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第一章总论答疑-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级会计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为自己答疑解惑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精华答疑,也许这正是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快来看吧!【提问】对一个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那不就是不用承担吗,为什么是错的,还是不理解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对于一个利润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一般而言,对一个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而对于那些利润超常的公司,它们可以适当地承担而且有的也确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答疑】勤奋可爱的学员,你好:不是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而说的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所以这道题的表述是错误的。注:以上中级会计考试答疑内容出自东奥教研团队(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2022-04-05

  •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建设首都新型智库mdahmdah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试读:第一部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建设回顾与思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简称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简称市教委)近年来通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简称研究基地),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有效聚合首都党政部门、党校、社科院、高校等优质科研力量,着力破解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研究基地建设十周年之际,我们把十年的耕耘与收获做一个总结与回顾,连同我们对经验与问题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希望对研究基地下一步的工作有所推动,给热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同志们以些微的启发和借鉴。一、建设与成果2004年初,中共中央、中共北京市委先后就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决定,印发了文件,提出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等意见。在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市社科规划办与市教委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以此为抓手,充分发挥首都社科研究人才优势,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优化社科资源配置,促进科研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首都社科理论研究和社科理论队伍建设。这个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通力协作,本着ldquo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严格考核、稳步推进rdquo的原则,选取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和重要机构,在首都高校开展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2004年当年,第一批17个研究基地诞生了。之后,根据首都改革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有一批新的研究基地成立,至今已经设立了51个。同时,市社科规划办单独在有关高校、市属单位建立了15个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主要领域,初步实现了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规模化。2011年,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中,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首都发展实践紧密结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市社科规划办先后在7个区县建立了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经过10年的建设,研究基地总数已达73家,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和首都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并得到转化应用,培养了众多优秀科研人才,在整合社科研究资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基地建设的成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数据予以展示:一是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承担各种科研项目总计89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89项、省部级项目2767项、横向课题3330项、自设项目2194项。二是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3134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80篇。三是研究成果得到较好的转化应用。其中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45项、获领导肯定性批示514项、被实际部门采纳1740项。四是争取到较多的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累计达72683万元,其中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资助22409万元,依托单位配套经费9379万元,研究基地自筹经费40895万元。五是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拥有办公用房面积近26771平方米,图书近327万册,设备价值6778余万元。六是汇集和培养了一批社科人才。研究基地学术骨干中,高级职称人员115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06人,其他专职人员922人,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4116人。七是科研活动十分活跃。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039次、国际性学术会议424次。二、探索与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总体思路是: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资料信息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不断提升研究基地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一)严格审核论证,科学规范设立在研究基地建设规模适度、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严格的审核、考察和论证制度,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拟申请设立研究基地的单位依据自身优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按要求填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申请书》。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对申请进行初审,要求申报机构的相关学科优势明显,有较强的学术队伍、科学的建设方案、规范的规章制度、创新的运行机制、一定的办公科研条件,以及依托单位全方位支持。对初审合格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对论证合格的,发文批准成立相应研究基地并授牌,申请单位为依托单位。与研究基地签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任务书》,作为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和验收的依据。(二)分类、分级管理,分工确权问责(1)分类、分级管理。为便于分类管理,从2013年起,由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共同建立的称为研究基地,由市社科规划办单独建立的称为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统称为研究基地。实行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依托单位、研究基地三级分工负责管理。(2)研究基地实行负责人、首席专家分工负责制度。负责人由依托单位的相关领导担任,对研究基地建设负总责。首席专家由依托单位聘任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担任(部分研究基地为专家组),采取任期制,主持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活动,对项目研究工作负总责。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研究基地学术研究的指导机构。(三)明确建设周期目标,动态综合评估验收确定研究基地建设每三年为一个周期,在对研究基地日常工作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年度检查的基础上,按建设周期对研究基地实行ldquo定期评估、达标保留rdquo的动态管理,评估验收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制度建设、科研条件、科研活动、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情况。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合格的列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基本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暂缓列入下一个建设周期;不合格的取消研究基地资格;对优秀的研究基地,在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上给予倾斜。自2007年对完成第一个建设周期工作的首批研究基地进行考核验收以来,已经开展了7次评估验收工作,有34个研究基地获得优秀。其中,有15个研究基地获得2次优秀,3个研究基地连续3次获得优秀。(四)设立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在研究基地项目申报与立项评审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严肃纪律,除了符合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条件外,还坚持了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要求项目申请人须结合本研究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研究选题;二是鼓励和支持研究基地整合内外研究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三是坚持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坚持ldquo质量第一、宁缺毋滥rdquo的评审原则,课题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学术水准,要结合北京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四是鉴于各研究基地处于不同的建设阶段,发展还不平衡的现实,注意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五是特别委托项目必须由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承担,并严格设定立项指标;六是申报材料须经学术委员会初评把关、择优报送。为了促进研究基地展示和推介优秀研究成果,增强研究基地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鼓励编辑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对30个研究基地出版的年度报告给予专项出版资助。(五)搭建桥梁纽带,宣传推介成果各研究基地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项目成果。市社科规划办在充分利用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ldquo北京社科规划rdquo门户网站等自有宣传平台的同时,积极与《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合作开展宣传推介。从2008年起,连续6年编辑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共收录研究成果434篇,计639万字。从2008年起,连续6年编辑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报告集》,汇编当年参与验收的研究基地三年建设的总报告和各研究基地的自评报告,全面梳理研究基地三年建设的基本情况、成绩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建设的思路与目标。三、经验与启示十年来,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不断研究探索,制定办法,加强管理,推动交流,表彰先进,找寻规律,引领方向。各研究基地结合依托单位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途径,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一)依托单位高度重视是根本推动力多数依托单位高度重视研究基地建设,领导挂帅、主动参与、积极支持,保障研究基地建设起步良好、发展迅速、健康成长、成果丰硕。例如,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在第三个建设周期中,依托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专门给予研究基地独立的编制和人员,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成果都分别给予了经费配套支持,并加大了对数据资料库、网站等基础性工作的投入,支持研究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出国进修,促使该研究基地工作进步幅度明显,成绩显著。(二)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科学的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各研究基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适合本研究基地运行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创新多种多样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助力研究基地的良性运转。例如,法治政府研究基地突破了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科研机构人员编制固定、项目组织内部化的局限性,实行ldquo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合同管理rdquo的运行机制,研究人员可以ldquo带项目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rdquo,研究基地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通过竞争走进研究基地。通过增加科研机构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提高了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三)依据优势学科找准目标定位是首要前提学科建设是研究基地建设学术高地进而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的基础。根据依托单位的强势学科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走总体定位清晰、学科主攻方向明确、研究目标不断深化的持续发展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对接学术前沿,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逐步构筑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的行业性研究中心。例如,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管理学科的整体优势,逐步确立了ldquo交通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rdquo、ldquo交通发展与综合物流研究rdquo、ldquo交通组织和制度研究rdquo等主要研究领域,着力打造北京市交通与物流管理的思想库;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经历了由ldquo人文奥运研究rdquo到ldquo人文北京研究rdquo的转变,紧紧抓住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实现路径、意义、人文价值等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得到中央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重视的研究成果。(四)合理优质的团队建设是重要抓手围绕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按照协同创新的原则精神,打破体制边界,加强横向合作,整合配置科研资源,组合科研人员,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精干而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协作的开放性平台,为重大课题的持续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例如,北京学研究基地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选聘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博士后,支持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研究人员梯队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形成了四个圈层的研究力量,使得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五)投身首都改革发展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的成功之道围绕发展目标定位,瞄准北京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不仅促使研究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高,也有效拓宽了研究基地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使研究基地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研究基地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一定要加强与党政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将服务触角向社会基层组织和企业延伸,构筑起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创新平台。例如,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聚焦北京、全国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与商务部、市商务委、市贸促会以及产业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成果《医改背景下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获得2012mdah2013年度北京市优秀调查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的重点项目成果《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决策研究基地2009mdah2011年度的一个建设周期中完成了65项各类决策研究课题,16项获得市领导多次批示,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得到不同形式的转化应用。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等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重点项目,使研究基地赢得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发展竞争力,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内学术交流与创新的重要研究基地。立足北京,用高水准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决策服务,是提振研究基地存在价值与声望的根本途径。(六)定期评估验收有效推动了建设发展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面对面交流研讨,切实了解到研究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从政策制度层面进一步研究解决或者通过搭建桥梁、协调服务等提供支持;同时,发现各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推广,有的还上升为制度文件,推动研究基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督促和推动研究基地对上一个建设周期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并借助专家组的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发展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巩固和提升研究基地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四、思路与举措智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研究基地建设十年也不过是刚刚起步,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从总体上看,由于不同的依托单位抓研究基地工作力度及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基地的发展还不平衡;二是少数研究基地与依托单位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对外开放的主体资格不足、地位不高、能动性不强;三是有的研究基地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研究方向比较发散,在特色研究方面不够突出;四是有的研究基地的骨干核心团队和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有的科研团队组建、课题研究的开放性不足;六是一些研究基地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七是持续跟踪某一方向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度挖掘研究的耐心和韧性不够,缺乏开创性、前瞻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和社会影响力不强;八是在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当前,北京市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正经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进入了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管理上的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对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新时期,一系列政策指示精神为新时期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保证。(一)以建设新型智库为目标,全方位推进研究基地建设目前,首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任务,大量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为研究基地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下一步研究基地建设的重点策略是:以建设新型智库为目标,通过抓特色、抓品牌、抓质量,全力推动研究基地建设发展。研究基地要通过特色建设,确立比较优势;通过质量建设,提升绝对优势;通过品牌建设,保护和扩大优势。主要任务是: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以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联合攻关能力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能力,深入研究理论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争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取得更多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成为本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二要凝练科研方向,突出问题意识,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三要打造创新平台,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和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探索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新渠道、新模式;四要围绕研究方向加强研究团队梯队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在构建专职骨干核心研究团队的同时,要推进ldquo大联合rdquo,通过项目研究、跨校合作、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等多种方式,汇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组建兼职研究团队;五要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优秀成果的宣传和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更为及时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着力培育专业智库。(二)完善管理办法,健全运行机制,促进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研究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建立智库成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研究基地作为首都智库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要加强对研究基地的日常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研究基地的运行情况、科研状况和现实需求。加强对研究基地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尤其是对特别委托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创新中期检查方式方法,确保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基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数量、承担并完成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情况、被实际部门采纳情况、被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数量,以及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情况等作为评价研究基地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优秀研究基地予以扶持和奖励,在今后的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对研究基地进行宣传推介等工作中,进一步向优秀研究基地倾斜。(三)做好协调服务,为研究基地全面均衡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研究基地的定位设立研究项目,要加强对研究项目的策划意识和把关意识,促进实现通过项目带动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效果;鼓励研究基地每年出版年度报告,并予以专项出版资助;通过争取对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等措施,促进研究基地的均衡发展;探索实施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等制度措施,加大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推动研究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研究基地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及产业部门的项目合作,发展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积累信息,丰富数据库,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建设。(四)搭建桥梁纽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自有宣传平台和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推介研究基地及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研究基地优秀科研成果,组织研究基地与相关实际部门联合召开研讨会、专题会、座谈会等,让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交朋友,推动研究基地与实际部门的对接合作。这就要求研究基地在课题设计之初就要下真功夫,研究真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北京实际的结合,建立对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长期观测点和试验室,寻找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同时,要深入社会实际和行业实践,深度了解所在行业或领域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实际操作经验,对技术更新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研究,这样产出的成果才能被实践所用,才能为党和政府的对策、决策和预测服务;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梳理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形成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加强成果报送;通过召开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对成果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此外,还要与政府部门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社会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多途径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2014年12月第二部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介绍1.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立足北京研究国内外大型都市、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发生、发展和衰弱的社会经济机制;借鉴国内外都市、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实践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都市经济发展中类似产业转型、经济辐射、财政、金融、保险、生态环境、水资源、大型赛事等专项问题的经济性研究。基地实行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基地负责人为黄桂田教授,首席专家为刘伟教授;学校社科部有专门的基地管理办公室对基地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所有申请项目的前期审核和评估、在研项目中后期考核和预评审、基地人才引进审核、人才培养方向把关等。目前基地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人。累计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计688人。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10年间,基地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达到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10项,承担的横向课题达到177项。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8项。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35场。经过10年建设,基地逐步构建了自己的数据库,包括ldquo国民经济增长数据库rdquo、ldquo中国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rdquo和ldquo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制造业发展数据库rdquo等。2006年10月开通基地网站:htt://eco.ku.edu.c/meric/,为中英文双语版。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基地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的经济决策尤其是中长期决策提供了参考。张辉与冯科合作提交的《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调控建议》得到了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刘伟教授负责的项目ldquo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rdquo的研究成果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同志重要批示。负责人简介黄桂田,1963年生,湖北云梦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方正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经济科学》杂志编委、《中国经济》杂志副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改革、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等。在《金融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财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参编教材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首席专家简介刘伟,1957生,山东蒙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经济科学》杂志主编、北京市政协常委、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独立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等项目。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两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1994年、1996年);一次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两次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三届);三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七、十一届);四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五、六、八、十届);一次荣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mdahmdah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刘伟等著)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该成果的30多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得到了大量引用和转载。第10章ldquo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rdquo发表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的阶段论文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16章ldquo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率和技术进步rdquo发表于《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的阶段论文被评为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二:《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刘伟教授为负责人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ldquo十一五rdquo重点规划项目ldquo北京市产业空间研究rdquo(课题号为09AJG289)的最终研究成果。该研究运用区域一体化理论,对我国四大经济区的19个国家战略发展区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考察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战略区域内的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程度,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的研判。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颇具影响力的论坛有国内ldquo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研讨会rdquo和国际ldquo北京CBD国际论坛rdquo两个年度论坛。2013年9月6日,基地与北京CBD管委会联合举办ldquo北京CBD国际论坛2013rdquo,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的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共150余人参加。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了论坛。在论坛上,学者和政企代表围绕当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的深刻矛盾和首都CBD在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经济平稳中所起的作用各抒己见,深入交流。2.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人文北京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北京发展、专门从事人文北京建设相关研究的跨学科、开放性科研平台。其主要研究方向为: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论的基础性研究;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基地经历了两次研究内容的ldquo扩展性转移rdquo。首先,在后奥运时代,基地将研究方向由专门从事人文奥运研究转向人文奥运、人文北京理论研究并重,完成了研究重点的首次扩展性转移,产生了ldquo人文北京rdquo行动计划研究等理论成果;其次,在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基地将研究方向再次拓展到关于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领域。总体来讲,在两次ldquo扩展性转移rdquo之后,基地的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明确。基地致力于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一流跨学科人才团队、服务北京文化建设、研究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的城市精神,为实现将北京建设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超大型城市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下一步,基地将围绕北京文化研究领域、ldquo人文北京rdquo研究领域、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领域,建设成为以ldquo人文北京rdquo、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为主的高水平学术中心;汇聚学术力量,建设成为兼容学术研究与资源建设的资源中心;服务北京发展,建设成为高校重要的资政平台;继续探索文化创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窗口和宣传平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简介冯惠玲,教授,江苏仪征人。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学习,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自留校以来历任档案系副主任、主任,档案学院院长,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学术方向是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档案学基本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人文奥运等。冯惠玲教授还是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撰写和主持编写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奖8项。1991年、2004年两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7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9年7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6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惠玲教授是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的建构者之一,有关信息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战略价值的分析判断,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使命、学科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冯惠玲教授是当今我国档案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方面的研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家行动。她所主持的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ldquo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rdquo称号。代表性研究成果《人文之光mdahmdah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伟大实践》一书是人文北京研究基地自2000年投入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工作以来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丰富的学术成果、开阔的研究视野、精湛的理论观点从学术研究的维度彰显了北京奥运人文理念的深刻内涵和丰厚价值。在对ldquolquo人文北京rquo行动计划研究rdquo、ldquo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rdquo等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集中攻关时,基地课题组成员撰写发表了《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北京奥运人文价值的开掘与转化》、《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光谱》、《人文精神:城市的品格和灵魂》、《ldquo奥运精神rdquo与ldquo北京精神rdquo》、《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ldquo中国记忆rdquo数字资源建设》、《后奥运时代人文价值的弘扬》、《奥运让中国国民心态更成熟》等系列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人文之光mdahmdah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伟大实践》、《人文之魅》、《北京与江户:17mdah18世纪的城市空间》等重要学术专著,翻译了《志愿者》等译著。承担了北京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ldquolquo北京城市记忆rquo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rdquo,成功为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研究方向探出新路。重要学术活动2012年6月,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冯惠玲、魏娜、胡百精、钟新、李树旺等研究员受瑞士公共管理学院邀请,赴洛桑就《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一书举行体育与欧盟组织论坛ldquo北京奥运的社会影响rdquo学术专场报告会。2012年5月,人文北京研究基地郝立新、刘凤云、葛晨虹、干春松等研究员受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邀请,赴巴黎参加ldquo宗教middot城市空间rdquo学术研讨会。3.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应急管理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基地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领域的综合风险治理、巨灾风险管理、应急能力评估、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培训体系建设、应急组织和制度设计、应急文化建设等研究。经过三期建设,基地逐步确立了公共风险治理研究、应急管理制度研究、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三大研究方向,在针对新时期各类风险的具体特点、衍生机理及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综合风险治理进行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制与预案等制度方面的专门研究与顶层设计,对制约我国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重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探讨我国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0年来,基地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72项,其中有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38项,北京市教委基地共建项目12项。此外,基地还自设课题11项,并承担北京等地的其他课题项目84项。在此基础上,基地提出了93项各类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有20项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部委领导的批示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基地还培养了数百名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并培训领导干部上千人次。基地设立学术委员会、研究部、信息部、培训部和资料室及办公室等机构,并设有专门网站(htt://ccmr.m.tighua.edu.c)和知识管理数据库。基地专职研究队伍由22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后等骨干力量组成;兼职队伍主要吸收51位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研究部门以及一些政府应急机构的专家。现有在站博士后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学术硕士研究生8名,MPA研究生30名。还培养出站或毕业博士后13名、博士37名、硕士85名、MPA研究生239名。基地开发的清华大学院级精品课程ldquo公共危机管理rdquo在课程评估中多次进入前5%和15%。负责人简介彭宗超,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评论》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危机管理、民主政治和政府创新等。曾经负责和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7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教材、译著近20部。2001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委宣传部ldquo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rdquo。还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和良师益友奖等。首席专家简介薛澜,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牛津大学布兰维尼克政府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管理、科技及教育政策、危机管理等。