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中等》华图教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中等》【作者】华图教育编著【页数】196【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2-2483-0【价格】85.00【分类】中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教材【参考文献】华图教育编著.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中等.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图书目录:《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中等》内容提要:《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中等》内容试读教育学框架0敕育与敕育学宏观教育原理0教育的功能②教育目的③教育制度中观教育系统0学生与教师教育学②课程0教学0德育微观教育实践②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目课外活动IME00时华凰数师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中等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知识拓展: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三结合被称为“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知识扩展: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但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的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基本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4(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武题再现(2020单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答案】C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各不相同。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在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但是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二)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四)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是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5·华图致师TEACHE度,HET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中等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试题再现(单选)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A.生物起源论B.交往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答案】C学说代表人物观点评价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学说宗教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错误观点,受当时人类起源问题上认朱熹皈依于神识水平的局限错误的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否认了利托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生物起源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沛西·能教育活动存在于动物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的目的性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米丁斯基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凯洛夫教育的产生是劳动客观条件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1.教育没有独立形态,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为了生活和生产。4.没有阶级性。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4.国家机器的出现。(二)古代教育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6···试读结束···...

    2023-05-05 教育学中等级和阶级的区别 教育学中等师范

  • 教育学》丛冰玉,陈鹏悦,吕蕊主编;潘守政,李惠娜,方治华,徐波,展海燕,王瑾,曹月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学》【作者】丛冰玉,陈鹏悦,吕蕊主编;潘守政,李惠娜,方治华,徐波,展海燕,王瑾,曹月副主编【页数】202【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1【ISBN号】978-7-5647-8407-2【价格】39.80【分类】教育学【参考文献】丛冰玉,陈鹏悦,吕蕊主编;潘守政,李惠娜,方治华,徐波,展海燕,王瑾,曹月副主编.教育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1.图书目录:《教育学》内容提要:《教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育学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作为未来的教师,首先应该深人了解教育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刻认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第一节教育概述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学习教育学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一、教育的概念什么是教育?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同仁都必须首先弄清楚的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以来,人们对教育这种现象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明。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其范围大体包括了今天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庸》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西方,教育原是“引导”“引出”“诱导”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发展。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靠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就是引导人增长自觉,达到纯洁无瑕。”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从上述简略的解说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尽管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经过长期的争议探讨,我国目前关于教育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有教育学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活动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也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但它们都是人们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朝着预期的结果和方向变化的过程。这里,我们在理解教育的广义概念时,应特别注意其专门的目的性。这是因为:首先,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不只是教育,各种社会实践都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但只有教育是以此为专门目的的活动,如把凡能增进知识技能的活动都称为教育,那就抹杀了教育与人类其他活动的界限。其次,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也不一定是教育。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发生关系的一切都可能对人的思想品德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只有教育是以此为专门目的的活动,如把凡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都称为教育,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与人发生关系的一切社会存在都称为教育了,这显然是不确切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教育,教育者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教师;教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预先有计划地选定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受教育者是经过专门组织的;教学手段是经过精心选择,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学校)中实现的。狭义上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等。此外,“教育”一词有时还作为思想教育的同义语使用。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永恒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是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起源于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正是由于劳动,才使猿的机体进化为人的机体,使手成为劳动的器官,使大脑成为思维的器官,使语言成为交际的工具。这些都为教育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并在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而年轻一代只有接受这些劳动经验,才能从事生产劳动,这就要求年长一代把劳动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便是教育的萌芽。在生产劳动中,人们不仅积累了劳动经验,而且也积累了生活经验。生产劳动,从来就是社会劳动,人们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生活习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年长一代也只有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年轻一代,才能使年轻一代投入社会生活,参加生产活动,这便是教育。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才能使年轻一代继承年长一代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延续下去。教育就是这样从原始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据《尚书·舜典》载,虞时即设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担负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责任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担负着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社会职责,是普遍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肯定教育的社会性,肯定教育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这就从根本上把教育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区别开来。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是错误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在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他指出:“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在低等人类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明确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又认为“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的教育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将人类的教育贬低为动物的本能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美国学者孟禄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但是,孟禄在批判利托尔诺时却又把儿童对成人的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说成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他指出,无论成人是否意识到,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他分析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用弓箭射击,如何加工被杀死的动物,如何烹饪,如何纺织,如何制作陶瓷。重复的模仿成功,使失败越来越少,这给予了在原始时代的儿童在技艺方面所获得的全部东西。孟禄的这种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实际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同样是把一种无意识的模仿的本能看作是教育的基础,否定了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性,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无法控制的对象。(二)教育的历史演进教育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教育就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把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大阶段。教育学1.原始教育人类社会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漫长历史时期,称为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按照原始公社的公有制来分配,人人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因此,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是。第一,形式简单。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第二,内容贫乏。最初是狩猎、捕鱼、采集野果、制造工具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现了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建筑房屋等;后期,由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也出现了军事教育的萌芽。第三,机会均等。由于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据考古学家考证,在原始人群居时期,一类是从事狩猎、捕鱼的成年男女,另一类是负责照管动物、建筑隐蔽场所的老人和儿童。老人对儿童、少年的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老人不仅把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而且还有意识地告诉少年儿童关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原始人群里,儿童被视为共有的,抚养教育儿童也是共同的责任和任务。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这两种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制度和组织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有了专门管理生产、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同时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样,社会上出现了剥削和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逐渐形成。我国的夏、商和西周就属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在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据我国《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有“庠”“序”“校”的教育机构,到了商朝和西周,又有“辟雍”“学”“泮宫”等学校的设立。西周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勃兴,孔子因办私学,并倡导“有教无类”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教育家。在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这与当时国家处于征战状态有关。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体格强壮的武士。斯巴达的儿童属于整个国家,奴隶主贵族子弟从7岁到18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此外,还必须学习骑马、游泳、击剑、唱战歌等。青少年在接受教育中,需要历尽艰苦,经受磨炼,如冬天光头赤足,睡觉不用被褥,挨打、受伤不能哭。18岁的青年,需转到高一级的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军事训练,年满20岁的青年,要开往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践训练,直到年满30岁,通过一定仪式,才能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全部教育历程至此结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雅典的教育是繁盛雅典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雅典教育内容比单纯实施军事体育训练的斯巴达教育要丰富得多,教育方法也灵活多样。雅典奴隶主贵族子弟中的男孩,7岁开始上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到十二三岁时,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同时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到了十五六岁,大多数青少年不能继续上学,少数贵族子弟可进入国家主办的体育馆学习。这个阶段主要从事军事体育训练,同时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艺术教育。文化知识主要是学习文法、修辞和哲学三门学科。雅典的教育制度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时期,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教育上的表现之一则是教育权被贵族所垄断,“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才能入校学习,劳动人民子弟只能通过父传子或师传徒的方式,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学校教育一开始,便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了他们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封建社会的教育。由于铁制家具的普遍使用,畜力用于耕作,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一地主和农民,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力比奴隶社会大大提高了,社会的财富和人类的经验也日益增多,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日益丰富。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在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上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以学校制度较为完备的唐朝学制为例来说,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人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通律学或书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此二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儿子。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这些学校的入学条件虽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由于名额所限,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的机会,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是无条件进入的。至于历代的私学,表面上虽是人人可以入学,但由于学费的限制,贫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也是很难进去学习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基本上还是通过家传父教、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思想影响,养成热爱劳动和相互帮助等优良品质。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士君子。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也传授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方法上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个别教学。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除了通过学校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外,还先后建立了教育学一套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演变为“九品中正制”,表面上是以“学问”“德行”为标准进行选士,授以官禄,而实际上为豪门世族所垄断,成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以后改行科举制度,这反映了庶族地主的要求和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它可以为封建统治者选择一些懂得诗书、“时务”的人才。可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科举考试的方法又多要求死记硬背,科举考试也成了束缚学生头脑的制度,影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封建主的教育是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其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精神(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是通过宫廷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勇武善战的骑士,其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当然也要进行宗教观点和武士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基本上都是脱离生产劳动的,都是为维护封建农奴制服务的。劳动人民的子弟除了能进入教会的教区学校,接受宗教教育,学习简单的读、写、算外,是无权进入其他的教会学校和享受宫廷教育的。到了十二三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里出现了手工业者联合会举办的行会学校和由商人联合会举办的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了。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3.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社会形态的教育。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前半叶,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标志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而且也促使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使学校教育具有了区别于古代学校教育的许多新的特征: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区别,但就学校教育的形态来说,都是属于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使教育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呈现出如下一些重要的特征(1)普及义务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多···试读结束···...

