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上新,王伟数学老师2021年双一流高校预备数学全年课程集锦,第一轮|百度云网盘

  • 王雪政治一轮高校复习2020高考全年联报班知识点视频|百度云网盘

    政治一轮复习了,书本知识是否已经全部记住了?王雪老师的的高校复习2020高考全年联报班知识点,已经安排了!选择题的做法(1)选择题的构成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最多可达到5个试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立意、情景、问题设置。(2)具体做法①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肢的设问,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②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③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④不得已,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历年来的高考试题,还是很重要的!多做多熟悉高考题型模式,当然疯狂做题的基础,就是你的知识点都掌握好了哦!...

    2022-12-14 知识点选择题 知识点 选择题高中

  • 初中语文必读国内名著12部精讲视频课程|百度云网盘

    初中语文必读国内名著名著12部包括:《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截图202201141112378554.g(36.97KB,下载次数:10)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百度云网盘]初中语文必读国内名著12部精讲视频课程2022-1-1411:12上传...

    2022-12-11 初中语文傅雷家书原文 初中语文傅雷家书手抄报

  • 《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作者】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页数】22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608-9185-9【价格】58.00【分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案例-中国【参考文献】李亚东,朱伟文,张勤主编.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内容提要:本书集合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2019年6月)的部分优秀论文(案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反映高校在质量保障、教学督导、专项评价和数据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促进高校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参考。《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内容试读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冬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同济特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与改革李亚东朱伟文张勤(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上海200092)摘要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全、制度实”,坚持督导、评价“双轮驱动”,在教学过程监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完善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的首要标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关键词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改革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全、制度实”,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研究和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高校。2009年曾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坚持督导、评价“双轮驱动”,围绕“两并重”“两转变”“两联动”等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高校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探索同济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自2003年起在时任校长的直接指导下,同济大学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分别于2004年、2009年建立起“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1.理念: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过程质量管理同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学校办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在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从一开始就明确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特别强调学校自作者简介:李亚东(1961一),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朱伟文(1968一),女,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质量管理。张勤(1964一),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3·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一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案例集我的质量“保证”,而非依赖外部的质量“保障”。在构建思路上,体现出“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制约,与国家当前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要求相切合;在设计原理上,强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注重过程控制,使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持续改进、跟踪反馈;在管理理念上,明确划分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学校通过制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纲要、质量保证框架和流程、质量保证实施条例,为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明确了行动规范;建立职责分明、执行和监督分离与联动、闭合循环、持续改进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为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改进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基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工作方法,通过多视角评价、多节点监督、多渠道反馈以及对改进情况的多阶段跟踪,提高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概括起来,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六有”特征是:有完整的质量保证目标;有关键的质量标准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有规范的督导评价制度;有多样化的监督手段和反馈路径;有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同济特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将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置于受控状态,也体现出教育部所要求的“把标准树起来,把责任落下去”和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2.体系:“全方位监控、本研全覆盖、多阶段跟踪、持续改进”系统设计在继承同济百年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深人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按照“全方位监控、本研全覆盖、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的原则,学校构建了集“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模块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图1)。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是:①学校是教学质量保证的主体,主管部门和社会可以只监督结果,但学校必须控制全过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在全过程中,重点是抓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使这些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③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根据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要求和特点,从质量标准、工作体制和机制、质量保证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目标国家社会和学生管理职责要求教学资源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满意国家社会和学生监控分析改进图1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第一篇构建与运作必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四个模块,相应地形成了四个要件:质量标准纲要、质量保证框架、质量保证流程、质量保证条例。具体地说:①质量标准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分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主要方面。每个主要方面下设一级项目、二级项目,明确学校层面质量要求,并要求教务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根据质量要求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②质量保证框架。明确了学校相关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等各自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监督系统的主要监督内容、有关监督单位以及监督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监督责任人;③质量保证流程。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使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④质量保证条例。以条文的方式确定了执行责任人、执行单位、监督负责人、监督单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及要求。另外,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框架”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流程”中,也明确了学院(系)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和对学院(系)质量保证子系统的要求3.运行:多层级、多样化的督导评价模式,全程联动、制度衔接的有效机制同济特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常态运行,实行督导和评价“双轮驱动”,但各有侧重。“过程管理”主要采取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监控表”等反馈到相关部门,由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简称“质管办”)责成其调查、整改,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一反馈一改进一跟踪”的闭合循环,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改进。教学督导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监督中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生论文开题工作检查,以及定点监督中的试卷质量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另外,教学督导还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院(系)教学基本状态评价、管理评审等定期监督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教学督导工作分为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制定《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办法》《同济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质量督导课堂教学听课工作实施细则》《同济大学“名课优师”推选评审办法》等文件,使得教学督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济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执行和监督全程联动”以及“管理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一方面从体制改革着手,构建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保证两个工作系统,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实行“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工作体制。同时,将质量保证的督导评价工作与学院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有机联动,确保问题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注重相互衔接和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督导制度与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挂钩,促进了一些教师主动申请听课的现象;二是校内专业评估制度与国家组织的各类专业评估认证制度衔接,校内评估发挥预评估作用。正是通过建立“全程联动”“制度衔接”的有效机制,使“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系统合力和整体效力。·5·中国特色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一CIQA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案例集二、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济特色经过多年来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两套体系”(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两层架构”(除校级有两套体系,每个学院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院级质量保证体系)、“两支队伍”(校院两级督导评价专家队伍、质量管理员队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1,坚持督导、评价“两轮驱动”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系统由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组成,主要运用督导和评价两种手段,确保把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落地落实落好。就教学督导而言,近200名校级督导采取随机听课、专题听课、专项听课和申请听课等形式,每学期听课近2000门次(本科生课1000左右,研究生课700左右)。学校每学期召开全校教学督导大会进行总结、反馈和整改。每年评选“名课优师”予以表彰。2017年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4十1”核心课程和涉及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课程实行专项督导“全覆盖”,不让课堂成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盲区,确保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就教学评价而言,除了负责做好外部对学校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的自评指导和工作协调,还自主开展校内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试卷抽查,以及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工作,在校生、毕业生、校友等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2017年起启动了校内第二轮专业评估,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标准,分批、分类实施校内专业评估,也为相关专业参加国内外专业认证做预评估工作,促进各专业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坚持“执行和监督联动”同济大学从体制改革着手,构建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保证两个工作系统,将“运动员”和“裁判员”角色分开、职责分工,实行“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工作体制。按照“监督反馈一改进一跟踪”闭合循环流程设计的“质量保证工作监控表”,将发现问题反馈到相应的机构,由保证项目的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制定改进措施,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跟踪改进情况,使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同时,建立以质量保证工作监控反馈、联席会议、质管员例会和现场办公会等制度,形成系统合力,实现“执行和监督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质量保证体系的效率。3,坚持“闭合循环、持续改进”在“学校质量保证流程”中,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使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同时,以“日常”“定点”“定期”和“公众”四种监督方式来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监控表”中,依据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按照“发现问题一反馈一改进一检查改进情况”的闭合循环,分为各单位质管员、质量监控专家、质管办和定点/定期监督用表等四类。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监控表”反馈到相应的质量保证工作机构;分管校领导作为责任。6。···试读结束···...

    2022-11-22

  •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陈彦雄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作者】陈彦雄著【页数】182【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11【ISBN号】978-7-5639-7734-5【价格】45.00【分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陈彦雄著.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内容提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高校思想改治教肩的定位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传播和贯彻的途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今天我们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背景、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意义、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举措等。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定位的背景(一)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个人的需要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才能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1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鉴于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要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只有认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得以树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定缺乏保证。出于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开发大学生精神潜能的考虑,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三)面向世界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面向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与现代文明、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整体实力强的人才队伍。(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扩大、因素增多、功能拓展、复杂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事关全社会、全高校的大事。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教育者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研究和解决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把握新形势下人才成长的特点与规律。而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要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2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二、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定位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大量人才需要,也要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他们的家长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成了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民心工程。正是从这样的大局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这一地位的确立具有以下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由于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在确定发展方向、选择价值取向时,难免产生困惑、遇到矛盾,有的甚至出现信仰缺失、情感迷乱和心灵空虚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解决,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前途。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战略地位,既有利于增强高校各类人员育人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这一关键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二)有利于应对国内外现实形势的挑战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着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虽然当今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和平的表象背后却是暗流汹涌。“美国试图建立由它主导的世界格局和体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政治上利用人权、民主、民族等问题向我国发难;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高校在开放条件下,已经成为各种思潮汇集和文化较量的前沿。如果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带来大学生在发展取向、价值选择上的困难与混乱。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共同价值观念和统一意志,就会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适时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战略高度,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在国内,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与个体的多样化发展异彩纷呈。然而,在物质上富裕和精神上自由的同时,在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与丑恶现象也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制假贩假、道德失范和贪污腐败。这些不良现象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迅速传播,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发展的主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影响,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价值选择。3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三)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得民心的一项重要工程。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很快,但大学生在同辈青年中还是少数。在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成长状况既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人民群众和广大的家长就会感到满意。人民感到满意就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三、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举措(一)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思想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本”具有根本和需要的意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获益,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二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高校各类人员都要协调一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所有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要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持久的教育合力。(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育体制改革课程体系就是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内容改革,综合教育内容,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改革教育体制就是改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以及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马卡连柯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教育出来,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除了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之外,还要改革管理体制、评价指标、培养政策,保证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三)构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等学校一项经常性4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的建设加以对待,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领导牵头,汇集相关职能部门,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常抓不懈。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制定合理的规划,是要根据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进行的。要根据社会对人才思想道德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主动进行引导,并事先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他实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3.构建督导长效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长期督导,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成立由政治思想觉悟高、富有责任意识、经验丰富的专家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督导团。通过座谈、征求意见、调查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程督导,确保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育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育人为本目标定位的提出目标定位,不仅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问题,而且也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确工作的导向。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向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几乎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目标定位。这些定位是紧密结合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来的,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过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过去的目标定位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定位过于抽象。二是目标定位偏于政5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研究治。在过去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三是目标定位过分一律。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要求上坚持先进、远大是必要的,但对所有学生不分层次地一律按高标准要求,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刀切”与理想化,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难以被多数学生接受。“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段话中,“育人为本”的目标定位正式提出。育人为本,就是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一切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学校的一切工作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育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一切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教育依靠学生进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并理解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盼大学生之所盼,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要和要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二)育人为本的前提育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各项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201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90%以上的学生赞同诚信意识,同时,赞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的比例比2018年有明显下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积极健康,娱乐休闲方式较为丰富,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与学习的关系,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更加理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成才愿望,相信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6···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杂志下载 epub出版物