2003年及2011年曾先后两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2009年,基地承担的卫生部组织的ldquo我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专家综合评估rdquo项目的报告上报国务院后,获得时任李克强副总理批示。2011年,薛澜教授《关于完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过程的建议》获时任温家宝总理批示,推动了国务院调查组组成和工作机制及进程计划的调整。彭宗超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ldquo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预防研究rdquo基于ldquo环境mdah心态mdah行为mdah治理rdquo这一新理论框架设计了系统的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地出版的ldquo风险与危机治理rdquo系列丛书,在这一领域引起强烈反响。重要学术活动基地多次举办和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和读书会。2004年以来,基地举办国内、国际会议数十次,基地成员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ldquo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rdquo连续三年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30余家单位的50余名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论坛。2013年1月,由科技部、国务院参事室、国际风险治理理事会共同主办,基地承办的国际风险治理理事会2013学术峰会召开。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依托清华大学的整体优势,有效整合海内外研究资源,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与咨询服务的核心基地。4.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以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协调发展为宗旨,以ldquo北京制造rdquo、ldquo北京服务rdquo和ldquo北京创造rdquo对接为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围绕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为北京市及各区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辅助支持和咨询服务。基地第三期建设围绕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问题,结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确定了三个层面的研究方向。其中,宏观层面: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视角,结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探讨北京制造业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中观层面:在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化及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微观层面:在企业内部或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内部,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情况和问题,提出方法、措施和建议。基地成立10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103项、横向课题91项,出版著作49部,发表学术论文911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奖项16项,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主办、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7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毕业的博士、硕士中有1/3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制造业的相关研究,有半数以上参与制造业研究工作,基地已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17人、硕士105人,基地还为企业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有72人通过IPMP认证。为了保证基地的日常运行工作,基地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积极和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基地通过每年出版年度研究报告、承接部门、企业委托课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供咨询服务。负责人兼首席专家简介李京文,1933年生,广西陆川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科技进步、生产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项目;曾担任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专家组负责人。主持国家重大课题ldquo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rdquo、ldquo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dquo、ldquo1996mdah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rdquo、ldquo1998mdah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预测rdquo、ldquo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rdquo、ldquo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研究rdquo、ldquo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1996mdah2010)rdquo等项目。近年来主持研究的重大项目有:ldquo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分析与宏观政策rdquo、ldquo城市化中的经济问题rdquo、ldquo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立法与政策措施研究rdquo,以及国家ldquo863rdquo重大攻关课题ldquo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mdahmdah宏观技术经济问题rdquo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出版《科技富国论》、《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中国经济:ldquo十五rdquo预测与21世纪展望》等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获ldquo五个一工程rdquo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多项省部级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李京文等完成的《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2005》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一是对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二是提出了发展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基本框架;三是为解决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定位、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四是有助于提高北京现代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代表性研究成果二:黄鲁成等编著的《奥运科技mdahmdah我国科技产业新发展》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代表性研究成果三:蒋国瑞等编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辨识预警与对策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该书不仅丰富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测预警和辨识评估理论,而且为我国政府、行业和相关企业应对TBT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辅助。重要学术活动(1)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25日,基地组织召开了ldquo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学术研讨会rdquo,分别就京津冀的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京津冀制造业生产要素协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能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要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要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2)第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2013年7月6日,ldquo第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mdahmdah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研究rdquo召开。论坛主题围绕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展开,具体议题包括技术预测理论方法与我国实践研究、基于专利与文献分析的技术预见(预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评估、用户体验与技术创新评价、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演化研究、特定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与产业政策研究等。5.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基地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展服装设计、服饰文化、艺术设计、创意产业、时尚产业、服装市场、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北京国际时装之都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立以来,基地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横向课题160余项、基地自设开放课题86项,项目总数达到300余项,总经费达7000多万元;出版专著、教材77部,撰写咨询研究报告101部,提交研究成果54项,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基地研究成果被实际部门采纳30项,被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基地已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其他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50余次;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和交流46人次;基地人员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62人次,长期出国交流5人次,短期出国交流48人次。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引进了国外纺织服装行业领域的智力资源,拓展了研究队伍的视野,而且输出了基地的部分研究成果,扩大了基地和服装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基地形成了由中科院院士等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构建了学术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基地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200多人。近年来,基地充分发挥北京服装学院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特色优势,每年举办2~3场时尚艺术展,举办3~4次专业论坛,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增强行业影响力。基地协助行业协会,举办设计大赛,发掘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创意指导。依托研究团队,针对需求,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每年举办3~4次行业培训,帮助企业全面提升形象和品质。负责人简介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元风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从事服装、服装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代表,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先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时装设计作品100余套,出版理论著作(教材)7部,其中获国家级教材奖的有3部。近年来参与了北京ldquo时装之都rdquo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的设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首席专家简介宁俊,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纺织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和营销管理的研究与教学,曾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3次)、纺织之光教师奖等奖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2次入选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得到北京市领导的批示,3次被北京市经信委采用。主编出版著作及教材3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制服、火炬手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国庆60周年庆奥运会服饰设计典服装,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颁奖礼仪服装、升旗手服装、大运会开幕式VIP服装等的设计任务。代表性研究成果二:自2007年始,连续多年编制完成《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翔实的产业信息。代表性研究成果三:宁俊教授主持的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dquo北京服装自主品牌个性的国际化研究rdquo的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重要学术活动研究基地每年举办的学术论坛、艺术展、讲座、文化沙龙,为培育北京文化艺术氛围、增强服饰文化发展活力、引发时尚界的创造激情发挥了积极作用。(1)ldquo时尚middot教育middot产业rdquo论坛。自2005年起,ldquo时尚middot教育middot产业rdquo论坛已成功举办九届,成为展示设计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载体。(2)ldquo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rdquo专题展。基地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ldquo垂衣裳mdahmdah敦煌服饰艺术展rdquo首次以服饰为专题、以多元立体的方式展示敦煌艺术。(3)先进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基地自2009年起举办的先进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是高规格的纺织服装材料研讨会,也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对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乃至提升全国服装业发展水平,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6.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总体定位是: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研究北京文化的传统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北京各个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有效开展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北京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平台。基地在2005mdah2007年、2008mdah2010年、2011mdah2013年三个周期的建设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目前,基地已进入第四个周期的建设。在10年建设中,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等1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十多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此外,基地还举办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如大型论坛、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这些活动提升了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并促进了基地对外的文化交流。比如,2012mdah2013年度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推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人民网专门选登了其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发表基地的研究成果,拓展和加深了北京文化研究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回顾基地10年建设历程,基地的科研工作主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坚守ldquo不炒作,不猎奇,不求轰动,一心一意瞄准文化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服务北京文化建设rdquo的原则,既关注社会现实,又保持专家学者的独到眼光和专业水平。二是以ldquo文化重在长期建设rdquo为导向,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区县、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为突破点,延展基地社会影响力;以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指针,大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圈与文化认同研究。三是在保持原有研究特色的同时,继续推进和升级原有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目前,基地建设的骨干研究人员40余人,研究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综合性强,在整体上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富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负责人简介刘勇,文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ldquo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rdquo《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讲授ldquo现代文学史rdquo、ldquo现当代文学思潮rdquo、ldquo现当代文学原作精讲rdquo等课程。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讲演录》等学术著作;先后主编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等多种高校教材与社科读物;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任客座教授,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希腊、英国、德国等国家做过文化考察。首席专家简介杨耕,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1998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8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被授予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2010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等著作12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7项。代表性研究成果10年来,基地积极承担了近百项研究课题,包括ldquo文化软实力与人文北京建设研究rdquo、ldquo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研究rdquo、ldquo社区文化的定位与人文北京建设研究rdquo等项目。同时出版了学术著作数十部,如《哲学思维与领导力》、《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京派作家的南下岁月》和《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等。基地特别打造了拳头产品《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该报告为北京社科规划ldquo十五rdquo、ldquo十一五rdquo重点项目,10年来,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先后推出了8本《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包括各类子课题100多个,均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主持完成,受到北京市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重要学术活动10年来,基地主办或协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会议与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ldquo北京讲坛rdquo、ldquo人文奥运论坛rdquo、ldquo满学与北京文化rdquo国际学术研讨会、ldquo叶嘉莹八十诞辰暨学术思想rdquo研讨会、ldquo中国博物馆系统讲解员高级研讨班rdquo、ldquo鲁迅与北京文化rdquo图片展暨鲁迅专题讲座、ldquo人文奥运,青春畅想rdquo征文活动、ldquo中国话剧百年名家论坛rdquo系列活动、ldquo创意北京rdquo学术研讨会、ldquo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rdquo学术研讨会、白先勇ldquo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rdquo演讲会等。同时与凤凰卫视、北京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分别举办了五届ldquo十大中华经济英才rdquo评选活动及五届ldquo中华十大财智人物rdquo评选活动。此外,基地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和《文艺报》合作,开办了ldquo北京文化研究专栏rdquo,积极拓展和深化了北京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7.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过10年建设,基地已成为首都体育学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整合社会研究力量、开展体育赛事与营销研究、培养体育赛事与营销人才、服务首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开放性学术平台。基地研究领域方向为: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赛事策划与规划、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标准化研究、体育赛事的场馆运行与管理、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等。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副主任1名,兼职秘书1名,设基地管理办公室和基地学术委员会,基地行政工作办公室负责基地情报、资产、网站、周报等日常运行业务工作。学术委员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内专家3名、校外专家2名。学术委员会是基地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召开1~2次基地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基地学术委员会在基地建设诸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地另设若干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项目组负责完成基地科研工作。基地主要研究人员有45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21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5人,讲师6人,助教3人;有博士学位的30人;硕士生导师35人,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研究团队。10年来,基地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49项、横向课题15项;出版专著4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7篇,各类咨询报告30份;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6项;共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5次、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全市性学术会议10次、基地内部学术会议120次。基地秉承ldquo以社会需求为研究起点,深入社会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dquo的理念,不断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和合作,先后协助学校承办了国际职业乒乓球巡回赛总决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国际羽毛球ldquo大师杯rdquo赛、2006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国际国内赛事。参与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人简介骆秉全,1964年4月生,甘肃临洮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传媒学会体育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新闻与传媒分会常委、体育管理分会委员、体育史分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评标专家,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学会秘书长。多年来从事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主编的教材《体育经济学概论》被评为ldquo十二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成果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2年入选北京市ldquo长城学者rdquo,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201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首席专家简介李颖川,1960年1月生,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篮球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ldquo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rdquo和ldquo体育赛事管理rdquo。近年来公开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特别是在奥运会人力资源和志愿者研究方面的成果《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储备情况分析》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4年10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入选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年10月)。主编出版《中国百姓蓝皮书mdahmdah体育卷》(2002年11月)、普通高等教育ldquo十一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ldquo我国企业职工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rdquo、北京市社科规划办ldquo关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运作机制与评价体系的研究rdquo、北京市社科规划办ldquo学校体育法规建设研究rdquo、北京市教委ldquo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及开发的研究rdquo等重要课题。代表性研究成果于振峰教授的著作《我国职业篮球法律规范问题的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钟秉枢教授主编的《制度变迁、城市遴选、市场开发mdahmdah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改革研究》在我国体育赛事研究领域及实践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成果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吉林省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南阳市体育局采纳。钟秉枢教授主编的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作为国内唯一的体育产业蓝皮书,重点对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重要学术活动基地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体育赛事高峰论坛和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11年举办了ldquo奥林匹克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rdquo奥林匹克教育论坛。2013年7月,基地组织5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27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科学大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扩大了基地的国际影响力,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2013年10月,基地组织6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竞技体育和科学论文报告会,进一步扩大了基地在全国的影响力。2013年12月,邀请了国际著名奥林匹克研究专家R.K.巴尼(R.K.Barey)、加拿大温莎大学教授迈克尔middotAmiddot卡恩(MichaelA.Kha)、斯科特middotGmiddot马丁(ScottG.Marty)一行3人来基地进行了系列讲学与交流。8.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北京旅游产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旅游业对首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传导机制与提升战略研究;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与跨国经营研究;休闲旅游研究;旅游法研究;智慧旅游研究;其他有关北京及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战略发展问题。基地的发展建设目标是以全球视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对首都旅游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课题展开研究,将基地打造成ldquo旅游智库rdquo,成为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高地。基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成立以来,基地已承担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135项、横向课题204项,所有研究项目均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或首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其中,ldquo中国旅游研究middot北京对话rdquo、海峡两岸旅游观光论坛、中俄旅游教育论坛等重要活动已经形成年度系列性活动,在国内外旅游学术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地重新整合梳理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研究、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目的地开发、会展与旅游营销研究、酒店管理研究、旅游休闲研究等方向为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梯队,拥有一批由高学术水平,富有团队凝聚力的研究人员和长期(半年以上)聘用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培育了学术团队,每年基地新进博士在基地担任一年基地秘书。基地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信息建设有:中国旅游信息库、旅游特色信息库、北京市休闲农庄特色资源包、北京旅游咨询中心资源包库等多个大型数据信息平台。基地开通了官方网站(www.jtourim.com),主要栏目包括相关新闻、基地简介、专家队伍、学术会议、研究成果等。承担项目研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其他省市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负责人简介计金标,1966年2月生,浙江南浔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1986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和税务系,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财税理论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理论和政策。出版学术著作6部,代表性著作有《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生态税收论》、《旅游财税问题研究》。首席专家简介杜江,1964年11月生,山东诸城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1981年9月入南开大学学习,先后攻读旅游英语、旅游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社会兼职有: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执行会长。主要著作有:《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注重标志性成果建设,面向北京及中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连续发布了《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中国旅游研究》、《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报告》、《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报告,上述成果的深入性、拓展性和持续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基地既有面向旅游业实践的年度研究报告,同时也有面向学术领域的专题研究文集,对基地标志性成果系统化框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展现了权威报告的影响力。重要学术活动为扩大基地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基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的有每年一届的ldquo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rdquo、ldquo中国酒店业投资峰会rdquo两个大型会议。基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次召开ldquo旅游法高端研讨会rdquo,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后,召开ldquo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高端研讨会rdquo。此外,基地还承办了ldquo中俄旅游教育论坛rdquo、ldquo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rdquo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基地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9.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层面:核心层主要在于建设北京市传媒经济信息基地;基础层主要在于建设ldquo传媒经济科研平台rdquo;应用层是建设ldquo传媒产业资讯平台rdquo。在研究领域和方向基础上,基地确定了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其一,坚持发挥基地擅长应用性研究的特色,加大传媒行业的前沿研究和技术研发,研究成果要能够服务于首都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其二,全面借助基地在北京传媒行业的资源优势,加强新媒体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其三,不断丰富和完善基地的研究结构,形成覆盖广告产业、新媒体产业、传媒艺术等领域的多元综合型科研平台。在运行管理方面,自成立以来,基地已承担93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如ldquo实施国家广告战略rdquo等;省部级项目37项,如ldquo北京市移动电视发展现状与趋势rdquo等;横向课题26项,如ldquo杭州市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rdquo等;自设课题21项。基地已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0次、国际学术会议18次,发表了《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传媒艺术展览》等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塑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地品牌。基地不断完善、丰富了ldquo首都传媒数据库rdquo、ldquo广告教学资源库rdquo和ldquo移动媒体数据库rdquo三个数据库。建设了基地网站,网站分为ldquo主页rdquo与ldquo传媒进行时rdquo两大展示板块。同时,基地在打通产、学、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累计已有41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委等各级政府决策部门采用。在决策咨询方面,基地现已建立起以北京传媒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以服务于北京市政府传媒管理部门、北京传媒经营部门为宗旨的数据和咨询中心。基地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集聚了一批拥有专业眼光、具备专业品质、掌握专业技能、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研人员。10年间累计培养各级研究生263人。负责人简介丁俊杰,1964年生,山东诸城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总负责人、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中国广告协会评选的ldquo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人物rdquo。主要研究领域为:广告学、媒介产业经营、新闻学、新闻传播教育。主要研究成果有:《现代广告活动理论与操作》、《现代广告通论》、《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等。首席专家简介黄升民,1955年生,广东佛冈人,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国家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媒介》杂志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经营与产业化、新媒体、广告理论与历史、消费者研究。作为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自2000年起关注数字传媒和新媒体领域,通过开展有线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卫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项目实践,加大了与相关行业组织的合作交流,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占据了国内数字传媒研究的制高点。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数字电视产业经营和商业模式》、《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形成研究》、《中国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基地受中国广告协会委托,连续7年在有ldquo广告达沃斯论坛rdquo之称的ldquo中国广告论坛rdquo上发表ldquo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rdquo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广告协会领导的肯定,研究成果均集结成册,印发全国广告行业学习。代表性研究成果二:2013年12月,基地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dquo实施国家广告战略rdquo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奖。此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包括:专著:《中国高清电视:内容middot技术middot市场》、《中国公益广告年鉴:1986mdah2010年》、《内容银行mdahmdah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大时代的融媒体营销》;论文:《公益广告:ldquo微时代rdquo社会沟通的大手段》、《报业转型:从ldquo全媒体rdquo到ldquo全媒体营销rdquo》等。重要学术活动(1)中国传媒趋势论坛。中国传媒趋势论坛已成功举办6届,论坛立足于热点问题的提出、求索和解答,将中国传媒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精英人士与领军机构重聚,利用产、学、研各界的力量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命题做出了颇有针对性的预判与分享。(2)中国公益广告趋势论坛。2012年,基地主办了中国公益广告趋势论坛,与央视、大业传媒等多家相关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合作成立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校的全国性公益广告研究机构。10.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财经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定位为:依托学校财经类优势学科,以项目为主要纽带,以服务首都财经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高端科研平台;以财经类优势学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以财经类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主要方式,成为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决策智库。基地凝练了四个研究领域,分别为财税、金融、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与政策。10年来,基地专职人员已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1项、横向课题180余项。项目研究领域覆盖财税、金融、公共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多个学科。目前,基地已经形成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人员主要由财经研究院全部科研人员(20人)和聘请的基地专家(5人)组成,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培养。基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基地管理条例》、《基地岗位工作职责》和《基地经费管理制度》等。基地不断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基地所需的各种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目前,基地已经与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达成合作意向,共享后者已经建立的北京市财税数据库系统的资源。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的网址为htt://jfer.cufe.edu.c/,是基地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其主页挂在中央财经大学校园网并具有三级域名。10年来,基地共举办和参与了200多次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基地专家还在各种场合举办了学术讲座,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基地的一批核心专家,包括基地主任李俊生教授、首席专家王雍君教授、王卉彤研究员、童伟研究员、王遥研究员等,长期活跃在科研、媒体、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第一线。今后,基地将紧密结合北京市政府决策部门的工作实际,努力建成以研究北京市财税、金融、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与政策为核心,集科研平台、财经智库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内一流财经研究基地。负责人简介李俊生,1960年12月生,辽宁人。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财政部跨世纪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外国财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公司财务管理。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Chia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多个。首席专家简介王雍君,1962年8月生,湖南人。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监事。2004年入选中央财经大学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聘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和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管理、政府预算和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学术著作有:《税制优化原理》(1995年)、《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1998年)、《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2004年)、《部门预算与预算改革》(2001年)、《国库改革与政府现金管理》(2004年)、《政府施政与预算改革》(2006年)、《公共财政学》(2009年)、《公共经济学》(2008年)、《财务精细化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2008年)、《公共预算管理》(2010年)、《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2011年)。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王雍君,2011年)。该书于2011年出版,是国内第一部探讨中期基础预算的专著,入选ldquo十二五rdquo国家重点图书。该书系统地阐明了中期基础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论证了中国引入中期基础预算的必要性和相关的配套条件。北京市财政部门正在考虑引入中期基础预算,目前国内已经有3个地区局部性地引入了这项改革。