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姜平,李祥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疫苗设计原理》【作者】姜平,李祥瑞主编【页数】201【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ISBN号】7-109-06174-4【价格】18【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姜平,李祥瑞主编.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图书目录:《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提要:本书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发展现代新型免疫中有关免疫机理、病原体致病机理以及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等问题,可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试读第一章免疫记忆与致病性和疫苗保护效果的关系在初次免疫中,免疫反应的产生遵循下列规则,即当宿主再次接触病原时,更有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接触过抗原的T、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在再次遇到相应抗原时,可以产生免疫记忆反应。众所周知,初次B-、T一淋巴细胞反应与抗原再次攻击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免疫记忆这一术语被用于区分二次和初次反应。初次反应中,记忆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信号产生应答而逐渐形成记忆功能。尽管对记忆或回忆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机理知之甚少,但已经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疫苗。然而,在控制许多重要疾病中,传统疫苗已显现出明显缺陷。同样,现代疫苗也面临巨大挑战,包括(1)对那些自然接触病原后诱导的免疫不能控制的疾病进行免疫保护。(2)延长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3)保护黏膜表面。(4)有效预防小儿和成人急性疾病。我们必须将保护性免疫的产生机理与疾病致病机理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运用各种独立的技术(如分子生物学,配方,细胞生物学,遗传致弱等)预防那些传统疫苗不能控制的疾病。本章将阐述在疫苗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致敏细胞(educatedcell)调节免疫记忆反应免疫记忆通常在初次免疫后相当长时间内有能力对抗原产生更强的二次反应。这一原理是疫苗免疫的基础,其细胞与分子机理正逐渐被阐明[1~6]。一般认为,二次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群来自特定的T、B细胞亚类。这些特定的细胞亚类在初次感染中形成,称为记忆细胞(memorycell)。之所以称为记忆细胞,是因为它们由初始细胞分化而来。初始细胞可以产生初次反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初始细胞相比,记忆细胞通常能更快地产生免疫反应,它定居于特定的组织中,抗原识别能力和效应功能更强。这些特性均在初次反应中获得。必须强调的是,诱导记忆反应并不一定对二次感染产生免疫保护。正象Doherty2]所指出的那样,免疫记忆是一个可数量化的生物学整体过程,而对再次感染所致疾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也极为复杂,两者必须加以区别。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感染与产生功能性免疫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激发二次免疫反应的速度对控制二次感染及其扩散至关重要。下面将简述与加速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及分子机制。1.效应细胞比率长期增加有证据表明,在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够对抗原起反应的前体细胞(recurorcell)的比率高于初次反应。运用有限稀释分析法(limitigdilutioaalyi)计数接触抗原过程中前体细胞的数目,已在多种模型中证明了这一现象[2]。计算抗体生成细胞(atiody-roducigcell)数[3,4],可以研究B细胞的比率。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毒性能够确认T细胞的比率。这些研究表明,初次免疫反应后前体细胞的比率大大增高。通过对富集的CD4+细胞的计数,证明仙台病毒(Sedaiviu)感染后病毒特异性记忆细胞的比例大约为1:400,而初次感染鼠前体细胞的比率为1:10005]。还有报道[6]表明,用可溶性蛋白(KLH)加佐剂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加20~50倍,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前体细胞比率也有类似·2止(retig)T细胞需要很强的刺激,而抗原活化的记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更强。但是,无论是原始或静止细胞,还是记忆细胞,均需T细胞辅助。记忆B细胞所需要的辅助较低,它们受到少量抗原刺激即可增殖,且只需少量辅助T细胞和少量淋巴因子。记忆细胞反应能力被全面增强还表现在它们不需要太严紧的抗原提呈细胞。这一点在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小鼠中得到证明。在T℃R转基因小鼠中,所有抗原特异性转基因细胞均属于静止或原始细胞表现型[2],只有当抗原提呈至树突状细胞(dedriticcell)或活化的B细胞时,原始T细胞才对之起良好反应。原始转基因T细胞对由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或静止期B细胞提呈的抗原反应性很差。与之相对,静止B细胞或巨噬细胞可有效地再刺激静止记忆细胞和活化的效应细胞。一些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可能与表面受体的表达有关。这些表面受体可与T细胞受体(TCR)刺激信号一起成为协同刺激因子,其中包括B7(后面将讨论)。在即使是抗原由非AP℃提呈时,活化过的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这一点必定依赖于T细胞的表型特征,而这些表型特征是T细胞在初次免疫反应中获得的。这样,在开始与抗原接触过程中所传递的信号,使记忆T细胞做好了准备,以至于所需的再次刺激强度变低。也有可能,在初次反应中的活化,是生发中心克隆选择和B细胞体细胞突变(omaticmutatio)所引起,并导致抗体成为更有效的B细胞抗原受体[23]。二次反应与初次反应的全部B细胞类群不同[24~2],支持了上述观点。有人推测[28),在初次反应中,随着抗原浓度的降低,只有具有高亲和性(highaffiity)受体的B细胞被选择并被扩增。在生发中心,表达高亲和性Ig的变异细胞更能成功地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P℃)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竞争性结合[29,30]。只有那些与抗原具有高亲和性的克隆被选择[31~33]。高亲和性抗原结合细胞被选择后进人记忆库中或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目前,正在对指导细胞进人这些路径的信·5·号进行研究。经由CD40传递的信号促使小静止淋巴细胞发育。这些小静止淋巴细胞的表型似乎与B细胞相似[34~36]。所有这些观察表明,对抗原的有效识别是形成免疫记忆的关键,而非特异性辅佐细胞在这一活化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这样,初次反应中传递的信号对淋巴细胞进行活化,使再次反应从质和量上有别于初次反应。3.黏附分子、归巢(homig)分子和复合受体分子的表达发生变化记忆细胞各亚类的移行与原始细胞极为不同。原始细胞相对均匀地移行至二级淋巴组织[38],但很少定居于其它淋巴器官。相反,记忆细胞移行很不一致。在某种情况下,就特定的二级或其他淋巴组织而言,移行因组织而不同[39,40]。积累的大量资料表明,原始细胞、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倾向于经由不同的组织移行,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不同。对绵羊淋巴细胞的分析揭示,正常皮肤T细胞几乎全部是记忆细胞,相反,输出血管内T细胞(其中大多数取自内皮小静脉)大多数为原始表型[38,41,43]。用啮齿动物和绵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内脏的淋巴细胞倾向于移行回内脏,来自皮肤或淋巴结的倾向于移行回皮肤或淋巴结[44~46]。用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所做的试验揭示,细胞因子在训练淋巴细胞更有效移行中可能起作用。CLA是一低聚糖,仅由与皮肤有关的记忆或效应T细胞表达,其配体(E选择蛋白,E-electi)倾向存在于皮肤部位[39,4ol。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体外试验中,在白细胞介素-2(IL2)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少量L6(但不是大量的其它细胞因子)存在时,活化未接触抗原的T细胞,可导致CLA表位表达水平的稳定提高,以及结合E选择蛋白的能力增强[48]。这些观察使人们认为,细胞因子微环境通过修正淋巴细胞归巢受体(homigrecetor)及其配体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在免疫细胞的分布中起关键作用[49]。·6…···试读结束···...

    2022-10-06

  • 《抗寄生虫疫苗》(英)泰勒(A.E.R. Taylor),(英)马勒(R. Muller)著;王捷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抗寄生虫疫苗》【作者】(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页数】212【出版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ISBN号】14048·4808【价格】1.05【分类】寄生虫-疫苗疫苗-寄生虫【参考文献】(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抗寄生虫疫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图书目录:《抗寄生虫疫苗》内容提要:《抗寄生虫疫苗》内容试读一、抗疟疫苗J.H.L.Playfair设想使用疫苗方法使人类免于疟疾的威助,经过近50年时断时续的努力,近年来无疑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1.认识到化学治疗控制原虫和媒介的局限性:2.长期感染疟疾的成年人明显地表现出有效免疫力影3.疫苗接种使实验动物具有对致死性疟疾的抵抗力;4.最近建立了人体恶性疟原虫血液期连续培养多5.研究基金会,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热带病的“特殊规划”,给予研制疟疾疫苗的优先权。然而,与此相反,仍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如:6.使用疫苗的类型尚未确定影7.佐剂的选择影8.原虫“逃避”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影9.存在有害(病理性的)免疫的危险性多10.在热带地区使用各种疫苗经常遇到的生产、安全试验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11.需要的免疫应答的确切类型尚不了解。近来有些书籍在这些方面作了专题评论(Cohe和Mit-chell1978,Richard1977,Mitchell1977),本文并不打算与上述评论竞争,仅对上述各方面加以补充并依次作简单的讨论,特别是最后一点缺乏肯定的免疫方向。依我看-1在推理方面主要的空白之一是从动物斌验到人群的实际疫酋接种的问题(多半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一)化学治疗控制一位偶然出访非洲的游客,因服用抗疟药而未患疟疾。人们也许会对这种过分谨慎感到多此一举,但在越南有近十万美军感染疟疾以及100多人死亡的事实应足以引起深思了,而这些人都曾在监督下服用了最昂贵的药物(Cafield,1972)。如果把受疟疾威胁的人口的数量(仅非洲约有4亿)与众所周知的蚊子和原虫均有产生抗药性的能力等加以衡量的话,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Bruce-Chwatl1978)。(二)人类的免疫力死于疟疾的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疟疾流行区的成人大多不出现原虫血症或严重症状。一旦他们在国外作6个月的短期旅行再返回时,往往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Maegra-ith1974)。这清楚地表明了这是一种适应性免疫,但持续时间很短。,这种抵抗力至少是部分来自免疫力,已被Cohe等第一次证实(1961),即获得免疫的成人的IgG能使患急性恶性的儿童原虫血症降低。这个著名的实验可看作是疟疾免疫学新时代的开端。(三)动物疫苗接种这里不准备一一列举疟疾的实验动物模型,在这些实验动物体内某种形式的疫苗接种已经生效(参阅Cohe和Mitchell1978Nuezweig等1978)。通过接种,2小鼠幸免于伯氏鼠疟源虫(P.飞erghei),小鸭幸免于鹇疟原虫(P.lohurae),罗猴幸免于诺氏疟原虫(P.kowlei)致死性感染。这种能使正常动物免于致死性的疟疾感染所产生的心理学方面的效果,增强了免疫学家对疟疾的兴趣。由于生活史的复杂性以及动物饲养中后勤工作的种种原因,使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宿主,有限的几个种,甚至往往是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而已。因而不那么容易比较不同疫苗的价值,这一事实仍是国际会议上争论激烈的问题。本节着重讨论动物试验中出现的一些带有鼓舞性的情况,困难方面另将考虑。疟疾的特点是免疫应答有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子孢子期、红内期及配子期。1,用子孢子接种近代,最早研究子孢子作为一种免爱原的是Nuezweig和她的同事(1967)。他们发现经照射的子孢子能使小扇幸免于活子孢子致死性的感染,这个试验结果已被其它研究人员(Beaudoi等1976)所证实。解剖蚊子的唾液腺,取得75000个子孢子,再用8~15千拉德的X射线或Y射线照射,作单次静脉注射可获得部分的保护作用,反复注射效果更好。除了短小棒状杆菌(Corye-acieriumarvum)外,迄今没有任何比它更好的佐剂(Nudezweig等1978)。保护作用比较好,但都不是种特异性,而完全是期特异性,即血液期不受影响。就保护作用而言,脾脏并非主要的,只要接种疫苗有足够效力(Sita-ly等1976),但T细胞倒是不可缺少的(Sitaly等1977)。虽然早已表明保护作用是抗体介导的,现在看来同样包括一种细胞介导的成分,可能在肝脏内起作用,这已表明经照射的子孢子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肝脏感染(Sitaly3为免疫原进行了-系列广泛的试验(1itchel1等1974,1975)。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裂殖子的感染期短暂(不到1小时),不须将裂殖子杀死或灭活,裂殖子可自然地从红细胞内释出,大大地减少了红细胞膜的污染,也简化了抗原的分漫析(Cohe1979)。理论上的不利条件是:作为免疫攻击的靶子,裂殖子在生活周期中暴露的时间很短一实际上仅仅几分钟而已。业已证明裂殖子疫苗对防制恒河猴的诺氏疟疾与夜猴的人类恶性疟疾非常有效,但这种效果只有在与弗氏完全佐剂同时使用时才显示出来。裂殖子在使用方面的优点是经过冰冻或冻干仍能保持其免疫原性(Mitchell等1977)。最初看来这些疫苗似乎仅仅产生抗裂殖子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阻止裂殖子穿入红细胞的能力,但由于阻断抗体和保护作用之间在特异性上的某些差异(原虫变异株)以及难以解释需要分支杆菌作佐剂的原因(Butchel】等1978),从而诱导出这样的设想,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也在起作用(Cohe1977)。与猴的接种效果相反,裂殖子疫苗对小鼠的效果比上述的含虫红细胞疫苗效果差。由此可见,小鼠和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类疟疾,究竞哪-一个是较好的模式,~或都确实与人疟有关?4.用血液期原虫的亚细胞组分接种由于疟原虫的数量多以及获得不受污染的疟原虫的困难,给疫苗的生产、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提出重要的问题。因此人们很自然地会考虑使用更精制的制剂。可惜事与愿违,这样的“疟原虫抗原”的效果比上述的粗制品要差得多。原虫被压力或超声等粉碎,能产生与原虫寄生细胞相似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王薇 疫苗