  •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李亚东,朱伟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作者】李亚东,朱伟文主编【页数】381【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608-9831-5【分类】高等学校-网络教学-教学质量-研究报告-中国【参考文献】李亚东,朱伟文主编.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内容提要:本书集合了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的部分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质量报告,反映了我国高校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内容包括:武汉大学线上教学质量报告同济大学线上教学质量报告等。《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内容试读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武汉大学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大学深入研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疫”战略精神,坚定决胜信心、无畏教育信息化大挑战。依照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文件精神,全校本科教学工作者秉持“以提升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多元化途径为框架,以分流错峰模式为路径”的工作思路,砥砺挺进、集思创新,确保战“疫”期间的各项本科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一、对“疫”有策:快速反应启动在线教学预案,超前谋划研判具体实施方案1.“两线同步并举”,决策及时有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指导意见,学校各部门立即响应。2020年1月27日上午,本科生院召开在线院长会议,研讨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院全体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即刻进人工作状态,着手研判疫情形势、准备应对举措,经过多次线上会议的反复商讨,本科生院决定实施“两线同步并举”战略。一方面,学校于1月29日下发了《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学院积极搭建学生联系使用以及教师课程使用的QQ群、微信群;另一方面,在2月1日,学校正式下发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办法》,与信息中心协商,请校外云服务商(超星公司)开发系统平台,建立网络虚拟教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按照与实体教室一一对应的方式建立在线虚拟教室,要求教师对全体本科生开展在线教学,做好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授课准备。两线同步进行、齐头并进,力保“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学校充分考虑到全体师生所在地域分散的差异性,以及线上授课现实中的不可抗拒因素等实际问题,本科生院与信息中心坚持每天定时召开碰头会机制,共同探讨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在报经校领导同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系统平台功能搭建,主动调整原系统平台搭建方向,引导平台开发向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路转变,并于2月7日下发了《关于完善虚拟课堂建设的补充说明》,及时有效地统一了全体教师及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思路。2.多元途径、多平台开展教学以多样化在线授课平台为工作思路,建立“多元化途径”虚拟课堂,即:鼓励教师·1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习惯因地制宜地自主选取最适宜的授课平台,充分运用教学信息化领域中流行的QQ、微信、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雨课堂、快手、钉钉、学习通、珞珈在线等各种云平台,采取在线讲解型、探究型、答疑型、问题驱动型、前沿技术探讨型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3.“分流+错峰”,制订教学预案为确保本轮线上教学能顺利进行,本科生院通过多方途径全面了解国内高校、高职、高专乃至各培训机构开展网络教学的路径和时间安排,在分析研究并初步掌握网络拥堵时间段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各院(系)应提前做好教学实施方案,拟定备用预案,以“分流+错峰”的方式避免网络拥堵,鼓励院(系)采取“一院一策,一课一策”的教学组织模式,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见表1)。表1各在线授课平台运行数据统计表在线日教师登录学生登录运行课程学生活动平台访问PC登录手机登录常为早2月17日2648222762294127826361358151121220189691823531962496513209566250564953891278019222418706857463344766667393727982312020351570023232172434265702062174489621187713718210416479315425214488134122238229743234561713692418331610297936654388137524721473999251769160369143350635757911459762807261743161081064179162841035128275292627163713099136812930238457866658176128149611820141210375223646151841150629194115133月1日21774772158414005813323213462627110251174731451138801476261102647873741461438¥146313328164525185263629566933197014061108085214703179805044216115261334104717911125412897912999678此外,学校在爱课程网站开设了部分SP0C课程,截至3月8日,学校有173(人次)】位教师进行了授课,18214名学生选修了SP0C课程。利用爱课程网站,学校教师65人次,为895512名学生提供慕课选修,积极为其他学校和社会提供课程教学服务二、战“疫”有法:不断完善在线教学新机制,激发全员线上教学新动能1.实招出实效,教学督导团云助力,严把在线教学质量关学校教学督导团负责人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积极动员督导专家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尽快适应在线教学督导。每个教学日上午8点前,全体督导成员(校督导团、300。2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余位行政督导、各院系督导)提前进入线上岗位,深入虚拟课堂各校区、各楼栋、各教室,全程在线,及时、高效地上报和处理突发状况,冷静应对,务求为全体师生守好线上教学阵地。为全力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持续保障学校本科教学秩序和质量,第八届校教学督导团积极作为、主动谋划,研究当前形势下虚拟课堂面临的挑战,明确了督导在线巡视的工作重点,制订了各学部的工作方针,分四阶段开展学校网络教学督导工作,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积极参与,为网络教学建言献策。在线上教学平台建设期间,督导团成员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及测试,并反馈系统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对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第二阶段:细化分工,帮助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校督导团内部前期已完成任务分配,每位督导专家与所负责的学院(系)对接,重点了解线上课堂开展的具体情况,敦促、协助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掌握教师在开展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例如,医学部督导雷红老师主动请缨,带领第二临床学院教学办秘书全力协助抗“疫”一线教师录制课程,上传资料,高质量地保障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并在短短的两周内建设的新课程“临床强化训练”已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医学生的需求。第三阶段:开展巡视,保证网络教学秩序。校督导团25位督导专家运用虚拟教室平台按校区、教学楼对全校课堂是否顺利开课进行“排雷式”探察,深人虚拟课堂各校区、各楼栋、各教室,全程在线,及时、高效的上报和处理突发状况。第四阶段:专项听课,保障教学质量。每位督导对自己所负责对接的学院选择部分课程深入听课,对学校网络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开展相关督导工作。校教学督导团全体成员秉持“与院(系)同舟,与师生共济”的精神,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与各学院(系)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搜集各学院(系)开课情况,对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主动作为、八方问计,确保全面提升线上本科教学质量。2.全员动员、通力合作学校各相关部门闻风而动,各部门、各学院(系)积极响应、精准筹备,迅速制订相应教学预案,寻找分流平台,选择错峰授课时机。各学院积极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建立起“教师资源共享群”“线上授课教师交流群”等群组,方便老师们共享资源、提前备课、交流经验、优化课程,集全院之力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尽最大努力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各教学秘书则立即着手潜心研究各大授课平台状况和技术要求,分别为学生和老师编写最详尽的“操作攻略”,根据老师的教学特点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平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积极筹措备课、线上教学工具与能力提升等资源,为教师实现线上教学提供帮助。同时,在各方的支持与协助下出炉《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指南》,.3.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并展开全校教师线上教学平台应用培训工作。三、破“疫”有方:利用各云授课平台,精心准备积极应对在线教学不松懈1.全力探索创新线上教学新模式疫情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但每一位任教老师都在最严谨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探索最合适的方式、寻找最合适的内容,守护好虚拟三尺讲台,让同学们拥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平稳度过这一段特殊的教学时光。突然爆发的疫情把教师们阻绝在了异地、国外、山村,大家或是面临着外部环境干扰大、网络不稳定、缺乏设备、备课资料不足等问题,或是有生病的家人需要照顾,甚至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而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临床教师更是一直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医疗任务都十分艰巨。但全体教师们都选择把职责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见图1)。图1教师们备课在艰苦的条件下,武大的老师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或是在B站当起主播,或是打出“学习通+腾讯课堂+QQ群”的“组合拳”,或是运用各种小插件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老师们也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将疫情变成教材,将责任担当融进专业教学,让线上课程成为生动的专业课和深刻的思政课。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的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的课堂。2.职能部门追求卓越,主动作为,搭建“线上教学沙龙”服务教师在本科生院的指导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收集并密集分享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使用不同教学工具的线上教学经验,推广了如QQ、钉钉、。4…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腾讯会议、腾讯课堂、ZOOM等工具,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选择。与此同时,紧急策划并推出“线上教学沙龙”,邀请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广受认可的老师,直播分享他们线上教学的实战经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组织“线上教学观摩”,邀请各学院推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开放线上课堂,让其他教师实际感受全校各具特色的课堂,相互交流经验,提升整体教学能力(见图2)。21一2020年第2测学数师第一周一量表的通位地球销子91d2活.81的E中全4用时©式祥么中制能了视号果工程国1日34第报上外厚理,4文地鲜最厚感道积海明指用.地上2地理,测绘学院第一周网络敏学小结会百量日物回4用返十4新一共调执复或销线同路花学.生身砂人地拼量学思意工34样3区-4绿。生峰物两数比理基由球物理学得4有g1地型确,中小■城由它州柱非厚有强家011女7男3@1410色有大213何地周接行14程度路行2月21日学院一周网络教学小结会议师生建议分享老师端2月21日学院一周网络蚊学小结会议师生建议分享学生端1平合选得:散师可用选用多种教学平合授课,充分发挥各平合的优势,见活运用:1授速平合:拥温会?较流畅。使用牌单方便,推养优先选得不间的课程可结合前的资用不的授方式2数学横式:建议果用课解痛习+课堂讨论+课后复习的教学续式建议数师提前果2周结:同络不好的地方,可菜取平机越点的方式:制课程视顾:上课时间。直接讲重要的。陶要系纯理解的如识点:3见活应对:难议准备备用歌学方塞:下周各地大专度校附峡开学,网络是大间题,3数学方式对于理论性银强的课程。比如有公式推导的,老师可以准备小自板方便流饺用音顿+PT,占的流量不大,不会卡领:载单,增加师生互动:4课单:录制音,与电子材。P中等一起提前发给学生:板量要,容易4课量管理:明确签到形式,提前告诉学生;采用所投票的鉴到方式的。建议老师设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师生互动,通当满整讲课速度:及时了解学生反锁情况,不断置好签到慧止时间,不建收使用解莲到方或上骤时酸师开启全员静音。学生四答同调学式和方式:置当布置作业:告诉学生重点、难点,日标明题时再打开麦克风五.学生管理:除签到外,廷可深取课量互动形式,提高学生注意力:5关曼单生:对于网络不好的间学,降生保特询通:注意控制上课时间,楼时下课,周难和问:目前学生的条件有限。课程中编程上机环节不能全面开展:自由选课速议适当短上课时间。保护学生视力:通成造课冲突,反其他:建议细峰安排各个迹级量录路班在线学习习顺课程的时间图2教师们在网上交流经验各学院(系)及时召开总结会,广泛听取师生在课程资源准备、平台选择、课堂授课方式、课堂互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总结再进行推广。不少学院邀请“网红教师”来分享深受学生喜爱的秘决、“暖场”方式、互动技巧,帮助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学习经验,不断总结反思,优化课堂内容和结构,面对网络教学无法面对面互动等情况,尝试新的教学工具和模式,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力求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把课上到最好。老师们也会向学生取经,积极收集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许洁教授在每次课后都会收集大家的反馈,然后在第一时间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改正不足,优化细节,以保证下一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3.“武汉大学虚拟教室”平台成功运行根据各学院授课平台多元化的特点,不断优化平台功能,以“超链接”的方式公布教师授课平台,适时推出“虚拟教室上课简易操作流程”,发动全校教师的力量测试平·5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选编台使用,自制“攻略”,开发出了珞跏在线直播课堂+QQ语音+屏幕共享等多平台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顺利渡过了首日网络开课压力。在武汉大学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对线上教学准备、线上开学、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大考,武汉大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自2020年2月17日开学以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的新形式,全校开课三周以来,共开设课头数4235门,授课教师1898人,参与学习的学生达23586人。“珞珈在线”平台平稳运行,开学三周教师登录26853人次,学生登录225953人次,学生完成教学活动331482次。四、决“疫”有心: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努力贯彻学校的本科教学思想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引领全体教工自强不息弘扬敢为人先的坚毅品格。悠久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武大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品格与新时代担当精神。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坚持“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全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体系,着力培养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长期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促进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全面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重积极性,营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在这个网课时代,学校力图快速解锁一个又一个教学“新科技”,在信息化教学变革的跑道上永葆先进性。(1)高效筹备。学校对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确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序进行极为重视。早在1月26日(大年初二),分管教学周叶中副校长就召开视频会议研究部署线上教学相关工作,并要求本科生院全体员工进入工作状态。期间,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也密切关注并多次指导工作,信息中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学工部、团委及时沟通学生,反馈信息,所有相关部门都倾力投入到学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线上开学筹备中。(2)有序开学。学校自2020年2月17日开学以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的新形式,全校理论课程开课率达到97.44%。开课三周以来,共开设课头数4235门,授课教师1898人,参与学习的学生达23586人。其中,第一周开设课头数4110门,授课教师1848人,参与学习的学生23182人;第二周开设课头数4176门,授课教师1895人,参与学习的学生23371人;第三周开课课头数4175门,授课教师1897人参与学习的学生23393人。2.应对疫情主动求索,攻坚克难勇拓新,切实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显担当疫情无情,在封城后举步维艰困境中学校从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到开学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上下“全员参与、全校推进、全面落实、全力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6···试读结束···...