代表性研究成果二:《北京财经研究报告2012:破解北京市城市交通拥堵的财政金融对策研究》(陈灵等,2013年)。该书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北京市城市交通概况,探讨了交通拥堵的概念框架与理论基础,对发达国家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以及国内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财政金融角度提出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和对策建议。重要学术活动基地10年来每年都围绕财税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一些政府部门、高校合作召开1~2次学术会议。2013年9月23日,基地一行赴河北省秦皇岛市,与秦皇岛市财政局联合举办了ldquo教育财政支出管理和增长考核机制改革研讨会rdquo,对教育财政支出管理和增长考核机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10月16日,基地一行赴山西省太原市,与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联合举办了ldquo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讨会rdquo,双方就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债务风险以及完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11.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旨在研究北京及全国经济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在进行实践调研和国际间比较的基础上,为促进北京及全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出谋划策。经过10年建设,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承担或完成了254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重点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4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包括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武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1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1项等。基地正在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有59项研究报告已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或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用。为开展学术研究,基地始终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一方面邀请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的学者来基地访问、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基地中青年研究员赴美国、加拿大等著名大学进行学术进修。另外,基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学术会议,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基地已经建立了9个数据库和自己的网站(htt://egm.uie.edu.c/)。基地十分重视人才的带头作用与培养、引进工作。基地主任张新民教授、基地首席专家林汉川教授,分别作为基地学术带头人取得了一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成果,10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博士44人,他们已成为基地研究人员的主力军。负责人简介张新民,1962年12月生,北京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的创立者,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会计学教授中唯一一位资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作为基地主任与学术带头人,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项等荣誉,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出版《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等专著近20部。首席专家简介林汉川,1949年2月生,重庆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国际化战略与实务、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与政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与北京市人文社科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专著30多部,其中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6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8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系列年度报告有《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1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2》、《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1》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报告2010》。该系列年度报告是基地负责人张新民教授和首席专家林汉川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协同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贸促会,以及相关学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是反映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系列年度报告。其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报告2010》已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2》已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一等奖。该系列年度报告已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ldquo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rdquo(批准号:13JBGP002)资助。重要学术活动2011mdah2013年,基地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与《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成功举办三届ldquo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rdquo,该论坛旨在探索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以及由此提炼中国企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思想,研究基地学术成果的产出离不开案例研究的支持,该论坛强调要将优秀企业案例研究成果运用到科研、教学中,鼓励基地研究人员以案例研究为依托,深度发掘中国企业管理优秀实践,从而为基地研究人员搭建探索与提炼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重要学术平台。12.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物资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总体定位是: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针对物流研究中基础性、全局性、紧迫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研究,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基地的研究领域方向包括:城市和区域物流问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问题;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问题;等等。基地的发展建设目标是:形成北京乃至全国的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决策咨询中心、物流创新促进中心。学术委员会是基地的最高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基地的常设咨询机构。目前基地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9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讲师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24人,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研究团队。10年来,基地承担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110项、横向课题73项,自设开放课题16项;出版专著69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2篇,完成各类咨询报告87份;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8项;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9次、全市性学术会议3次、基地内部学术会议101次。2012年9月,依托基地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物流行业动态周报(内刊)》,至2013年底共出刊60余期。基地网站建设始于2004年9月,2012年11月基地对网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启用新域名:htt://www.mlrc-wu.org/,htt://www.xiadaiwuliu.org。基地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流通和物流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整理出版了政策文献汇编《中国现代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共计20册,约1500万字。10年来,基地研究成果被实际部门采纳75项,在政府决策咨询和企业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基地先后承担了北京市ldquo十五rdquo、ldquo十一五rdquo、ldquo十二五rdquo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承担了多个区县物流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负责人简介王旭东,1967年10月生,江苏人,博士,教授,北京物资学院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10月起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国外师生关系研究》、《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ldquo十一五rdquo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ldquo地方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与体制研究rdquo、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ldquo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rdquo以及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的研究。首席专家简介张志勇,1963年1月生,湖北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招标网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在动态评价、非凸目标规划、企业物流资源配置、集团型企业复杂物流系统分析等方面形成一定学术特色。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余个。多项科研成果被相关省市政府部门、部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在决策中采用。代表性研究成果2013年10月,朱杰、翁心刚等著《智能物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9月,邬跃、张旭凤等著《多方联动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11月,尚珂等著《市场流通基础立法》研究报告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1月,王可山著《中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8月,翁心刚著《物流管理基础》,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承担的商务部课题ldquo冷链物流、物流标准和供应链管理专题研究rdquo,为2013年全国商贸物流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2013年参编《北京物流发展蓝皮书》应急物流、危险品物流、仓储资源分析三个部分,受到市商务委肯定。2013年,北京市仓库资源调查研究被市商务委采用。基地2013年度报告《北京物流mdahmdah现状与趋势》受到市社科规划办肯定。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重视学术交流,成立以来共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19次,内部学术研讨活动101次。比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有:从2007年起连续7年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高峰论坛;从2011年起连续3年举办或协办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从2011年起连续3年举办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日本物流分论坛。此外,与德国物流协会(BVL)联合举办全球ldquo物流日rdquo。ldquo物流日rdquo是由德国物流协会(BVL)发起的全球性活动,于每年4月15日在全球不同城市同步举行。13.CBD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CBD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立足于我国主要CBD,特别是北京CBD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集聚社会各界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CBD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CBD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凝练研究方向,主要在六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研究:(1)CBD产业发展与布局;(2)CBD现代服务业发展;(3)CBD区域金融发展;(4)CBD高端企业竞争力;(5)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6)CBD人才聚集与涵养研究。成立10年来,基地已公开出版研究专著45部,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177篇,提供专题研究报告109部,召开大型会议80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以及政府机构委托项目153项,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109份咨询和研究报告,直接支持了北京CBD和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地以学术交流提高地位和社会影响力。10年来,基地应邀赴美国芝加哥、东京新宿等国际CBD进行交流;应邀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CBD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讲座,充分发挥了基地为社会服务的引领作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基地进行交流,并且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会议。基地连续9年出版CBD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出版基地学术期刊《特大城市发展研究暨CBD资讯》,建有网站,这些研究成果和信息平台都大大增强了基地在CBD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基地依托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mdahmdah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协同创新,拥有一支多学科组成的从事CBD研究的教授、专家队伍。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8名、行政人员2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8名。10年来,基地已培养硕士139名、博士58名、博士后4名。负责人简介文魁,194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六、七、八届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顾问(第十一届);北京市ldquo十一五rdquo、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专家咨询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第二、三届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审委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多部。主持完成了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等多项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首席专家简介蒋三庚,195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央商务区理论、区域金融等。近年来主持完成了ldquo我国主要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rdquo等国家级、省部级、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及政府部门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中央商务区研究》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学术成果曾获北京市第九、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入选北京市首批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千百理论人才。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在CBD发展特色、CBD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CBD发展年度报告。自2005年起已连续出版9年。该报告是对每一年基地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代表了基地的研究水平,已成为社会了解CBD理论前沿的重要著作。代表性研究成果二:专著《中央商务区研究》。该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CBD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条件、CBD区域竞争力等内容,而且探索性地将企业生态群、现代服务业集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及风险管理等理论引入CBD研究领域,拓展了CBD研究的领域。该书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三:专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产业与发展研究》。该书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CBD产业发展的规律、问题及解决路径。该书不仅对北京CBD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而且为我国其他地区CBD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该书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重要学术活动(1)连续三年召开全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研究高级论坛。2005mdah2007年连续三年主办全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研究高级论坛。来自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统计局、北京CBD管委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30余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论坛。论坛吸引了《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2)协办中国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6月20日,由基地协办的中国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14.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首都社会治安维护与秩序控制,首都社会安全与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违法犯罪的特点与趋势,首都平安建设与最安全城市建设等。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把基地打造成首都社会安全管理重要智库,成为全国社会安全研究的示范基地;经过不断培育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区域特色的ldquo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rdquo的高端智库。10年来,基地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90项,获得1300余万元资金支持。通过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92部,发表核心期刊文章645篇,形成研究咨询报告85份,其中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与此同时,10年来,基地的科研成果《平安奥运安全读本》、《公共场所安全防范(社区安全防范丛书)》、《首都博物馆反恐怖应急预案》等为首都开展大型活动和重点场所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持。基地多名研究人员受北京市公安局邀请,就警务改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型活动安保等重要决策研讨进行专题发言。2013年8月,与北京市公安局专就双方开展科研协作达成了共识,为基地发挥智库作用提供了更加现实和直接的对接平台。研究人员的专访稿《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反恐怖机制》经公安部审核后,刊载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上,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领导参阅,为中央决定建立反恐机制,并在公安部组建反恐怖局提供了参考。通过项目研究,基地凝聚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首都社会安全管理的研究团队和力量,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教授31人、副教授82人,为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负责人简介仇加勉,广西灵山人。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处处长、学报主编、编审。主要社会兼职有: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公安理论研究会特聘理事。专业研究领域涉及科技保密、商业秘密保护、法学、治安学等。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ldquo国家科技秘密定密解密机制研究rdquo、国家ldquo十一五rdquo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ldquo我国科技成果的收集、筛选、优化、保密及推介rdquo。多次应邀参与有关国家科技保密法规、规章的咨询论证工作。目前,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ldquo首都建设安全城市面临的新型风险研究rdquo,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ldquo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和规律研究rdquo。首席专家简介郭太生,山西孝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主任,享受公安部专家津贴,曾担任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社会兼职有:中国保安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公安理论研究会特邀理事,北京市保安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湖北警官学院、铁路警察学院等学校的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单位安全保卫、中外警务比较研究,中外保安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在国内外理论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约百篇。主持过多个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主编、主持翻译和参与编写各种教材、专著、译著、论文集20多部。主要著作有:《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研究》、《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社会发展与警务变革》(译著)、《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与《保卫学》等。代表性研究成果成立10年来,基地围绕首都社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熊一新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dquo社会转型期犯罪新问题研究rdquo,郭太生教授承担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ldquo首都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状态评价rdquo,宫志刚教授承担的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重大项目ldquo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rdquo,等等。这些成果都为首都社会安全、稳定管理提出了智库建议,支撑和支持了有关决策的形成。重要学术活动(1)现代化进程中的警务管理国际论坛。2007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安管理研究分会举办了以ldquo和谐社会与警务创新mdahmdah现代化进程中的警务管理rdquo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的警察官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构建和谐社会。(2)2012年11月在北京警察学院召开的全国第七届治安学学术研讨会。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健和教授出席会议,首席专家郭太生教授在会上发言。(3)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基地在怀柔举办了北京市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就北京市社区矫正的理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ldquo阳光中途之家rdquo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5.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电影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主要研究影视艺术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数字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北京影视艺术的现状及长中近期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及产业发展对策与战略。在全球影视创新的大背景下,基地致力于影视艺术与文化研究、影视政策与产业研究,以及影视发展与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基地由中国电影学术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组成,同时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影视艺术专家、专职人员作为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和工作人员,重大问题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审查批准,并专门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三大核心内容的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科研活动方面,基地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7项、自设课题134项。在学术交流方面,充分利用基地的学术平台,每年都召开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召集全球百名电影院校校长聚首北京电影学院,展示了我国影视教育的实力;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为全球影视学生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渐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部分活动单元立足于北京电影学院,使电影节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国际性更加凸显,为北京的电影文化盛事锦上添花。在北京市专项经费支持下,基地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条件,磁盘阵列总容量将达到42T,通过光纤通道实现高速互连,网络影院拥有上万部电影、电视剧片库资源,可供本校师生观摩,为研究提供极大方便。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既具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及时发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为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理论咨询服务。负责人简介王鸿海,1958年4月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影视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北京市水彩画学会会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美术,著有《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系列教程》、《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与当代电影美术师的对话》等。任纪录片《禅武合一少林功》导演,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巨屏影像主设计师,文献纪录片《我的梦》编剧、总导演,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mdahmdah嘉靖与海瑞》特效视觉指导,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特效视觉指导,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特效视觉指导。首席专家简介张会军,1956年7月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校长。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委,全国政协十届委员会委员。其电影、电视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奖项。策划出版系列学术专著6套,独立出版、撰写、参与编委的学术专著20部,发表电影学方面专业论文和文章30篇,发表电影专业译文16篇。代表性成果有:《78班的故事》、《与张艺谋对话》、《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影视艺术教育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及改革实践研究》、《中国电影批评的几种状态》、《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高等影视专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依托北京电影学院和国内外电影专家强大的科研实力,基地已经取得了众多科研学术成果。其中,基地承担的专题成果《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电影史论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和基地人员的个人成果《风格创造mdahmdah张艺谋电影创作论》、《数字电影技术论》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体现了为首都和国家影视发展决策的服务意识。这些课题都是根据影视业长期发展需要提出的合理的课题研究规划,为增强我国影视艺术研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基地在国内外影视界的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非常注重专业性、国际性,立足电影,拓宽视野,举办了形式丰富的会议、论坛、研讨会。10年来,基地自办年会、研讨会共26场次,参与举办全国性会议74场次、国际性会议51场次。北京电影学院有着非常悠久的国际交流传统,在人才培养的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中国唯一。这样的传统、现实促使基地在学术交流中具有比较大的文化优势,世界性大规模的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交流和碰撞的第一道门,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全球性的重大电影节,动画学院奖是国内最大的动画电影盛事,基地既是中国电影教学、创作的主阵地,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自己的品牌。16.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学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以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为特色,是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具体定位为建设ldquo三个平台rdquo:为政府部门提供学术支持的综合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和首都城市发展的开放性研究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平台,普及北京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知识、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科普教育平台。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以时间为主线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北京文化与城市精神内涵研究,以空间为主线的北京城乡发展与建设研究。成立以来,基地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80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246项,其他项目84项。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宗教史与宗教文化、文化史、民俗文化、城市空间结构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坚持连续出版年度《北京学研究报告》。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和科研重点任务确定年会主题,每次年会以后都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专集;每年或隔年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一次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9年以来,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年度北京文化论坛。与韩国首尔学研究所、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人次参加各种国内外研讨会、访学、交流等活动。现有校内在编研究人员和长期聘用人员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0人。重点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基地还建有ldquo北京学研究基地信息平台rdquo网站(htt://www.jtudy.com.c)。负责人简介张宝秀,1964年5月生,山东即墨人,博士,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北京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发表《ldquo京北锁钥rdquomdahmdah古北口的历史演变》、《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现状》等学术论文6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参与撰写《北京的长城与桥梁》等著作,主编《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middot产业middot空间》、2009mdah2014年《北京学研究报告》等多部研究文集、报告集。首席专家简介张妙弟,1944年12月生,上海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原校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当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曾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承担ldquo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rdquo、ldquo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rdquo、ldquo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清代建筑遗存图录rdquo、ldquo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mdahmdah北京卷rdquo、ldquo图说北京城rdquo、ldquo北京中轴线rdquo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任务。曾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等授予的多项省部级奖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已出版ldquo北京社会文化史rdquo丛书、ldquo北京宗教史rdquo丛书、《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唐代节日研究》、《北京石作文化研究》、《北京中轴线》、《图说北京城》、《城市办公空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过程、功能与宜人性》等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其中,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的专著《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middot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与市政协文史委合作完成的《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张宝秀为第一执笔人)2006年获北京市第七届优秀调研成果奖二等奖;合作完成的调研课题和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dquo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rdquo,推动了相关立法工作,《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重要学术活动自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年会),至2014年6月已召开16次。2004年基地设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学学术年会平台的打造力度,努力体现基地的学术宗旨和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的基地特色,充分发挥联结学术与应用,联结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实际工作单位的作用,成为校内外、国内外同行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每次年会都汇聚上百名校内外关心北京学发展和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从多个学科和实践领域的视角共同把握动态,深化认识,探讨理论,分析实践,提升研究和工作水平。北京学年会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每次年会以后都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专集。17.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特色,以服务于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这ldquo三大能力rdquo为重点,通过联合共建、协同攻关的模式,积极构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在2008年和2012年两期建设验收中均被评为ldquo优秀基地rdquo。在科学研究方面,9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其中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9项科技部ldquo科技支撑rdquo项目、1项科技部ldquo国家攻关rdquo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3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76项铁道部项目。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9年来,基地已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近700项,有30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学术水平高、影响大的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完成专著70部;有30余项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和部委领导的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用。在学术交流方面,在9年建设中,基地承办或协办了30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包括中国铁路投融资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综合交通规划与政策研讨会,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首届中国mdah欧洲物流论坛,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等。同时,基地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知名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基地还自设开放基金,自2006年至今,基地面向校内外进行了三次公开招标,先后共设立58项课题,资助经费达190多万元。资助项目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并将优秀的研究报告凝练,于2009年出版了《基础产业研究mdahmdah理论方法与实证》一书。负责人简介林晓言,1967年1月生,山东乳山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分院院长。兼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运输技术经济专业分委会负责人、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运输技术经济学、铁路等交通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基础设施行业投融资与组织管理体制设计、公共物品供给与民营化等研究领域。曾任国家ldquo863rdquo重大专项ldquo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研究rdquo总体专家组专家,主持课题ldquo京九铁路运营十年重大经济社会影响rdquo的子课题ldquo京九铁路宏观经济效益评价rdquo,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课题ldquo国土开发型铁路投资效果评价研究rdquo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课题ldquo高速铁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rdquo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主要著作有《高速铁路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铁路的民营化改革与市场融资》、《运输业的民营化》等。首席专家简介荣朝和,1953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铁道学会理事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运输经济学专业博士,产业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为推进中国特色运输经济学科体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铁道部科技进步奖、詹天佑人才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mdahmdah认知与建构》、《探究铁路经济问题》、《综合交通运输的体制与研究方法》等。代表性研究成果荣朝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ldquo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rdquo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发表67篇论文,出版8部专著与文集,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赵坚教授的研究成果《高速公路收费面临的ldquo两难困境rdquo及解决思路》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亲笔批示;张明玉教授的研究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控制流通环节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国务院总理审阅,并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做出批示;张梅青教授的研究成果《铁路节约土地技术经济综合研究》被铁道部土地管理局采纳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叶龙教授的研究成果《高速铁路司机健康指标及劳动强度跟踪分析》被铁道部运输局、武汉铁路局机务处采纳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兰洪杰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关于开展食品冷链物流调研的建议》得到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副市长程红的审阅和批示。重要学术活动自成立以来,基地承办或协办了30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其中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第七届、第八届),首届中国mdah欧洲物流论坛,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以信息化构建智能交通和数字公用管理平台高峰论坛,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2011、2012、2013)等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INSTICC国际学术系列会之一,被录用的会议论文也将被ISTP和EI双检索;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已成为我国综合交通领域最有影响的ldquo交融思想、开拓创新、引领前沿rdquo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2022-04-05 哲学北京市一流专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