  • 疫苗的应用与发展》陶炳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的应用与发展》【作者】陶炳根主编【页数】561【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07【ISBN号】978-7-5091-2662-2【价格】65.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陶炳根主编.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内容提要:本书共分3篇36章,328节,从疫苗的发展简史、疫苗的理论和管理、疫苗的应用和疫苗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对各种疫苗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疫苗的应用作了详细的描述。《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内容试读第一篇理论与管理一第1章疫苗发展史一、疫苗的出现及概念17世纪70年代我国明代就开始了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实践,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有关疫苗防病的文字记载。古人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其基本方法是从感染天花后的恢复期病人或症状比较轻的病人身上,挑取水疱、脓疱和痘痂内容物并保存1个月左右待其干燥,然后将人痘研蘑成粉给健康人鼻内接种。一般在接种后的第6天开始发热,第7天会有高热,随后于第9天和第10天全身发疹。以后逐步退热和退疹并获得了抵抗天花的免疫力。接种人痘也可造成死亡,病死率一般在1%左右。据记载,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一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欧洲国家,甚至于18世纪初还传到了北美。人痘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然而人痘中天花病毒的毒力并未减低,因而接种人痘的危险性很大,健康人反而会因为接种了人痘而患天花,甚至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比英国乡村医生琴纳(Jeer).发明的牛痘要早几百年,然而在疫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却木如牛痘的主要原因。接种人痘,实际上是一次轻型的天花感染。由于人痘毒力较强,在受种者中发生天花或因其死亡者不乏其人,并可引起天花的传播。因此,欧洲在推广使用时曾遭到非议。有人尝试用其他方法来代替人痘,人们从实践中发现患过牛痘者不会再患天花。1768年,Sutto和Fewter写了一篇《牛痘能预防天花》的论文,提交伦敦医学会,未能发表。1769年JotBoe在德国观察到挤牛奶女工能受到保护而不感染天花。1774年BejamiJety记载对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事实。1781年,Nach曾描述了牛痘的自然史和它通过挤奶女工的手在牛群中传播的方式,提出接种牛痘的方法。但这些观察都不够完整和系统,或者未及时发表,在当时未引起注意。直到1798年琴纳发表关于接种牛痘的著名调查报告后,才为后来研制和使用牛痘苗提供了最早的科学依据,并把免疫预防推向了一个新纪元。-3-第一篇理论与管理牛痘苗于19世纪初期传入我国。180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首先在澳门接种牛痘,并在广州刊行《种痘奇法详悉》一书,其后广东省南海人邱熹推行牛痘接种并著《引痘略》。由于我国有接种人痘的基础,所以很快在我国推广。1828年北京设种痘公局,1852年获津潭保杀堂(后谗名褓赤牛痘局),湖南、河南等省也先后设牛痘局施保牛痘。1919年,我国开始建立实验室大量生产牛痘苗。1926年,齐长庆分离出天花病毒并连续传代减毒,获得了我国的天坛株痘苗毒种。抗日战争期间,李严茂克服种种困难保存了该毒种,使之沿用至我国天花消灭。卡介苗从1921年首次给一名新生儿经口服途径进行免疫,婴儿服用疫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这名婴儿在其母亲死于肺结核病后与患有结核病的外祖母一起生活,虽然他与结核杆菌有密切接触,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却没有患结核病。20世纪20年代以后,卡介苗的使用由口服改成了皮内注射,至今已在182个国家和地区,对40亿的儿童接种了卡介苗。根据WHO扩大计划免疫的要求,现在每年仍有1亿多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过程中,逐步研制了许多疫苗。传统疫苗包括:①以杀死的细菌或病毒颗粒为抗原的死疫苗;②经减毒但仍有保持免疫源性的活疫苗:③减毒的细菌毒素即类毒素疫苗。这些疫苗在防病过程中起了而且还在起着重要作用,天花在全球的消灭即为明显的例子。但是,实践中发现有些疫苗不良反应太大,有些疫苗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化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一些新类型疫苗,如高度纯化的蛋白质疫苗;,多糖体及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包括重组后再提纯的疫苗和直接以弱毒细菌或病毒为载体而使用的疫苗:DNA疫苗;多肽等大分子的合成疫苗。总之,经过2个世纪的实践和努力,21世纪的人类将享受更为全面的免疫接种。胎儿期,母亲接种疫苗可预防诸如B群链球菌和呼吸系统合胞病毒(RSV)等感染,为婴幼儿提供被动免疫。适合要幼儿的儿童联合疫苗将包括DTaP-H-PV-反应球菌-脑膜炎球菌以及其他抗原组分。对于少儿,其包括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学龄前儿童被推荐使用鼻内流感疫苗、口腔变异链球菌疫苗和加强的三联疫苗.(MR)。青少年注射STD疫苗用于预防人免疫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HSV-2感染,孕前疫苗将使胎儿免受后继的巨细胞病毒或细小病毒感染。青年人可接种幽门螺杆菌疫苗,老年人可接种流感、肺炎和带状疱疹疫苗。另外,旅行者疫苗和地方性疾病疫苗可用于预防腹泻和媒介传播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也有了新的概念。既往把以细菌制备的制剂称为“菌苗”,把病毒与立克次体制备的制剂叫“疫苗”,以细菌代谢产物毒素制备的制剂叫“类毒素”。随着有效抗原逐渐被纯化和提取,同时基因重组抗原、甚至将来的人工合成抗原等大量出现,致使难以用抗原类别进行疫苗的命名。因此,:那些具有抗原性、接种机体后可以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的制剂,按国际惯用名称统称为“疫苗”。现将有关疫苗按启用年代、型别以及其针对传染病名称归纳见表1-1。-4第1章整苗发展史表1-1人用疫苗使用情况启用年份疫苗名称(型别)针对传染病名称1721“人痘”(活天花病毒)天花1798牛痘苗(“天然减毒”痘苗病毒)天花1885狂犬病疫苗(减毒活的或灭活病毒)狂犬病1896伤寒疫苗(灭活全菌)伤寒1896霍乱疫苗(灭活全菌)霜乱1897鼠疫疫苗(灭活全菌)鼠疫1903痢疾疫苗痢疾1923白喉疫苗(部分纯化的甲醛脱毒类毒素)白喉1926百日咳(灭活全菌)百日咳1926破伤风疫苗(部分纯化的甲醛脱毒类毒素)破伤风1927卡介苗(活减毒BCG株)结核1936黄热病疫苗(活减毒病毒)黄热病1936流感疫苗'(灭活全病毒)流感1938斑疹伤寒疫苗(灭活全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1943流感疫苗(灭活完整病毒)流感1955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灭活病毒)脊髓灰质炎1957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鸡胚培养)狂犬病1958钩端螺旋体疫苗钩端螺旋体病196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病毒)脊髓灰质炎1962炭疽疫苗炭疽病1963麻疹疫苗(灭活或活减毒病毒)麻疹1967腮腺炎疫苗(活减毒病毒)腮腺炎1969风疹疫苗(活减毒病毒)风疹1971麻疹一腮腺炎一风疹三联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1972流脑疫苗(纯化多糖A和C型)流脑1974乙脑疫苗(灭活病毒)乙脑1976狂犬病疫苗(灭活、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狂犬病1977肺炎球菌肺炎疫苗(14价纯化多糖)肺炎球菌肺炎1980腺病毒肺炎疫苗(活减毒病毒)腺病毒肺炎1981乙型肝炎疫苗(灭活、血源)乙型肝炎1982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纯化A、C、Y、W135型多糖)脑膜炎球菌脑膜炎1983乙脑疫苗(活减毒病毒)乙脑1983水痘(活减毒病毒)水痘1984肺炎球菌肺炎疫苗(23价纯化多糖)肺炎球蘭肺炎1986乙型肝炎疫苗(灭活菌、重组菌)乙型肝炎1987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菌)B型流感第一篇.理论与管理(续表)启用年份疫苗名称(型别)针对传染病名称1992甲肝疫苗甲型肝炎1996出血热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1998轮状病毒疫苗小儿腹泻2001麻疹一腮腺炎二联疫苗麻疹和腮腺炎2001麻疹-风疹二联疫苗麻疹和风疹二、疫苗的革命(一)微生物学时代和第一次疫苗革命l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teur)为了解决发酵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预防危害人类和家畜健康的烈性传染病,经过研究发现;空气中徽生物的污染造成了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引起了传染病的流行。在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只要严密消毒,杜绝外界微生物的污染,肉汤和麦酒都不会腐败变质,从而证明有机物中是不可能自然产生微生物的。继巴斯德后,德国医生郭霍(Koc)从观察炭疽病原菌的特性和生长开始,发明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基以及实验性动物感染等手段。这些实验方法的发明,使得自1875年后的短短10余年间,'发现了数十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病原菌。19世纪末的一个重大发现是证实了可滤过的撤生物,即病毒也能引起感染。病毒不仅比细菌小,更重要的是病毒需要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完成它本身的复制。1889年,首次发现人畜共患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久,引起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和黄热病的病毒被相继发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利用组织细胞培养和敏感动物接种,并辅以电子显傲镜、超速离心、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等新技术,先后发现和分离出以百计的能引起人类和家畜传染病的病毒。疫苗之父巴斯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证明了微生物的存在,而且是他史无前例地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传代等方法有目的地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失去毒力或减低毒力,并用他们作为疫苗给人接种而达到预防一批烈性传染病的目的。在19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一个又一个被相继发现的细菌被认为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例如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及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郭霍发明的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细菌纯培养物的方法为巴斯德研制疫苗铺平了道路。巴斯德建立了免疫预防的原则,他在接种程序中,首先使用彻底减毒的细菌以保证安全性,随后再用低毒细菌加强免疫来增加免疫原性。巴斯德于1881年5月5日在法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开实验。实验的成功使得炭疽疫苗短时间内在法国被广泛使用,至1882年初,共有7.9万头绵羊被兔疫,并获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人类于1884年首次大规模使用疫苗来预防霍乱。1891年根据巴斯德的疫苗原则,-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作者】(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丛书名】出发!知识探险队【页数】153【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05【ISBN号】978-7-5143-1168-6【价格】28.00【分类】疫苗-少儿读物【参考文献】(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内容提要:韩国优秀少儿科普读物,少年韩国好书奖获奖作品,韩国教育部推荐图书。共15本,从生、化学、物理、植物、宇宙、太空、微生物等科学的哥哥细微角落入手,为刚刚接触科学的孩子们展示奇妙的科学世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几个小朋友的奇妙探险故事,讲述了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科学原理。《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内容试读边玩u边学小学4、5、6年邵一课外秘箱出发知0识探起以寻找遗失的微生物[韩]李施著〔韩]崔惠仁给干太阳译疫苗美牡莎!齿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版权登记号:01-2013-1514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1(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一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3(出发!知识探险队)ISBN978-7-5143-1168-6L.①寻…Ⅱ.①李…②崔…③千…Ⅲ.①疫苗-少儿读物V①R979.9-49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14)第037854号双叶!入A智用小区一可8量:外斗忍可碧置,叫导小晋头外斗TextCoyright©2010yol子(李金姬,LeeKuemhee)llutratioCoyright©2010y到ll(崔惠仁,ChoiHeai)】Allrightreerved.ComlexChieeCoyright2014yMODERNPRESSCO.,LTD.ComlexChieelaguageeditioarragedwithSigogaCo..Ltd.throughEricYagAgecyIc.出发!知识耀临队—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作者[韩]李金姬绘者[韩]崔惠仁译者千太阳责任编辑赵海燕出版发行现代出版社通讯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安华里504号邮政编码100011电话010-6426732564245264(传真)】网址www.1980xd.com电子邮箱diahiyeu@ia.c印刷北京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0mm×1000mm1/16印张9.75版次2014年5月第1版2014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143-1168-6定价28.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出发!0识深险以寻戈贵失的微生物疫苗美杜莎!目录作者寄语…6登场人物…81.生活在树林里的孩子…10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显微镜是什么?|微生物啊,指的就是这个!·2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安东尼·范·列文虎克·242.陌生的客人…26好奇心膨喊!知识探险队!·有关原生生物·3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拉扎罗·斯帕兰扎尼…363.巴斯德研究所…38好奇心膨膨!知识探险队!·有关细菌的各个方面|细菌爷爷一古细菌·4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路易斯·巴斯德·484.新认识的小伙伴…50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很小很小很小的病毒引病毒为什么会来到我们的身边|猎捕细菌的噬菌体·6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罗伯特·科赫·645.意外收到的信…66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不可思议的两面派一霉菌霉菌的亲戚们·7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爱德华·詹纳·786.博士、队长和小孩…80好奇心嘭喊!知识探险队!·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疾病引新的病原体一阮毒体·9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埃米尔·冯·贝林·947.百年之交的朋友…96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微生物们的游乐场一人体·10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1068.福尔贝尔Fervere饭店…108好奇心膨膨!知识探险队!·伟大的厨师一微生物|隐藏在泡菜中的科学|腐烂和分解者·11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罗纳德·罗斯·1209.“美杜莎”的真相…122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我们是相互帮助的好朋友引生活在泥士中的微生物,都在做什么事情呢?·132寻找吧,微生物猎手!·保罗·埃尔利希·13410.梦想着新的世界…136好奇心膨嘭!知识探险队!·建造绿色地球的微生物·14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亚历山大·弗莱明…1505作者寄语大家认识田螺姑娘吗?曾经有一个年轻人独自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那个时候出现了田螺姑娘,她给那个年轻人洗衣服做饭收拾房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田螺姑娘,大家还记得吗?就像这个故事讲述的那样,说不定有人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田螺姑娘呢。如果田螺姑娘能替自己做作业,替自己学习的话,自己就能尽情地出去玩耍了。事实上,我们的确拥有这样的一个田螺姑娘。虽然这个田螺姑娘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样会帮自己做作业或者替自己上课,但是能给我们制作美味的食物,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能保护我们的身体,甚至能治疗一些疾病。“她”就是微生物。我说微生物就是田螺姑娘,大家是不是觉得我在说谎呢?我想应该有一些小伙伴们摇着头,认为我只是在一派胡言。这个反应非常正常,因为一提到微生物这个词,大家头脑中想到的都是让食物变质或者给身体带来伤害的细菌。但是与那些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给人体带来帮助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哦。···试读结束···...