    2022-11-22 同济大学李亚东简介 同济大学出版社网站

  •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研究》唐小兵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研究》【作者】唐小兵编著【页数】226【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307-17607-2【价格】45.00【分类】高等学校-干部培训-项目管理-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唐小兵编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建立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的一种框架,第一次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来解析干部培训项目,对干部培训项目的管理目标、流程、组织和单元做了详细的规范与说明,并收录了部分行业内的研究与介绍性文章,是指导高校、社会机构和组织人事部门开展干部培训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项目管理目标1.1对于教育对象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第二,坚持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约束、培养、净化干部,着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提高其拒腐防变、坚守底线的本领;第三,坚持用改革开放、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宝贵实践经验和丰富案例培训党员干部,重点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本领:第四,坚持用党在政府治理、社会改革、科技文化创新等各项管理活动中积累的各类专业知识、技能、经验武装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爱国、履职、尽责工作的素养与奉献精神,着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五,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引导干部讲党性、重2【第一章项目管理目标品行、作表率,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公正、清廉。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学习目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我党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党内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修订与完善,形成了以党章为首的,党内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为辅的80多部重要的法律规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党内制度治理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党内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矩可查、有责可追,使得每一个党员都能按照党的规定和要求,时刻警醒自己、警示他人,在新时期努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截至2017年5月31日,党内现存的法规体系如下:(1)党章:《中国共产党党章》(1997年版、2002年版、2007年版、2012年版、2017年版)(2)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5年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版)(3)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6年版)《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2015年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年版)《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2015年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2015年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4年版)1.1对于教育对象3《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4)规则:《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5)规定:《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4第一章项目管理目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纪委协助党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试行)》《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通知》《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建设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关于易地调动干部住房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和公务回避暂行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1.1对于教育对象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地方党委向地方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6)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工作汇报暂行办法》《中央纪委监察部向派驻机构通报情况暂行办法》《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试行)》《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业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干部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6第一章项目管理目标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购买、更换小汽车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7)细则:《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1.2对于教育者自身第一,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基地为依托,坚持不断探索和实现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本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实现干部学员最高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服务模式和教育评估制度,实现教育功能与学员需求相统一的培训川模式与制度设置。第二,以百年学府武汉大学为依托,健全教学、科研、师资等各项资源可以在系统内合理配置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培训和发展项目教育团队的政治导向的正确性,提升干部教育项目的管理技能,发展知识型、学习型、先进型教育团队,加强干部培训项目之间的融会贯通,实现项目和教育者共同发展。第三,以保障党和政府的干部培训专项资金的安全性为第一目标,建立“懂规矩、守纪律”的干部培训经费使用办法,合法、合理、合规使用经费,不允许学员单位违规操作培训经费,杜绝非法超标准、超规格使用培训费,在培训过程中实现学校自律、受训单位自律和学员自律的三者统一。···试读结束···...