  • [每天读本书]《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激励我的学生、中国大学生和世界各地成功的大学毕业生重新思考成功的意义。那些被顶尖大学录取的人和那些找到好工作并赚了很多钱的人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们的努力和勤奋。我们很容易忘记一路上帮助我们的机会和好运。这种思维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社会中很常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就的压力从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出现了,在高中和大学里变得特别大。例如,中国的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准备高考,他们需要多年的努力来补习作业,熬夜学习。那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人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功劳,所以他们应该得到成功的回报。他们也倾向于相信那些成就不如自己的人应该承受他们目前的情况。人才和成就,以及谁应该得到高薪和社会尊重,必然会损害社会团结。这种思维方式团结。这种思维方式在赢家和输家之间挖掘了一个难以跨越的差距,扩大了精英和同胞之间的距离。这种思维方式也伤害了赢家:我相信完全掌握命运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来追求成功——无论是为了取悦父母,还是为了取悦老师和我们自己。在美国、中国和世界各地,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焦虑和抑郁,自杀率也在上升。这本书想讨论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成功,变得不那么焦虑,更慷慨和谦逊,这使我们对公共利益有更强的责任感。不幸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访问中国。期待有一天——希望这一天很快到来——我能回到中国,继续与中国读者讨论公平、美德和成功的意义。注:以上摘自本书《给中文版读者几句话》。————————————–原作名:THETYRANNYOFMERIT:CaWeFidtheCommoGood?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译者:曾纪茂评分:暂无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他们努力工作,他们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样的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获胜者就应该得到奖励。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可的优秀成就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然而,桑德尔认为,过去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正是当今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导致了精英的傲慢和底层人民的怨恨,使成功人士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忘记了帮助他们的机会和运气,鄙视比自己更不幸、更不合格的人。这种情况阻碍了社会流动,鼓励阶级反对,侵蚀了民主政治,最终导致了民粹主义的兴起。面对卓越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个公民都能思考:不同阶层的人能寻求公共利益吗?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何建立每项工作的价值和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逊,珍惜每个人的努力,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措施,过上更少怨恨和宽容的公共生活。...