    2022-10-06

  • 《病毒、微生物和疫苗 医药简史之旅 传染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作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丛书名】漫游科学探索之路·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书系【页数】101【出版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ISBN号】978-7-304-07341-1【分类】疫苗-青少年读物-微生物-青少年读物-病毒-青少年读物【参考文献】(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提要:本书为科普读物,读者对象为12岁以上青少年读者,讲述了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人类对疾病理解的转变,对传染病病因的认知过程,展现了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探索与传染病斗争并战胜它们的艰难过程。《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试读导言个以狩猎和采集浆果为生的原始部落中,一旦有人生病,就可能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病人因触怒神灵而被惩罚:另一种是病人被邪恶的鬼魂附体。那时候,不论病情如何,唯一能解救病人的办法就是将他带到巫师那里,让巫师通过魔法仪式安抚神灵或是用“驱魔术”赶走附在病人身上的恶鬼。巫师还会为病人做一个护身符。那个时代得病的人不多但患者的死亡率却很高,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会因猛兽袭击或因战争而失去生命。但是当人们开始耕种田地、饲养家畜并建立村落时,茹毛饮血的生活得以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人开始生病,有时,疾病会给一个人甚至整个村落带来沉重的打击。与家畜的接触带来了更多的传染病,在一个人口众多的村落里,疾病感染者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只需想想人畜粪便的问题一也许疾病正是通过粪便迅速传播的。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认为疾病是由超自然原因引起的。疾病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几个世纪中又是如何演变的?确切地说,病人是确实存在的,可是疾病是什么呢?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医生这一职业的?那时候,医生和巫师是共同存在还是医生取代了巫师呢?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如何治疗疾病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会循序渐进,带你进入探索医药史的时光隧道,重现人类对医药学认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虽然人类不能治疗和预防所有疾病,但如今已经攻克了很多传染性疾病。最初的医生现存化石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及种族(包括史前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用手术来治疗疾病。但今天我们却无法得知当时的巫师和德鲁伊①究竟使用了什么药物使病人康复。他门治疗病人时使用的巫术和各种仪式也与他们一同被深埋于地下,消逝在尘封的历史之中。神灵、神话与信仰古埃及人在防腐②方面的实践,或许催生了各种带有治疗功效药膏的发明。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崇拜伊姆霍特普③,他不仅是一位医生,在天文学、建筑学方面也有建树一他设计并建造了首座金字塔。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化处于全盛时期,在艺术与哲学领域诞生了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为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神灵的震怒或是受行星的影响。后来,古希腊的哲学家在理性精神的基础上,探究导致疾病发生的自然原因。但古希腊人也并没有将所有的超自然因素排除在诱发疾病的原因之外。例如,在神话《俄狄浦斯王》中由于俄狄浦斯④①德鲁伊,在凯尔特神话中,具有与众神对话的超能力。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德鲁伊在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崇高,阶级仅次于诸王或部族首领。②此处防腐主要指代木乃伊的制作。③伊姆霍特普(Imhote)是一位古埃及的神,事实上他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一法老左塞王的宰相。伊姆霍特普同时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和埃及天文学及建筑学的奠基人。伊姆霍特普雕像。他大④俄狄浦斯,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国王约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这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尊雕像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初的医生3俄狄浦斯的传说一段神谕预言道,底比斯城俄狄浦斯聆听斯芬克斯的国王拉伊奥斯与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会杀死父王并娶母后为斯芬克斯长着女人的妻。为了防止预言真的发生,儿头,狮子的身体,雄鹰的翅子生下后就被捆起双脚,遗弃到膀;从非洲来到底比斯城恐丛林之中。婴儿被一个牧羊人救吓那里的居民。起并被带到科任托斯国国王波里玻斯那里。波里玻斯国王和墨洛柏王后因为没有孩子,所以很高兴地领养了他。他们为婴儿取名为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双脚”。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那段恐怖的预言,他决定离开科任托斯,防止灾难降临到父王和的逆天行径招致底比斯城被一场恐怖的瘟疫席卷。母后身上。然而他却不知道,波里玻斯和墨洛柏并不是他的亲生我们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神话,同时,也是父母。他开始流浪,快到底比斯古希腊人致力于将日常观察联系到一起,寻求合理解释的理性城的时候,在一段狭窄的小路精神的伟大结晶。上,迎面而来一辆马车,里面坐的是他的至亲一将他遗弃的亲生父亲。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过,他们开始争吵,争吵中俄狄浦斯杀死了马车上的人他的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当俄狄浦斯到达底比斯城希波克拉底后,发现那里的居民一直遭受着斯芬克斯的生命威胁:当居民们接近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时,她会让来者猜一个谜语,没有人能猜得出答案,最后斯芬克斯会将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一前377年)是第一位医学思想他们无情地吃掉。最终,俄狄浦被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医生。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思想主宰了医斯猜出了谜语,打败了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从盘踞的悬崖上坠学界约有20个世纪。希波克拉底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相传他落。进入底比斯城后,俄狄浦斯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后代。但我们无法知道阿斯克勒被当作底比斯的解放者,受到隆重的欢迎并被加冕为国王。俄狄庇俄斯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了纪念希波克拉底,人浦斯并不知道自已的身世,很自们建立了“医治神庙”,病人们可以在神庙中得到医治。但当然地遵从惯例,与拉伊奥斯的遗时人们到底使用了什么医疗手段,现在还是个谜。希波克拉底孀约卡斯塔王后成婚。当一场骇人的瘟疫降临到底比斯城时,先的另一创举是:他提出了医生的行为规范与誓言。直至今天,知提瑞西阿斯为俄狄浦斯揭示了在许多国家,如果想成为专职医生,必须朗读“希波克拉底誓原由:瘟疫是由俄狄浦斯弑父娶言”并宣誓。例如,“无论患者之国籍、种族,凡需医治者,母的逆天行径引起的。得知这一结果,约卡斯塔崩渍自杀,而俄吾必医之。”等等。狄浦斯也自毁双目,从此离开底比斯城。4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四液学说为了解释疾病的发生,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人的本性》中从保持健康必须的几大条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保持健康,就必须保证维持身体运转的四种体液的平衡:心脏产生的血液、肝脏分泌的黄胆汁、脾脏分泌的黑胆汁和脑部分泌的黏液。每个人的四种体液比例都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血液偏多的人尖刻、残暴;黄胆汁偏多的人比较易怒;黏液偏多的人冷漠、迟钝;黑胆汁偏多的人则优郁四种体液的平衡同样也取决于外部因素。事实上,四种体液也对应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寒性的“土”、干性的“气”、湿性的“水”、热性的“火”。四种体液的性质与四种元素相对应,即冷、干、湿、热,如下图所示:黄胆汁血液黑胆汁湿冷黏液最初的医生5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血液是湿热的,黄胆汁是干热的,黑胆汁是干冷的,黏液是湿冷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生病是由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四种体液不平衡而造成的。通常,身体可以以汗水、尿液及痰液等形式排出体液,但如果四种体液无法达到平衡,这时就需要医生介入,来判断到底哪种体液过少,哪种体液过多。只有这样,医生才能选择合适的药方治疗疾病—对应病症,选择与过盛体液性质相反或能补充缺乏体液的药材。因此,希波克拉底认为,如果疾病是由四种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那么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当然,医生从先前病例中获得的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对每个病人还是需要相当慎重,必须研究每个病人的特点、平时接触的环境以及病人对治疗的适应能力。治疗手段应仅限于调整机体平衡,如合适的食疗方法或对应相关病症的冷水浴法和热水浴法。一副文艺复兴时期描绘希波克拉底的画像。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科斯岛,长寿,卒于公元前377年。6病毒、微生物和疫苗···试读结束···...

    2022-10-06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有哪些

  • 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庄汉澜,牟兆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作者】庄汉澜,牟兆钦编著【页数】161【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ISBN号】7-80020-999-7【价格】9.00【分类】疫苗(学科:手册)预防接种(学科:手册)【参考文献】庄汉澜,牟兆钦编著.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图书目录:《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各种疫苗的性能、效果、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论“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黄帝内经》中即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预防工作的内容很广,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除传染源、消灭老鼠、医学昆虫等媒介宿主、药物预防、疫苗接种预防等。历史经验已证明疫苗接种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疫苗接种是控制、消除有关传染病的最方便、经济、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疫苗接种防病、灭病已是各级领导、广大防疫、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的心声。但是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水平要求高、技术操作要求符合规范的系统工程,涉及疫情管理、免疫策略,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疫苗质控,接种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只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预防接种的目的和重大意义预防接种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疫苗、类毒素)或抗体(免疫血清)等多种制品,通过适宜途径(皮内、皮下、肌肉、口服、气溶胶)种入人体(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力,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控制或消除相应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的目的。1人类在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从1876年琴纳发现痘苗预防天花至今已逾百年。历史经验证明,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疫苗接种起着关键作用。如全球普遍接种痘苗,进而消灭天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效果得到肯定,伤员的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中破伤风发病率从一次大战中的13.4/10万降至0.447/10万;大力推行WH0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儿童接种计划,使小儿麻痹这一不可治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有望消灭;现又提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计划。随着人们对预防制品的渴求,人们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进程中疫苗的质量和品种也不断提高、发展和增加。据WHO估计每年有近400万儿童死于麻疹、风疹、B型流感嗜血杆菌(H)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这些都可被现有的疫苗预防。由于疫苗是通过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特异性免疫力而起预防作用,所以疫苗无论在控制烈性传染病鼠疫、炭疽、霍乱等的传播,还是在常见病、多发病、甲、乙肝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起到其他防治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物制品事业也得到积极的发展。生物制品在防病、治病、保獐人民健康、保证战争和祖国建设的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国内目前推行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为例,据一些地区调查报告10岁以下儿童HB抗原携带率由免疫前的10%左右下降至1.2%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则降至0.41%,成绩颇为显著。预防接种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40年代抗菌素问世,医药界依赖药物来控制传染病,预防接种逐渐被冷落。进入80年代,由于抗生素滥用,耐药株病原不断出现,给药物控制、治疗传染病蒙上阴影。同时生物技·2术进入分子水平,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多种病原的致病原理和机体防御机理逐渐被人们认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巴斯德时期建立的疫苗制备原理获得了改进和创新,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多种新型疫苗制品如肽苗、基因工程苗、DNA苗等被研制出来。过去效果、安全不理想的疫苗得到了改进。疫苗接种方法改向易被人们尤其是儿童接受的口服途径,疫苗生产工艺经过改进和创新,已转向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疫苗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8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提出“疫苗学”这一新学科。当今疫苗的应用已突破传染病范畴,指向预防肿瘤、寄生虫病、免疫病、遗传病等多种领域;免疫接种的革命时代来临了。二、疫苗接种发展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一直在与传染病作斗争。早在千年之前中国民间已有种人痘衣和人痘浆预防天花的记载。此法虽危险,不完善,但被传到中东、欧洲。这是预防天花的先导。l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Jeer)根据挤牛奶妇不患天花这一现象,采用痘苗病毒预防天花获得成功,开创了较安全、合理、可控条件预防人类传染病的先例。近代免疫学奠基人巴斯德于1881年用高温方法培养出炭疽减毒株,成功地用于家畜预防,创立用减毒方法制造疫苗的原理,为弱毒活苗的免疫保护奠定了里程碑。接着,又于1885年研制出人用减毒狂犬疫苗,这是第一个人工研制的人用疫苗,并使人们认识到疫苗将在人和家畜的某些疾病防治方面起到其他手段所不能相比的作用。开创了免疫预防由经·3验阶段向科学阶段发展的过程。出于安全考虑,19世纪90年代疫苗研制转向灭活苗(除卡介苗),直至本世纪50年代活疫苗又重新引起重视。20世纪初期,大量灭活疫苗被研制出来,包括细菌、病毒和半纯化、脱毒的细菌毒素(类毒素),有些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霍乱菌苗等。1949年病毒组织培养成功,使病毒疫苗研制领域发生革命,不但病毒可大量连续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连续培养而减毒。1955年,Salk首先研制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1962年,Sai制出人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口服接种,从而控制了小儿麻痹症。不久针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的活减毒苗也相继地被研制出来。自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报道最后一例天花患者后,全球再没有发现天花病例。1979年12月“全球消灭天花证实委员会”21位委员签名证实全球消灭了天花。从琴纳发现疫苗到全民普遍接种痘苗消灭天花历时18年,中国也在1961年消灭了天花。这一人类采用预防接种手段与传染病作斗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人类消灭其它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和光辉前景,预计不久只有人类是唯一宿主的、可防不可治的小儿麻痹症也将被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而消灭。现在预防接种工作者又满怀信心地提出消除麻疹的计划。1974~1987年间针对三种细菌病原,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H)的高度提纯荚膜多糖苗研制成功,为联合多价菌苗的制备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应用前景。本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到疫苗研究领域,1986年批准通过第个应用DNA技术构建的人用乙肝疫苗,为控制和降低乙肝病毒的发病率,提供了有效手段。采用免疫球蛋白控制传染病的被动免疫手段几乎与疫苗·4·研究平行发展,1892年德国首先有白喉抗毒素商品,不久破伤风抗毒素也问世,接着是抗狂犬病、气性坏疽血清。这些抗血清都来自马匹免疫血清,会发生危及生命的血清病,于是进行了消化、提纯以降低异体蛋白,研制出精制品。目前,发达国家已采用超免疫人源血浆,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成本原因仍采用马源血浆来研制被动免疫生物制品。表1-1人用疫苗年表启用日期疾病名称疫苗型别1721天花“人痘”活天花病毒1798天花“天然减毒”痘苗病毒1885狂犬病“不同程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病毒1896伤寒灭活全菌1896霍乱灭活全菌1897鼠疫灭活全菌1923白喉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6百日咳灭活全菌1926破伤风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7结核活减毒BCG株1936黄热活减毒病毒1936流感灭活全病毒1938斑疹伤寒灭活全普氏立克次体1943流感灭活完整(whole)病毒1955小儿麻痹灭活病毒1957狂犬病灭活病毒,鸭胚培养1961小儿麻痹活减毒病毒1963麻疹灭活病毒和活减毒病毒1967腮腺炎活减毒病毒·5···试读结束···...