    2022-11-09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李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作者】李华【页数】199【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04【ISBN号】7-5761-0118-8【分类】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呈贡转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李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04.图书目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国际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措施;科技成果化典型案例研究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圆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一、研究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讲话精神。多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在驻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果,推动了秦皇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作出了贡献。现秦皇岛拥有10所高校,近1万名教师和10万名大学生。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十分明显,人才培养方向和秦皇岛产业高度契合。但是和秦皇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比,和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比,和各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能力愿望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改善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在秦皇岛的转化数量、转化质量、转化成效以及转化环境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问题。W1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以泰皇岛市为例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基本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摸清秦皇岛市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和转化情况的现状以及全市各行业、产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需求。(2)通过调查、汇总、分析,概括、提炼出一些具有良好借鉴和复制价值的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成功经验辐射带动作用,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3)通过梳理、总结国际国内推动科技成果现状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有利于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力调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4)通过调查、征集、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调查问卷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建议,更加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和政策梗阻,进一步明确破解“堵点”和“痛点”的有效路径并提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三、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方面:(1)各高校近三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包括转化数量、在秦转化情况以及转化效果。(2)全市各县区以及企事业单位需求科技成果情况。(3)高校和各单位成功合作案例,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做法及经验。(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5)外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经验及成功做法。(6)上级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7)高校、县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有关推动高校W2川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8)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有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和建议。(9)针对政府、高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第二章国际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一、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西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2年美国颁布《莫里尔赠地法案》开启了高校为地方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大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美国是国际上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最早的国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拥有3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各国之首,美国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的科技体系属于多元分散型,美国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商务部和国家专利局(USPTO),其他机构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FLC)、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TIA)、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及国家产业技术委员会等。美国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有4种组织形式:一是基础研究主要由有研究能力的大学承担。美国现有3500多所大学,有研究能力的大学约为450所,主要承担国家的基础研究任务,而80%的研究成果是由拥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哈佛4第二章国际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100多所研究型大学完成的。二是由国家建立的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即联邦实验室)承担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些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国防部、航天局、农业部、商业部、卫生与人类健康服务部等部门。三是由企业和公司设立的研究机构主要承担技术应用研究。四是农业领域的研究除农业部直属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承担全国性研究项目外,各地方州组织进行地域性研究项目。美国政府通过制订科技计划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1988年提出“先进技术计划”(AdvacedTechologyProgram,ATP),ATP是政府、产业部门和学术界合作的联邦研发计划,由美国商务部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管理,于1990年开始实施,2007年结束。该计划的宗旨是通过政府与工业界分担研发成本,资助私营部门难以独立承担的高风险性研发项目,加速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增加美国的高收入就业,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界的竞争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分布在先进材料及化学、信息技术、电子通信、生物技术四个领域。截至2007年,该计划共支持了824个项目,资助总额达24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参与单位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1581家,是实现美国技术发展战略转型的一项重要计划。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技术转移法》的同时,设立了“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把中小企业的经营技能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技术成果能更有效地从实验室转移到市场。(陶蕊,翟启江,2018)美国政府通过建立研究中心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alScieceFoudatio,NSF)陆续资助大学建立了“大学、产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这些中心都承担着交叉学科研发和人才培养双重任务,它们依次配置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个环节上,从科技成果的产生、中试,直到商品化,形成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有机链条,为美国产业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I5I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美国政府通过成立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1974年,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FederalLaoratoryCoortiumforTechologyTrafer,FLC)成立,它是由700多家联邦实验室及其上级部门组成的全国性技术转移网络组织,涵盖了全美约六分之一的科学家,每个联邦实验室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OfficeofReearchadTechologyAlicatio,ORTA)为FLC的代表,建立了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另一个网络平台。平台服务的范围包括:为联邦实验室人员提供技术转移信息与经验交流的场所:为潜在合作伙伴提供信息咨询;组织联邦政府内有关人士探讨技术转移所涉及的一些复杂的政策和法律问题。198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技术转移法》要求大部分联邦政府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也加入联合体,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工商企业和大学等提供技术转让信息和经验交流场所(许长青,2009)。1992年5月,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atioalTechologyTraferCeter,NTTC)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顿成立,中心经费主要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联邦政府有关部门,目的在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大学、国家实验室和私人研究机构的成果向产业界转移。美国政府通过成立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AociatioofUiverityTechologyMaager,.AUTM)是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行业性组织,其前身是于1974年成立的美国大学专利管理者协会(SocietyUiverityPatetAdmiitrator,SUPA),该协会于1989年正式更名为AUTM。AUTM的主要职能包括举办各类培训和技术转移专业活动、出版技术转移专业出版物、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举办会员年会、年度统计调查等。目前,AUTM已经构建起了全球性的技术转移网络,拥有超过3200家专业会员单位,涵盖了高校、政府、商业机构等,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一般性行业协会组织,已成为结合产官学研各界、致力推动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与技术转移的国际化组织。此外,美国还拥有大量技术转移行业组织,如技术转移协会(TechologyI6I···试读结束···...

    2022-11-04 科技成果转化法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演讲与口才》蓝天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演讲与口才》【作者】蓝天主编【丛书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页数】313【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686-0076-7【价格】42.00【分类】演讲-高等学校-教材;口才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蓝天主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演讲与口才.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演讲与口才》内容提要:《演讲与口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以可读性、新颖性、典型性为原则,精心选编了大量优秀例文,既有古今中外政治人物、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的演讲文稿,也有当下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年轻一代的演讲佳文,风格各异,各有千秋。这些例文起到说明、解释、示范的作用。本教材不仅适用于大专院校的教学,也适用于演讲培训和演讲爱好者自我学习使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演讲与口才》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第一章导论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藻饰。一[英]莎士比亚第一节演讲概述一、什么叫演讲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以形体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我国古文献《易经·系辞上》中有一句名言:“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鼓动天下纷纷而动的存在于辞章里面,它将言辞的力量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这里的“辞”指的是言语,这种言语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就成为演讲,在不少书籍中又称为“演说”。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演说”一词的是《北史·熊安生传》,文中记载:“公正于是有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熊安生是对一个叫“公正”的人“演说”,“演说”的目的是解答他的质疑。再如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一回中写道:“谁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阔论的演说。”上述文中提到的“演说”只是私下个人之间的交流,与今天面向公众对一个公共问题发表见解和主张的“演讲”有很大差异。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古籍中的“演说”往往指称佛教的宣讲,如《莲社高贤传·‖演讲与口才慧远法师》中说:“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晋书·姚兴载记上》中有:“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唐朝的王勃在《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写道:“一音演说,本承听受之乡;五日继明,素隔照临之域。”这里“演说”的内容只限于佛经,“演说”的对象则是一些信徒。古籍中“演说”也有“表演叙说”的意思,如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蜃中楼·献寿》:“待兄弟手舞足蹈,演说一番,只当做一出戏文。”《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说书的当日听人演说《儿女英雄传》这桩故事的时候就考查过扬子《方言》那部书。”《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流,还是向公众讲解佛经,或是表演叙说,古籍中提到的“演说”三种用法都包含有发表见解、意见,阐明事理的意思,与今天“演讲”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演讲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功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社会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观念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开放、民主、竞争、合作的社会,个体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美国著名的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情的能力”。因此,演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沟通联系的桥梁。由于人们对演讲的认识和理解角度不同,对演讲的定义也存在差异。根据演讲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近年来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演讲人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从这个定义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演讲是在特定的时空进行的一种最直接、最灵活、最经济、最有效的口语表达和宣传教育,与一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特定的时空指的是演讲者和听众同处一个时间与空间,这是演讲的重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同时,特定的时境又对演讲活动起到第一章》导论明显的制约作用,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化,演讲的内容、语言和表情动作等也要做出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特定时空这一物质要素转移与变化的需要,取得演讲的最佳效果。在演讲中,有声语言是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它以流动的方式,承载着演讲者经过组织的思想与感情,传入听众的听觉器官,从而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吸引力与感召力。好的有声语言,具有准确清晰、清亮圆润、富于变化、有力耐久的特征,它能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形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使听众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艺术上的享受。体态语言又称形体语言或无声语言,是指演讲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体态、举止和礼仪等。演讲人在演讲时如果能将体态语言运用得自然、真实、鲜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也是演讲人与听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演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借助于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这些物质手段,组合一个和谐、统一的传达系统,从而达到发表意见、抒发情感、启迪和感染听众的目的。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这两大物质手段中,有声语言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态语言处于辅助地位,两者都是调动听众情绪、引起听众共鸣的手段,以此传达出演讲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如果将二者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就能完成高质量、具有审美价值的演讲活动。二、演讲的组成要素演讲的组成要素有演讲主体、演讲客体、演讲内容和演讲载体。它们构成了演讲的整体,缺一不可,各要素有机统一才能使演讲达到理想效果。(一)演讲主体演讲主体即演讲者。他是演讲活动的中心,是演讲的内容的生发者和体现者,是演讲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选择和确定演讲者,是组织演讲的重要环节。‖演讲与口才(二)演讲客体演讲客体就是听众。演讲虽不像日常交谈、辩论那样具有很强的交流相向性,但它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具有交流的双向性特点。演讲的目的在于感动人、鼓动人、说服人,听众是演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听众的演讲便称不上是演讲。听众是演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听众是演讲中非常活跃的积极因素,听众对演讲信息的接收有完全的主动权,并且听众可以对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进行反馈。所以演讲时需要演讲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有针对性。(三)演讲内容演讲内容是演讲要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在演讲主体心灵中形成的意识成果。演讲活动对演讲内容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演讲内容必须正确,观点鲜明,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立场坚定。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真实。只有内容真实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演讲才有价值。最后,演讲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精神。演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理应为社会服务,为社会进步摇旗呐喊,不合时宜的演讲,甚至是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演讲最终只能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作为欧洲政治文明的一部分的葬礼演讲曾经盛行一时,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演讲。这种演讲不单单是把逝者夸奖一番,然后逝者入土了事。很多葬礼演说不仅对逝者的生平和贡献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更结合现实挖掘出了对生者有益的启示。比如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纪念死去的战争英雄的集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葬礼演说”,他在怀念这些英雄的同时,呼吁全体希腊人民恪守爱国、正义、民主的政治理念:“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作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像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开放的那样,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对他自己的私事感兴趣,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伯里克利这篇“葬礼演说”对那些为国牺牲的人充满敬意,同时向民众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凝聚了社会力量。第一章。导论(四)演讲载体演讲载体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两大类。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运用不好,演讲便很难成功。演讲需要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说过:“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这说明了体态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狄摩西尼认为:“演讲的秘诀在于姿态。”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演讲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演讲中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法国大作家狄德罗曾说过:“要知道幻觉起于这无数的小事情:想象这些事情非常困难,表达它们困难还要大些。手势有时和说话一样巧妙,再说,正是这些细节的真实使心灵容易接受伟大事件的强烈印象。”三、演讲的特征(一)社会实践性演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它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和私聊,它是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旨在解答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演讲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与评价,直接面向广大听众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抒发情感,表达爱憎。演讲者通过演讲帮助听众弄清复杂的社会现实,并达到鼓舞、说服听众的目的。因此,演讲不是个人的言语沟通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较强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一些转折性时刻,不少杰出的人物往往通过演讲启迪和鼓舞民众,为民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世纪40年代初,法西斯德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紧接着又将侵略的目标锁定了隔海相望的英国。此时,在野10多年的丘吉尔临危受命,以战时首相的身份领导反德国纳粹侵略的战争。在不列颠战役进入高潮阶段时,他发表了名为《少数人》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让士兵军心大振,百姓备受鼓舞,英国军民顶住了德军的狂轰滥炸,为最演讲与口才终战胜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奠定了基础。同样,20世纪30年代,当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正面临经济危机的困境。面对几乎绝望的人民,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鼓励人民忍耐并支持他的领导:“首先请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不得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一种莫名其妙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罗斯福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悲观失望的心理,他号召人民克服内心的恐惧,坚定信念,用自身的努力摆脱危机。丘吉尔、罗斯福在演讲中解答了国民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获得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二)表达的艺术性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什么是“艺术活动”有过这样的叙述:“在自己心里唤起并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和小说、戏剧、绘画、舞蹈这些创造性艺术形式相比,演讲属于现实活动的范畴,它的艺术性在于自身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演讲是演讲人将自己真实的感情及感受,利用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演讲的有声语言表达虽不像朗诵、戏剧那样讲求丰富、多变,但是在语速、语调的处理上强调高、低、快、慢,讲求节奏的弛缓,同时,也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在语速、语调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演讲十分重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配合。“演讲”包括“演”与“讲”两部分,但“演讲”中的“演”并不等同于“演戏”的“演”,它是演讲者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出来的姿态、手势、表情等,是一种感情到极致态势必然出现的无声语言,是与有声语言紧密联合、协调一致的,演讲者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要做到与演讲内容浑然一体,给人艺术的美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充满了感情的演说者,常常使···试读结束···...