    2022-04-05 赢家思维与输家思维 赢家思维法则是什么

  • [每天读本书]《倦怠社会》数字时代的精神状况

    文化只能在允许深度关注的环境中产生。过度的积极性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作为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多工作业(Multitakig),这并不意味着文明的进步。多工作并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以满足现代晚期信息社会的需要。更确切地说,它代表了一种倒退。当动物在野外狩猎区时,通常有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管理技术是荒野生存的必要技能。一只正在吃东西的动物必须同时处理几项其他任务。例如,它必须防止敌人靠近自己的捕获物。它必须时刻小心,以确保它在吃东西时不会被吃掉。它还必须同时保护它的后代和伴侣。在自然狩猎区,动物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活动上。因此,无论是进食还是交配,它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任何活动中。动物不能专注于他们面前的对象,因为它们必须同时关注背景环境。除了多工作,还有其他活动,比如电脑游戏,也会形成广泛但肤浅的注意力,类似于野生动物。最近的社会发展和注意力结构的转变促使人类社会越来越类似于自然狩猎区。例如,工作场所的欺凌现在已经泛滥。在过去,人们关心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包括如何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现在人们只考虑如何生存。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深刻而专一的注意力。文化只能在允许深度注意的环境中产生。这种深度注意力越来越被边缘化,让位于另一种注意力——超级注意力。这种松懈的注意力反映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的不断转换中。因为这种注意力不能容忍一点无聊,它永远不会接受一种深度无聊,这种深度无聊对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雅明称这种深度无聊为梦之鸟,孵化体验之蛋。如果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是精神放松的最终状态。盲目的忙碌不会产生新的东西。它只会重复或加速行业中存在的东西。本雅明哀叹,由休息和时间构建的梦鸟巢在现代社会日益消失。没有编织和结网的活动。无聊是一块温暖而灰色的布,但里面有耀眼而丰富多彩的衬里,当我们做梦时,我们就把它包裹起来。我们置身于它衬里的阿拉伯图案,感到熟悉和舒适。没有放松和休息,我们就失去了倾听能力,没有倾听群体。他们直接反对我们过度积极的社会。倾听能力只是基于沉思的注意力,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到达这一领域。如果一个人走路时感到无聊,无法忍受无聊,他会焦虑、易怒地转身,渴望寻找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些对无聊更有耐心的人会意识到,也许是这种行走方式让他感到无聊。这促使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行走方式。跑步不是一种新的行走方式,它只是为了加快行走速度。舞蹈或漂移是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只有人类才能跳舞。也许他在行走时会感到深深的无聊,并在无聊的刺激下将行走的步伐改为舞步。然而,与直线行走相比,花哨的舞蹈过于铺张,完全不符合绩效原则的要求。当我们谈论冥想的生活时,我们不应该同时试图召回最初产生这种格言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存在的经验有关。根据这种经验,美和真理是永恒和遥不可及的,没有人类有权获得它们。它的基调是对事物本质的惊喜,消除任何塑造或处理。新时代的笛卡尔怀疑消除了这种惊喜。然而,冥想的能力不必与永恒的存在联系起来。相反,只有冥想的注意力才能解释悬浮的、隐藏的或漂浮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停留在冥想中,我们才能进入一个漫长而平静的状态。持久的形式和状态消除了所有过度的症状。保罗·塞尚(PaulCézae)他是沉思和专注的大师。他曾经说过,他可以看到事物的芬芳。将气味转化为视觉印象需要深刻的关注。在冥想中,人们可以离开自己,沉浸在事物中。·庞蒂将塞尚对风景的深刻关注描述为一个去物化或去内化的过程:首先,他试图清楚地勾勒出表面的形状。然后他静静地固定在一个位置,观看(风景),直到眼睛迅速从头上跳出来,正如塞尚夫人所说。……他曾经说过,风景在我体内思考,我是它的意识。只有深度的注意力才能限制不稳定的眼睛,从而产生一种专注,在这种状态下,自然活跃的手平静地堆叠在一起。如果没有这种专注,眼睛就会四处张望,无法呈现任何东西。然而,艺术是一种表达行为。虽然尼用意志取代了存在,但他也认为,如果从人类生活中消除所有的悠闲冥想,那么人类就会结束在一种致命的超级热情中。由于缺乏和平,我们的文明将逐渐结束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行动者,即那些永不安息的人,现在很受欢迎,超越了过去的任何时代。因此,人们应该对人性进行必要的修正,并增加大量的休闲冥想成分。注:以上节选自本章深度无聊。————————————–原作名:Müdigkeitgeellchaft作者:[德]韩炳哲:译者:王一力评分:7.8消极的社会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社会。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包括抑郁症、注意力不足、过度劳累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不是由消极和免疫的其他人引起的,而是由过度的肯定性引起的。因此,所有的免疫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败了。韩的讨论最终以一种社会愿景结束,他故意给他一个模棱两可的名字疲惫的社会。其中,生活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热情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局。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本身就变成了死亡。...

    2022-04-03 悬浮注意力 悬浮注意是什么意思

  • [每天读本书]《饱食穷民》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社会

    这本书包含的三篇纪录片文学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这些话可以看作是我试图通过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来描述日本社会状况的一种尝试。在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像梦幻泡沫一样变化无常,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都是不安的颜色。它太脆弱了,好像轻轻一碰就会变成幻影消失。然而,有一群来自绝望深渊的使者,他们昂首挺胸,傲慢地控制着这样一个金钱和物质泛滥的时代,仿佛在说只有精神问题的弱者才会感到不安。有些人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失去了理智,有些人在充满竞争和效率第一的社会体系中挣扎,导致身心失衡——然而,他们是我深爱的普通人,也是我珍贵的采访对象。1984年1984年,主要集中在当时新闻报刊社会部门关注的贷款和债务问题上。第二章快节奏的城市主要揭示了计算机化的快速发展趋势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计算机,一台似乎有生命的机器,会不断给社会带来各种变化。虽然与这个时代的潮流相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失去新鲜感的主题。第三章呕吐妇女主要以拒绝进食和过度进食呕吐作为妇女试图通过妇女的内心世界揭示现代社会背后隐藏的问题。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时间跨度将近五年半。虽然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快速的变化,但我还是打算把这三份时代报告放在一本书里,让读者通过这三个时代的碎片感受到现代社会底部令人毛骨悚然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章都是通过日本共同通讯社发送到各加盟报纸的连载发表的,第一章得到了共同通讯社会部记者池田信雄的协助。注:以上摘自本书前言。————————————–原名:饱食贫民作者]斋藤茂男译者:王晓夏评分:8.1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是从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担心食物和衣服的新时代,那些仍然处于贫穷和债务状态的人被称为穷人。他们不仅是支持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也是残酷竞争社会的受害者。这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贫民的故事,其中包括,他们因自我迷失而参与心理咨询团体寻求安慰OL、无法承受超负荷的工作节奏,人类蒸发的金融从业者,在东京努力工作的保险卖家,为了不落后的生活水平而被贷款消费逼进困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这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述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作品。...