    2022-10-06 手册百度百科 手册怎么编写

  • 《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李昂,汪世龙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作者】李昂,汪世龙著【丛书名】同济博士论丛【页数】132【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608-6972-8【价格】50.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李昂,汪世龙著.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内容提要:本书讨论了不同镁铝比例、不同粒径的LDH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选用了最佳镁铝比例和最适粒径的LDH作为DNA疫苗的载体,合成LDHDNA复合疫苗,观察其体内的免疫效果。《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内容试读第章绪论1.1概述在疫苗和免疫治疗领域遇到的两个最大的挑战,一是激发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潜能来针对在一般情况下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二是在单次疫苗注射后即能激发有效免疫应答的疫苗。最近在疫苗研究领域的策略,主要集中在研发可以有效将抗原运输至树突状细胞(DedrticCell,DC)的载体。树突状细胞是非常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在内吞抗原后,经过胞内的加工处理,同时遵循抗原提呈的内源或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将抗原肽和MHC-I类分子或者MHC-Ⅱ类分子结合提呈至细胞表面,最后使CD4+T细胞或者CD8+T细胞活化。所以,发展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的疫苗递送系统,在疫苗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无限的潜力.[1-4幻目前为止,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目标而设计的疫苗分为体外(xvivo)和体内(ivivo)两种策略。体外的策略包括:在体外先将树突状细胞搭载抗原肽,转染带有抗原表达基因的表达载体,或者将树突状细1—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胞和肿瘤细胞进行融合。[5-]也可以在体外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刺激,提高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接着再将这些处理过的树突状细胞回输至动物或人体内,达到增强特异性免疫,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体内策略包括:将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融合,将所制备的融合蛋白免疫动物,或者将抗原表达基因和D℃表面受体结合的配体表达基因共同重组于质粒或者病毒的表达载体内,因此基因疫苗免疫动物。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策略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对于体外策略,虽然树突状细胞的靶向性较高,树突状细胞在体外也确实可以进一步成熟,有利于其输入体内后可以发挥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的效应,但是整个处理过程非常复杂,费用较高。另外体外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的污染,这对于将此树突状细胞再次回输入体内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对于体内策略,由于不管是蛋白疫苗还是基因疫苗在体内运输时,都存在被降解和无法有效突破体内屏障而被免疫细胞有效摄取的瓶颈。[811口生物材料药物载体为解决体内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潜在方法。可用于药物递送的载体,常用的有脂质体、多聚合物的微球、有机纳米颗粒,等等。可降解的有机多聚物,如聚乳酸、聚乙酯、多聚赖氨酸,等等,是常用的材料.[12,13]有些材料对H值和离子强度敏感,这些材料通常在被树突状细胞或者巨噬细胞内吞后,由于胞内H环境和离子环境的改变,会在胞内降解。另外,有些材料可以实现自我组装,这些材料可以搭载DNA和蛋白。DNA和蛋白类疫苗搭载于这些生物材料内,可以受到这些生物材料的保护,免受体内存在的大量DNA酶和蛋白酶的降解。当它被免疫细胞内吞后,会在胞内降解,释放出DNA或者蛋白。DNA可以在胞内表达出相应的蛋白后,遵循内源性提呈途径与MHC-I分子结合,从而刺激CD8+T细胞的活化。而蛋白在胞内降解后遵循外源性提呈途径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最终刺激CD4+T细胞的活化。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生物材料本身就具有佐剂样的效—2第1章绪论■应,可以直接刺激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从而可以增强免疫反应。这些生物材料除了携带抗原性DNA或者蛋白外,还可携带可以识别树突状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配体,从而完成靶向性定位。[14,15]1.2以生物材料作为疫苗载体的特性1.2,1生物材料作为抗原运输载体以生物材料作为抗原的输送载体实际上已经研究了将近20年,但是将其改造成能够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的抗原输送载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热点。16,1]近来研发的这些生物材料都致力于能够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加其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的机会。抗原物质被包裹在生物材料内部,可以在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前抵御体内蛋白酶和核算的降解。在被树突状细胞处理、提呈抗原前生物材料载体要能够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有很强的对外源性物质的摄取能力。它既可以直接吞噬坏死和凋亡的细胞,也可通过表面受体介导完成对带有相应配体抗原的吞噬和内吞。已有研究报道,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脂质体和有机多聚物完成内吞。[1820]其对这些生物材料吞噬效率与材料本身特性有关,比如材料的大小、表面电位等等。能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对作为抗原载体非常重要。对于蛋白抗原,直径在1~5m时比可溶性蛋白抗原更能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内吞通常发生于可溶性物质和直径小于50m的物质.[21,22]而吞噬通常是指对那些直径大于500m的物质完成的内吞。目前常用于抗原载体的PIGA,可以携带蛋白和核酸类抗原,而它所形成的颗粒均可以被树突状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有效内吞。[2326]利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凝集素样受体(lecti-一3一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likerecetor),可以将凝集素搭载于生物材料载体的表面,从而使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加高效、特异地对生物材料载体进行吞噬。完成对抗原物质的吞噬后,树突状细胞就要对内吞的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提呈。[27,8]对这些抗原的处理可以通过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或者交叉途径进行。通常外源性物质内吞后所形成的内体很快就会和溶酶体融合,内体内的抗原或者生物材料在各种酶以及酸性物质作用下会迅速降解。在溶酶体内降解产生的多肽会最终和MHC-Ⅱ类分子结合而遵循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9]为了使外源吞噬的抗原也能通过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Murthy等给生物材料载体上带有可酸降解的巯基,当此种材料被吞进内体后会破坏内体,使抗原物质释放至胞质内,从而可以进入溶胶体内,在内织网内和MHC-类分子结合。因此对生物材料的改造和处理可以控制抗原在运输、吞噬以及提呈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调控免疫应答的目的.[30,31](a))atlachmetTargetigDC-ecificCoiugatioofmolecularrecetorwithAdagerigaltomature(e.g.ati-CD11e)DC(e.g.threughTLR)Iteraizatiothroughecector-meditededocyioi(e.gmaoerecatorH-eitiveolymerdirutedo0me自odrele自geatigeitccytolam图1~1纳米疫苗载体的输送和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4第1章绪论■1.2.2生物材料可以作为佐剂不管是蛋白、多肽还是DNA本身都不能有效地激活树突状细胞,而增强相应的免疫应答。所以在免疫机体时通常要用到佐剂。[32]佐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刺激固有免疫应答系统,激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从而可以诱导出长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磷酸铝和氢氧化铝为疫苗的佐剂被美国FDA认可以来已经使用了六十多年。[33]铝佐剂能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目前认为主要是它可以使抗原沉积在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它也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虽然它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在诱导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方面效果仍然偏弱。[34]近年来又有一些可以直接刺激AP℃的佐剂正在临床前实验。这些佐剂包括脂多糖(LPS)和细菌CPGDNA。这些佐剂都被称为“危险信号”,它们可以直接和表达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ol样受体结合。这些佐剂和To1样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它直接的反应就是上调表达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MHC分子等。同时也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子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35)然而尽管这些佐剂在动物体内被证明有效,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可以导致免疫功能亢进、感染性休克等,所以不是应用于临床的理想佐剂。其他类型的佐剂如MF59和QS-21,虽然在欧洲已经被允许部分进入临床应用,但是仍然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因此发展既安全又有效的新一代佐剂是现在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36]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生物材料尤其具有疏水基团的材料体现了天然的佐剂效应。Huter等[37,38]在研究有机聚合物的佐剂效应时发现,这些有机聚合物的佐剂效应的强弱与聚合物中疏水基团的大小有关。虽然这些聚合物佐剂效应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它们很有可能与-5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Toll样受体(TLR)以及补体系统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39,40]现在研究生物材料的佐剂效应大都集中在其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上。虽然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有效摄取外源性物质,但是要想激发有效的免疫应答必须依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实验显示,将PLGA和多聚赖氨酸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可以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和CD40的表达。[38,4)促进其成熟的机制不是很清楚,但很可能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有关。比如和TLR4结合的配体结构中都含有疏水基团。另外疏水基团也存在于核酸中。而单链和双链的RNA就可以结合TIR7和TLR3.[4244]肺的表面活性蛋白(SP-A,SP-D)也具有疏水基团。由此,SeogadMatziger推测疏水基团的存在是TLR配体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关键。[45)根据这个推测,多聚物中的疏水基团可以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直接结合并且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在设计疫苗载体时,考虑材料的疏水性是有必要的。[46]体内实验表明,单纯用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材料作为载体不能充分激发相应的免疫反应。所以有必要联合其他的佐剂。[4?]VBroekhove等在用脂质体作为抗原载体时发现,只有在搭载抗原的同时再联合LPS或者干扰素(IFN-g)才能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也有研究同时搭载从沙门菌中提取的脂多肽于脂质体上时可以诱导有效免疫反应。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些佐剂吸附于生物材料的表面。吸附于表面的优势是增加了材料的疏水性,避免了载体在运输途中被降解.[48,49]这当中对PEG的研究最多,通过对PEG的修饰可以使其搭载多种生物分子。生物材料的佐剂效应使其作为疫苗佐剂又增加了优势,但是对于它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要阐明材料的疏水性是否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生物材料发挥佐剂效应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表面TLR来完成。[50-53]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 《不得不种的疫苗》(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不得不种的疫苗》【作者】(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丛书名】身边的科学真好玩【页数】32【出版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337-6790-7【价格】15.00【分类】疫苗-儿童读物【参考文献】(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不得不种的疫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不得不种的疫苗》内容提要:《不得不种的疫苗》内容试读N导读把尖细的针扎进幼儿身上听起来不那么美妙,可疫苗接种的确就是这种“残忍之事”。仅需要把针刺入身体一小会儿,就能换来天大的好处一让一个人免于患上可怕的致命疾病。要知道,这些疾病曾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这种交换听起来还是蛮公平的,对吧?疫苗接种是将少量导致某种疾病的安全致病源注入身体,这样一来,你身体的抗病机制就会积极行动起来,找出应对这种疾病的方法,但实际上它们并不需要真正采取行动,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感染。然而,如果你以后真的遇到这种疾病,身体就会知道如何采取行动。例如,假如你接种了小儿麻痹症和麻疹疫苗,或是其他疫苗,以后就不会得相应的疾病了。你的身体认识这些疾病,所以在这些疾只痛一下下哦。病源人侵你的身体时,就能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防御,使你不会患上这些疾病。因而,以后如果你不得不被刺上一针,请面带微笑,因为这可能会救你一命哦!1我门为什么会生病?免不了生病。身体功能异常,或是微生物造成的感染会引起疾病。我们生病时,常常会伴有诸如发热、呕吐、疼痛、咳嗽和喷嚏这些症状。有一些症状是由微生物直接引起的,但也有很多症状是身体为对抗感染而做出的反应。大多数疾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少部分由真菌或寄生虫引起。我们已经研发出能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疫苗,而针对真菌和寄生虫的疫苗尚处于研发阶段。啊啊啊嚏!四大罪魁祸首细寄生虫病毒真菌细菌、寄生虫和真菌都是生物。细菌是病毒是一团裹在蛋白质外壳内的遗传物质,因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寄生虫通常生此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生物。真菌有大有小,活在其他生物体内,获取营养。小的有酵母菌,大的则有蘑菇和羊肚菌。2细菌比病毒的体你也能行!积大得多。细菌先于病毒被人类发现,因为它预防感染的最佳们在显微镜下更易被方法就是勤洗手。疫观察到。病毒虽小但也苗接种能让你摆脱许同样致命。有些细菌要多疾病的困扰,但并比病毒大100倍呢!非能摆脱所有的疾病。洗手能有效地清除企图进入你身体里的细菌和病毒。病毒细菌身体接触能传播疾病。咳嗽和喷嚏也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人体的体液,例如血液,同样可能携带疾病。细菌不需要寻找伴侣组成家庭。它们通过复制身体的关键部分来有些感染仅仅影响繁殖。被复制的两个身体的局部,另外一些则细胞内的DNA部分分别到达细菌能够自行复制。会让全身遭殃。的两端,并最终一分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为二。病毒需要借助外力来繁殖。它们生活在寄主的细胞内,病毒病毒的这些细胞破收集并复制用于自向细胞注DNA和蛋白成分渐渐裂,病毒蜂我繁殖的化学物质。组合在一入自己的质外壳在细胞起,形成一拥而出。它们将细胞变为“病DNA内复制形成。个个病毒。毒复制工厂”。3身体如何抵抗疾病?割伤或抓伤你的身体时刻都在提防着能引起感染的“入侵者”。当细菌或病毒攻破细菌身体的防线,身体就会自动做出反击。身体的这种防卫机制称为免疫系统。受到威胁时,先天免疫系统就会酝酿第一波攻势。它会以任何异物为目标。你吸入粉尘后咳嗽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第一步是识别你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遍布全身的皮哪些属于身体组织而哪些不属于。肤和黏膜(比如鼻子和嘴巴里黏黏的那一层),它们能阻止微生物进入人体。割伤和抓伤是这道防线上的漏洞,这就是我们要清洁并覆盖伤口的原因。吞噬细胞属于白细胞,它们能将入侵者活活吞掉。它们包围入侵者,将人侵者牢牢困在吞噬体里,然后它们往里面注入化学物质以摧毁入侵者。它们是身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吞噬体吞噬细胞入侵者围困入侵者的吞噬体4你也能行!发热、发炎、肿痛是先天免疫系统发热并不一定是坏事。虽然的反应,有利于免疫发热会让你感到难受,但它确实系统发挥作用,使它能帮助身体战胜微生物。但请遵杀死部分细菌。照医生的嘱附,因为体温过高也23当病毒感染是十分危险的。身体细胞时,这些受感染的细胞看上去跟正常细胞没什么两样,所以吞噬细胞不自然杀手细胞被感染的细胞会对其做出反应。但其他的白细胞,如“自然死亡细胞杀伤”细胞,它就能识别出受感染的细胞。它们会在受感染的细胞上钻个口子,注入化学物质,从而杀灭病毒。000对花粉和猫风湿性关节炎是因免疫系适得其反!如果免疫系统太等东西过敏,是身统功能紊乱造成的关节部位疼勤于生产对抗感染的化学物质,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把它们当痛。免疫系统错误地把关节部其带来的坏处会大于好处。在有成威胁造成的。位的软组织当作人侵的细胞,些情况下,这些化学物质会毒害所以攻击并摧毁它。身体,并带来更严重的病痛。5···试读结束···...

