具作为回a中国清代太师椅人造器物的某些特点。可以说,家具是人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与空间发生联系的载体与媒介(如图1-1)。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关于“家具”的概念、范畴、分类、结构、材料等都在不断变化。“家庭用器具”的含义在不断丰富。在原始社会时期,洞穴中的一块大石头经过敲击、打磨可能就兼备着寝具、桌具、坐具的作用,甚至是氏族会议时的“议事桌”及祭祀时的“供桌”;进入封建礼教社会,家具除去基本的功能作用,造型和材料也不断丰富,社会含义更加多样化、细致化一专物专用,如作为礼器服务于王宫与各级官邸之中,或作为法器摆设于庙堂之上。可以说,人类社会活动的丰富推动着家具的功用性、装饰性的发展,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家具文化传统。时至今日,家具更是无处不在,制造技术的更新,工艺材料的丰富,设计理念的融汇,各种家具为迎合生活中的不同英国威廉·玛丽时期东方元素高脚柜使用要求而产生,以各自独到的功能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起图1-1不同文化、不同类型家具图例2家具设计居工作、教育科研、社交娱乐、休闲旅游等活动中,面的变革,还是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多样化风格也由原来单一的家具类型发展到与使用空间功能特性特性,家具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还是不变的(如图密切结合的各类系统化、风格化家具,如宾馆家具、1-2,图1-3)。商业家具、办公家具、餐吧家具、古典家具、现代家具、新古典家具以及民用家具中的起居家具、厨房家一、功能的双重性具、儿童家具等,各种分类方法层出不穷,总之,它家具不仅具有物质功能,同时具有精神功能,们都是以不同的功能特性、不同的装饰语义,来满足即装饰审美功能。作为一种工具器物,家具的使用功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需求。能理应居于首位,以满足人类衣、食、住、用、行等活动中方方面面的物质需求。因此,各类家具在功能第二节家具的特性定位的基础之上,涉及材料设备、工艺方法、制作程序、结构设计、人体工学、电子化工等领域。而家具前已述及,家具起源于人类的造物活动,服的结构与装饰具有的造型意象,使家具产品蕴含精神务于人类对于空间的功能化使用,伴随着人类文明性,使人在接触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审美愉悦感和的发展,从数万年前原始时期的“随物应用”,到引发丰富的精神联想,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民现代工业文明的绚丽多彩,无论其间经历了多少次俗学、行为学及造型艺术理论密切相关,成为一种广在工艺材料、造型理念、结构色彩、装饰图样等方为普及的大众艺术,供人们观赏、收藏。这就是家具图1-2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图例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约902~910年)第一章家具设计概论图1-3欧洲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图例天使报喜TheAuciatio莱奥纳多·达·芬奇(LeoardodaVici,1452~1519年)功能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性特征以。容增加而出现的电视机柜、厨房家具等。二、功能的共知性三、外观形式的符号化家具使用功能的通用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所谓“符号化”,是指人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体现在对某类家具使用功能的大众认同上,如没有人赋予外界物象以思维抽象后的形式与概念,使物象可会质疑椅子是拿来坐的,床是供睡眠用的,衣柜是用以在头脑中更容易、更迅速地被辨识。家具造型的符以陈放衣物的,并且一种新式家具一旦出现,其功用号化就是指特定类型的家具在长期服务于人的过程也会很快得到广泛地传播与认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中,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造型的表现形成了可以被大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某种行为活众所共知的符号特性,如提到床,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动,空间与行为之间由特定的家具来联接,即“行为闪现一个“平板”的轮廓,具体到家具设计,进一步活动一空间环境一家具类型”之间的对应上,如从宽度上细化为双人床、单人床,从高度上分为双层饮食一餐厅一餐桌椅的对应,学习一书房床、单层床,从使用对象上分为成人床和儿童床等。写字台、书柜的对应,睡眠卧室一床、衣柜人在通常情况下均可以把所看到的床的形式和其头脑的对应等。人类尽管人种不同,但基本的生理构造和中的名称相对应,即使在没有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需求都是一致的,对于家具的功能要求也是相同的。毫无障碍地相互间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交流。同样巨古至今,就某类家具的特定使用功能而言,贯穿于地,其他类家具也是如此。这就是家具在造型上所表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达的符号化信息。家具造型的符号化对于设计师而食住用行密切相关,如椅凳类坐具通过支撑臀部以使言,提供了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无形的束缚。人体得到休憩的功用延续至今。然而,家具使用功能这种束缚同样存在于其他设计领域中。的通用性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有差异,在各自历史上的变化虽然缓慢,但随着社会发四、内函的文化性展、文化交流引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如古时汉“文化”既是一个最普通、最常见的词汇,又是族人盘腿而坐的传统随着与外族文化的交流改为垂足一个最复杂、最难以说明的概念。目前所公认的“文而坐所带来的坐具变化,现代社会中因人们的生活内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家具设计①文化即知识。应表现为大尺度,重实体,端庄稳定;而南方山清水②文化以知识为载体包含着思想、观念、精神、秀,南方人文静细腻,家具造型则表现为精致柔和、价值观等内容,即它不仅包括人认知自然、认知自我奇巧多变。