    2022-04-04 1984年解决温饱问题

  • [每天读本书]《社会学的想象力》个体、历史与社会

    如今,人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私生活是一个又一个陷阱。在日常世界里,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麻烦。这种感觉往往是合理的:普通人直接意识到和努力做的事情都局限于他们生活中的私人圈子。他们的视野和力量受到工作、家庭和邻居的限制。在其他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只能通过其他人来感受,他们总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对自己的抱负和威胁越有意识,无论意识有多模糊,他们似乎感觉越深。支持这种陷阱感的是世界各地社会结构本身所发生的看似不人道的变化。当代历史的各种历史事实也是所有生物成败的故事。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农民成为工人,封建领导被清除或商人;随着各阶级的起起落落,个人找到了工作或失业;随着投资回报的兴衰,人们将增加投资或宣布破产。战争一开始,保险推销商就拿起了火箭筒,商店员工操作了雷达,妻子独自住在家里,孩子的成长没有父亲的陪伴。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它。然而,人们通常不从历史变化和制度矛盾的角度来定义他们所经历的麻烦。只要他们享受幸福的生活,他们通常不会把它归因于社会的起起落落。普通人很少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世界历史的过程有着复杂的联系。他们通常不知道这种联系如何影响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可能参与什么样的历史塑造。要把握人与社会、生命与历史、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具备特定的心理素质,而他们没有这种素质。他们无法以特殊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个人问题,以控制通常隐藏的结构转型。当然,这并不奇怪。有那么多人如此彻底,如此迅速地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这是什么样的时代呢?美国人不知道这样的剧变,正如其他社会的男女所知道的,因为一些正在迅速成为只是历史的历史事实。现在影响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世界历史。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只有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人类的六分之一就从完全落后的封建局面转变为现代、发达但令人担忧的局面。政治殖民地得到了解放,但新的、不那么明显的帝国主义形式开始扎根。革命爆发了,人们感受到了对新权威的严格控制。极权主义社会的兴起,然后被彻底摧毁,或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资本主义经历了200年的上升趋势,现在看来,这只是一种让社会成为某种工业机器的方式。人们迫不及待200年的高度发达世界。在朦胧的生活方式中,到处都有少数民主。各种权威以看到,各种权威手段和暴力手段已经成为范围内的一种整体手段,形式上已经成为一种分层手段。人性本身现在就在我们面前。无论哪个极端的超级大国,他们都在努力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具有惊人的协调能力和巨大的规模。如今,历史的面貌日新月异,让人感到无能为力,难以根据过去所珍视的价值找到方向。过去珍惜的价值是什么?即使在恐慌之前,人们也经常觉得老派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已经瓦解,但新的萌芽仍然模棱两可,导致道德障碍。当普通人突然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时,他们有意识地无法应对;他们无法理解时代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出于自卫,他们在道德上变得越来越麻木,试图完全成为自己的人。有什么奇怪的?他们逐渐感到陷阱。有什么惊讶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在这个事实时代,信息往往主导着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超出了他们的吸收能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思考的技能,尽管他们获得这些技能的努力往往耗尽了有限的道德能量。他们需要的,他们觉得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发展理性,从而清楚地总结周围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我的想法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我们越来越期待这种心理素质,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注:以上摘自本书第一章的承诺。————————————–原作名:TheSociologicalImagiatio作者:[美]C.赖特·米尔斯译者:李康/李俊鹏评分:9.1在充分批评了社会科学的几种流行趋势后,本书从人类多样性、历史应用、理性、自由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作者认为社会科学的学术方式,从而强调了社会学想象力的意义。...

    2022-04-04 萌芽首领是谁 萌芽作者是谁

  • [每天读本书]《利维坦》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

    《利维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宣布了作者的完全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颗粒组成的,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是永恒的,既不是人类创造的,也不是人类可以消除的,所有的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然后他从人开始,指出人类的生活只是四肢的运动;作为一种自然生物,人类的自然本质首先是自我保护、生存,因此自私、恐惧、贪婪、残忍、人们防范、敌对、战斗,像狼和狼一样处于可怕的自然状态。第二部分是书的主体,主要描述了人们在不幸生活中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都有渴望和平稳定生活的共同要求。因此,出于人类的理性,人们同意相互签订合同(信用合同),放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并将其委托给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集体(如议会)。这个人或集体可以将每个人的意志变成一个意志,并将每个人的个性统一为一个人格;每个人都服从他的意志和判断。据说这样签订的合同称为社会合同(也称为信用合同或联盟合同),这个人或这个集体是主权人,一群通过社会合同统一在一个人格中的人形成了一个国家。霍布斯说:这是伟大利维坦的诞生——以更受尊重的方式,这是生活的上帝的诞生。(见本书第十七章《国家的诞生》)此外,它还讨论了主权人的侵略——至高无上;国家制度的最佳形式——绝对服从;人民的劳动生产。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己统一的教会,批评教皇拥有超越世俗政权的权力。他用儿子的矛攻击儿子的盾牌,列举了圣经条款,指责教义的荒谬,坚决主张教会必须屈服于世俗政权,只能作为政权的辅助机构,从而从根本上否认所谓的教皇没有过错。第四部分《黑暗王国》主要针对罗马教会,揭露了罗马教会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丑陋行为,使上帝的圣洁尊重和教会的威严和神秘在霍布斯的作品中黯然失色。他甚至呼吁教会部队退出大学,使大学教育摆脱教会的控制和影响,甚至在婚姻中履行宗教仪式,这也是他所反对的。这些意见可以在300多年前提出。我们不得不说,它们有远见现实意义。纵观霍布斯书的内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第一,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就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论,他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占有继往开来、不可否认的重要地位。唯物主义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国和古希腊、古罗马;二是近代唯物主义,或曰唯物主义的复兴,就是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之后,才在人类历史上确立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霍布斯是继培根之后现代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培根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也是霍布斯唯物主义的先驱。霍布斯继承了他,系统化了他的唯物主义,并将培根唯物主义的机械理论发展到了极致。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了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并发挥了它的战斗一面。虽然霍布斯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但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孤立和不相关的。他的机械理论突出表现在他试图用普通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上的所有现象,所有的运动都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在方法上,他特别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几何方法,甚至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政治现象,这使他对世界的理解不仅狭隘、片面,而且经常陷入错误。在理解理论上,霍布斯不仅属于英国的经验主义,特别是几何方面的应用,而且将数学方法生搬到政治现象中,这使他对世界的理解不仅陷入狭隘、片面,而且往往属于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第二,根本否认上帝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本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为真理的信仰,从而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这是霍布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霍布斯恢复并发展了古代的无神论思想,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有形的,上帝或上帝既没有形的,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也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如果有人争论说上帝是一个无形的实体,那就是胡说八道,就像所谓的灵魂不朽和地狱炼火一样荒谬。上帝或上帝只是由神学家捏造和想象来愚弄人们。因此,既然上帝根本不存在,它怎么可能是最终原因呢?同样,他认为宗教没有现实的基础。宗教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恐惧和无知,宗教的创造者也利用这些缺陷来欺骗和控制人们。霍布斯在猛烈抨击教会的腐败和堕落后,斥责教皇和教士无异于魔鬼和恶鬼。他指出,无论是国家还是教会,它的权力都不是来自上帝,教会从来没有理由掌握独立于国家甚至超越国家的权力。相反,教会只能依附于国家,就像道德一样,只有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只有国家允许和同意的信仰才能成为宗教。在他看来,宗教是为了国家统治的利益和向人民灌输对权力的恐惧和服从而存在的价值。可以看出,霍布斯无情地把上帝从天堂拉到地上,把至尊变成虚幻,把教会贬低为国家的附庸,用人权反对神权,一举粉碎了几千年来囚禁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启迪新思想、新科学,迎接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第三,从政治理论的角度来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利维坦可以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媲美。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有苏格拉底,在霍布斯之前有马基雅维利,但他们在系统、深度和广泛的理论上都优于他们的前任。因此,如果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那么霍布斯是现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是值得的。古代政治学一直与伦理和道德相结合。大多数思想家强调,人们生活在国家是为了寻求良好和道德的生活,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奴隶主的思想家。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代表了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以完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形式发言。霍布斯和其他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在摆脱了神学观点后,开始从人的角度观察国家,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事物,从理性和经验中提出了一些规律,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是从他的人性观和自然法学理论两个起点推导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自私、残忍和好斗。因此,在原始时代,在社会和国家之前,人们处于一种充满斗争和恐惧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由自然法控制。所谓自然法,是一种合理的规律或规律。例如,每个人都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寻求安全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然赋予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由于自然状态像虎狼一样悲惨可怕,在人类理性的驱使下,人们要求摆脱它,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他们相互签订了社会合同,愿意放弃原有的自然权利,并将其委托给统治者或主权人(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从那时起建立了一个国家。因此,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图创造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合同创造的。君主权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人民转让和委托的。换句话说,国家只是一个人工模拟制度的灵魂。因此,创造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人工模拟和幸福的灵魂。从上面可以看出,霍布斯在理论上批评了封建制度,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他的时代和阶级属性的局限性,以及他矛盾主张的本质。虽然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但他的机械论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他将所有物质运动归因于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甚至用数学(几何)解释一切,包括解释社会和政治现象,最终使他的社会观成为理想主义。自然法学理论、自然状态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作为他的社会和政治理论的基础,是违反历史真实和非科学的。对于神学、宗教和教会,虽然他采取了彻底的批评态度,否认了上帝的存在,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指控了教会的罪恶,但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利益,他仍然主张保留宗教和教职员工,使他们成为国家精神统治人民的辅助工具。他还提倡宗教自由,但强调必须在国家同意的宗教中自由选择。霍布斯的人性观和据描述的自然状态,虽然他认为是野蛮人和原始时代,但实际上是现代人,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农民羊吃时代,以及资产阶级之间的竞争、损害他人,贪婪的丑陋行为,所以霍布斯把资产阶级阶级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性。当他通过签订社会合同来证明国家的起源时,虽然主权人的权力是人们同意授予的,但他强调人们一旦授权就不能后悔,否则,逻辑上是不合理的,道德上是不公正的,法律上是不允许的。同时,一旦主权人获得授权,他的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可转让的。人民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即使对暴君来说,人民也没有反抗和革命的权利。在政治制度上,虽然他推翻了君主制的上帝授权,但他努力证明了君主制的绝对权威。但他坚决地解释了君主制的绝对权威。从上述方面来看,他在资产阶级方面的独特立场,结合他认为克伦威尔当权的政府是他欣赏的理想政治形式,他不依恋与英国旧王室的关系,不是国王保护派,在经济上,他提倡发展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劳动致富,政治厌恶动荡,特别是当时,英国的掘地派发起了一场充满活力的贫民运动和其他客观情况来分析,霍布斯提倡的绝对君主制只是以君主制的形式实施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虽然形式是旧的,但内容是新的。综上所述,霍布斯是英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忠实代言人。一方面,他对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攻击,试图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经济权利。另一方面,他极度害怕被篡夺革命果实的人。他毫不犹豫地从许多方面论证,资产阶级应该以绝对集中和强大的主权精心预防和镇压群众运动,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人民的革命权利。虽然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但当时弥尔顿、哈林顿等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充分展现了这种两面性,但霍布斯反人民的面貌特别犀利和暴露,使他的进步自然观与反动的政治观极不协调。注:以上摘自本书出版说明。————————————–原作名:Leviatha作者:[英]霍布斯译者:黎思复/黎廷弼评分:8.7所谓的利维坦是圣经中提到的一个强大的野兽名字的音译。霍布斯用它来命名这本书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这表明利维坦主要是霍布斯对国家理论的专注。利维坦具有非凡的逻辑和想象力,使政治哲学得到了逻辑和严格的系统发挥,成为世界的名称。...

    2022-04-04 霍布斯利维坦的主要观点 霍布斯利维坦指什么

  • [每天读本书] 从《乡土中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

    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学习时,他的导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中国农村的调查材料非常感兴趣,并指导他在1938年写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也被称为《江村经济》)。费孝通回国后,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指示,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当地中国是农村社会问题的结果(家庭问题的结果是生育制度),据说甚至标题也是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在费孝通的代表作中,江村经济是一项微型社区调查,是社区研究的开端:地方中国是社会结构分析,偏向于一般性质,理论上总结和启发实地研究。从江村经济到地方中国是费先生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分析。这一学术背景的演变代表了他为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两项实际工作。生育制度代表了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地方中国则属于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比较研究范围,这无疑是后者更广阔的视野和模式。《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私人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诉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14篇论文。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类比,一切都是以时空条件为转移的,从结构、道德、法律、法律、家庭、权力等方面来看。这本书的后记几乎是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孝通对自学的认知,这有助于理解这种工作和他的学术思想。虽然《地方中国》篇幅很小,但提炼出来的问题高度概括,视野开阔,见解精辟,点睛之笔颇多,令人耳目一新,学术气魄和学术见解可见一斑。文字不是以气势压人,而是平易、简洁、活泼。除了费孝通出色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外,他也是由于他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理解和感受。他不以先进/落后的刻板印象来看待城/乡和中/西的文化差异。同时,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可以预见,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几千年来,地方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即使读者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今天阅读这本书,他们仍然可以受到启发。可以说,它仍然是读中国的优秀读物,也是所谓学术普及读物的最佳例子。《地方中国》收集了费孝通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大学教授农村社会学的讲义。当时,他按照《世纪评论》杂志的约定分期连载,然后在上海观察社组织的观察系列社组织出版的观察系列中出版。1985年,《地方中国》在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并在未来生产了多个版本。这本书的重新出版,基本上是1985年三联书店版,除了基本的纠正,试图保留原来的外观。注:以上摘自本书写在前面。————————————–作者:费孝通评分:9.2《地方中国》一书是费孝通的著名作品之一。作者试图深入分析中国地方社会的结构,简单地讨论了结构的组成、功能、操作系统等,展示了社会结构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语言流畅,易于理解,但它所包含的真理发人深省,今天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社会学。购买电子书...