    2022-10-16 演讲与口才 口才学什么 演讲与口才 口才学哪个好

  •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王旭,刘小毛,王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作者】王旭,刘小毛,王华著【页数】151【出版社】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03【ISBN号】978-7-5581-9307-1【价格】58.00【参考文献】王旭,刘小毛,王华著.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内容提要:《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本章着重就素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义、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与理论支柱、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若干关系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分析。一、素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一)素质教育思想的萌芽素质教育思想萌芽于2000多年前的世界文明古国。孔子从培养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是智、仁、勇、艺、礼、乐等六方面齐备。亚里士多德从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人才要德、智、体和谐发展。2高校火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提出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思想。例如,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又如,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中落后、愚昧的观念,强调“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五育,是“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也”,大力倡导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健全的。(二)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并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的是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因而,教育理论界通常都将“应试教育”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素质教育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三)素质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第一章绪论3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四)素质教育的深化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进入21世纪,教育理论界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如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和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等问题,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义(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界尚未达成共识,对其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表述。(1)所谓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详言之,则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美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2)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青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4)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4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5)素质教育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6)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教育。(7)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8)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上述几种表述,有的运用了教育学中教育的表述,有的则是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来揭示概念的内涵。这些定义虽然表达不一,却都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根据前面对素质概念的理解,同时综合各家之说,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要义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第一章绪论5是让学生主动发展。1.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其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2.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唯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无数事例都反映了不少中国孩子存在的一些明显的弱点:意志脆弱,自立精神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懒惰,懦弱。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21世纪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需求。3.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理论认为,6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有潜能、有才华的人,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与理论支柱(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素质教育起因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素质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应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做深入探讨,找到其站得住脚、深人下去的根据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心理学基础这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心理学理论从多角度、多层面揭示了人的潜能和素质构成以及素质表现与实现的主体条件。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音乐智···试读结束···...

    2022-10-16

  • 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俞莉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作者】俞莉莹著【丛书名】学术文库【页数】194【出版社】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1【ISBN号】978-7-5192-4426-2【分类】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教育家【参考文献】俞莉莹著.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内容提要:《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高等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管理的一般概念管理一般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人们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各种规律的表现方式进行有意识地调节社会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系统目标的过程。很显然,这两个方面的表述并不矛盾,只是表述的方式稍有差别而已。前面的表述直接一些,比较简练直观,后面的表述比较宏观一些,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和方法进行表述。这一表述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不可或缺的,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有组织及其活动,就存在管理问题。就管理本身而言,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存在为管理而管理,没有活动也就不存在管理问题,管理是依附于活动而存在的,组织活动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而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的。第二,管理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资源要素所进行的,管一1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理工作就是要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来实现组织目标,达到活动的目的效果,这就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第三,从管理本身来讲,管理活动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但是,现实管理活动中的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的特定环境。“一般管理理论”最早诞生在法国。当泰勒及其追随者正在美国研究和倡导生产作业现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的时候,大西洋彼岸的法国诞生了组织管理的理论,被后人称之为“一般管理理论”或者“组织管理理论”。与泰勒主要研究基层作业的管理理论不同的是,“一般管理理论”是站在高层管理者的角度研究组织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很快,形成了许多管理的经典理论和理论体系。根据研究管理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广义的管理和狭义的管理。广义的管理可以是针对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的管理,狭义的管理只是针对某项具体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资源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般我们研究的管理是指狭义的管理,是指组织管理、行为管理、活动的管理。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是人的能动性的结果,管理的实质是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的解决。既然这样,那么,管理就是管理者、被管理者、事项三方形成的特定的活动。对于管理的分类,现代管理一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划分。一是从活动的规模与大小可以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二是从具体的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管理和专项管理。另外,从管理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紧密管理和松散管理。当然,这些区分也只是相对的。(二)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很多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活动的不断丰富,社会财富与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强烈,新的管理理论在创新,在发展。而系统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标准化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模糊管理理论、混合管理理论等只是众多管理理论中的一部分,他们既是管理的理论,也是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一2第一章高等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1.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指出,管理的任务就是协调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以及系统要素,以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取得系统最佳运行效果。这种管理理论及其方法的核心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系统就要有系统要素,系统要素就是人、物、活动及其项目。这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一般应用在大的军事战略、建设工程、大型活动(内答复杂、组织规模大、投入量大、长时间与长周期)较为合适,当然,这些也只是相对的,因为大和小本身就是相对的。2.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实际上,这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是最难以做好的,如果把握不好,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偏颇。有效的人本管理实质是人的权力的利用和利益的分配,在这种过程中,既要尊重人,又要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是一对很特殊的矛盾,往往有时候存在一个两难的矛盾。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就是发掘人的最大潜能,这种潜能并不完全是指被管理者的,同时也包括管理者,管理者的潜能是工作的积极性和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益,被管理者的潜能是管理者的思想和艺术施加结果的体现,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大效果。人本管理理论虽然是一个相对比较早的管理理论,但是在实践中成熟应用的并不是很多很好。究其原因,传统的、单纯的人本管理理论十分强调管理的“人”这个素质,可以说,低素质的人是绝对运用不好人本管理理论的,一个管不好自己的人同样地也是管理不好别人的,更不用说有效地运用好人本管理理论。不过,现代的人本管理理论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在人本管理中加入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加制度,形成一种新的意义上的人本管理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的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3.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一种与利益相关联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与价值理论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要有一个预先设置的价值目标,然后以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核心而展开管理活动。价值目标的认同是关键,是目标管—3高校素质教育管理与创新研究理的前提。价值目标的确立也是十分重要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全体成员认同,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目标的制定要得到所有组织成员的认同,没有认同感的组织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目标,是难以达成的。有人说目标管理只是注重结果,这是十分错误的。最新的目标管理理论不仅仅是注重管理活动的一头一尾,除了最先确定价值目标、最终对完成价值目标的检验结果外,还对过程实施严格监督,让目标按既定的方向完成,而非等到问题成了堆,最后成为一个很糟糕的结果,既成事实不是目标管理的目的,要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共同的努力,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标靠近。实现以价值目标为中心而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是一种刚性的量化管理,因此执行也是刚性的。目标管理理论除了注重价值目标外,具体的应用还有一个公平理论问题,这是由目标管理理论的刚性所决定的。4.标准化管理理论这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由管理者组织专家制定管理的标准,并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程序予以确定。这种管理的思想十分明确,最朴素的道理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标准化管理虽然是组织和专家行为,但标准并不是武断和空穴来风,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科学的过程来制定。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是标准的执行。第二个方面是标准化管理的要害,有时候可能还是成败的关键,在管理活动中,有了标准不好好地执行,或者执行起来走样,必将导致标准化管理的全面失败。当然,这不是标准化本身的问题,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实践问题。5.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实质是最高决策层通过设置管理的各级组织,规定各级组织的职能,通过领导核心、组织授权、组织实施等进行的管理。组织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关键是组织职能的授权。同时,也有人把它归结到组织的层级管理理论、组织的能级管理理论、组织的行为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功能,同时,还要有一套有效的组织运作机一4···试读结束···...