    2022-10-06

  • 疫苗工程学 第2版》窦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工程学第2版》【作者】窦骏主编【页数】438【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8【ISBN号】978-7-5641-5154-6【价格】68.00【分类】疫苗【参考文献】窦骏主编.疫苗工程学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工程学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分两篇,前十章为总论篇,介绍了疫苗研究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疫苗研制的理论、技术、流程、应用、计划免疫、市场管理及疫苗相应法规等,并提供了新疫苗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信息。从第十一章至第三十章为各论篇,按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真菌类疫苗、寄生虫类疫苗、肿瘤疫苗等分类,介绍了对预防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疟疾、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新疫苗研究进展。本次再版特别对肿瘤疫苗、结核疫苗、治疗性疫苗、寄生虫类疫苗等做了较大幅度修改,使其更具新颖性和可读性。《疫苗工程学第2版》内容试读总论篇第一章绪论回顾人类的生存史,历史上曾经威胁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您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面对各种新现和再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若您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您有何种对策?如果您很茫然,那么请打开疫苗学绪论,您会从中找到答案,悟出可行的预防策略。第一节疫苗学概述人类的天性之一是对瘟疫怀有巨大恐惧,本能地想方设法来预防或阻止瘟疫的传播。尽管古代社会对瘟疫缺乏科学认识,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预防瘟疫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毒攻毒”的观念。天花(mallox)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17世纪中叶,患天花后的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11世纪宋朝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在公元17世纪的70年代明代,已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经验告知人们,将沾有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这些方法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例如,英国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加上该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未予推广,到1840年,终止了将天花病人的结痂接种到人的危险方法。用“人痘”预防天花就是基于“以毒攻毒”的认识,对以后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如在l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er(爱德华·琴纳,1749一1823)观察到牛患有牛痘(cowox),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易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位8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受者局部出现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1798年他公布了论图1-1琴纳接种牛痘图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atio”(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3·疫苗工程学种牛痘预防天花。在琴纳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接种牛痘在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从此,疫苗的研究蓬勃发展,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已公认,疫苗是利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疫苗的研究、制造、检定、使用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疫苗学(vacciology)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是集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传统的疫苗学以预防感染性疾病为主,包括人用疫苗学和兽用疫苗学,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家畜。由于人类与疾病斗争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上述各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如抗肿瘤疫苗、抗感染疫苗和免疫避孕痘苗等。广义而言,治疗或短期用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也包括在疫苗学之中。此外,尚有“鱼疫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报道,鱼类有免疫反应。后来抗生素的应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直至70年代由于化学治疗的抗药性及价格较贵,鱼疫苗又再度兴起,近年已成为疫苗学的一个分支。回顾和研究疫苗的产生、研制、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以论述人用疫苗为主,对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管理、市场和主要相关理论、技术及各种常用疫苗予以介绍。第二节疫苗学发展简史疫苗的应用使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或瘟疫得到消灭或控制,拯救了数亿人生命,在医学史上是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保障健康办法。从这一角度而言,疫苗学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一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但疫苗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也面临重大的挑战。一、疫苗学发展经验时期人类历史早期就有了对疾病和免疫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疫苗的研究逐步完善,才使得多种疫苗能在人类广泛使用。(一)人类对免疫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医药的先驱Hiocrate认为,疾病不是由于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影响所致,而是由于气候和大气的影响干扰了体液。用现代医学分析他的观念是不妥的,但他的贡献是建立了根据观察和试验而作科学推论的原则。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著名医生Gle,他的医学和哲学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流行病学的革命。他认为大气的变化、个体的易感染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接触感染(源)对流行病均起作用。这种模糊的观念直到19世纪法国巴斯德时代才被人们所接受。公元前1世纪人们曾认为喝鸭致死量感染后的鸭血能防病。约1个世纪后,Elder建议用。4第一章绪论疯狗的肝治疗狂犬病。非洲曾以同类的某些物质免疫预防蛇毒及其他毒物,而在中国则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人患天花病愈后可获得免疫,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免疫的知识,记载在公元前590年。在印度波斯曾用经皮肤接种的方式,即将粘有感染材料的棉花敷于划破的皮肤上,并保持一年;在波斯也曾有吞食结痂的记载。当然这种原始的“免疫”措施未能有效控制当时的天花流行。(二)爱德华·琴纳的贡献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长期观察,认为牛痘即牛的天花(cowmallox),可以保护人的天花。正如前述,琴纳的试验证明,轻微的牛痘可以预防人的天花,所有这些被接种牛痘的人以后接种天花均无反应。但琴纳的论文却被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拒绝,理由是无充分证据。1798年,他自费出版的论文受到圣乔治医院著名医生GeorgePearo的重视,并证实了琴纳的发现。(三)免疫接种在全世界展开琴纳的论文发表两年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医生BeiamiWaterhoue在推行免疫接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称为“新世界的琴纳”。他坚持免疫接种的改革事业,并保持着与从未相见的琴纳的友谊关系,后来Jeffero总统任命他为美国国家疫苗学研究所的联邦疫苗代理人。19世纪初,法国、丹麦、瑞典、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始免疫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二、疫苗学发展实验时期(一)巴斯德减毒活疫苗给免疫学带来了黄金时代琴纳的工作全凭经验,但他并不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机制。法国的化学家巴斯德(LouPateur,1822一1895)对疾病产生和恢复的机制很有兴趣,他的研究工作使他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也使后来的郭霍和德国学派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观察技术,发现致病微生物。巴斯德在创建细菌发酵和疾病的理论后,用减毒的微生物制成鸡霍乱菌疫苗。起初从病鸡分离到的标本接种到健康鸡,健康鸡很快死亡;当他休假回到实验室后,用已存放两周的培养物给鸡接种时,发现并不产生典型的疾病,大量的鸡恢复了健康。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斯德发现强毒细菌给接种过减毒细菌存活下来的鸡再次接种,这些鸡只发生轻微的症状而全部存活。巴斯德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这种疫苗曾用于很多农场的动物,使鸡霍乱疫苗被广泛应用。1881年巴斯德借鉴了兽医学家加热或以碳酸处理炭疽感染动物的血制造羊用粗制疫苗方法,采用了减毒纯培养物,进行了温度、氧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试验,并与医学界和兽医界合作,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巴斯德并未忘记伟大的先驱者琴纳,将用于免疫的炭疽培养物称为“vaccie(疫苗)”,活的减毒炭疽疫苗在法国使用几年后,羊的发病率从10%降至1%,牛的发病率从5%降至0.35%。1885年巴斯德研制了狂犬减毒活疫苗,在刚要开始研究复杂的疫苗时不幸残疾,但他并未放弃对狂犬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他首次将这种很小的在病犬的脑、脊髓生长的病原体命名为“病毒(viu)”,意思是简单的毒物,当时尚不知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巴斯德将病原体经兔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被巴斯德减毒活疫苗接种过的疯狗咬伤的人,狂犬病发病率为1%,而未接种过减毒活疫苗的疯狗咬伤的人,发病率高达15%一20%。为纪念他·5·疫苗工程学的成绩,1888年创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二)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郭霍德国医生郭霍(RoertKoch,1843一1910)和巴斯德被公认为是微生物学奠基人。郭霍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体方面做了杰出贡献。他发明了将细菌固定于玻片并干燥和用染色的方法,能更精确地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他还发明了培养基,可从病人排泄物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出单个的菌落。经过一系列实验,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标准,即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otulate),即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到一个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郭霍法则在当时对鉴定病原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研究微生物致病性的基础。由郭霍和他带领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了许多对动物和人体致病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郭霍和他的助手们将结核杆菌及代谢产物给动物注射,实验动物出现炎症,甚至溃疡,郭霍认为可能是机体清除细菌的防卫和免疫反应,而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动物无反应。郭霍等曾试图以此作为疫苗,虽然他们未成功,但旧结核菌素至今仍用于诊断结核病。当时他已注意到迟发性过敏现象,这一发现对基础免疫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三)死疫苗对死疫苗的研究始于1892年,英国细菌学家AEWright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马耳他热和伤寒。在那个年代对疟疾、结核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易区别,更不可能区别伤寒和副伤寒。Wght以活的和死的伤寒菌苗在猴和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导致他发烧数周。后来他集中于死菌苗研究,53℃杀死伤寒菌培养物,再加0.4%来苏水。虽然这种疫苗局部和全身反应仍很重,但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四)毒素和抗毒素免疫法国著名临床医生PierreBretoeau于l825年成功进行了第一个咽喉手术治疗,他亲眼目睹了朋友的4个病儿中3个死亡,在得到病人父母的允许后,他对第4个孩子进行了手术,被该手术救活的儿童一直活到71岁。19世纪末,白喉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被误认为患白喉而死(实际上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咽炎和喉炎)。当时,郭霍的助手首次将白喉病人咽喉的白喉菌培养于含浓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发现白喉细菌可产生剧毒的毒素,使动物死亡。后来巴斯德的学生证实用肉汤培养细菌几天后,这种无菌的滤液与白喉菌一样可杀死实验动物,这种可溶性的物质被称为毒素(tox)。郭霍的助手们将白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注射给动物,发现一旦存活下的动物对再次注射毒菌有耐受力。德国EmileBehrig和日本研究者几乎在同时发现,亚致死量的活的或杀死的白喉或破伤风培养物均能使动物产生抗数倍致死量的活菌或毒素的攻击。不久他们又发现,甚至极微量的白喉肉汤培养物滤液,即可使动物产生抗体。当这些有抗体的动物血清转移给未免疫动物,可使后者有抗病能力。如动物已有症状,则转移的抗血清有治疗作用。20世纪开始,抗毒素成为全球用来预防和治疗白喉的手段。为获取抗毒素,研究者开始用毒素免疫马,产生的抗毒素混合物来制造抗毒素。l904年AlexaderGley在伦敦以甲醛处理毒素得到白喉类毒素。E.Loewever在维也纳用甲醛处理过的破伤风毒素免疫马和其他动物。用甲醛杀菌的瓶子装的毒素,其毒性大降,而免疫原性保留,这是偶然的发现,甲醛可解毒·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接种疫苗早知道》肖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接种疫苗早知道》【作者】肖芳主编【页数】135【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3【ISBN号】978-7-5352-4676-9【价格】18.50【分类】儿童-疫苗-基本知识【参考文献】肖芳主编.接种疫苗早知道.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接种疫苗早知道》内容提要: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按时接种疫苗对保护儿童健康极为重要。本书主要介绍在进行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的工作中,孩子的家长或是从事医疗、护理、保健的专业人员往往会遇到一些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接种疫苗早知道》内容试读疫苗知识1什么是疫苗?孩子出生后许多家长都会非常留意疫苗接种问题,但疫苗是什么,可能父母真正了解并不是很多。其实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用人工的方法使其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制成能预防传染病的一类免疫制剂,这类免疫制剂就被称为疫苗。当这些疫苗分别被注射入体内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对抗相应病原的抗体,能有针对性的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这些经人工的方法特殊处理后的疫苗,不仅不会使人体致病,相反可使人体产生一种被动免疫一抗体。一旦病原体入侵时,该抗体可保护孩子的健康。2疫苗的种类有哪些?44疫苗按性质可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等3类。①减毒活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症糖丸)、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接种接知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MMR)、乙脑疫苗、水痘疫苗、甲肝疫苗等。②灭活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百白破疫苗DPT)、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甲肝灭活疫苗、乙肝灭活疫苗等。③基因重组疫苗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3什么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其病毒或微生物没有了活性,失去了致病的能力,比较安全。但这类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力度不强,需要反复多次注射,而且抗体维持的时间也不长。这就是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在小儿1岁内需反复接种的原因。但是此类疫苗生产过程简单,稳定性好,易于保存。(」什么是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用毒性不强,但免疫性较强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接种于细胞或组织中,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虽经减毒,但仍保持病原体的活性。接种于人体后,能自行繁殖,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起到长期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效果也很好,如卡介苗、牛痘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此种疫苗接种量少,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而持久。干燥制剂耐热、耐冻,便于保存和运输,稳定性强,有效期长。但是,由于活性疫苗可能引起类似病原自然感染的症状,也就是接种后会出现疾病样反应,自然其安全性也会打一定的折扣,所以,接种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5什么是基因重组疫苗?感基因重组疫苗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即将一种病原微生物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被转入受体细菌后,可进行基因产物的表达,从而获得用一般方法难以获得的产品,如将乙型肝炎疫苗通过以相应基因与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组,而获得大量生●产的疫苗。这类疫苗生产量大,价格比较便宜。全细胞疫苗和无细胞疫苗有哪些区别?同种疫苗中的全细胞疫苗和无细胞疫苗成分相同,但前者比后者的杂质多,副作用相对也多,比如发热、伤口红肿、伤口痛、食欲缺乏、情绪烦躁等出现率较高。但无细胞疫苗因价钱稍高,所以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在计划免疫程序中选择相应的疫苗。有时医生会主动询问你需要全细胞疫苗还是无细胞疫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色在什么是联合疫苗?什么是多价疫苗?什么是联合免疫?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混合而制成的疫苗为联合疫苗。多联疫苗可用以预防由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例如百白破联合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3种不同的传染病;而由一种病原生物的多个血清型抗原所制成的用于免疫接种的一种生物制品为多价疫苗。例如肺炎多糖疫苗,由代表23种不同血清型的细菌多糖所组成,只能预防肺炎球菌的感染。联合免疫有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5种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疫苗有什么好处?现在,18月龄儿童为了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的传染病,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1命●剂即可,而过去要分别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3种单价疫苗才行。不仅增多了疫苗的接种次数,也增加副反应发生概率和变态反应的发生。无形中给家长增加了负担,同时品碧受免疫程序限制,往往容易影响其他疫苗的按时接种。为了简化免疫程序、减少接种次数、减轻孩子痛苦,降低由不洁针头、注射器引发的医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国家推出●●联合疫苗,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方式。○目前联合使用的疫苗有哪些?(1)联合疫苗: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H)、乙肝病毒-型流感嗜血杆菌二联疫苗(DTaP-HB-Hi)、型流感嗜血杆菌-去活化脊髓灰质炎二联疫苗(DTaPHi-IPV)、型流感嗜血杆菌-去活化脊髓灰质炎-乙肝三联疫苗(DTaP-Hi-IPV-HB)、甲乙肝二联疫苗(HAHB)、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麻腮风MMR)、4价流脑疫苗等。(2)混合疫苗疫苗在混合使用中,疫苗相互反应,可导致效果降低甚至失效。因此未经中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许可,不同的疫苗不能在同一个注射器内混合接种。目前只有史克生产的Hi/DTP疫苗被允许在同一支注射中混合使用。(3)国内免疫程序规定:卡介苗(BCG)、百白破三联疫苗(DPT)、麻疹疫苗(MV)、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TOPV)、乙肝疫苗(HBV)可以同时接种。(4)HB疫苗可与卡介苗(BCG)、百白破疫苗(DPT)、麻疹疫苗(MV)、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TOPV)和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号2(为什么有的疫苗要求冷藏保存,有的要求冷冻保存?疫苗是由蛋白质或由类脂、多糖以及蛋白质的复合物组成,预防接种时由其中的活性物质起到抗原作用。它们多不稳定,受光、热作用可使蛋白质变性;或使多糖抗原降解,疫苗不但失去应有的免疫原性,甚至会形成有害的物质而发生副反应。一般地说温度愈高,疫苗中活性成分的抗原性愈容易被破坏,因此针对疫苗的生物特性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贮存与运输。不同的疫苗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贮存、运输的温度为4~8℃。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贮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时,贮存和运输的温度为-20~8℃。因此,只有按要求进行冷藏运输和保存,才能保证疫苗的效价。预防接种中提到的冷链和冷链系统是什么?是指为保证疫苗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工具、冷库、冰箱、疫苗冷藏箱、疫苗冷藏包、冷排安置设备的房屋等。冷链系统就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因素,如人员、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保障等工作体系。12什么是计划内疫苗?计划内疫苗,又称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也就是必须按程序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等。门了什么是计划外疫苗?计划外疫苗,又称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可以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各地区不同状况及家长经济状况而定,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包括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H)、甲肝疫苗(进口)、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进口)、风疹疫苗、狂犬疫苗、乙肝疫苗(加强型)、肺炎疫苗、麻腮风疫苗(进口)、轮状病毒疫苗等。如果需进行计划外疫苗免疫时应在不影响一类疫苗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注射。此的特他都韩角单零传路初命身管要修参修修参修命香移香哈作◆卧乡色多条场衫路命桑参意合要色患类疫苗通常有国产和进口之分,价格的差距自然也很大。门(计划内和计划外疫苗是怎么划分的?计划免疫内和计划免疫外接种疫苗的程序制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关。国际卫生组织要求1岁以内的宝宝注射5种疫苗,预防7种疾病,但各国在实行时也有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将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列入计划免疫程序必须接种范畴。第一,将一种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前,应掌握全面依据,但目前国内对这种病的系统发病情况还不清楚。第二,国外的这种疫苗注射费用比较高,而计划内免疫是面向全国儿童,大部分疫苗是免费的,所以从国家目前的财力来讲,某些疫苗还只能处于自费阶段(归属于计划免疫外)。另外,国内的不同地区也会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和经济条件,将一些计划外疫苗调整到计划免疫范畴。我国随经济发展和财力提高,在2008年已扩大了国家免疫规划。门5国家为什么要扩大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不仅要根据一个国家的疾病流行趋势制定,也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情况而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民生问题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划与安排,扩大计划免疫规划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财政将为此增加支出28亿元。扩大免疫规划后,儿童可预防的疾病由7种增加到了12种,包括甲肝、流行性腮腺炎等。2008年卫生部最新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在以往全国范围内使用的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唐香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因此目前根据国家规定,宝宝共需接种1种一类疫苗。通过接每种这1Ⅱ种疫苗,可预防12种疾病。加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接种和应急接种疫苗共可预防15种疾病。给儿童健康提供了保障。门目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有哪些?.可以预防哪些传染病?现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国产)、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和甲流(H1N1)疫苗应急接种。通过接种上述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结核888接种疫苗厚知道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疫苗品种最多的国家。年门目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方法是怎样的?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脊灰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麻风疫苗在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出血热疫苗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为什么计划外疫苗是收费疫苗?计划外疫苗一般是进口疫苗或是合资企业生产的新的疫苗,这些疫苗开发研制的费用比较高,而且所预防的疾病目前在国内对其系统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还不很清楚,而计划内免疫是面向全国儿童,大部分疫苗是免费的,所以从国家目前的财力来讲,某些疫苗目前归属于计划免疫外,还只能处于自费阶段。···试读结束···...

    2022-10-06 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官网

  • 《去打疫苗的皮皮狐 家有小孩》何文楠,何文栋绘|(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去打疫苗的皮皮狐家有小孩》【作者】何文楠,何文栋绘【页数】27【出版社】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514-1941-3【价格】32.00【分类】儿童故事-图画故事-中国-当代【参考文献】何文楠,何文栋绘.去打疫苗的皮皮狐家有小孩.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去打疫苗的皮皮狐家有小孩》内容提要:“家有小孩”丛书趣味无穷、想象丰富,丛书的一个个故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装满了无限奥妙,每个故事都等着小朋友去探究、去发现。《去打疫苗的皮皮狐家有小孩》讲述了皮皮狐知道,打疫苗是一件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的事情。可是,一想到那尖尖的针头,皮皮狐就吓得不行。它从早上开始就磨磨蹭蹭不愿起床,一路被妈妈拖着去医院。看见针筒,皮皮狐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好吧,这疫苗还要不要打呢……《去打疫苗的皮皮狐家有小孩》内容试读小毯去万的的段2匹何文楠/文何文栋/图◇浙江摄影出版社今天是周末,太阳暖暖的,风儿柔柔的,真是个不错的天气哪!可是皮皮狐却窝在被子里,一动不动。其实呢,他早就醒了。“皮皮狐,快起床吧!”妈妈站在床边叫他,“吃过早饭,我们要去医院打疫苗哦!”皮皮狐听了,悄悄往被窝里躲进去了一点。“哎呀,哎呀!上次不知道是谁,说我们家皮皮狐是个很勇敢的孩子呢!”妈妈把“勇敢”两个字说得格外响,“我想,你不会是害怕去打疫苗吧?”听妈妈这么说,皮皮狐只好从被窝里钻了出来。e3052的妈妈已经把早餐放在餐桌上了,看上去像以前一样好吃。不过,皮皮狐觉得胃里好像已经塞进了好几颗鸡蛋,沉甸甸的,一点都不想吃。不过,老师说过,早餐是一定要吃的。皮皮狐只好磨磨蹭蹭地喝起了果汁。为了不让妈妈念叨,他又不得不吃一片面包0···试读结束···...