    2023-03-25 教育学徐影 教育学徐士贺

  • 学前教育学舞蹈难吗

    学前教育学舞蹈并不难,只要你有耐心和毅力,就可以学会。学前教育学舞蹈不会很难,首先每个人对难和易的标准是不同的,应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上课之前会有一些基本动作的训练,舞蹈也只是基本的舞步,基本的一些动作比如:傣族舞、芭蕾。学前教育针对的幼儿,所以你只要会排舞,自己会跳多少其实不是难事上课老师会单独教舞蹈的分解动作,认真做就可以了。点评:这段文字提出了学习舞蹈不难的观点,并且给出了学习舞蹈的建议,其中提到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以及老师会教授的分解动作,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图片也很有帮助,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可以作为学习舞蹈的参考资料。...

    2023-02-23 舞蹈 学前教育学什么内容 舞蹈 学前教育学什么课程

  • [2021年多家知名机构333教育学综合课程、资料(新东方、考虫、文都、启航、凯程)+教育学6本电子书]百度云网盘资源|百度云网盘

    【2021年多家知名机构(新东方、考虫、文都、启航、开诚)333门教育学综合课程资料+6本教育学电子书】百度云网盘资源lt/gt做个伸手党,拿到资源别忘记点赞!...

    2022-12-27 教育学综合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学 综合课程ppt

  • 2022教育学考研基础综合大纲33(完整版) 真题及答案,|百度云网盘

    2021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教育综合科目--333考研),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基础学科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022-12-14 教育学考研 外国教育史 各国家教育改革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教材

  • 2020年教师招聘笔试系统班(全国班)理论精讲教育学|百度云网盘

    每年教师招聘考试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你一定要在那一批人中脱颖而出,2020年教师招聘笔试系统班理论精讲教育学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人都有目标,每个老师都想要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和环境,所以有的学校挤破头,有的学校无人问津,但是提升自己最重要!...

    2022-12-14 教育学昆体良 教育学昆体良的考点

  • 《小学教育学》冉嘉洛,贺雪萍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教育学》【作者】冉嘉洛,贺雪萍主编【丛书名】“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出版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681-5373-7【价格】37.80【分类】小学教育-教育学【参考文献】冉嘉洛,贺雪萍主编.小学教育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小学教育学》内容提要:本书在编写时,以小学教育阶段为重点,精选了教育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也为读者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在编写上突出案例导学,通过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增添知识拓展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迁移能力,并在每一章节后结合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学以致用。《小学教育学》内容试读绪论内容提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构成,包含了不同的教育形态。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科学化发展阶段。此外,绪论部分还将介绍:围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各不相同。案例导入一位教师刚接手一个新班。第一节课上,他提了一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小手如林,喊声一片。老师环视教室一周后,把目光定格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因为他小手举得最高,嘴里还不停地嚷着:“我来说!我来说!”老师微笑着点点头:“那,请你来回答。”然而,出乎老师意料的是:小男孩支吾了半天,并没有回答上来。老师没有训斥小男孩,只是示意他先坐下,听其他同学发言。后来,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几次。一次课后,老师请小男孩出来,孩子套拉着脑袋跟在后面,心想:“糟了,这回肯定挨批。”走在学校的林荫路上,老师亲切地问:“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那些问题,你会不会啊?”“不会。”“那你为什么要举手啊?”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道:“我看见其他同学都举手了,怕别人笑话。”老师一下子全明白了,孩子的内心都是自尊啊!于是,这位教师轻轻地对孩子说:“咱俩做个约定吧!如果你不会,就举右手;如果你会了,就举左手。”此后,小男孩依然次次举手,和老师之间的小秘密没被任何人发现。一次,当他自豪地举起左手时,老师第一眼就发现了,并马上请他回答。这次,小男孩非常流利地把答案说了出来,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一次、两次、三次…小男孩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洋溢在他脸上的自信和笑容也越来越多。思考:阅读完上述材料,对于老师跟小男孩的约定,你有什么感想吗?61⊙小学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本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随着对教育的深入研究,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综上所述,从根本上讲,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关于教育的要素,学术上有多种争论,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教育者主要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者、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也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同时,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如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独立性等)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是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从内容上62®绪看,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这里将重点介绍根据教育系统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划分,将现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典型的形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学校系统,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的场所,学校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相比较于其他教育形态,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其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社会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对象上,社会教育不受年龄、性别、民族、信仰等限制;在教育内容上,社会教育既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包括丰富个人生活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社会教育则有长期教学、短期培训、系列讲座、广播电视教育等多种教学形式。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和融合性等特点。三种教育形态各有各的目的、地位、特点和作用,但在各自领域内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形成三种教育力量的“合力”,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提高教育活动的最大效益,发挥出“1十1十1gt3”的作用。四、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据此,教育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主要指人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与完善;心理的发展主要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630小学教育学感、意志、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是社会的一员,不可能脱离了人类社会作为“红,的人而存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个性化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把个体培养成“人”的教育。教育通过传授知识,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把个体培养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现代社会还未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对产品的各取所需,劳动既是人的需要,更是人生存的手段。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终身教育的职责。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能使受教育者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求知欲得到实现,精神世界得到充实,进而获得幸福感,这就是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与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会受到社会其他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可▣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现代教育对经济白部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资料:教育与(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职责,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和训练。教育通过培养、培训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技能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2)教育通过传承、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变革与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64⊙2.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问题,很快都会从自己狭窄的地段中引发出来,上升为政治问题。教育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资源,在影响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这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第二,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以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目的。第三,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意识、观念的养成都离不开教育。3.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与“教育”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只有适应文化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教育对社会文化同样具有选择作用和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交流与融合等方面。(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又是人们新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必要条件。但人类文化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只能以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文化传递有两种情况: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播、传承作用。而且相比其他文化传递的方式,教育传播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文化通过人的掌握而得以保存,保存的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正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这样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和普及。(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虽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但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是有选择的。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递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最后,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递形式,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没有选择,就无法决定传递什么。因此,选择文化是传递文化的前提。当然,我们还不能只在传递文化的意义上认识文化选择的重要性,文化选择的更重要的目的是选择优秀的人类经典文化,以促进人的发展。(3)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教育不仅具有对既有文化的选择和传递功能,还具有创造新的文化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一种特65月小学教育学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生产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4)教育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促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互相进行学术访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另一个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如引人国外的教材、介绍国外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互联网等,对异域文化进行判断和选择,对已有的本土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4.教育的人口功能当代社会,人口问题日益显著,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已成为困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紧要问题。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提升人口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方面,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增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与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其次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通过一定的教育使成年人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提高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掌握相关的优生优育知识和能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2)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社会结构是指人口的阶层、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教育无论是对人口的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结构,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其一,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生育观念,从而避免选择性生育带来的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其二,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三,教育促进人口流动,使人口的地域分布更加合理。综上所述,教育、人和社会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教育的发展受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制约,又通过社会文化传递与创造等积极影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因素既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方向、性质,也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的释放提供了社会条件。因而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也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去认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最后,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与释放的基础,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g60···试读结束···...