    2022-10-16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马晓红,杨英华,崔志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作者】马晓红,杨英华,崔志林著【页数】176【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5472-6058-6【分类】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马晓红,杨英华,崔志林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内容涉及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形势政策与安全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等内容。该书可以为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老师提供借鉴和参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内容试读上篇:思想政治工作第章思想政怡工作的概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一科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体现,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节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它作为整个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成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把它作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精神保证。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人物,建立了一支宏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而且还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撰写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论著和文章,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善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工作”,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的看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当然,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自觉状态的,而是要经过一个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和认识的动态过程。我们党在经历了多年实践探索后的今天,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自觉的程度。把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这种深刻认识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就形成了一门崭新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又是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紧密相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C上篇:思想政治工作成功或失败,又客观地体现了这门科学的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应该也有可能在占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断地揭示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规律,促进这一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来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他们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却为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了“思维科学”和“思想科学”这个概念,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做了初步的论述和概括,尤其是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的理论”。列宁在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时,又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的思想,并要求布尔什维克党研究政治教育学。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党员思想和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的问题。抗战时期,他又明确提出:我们政治工作经验之丰富、新创造之多而且好,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缺点在于综合性、系统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广大理论工作者根据革命导师的这些思想,总结了几十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把这一问题重新提到日程上来。在198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概念,并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讨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列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当时在理论界和政工干部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大统一,有时还有争论。1982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同志做的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他说:要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这个岗位上的几百万干部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造就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专家,去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198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一门科学,并提出要为高校的政工干部评定职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中央文件中多次肯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而且决定给企业政工干部评定专业职称。现在,这一论断已被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政工干部公认。二、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工作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首先就应该弄清楚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的“思想”的含义。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的“思想”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概念是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概念中的“思想”的含义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思想这个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的结果来规定的。思想亦称观念,是指理性认识,相对感性认识而言。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客观事物,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因此理性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非常重视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必须通过有说服力、有战斗力、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人们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但是应当看到,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人们的理性认识问题,因此影响人们积极性、影响人们行为的,不只是理性认识一个因素,几乎涉及精神方面的所有方面。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的“思想”的含义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相对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来规定,它指的是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哲学观,点、社会道德观以及激发行为的动机、愿望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意志一类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从这个规定出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掌握革命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激发起饱满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顽强的革命意志,保持其旺盛的革命精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总的说来,就是要使人们有一个适应革命事业需要的主观世界。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的“政治”含义。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的“政治”和政治学中的政治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中的“政治”,相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而言,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政治立场以及人们在言论和行动中所坚持的政治方向。所谓立场,就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政治立场则是人们立足于一定阶级,反映这一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而持的根本态度。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一个爱国者来说,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立场上,从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根本态度出发,自觉地维护我们党、广大人民群众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利益,同一切危害这些根本利益的言论、行为做斗争。所谓政治方向,就是指人们的言论、行为所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前进的道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和一个爱国者,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指明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自觉克服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封建地主阶级残余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纠正一切离开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言论和行为。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一致的。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篇:思想政治工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助于人们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总是有一个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要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了,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存在,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国内来,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然伴随着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因此,每个人都仍然面临着一个站稳立场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同,人们的言论、行为及其社会效果也就不同。如果丧失正确的革命立场,背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那就不可能成为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革命者,而成为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成为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甚至走上犯政治错误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工作学认为,必须通过有战斗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个人实践中的思想改造,使人们站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在革命的政治斗争中,自觉地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献身。第三,政治工作概念的含义。要正确理解政治工作概念的含义,主要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政治工作、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等问题。什么是政治工作?所谓政治工作,就是指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所进行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政治工作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组织人们开展政治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是党为了贯彻自己的政治路线,完成一定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主要在广大的党员和人民群众中进行的宣传、教育、动员和组织工作。比如宣传部门的工作、组织部门的工作、纪律检查部门的工作、统一战线部门的工作等都是政治工作。党的政治工作具有广泛的领域和丰富的内容。首先,从政治工作的领域上看,主要有:(1)党内的政治工作。因为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党内的政治工作是全部政治工作的支柱。(2)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工作。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的,所以,群众中的政治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3)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所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是党的整个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党的政治工作中还包括对敌人的政治工作,也就是瓦解敌人营垒,争取敌人内部可以转化的势力的工作。其次,从政治工作的内容上看,主要有: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方面的工作,就是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去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实行党对各种组织和各种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各个民主党派、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人民军队的团结统一,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建立党政、党群、党军以及军民、军政和党内、军内、人民内部的团结统一的关系:做好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不断建设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建立国家范围内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范围内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统一战线:监督和保证各项生产、工作、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其他必要的政治工作。由党的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所决定,在长期的政治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的政治工作的一些专门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统战部等。弄清了党的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也就比较清楚了。由于思想性方面的工作是大量的、经常的、群众性的工作,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一般认为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但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角度看,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还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政治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联系主要就是工作的对象一致、根本目的一致,都是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的,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则是在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呢?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思想武器,以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问题,并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任务,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所在和正确处理三者利益的关系为最终目的,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启发、诱导和说服教育,从而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工人阶级以及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努力奋斗。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每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群众的工作,也就是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观点、立场,是一门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有自身的研究体系、研究对象和范围从大的范围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是研究人的。但研究人的科学很多,比如医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不是研究人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领域,而是研究人的某一特殊领域。如果说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和同疾病斗争的规律,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变化6C···试读结束···...