    2022-04-05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经典语录

  • [每天读本书]《格调》社会等级表象观察指南

    在经历了多的变化、磨难和不幸,今天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1999《风格》一书首次在中国出版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参与其中。争论的焦点是:这是中国人的真实问题还是假问题?12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一方面,粗俗的习俗仍在以各种形式传播,80年代美国观察到的所有社会水平符号在今天的中国仍然猖獗,爬上财富阶梯顶端的人炫耀财富,形式更加极端。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平,社会生活的重点正在转变为追求公平和正义。如果人们甚至买不起房子,他们还能谈论生活方式吗?中国的变化太快了,没有什么可以长期保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品味。然而,无论生活变得多么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仍然希望他们的言行更体面,生活更有趣,更丰富和充实。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无论生活的压力有多大,都无法被摧毁。所以风格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和自己形象的人,无论你有多少钱,或者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尽管媒体沸沸扬扬,但我曾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一位朋友告诉我,至少有两件事因为《风格》的出版而衰落,一件是保龄球,另一件是挂在汽车后窗上的毛绒玩具。目前,无论保龄球和后窗毛绒玩具的风格如何,保龄球肯定不如户外运动有益健康;然后在窗户上悬挂太多异物无疑会遮挡后视镜所需的视线,容易造成车祸。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事情因为风格而变得时尚:因为福塞尔观察到球的尺寸越小,就越被认为是风格,所以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富人玩高尔夫球。在许多比较中,我观察到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改变住宅品味方面的不懈努力。今天,你很难在中档以上的住宅区看到笔直的道路。这条小路正变得越来越弯曲,常绿树无法解释地消失在建筑中。当我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时,它被定位为社会学中的大众读物。今天,回顾过去,这本书的定位比社会学书籍要复杂得多。它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经济学甚至政治学元素。这些元素包裹在生活品味的外衣下,巧妙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事实上,这种复杂的定位不正好对应着中国社会秘密多变的价值取向吗?我甚至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本书将继续磨练我们的生活智慧。注:以上摘自本书译者序。————————————–原作名:Cla:AGuidethroughTheAmericaStatuSytem作者:[美]保罗·福塞尔译者:梁丽真/乐涛/石涛评分:7.3等级是一种刻意忽视或不可否认的现实,不仅体现在外表、服装、职业、住房、餐桌行为、休闲方式和谈话上,还体现在你能挣多少钱或多少钱上。等级是一系列微妙事物的结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微妙的品质确立了你在世界上的地位。评价等级的标准不仅仅是财富。风格、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机智幽默的写作风格,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社会社会水平现象,并对369等人的品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引起了笑声和灵感。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许多描述都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各种生物,因此这本书也可以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镜子。...

    2022-04-05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 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 [每天读本书] 《无缘社会》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

    没有社会,日本。这次采访的开始源于遇到一个无助的人。这名男子在50岁时失去了劳务派遣工作,被赶出了被派遣公司用作宿舍的公寓。他找了半个多月的工作,晚上住在桑拿浴室或胶囊酒店。最后,他没有找到工作,所以他不得不沦落到街上。当时,雷曼的冲击只持续了三个月。正是2008年12月的冬季,这名男子晚上睡在东京中央新宿的公园长凳上。新年过后,1月的一个晚上,当我们去参观他每晚必须在公园里的长凳时,他双手拿着塑料伞颤抖。天气很冷!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想听听人声,不管是哪个歌手。那人喃喃地从背包里拿出收音机。我的朋友,只有这台收音机。为什么这个人一失业就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家人朋友的人缘帮不了他吗?他的家乡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吗?没有人帮助他吗?现在,穷人满街都是。如果这些人有一点差距,他们就会暴跌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听着他们的谈话,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联系。每当一个人去面试,他都会说同样的话:我不想给自己的事情增加更多的麻烦。虽然这个人没有家,但他没有得到生活救济,但他仍然在找工作。他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气馁,也不想依赖任何人。所以,所谓的联系或命运并不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采访小组成员心中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消除。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象征着联系有多脆弱。因此,日本社会的无助日益增多。我们希望日本是一个一个人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一个人能安全迎接死亡的社会。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采访是为了找到答案。2008年底,劳务派遣结束这句话在各种媒体上大受欢迎,非常热闹。东京都中心的日比谷公园笼罩在一种奇怪而热闹的氛围中,是非营利组织和工会为无房可住的失业者发起的劳务派遣员工辞旧迎新部落活动。大锅里煮着春面,锅前排着近500人。说我的朋友只有这台收音机的人在公园里遇到了我们。除夕夜,石田军(笔名)步行来到劳务派遣员工部落。他说,三周前,劳务派遣公司单方面暂停了与他签订的劳务派遣合同。石田军眯起眼睛,高兴地吮吸着味噌汤,脸被热气蒸湿了。我们和他约好了面试时间,想听他仔细谈谈为什么不向任何人求助,怎么会突然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在约定的2009年1月3日,石田君从劳务派遣部落消失。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在公园里四处寻找,但我们还是找不到他。谁知道两天后,石田君自己打电话,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给了他一张名片。令人惊讶的是,石田君又过着露宿的生活。我们再约个时间见面吧?我们问他。当石田军出现在高田马场轨道交通站后面的会议地点时,除了头发稍长一点外,他的身体也很干净。他看不出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在劳务派遣部落领了衣服,所以我有更多的行李,现在就是这样。他背着背包,双手抱着两个旅行袋。我们走向没有人的公园。你怎么离开劳务派遣部落?听了我们的询问,石田君愤怒地说:因为他们让我们都申请生活救济,我不想接受救济。你看,我才51岁。我能完全做到。工作和养活自己不是很自然吗?当然,如果你能给我钱,你当然想要,但我想如果你拿了一次钱,你可能再也离不开生活救济了。虽然我们理解他的心情,但我们反复问他为什么不申请救济。因为获得生活救济可以保证有公寓住。那时候你不能再找工作了吗?这么冷的天,在街上流浪也找不到工作吧?说着,石田君谈起了自己的过去。在漫长的回忆故事中,他的语调充满了怀旧,间或夹杂着一点怨恨。从东京一所私立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食品公司工作了近20年。在泡沫经济中,公司的利益飙升,工作真的很高兴。但后来,该公司的业绩下降了,我不得不接受买断的条件。当我退休时,我认为下一份工作总是有办法的。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根本找不到正式的工作,但我至少已经在劳务派遣公司注册了。现在也是啊,虽然现在没有工作,但我认为如果你去找它,它仍然应该有。你最后一次工作是什么时候?去年12月中旬,我在钢铁联合企业的工厂清理了铁储罐。我没有放弃。今天早上,我还拿起一份体育报纸,按照上面招聘栏上的号码打电话。但当我说我50岁时,对方甚至没有让我去面试……但我还是没有放弃。说到这里,石田君从旅行袋里拿出鱼粉拌紫菜。这是劳务派遣部落收到的鱼粉和紫菜的混合物。只剩下一点了。我现在正在喝公园里的水。之后,石田军的语气充满了决心,坚定地对我们说:我没有钱和时间,流浪,体力会下降。我明天又要开始找工作了。无论我在哪里,只要我有工作,我都会一言不发地立即这样做。就这样。石田君告诉我们,为了御寒,他每天晚上都要不停地走路。他的鞋尖坏了,他可以看到黑脚趾甲露在外面。为了感谢他的采访,我们提议邀请他去一家专卖套餐的小餐馆吃饭。他被我们拉了进来,吃完饭就辞职了。当时,石田军一再郑重地点头说:吃完这顿饭,我又有精神了。我明天就能找到工作。请等我的消息!然后他去了他一直呆着的公园。这一天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石田君。我们后来去了公园好几次,去了石田君下雨时一直躲在里面的图书馆。我们还分别去附近的其他公园搜索了很长时间。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找到石田君。我们已经找到了所有可能找到他的地方。目前还不清楚。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我们不知道石田君的下落。我们也家可归的非营利组织寻求帮助。我能理解你担心他的心情,但即使你去找他,你也找不到。回答我们的是非营利组织中负责在公园做饭的志愿者。他淡淡地说:如果你死了,你就找不到了。哦?怎么找不到?不知道他的名字吗?他不是无亲无友吗?如果他再次死在路上,他将成为路上的死者。“在途……死亡者?”在国家发行的政府公告上,每天都登载着无依无靠的身份不明者死亡的消息。这种政府公告在因特网上也能找到。从此,在网上浏览“在途死亡者”的信息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然而,连续看了几天这种信息之后,我们才开始明白了“没法找”这句话的真正含意。因为报道中并没有可作为线索来确定死者身份的详细描述,短短几行字只记载了死者的性别、服装与死亡原因。找不到石田君的线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每个人都认识几个下落不明、生死不确定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注:以上摘自本书介绍。————————————–原作名:没有社会作者: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译者:高培明评分:8.4本书系NHK电视台高级采访记者作品集。采访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死亡。老年人、儿童、失业、未婚、城市化创造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活着,没有联系,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孩子,没有回家;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没有人索赔他们的尸体,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生活被总结为几个字,他们被称为死者,他们的社会将逐渐从命中注定的社会到命中注定的社会。日本每年有300002000人走上无缘无故死亡的道路。在他们中间,有些人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但他们一夜之间成了街头流浪汉的工人阶级。有一个旅行者,一个未婚的女人,一个孩子远离他们的空巢老人,一个年轻人从来没有在网上交过朋友,社会联系越来越脆弱,甚至是普通家庭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孤独死去的阴云。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播出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笔记合成本书,向大家展示当今社会不受关注的人的临终悲剧,呼吁社会提醒和反思。因为当这些死者的身份逐渐清晰时,我们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2022-04-04

  • [每天读本书]《身份的焦虑》渴望得到社会认同

    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担忧。无论我们是一帆风顺,一步一步上升,还是困难,河流和世界,都很难摆脱这种麻烦。为什么身份问题会让我们睡觉和吃饭?原因很简单,身份决定了人类的温暖和温暖:当我们平静时,其他人微笑;一旦被清扫出去,只会让人们喝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失去身份,如果我们意识到别人不太喜欢或尊重我们,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地充满他人的爱来保持形状,而其他人对我们的忽视将很容易被打破。因此,只有外界尊重我们的迹象才能帮助我们对自己获得良好的感觉。身份焦虑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在饥饿的岁月里,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历史证明,当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时,身份焦虑就会滋生。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成就与被认为是同一水平的人进行比较,身份焦虑就诞生了。打开报纸,发现熟人的照片(这足以破坏你整个早上的心情);你的朋友兴奋地告诉你一个消息(他们晋升,他们即将结婚,他们的书在畅销书名单上),因为他们天真,甚至有点虐待性地认为这是个好消息。在晚会上,有人用力握住我们的手,问我们在做什么,他筹集资金刚刚开了一家新公司:每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都担心自己的身份。如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因为每个人似乎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性成功、经济成功和职业成功)。如果我们想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待更多。我们一直被成功人士的故事包围着。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时代,人们的主导思想完全相反:对生活的低期望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明智的。只有少数人决心追求财富和成就。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知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奴役和顺从。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太可能爬上社会的顶端。我们很难与比尔相处·盖茨的成功,就像一个17世纪的人想要得到路易14的权力一样。然而,不幸的是,人们现在认为这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这个想法来自于每个人阅读的杂志。事实上,如果没有人全力以赴去实现这一切,那就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富人也会被身份焦虑所困扰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和他们地位相同的人。我们所有人的做法都是一样的,所以即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人都富有,我们最终也会感到一无所有,空手而归。不是我们不知道好坏,而是因为我们不以古人为参考来判断自己。与古人或其他地区的人相比,财富并不能让我们快乐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当我们和同龄人一起长大,一起工作,熟悉的朋友,或者在公共场合与那些有身份感的新知识相比,如果我们有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的东西,我们才会认为我们很幸运。因此,获得成功的最好方法是选择一个稍逊于自己的人作为朋友……毫无疑问,对身份和地位的渴望,就像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激发潜力、完美力量、防止离经叛道的有害行为,增强社会共同价值的凝聚力。正如那些成功的失眠患者一直强调的那样,只有焦虑的人才能成功,这可能是合理的。但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同时质疑它。我们渴望获得地位和财富,但事实上,一旦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糟。我们的许多欲望总是与我们真正的需求无关。过多地关注他人(那些不会出现在我们葬礼上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会破坏我们短暂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如果我们不能停止担心,我们会用生活中很多时间担心错误的事情,这是最痛苦的事情。治疗身份焦虑没有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和讨论它。这就像气象卫星发来的热带暴雨报道。气象卫星不能阻止暴雨,但它提供给我们的地球图片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暴雨的来源、强度和结束时间,从而减少我们在灾难面前不知所措的感觉。一旦我们理解了身份的焦虑,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忽视和亲密朋友的成功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只是痛苦和内疚。注:以上摘自本书中文版序言。————————————–本书书摘:其他人如此关注我们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有一种固有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隐藏在我们心中的恐惧实际上是势利的唯一根源。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不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完全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人类价值。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的许多欲望总是与我们的真实需求无关。被别人关注,被别人关心,得到别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获得的价值。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贫穷是精英崇拜社会的耻辱。我们期待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永远有一个未达到的梦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和悲伤人类的势利倾向,而不是因为对尊严的渴望而感到沮丧和深深的恐惧。傲慢的背后无非是恐惧。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要想尽办法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如自己。————————————–原作名:StatuAxiety作者:[英]阿兰·德波顿译者:陈广兴/南治国评分:8.2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成功人士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焦虑。但是谁真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聪明的德波顿做到了,他第一次带领我们面对这个人内心的焦虑情绪。德波顿引用艺术家、思想家和作家的观点和作品,分析身份焦虑的根源,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角度探索缓解和释放焦虑的方法。...