    2022-12-08 图书出版社报社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谁许可 图书出版社重印再版作品的什么通知著作

  • 《小学教育学》苏洵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教育学》【作者】苏洵主编【页数】410【出版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684-1211-7【分类】小学教育-教育学【参考文献】苏洵主编.小学教育学.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小学教育学》内容提要:本书分“教育知识与应用”和“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模块,包括教育基础、小学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六个单元、十六个课题。另附配套练习册(包含各章节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模拟题)。本书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教材。《小学教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本章内容提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学习如何学习教育学【学习目标】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含义和对象。2.掌握教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3.理解教育学学习的意义。4.掌握学习教育学的方法。→导入卡片现实生活中,一些优秀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也没有学过教育学等专业课程。有人据此认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靠在教育救学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积累,学不学教育学没什么关系。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什么是教育学?其学习的价值是什么?◇◇◇小学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多样化发展三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及其教育思想(1)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文行忠信”“因材施教”“学而知之”“启发诱导、谦虚笃实”等理念,他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2)《论语》及其教育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章教育学(3)《学记》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但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考试制度:《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学记》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的教学方法。《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当时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2.西方古代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和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及其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创立问答式教学方法,形象地被称“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他是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2)柏拉图及其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理想国》一书中向人们叙述出理想的乌托邦的形象。柏拉图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哲学王,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亚里士多德及其教育思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强调教育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4)昆体良及其教育著作。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0◇0小学教育学(二)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培根及其教育思想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这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夸美纽斯及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乃至世界上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第二,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第三,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第四,提出了学年制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资料卡片夸美纽斯(1592一1670)是捷克教育家。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统治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国外,但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抨击中世纪学校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论证了教育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还编写了各种教材。他的主要著作除《大教学论》外,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和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3.卢梭及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其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被誉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他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的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要求培养个性自由发展的“自然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的怀抱里,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4.康德及其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提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他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使得教育学登上第一章教育学了大雅之堂。5.裴斯泰洛齐及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他主张教育要发展全面的劳动能力,同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6.洛克及其教育思想洛克是英国哲学家,他主张的是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干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让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的是“绅士教育”,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主张“绅土教育”应在家庭实施。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7.赫尔巴特及其教育思想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180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时,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这被认为是教学过程理论成熟的标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小学教育学(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杜威及其教育思想杜威是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他的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之中。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他认为教育和生活一样,是发展、生长着的。同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他认为,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没有思考的余地,甚至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而教师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材的奴隶,因此限制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他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2.主要的教育学派及其教育思想(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核心思想是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定量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等人。核心思想是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治和唤醒。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试读结束···...

    2022-12-08 图书小学生 图书分类小学

  • 《小学教育学》张应成,游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教育学》【作者】张应成,游涛主编【丛书名】全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规划教材【页数】209【出版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667-2016-0【价格】40.00【分类】小学教育-教育学-小学教师-师资培养-教材【参考文献】张应成,游涛主编.小学教育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小学教育学》内容提要:该教材是全国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规划教材,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全书包括绪论共有12章。在概述教育本质及教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小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学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小学培养目标与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小学生与小学及师生关系,系统深入阐述了当下小学课程的特点及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趋势、小学教学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小学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与课外校外活动、小学教育评价、小学科学研究与小学学校管理等在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小学教育学》内容试读绪论学习目标+掌握教育、教育学的概念+熟记教育和教育学的产生、发展阶段;了解历史上重要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启蒙作用:了解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情境导读同学们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吗?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一只大母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母狼抚养过的女孩。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几乎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怕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狼孩吃肉,不用手拿着肉吃,而是把肉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就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其中一个叫卡玛拉的女孩,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会说几句话,开始朝着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16岁左右,但其智力不如二三岁的正常孩子。同学们思考一下,印度“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狼孩”也有人的遗传素质,但她一旦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离开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离开了幼儿早期教育,长期和狼生活在一起,她就具有了狼的习性。尽管后来经过7年的教育,但到16岁时其智力不如二三岁的孩子。这足以说明后天生活环境及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002小学教育学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教育,人就不可能成为人。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这个词,理解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其实不然。要科学地探讨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产生》数学设计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为教育活动所独有。教育的这一特点把它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如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军事活动、科研活动、文艺创作活动等区别开来。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活动,都属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而进行的教育。它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但不限于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除学校教育外,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之家等也承担着这样的教育职能。无论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具有“有目的地培养人”这一本质特点。准确地理解教育的概念,除了抓住“有目的地培养人”这一本质特点以外,还要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这种影响包括知识、技能、思第一章绪论003想、品德、行为等方面。在知识型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者,所谓“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从内外因辩证关系来理解,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外因,是学生成长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校教师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能低估教师这个外因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是不同的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效果迥异的原因。但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教育者特别是学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当今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活到老,学到老”已成常态,每个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每个人都应成为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或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指教育活动中用来传递教育影响的内容和手段。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它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教具、多媒体电教设备等。当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媒介不完全限于物的因素。作为教育者主体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他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的手段。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和自身形象,无不影响着受教育者。这是教育活动中教育媒介的特殊性所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育媒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相结合,演化出错综复杂的教育关系和教育艺术,这是我们以后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1.教育的目的性所有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明确教育的目的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其他活动同教育活动区分开来,把动物的本能模仿同人的教育活动区分开来。无视教育的目的性,就抹杀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无限夸大教育的范畴,也就取消了教育本身。004小学教育学2.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人类自有史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在传递与发展人类文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反映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同社会生产力直接相联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比如随着技术进步就有了传授生产经验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反映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的起源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我们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教育是怎样起源的呢?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起源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在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一)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人类出现以前教育就已经产生,动物界就普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在动物界特别是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他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断言,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在人类出现以前,动物界就已经存在教育现象,比如母鸡带小鸡觅食、老猫教小猫抓老鼠、鸭子带小鸭游泳等;另一个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托马斯·沛西·能,他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认为人与动物确实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性,如模仿、本能等。在教育起源问题上,他是一位极端的教育生物学论者,在《教育原理》一书中,他认为动物界比如高等动物都有教育现象。生物起源论试图从人与动物的联系探索教育的起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彻底否定了人与动物间的本质区别,把动物的本能活动和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等同起来,这就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因而是错误的。(二)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无论成年人愿意与否,儿童都在无意识地模仿他们。这种模仿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实质。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在批判勒图尔诺的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教育的起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心理起源论。第一章绪论005这种观点有力地批判了生物起源论,把儿童的模仿作为教育途径之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可取之处。但是,它把全部教育活动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了一种极端。(三)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因而劳动也是人类教育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语言与文字等都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仅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也创造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特别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和凯洛夫。他们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科学地解释了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坚实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特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五种不同形态的社会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教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以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是比较科学的。与社会历史形态相对应,教育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五个不同形态的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关系也极为简单,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人们共同劳动获取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其教育呈现以下特点:教育在共同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和青少年在与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在共同生活中学习社会生活规范,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学习军事斗争经验。教育目的是使年青一代学到生产知识技能,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培养集体观念,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员。教育内容和形式简单,口耳相传是主要方式。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学校,没有文字,口耳相传是当时主要的教育方式,主要由年长的一辈向年轻一代直接传授经验。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因此,006小学教育学教育也没有阶级性,只是根据男女老幼的体力差别进行劳动分工,人人可以平等地在生产和生活中接受教育。(二)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立阶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财富增加。奴隶主霸占了社会财富和奴隶本身。与之相适应,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师。《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说明夏朝时已经有了学校,并为商、周所承袭,只是在名称上有所不同。教师职业也随之出现,但在学校产生的初期,教师并不完全是专职的,我国奴隶社会相当长时间都是“政教合一”“以吏为师”。后来私学兴起,才出现了以教学为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仅占有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把持着学校教育的垄断权,学校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子弟才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即所谓“学在官府”。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人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内容比较简单。进入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教育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这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服务人才,比如培养官吏、文人、武士,训练子弟治理国家、镇压奴隶的反抗。与此相适应,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三)封建社会的教育和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中国古代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而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教育机构方面有官学、私学等多种形式,有中央管辖的学校,也有地方管辖的学校。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学习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升的主要门路。封建社会的教育除具有阶级性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还具有等级性。封建社会的各级各类学校都为统治阶级所把持,劳动人民的子弟很难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入学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在我国唐代,中央直接管辖的学校有“二馆六学”,“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六学”入学要求各···试读结束···...