    2022-10-16

  •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赵莉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作者】赵莉莉【页数】110【出版社】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230-01825-8【分类】高等学校-人才管理-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赵莉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内容提要:《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研究第一节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概述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的落实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不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都必须由高校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师资队伍承担。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汇聚人才的重要场所。新形势下,高校的社会地位和运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单位,它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任。高校人才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针对当前高校人力资源内部结构中存在的配置效率不高以及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等情况,分析、探讨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问题及优化策略,对于合理配置高校人力资源,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一)国外研究简述虽然高校人才管理一直是西方教育学、管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从目前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高校人力资源区域布局结构这一问题的研究甚少,主要是运用基尼系数等工具对整体人力资源分布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例如,马斯、格里尔和谢里特以入学率为基础,估算了16个东非国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教育基尼系数,印度著名经济学家维诺德·托马斯以15岁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分布为基础,估算了140多个国家1960一2000年的教育基尼系数,并运用教育多样性系数和标准离差衡量了人力资源分布差异状况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詹妮特·劳伦斯与我国学者王正绪、乔秀梅合作,对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对美国高校教师的管理及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美国高校教师岗位的划分、每个教师职位承担的工作任务、教师综合评价考核的标准等。我国学者高磊、姜远平从学缘结构、教师来源、…1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生师比、薪金结构等几个方面对美国高校教师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结构是否合理的观点。华南理工大学学者雷鑫则对中外研究型大学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不仅从教职工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生师比、学生结构6个方面对我国30所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还梳理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比了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异同,指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周丽华介绍了德国高校的教师结构,并对包括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德国高校人事改革中工资制度的改革方向。(二)国内研究概述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高校人力资源区域布局结构进行了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赵光龙指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教师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东部地区教师资源丰富,而中西部地区教师资源匮乏。兰州大学学者叶杰以2003一2011年各省区普通高校平均人力资源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等方法,统计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省际差异及变化趋势,并测算出高校事业人员经费支出指标的区域差异对人力资源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湖南商学院学者熊卫平则选取1996一2005年全国31个省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为指标,运用教育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学工具,测算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得出差异主要源于省内差异的结论。同时熊卫平利用回归方程法探究出各省区GDP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教育经费投入对其差异影响关系并不显著。东京工业大学社会理工学研究科学者沈鸿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刘求实对我国高校地区分布格局形成和变迁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近50多年来高校地区间分布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目前非均衡程度仍然很高。同时二者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高校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造成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潜在影响。在关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和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中,我国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最早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问题,他于1983年在其著作《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高等学校建设中的“高等学校最佳结构”。巢湖学院学者柳洪琼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其他各类人员之间的构成比例,纵向结构主要通过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智能等因素来体现。武汉理工大学学者赵恒平、叶君选取了1995一2004年的相关数据,从生职比、生师比、师职比这三方面对湖北省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青岛大学学者曹乐将国内外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测算出生师比、生职比、师职比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再以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展开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结构不合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佩泽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袁本涛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证明了高校人力资源结构与效益之间密切相关,并通过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力资源结构如何影响其人力资源效益。三、相关概念界定(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既是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也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他…2日第一章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研究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和。在其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巴克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并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生产、营销等其他管理职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从宏观意义上看,人力资源是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一般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从微观意义上看,人力资源是被企业所雇佣的各类人员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以部门和企事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其中,人力主要包括体力和智力,从具体应用形态来说包括体质、思维、阅历、知识和技能五方面,其客观载体是人。由于人是“活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有机体,因此相对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再生性、流动性、智力性、价值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佼佼者。高校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可以从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演绎而来。高校人力资源的界定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等院校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是高等院校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的总和,包括在职的和离退休人员;狭义的高校人力资源是指从事或服务于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等工作,推动高等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在岗员工的总和,主要由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组成。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承担着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管理专业素质,促使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化、过程化和目标化。作为一般人力资源中的一个特殊部分,高校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其自身知识文化水平高,又主要从事不断更新的脑力劳动,所以与一般人力资源相比,高校人才更倾向于追求较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备需求的高层次性、复杂的计量性、明显的时效性和极强的流动性等特征。(二)高校人才队伍在高校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心。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有序的流动,强化教学研究中心地位,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队伍,提升高校的竞争力。高校人才队伍,也称专任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从事教学、科研及担任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即师资队伍(或称专任教师队伍);从狭义上讲,高校人才队伍主要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等),以及不是教师序列,但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并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研究主要针对广义概念上的高校人才队伍,即高校所有承担或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在编人员。高校人才队伍的内涵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成员的情况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情况两方面。师资队伍成员的情况又包括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常用高校专任教师数和生师比等指标来考察,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主要是指其个体素质,包括教师自身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等。…3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三)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结构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为“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它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空间结构(或称布局结构)、内部结构等。而高校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要素,同样具有空间(布局)结构。高校人力资源空间(布局)结构是指高校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而引起人力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它具有不均匀性、稳定性和均衡变动性三个基本特征。狭义上的高校人力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专指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空间结构,广义上的概念则不仅包括数量,而且包括质量、行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属性的空间结构。本书主要研究狭义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空间(布局)结构。高校人力资源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高校人才队伍结构。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微观结构,它是指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中各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和相互作用形式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包括高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四)人才管理相关理论基础1,古典人力资源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产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古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在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和长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由于雇主追求低成本,工人渴望高工资,为了使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原则,即工时利用科学化,劳动方法标准化:挑选工人,专业培训,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进行组织改革。1916年,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阐述了管理与经营的异同,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创新及集体精神,并把管理看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大职能组合。该理论至今仍作为许多企业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南。与此同时,韦伯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其相关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想的组织行政体系理论和组织准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但通过比较现实数据,学者们发现在经济增长中,有一部分仅凭资本和劳动是无法解释的,索洛将之归结为科技进步的作用,即“索洛余值”。这种经济悖论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称为“经济增长之谜”。在此背景下,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首次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在此基础上,舒尔茨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人力资本包括质与量两方面:“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也被看作是大致相等的。这种劳动概念,在古典经济学里就不正确,而现在,其错误就更加明显。”与此同时,舒尔茨主张人力资本是具有差异性的,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行分析,他认为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保…4第一章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研究健投资、劳动力迁移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在社会生产中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比其他生产要素更具效率性,因此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此外,舒尔茨还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教育除了能促进经济增长之外,还能增加个人收入,从而促使社会人均收入趋于均等,缩小贫富差距。而人均收人的增加与贫富差距的缩小的根本原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们人均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结果。3,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和平、民主和独立浪潮的席卷下,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上述这些变化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主要分为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实验”,并据此产生了以美国行为科学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重视影响生产率的非正式组织,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后来,学术界又陆续产生了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的“X一Y”理论等代表理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形成。其中,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越高层次的需要越具有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其中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麦克雷戈的“X一Y”理论是对人的本性研究,X理论主张人性恶,把物质当成最好的激励工具,把惩罚视为最有效的管理措施,Y理论则主张人性善,认为人是“自我实现人”,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更能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4,高校人才管理理论高校人力资源主要由高等院校中所有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的员工共同组成。而高校人才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录用、培训发展、绩效评估、薪酬奖励等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其目标是合理开发高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潜能,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高等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目的。高校人才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高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吸引、保留、发展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高校与人才的共同发展。现代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尊重人,发展人,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应以人为中心,尊重并重视个体差异,以激励原理、投资增值原理和互补原理作为理论指导,做好分析、录用、整合、激励、调整控制和培养开发等环节的工作。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综合素质,使各专业人才汇聚一堂,共同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高校高效办学、优质育才的目标。5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及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第二节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的现状分析高校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均加强了对人才管理的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部分高校建立了一系列人才管理制度,如聘用制、工作量考核办法、奖惩条例及岗位津贴制度等,对新形势下由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绩新形势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在聘任制和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分配制度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本着有利于形成高水平教师择优体系、有利于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有利于学校稳定的原则,启动了全员岗位聘任制,并出台了三类九级聘任方案和配套的岗位津贴方案。对有重大发明、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给予重奖,既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全国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人力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推行聘任制度,优化教师队伍为了建立新形势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各高校积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教师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例如,清华大学在教师任用中实行聘用合同制和末位淘汰制,出台了“非升即走”和“非升即转”的政策,近几年来,已有近300名教师离开了学校,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清华大学对教师实行有固定期和无固定期限的聘用,中初级职称人员一般为有固定期聘用,高级人员为无固定期聘用。对新进职工一律实行聘用制,标志着新型用人制度初步建立。北京大学也启动了教师任用制度改革,针对现行的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晋升中过多考虑资历因素、新教员招聘中“近亲繁殖”严重等弊端,出台了《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一是教员实行聘任制度和分级流动制:二是学科实行末位淘汰制:三是在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四是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北京大学对教师任用的改革力度,堪为各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表率。此举措表明了北京大学通过改革教师任用制度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通过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流大学的决心。除此之外,各高校公开招聘人才也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如南京大学对目前的副教授以上空缺的岗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通过公开招聘,延揽海内外英才,也是高校在短期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二)改革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距新形势下各高校相继建立了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北京师范大学的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了校内津贴分配原则:一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淡化身份,实行岗位津贴的动态管理;二是突出重点,支持创新,鼓励冒尖,三是工作具有导向性和开放性,只要完成同样的任务,不论身份,可享受同样的报酬。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按岗位、业绩、任务定酬,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分配的激励机制。这一时期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不同的分配制度方案,进一步拉开了…6···试读结束···...