关于家具造型过去有“南方的腿,北方的的成果一知识,还包括人从事知识创造活动的精神帽”之说法,也就是说北方的柜讲究大帽盖,多显沉世界的内容。重,而南方的家具则追求脚型的变化,多显秀雅;在③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的风俗、习惯、家具色彩方面,北方喜欢深沉凝重,南方则更喜欢淡观念和规范等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雅清新。④文化是指创造区域文明的人群在其社会实践过家具尽管品类、数量、风格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程中所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的发展、文明的交流,更是日益丰富,但是其文化属⑤文化是人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性却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精神文明对人本身的影响和塑造过程,即精神力量对第一是地域性特征。家具的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人的教化过程。与该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密不可综上所述,文化的本质表现为两个层次:一个层分。不同地域地貌,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气候条次是一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另一层次是精神文明及其件,必然产生区域文明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家具品对人的影响和教化类、功能、材料等特性,显露出浓厚的乡土人文特家具的文化属性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作色,彰显着充沛的民族造物活力。为物质文化产品,家具的众多品类拥有丰富的使用功第二是民族性特征。民族是指历史上长期形成能,丰富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新功能、新材料、新工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艺、新理念等的推陈出新,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物质文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特征的稳定共同体。这一共明的发展程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多样化的家具以同体在各种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共同体的特各自特有的外观形式体现出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点,就是民族性。在艺术设计中,总能看到造型中所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家具也以自身的造型艺蕴含的民族风格,反映出某一民族的审美意识情趣和术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政治思想与人文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居住环境、传统意识,实现象征功能与对话功能以及文化脉络的延存文化和生活习俗,从建筑造型到室内装饰,家具也有功能。民族特征。家具的民族性特征以地域性特征为基础,如地处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五进而包含更多人文内容。如日本的居室内部,一般简国,由于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民族工艺洁、淡雅、宁静,空间尺寸偏小,家具尺寸也较矮传统,在家具和其他艺术设计领域至今一直保持着斯小,特别是铺榻榻米的室内,仍保持着席地而坐的生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艺术特点与文化精髓,形成北欧家活习惯,所以相应的椅子则无腿,只有坐垫和靠背,具特有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直接继承并发扬了古典的桌、几高度也相应降低;又如中国的西藏地区由于地理性主义、(现代设计初期的)功能主义和民间文化传处高寒地带,因而藏居室内也较低矮,易于保暖,就统,并大量借鉴了东方设计的造型与结构而形成的。地取材,多铺毛皮地毯,藏式家具也是低矮型,最高其特点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人文主义设计也不过一米左右;北欧国家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精神相统一,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关注设计中美,其室内和家具与室外环境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的人文因素,将功能主义过于严谨刻板的几何形式融普遍流行实木家具,追求木材材质的自然美、简洁的汇为一种富有人性、个性和人情味的现代产品外观形结构美以及民族手工艺传统的造型美。尽管民族审美式。中国传统家具更是如此。由于中国存在南、北意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民族风格之间方的差异,北方山雄地阔,民风质朴粗犷,家具则相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但是如前所述,它也不第一章家具设计概论是静止不变或孤立的,而是相互间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这种多样性直观表现就是同一品类家具其设计造型的交流,促进工艺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民族艺术风格的更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色彩的多样新和发展。性、个体需求的多样性等,正是这些多样性的存在才第三是时代性特征。家具的时代性体现在每一体现出家具设计师的价值存在,同时为设计师的工作历史时期的造型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主导风格,即同一提供多样化素材。家具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家具构成要时期的设计师在家具造型设计上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素的发展,而某一构成要素的发展也在推动家具文化统一性。