    2022-12-08 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所学内容

  • 《家长教育学 2 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苏霍姆林斯基|(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长教育学2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页数】176【出版社】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27-1922-4【价格】59.80【分类】家庭教育-教育学-书信集-苏联【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2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家长教育学2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内容提要:本书由《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两部分内容共31封书信组成,是苏霍姆林斯基借用书信体裁,用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抒写出教育评论作品,是对男女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佳篇。此次再版由原本的二十二封信,增至三十封信,每封信都谈及一个主题,如:爱祖国、爱劳动、理想、志向、友谊与爱情等。《给女儿的信》,是过去未发表过的,主要话题是借着给女儿写信的形式,论述青年人应该如何对待爱情,谈到爱情的奥秘、神圣以及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教育学2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内容试读第1封信不要忘记你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亲爱的儿子:你好!噢!你已从父母的“巢”中飞走了,住进大城市,在大学里学习,想必觉得自己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了。凭我的经验可知,此时的你正处在新生活的激流之中,自然不大去想念父母的家,不大想念我和你的妈妈,更不会惦念我们。这一点,等你品尝到生活滋味的那个时候才会领悟到。…这封信,是你从父母的“巢”中飞走后,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真希望这封信能永远留在你身边,希望你把它保存好,反复去阅读、去思考。我和你妈妈都知道,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对父母的教诲总有点儿满不在乎的态度!说什么,你们看不到和理解不了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那些东西。也许是这样吧…也许你读完这封信之后,可以把它随便扔到什么地方,免得去想父母那些无休止的唠001叨。咳,有什么法子,扔就扔吧!但有一点你要记住,把它扔到某个角落就行。因为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想起那些教诲,你会对自己说:“父亲的话还是对的…”于是你觉得必须重新去读那封几乎被遗忘的旧信。你会找出它,重读一遍,而且你会终生把它保存好。我也曾保存着父亲给我的第一封信。从父母的“巢”中飞走的时候,我才十五岁,进了师范学院学习。那时正值艰难的、饥饿的1933年。我清楚地记得母亲送我去参加入学考试时的情景。她用一条干净的旧头巾,包着一直保存在箱子底的一块粗麻布和一个食品袋,里面装有几块用土豆皮与糠麸做的烤饼,还有两瓶炸豆。妈妈在那一天所能给我的就是这些。我的学业开始了。难啊!在我饥肠辘辘之时去学知识,非常之难。但也就在此时,新粮打下来了。妈妈将用新的黑麦面烤得的第一个面包送给我的那一天,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是由马特维爷爷转交给我的,他是农村供销公司的马车夫,每周总要进城一次去办货。圆面包软乎乎的、香喷喷的,上面有一层松软的面包皮,装在一个洁净的麻布袋里。就在圆面包旁边有父亲的一封信,就是我向你谈到的那第一封信,我把它看作对我的第一个教诲,至今保存在我身边…父亲写道:“不要忘记,儿子,面包是生活必需品。我虽不信上帝,但我称面包是神圣的。愿它在你的一生中都是神圣的。要记住,你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要记住,这面包来之不易啊!你的爷爷、我的父亲奥梅里柯,是个农奴,他是手扶着犁死在田地里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在你学习的时候,是谁在劳动,是谁在为你提供生活必需的002面包。就是在你学成之后,当了老师,你也不要忘记面包是怎么来的。面包是人用劳动换来的,这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一把尺子,永远去衡量你和你的孩子们良心的一把尺子。”儿子,我为什么要给你写这一点呢?如果我在日常劳动的忙碌之中,忽略了对你详细述说这一切,这就不好。你应当记住这一切,我反复对你说的这些话,就是我的父亲告诫我的那些话:不要忘记,你是什么人,你是从哪里来的;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本是劳动人民、土地、神圣的面包…我国的语言有几十万个词,但我就是要把这三个词:面包、劳动、人民放在首位。这是支撑我们国家的三根基柱,也恰恰是我们制度的本质。这些基柱如此牢固地连接着,任何东西既不能将它们割断,也不能将它们分开。如果有人不知什么是面包、什么是劳动,那他就不再是本国人民的儿子。这个人就将丧失人民最优秀的精神品质,会变成被社会抛弃的人、失去人格的人、不受人尊敬的人。谁若是忘记劳动、汗水和疲劳是什么,那他就不会去珍惜面包。让我引以为傲的,就是你知道在农田里劳动之甘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你会记得,在一次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到你们班里(好像那时你正在读九年级),转达了集体农庄机械手们的一个请求:请你们在节日期间到田地里代替我们,我们想休息一下。你会记得,起初要你们所有的年轻人脱下节日的盛装,穿上工作服去开拖拉机,去做农具手,还真有点儿不大情愿呢。可是两天过去后,你们回到家里,有了当劳动者的感觉的时候,你们的眼里流露出一003种骄傲的目光。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相信会有那种“巧克力糖”式的共产主义。说什么一切物质财富会极大丰富,所有人都会得到充足供应,仿佛只要一伸手,就会什么都有,一切都会轻而易举得到。只要是你想要的,就会出现在你面前,随你心愿。假如一切都是这样的话,那么人将会变成什么样鬼才知道,大概是令人厌烦的动物吧。幸好,将来不会如此。如果没有紧张、没有努力,不流汗、不劳累,也没有任何的焦急和不安,人是任何东西也得不到的。将来到了共产主义,也要磨出手茧,也要有不眠之夜。而最主要的,人永远是靠着智慧、良心和尊严来支撑的,人永远是靠着自已的汗水获取粮食的。人有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就是让土地给予的越多越好,人类粮食之根将永远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对于这个根,每个人都应珍惜。你写到快要派你们去集体农庄干活儿,这很好。这一点我非常高兴。好好地干吧,别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亲和同学。别去拣干净的活儿和轻松的活儿去干,要选农田里、地里的活儿干。铁锨也是一种工具,用它也能显示出本领。到了暑假,你可以到农庄里的拖拉机队干活儿。“见到麦穗,便知种麦人”,这大概是你很熟知的我们鸟克兰的一句谚语吧。每个人感到自豪的就在于他能为别人做点儿什么。每个诚实的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麦穗上留下点滴的汗水。我在这个世上已经活了近五十年,我深信,一个在大地上劳动的人,对这种愿望会表现得更为强烈。等待你第一个大学暑假的到来。我给你介绍004一位老人,他是附近农庄的,培育苹果树苗已三十多年,他干这行可算是真正的艺术家了。在他培育的每棵树的枝枝叶叶上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如果今天所有人都能像他那样,就可以说,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劳动的地步…祝你健康、美好、幸福。吻你。你的父亲005···试读结束···...