    2022-10-16

  • 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陈斐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作者】陈斐斐著【页数】87【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206-17573-2【分类】瑜伽-教学研究-高等学校【参考文献】陈斐斐著.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09.图书目录:《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内容提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支柱,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书分别从高校瑜伽健身的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指导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瑜伽的发展研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身瑜伽的价值、作用及应用等。本书能够改善高校文化氛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高校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提升身心健康水平。《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高校瑜伽健身的理论研究第一节高校瑜伽健身运动的开展瑜伽是梵文“Y0ga”的音译,意为结合、相应、心的统一。瑜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目前在高校中开展的瑜伽多为瑜伽健身,瑜伽健身主要是指用来增进身体、心智和精神健康的练习方法。瑜伽锻炼对塑造形体、舒缓情绪、减轻压力都有很好的作用,非常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随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普遍展开,瑜伽健身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健身功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并在大学校园中逐步开展。本节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了解目前高校瑜伽健身运动的开展,对瑜伽健身如何才能在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练习瑜伽的好处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瑜伽运动在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高校瑜伽课程开展、瑜伽健身运动和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的信息,了解瑜伽运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寻求所研究课题的思路和方法,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地考察法。走访广州市的多所高校,就瑜伽健身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广州市高校瑜伽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访谈法。在走访过程中,与体育系负责人、瑜伽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面谈。通过访谈,了解瑜伽教学课的开展,了解高校在发展瑜伽运动和开展瑜伽教学课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通过瑜伽练习所得到的好处和感触。·1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二、大学生练习瑜喻伽的好处瑜伽具有健身功效,可强身健体。瑜伽体位法练习是瑜伽练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体位法中的每个姿势针对人体的不同部位都有调节和强健作用。近年来,医学界已证实长期练习瑜伽可有效调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进而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瑜伽运动不仅强身还能育心。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当今的高校大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学习生活,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需求。瑜伽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有缓解压力、调节心理状态的功效。在练习瑜伽加时,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关注自己的身体,使压力得到释放。练习过程中柔和的音乐伴奏、教师舒缓的导语引导可使练习者身心愉悦,从而养成一种积极乐观、健康良好的生活态度。美化形体,提升气质,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强调个性,存在着追求时尚、新颖的意识,往往社会上流行的新兴项目就是学生向往的热点。瑜伽运动不仅具有传统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功效,它独特的练习特点还可以美化形体、提升气质,瑜伽特有的美感和魅力吸引着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瑜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在瑜伽练习过程中还可满足学生在娱乐、调节心智、培养精神意志、社会交往、增进友谊等方面的需要和心理追求。瑜伽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保持体育运动习惯和身体健康,更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瑜伽运动简单易学,练习时不受场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既适宜于集体练习也可以自己练习,既适宜于在课堂上练习也适宜于在宿舍、家中、办公室以及室外练习,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瑜伽运动非常容易养成长期坚持练习的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一定的瑜伽练习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自主练习能力,以后就可以自己组织练习了。瑜伽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如何在高校开展瑜伽健身运动开展高校体育选修课程。为使课程更加适合学生需要,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在开展瑜伽教学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循序渐进。瑜伽运动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教师的内·2第一章高校瑜伽健身的理论研究容安排应从简到繁,这样不仅保证练习安全,同时也提高学生继续练下去的信心,使学生能尽早独立完成动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练习内容丰富多彩。瑜伽练习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尽量避免长时间练习同一体位,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针对同一部位的练习也可采取多个姿势的变化练习,同时教学时还可采用双人瑜伽或集体相互辅助完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介绍瑜伽前沿信息,激发学习瑜伽的浓厚兴趣。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姿势练习,教师应将瑜伽饮食、瑜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内容都贯穿到教学中。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向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瑜伽运动发展动态,更新知识。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瑜伽活动。高校瑜伽社团活动的开展应在学校团委或学生处的指导下,以增强身心素质,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友谊,丰富大学生校内外的文化生活为目的。大学生社团的性质多为学生独立组织和管理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学校应安排在瑜伽运动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帮助社团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社团的会员和指导教师,还可广泛邀请校外的瑜伽练习者和爱好者、行业人员、专业瑜伽教练等人士,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开阔眼界,促进社团的工作开展。瑜伽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是教学活动、瑜伽文化交流活动、瑜伽讲座、瑜伽体位展示等各种形式,也可与其他高校的瑜伽社团或企业团体开展各种瑜伽活动,互通有无。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更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延续和补充。在校园晚会中进行瑜伽表演和组织瑜伽展示比赛。瑜伽健身集体育、娱乐、艺术于一体,不仅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项目,稍加设计和编排还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通过练习瑜伽,学生既得到了身心调节又美化了形体,增强了气质,如果还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瑜伽技能展示出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更是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瑜伽运动技术,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在高校开展瑜伽运动时还可让学生利用课程中所学和社团活动中的积累,将瑜伽体位编排成一个瑜伽节目,在音乐的伴奏下演员展示各种瑜伽姿势。除了在各种晚会上进行瑜伽表演外,瑜伽运动开展好的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瑜伽展示大赛,让这种不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比赛成为同学们展现自我和崇尚健康美的平台,成为学校体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们在健康、阳光、快乐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也让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办出特色。·3·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第二节高校瑜伽健身教学模式研究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印度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近年来,瑜伽这项运动风靡全世界。瑜伽是一项历经数千年,把人类身、心、灵和道德的健康作为一个整体的实用科学,瑜伽不是体操运动和舞蹈,是练习姿势。与现代健身运动项目相比,瑜伽不需要任何的器械辅助,练习者在心理活动上获得安静,身体和精神达到和谐。瑜伽运动的健身、健心价值,能从整体上完善人的“身、心、灵”教育,将瑜伽教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迎合了现代大学生健康教育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瑜伽的健身育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建立一套完善的瑜伽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体育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套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鼓励学生自觉自主锻炼。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体,它指导教学过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工具箱”。本节对高校瑜伽健身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大力推进瑜伽健身进入大学体育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铜陵学院2012级、2013级瑜伽健身选修班本科生共320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瑜伽教育的研究现状,借鉴可行的原理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归纳分析法。运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创建瑜伽健身教学模式。实验法。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方法,从铜陵学院2012级和2013级瑜伽健身选修班本科生中,随机抽取学生60名,并配对分组,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实验的评价指标:(1)学习能力(以学生课堂学习瑜伽健身作为参考),根据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方面结合进行。(2)创新能力(学生自·4·第一章高校瑜伽健身的理论研究编瑜伽体位套路组合),由任课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根据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方面结合进行。(3)交流能力(以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参考),由任课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方面结合进行。实验效果的测评采用双盲检测法。专家访谈法。在实验中,采用网络和座谈的方式,听取相关体育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统计分析法。在实验中,对通过调查获取的各种数据及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形成定量的结论。研究过程:实验前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可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框架,听取相关专家教授的意见等。模式的实验阶段:2013年下半年进行“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验,按照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模式的修改整理阶段: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结合专家的建议,将修改完善后的模式于2014年下半年进行再实验,经过对模式的反复修改完成教学模式的制定。二、研究结果与分析瑜伽健身的特点。瑜伽的梵文是“YOG”,这一词来自词根“尤之”,意思是联合、加入、结合和束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和实施,也有联合和共享的意思。瑜伽健身是为了达到人的身体与心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瑜伽健身是由呼吸、体位、冥想三个部分组成,这些功法的特点是:禅定式的呼吸,达到意念的专一。瑜伽的呼吸,《哈达之光》认为,感官受制于心,心受制于呼吸,呼吸受制于神经。正常的呼吸没有节奏,瑜伽呼吸分为四个部分:吸气,吸气后屏息,呼气,呼气后屏息。吸气时,平稳、缓慢而有节奏,新鲜的氧气充满整个肺泡,提供给身体更多的活力。吸气后屏息,新鲜的氧气提供给身体的能量进人整个身体系统。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感受生命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生命。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自省式的冥想,通往真实的自己。良好的睡眠是一种存储能量的状态,在睡眠中寻求醒觉的状态,推想心和感官置于禅定的境界,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回忆有益的过去,来激励当下实际的行动,纯净的记忆是一种很自然的当下感觉,磨炼自己的意志,·5高校瑜伽健身指导研究通过实际的行动,将心中之形化为实体。瑜伽健身学习的特点。瑜伽是一项呼吸柔和、动作缓慢、健康时尚的运动,深受现代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很多刚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对大学期间需要依靠自己学习,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上,还不能适应,参加瑜伽健身的学习,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灵,学会关爱他人,以平和之心学习。瑜伽不提倡竞争,要求每一个人,做到最好的自己就可以,懂得满足。瑜伽的这种哲学思想,很符合现代大学生调节健康心理,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要求。本节对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情感特点的不稳定性,根据大学生的技能学习特点,设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是以瑜伽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为指导,以瑜伽呼吸、体位、冥想、放松和评价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而多样化的研究,设定了三个不同目标要求的连续阶段,即“情景化”“启发式”“引导态”。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情景化”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通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对新课的有意注意,教学内容一般以调息练习和热身练习、启示教育传授为主。第二阶段:“启发式”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练习,产生教学共鸣,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示范动作,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难点和易犯错误的地方,安排学生单人练习和双人合作练习。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多使用激励、表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坚强、学会忍耐、帮助他人。第三阶段:“引导态”阶段,对“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完成效果反馈,以仰尸式为放松姿势,借助瑜伽冥想音乐或轻音乐,对学生进行身体各部位放松引导,或是帮助学生净化记忆,让新的体验浮现于心。瑜伽健身“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景化阶段。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任务是为学生进入瑜伽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活动中调息练习,可采用瑜伽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或者完全式的呼吸方式,教师要介绍瑜伽呼吸中的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解剖学知识,讲解要简明、扼要,示范动作要完·6···试读结束···...

    2022-10-14

  • 《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张卫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作者】张卫涛著【页数】226【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206-18553-3【分类】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参考文献】张卫涛著.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09.图书目录:《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内容提要:《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一章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2)第一节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概念一、课程与高校课程(一)课程课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要理解高校课程建设,必须先明确高校课程的内涵,这样可以准确把握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要认识高校课程的含义,则必须从课程这一概念入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其中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通常将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coureoftudy)。《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也即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对于课程的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关于课程仍缺乏比较权威的、统一的科学定义。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多种课程定义分为六种类型:第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第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第三,课程即有预期的学习结果;第四,课程即学习经验;第五,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第六,课程即社会改造①。在苏联教育学文献中,课程是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的,通常把课程理解为“教学科目及其体系”。我国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往往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课程即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即一门具体的科目。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①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31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义,也是最普遍、最传统、最一般的课程含义①课程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学校课程的界定。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回顾众多而复杂的课程定义,对课程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概念是件困难的事情。课程本身是个复杂的、发展的概念。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根据“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定义,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实际情况,可以将课程定义为“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二)高校课程1.高校课程的含义本书所说的高校课程是从高等教育演绎而来的。这里的高等教育泛指高等学校教育,包括所有高中后的全日制教育机构,包含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本科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由此可见,本书所说的高校课程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高校课程是指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即学生在高校学得的一切知识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张楚廷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高校课程:狭义的理解即课程是教学科目、中间的理解即课程是教学内容、广义的理解即课程是学生在高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2.高校课程的特点由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差异,相对于基础教育课程,高校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受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校自身的定位与特色等因素的制约。第一,明显的专业性。高校按照学科发展和分类及社会职业分工需要来确定专业,在专业下构建知识体系,并以课程的形式加以确定。高校课程是以知识为导向,以学科为经纬,结合社会需要进行安排与组织的。高校课程具有典型的专业性质。①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1第一章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二,内容的前沿性。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源地。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场所,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就必须要求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始终处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保证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第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由于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们在心智能力、思维水平和动作技能等方面已趋于成熟,具有将理论学习的认知和实践学习的行动统一起来的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理论知识,因此可以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高校的学习者其本身就带有主动研究问题、自主发现知识的鲜明特征。高校课程必须体现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通过其自主的探究活动去研究问题、掌握知识、创造知识。二、高校课程建设的特点(一)精品化特点从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省市高校就陆续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办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目前由于一些高校过于看重精品课程,学校的资源基本被那些能给学校带来荣誉的精品课程占据,并且一些高校还形成了以少数几门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的精品课程来证明学校课程建设成就的倾向。(二)国际化特点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法律、金融等一些本科专业要力争在几年内保证外语教学课程量占到课程总量的5%~10%。发展到2021年,很多高校已经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这项任务。(三)技术化特点目前,高校课堂都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黑板板书越来越少,电脑化以及PPT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课程建设技术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教师们也更加热衷采用多媒体授课。另外,除了多媒/5/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研究体授课外,课程建设技术化特点还表现在网络课程以及网络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把优秀的课件以及完善的课程资源放在网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四)职业化特点为解决一些学生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高校做了大量改进性的探索,在实践课程开设以及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第二节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一、泰勒的课程设计确立理论在现代课程理论中,最为权威和经典的当属泰勒(Tylr)的课程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而不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泰勒的课程理论无疑就是一种课程确立理论,而且是一种属于典型的理性主义确立理论(一)泰勒课程设计确立理论的内容泰勒在总结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1934年至194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八年研究”的经验基础上,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该书中,泰勒把课程确立的内容和主要步骤列为四个问题①:第一,怎样确定课程教育目标;第二,怎样根据课程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第三,怎样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第四,怎样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泰勒的这本著作对世界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是主导范式,称之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确立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瑞典学者托尔斯顿·胡森(TorteHue)也曾评价说:“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了影响。…不管人们①「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61···试读结束···...

    2022-10-11 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