    2022-10-06

  • 《核酸疫苗》孙树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核酸疫苗》【作者】孙树汉主编【页数】295【出版社】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05【ISBN号】7-81060-078-8【价格】41.00【分类】核酸(学科:疫苗学科:研究)核酸疫苗【参考文献】孙树汉主编.核酸疫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05.图书目录:《核酸疫苗》内容提要: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与核酸疫苗相关的免疫学基础与其免疫机制,介绍了从疫苗的构建到临床前研究的相关理论、策略和具体的技术方法,全面地反映了当今国际上核酸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核酸疫苗》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核酸疫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接种手段问世不久就在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的防治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所谓核酸疫苗,就是把外源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在1994年5月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核酸疫苗应用的潜在价值,并认为核酸疫苗的研究与未来实施的用一种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的计划是一致的。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核酸疫苗不仅可用于人类疾病,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人畜共惠病和动植物疾病。它不仅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核酸疫苗有望成为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第一节研制核酸疫苗的理论依据自从英国医生Jeer用牛痘苗(1798年)预防天花并获得成功以来,科学工作者又陆续研制了炭疽(Pateur,1881年)、卡介苗(1923年)等30余种减毒、灭活疫苗。这些疫苗现被称为第一代疫苗。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又研制了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等第二代疫苗并陆续用于各类传染病的预防。上述疫苗在人类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减毒、灭活疫苗的潜在致病性和亚单位疫苗免疫反应的不完全性迫使人们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免疫接种剂。1990年Wolff等注意到给小鼠直接肌肉注射纯化的DNA或RNA重组表达载体,可使载体上的基因在局部肌细胞内表达,这种表达可持续数月,甚至持续终生,且没有检出注射的外源核酸与宿主染色体整合。1991年William等发现输入的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产物可诱导免疫应答。1992年Tag等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William等的这一发现。1993年Ulmer等证实小鼠肌肉注射含有编码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的重组质粒后,可有效地保护小鼠抗不同亚型、分离时间相隔34年的流感病毒的攻击。随后的大量动物实验都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DNA接种后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引起体液免疫。于是,核酸疫苗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地显示出它作为第3代疫苗的优越性。核酸疫苗可以诱导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上证实这些反应是具有保护性的。用含血凝素(HA)编码基因的质粒DNA肌肉注射2次、每次1g,就可以完全保护小鼠免受致死量同源病原体的进攻。给小鼠肌肉注射编码狂犬病毒糖蛋白的质粒DNA可以保护小鼠在注射5倍LD50剂量的狂犬病毒时免于死亡。抗体反应是发挥免疫保护作用的主要免疫反应之一。首先被证实的对于蛋白质的抗体反应是鼠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针对流感病毒蛋白质的抗体反应。同样,含有编码A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质蛋白与核蛋白,以及HV的gl20和g160、牛疱疹病毒的giV、狂犬病毒表面糖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丁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的NP、棉尾兔乳头病毒(CRPV)的主要外壳蛋白和单纯疱疹病毒*1·(HSV)的gB和gD的质粒DNA在肌肉注射后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病毒中和抗体的反应可以抵抗流感病毒HA、HIV、狂犬病毒、CRPV和HSV的攻击。通过向非洲绿猴肌肉注射编码流感病毒HA的DNA可获得4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持久性抗体反应。用黑猩猩作人乙肝核酸疫苗的实验结果显示,在给一只雌性黑猩猩注射2g乙肝核酸疫苗,而给另一只雄性黑猩猩注射400g乙肝核酸疫苗后,前者可检测出效价显著(gt100IUL)的抗HBAg抗体,而后者可检测出效价很低(lt60IUL)的抗HBAg抗体。尽管DNA扩散效率的不同可能对免疫应答的水平带来一些影响,但注射量的差别却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诱生的抗体效价。此外,诱生抗体的效价不仅同一次注人的疫苗量有关,也与免疫接种的次数、途径、局部组织状况及个体情况有关。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是核酸疫苗诱导机体抵抗病原攻击的又一主要机制。其中,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激活及对靶细胞的杀灭是疫苗发挥保护作用最主要的机制之一。CTL识别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即MHCI类分子)相连接的长度为9~11个氨基酸的抗原肽。这样,由DNA产生的蛋白抗原可以通过MHCI类分子进入抗原提呈途径。这是一种常被活的减毒病毒、重组病毒载体和细胞内细菌使用的抗原提呈系统。这种抗原提呈机制一般不被亚单位蛋白疫苗或灭活的病毒疫苗所使用。由于核酸疫苗在这方面的特点,它可被用来代替危险性大的活性病毒减毒疫苗。肌肉注射编码LCMV抗原的质粒DNA小鼠的脾或淋巴结细胞在体外用抗原、分裂素、IL2刺激或在体内用LCMV感染时,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存在。针对H-2限制的多肽抗原决定簇(俗称表位)的特异性效应CTL已经通过用编码流感A病毒NP、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HIV包膜蛋白(ev)的DNA免疫小鼠或用编码HIV(ev)的DNA免疫灵长目动物的实验而得到证实。Umer等用流感病毒,Wag等用HIVg160重组体疫苗,Xiag等用牛痘病毒、腺病毒和狂犬病毒的糖蛋白重组体以及Yokoyama等用LCMV都证实了CTL能够识别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研究小鼠流感病毒的NP时发现肌内注射1g的NP的DNA就可以诱导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CTL。在其他的研究中发现,在用流感病毒NP的DNA免疫后,抗NP的CTL可以持续存在2年多。肌肉注射一次表达HBAg的DNA可以更迅速诱生比注射重组HBAg更强、更持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第二节核酸疫苗应用研究的进展一、核酸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若要了解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可在英特网上浏览专门网页,其网址为htt:/wuw,gewe.com/davax/davax.htwl。Whale博士提出的自我帮助程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现介绍如下:(1)目的基因的选择:须确认目的基因序列中是否含有多余的内含子,该内含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是否影响外显子在转录成RNA时的连接,如果候选基因片段是PCR产物,须经测序得到确认。(2)选择合适的真核质粒表达载体:载体需含有真核启动子(CMV、R1V、SV40等),质粒DNA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并能持续稳定地表达目的基因,CG基元(motif)序列可增强免疫。现一般选择含CMV启动子的cDNA3作为表达载体。·2(3)将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相连,构成重组子。提取重组子后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4)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检测相应蛋白质的表达。(5)可选择含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作对照,分析转入的DNA是否表达,报告基因可为B半乳糖苷酶基因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6)疫苗接种方式和剂量。针对小鼠,可采用直接肌肉注射(100g次)、脂质体包被或将DNA包被金颗粒后用基因枪射入表皮(0.5g/饮)等。(7)疫苗接种部位。疫苗可经肌肉、皮下或粘膜(如鼻腔滴人)等途径接种。不同接种途径免疫效果不同,主要是与不同宿主细胞的DNA摄人和表达高低及转染细胞将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的能力有关。导入再生肌肉组织或利用高渗蔗糖溶液可增加细胞对质粒的摄人。(8)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免疫周期和免疫次数。可选择小鼠(BALB/c、C57BL/6、H-2K、H-2品系)、树胸、鸡、兔、羊、猪、猴和猩猩等病原体易感动物作为模型,免疫周期为4~6周,免疫次数以1一3次为佳。(9)免疫佐剂。细胞因子(IFN-Y、IL2、IL2和GM-CSF等)、脂质体和粘附分子(ICAM)等都可作为核酸疫苗的佐剂。(10)免疫保护效果的检测。可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11)可采用PCR技术检测转入的DNA在局部组织的存在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抗原蛋白的局部表达。(12)对以上步骤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二、免疫接种途径目前很多实验室都在对用传统的针头皮内注射质粒DNA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皮内注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抗原表达和被试动物的种属间有很大差别。以流感病毒的P为例,尽管皮内注射能诱发抗体反应和CTL反应,但在对比肌肉或皮内两种接种途径的保护效果的实验中显示,皮内注射总体的保护效果欠佳。在研究使用编码3种不同疟原虫抗原基因(CSP、SSP2、HEPI7)的质粒DNA,用皮内和肌肉两种方法给药均能保护小鼠;相对地,皮内途径使小鼠体内针对SSP2的抗体反应最强,而肌肉途径可使针对CSP和HEPI7的抗体反应较强。由此可见,不同抗原基因的免疫保护效果可随接种途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Tag等在小鼠上应用了一种本来用于转染植物细胞研究的技术,名日“iolitic免疫”。在该方法中,DNA被裹上蚀态金颗粒,然后以水蒸气或压缩气体膨胀为动力,将准备好的DNA射入目的细胞。Weter等用了流感毒株一APR834在雪貂上做了iolitic免疫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病毒排放孢子的量被用作衡量免疫力的程度。结果显示,用HA的DNA以iolitic法免疫雪貂,遂用病毒攻击,在感染的3.5d后可发现病毒排放孢子被抑制;然而,一些病毒的复制还是可以进行的,因为在受到激发后,所有动物血清中抗体的效价明显上升。iolitic免疫也可以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Hui等在将组织经外科手术暴露后用肌肉或脾内的方法免疫小鼠MHC抗原H-2k基因可产生特异性CTL。比较iolitic免疫和皮内注射这两种方法在流感NP诱生CTL的研究表明,用传统针头皮内注射1gDNA不能诱生CTL,而用基因枪注射16g的DNA即可诱生CTL。在小鼠体内用肌内注射和基因枪注射法分别注射编码人谷丙转氨酶的DNA,结果显示,通过基因枪注射16g的DNA比肌肉注射1g的DNA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高。许多研究人员也试图用无针头的注射器来进行DNA免疫。这些装置使疫苗在压缩气体驱动活塞造成·3·的高压下成为一股极细的液体流。这股液体流可以穿透组织且已在临床上用于注射传统疫苗和药物(如胰岛素),但这一技术易使DNA因受显著的剪切力而发生构象及结构上的变化,在使质粒渗透到深层肌肉中的技术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对除注射以外的免疫接种途径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三、核酸疫苗载体中的非编码免疫刺激序列的免疫佐剂功能免疫刺激序列(immuotimulatoryequece,ISS)由胞嘧啶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CG)为基元组成。在核酸疫苗的质粒载体DNA骨架中,氨苄抗性基因的两个5'AACGTT3'序列就是具有较强活性的ISS。此结构在细菌DNA中的比例较高,而在脊椎动物DNA中比例较低,并且,脊椎动物中8O%以上的CG均被甲基化。脊椎动物DNA和细菌DNA的这种显著差别可能是使CG序列成为免疫刺激信号的基础。ISS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1995年,Kieg和Yi等发现,经CG刺激后95%的B细胞进入细胞增殖期,并分泌lgM和IL6。在体外将ISS作用于人单核/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加细胞中IFN-a、IFN-B、IL12以及IL18的mRNA表达。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可促进NK细胞活化和IFN-Y的合成,并使Th前体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四、临床或临床前研究的核酸疫苗(一)核酸疫苗用于病毒性疾病1.流感病毒(ifluezaviru)核酸疫苗最早用于流感病毒的研究。1993年Roio等将编码流感病毒血凝素(HA)的质粒DNA肌注小鼠和鸡,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拉HA抗体,并使动物能抵御致死量流感病毒的攻击。甲型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使原有的疫苗对新毒株不起作用。Ulmer等选择甲型流感病毒中保守的核蛋白(NP)基因制备核酸疫苗,给小鼠肌注疫苗,诱导出抗NP的特异性抗体和CTL反应,同时,免疫鼠能抵抗异型病毒的攻击。2.乙肝病毒(heatitiBviru)乙肝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疾病之一。1993年,Davi将含乙肝表面抗原(HBAg)基因的质粒给小鼠注射,小鼠产生了HBAg抗体。1994年Davi将HBAg的三个邻近区域(re-S1,reS2,S)的基因给小鼠单个注射和联合注射,诱导了全面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有关增强乙肝核酸疫苗效果和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尚在进行中。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的治疗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因而其预防极为重要。1993年Wag等给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肌注HIV包膜蛋白(ev)的核酸疫苗,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CTL应答。产生的中和抗体能在细胞外抑制HV介导的合胞体的形成及CD4与g120的结合。表明ev基因可在宿主肌细胞内表达和加工,表达产物gl60被切割成gl120和gD41后,可折叠成天然构象,从而诱导全面的免疫应答。Boyer等将gPl60和rev蛋白基因、gag和ol蛋白基因注射猩猩,其体内产生了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用HIV攻击后1年,猩猩血中病毒仍为阴性。核酸疫苗为攻克艾滋病带来了希望。4.狂犬病毒(raieviru)狂犬病毒侵犯所有哺乳动物,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目前最有效的疫苗是人二倍体细胞疫苗。1994年Xiag等将编码糖蛋白的质粒接种小鼠,小鼠产生了全面的免疫应答并获得了保护作用。LoDmel等在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中将核酸疫苗和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作了比较,发现二者的免疫效果相似,这就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其他病毒感染的核酸疫苗研究中,如牛疱疹病毒(BHV)gD、gB糖蛋白、丙肝病毒(HCV)核蛋白、新城疫病毒(NDV)F蛋白、轮状病毒(Rotaviru)VP4,VP6,VP7蛋白、淋巴细4·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核蛋白、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膜蛋白、牛腹泻病毒糖蛋白g即53,兔乳头状瘤L1蛋白、圣路易型脑炎病毒E蛋白核酸疫苗的研究中,这些核酸疫苗均能诱导全面的免疫应答,大部分免疫动物模型获得了保护。(二)核酸疫苗用于细菌性疾病1.结核杆菌(Mycoacteriumtuerculoi)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BCG是最常用的疫苗。Huye和Boat分别将Ag85、h65蛋白的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后,使其产生了全面的免疫应答,并能抵抗结核杆菌的攻击。Taco等证实h65核酸疫苗与BCG获得的保护作用相似。另外,关于h70、ESAT等蛋白的核酸疫苗的实验研究也有相继报道。2.破伤风杆菌(Clotridiumtetai)破伤风杆菌感染率较高,每年全世界大约有40万人死于本病。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不佳,因而预防极为重要。破伤风毒素C蛋白(tetC)是破伤风毒素C末端的非毒性区域,也是一个很好的候选抗原。Adero等将C蛋白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小鼠产生了抗C片段的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小鼠能抵抗致死量破伤风毒素的攻击。3.肺炎球菌(Stretococcueumoia)肺炎球菌肺炎,占细菌性肺炎的90%~95%。肺炎球菌PSPA蛋白是细菌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在小鼠实验中已经证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MoDaiel等将含PSPA基因的质粒免疫小鼠,ELISA检测证实血清中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在攻击实验中,发现免疫小鼠血中肺炎球菌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核酸疫苗产生了保护作用。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空泡毒素、布鲁菌C712蛋白、伤寒杆菌外膜蛋白等核酸疫苗的研究表明,这些疫苗均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三)核酸疫苗用于寄生虫感染性疾病1.疟原虫(Plamodiumyoelii)全世界每年约有20亿~50亿的人感染疟原虫,每年有100万~200万人死于疟疾。传统的经放射处理的子孢子疫苗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感染群。Hoffma等将疟原虫环子孢子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小鼠体内产生了抗环子孢子特异性抗体和CTL应答,并使小鼠获得了保护作用,他们证实了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CD8+T细胞。Doda等阐明环子孢子核酸疫苗产生的保护作用依赖于CD8*T细胞、IFNY及含氮化合物等。他们还证实了核酸疫苗在不同品系的小鼠中产生的保护作用不同,这表明核酸疫苗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利什曼原虫(Leihmaia)利什曼原虫g63蛋白是一种保守性较高的糖蛋白。Xu等将gP63蛋白的核酸疫苗接种BALB/c小鼠,使小鼠获得了保护作用。免疫小鼠脾细胞经体外诱导,可产生高水平的IL2和IFN-Y,说明细胞免疫与保护性免疫极为相关。3.日本血吸虫和猪带绦虫血吸虫和绦虫均属扁形门寄生虫,两者有很高的同源性。副肌球蛋白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保守的蛋白,它参与补体的调节反应。Yag等将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肌注小鼠,小鼠产生了部分亚型的抗体(IgG1,IgG2a,IgG2),攻击实验中小鼠没有获得保护作用,这可能是没有产生IgE和IgA等保护性抗体的缘故。猪囊虫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孙树汉等将cC蛋白和副肌球蛋白质粒接种小猪,在小猪体内诱发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C疫苗使小猪获得了保护作用,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保护作用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此外,伯氏螺旋体、弓形体、肺炎支原体等核酸疫苗的研究结果也有相继报道。(四)核酸疫苗在肿瘤中的实验研究Coy等将含人癌胚抗原(CEA)的质粒免疫小鼠,获得了针对CEA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5免疫应答,并保护小鼠抵抗表达CEA同系肿瘤细胞的攻击。编码多形上皮粘蛋白(PEM)的MVCI基因与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相关。Teyllor等将MVCI核酸疫苗免疫小鼠,使小鼠获得了保护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均显示核酸疫苗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五)其他核酸疫苗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Ⅰ型变态反应的防治中得到应用。第三节核酸疫苗研制中面临的机遇对疫苗技术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估其成功与否:一是使临床上显见疾病得到预防的数目;二是看这项技术在人群中应用的水平。一个成功的疫苗技术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这项技术能激发恰当的免疫反应来降低个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为既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种疫苗,且不是所有接种的人都被保护,所以这就要求有一种疫苗技术,它能使接种产生的保护性自始至终地防止病原体再次进入人体,达到从整体上保护人群的目的:②这项技术必须非常安全,这样在大规模接种健康个体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③这项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伸缩性,这样才可以区别病原体上的各种抗原,防止各种新的、变异的抗原的人侵;④这项技术必须适用于抵抗许多种靶病原体。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以前使用的疫苗技术可以看出,不论是减毒疫苗、火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均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一种新疫苗的出现并在相应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已成必然。一、核酸疫苗的优势核酸疫苗与第一、二代疫苗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诱导机体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其保护性免疫应答对不同亚型的病原体具有交叉抵御作用:(2)无减毒、灭活疫苗可能引起的致病作用,具有可靠的安全性;(3)能表达经修饰的天然抗原,具有与天然抗原相同的构象和抗原性;(4)与亚单位疫苗共有的高产性;(5)可将编码不同抗原的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质粒中,或将不同抗原基因的多种重组质粒联合应用,制备多价核酸疫苗;(6)核酸疫苗既有预防作用,也有治疗作用;(7)生产简便,成本低廉,稳定性好,贮运方便。二、核酸疫苗的推广应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核酸疫苗的上述优势将给免疫接种带来一次伟大的变革。从理论上讲,迄今所有用于主动免疫的第一、二代疫苗和用于被动免疫的球蛋白都可完善成效果更加理想的核酸疫苗,尚无疫苗,也无其他良好预防措施的其他诸多感染性疾病乃至肿瘤或遗传性疾病,均可通过筛选到良好的保护性抗原之后完善成有效的核酸疫苗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核酸疫苗的免疫机制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其应用潜力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DA已批准流感、结核、疟疾、乙肝等数种核酸疫苗做临床应用实验,其中结核核酸疫苗和疟疾核酸疫苗获准生产。我国也有10余种核酸疫苗进人了临床前研究,在最近一二年内将会有一批核酸疫苗获准做临床应用实验。这预示着核酸疫苗将成为今后人类与疾病特别是感染性·6···试读结束···...