    2022-04-03

  • [每天读本书]《疾病的隐喻》揭露疾病的社会属性

    桑塔格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突然对疾病隐喻感兴趣,并有自己的个人经历。她患有癌症。在多年的治疗中,她不仅要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象征性的压力。在她看来,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致命,因为它以道德判断的方式羞辱了病人。《隐喻性疾病》发表在桑塔格癌症康复后,当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病时,桑塔格发现了古代隐喻的幽灵,并写下了艾滋病及其隐喻。这两篇文章不是关于疾病的医学论文,而是关于疾病的意义和隐喻的文化批评论文(考虑到桑塔格不喜欢高堂讲义论文,更愿意使用片段写作,论文一词不是一个合适的名字),是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批评,或者他们揭示疾病(当然,不仅仅是疾病)的隐喻思维方式。正如桑塔格在书的结尾所说:让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特别能给人们带来解放,甚至带来安慰。然而,要摆脱这些隐喻,仅仅依靠回避是不可能的。它们必须被揭露、批评、仔细调查和耗尽。因此,患者及其亲友、道德家、医生、卫生官员、意识形态家、诗人、小说家和其他普通读者将以不同的心情阅读这本书。其中一些是疾病隐喻的制造商,一些是用户,一些是传播者,一些是受害者。这两篇文章之所以没有发表在《柳叶刀》等专业医学期刊上,是因为它们的潜在读者不仅仅是医学界的人。毫无疑问,大规模传染病不仅是一种医疗事件,更是一种文学事件、道德事件和政治事件。此外,它们也是经济事件。刚刚过去(它还会回来吗?对了,译者翻译这本书时,恰逢SARS肆虐北京,本书为翻译观察流行性传染病的社会层面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SARS,例如,历史上任何大规模传染病的重演都是一系列戏剧性的——然而,在一个科学发展到准确预测一颗离地球很远的彗星到达地球的准确时间的时代,一个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大规模传染病永远不会消失的时代,SARS病毒就像一个来来去去的幽灵,强化了它的神秘性,神秘性是隐喻的滋生地。同时,这个科学至上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可控性的时代,所以对那些看似不可控的东西表现出非科学的态度。一方面,试图消除歧义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试图找到隐喻思维的意义:前者试图创造一个只有事实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曾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玻璃展厅为隐喻,称为无人居住的水晶宫),但后者试图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宗教、道德、文学等)来取代这个事实世界。当然,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两者的分裂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工业革命和19世纪初的浪漫时代,这两种文化分别找到了最雄辩的意识形态家。然而,在两种文化的分裂背后,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分裂,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分裂。在与资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经济领导失败后,贵族发现他们的真正社会优势在于文化培养,虽然这种培养仍然是贵族阶级的审美理想和伦理寄托,充满了道德和审美贬低其他阶级的等级制度,但为了赢得与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的战争,它出现在普世主义的面前,不那么有阶级意识的人或处于政治无意识状态的人接受这些陈作为不言而喻的东西,他们的头可能充满了这样的陈词滥调。因此,结核病已经成为一种高贵的浪漫疾病,痛风已经成为一种资产阶级疾病,更不用说中风和癌症了,好像疾病也有阶级和不同的审美水平(当然,疾病是阶级的,但这只是经济阶级医学表现,道德、审美阶级不是一回事,但被认为是一回事)。然而,疾病隐喻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美学和道德领域。它经常进入政治和种族领域,成为处理国内外反对派、对手、异子或敌对力量的最方便的修辞工具。注:以上摘自本书翻译卷首语。————————————–摘自本书:许多可能是倒错的欲望被合理化,并代化为文化上的虔诚。《魔山》中的冷嘲热讽大多是针对汉斯的·卡斯托普去的,他是一个古板的市民,却染上了艺术家专利的疾病。结核病的一些特征被赋予了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患者被认为是一个情绪起伏的人,狂热而不顾后果,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无法忍受这个粗俗而普通的世界。其合法性、正义性和自我正确性是基于他人的非法、非正义和荒谬,而评价他人的非法、非正义和荒谬的规模只是其自身的合法性、正义和自我正确性。这是一种循环论证法,它吸引了人们的政治无意识,并有意识地培养了人们的政治无意识(或非常理性地培养了人们的非理性)。结核病是势利者、暴发户和爬上去的人优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一方面,试图消除歧义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试图找到隐喻思维的意义:前者试图创造一个只有事实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曾以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玻璃展厅为隐喻,称为无人居住的水晶宫),后者试图取代意义世界(宗教、道德、文学等)。任何一种被当作神秘物对待的疾病,即使不具有传染性,也会在道德上感到传染性。它也是一种描述情感的方式——将其归咎于客观、生理上的颓废或松懈状态,以摆脱责任。————————————–原作名:IlleaMetahoradAIDSadItMetahor作者:[美]苏珊·桑塔格译者:程巍评分:8.4《疾病的隐喻》一书包含了桑塔格的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和《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评了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解读中逐步隐喻,从只是一种身体疾病转变为道德批评,然后转变为政治压迫的过程。这篇文章最初连载在《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其巨大的反响,这两篇文章在几年内多次集合出版,成为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

    2022-04-04

  • [每天读本书]《美妙的新世界》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五幕第一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美好的人!人有多美!啊,美好的新世界里有这么优秀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用她的嘴赞美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而优秀的,这让人们感到惊讶。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为书名有不同的含义。虽然他的新世界有着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人们除了工作之外,还在玩耍,但这幅画远不美妙。这本书的初始版本是1932年,15年后,即二战后1947年。作者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并提出了他写这本书的想法。他说:原子能的释放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影响最深远的终极革命。真正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身体上进行。他的书描述了这样一场在人类的灵魂和身体上进行的革命。在书中的新世界里,革命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从遗传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培养人,划分α、β、γ、δ、ε五大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伊普西龙,大致相当于英语A,B,C,D,E。)阿尔法是最高的,贝塔是最低的,伊普西龙是最低的。每个种姓都分为加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贝塔加、伊普西龙减等,将社会分为十多个种姓。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在胚胎期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征,预定了该人未来的命运。如果有些适合在热带高温下炼钢,有些适合在太空中修理宇宙飞船,有些适合作为社会领袖,有些适合挖沟。阿尔法和贝塔是高种姓,伽马、德尔塔和伊普西龙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的工作。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骄傲、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简单的任务,生活在混乱中。它们繁殖很多,受精卵可以培养几十个以上的孩子,从头到外表,都有种姓的特征。不同姓氏的人有不同的待遇。低种姓的人都住在大营房里,有不同颜色的制服作为标志;高种姓的人住在小房子里。社会是基于无数的低种姓,高种姓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报纸是根据种姓出版的,最高种姓的报纸每小时出版一次,最低种姓的报纸使用单音节词。这是出生前的阶级划分,区别是从胚胎期开始培养的。2、潜意识教育:有两种,一种是睡眠教育,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刺激,从童年开始,使人们从小就安于自己的地位。睡眠教育是在孩子们入睡后进行的。例如,贝塔孩子们在睡眠中听到的教育是:我很高兴我是一个贝塔,阿尔法太难了,伽马、德尔塔和伊普西龙太穷了。条件反射刺激培养人们的爱与恨,如噪音和电击,让孩子们总是害怕和憎恨花和书。因为喜欢花会导致喜欢自然,自然不收费,会影响社会消费;喜欢书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导致错误的想法。睡眠教育和条件反射的培养方法非常简单、重复、重复。一个事实或一种刺激在几年内重复到6万到7万次,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心理潜力。新世界相信一个理论:道德教育不能诉诸理性。所以它们都是潜意识地进行的。3、满足欲望:不但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欲望,而且满足玩耍的欲望,包括看感官电影、听“色唆风”音乐、旅游、游戏和无限制的性生活。每个女性和男性彼此相属,可以自由享有彼此的肉体,但反对固定关系。提倡避孕,怀孕后立即人工流产。因此“父亲”和“母亲”都成为猥亵的字眼,人们听了会非常难为情。家庭被描写为肮脏的兔子窝,散发着恶臭。一切欲望都给予满足,不让产生激动,据说如果人不会激动,社会也就不会动荡。4、切断过去:关闭博物馆,摧毁所有纪念建筑,禁止150年前的所有书籍(转换为2058年)。总统在报告中除去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所有人类文化;除去了自古以来激励人类向上的爱、家庭、友谊和人类感情,因为它们会使人们兴奋和不满,危害社会稳定。这样,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上面给予的,每个人都满足了现状,谢谢幸福的皇帝。总统警告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不容易。经过九年的战争大屠杀和大英博物馆对知识分子的大毒杀,社会实现了今天的局面。总统的结论是:幸福和美德的诀窍是爱你必须做的工作。5、煽动麻木:这是最甜蜜的幸福剂,也是最温和的镇压剂。心情不好,吞下麻烦;严重的麻烦,更多的麻烦,进入麻烦节;社会动荡,有麻枪,无论多么混乱,喷一剂,暴乱者睡着了,醒来后不能捣乱。随着麻烦的煽动,任何骚乱都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新世界的总统说:没有眼泪的基督教就是这样。有了这五项措施,社会将是稳定的,生活将是美好的。佛教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烦恼,都被消除;儒家的世界为公、一切;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提倡赶出诗人,老子提倡绝对的智慧;莫尔的乌托邦反对奢侈和奴隶,但大力提倡消费,只有那些遵守责任的幸福的人;F.培根的科学预测:活体解剖学、植物嫁接、人工香味、电话、飞机、潜艇、视觉幻影只是小菜一碟,不仅实现了,而且大大超过了;欧文的新和谐村需要艰苦的工作,但这里的工作并不困难。所以新世界的总统自豪地说:天地之间有一种哲学家甚至没有想到梦想……这就是我们的现代世界。你看他有多自满!新世界最革命的革命似乎创造了一个极乐的世界,对吧?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们的印象远非如此。注:以上摘自本书翻译后记。——————-原作名:BraveNewWorld作者:[英]阿道司·赫胥黎译者:孙法理评分:8.7这本书主要描绘了在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们的人被机械剥夺了。处于幸福状态的人在工业婴儿房里生产几个姓氏,接受各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他们有稳定和无限的自由,但他们失去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是悲伤和悲伤。偶尔怀疑或叛逆的人被视为不稳定因素,放逐偏远地区。...

    2022-03-30 莎士比亚的姓 莎士比亚是名字还是姓

  • [每天读本书]《社会契约论》你和社会有个约定

    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卢梭就是其中之一。社会契约论是卢梭对社会的一种想法。他在书中指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而不是人与政府的契约。这一思想建立了人权的概念,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形成。从社会契约论中可以看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因此需要限制合同和责任。社会契约理论提倡人们应该放弃自然自由,以换取合同自由。什么是自然自由?自然自由是指人们为所欲为的自由,包括出售自己的自由权。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责任和权利并不明确。然而,当自然自由转化为合同自由时,可以形成一种社会秩序,明确划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需要遵守合同的条件或限制,如尊重社会上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护每个人的私有产权,公民可以获得平等的合同自由,但人们变得相对不自由(事实上,放纵一词应该被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平等的概念在合同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通过合同限制人性,实现公民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契约是保护人权利和限制人性的规则,造成了另一个问题。社会契约应该如何产生?社会契约是追求共同利益,因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很多事情都没有保障,比如人身安全、私有财产等。社会契约是指保护所有人利益和自由的协议。虽然人的行为服从于契约,但只要人进入社会状态,人就可以有一个平等的基础来索什么是正义和道德,而不仅仅是为了权贵。那么,社会契约论如何划分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呢?卢梭当时解释说,主权在民。他认为公民是社会的主权人,主权人和政府需要一个代理人,也就是议员。议员不代表公民,只是公民的代理人,所以代理人没有自己的权力。他的权力来自公民的授权。他还认为政府不是公民的主人,政府的行为只能遵守当时的社会契约。由此可见,卢梭认为议员和政府都不能有权侵犯公民。他们只能遵守公民的主权。正是这种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和价值的形成。卢梭提倡人的自由是一种人才人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契约下拥有,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一些人更自由。卢梭在出版社会契约论后流亡到英国。说实话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有很高的代价和惩罚吗?社会契约论是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虽然民主制度在不断进步,但人们的思想真的变得民主了吗?注:以上摘自网络。——————-原作名:DuCotratSocial作者:让-雅克·卢梭李平脱评分:9.1社会契约论出版于1762年。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人民的公共意志。他提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一切都在枷锁中。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份社会合同。在社会合同中,每个人都放弃了自然自由,获得了合同自由。他的社会合同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大英帝国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宪法都反映了社会合同理论的民主思想。购买电子书...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