    2022-11-20 家书抵万金 家书范文

  • 《家长教育学》(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长教育学》【作者】(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页数】230【出版社】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27-1921-7【价格】69.80【分类】家庭教育-教育学【参考文献】(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家长教育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家长教育学》内容提要:《家长教育学》内容试读七次谈话同父母的第一章同父母的谈话1⊙一个人从幼年起就应该去培养他做父母的责任一位母亲领着女儿去上学。这位母亲…几乎还是十年前的那般模样。她当时走进教室,抽出考卷,无须准备,便出色地回答了所有的历史考题,通过了考试。接着,她又出色地答出了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几科的考题。她成了学校的骄傲。岁月匆匆,现在她已经是母亲了,领着女儿来上学。这位母亲仿佛猜到我想了解她生活情况的愿望,于是她讲道:我上了大学,读了两年就结业了,成绩很不错。可后来,命中002题的轻浮态度。我认为,理想的境界应当是这样:每当谈到爱情、婚姻、孕育的那一瞬间,作为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仿佛是一个有激情、有教养的人面对千年艺术古迹时的那般感受。作为年长的这一代,应当学会与儿童、青少年谈论爱情、婚姻、孕育、忠贞不渝、死亡和缅怀这一类伟大而美好的话题。为使我们的孩子懂得情感之美与纯洁,我们必须去学会谈论与思考这一话题。在这方面的无知,必将导致孩子们的悲痛与流泪。近十年来,我分析了两百个青年家庭离婚的原因,其中一百八十九个家庭是因为年轻夫妻不善于彼此理解而离异。年轻人在结婚时,对于婚姻生活所要求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因为没有人向他们讲,所以他们自然不知道。夫妻要日复一日地生活在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夫妻生活并非是令人愉悦的短暂幽会,而是需要终生付出无与伦比的劳动,需要付出精神上的紧张。为此,人们必须具备很高的素养、巨大的精神准备和更多的智慧!不管有多奇怪,学校里确实没有开设父母教育学的基础课。所以,某些年轻人遇到孕育下一代这种事,在道德方面的准备好似一个文盲,一概不知,如同面对一堆哲学难题一般。生活要求我们为中学高年级的少男少女们开设关于家庭、婚姻、孕育和培育子女的课程,而讲这门课的人,应该是一位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应该在未来的父母面前,用令人信服的事实去阐述婚姻生活的道理,首先是夫妻关系,然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思想情感上时刻005要有所沟通。看起来,这很简单又平常,其实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事,需要用心和智慧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母亲、父亲、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智慧。如果我们在青年男女面前真能展示出生活中这一富有哲理和复杂的一面,必将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成熟而又严谨之人,不会出现一些年轻人在言谈举止方面轻浮的现象。如果有人要我编写高年级学生所需要的关于家庭、婚姻、爱情、孩子的课程大纲的话,我将把人的欲望素质放在首位。要知道,过好婚姻生活需要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彼此尊敬,把对方看作自己的贴心人。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家庭、父母、孩子们的幸福,有时需要放弃自己的部分欲望,而且要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世界上只有那些善于主宰自己欲望的佼佼者,才会充分驰骋于欲望的天地。您要记住这一点啊,也要教自己的孩子懂得这一点。那些匆忙之下,不经思考而离婚的人,首先是利已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的个人欲望高于一切。亲爱的父亲们、母亲们,聪明之举就是把“青年家庭的欲望和谐起来”这一最隐秘之点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们。在阐述这一点时,我们应当去分析青年家庭里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富有教益的事例来说明人的欲望是怎样产生的,哪些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在什么条件下去满足;哪些欲望必须善于节制,怎样使自身的欲望服从于家庭的共同利益。我毫不夸张地说,那些不会做丈夫、做妻子的年轻父母们,面对这类问题往往有如孩子那样无力、无能和缺乏经验。很遗憾,我们应该像帮助孩子那样去帮助他们。这些“孩子”最大的痛苦,是在他长大后生儿育女的那个时候。因为他们在道德上、精神006···试读结束···...

    2022-11-20 epub 图书app epub电子书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作者】徐影主编【丛书名】凯程教育学考研精品教程系列【页数】623【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682-6794-6【价格】60.00【分类】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徐影主编.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内容提要:本书是在凯程教育多年辅导经验以及数万名购书考生使用反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修正勘误、补充大量考生需要的内容编纂而成。《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主要介绍考研教育学中的全部知识,适合于备战教育学统考和自主命题学校的考生,全书分为教育学考试中的五部分知识。每部分包括复习指导、重点难点、大纲变化、考情分析、推荐书目、知识框架、考点宝典、已考真题等栏目。《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内容试读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002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一、学科分析从考试大纲方面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科目之一,按照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学原理在必答题中涉及的分值约占100分。统考考试大纲对本科目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态势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从学术方面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诸学科中具有统领性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来源于其他学科,但又不是其他学科的简单提炼与概述,而是总结后的理论升华。任何一个想从事教育学研究工作的人,都必须扎实地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与原理,这样才能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思想。没有教育学原理的知识,教育学的学习就等于空中楼阁,不会在这个专业里大有建树。同时,教育学原理的知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都有联系,原理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用中外教育史中的历史事件具体解释;同时它也是教育心理学在实验与理论中的直接应用或再次升华。可见,教育学原理也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的基础性学科。从考试层面看,教育学原理占考试总分值的1/3,共100分。其中,选择题十道,辨析题一般两道,简答题两道,分析论述题一道。教育学原理在诸多学科中分量最重、知识最庞杂、理论多且最容易混淆,考试难度也最大。考试中,既可以单独考理论,又可以结合现实事例,要求考生进行理论分析。所以,教育学原理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绝对不是单纯的背诵。教育学原理本身具有以下特色:1.理论性强教育学原理由教育各方面的基本理论组成,具体表现在:概念多,每一章都有重要的概念,如教育学、教育、课程、教学、德育等,考生要准确理解并清晰记忆这些概念;理论与观点多,本学科的重要理论有教育本质问题理论、教育与社会关系理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论、教育目的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模式多,重要的模式有课程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模式、德育模式等;原则多;要理解和掌握的关系多。总之,理论性强是本学科最大的特点。2.基础性强学习教育学原理能够让人们整体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学、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本专业研究和涉及什么内容,以及教育学有什么作用等。同时,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系上看,学习本学科有助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和中外教育史的知识。这使其基础性的特色更加突出。3.内容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庞杂教育学不仅研究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研究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知识面越广,知识点与线越多,也就越容易混淆。4.与现实紧密联系任何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时都不会显得苍白。学习者可以把原理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二、复习方法提示考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需要有个清楚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第一部分教有学原理003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一般来说,教育学原理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考试大纲要求教育学原理的考试章节为十章,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基础理论,这是教育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和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二部分是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为学校中的教育,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连,包括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第九章德育和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三部分是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包括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和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掌握这个分法是我们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第一步。考生在复习教育学原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知识结构建议考生复习时采用“树形图”的方式,搭建每一章的知识结构,用编、章、节、标题、要点等多个层次对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最后考生要达到可以脱离课本,只看考试大纲的编,然后以编想章、以章想节、以节想标题、以标题想要点的状态,这样考生才能做到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考生不仅知识点记得牢、记得全,还能够灵活地运用跨章节的知识回答论述题。2.理论一定结合实践考生不能死记理论知识,而是要首先了解教学实践知识的概念、内容、背景、意义;其次要关注目前我国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重要改革。复习期间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建议大家阅读教材、记诵笔记的同时,多关注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凯程推荐的材料有《教育研究》等。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针对这些教育热点问题从多角度自行设计题目,然后作答,最后自己判分总结。3.融会贯通法考生在复习中一定会发现,教育学原理是以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的许多内容为基础的学科,有许多知识会出现在其他科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找出各科目之间内在的相关性,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复习时可以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再把它们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理解。即把相应的教育学原理理论与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将教育学中各门学科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知识体系,以便于理解和记忆。4.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教育学的复习不是大篇幅的背诵,考生应该把每个知识点归纳成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词汇或句子,我们称之为关键词或关键句,考试时将关键词与关键句展开阐述即可。考生这样复习既能减轻负担,又能轻松、准确、快捷、全面地掌握知识点。5.“举例子”法由于理论晦涩、单调,为了加强记忆与理解,考生要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理论。这样也能使考生关注教育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论述题是考查考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的最重要的题型。考试时,考生需要依据材料内容,用相应的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必要时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死读书”,否则会“读死书”。平时复习时请考生多关注教育热点与教育研究前沿的问题,还要多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很多考生说教育学原理很难,相信拿到这本《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的考生,在本书的点拨下,教育学原理将不再是你们考研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已经将它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最后再提醒各位考生一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004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第一章教育学概述复习指导本章内容是教育学最基础的知识,是其他章节教育学知识的地基,反映的是教育学的整体概貌。就考试而言,本章内容清晰,考生需要认识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掌握、理解教育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与著作,以及各个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考生学习时,应该细致地读书,抓关键词(每个知识点中最重要的词汇),不要急于记忆。第一遍读本章时找出关键词,明确大意即可。当考生学完中外教育史,对每一个教育家的思想有全面认识的时候,再次复习本章,就可以把中外教育史的相关知识和本章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轻松地深人理解并记忆本章内容。重点难点重点:教育学;元教育学教育学的各个学派难点:元教育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分支学科表的记忆。考情分析311统考院校:本章多出选择题,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道选择题考查本章知识;考生应特别注意对2019年新增知识点的理解。非统考院校:注意本章重点名词,如教育学教育学的相关学派。三参考教材本章节全部内容依据《教育学基础》第1章编写而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依据《现代教育论》全面概括而成。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005知识框架有定义: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任务:研究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论语》《理想国》萌芽事件:四本书。特点《学记》: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培根:提出教育学应作为独立学科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独立形态事件:五人物特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产生与发展康德: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育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观点、评价述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见文中表格)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批判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分支学科(见文中表格)元教育学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理论价值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扩展教育理论知识与视野实践价值〈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与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考点解析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010年已考)★★★教育学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是在人类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006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题都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2010年、2011年已考)★★★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①,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1.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教育。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3.教育艺术: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自身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这样,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凯程提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考查方式灵活,考生需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注意关注“参考教材”中有关书目的相关论述,做到深入理解并记忆。▣口▣4扫码关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教育学概述”收听该部分知识点讲解。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自从有了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从而没有形成理论认识,也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称之为“前教育学时期”,也叫作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国内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体现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论述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无名氏的《大学》、子思的《中庸》、乐正克的《学记》等著作。其中,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培养》早三百多年。西方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体现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其中,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既是一部修辞①教育实践的内容非常简单,众所周知,故下文没有详解。···试读结束···...