家具文化的发展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依的整体发展。尽管已经有了无数的家具品类及形式存存,并表现出自已的阶段性。如西方的古典时期、中在,但随着社会发展,还会不断推陈出新。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和后现代等均表现出不同的造型风格。也可粗分为手工业时期第三节家具的构成要素和工业时期。在工业社会,家具的生产方式为工业化批量生产,产品的造型风格则表现为简洁平直的几何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个分支,家具的构成要素式,主要体现一种理性美、功能美。时至今日,家具主要包括功能、结构、材料和外形。在具体设计过程设计又开始偏重造型的文化语义,风格呈现了多元的中,功能设计是先导,它也是推动家具设计发展的主发展趋势,在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又要在家具造动力;结构设计是主体,是实现功能的基础;结构设型的艺术语言上与地域、民族、传统、历史等方面进计需要参照材料和工艺,以满足功能性、耐用性、经行同构与兼容2:5。济性以及更高的精神性需求;外形可作为设计活动的第四是传承性与传播性特征。家具文化的形成是结果,也可作为设计活动的开端,家具设计的外形需循序渐进、逐渐积淀形成的。家具是基于人类的使用要整体考虑功能、结构、材料等设计因素,并加以装需要而出现并发展的,家具装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饰而达到。这四种因素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由于度后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而出现的,并且社会家具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被越发达,物质财富逐渐积累,家具的装饰风格就越突设计与制作的,同时人们对它又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出、越丰富,文化内涵也越高。可以说家具的物质文因此在具体的家具设计实践中,功能和外形往往是化先于精神文化。家具文化除了在固定地域上具有一对矛盾体。(如图1-4)下面具体阐述这四个要素的主定的历史传承性之外,又都是以某一地区为中心、随要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同。着整体文化的交流向周边传播扩散并借鉴交融的,所以不同地域的家具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家具文化的传承性与传播性是其发展的静因与动因、内因与外因。五、多样性家具的多样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具品类的多样性,二是家具外观形式的多样性。家具品类般按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场所的不同进行划分。人在日常活动中有多种的状态与行为,与此相对应的家具类型也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另外,不同的建筑空间对家具的设计要求也是不同的。然而,即使是同一类型家具,其外观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图1一4力求功能性与形式感相统一的座椅设计家具设计一、功能家其功能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了满足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功能目的而被设计制作的,所以人们在家具设计活动中始终将功能设计放在物质因素与人相关的因素首位,功能设计也应该是家具设计的先导和中心环节,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是家具设计的主体内容和主要意义。技术功能经济功使用功能审美功家具功能设计的首要内容是安全性设计,达到功能要求的前提应该是使用过程中的稳定、适宜、合图1-5家具的功能系统图理,充分考虑家具对使用者是否存在生理甚至心理的安全隐患,任何一件人造物如果缺乏安全性,无论其他设计内容如何精彩,都是不应作为消费品而存根据以上的功能设计内容,按照现代设计理在的。论,可把家具的功能分解为四个方面:技术功能、在安全的基础上,家具功能设计的第二项内容经济功能、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其中的相互关系是适用性。一般而言,人的眼、耳、口、鼻等各种如图1-5。感官及身体器官对物品的属性均有适应性要求,如①技术功能一指家具产品所能达到的物理、化拥有不同形状、尺寸、色彩、气味、重量、肌理、学指标,如力学,是使用过程中家具安全性和可靠性质感等属性的材料会使消费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的量化指标,一般是强制执行的。它是第一位的,即和心理反应,只有使这种反应处于适宜、愉悦的程满足家具功能设计的安全性要求。度,适用性设计才算基本成功。因此,这就要求设②经济功能一指家具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物质和计师通过总结生活中的常识、掌握尽量多的区域文劳动消耗以及其所具有的经济效能。化知识、加强对社会情况的调研,进行准确的设计③使用功能—指人在使用家具产品时的方便舒定位以及通过对产品制造阶段的充分把握等,把功适性、安全可靠性,其中包括认知功能。它是建立在能适用的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引起消费者的关使用者个人活动的基础上,因此是与个人相关的。注,完成购买。④审美功能—指人对家具产品在视觉和触觉感功能性的第三个内容是简洁性。对任何消费品的受上产生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它也是建立在使用使用都不应烦琐,因为烦琐是消费者在使用物品过程者或观察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也是与个人相中产生反感和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具设计关的,包括技术美和造型美两个方面。中,产品的简洁一般是指除了有充分的功能实用要求外,忌用过多的装饰性设计。二、材料功能性的第四个内容是合理性。一件物品的使用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基础,由自然材料(如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设计师为消费者设计的使用程木、竹、藤等)和人工材料(如塑料、玻璃、金属序是否合理,特别注意产品由功能至造型中的语义学等)两大类构成。人类的发展史上,从用于家具的材内容,应具有主导性和单一性。多功能产品往往使用料上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原于生活水平较低、生活空间狭小的环境,以期取得功始社会,人们对石头、木材、皮革等天然原料直接应能的最大化。如沙发主要是坐具,一般用于支撑人体用或稍加加工,作为起居材料,家具结构基本满足功短时间内的休息,但多功能沙发还可以用来睡觉,最能要求,形态自然是十分原始、简陋。现在,应用于终沙发就兼具床的功能。家具的材料已十分丰富,除了常用的木材、金属、塑···试读结束···...