    2022-10-06

  • 《实用疫苗学》刁连东,孙晓冬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疫苗学》【作者】刁连东,孙晓冬主编【页数】502【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1【ISBN号】978-7-5478-2270-8【价格】130.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刁连东,孙晓冬主编.实用疫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实用疫苗学》内容提要:人类同传染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疫苗是目前预防传染病的最重要武器,它对于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疫苗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专著,并侧重对疫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相关阐述。全书共有十五章,主要是关于疫苗和预防接种的发展、疫苗与免疫、预防接种的实施、预防接种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反应的诊断与处理等,并详细介绍了有关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技术的实践知识,我国现阶段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结核病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以及现阶段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如Hi疫苗、痢疾疫苗等,最后对目前正在研发中的疫苗及未来疫苗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本书的编纂,为免疫接种工作者就目前预防接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借鉴,并有助于我们了解疫苗及预防接种的历史、现况和未来,是从事预防、临床、研究等人员值得一读的实用参考书。《实用疫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疫苗与预防接种发展简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映照出的除了瘟疫的肆虐和残酷,更多的是人类的坚韧、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史册中,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古代认为疾病是神对人类的惩罚,统治者向人们灌输疾病带来毁灭的恐怖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这种愚昧的思想下生活,从而饱受疾病的折磨。传染病无数次地肆虐流行,导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陨落,直到19世纪人类发现微生物,成功研制了疫苗,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接种,才使在历史上许多作恶多端的传染病被遏制和消灭。疫苗的研发和运用是20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StaleyA.Plotki在Vaccie一书中指出“预防接种对于世界人民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除了安全用水,没有其他的措施,甚至是抗生素,在降低死亡率和人口增长方面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疫苗代表了生物医学的最高承诺,是全世界良好健康的基础驱动力之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中一项最好的投资,并具有溢出效应。接种疫苗不仅使受种者个人受益,同时也使社会群体受益,因而这种溢出效应在公共和私营健康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再怎么夸大都不过分。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以下称“脊灰”)也接近消灭,麻疹等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vaccierevetaledieae,VPD)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WalterA.Oretei指出:“疫苗最大的成功为我们之所未见,所有的人都不必再因疫苗可预防疾病而遭受病痛或死亡。”他还预言在今后5○15年,新疫苗和新接种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生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为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影响。第一节疫苗发展简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寻求摆脱各种瘟疫的方法。历史上人类与疫病的每一次搏斗,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中,疫苗总是伴随着与疾病的斗争而得到发展。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理念可追溯到公元前。古罗马学者曾提出狂犬的肝能够预防人狂犬病,我国秦汉时代已知应用患病狂犬的脑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公元284年,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载:“疗狂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同时记载射工毒蛊,即提倡服用恙螨(沙虱、恙虫)的虫屑来预防恙虫病。公元430年,Thucydie在雅典鼠疫流行期间观察到病后免疫现象。7世纪,一些佛教徒试图饮用蛇毒以产生免疫力,以预防毒蛇的咬伤。这些被认为是免疫预防思想的萌芽。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成功范例。据记载,“宋仁宗时(1023一1063年),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招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请见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不窬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摸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见清朝朱纯嘏著《痘疹定论·种痘论》)。清初俞茂鲲著《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已有接种人痘的详细记载:“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1681年,清政府把人痘接种列入政府计划予以推广。同时,引起邻国的注意。1688年俄罗斯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以后人痘法很快传入俄罗斯及欧洲、美洲等地。可以说,我国是预防接种理念形成、履行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国家,为近代预防接种的发展奠定了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重要基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写道:“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人痘接种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1⊙实用疫苗学gtgtl781年,英国的MaryWortleyMotague报道了土耳其人有接种轻症天花患者体液的习惯,随后她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孩子接种,正式获得天花疫苗。广泛用于预防这种烈性传染病的是一个英国外科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Jeer)。他观察到乡村里的牛患了与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受到感染,身上也会长出一些小的疱疹,这就是牛痘,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会再感染天花。琴纳于1796年进行了第一个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人体临床实验获得成功,从而发明了牛痘苗。1805年牛痘接种法引人我国,但直到1910年在我国才逐步普及。17世纪后期,列文·虎克(AtoievaLeeuwehoek)发明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研制疫苗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此后,路易·巴斯德(LouiPateur)、科赫(Koch)发明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建立了培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些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相继被发现;贝林(EmilAdolfvoBehrig)发现抗毒素(抗体)及免疫治疗法;埃尔利希(PaulEhrlich)发现受体-配体专一性结合、特殊化学治疗法、抗体量化的方法。这些发现为疫苗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疫苗研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今已经历了三次革命(表1-1)。表1-1全球免疫接种史上的里程碑年份免疫接种史与疫苗前440希波克拉底描述白喉、流行性黄疸和其他疾病430Thucydie在雅典鼠疫流行期间观察到病后免疫现象998-1022峨眉山人给丞相王旦之子接种人痘,开始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12世纪初中国广泛用种痘术预防天花1717Motagu把我国人痘接种法传人欧洲1721种痘术传入英国1796EdwardJeer用牛痘苗给JamePhili接种,称为免疫接种(vacciatio,“vacca'”的拉丁语意思为牛)】1870LouiPateur首次研制成功减毒细菌活疫苗(鸡霍乱)1884Pateur首次研制成功减毒病毒活疫苗(狂犬病)1885Pateur首次将羊脑狂犬病疫苗应用于人类1887建立Pateur研究所1892Haffkie研制成功霍乱活疫苗,在印度某地试用,因反应较重停止使用1895Pfeiffer研制成功伤寒死疫苗1895-1897Yeria研制成功鼠疫死疫苗1898Kole研制成功伤寒死疫苗1900PaulEhrlich提出免疫的受体理论1901Behrig因发现白喉抗毒素而获得首个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909TheoaldSmith发明了灭活白喉毒素的方法1919Calmette和Gueri研制成功用于人类的减毒细菌活疫苗(BCG)1923首个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进行试验CatoRamo研制成功白喉类毒素1926Ramo和ChritaZoeller研制成功破伤风类毒素1927分离出黄热病病毒1931Goodature提出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的方法1933Wai研制钩端螺旋体疫苗Weigl研制斑疹伤寒疫苗1936ThomaFraci和ThomaMagil研制出首个灭活流感疫苗1937Theiler研制黄热病鸡胚疫Made研制百日咳灭活疫苗02第一章疫苗与预防接种发展简史续表年份免疫接种史与疫苗1948JohEder及其同事用人细胞系分离出LaigIⅡ型脊灰病毒1954Eder和Peele分离出麻疹病毒Fraci进行灭活脊灰疫苗的现场试验1955灭活脊灰疫苗获准上市使用1961使用人二倍体细胞系1963麻疹疫苗获准上市3价口服脊灰疫苗获准上市1967Maurice分离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JerylLy株1969StaleyPlotki分离出风疹病毒RA27/3株1971MMR疫苗获准使用1982日本开始研制无细胞百日咳疫苗1983天花疫苗从民用市场撤回1986首个重组疫苗(乙肝疫苗)获准上市美国通过国家儿童疫苗伤害法案1989美国建议接种2剂麻疹疫苗1987首个多糖结合疫苗(H)获准上市1995水痘疫苗获准上市甲型肝炎灭活疫苗获准上市1997美国推荐序贯接种脊灰疫苗1998首个人轮状病毒疫苗获准上市1999美国推荐单独使用灭活脊灰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撒回2000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获准用于婴儿2003流感减毒活疫苗获准上市2004美国建议灭活流感疫苗用于所有6~23月龄儿童风疹病毒本土传播在美国被阻断2005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获准用于青少年和成人MMR-水痘(MMRV)疫苗获准上市2006第二代轮状病毒疫苗获准上市首个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获准上市首个带状疱疹疫苗获准上市一、第一次疫苗革命第一次疫苗革命以研制鸡霍乱疫苗、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为标志,应归功于被誉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他的贡献在于,不仅证明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由于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引起,而且还发现可以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传代等方法有目的地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减低或失去毒力,并以此制造疫苗给人接种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1870年,巴斯德首次研制成功细菌减毒活疫苗(鸡霍乱);1881年,研制成功羊炭疽疫苗;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病减毒活疫苗。1885年7月6日,巴斯德应患儿家长要求首次为被疯狗咬伤的孩子一梅斯特(Metre)接种狂犬病疫苗,并于7月27日确认其脱离危险。自此,巴斯德揭开了人类预防狂犬病的崭新一页。1885年10月26一27日巴斯德在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做了疯狗咬伤后狂犬病预防方法的学术报3⊙实用疫苗学告,同年12月,4个被疯狗咬伤的美国儿童用《纽约先驱论坛报》(NewYorkHerald)的捐助支付旅游费顺利到达巴黎并获救。至此,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得到了公众和科学界的承认。经过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创性研究,19世纪末人类研制成功了伤寒、鼠疫和霍乱灭活疫苗,以及白喉抗毒素。在研发疫苗的同时,免疫学研究也获得突破。1884年,埃尔利希和梅契尼科夫(Metchikoff)发现细胞免疫现象,并将这些能杀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外来物质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hagocyte)此后,贝林首次成功地用动物的免疫血清治疗白喉,他们先后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以后,埃尔利希又提出了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到19世纪晚期,大部分疫苗学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20世纪早期又对这些基础理论进一步完善。这些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为今后疫苗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前30年,疫苗学在三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法国科学家Calmette和Gueri于1906年从牛体分离到一株结核菌,经过13年在牛胆汁中传递230代,获得一株减毒株,制成卡介苗(acilluCalmette-Guerivaccie,BCG),于I927年上市。其次,l923年,Ramo应用化学灭活方法获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并研制成疫苗。第三,l936年,WiloSmith和ThomaFraci分别在禽胚中研制成功2种灭活甲型流行性感冒(以下称“流感”)疫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疫苗研究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Eder及其同事发展了病毒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促进了多种减毒和灭活病毒疫苗的研制。l955年,Salk研制成功脊灰灭活疫苗[(iactivatedolioviruvaccie,IPV),l984年,研制成功强效脊灰灭活疫苗(eIPV)]。196l年,Sai研制成功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oliomyelitiatteuatedlivevaccie,OPV)。I963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ealeatteuatedlivevaccie.,MV)获准生产。20世纪T0年代以后,风疹减毒活疫苗(ruellaatteuatedlivevaccie,RV)、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matteuatedlivevaccie,MuV)等也相继问世。二、第二次疫苗革命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发展,加速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修饰与改造,为新疫苗的研制和传统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采用重组DNA技术、蛋白质化学技术可以从培养的病原微生物中分离、纯化、鉴定、分析病原微生物的细胞组分,如细菌多糖、多肽、蛋白质、脂多糖,这些组分可用于制备亚单位疫苗;也可以根据这些组分的化学结构,用化学方法或重组合成疫苗;或可以将提取的抗原用化学方法去毒制备成类毒素疫苗,从而开创了疫苗研制的第二次革命。所以,第二次疫苗革命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使用微生物的天然成分及其产物制备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和蛋白结合疫苗。主要研发并获准上市的疫苗有:l982年,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cellertuivaccie,aP)l986年,第一个基因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疫苗(heatitiBvaccie,HeB)l987年,第一个多糖结合疫苗一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hiluifluezatyecojugatevaccie,Hi)l995年,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atteuatedlivevaccie,VarV)2O00年,用于婴儿的7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7-valeteumococcalolyaccharidecojugatevaccie,PCV7)2O04年,第二代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rotaviruatteuatedlivevaccie,.ORV)2O06年,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umaaillomaviruvaccie,HPV)和带状疱疹疫苗(herezotervaccie,HZV)也先后上市。三、第三次疫苗革命一DNA疫苗自从1993年美国Merck研究室首次报道直接用甲型流感病毒核酸疫苗进行基因免疫可在小鼠中预防流感以来,DNA疫苗的研制迅速发展。1995年美国纽约科学院召开专门研讨核酸疫苗会议,称为疫苗学的新纪元和疫苗的第三次革命。运用DNA疫苗免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疫苗本质的认识。编码抗原的遗传物质(而不是抗原本身)可作为DNA疫苗的有效成分。DNA疫苗不仅可作为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传染病、肿瘤、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性疫苗。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自然或人工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可携带病原体信息,这些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复制时,可转录和翻译信息并把它提呈给宿主免疫系统,于是产生了载体学(vectorology)领域。任何微生物都可作为载体,最常用细菌的载体是结核杆菌和⊙4第一章疫苗与预防接种发展简史减毒沙门菌,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痘病毒、腺病毒和甲病毒。