    2022-10-31

  • 《家庭教育学》单志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庭教育学》【作者】单志艳主编【丛书名】当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理论丛书【页数】232【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598-3308-2【价格】49.80【分类】家庭教育-教育学-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单志艳主编.家庭教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教育学》内容提要: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对家庭教育学这一当前倍受关注的学科进行了详尽而专业的论述。全书以本土化人格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不仅对家庭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更有对个体毕生的家庭教育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家长自我教育的独到思考。《家庭教育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家庭教育学概述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来自家庭,在家庭中生存、发展,实现种族绵延、社会维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中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原是中华文化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①。中国家庭与国家为“家庭一家族一国家”关系,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注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意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学》则更明确地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就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这种联系。司马光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认为其关系到国家兴亡和社会发展。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不仅如此,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素质高低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国民素质教育必须从早期抓起,而家庭教育是国民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家庭教育的研究关乎江山社稷长存、社会永续发展。因此,必须抓好家庭教育研究,建立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科学、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从学科发展视角看,“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原有的、传统的老学科本身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呈现①黄适毓.家庭教育[M].台中: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4:31.002|家庭教育学出新学科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并且主要表现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新学科和应用新学科的出现”。①家庭教育学正是这样一门有着强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也有基于一定哲学背景的研究指导思想和研究原则。对上述内容的基本阐述,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工程。一、学科性质认识并明确家庭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家庭教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从研究内容来看,家庭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学的一些研究内容,也包括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家庭教育学研究个人对他人的教育和影响,考察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考察家庭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家庭中教育和影响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因此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同时,家庭教育学研究婚姻关系、家庭内外人际关系、家庭功能、家庭互动、社会适应等,这些都具有社会学的性质。从研究方法来看,家庭教育学完全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点与教育学和社会学是相同的。因此,家庭教育学首先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二)家庭教育学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家庭教育学既研究作为个体的人,也研究作为一个群体的家庭,作为群体的家庭也是由人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统一体。人,既是文化的、历史的,也是社会的,自然涉及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范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等范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又涉及哲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范畴,因此,家庭教育学可谓是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人相关的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①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第一章家庭教育学概述003(三)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统一的学科家庭教育本身是实践性的,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现实要求。同时,家庭教育成功的实践、失败的经验以及由此展开的深入研究,都可以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家庭教育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家庭教育具备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性质。二、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科学的独立存在,都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是否具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领域、专门的研究对象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先决条件。科学就是按照各自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来分门别类的。家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必须是家庭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所特有的矛盾,即家庭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及其特殊性。我们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庭教育的一般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构建适合当代家庭教育特点的本土化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学是研究家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科学,通过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揭示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总结提炼出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现代家庭中具有血亲关系(包含拟血亲关系)的父母与子女及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互动现象,从而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所谓拟血亲关系是指近似、类似血亲关系,即由收养关系重新组合的家庭和社会组织安排的临时家庭等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有单个的人,也有人与人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家庭,是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统一。1三、基本概念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家庭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相关概念。004|家庭教育学(一)家庭家庭,即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及由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共同生活的社会细胞(即社会组织单元)。同其他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一样,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会是家庭的舞台,社会环境是家庭的背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亲密结合与合作的特征,它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为人们实现社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家庭借助于社会生活制度及其规范,维系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并不断强化社会规范。不同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不同的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制度则是社会制度中最为普遍,且历史最为悠久的制度。从时间来看,家庭制度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制度之一;从空间来看,家庭制度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最普遍的一种制度。在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中,与社会关系不同,家庭具有自身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自然条件,以延续生命为基本功能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广义的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实现个体人格完善、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与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奠基性作用。通过家庭教育,个体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并开始努力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思考、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意识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家长和未成年人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家长尤其是父母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所以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首要任务。只有家长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才可能教育出人格上健康成长的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面镜子”,家长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未成年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被影响者,因此要重视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1970)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文化时代,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家长也要向孩子学习。除此之外,特殊人群、特殊家庭、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家庭教育也是我们研究的范畴。第一章家庭教育学概述005(三)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内容之一。家庭建设是全体家庭内外成员的关系再调整与再教育的过程,围绕着家庭和谐开展的以家庭构建与内外关系的稳定、持久、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的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系统管理过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发展与家庭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家庭建设的内容包括:健康家庭文化、婚姻前后男女情感关系、婚姻前后健康性关系、婚姻前后的物质财产与情感关系、婚姻前后男女双方原生家庭间健康关系、婚姻前后男女双方亲友间健康关系、女性特殊时期夫妻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等的构建与管理,以及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家长在家庭建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家庭建设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积极推动家庭建设进程,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国家进步。(四)家庭教育与家庭建设的关系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内外成员关系融洽,才能给子女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关系如下:1.构建关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积极影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是由两个以上或者两个具有血缘(亲子关系)、婚姻或收养关系的个体组成的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家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关系,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辈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外部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家庭内外关系都是和谐的:而一个问题家庭(即家庭内外关系不良、家庭规则运作僵硬、个人低自我价值感的家庭)家庭内外关系也必然问题重重。所以,构建关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双向互动、相互教育的活动。成人之间、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祖辈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这种积极影响会形成巨大的力量,推动被影响者积极改变。因此,积极影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006家庭教育学2.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支持和保障,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发展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支持和保障。健康的家庭文化、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存在能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人的身心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家庭最原始的功能就是繁衍后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功能已经不仅于此,还包括情爱功能、性的功能、经济功能、保护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娱乐功能等。教育功能即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基础上的发展,构成家庭发展的重要一环。3.家庭建设是个体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规模变小、非传统家庭模式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等都影响着家庭建设。2019年,中国有415.4万对夫妻离婚,离婚率为2.97%,比上一年降低022%。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失独家庭的存在影响个人幸福,也影响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美好家庭,才能实现个人生活幸福。有了这个重要基础,才能谈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适应社会,逐步社会化,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才能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4.家庭关系构建是社会关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家国同构”是中国的社会政治模式。家庭建设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同时也保证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内部和谐,以家庭为中心的外部关系才会和谐,家庭内外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家庭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5.家庭教育指向未来,而家庭建设则立足现在,反思过去,面向未来家庭教育包括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多是指向未来。家庭建设则不然,建设健康和谐家庭,是立足家庭当下,反思并创造性继承优良家庭文化传统,朝向建设美好的家庭生活。6.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发展,社会教育是保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奠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完成人格发展,逐步完成社会化。社会教育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大背景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驾护航。因此,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发展,社会教育是保障。···试读结束···...