    2022-05-10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电子书

  • 大学的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启示录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大学的未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f下载,本书为读者解读美国大学的教育启示,对教育进行了深刻而深思熟虑的分析,帮助你理解教育的优势,应用到自己的教育中。大学的未来df介绍《大学的未来》全面呈现并客观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优缺点,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优势和脆弱性,并从本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笔者一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即使过程艰难,改革创新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国家的教育。大学的未来df主目录第一部分:美国高等教育概览第1章庞大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Chater2不确定时期,大学的使命是什么第3章代表成功的大学管理系统第二部分本科教育第4章进入大学并获得学位第5章教育资金,政府和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第6章进入理想的大学第7章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学生第8章如何查看大学课程第九章高校教学方法第十章大学教育改革的展望第11章研究生教育第三部分职业教育第12章医学院第13章法学院第十四章商学院第四部分学术研究第15章“发布或离开”第16章学术研究性质的变化第十七章学术研究环境第5部分我们应该为大学的未来做些什么第18章真正的担忧大学的未来df评论1、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而是立足本土行动和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在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比较。超过。2、《大学的未来》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博克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描述最为全面,他在突出问题和挑战的同时,清晰地阐述了制度及其优势。他准确地捕捉和讨论了一些重大问题,深受各界读者的好评。3、这本书对美国高等教育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广泛共鸣。我可以想象,每个大学管理者都有一份副本作为他们自己关于高等教育现状的演讲的指南和方便的参考资料。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五种分类1、研究型大学2、综合大学3、四年制大学4、社区学院5、营利性教育机构...

    2022-05-10

  • 《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 人人都可以学的Photoshop和Illustrator》成振波,杨玲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教材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人人都可以学的Photoho和Illutrator》【作者】成振波,杨玲作【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教材【页数】206【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111-66870-1【价格】69.00【分类】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成振波,杨玲作.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教材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人人都可以学的Photoho和Illutrato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高等教育系列教材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人人都可以学的Photoho和Illutrator》内容提要: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编辑处理图片或绘制图形,计算机平面软件工具的操作能力(PS力)正在成为每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根据各方面的使用需求,本书主要讲解了Photoho和Illutrator两个软件,涉及版式设计、产品绘制和UI设计三个领域,全书分为绪论以及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基础知识、Photoho基础、Photoho辅助版式设计(一)、Photoho辅助版式设计(二)、Photoho辅助交互设计、Photoho辅助产品设计(一)、Photoho辅助产品设计(二)、Illutrator基础、Illutrator辅助交互设计九个单元。本书既有实用的理论基础学习,又包括丰富的实际案例练习,既可作为设计学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基础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文创、办公、电商及科研等工作的从业者的一本入门教材和参考书。本书配有线上课程,学习方式见前言所述。...

    2022-05-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