近20年来疫苗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AvetiPateur公司医学科学顾问Plotki把这些成就归纳为I0项,即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儿童联合疫苗、水痘疫苗、流感减毒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细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基因工程、减毒载体、转基因植物和植物病毒裸DNA。在疫苗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主要如下。(1)出现了一些新疫苗,包括PCV7、ORV和HPV,这些疫苗正在全球推广。现正努力缩短新疫苗在高收人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推广使用时间差,例如,PCV13在高收入国家上市后1年多就进入了低收入国家。(2)通过国际合作,开发了可负担的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eigococcalgrouAcojugatevaccie,MCV-A),该疫苗现已用于非洲脑膜炎流行区。(3)全球已有25种疾病可用疫苗预防,包括炭疽、霍乱、白喉、甲肝、乙肝、戊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戊肝”)、型流感嗜血杆菌、HPV感染、乙脑、麻疹、流脑、腮腺炎、百日咳、肺炎链球菌病、脊灰、狂犬病、轮状病毒性胃肠炎、风疹、流感、破伤风、结核病、伤寒、蜱传脑炎、水痘和带状疱疹、黄热病。四、中国疫苗发展简史(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疫苗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1910年,东北发生肺鼠疫流行,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近4万人,相当于两省人口的1.7%。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设立中国最早的鼠疫研究所,同时在北京、哈尔滨成立防疫局和东北防疫处。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卫生署颁布《预防传染病条例》,1918年内务部宣称:“查疫病传染危害于民生者至烈。东西各国对于一切传染病,莫不专设机关研究防止之法,以为有备无患之计。吾国自昔年东北三省发生鼠疫,国人生命财产损失至钜。去冬绥远一带鼠疫传至腹地,经多方防范幸早敉平。惩前毖后,应亟筹设中央防疫处预筹防范。”于是,1919年3月在北京天坛西南神乐署故址,拓地百亩成立中央防疫处。中央防疫处是一个防疫与生物制品制造相结合的机构,也是中国疫苗生产机构的维形。至1923年,中央防疫处制造的生物制品20余种,主要是诊断用品。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中央防疫处,以制造生物制品为主。1929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卫生部,中央防疫处改属卫生部。1930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中央防疫处组织条例》,规定该处掌管传染病之研究讲习及生物制品之制造检定业务,明确为生物制品生产研究的专设机构,以人用制品为主,兼顾兽用产品。中央防疫处成立以来,由于政局动荡,人事更迭频繁,业务未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品种不能正常生产,有些品种被证明无效或不良反应严重而淘汰。此期间为我国生物制品的初创时期。1935年,中央防疫处迁往南京,以后又迁往长沙,最终经贵州迁到昆明,由汤飞凡任处长,招揽人才,工作开始有序。除生产多种疫苗外,还开展不少研究工作,如抗毒素的浓缩,研制免疫血清、斑疹伤寒疫苗,牛痘苗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等。1946年,中央防疫处总部迁入天坛,更名为中央防疫实验处,其任务为生产生物制品及相关传染病的研究。当时生产的有牛痘、狂犬病、伤寒、霍乱、鼠疫等疫苗,白喉类毒素(以下称“白类”)、破伤风类毒素(以下称“破类”)与抗毒素,多种诊断用菌液与抗血清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研制、生产疫苗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如大连卫生研究所(1925年)、长春卫生技术厂(1934年)、西北防疫处(1934年)、军医学校血清疫苗制造研究所(1940年)、洪悦元疫苗研究所(1940年),以及上海英租界卫生实验所、日本同仁会华中防疫处等。同时,生物制品民族工业在上海也开始出现,如新亚血清厂(1938年)、中法血清疫苗厂(1940年)、佑宁药厂(1942年)、文达生物化学厂(1947年)、民生实验生物所(1949年)等。但中央和地方疫苗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都不大,设备简陋,发展缓慢,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方法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及质量监督单位,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也有限,生产的主要产品如下。1920年,引进日本牛痘苗毒种,在原天坛中央防疫处,按邱嘉、川浩方法生产痘苗。1926年我国微生物学家齐长庆从一天花患者痂皮中分离出天花病毒,通过选育后适应牛犊皮肤,作为痘苗生产的毒种,并命名为“天坛株”痘苗毒种。1927年开始用天坛株生产牛痘苗直到1956年。1920年,我国开始生产破类,使用Haffkie菌种;l926我国开始生产白类,所使用的菌种来自美国的5⊙实用疫苗学PW8株,当时的类毒素为未经提纯的粗制品,称之为普通白类1931年袁俊昌在北京一狂犬病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狂犬病病毒,经家兔脑内传50代得固定毒株,命名为“北京株”固定毒,用于生产疫苗。该株固定毒抗原谱广,遗传性状稳定;1933年开始用北京株固定毒生产兔脑疫苗:l938年用山氏法(Semle)生产兔脑和山羊脑疫苗;l942年按印度哈夫金研究所山氏羊脑疫苗生产法生产疫苗。由于狂犬病疫苗含有5%的羊脑组织,免疫效果虽好,但可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933年,我国留法学者王良于法国引进菌株并在重庆成功制造卡介苗。1948年,陈正仁自丹麦血清疫苗研究所进修归国,在北京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卡介苗实验室,从事疫苗毒种、生产工艺的研究,并进行大批量的疫苗生产。解放区的生物制品机构与生产品种。抗战时期条件十分艰苦,陕甘宁边区在延安中国医大生产30万~40万人份的痘苗。1945年前,中共中央决定在解放区建立药厂,1945年成立卫生实验所,开始伤寒、副伤寒联合疫苗及牛痘苗的生产和破伤风杆菌的分离工作。1944年初,在胶东牟平县成立新华药厂,主要生产血清、疫苗、痘苗等制品。1948年成立华北防疫处,生产伤寒、副伤寒联合疫苗、痘苗、血清等产品供应前方广大指战员使用。(二)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调整了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及检定机构。原中央防疫处改为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将原中央防疫实验处上海分处合并上海卫生实验所、中法血清厂、新亚血清厂等6个私营生物制品厂和2个医学化验所,于1952年成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1956年,卫生部撤销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昆明西南生物制品实验所、西南卡介苗制造所,成立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1953年,原中央防疫实验处兰州分处合并晋南西北人民制药厂的血清疫苗部成立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1949年,部队系统在东北地区佳木斯、白城子的2个卫生技术厂交由地方政府领导,成立东北卫生技术厂,1952年,成立东北生物制品厂,同年,与大连卫生研究所合并为东北卫生生物制品实验所,1957年成立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1949年武汉解放不久,原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筹建生物制品研究所,1950年改为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1956年又改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在机构调整同时,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于1950年4月成立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后改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12年又改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院,负责药品、生物制品的质量监督检定。1961年在昆明组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专事肠道病毒的研究及脊灰疫苗的生产。近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传染病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军事医学科学院(5所)、部分大专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生化所),以及杭州天元、云南沃森生物、华兰生物辽宁成大、北京科兴、长春长生、长春百克、北京绿竹、北京民海、华南制药、浙江卫信、深圳康泰、江苏延生、无锡罗益等一些民营企业也参与疫苗的研发,我国生物制品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主要疫苗的发展简况如下(表1-2)。表1-2我国疫苗发展史年代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20世纪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50年代黄热病疫苗乙脑疫苗(鼠脑)鼠疫疫苗斑疹伤寒疫苗布病疫苗森林脑炎疫苗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60年代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细胞)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痘苗(细胞)70年代腮腺炎疫苗(鸡胚)狂犬病疫苗(细胞)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疫苗的应用》梁晓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的应用》【作者】梁晓峰主编【页数】151【出版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3【ISBN号】978-7-203-06263-9【价格】15.00【分类】疫苗-研究-疫苗【参考文献】梁晓峰主编.疫苗的应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3.图书目录:《疫苗的应用》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常用疫苗的生物学性状、针对相应疾病的概述、使用方法、疫苗保护效果、不良反应译处置等方面的知识。《疫苗的应用》内容试读尘园关惊的出突比品姐得乘西中牟》球乘部同第一章疫苗应用总论未不机出0动通装首灭南聚京响国变陆第一节疫苗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追求的目标。然而,疾病和生命一样古老,对疾病状态的担忧以及与疾病的斗争写满了人类历史的每一章节。从1796年5月14日,Jeeri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疫苗接种试验,到1979年10月26日WH0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被消灭,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从那一天起,每一种新疫苗的诞生都是人类战胜一种传染病的伟大胜利。至今还没有任何其他的医疗措施能像疫苗一样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药物能像疫苗一样以其低廉的代价将某种疾病从地球上彻底消灭。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人类在1:疫·苗:的o应用V19VO1卫g同传染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美国微生物学会,对疫苗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疫苗使用前后的疾病死亡数的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疫苗在长期和广泛的使用之后,可使传染病造成的死亡数降低90%以上(见下表)。全美国疫苗使用前后的传染病死亡数比较传染病最高死亡数(人)1997年死亡数(人)死亡降低率(%)白喉206939(1921)599.99麻疹894134(1941)13599.98腮腺炎152209(1968)61299.60百日咳265269(1934)551997.92小儿麻痹症21269(1952)499.98风疹57686(1969)】0100.00破伤风1560(1923)】4397.24流感嗜血杆菌20000(1984)24298.79乙型肝炎26611(1985)16126*39.40注:括号中为发生最高死亡人数的年份。*为1992年的统计数天花曾经是人类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新出现约5000万个天花病例。为遏制天花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发起了推广接种、消灭:2第一章疫苗应用总论天花的运动。到1967年,全世界患天花的人数降低到1000多万,1977年前后,天花在全球绝迹。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彻底消灭天花。在全球,通过开展普遍种痘,最终根除了天花;通过强化脊髓灰质炎免疫,消灭小儿麻痹症已指日可待;自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等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在免疫的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低了90%。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已为世人公认。设想,世界上如果没有疫苗,危害生命的疾病将成为一种日常风险。我们将时刻受到致命的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病菌的威胁:脊髓灰质炎可构成持续的危险并可在数小时内使儿童瘫痪;而天花将继续留下创伤并造成死亡。所有这些疾病将夺走大量儿童的生命,而家人却束手无策;生命将突然终止,人们的行动将受到严重限制。一旦谣传有传染病时城市将是人们逃离的地方,而不再是有吸引力的文化、商业和学术中心。很难想象生命、创造力、生产力、潜力和幸福方面的损失将有多大。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免疫预防工作的发展方向将是不断增加可用疫苗的种类,改进疫苗的安全性,不断扩大免疫预防服务对象,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改善和加强安全、有效接种,不断促进社会经3:疫·苗的应·用V11卫QVOD9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疫苗也将继续为人类健康这个伟大的主题和目标服务。第二节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预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推动普及预防接种,控制和消灭天花、脊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重大传染病。自1950年开始,全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彻底消灭了天花。继消灭天花后,我国开始实施预防接种面向农村、服务亿万农民的卫生工作方针。每年利用冬、春季节进行突击预防接种,积极推行卡介苗接种等,重点地区还开展霍乱、鼠疫、斑疹伤寒、伤寒和百日咳疫苗接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基层单位预防接种工作迅速发展,不少地区还建立了预防接种卡片,装备了简易的疫苗冷藏、运输设备,逐步实行计划免疫。由于广泛开展有效的免疫接种,在较短时间内,我国有效地控制了针对传染病的大流行。会1978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4第一章疫苗应用总论知》,规定在3年内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灰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百白破疫苗)等4种疫苗,控制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由此拉开了中国免疫规划事业的序幕。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代表中国政府对1990年在我国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作出承诺:国家免疫规划4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到1988年(以省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到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广电部、经贸部、国家民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预防接种工作正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2005年《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卫生部下发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会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入托、人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保证了全国免疫规划工作5:疫:苗1的⊙应用V111gyO119科学、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在巩固和保持儿童高接种率基础上,国家持续加大免疫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的工作力度。2000年,我国实现了区域无脊灰证实的目标: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A群流脑、A+C群流脑、乙脑、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含麻疹风疹疫苗、麻疹腮腺炎疫苗)等纳入免疫规划,逐步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并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发生炭疽和钩体疫情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得到快速发展,扩大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张0第三节免疫接种策略工顺1.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1.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之前的免疫程序:2005年卫生部下发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提出了“国家免疫规划疫:6···试读结束···...

    2022-10-06 主编图书 侵权 主编图书的渠道

  • 《儿童疫苗及其相关疾病与防控》谢晓平,杨钊,蔡浪英主编;杨娟,吴兆海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童疫苗及其相关疾病与防控》【作者】谢晓平,杨钊,蔡浪英主编;杨娟,吴兆海等副主编【页数】164【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04【ISBN号】978-7-5614-8410-4【价格】26.00【分类】儿童-疫苗-预防接种【参考文献】谢晓平,杨钊,蔡浪英主编;杨娟,吴兆海等副主编.儿童疫苗及其相关疾病与防控.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儿童疫苗及其相关疾病与防控》内容提要:自2007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来,疫苗的使用种类不断增加,疫苗的应用效果、安全隐患等问题受到关注。本书共分6章,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及其疾病防控、常见二类疫苗接种及其疾病防控、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未来疫苗展望等内容。全书力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颖性,通过通俗、简明的语言,向接种门诊医生、接...

    2022-10-06 杨娟个人资料简介 杨娟娟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