    2022-08-30

  • 《家长教育学》(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长教育学》【作者】(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译【丛书名】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页数】279【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91-2524-0【价格】29.00【分类】家庭教育-教育学【参考文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译.家长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教育学》内容提要:《家长教育学》内容试读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妈妈领孩子到学校。这位妈妈十年前在学校里学习时一直非常优秀:在考试时,不用复习就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能出色地回答历史教师的各种提问;对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的问题同样回答得很好。她是学校的骄傲。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她已是孩子的妈妈了,要给小女儿报名进学前班。她好像猜透了我们的心事一希望知道一些有关她的近况。这位年轻的妈妈讲道:“我在学院学过两年,学习成绩很好。但命中注定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我出嫁了,因丈夫工作的关系,需要搬家,于是我辍学了。结婚半年我就离婚了。当我向别人谈起这件事时,他们总以沉默表示同情,或是试图用什么好听的言辞来安慰我。什么同情、安慰,我都不需要。我现在只是非常埋怨那些在我少年时负责教养我的人。”之后,这位年轻妇女叹了口气后便沉默不语了。我认为,那些使她波动不安的原因也正是多年来使我不能平静的理由。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于是我便问她:“你有哪些伤心事?”家长教育学“没有学会生活。我和丈夫的离异,并不是由于对彼此失望了,也不是由于所谓的‘性格的不合’。我们只是不会生活,不会做丈夫和妻子,无论是他还是我都不会。我们不善于相亲相爱,是的,人的爱情极需要培植的。我们想象不到丈夫和妻子的爱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跟我讲过。我们不会互相尊敬,不会体贴自己身旁的人,不会相互忍让,不会让感情服从理智,更不会珍惜生活。善于珍惜生活,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呀!”那时,我们和这位年轻的妈妈作了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始终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就是现在,当我着手写这本《家长教育学》时,我想:本书的第一页究竟应该怎样写呢?连第一页也没有,这可真糟糕,就像建造楼房却没有地基一样。的确如此,在我们学校里,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讲授过。是的,学校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许许多多有益的和必需的有关历史、科学等知识:如太阳中的物质状况,一立方米的星际空间有多少物质原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引力…,而这些有时并不是必需的。一个人应如何为家庭生活做准备?很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生活就意味着要做妻子和丈夫,要当自己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需要思考这个每一个公民都会碰上的重要的生活学问一人们的相互关系。形象点说,我们都忘记了这样的问题:每个人作为人被生下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来,但还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必须被培养成真正的人。如何使人这种动物学会思考、观察、理解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源泉?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远非所有的人都愿意用劳动去家长教育学掘深幸福之井,并从中发现新的幸福源泉。在童年时期,就要教导孩子为他人去发掘幸福的源泉。可是,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开设这样的科目。假若一位教师把与八年级学生或九年级学生的教育座谈,专门用来谈“年轻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这个话题,那么这位教师就会被看作一个怪人。可是,我认为与年轻人谈论这个题目,确实比讨论某个国家国王的陵墓或银河系的中心要重要得多。当然你也会注意到下面的情况:在高年级上课时,只要一谈到(我们指的是文学课)爱情、结婚、生孩子,于是男、女少年们的脸上就浮现出顽皮的笑意,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在有关人的生活和人的未来这些重要的问题上,我看到了大孩子们轻率的态度。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情况应是这样的:在谈到爱情、结婚、孩子、人(幼儿、儿童、少年)的那一瞬间,应当产生这样的激情,就像看到有千年历史的艺术古迹时所感受到的一样。我们年纪较长的一代应当学会跟少年儿童谈论这种伟大、美好的人类感情——爱情一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以及结婚、生孩子,谈论死亡的悲哀和内心的回忆。在我们没有学会谈论和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是不可能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的。缺乏知识和礼貌的环境,早晚会使孩子面对眼泪和愁苦。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最近十年,我研究了200个年轻家庭离婚的案例。有189个离婚案件的原因是夫妻彼此不善于了解对方。这些青家长教育学年男女对于相互之间应该善于培植复杂、微妙的感情一事一无所知,而这恰恰是婚后生活所必需的。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讲过,因而他们不知道婚后要天天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个屋子里,这不是幸福幽会的短暂几小时,而是相守一辈子,这是一部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创作,是精神劳动,是一种毅力。为此,人类需要有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精神培训、明智的学校。然而,别奇怪,这种学校是不存在的。因此,《家长教育学》就缺少了第一页(如何做丈夫和妻子)。某些年轻人,对生孩子问题,自己在道义上、精神上的准备情况,就好像一个文盲要去处理哲学问题一样。生活提出了需要,希望在中学高级班增设有关家庭关系、结婚、生育子女的文化修养课程,授课人必须是感情丰富、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人。这门课要用令人折服的事实,为未来的父母们打开这一真理的实质之门,阐明婚后生活即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关联着一个人的思想、心灵以及对人的爱情,开始是对丈夫或妻子,之后是对子女。这是非常复杂且细腻的情感,须用智慧和情感去理解和体会,表面看仿佛是一见钟情,实际上是理解平凡的事物。这些平凡的事物,需要父母和教师用大量智慧和心血去向孩子灌输。假若我们在青年男女面前真正揭开生活的智慧和复杂的一面,就可能使他们变得成熟和慎重,而不会出现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轻率的情况了。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如果委托我为高年级制订“家庭、结婚、爱情、孩子”这个最急需的课程大纲的话,我要把有关人类愿望的文化修养问题放在第一位。难道不是吗?婚后是否善于生活,就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善于去爱、去尊重和体贴身旁的人。这首先家长教育学表现在一个人能否善于掌控自己的欲望:能否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部分愿望、限制自己的愿望。这个世界,曾为人们提供了广阔天地以便使他们的愿望开花结果。但是,只有那些能主宰自己愿望的人才是幸福的。亲爱的父母们,要记住这些,并用这些去教育你们的孩子。忙着离婚的人,首先是那些利已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对他们来说,个人欲望高于一切。亲爱的父母们,我们要传授给孩子们的学识,正是深藏在我们内心中《年轻家庭中,夫妻的愿望要和谐一致》的一页。这篇文章分析了年轻家庭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所援引的可资借鉴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的欲望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愿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满足,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控制:如何使自己的欲望服从家庭的总体利益。毫不夸张地说,不善于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一旦成了年轻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孩子般的无能力、无经验和束手无策,帮助他们就像帮助小孩子一样费劲。当这些大孩子再生孩子时,更大的问题便来临了,这对社会、对生下来的孩子都是不幸的,因为按道德和精神发育水平来说,意味着自己还是孩子的人又生了孩子。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家庭、结婚、爱情、孩子”课程是有的。我们教育男、女青少年已经有几年了,教导他们正谈话之一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确看待结婚和家庭生活,如何从道德上做好生活的准备。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文化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家长教育学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没有提供时间的情况下,教师们来讲授这门重要课程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也应当克服困难,因为这一科目的重要程度并不次于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比它们更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人将来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但愿你们不会认为我轻视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作用。我们都很清楚,没有这些知识,我们甚至不能进入科学的门厅。但是,关于人的知识毕竟还是更重要些。因而,即便不在今天,那么也一定是在明天,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一定会列人关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文化修养这一科目,因为我们正是生活在人的时代。亲爱的父母们,我们要从道德上培养自己的孩子做好做父亲和母亲的准备。什么是父亲和母亲的道德准备呢?人的本质在人的天职中揭示得最清楚。那就是,一个人要对他人负责。天职,天职,再说一遍还是天职,就在这种气氛中来培育人的本质,才能使这种本质真正符合“人”这一高尚的称号。6···试读结束···...

    2022-08-30 epub电子书资源网 epub电子书下载

  • 教育学》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学》【作者】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页数】402【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472-6211-5【价格】45.00【分类】教育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教育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教育学》内容提要:本书为大学校本教材。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角度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系统知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教育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教育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创新思想,成为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教师。《教育学》内容试读绪论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每门科学或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主体(研究者、学者)才能有效地进行对象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才能对其对象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开展研究和总结,才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价值及其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或学科理论。不同的科学或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与研究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不存在无研究对象的科学或学科。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培育和规范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和变革的。尽管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而且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仍远不够全面和深人,然而从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情势看,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现象及其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所谓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都来自于对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问题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例如,《学记》提出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宝贵经验都是教育规律性的反映。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教育学,讲求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的发展,必须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与变革的需求服务,表明了人们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已有明确的认识,并越来越朝着更加全面、深入、切实有效地探究教育的发展规律,彰显教育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方向发展。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应当承认,教育学对教育规律的研究还很不够,教育学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和提升。其次,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学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由于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诉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以引领和规范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因而在从事教育工作、开展教育活动时,首先不能不认真探讨教育的价值问题,以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善良的教育目的或要求。例如,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封建道德的“士”、“君子”、“贤人”,也就是孟子主张“明人伦”的道德至上的教育目的。孟子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①这个目的是中国古代乃至全部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目的,其价值取向十分鲜明,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围绕其教育目的的价值诉求,古代学校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其明确而强烈的价值要求。不论人们如何评价孔孟的教育价值取向思想,但我们应当懂得,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性与规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教育固有的本质属性,只不过是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演进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讲规律、保持价值中立或拒斥价值的教育。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需要依据相关主体的境况与诉求来关怀人的发展,它要对人的发展的理想、目标做出应然的价值选择,对人发展的途径、方法做出应然的引领与限定。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理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科学主义者可以拒绝承认探讨教育价值观念的教育学,可以专注于教育规律的探索,但不能抹杀人们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公正性、合理性、必要性。甚至可以说,那种只讲规律、拒斥价值的教育学其实也表达着某种教育价值观念。可见,问题不在于教育学是否探讨教育的价值观念,而在于其所设定的价值取向是否真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和个性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这才是判断教育价值的根本尺度。如果说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分歧,那么,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则表现出更多的见仁见智的论争。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往往不一定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应当看到,教育学对教育的价值观念的研究非常不够。我们固然需要尊重教育价值观念的多元选择,但也要看到这关系到人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前景,不可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不慎重对话、讨论,以求一元与多样的协调与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代,不论是在一国或世界,都面临着人类的现实活动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造成的危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更加依赖于人的自觉选择与创造,所以,教育价值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在教育学的研究和教育的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我国教育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取得成效。什么时候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受到挫折,教育事业就遭受损失。但按教育规律办事①《孟子·滕文公上》。2绪论并不是说人们只能机械照办。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主体实践的机械性、唯一性、受动性。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掌握规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能动地做出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在实然、必然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追求应然,谋划实践。可见,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主体能动的价值选择恰恰是建立在自觉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的,而价值选择又会影响与引领主体的践行。故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再次,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互动。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他们对待教育者的影响并非被动吸取,亦步亦趋,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愿、感受理解,并会采取对策,做出选择,即使他们乐意接受的,也要经过他们的理解、认同、运用、改进和自我努力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能、情操,才能促进他们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切忌简单机械、强迫命令,而应是倡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探究、心灵碰撞、沟通协调、机智灵活、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是最讲究教育方法与睿智,最注重关爱和调动学生内在向上的动力,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问题是教育学不仅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研究不够,而且对教育艺术的探寻更不足。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它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它的逻辑结构是“目的一手段”结构,它注重论述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我们还有必要明确下述两个问题。其一,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而教育方针政策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也是基于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的价值规范而制定的,但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学仍不可混为一谈。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主要是从教育理论与观念上提供指导。教育学虽然有时也要阐明或依据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学始终注重理论的探究,并不具有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权,教育的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等教育3教育学理论的探讨,就会舍本逐末,导致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削弱与消解。其二,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它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人们学习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学习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但不能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而是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总之,由于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的学科,所以,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巩固教育专业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实践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方法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教育学。今天,我国的教育学是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我国的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及原则、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书也试图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来编写。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主观诉求。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源远流长,简要地了解它的历史,对学习与发展教育学有重要意义。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寓于他们的哲学或伦理学、政治学著作中。例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的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是儒家思孟学派约于战国末期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M.F.绪论Quitiliau,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文1229个字,对古代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均做了精辟论述,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近代生产和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革新了教育的举措与方法,系统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iu,1592一1670)写出了《大教学论》①。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的作用。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J.J.Roueau,.1712一1778)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以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模特儿”,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该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1776一178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L.Kat,1724一1804)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后来,赫尔巴特(J.F.Herart,1776一1841)接替了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③。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对教育间题的研究,已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兴起,教育学不仅从中吸取了有关的理念,而且运用了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教育认识的不同,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便出现了各①[捷克]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②[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③[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5教育学种各样的教育学。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ecer,1820一1903)的《教育论》出版。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把人类生活分为:“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①由此,他强调生理学、卫生学、数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实用学科的重要,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他还特别重视体育,他说:“不仅战场的胜负常取决于兵士的壮健程度,商场竞争也部分由生产者的身体耐力所决定。”②在教学方法方面,斯宾塞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反映了19世纪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E.Meuma,1862一1915)提出了“实验教育学”。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往往与实际相抵触,为了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W.A.Ly,1862一1926)于1908年也出版了《实验教育学》。拉伊认为,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是造就完整的生物一社会(iocommuity)中完整的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每个活动单元都有三个过程:刺激一联想一反应,或印象一同化一表现,或观察一“心智的”消化(理解)一呈现。他主张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③这些理论很有见地,无疑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进步。但是,他们把实验方法夸大为教育研究唯一有效的方法时,就使教育学陷入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J.Dewey,1859一1952)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心目中的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他在《明日之学校》④里,开宗明义便征引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警句,阐述教育即自然发展的含义。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他从他的经验论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借以实现其民主理想。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因此,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具有重大意义,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此①②[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16页③参见[德]W.A.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一11页。④[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试读结束···...

    2022-08-30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