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经营+创伤治愈私教项目

    婚姻经营+创伤治愈私教项目

    课程介绍婚姻经营+创伤治愈私教项目本课程是一项针对婚姻经营和创伤治愈的私教项目。通过了解课程目录中提供的一系列视频和文档,您将学习关于脑神经科学、亲密关系和夫妻对话培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无论您是已婚夫妇还是有意进入婚姻领域,本课程都将帮助您提升亲密关系、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建立信任、改善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适用人群:本课程适合所有已婚夫妇以及有意改善婚姻关系的人群。无论您的婚姻状况如何,本课程都将帮助您理解和应对婚姻中的问题,并提供实用工具和技巧来改善婚姻质量。您将收获:1.通过学习脑神经科学和亲密关系的知识,您将理解亲密关系中不同因素的作用,从而提升婚姻质量。2.通过夫妻对话培训,您将学会解决问题、表达情绪、共情他人,并改善婚姻中的沟通方式。3.通过创伤治愈方法和信任重建技巧的学习,您将能够处理过去的伤痛,恢复婚姻中的信任和安全感。文件目录001.亲密关系提升项目介绍.m4002.Week1-2Module1Itro.m4003.Week1-2Leo1【脑神经科学】矛盾引发压力反应系统的运转.m4004.Week1-2Leo2【脑神经科学】沟通的基础:安全的身体反应.m4005.Week1-2Leo3【脑神经科学】爱:照顾_依恋系统.m4006.Week1-2Leo4【脑神经科学】亲密关系里的依恋需求.m4007.Week1-2Leo5【夫妻对话培训】解决问题的开始.m4008.Week1-2Module1Leo5对话练习的脚本.df009.Week1-2Module1Cocluio.m4010.Week1-2Module1课后练习-图文.html011.Week3-4Module2Itro.m4012.Week3-4Leo1一起暂停恶性的互动循环模式.m4013.Week3-4Leo2安全型依恋模式与内在运作模式.m4014.Week3-4Leo3我的激烈情绪:焦虑型依恋模式与内在运作模式.m4015.Week3-4Leo4我的压抑情绪:回避型依恋模式与内在运作模式.m4016.Week3-4Leo5【夫妻对话培训】找出你们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步骤.m4017.Week3-4Module2leo5对话练习脚步.df018.Week3-4Module2Cocluio.m4019.Week3-4Module2课后练习-图文.html020.Week5-6Module3Itro.m4021.Week5-6Leo1【脑神经科学】情绪的作用:认可彼此的情绪反应.m4022.Week5-6Leo2【脑神经科学】情绪问题身体化.m4023.Week5-6Leo3【脑神经科学】共情自我与共情对方的能力养成.m4024.Week5-6Leo4借助深层情绪表达依恋需求.m4025.Week5-6【夫妻对话培训】认可彼此的情绪与共情的回应彼此.m4026.Week5-6对话练习Module3leo5.df027.Week5-6Cocluio.m4028.Week5-6课后练习-图文.html029.Week7-8Itro.m4030.Week7-8Leo1关系中的转变:脆弱的分享.m4031.Week7-8Leo2【脑神经科学】脆弱分享的安全基地.m4032.Week7-8Leo3【脑神经科学】爱_亲密的表达_身体的表达.m4033.Week7-8Leo4【脑神经科学】爱_亲密的表达_语言的表达.m4034.Week7-8Leo5【夫妻对话培训】阶段性正面总结:彼此的进步.m4035.Week7-8对话练习Module4leo5.df036.Week7-8Cocluio.m4037.Week7-8课后练习-图文.html038.Week9-10Itro.m4039.Week9-10Leo1_【脑神经科学】关系里的依恋创伤.m4040.Week9-10Leo2_【脑神经科学】依恋创伤应激情绪反应.m4041.Week9-10Leo3:创伤治愈的地图:脆弱表达和共情回应.m4042.Week9-10Leo4_信任重建的方法.m4043.Week9-10Leo5:【课上沟通培训】关系中的心结的分享和回应.m4044.Week9-10对话练习Module5leo5.df045.Week9-10Cocluio.m4046.Week9-10课后练习-图文.html047.Week11-12Itro.m4048.Week11-12Leo1:正面情绪的作用.m4049.Week11-12Leo2_感恩和认可彼此的能力.m4050.Week11-12Leo3_你们婚姻的意义:婚姻的憧憬和自我的憧憬.m4051.Week11-12Leo4_日常的沟通与安排.m4052.Week11-12Leo5_【课上培训】阶段总结.m4053.Week11-12对话练习Module6Leo5.df054.Week11-12Cocluio.m4055.Week11-12课后练习-图文.html...

    2024-03-18 脑神经损伤 外伤脑神经

  • janet《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全过程及临床操作步骤》18讲视频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于jaet《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全过程及临床操作步骤》18讲关系创伤relatioaltrauma是指个体在童年期的重要关系中因被忽视、虐待、憎恶或过度侵入带来的难以负荷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创伤以及与创伤密切相关的心理组织。本课程将结合对神经心理学和创伤研究的最新理解,教授当代精神动力学如何对关系创伤进行心理治疗。通过不断深入理解个体在与自己和他人联结时的心理体验来持续推动治疗进程。我将带领学生由简入繁、一步步地学习到: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所需发展出的、必不可少的联盟形式和临床态度——如何构建治疗情境——讲解深度工作所需掌握的核心概念与技术——如何倾听无意识幻想与内隐工作模式——促进关系创伤修复的临床操作步骤。讲师介绍JaetBachatPh.D.珍妮特·巴尚创伤治疗顶尖专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和教育家从事心理治疗工作44年从事教学督导工作36年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精神分析中心督导师911后「纽约灾难咨询联合会」主席,引领350多名精神卫生工作者张天布:JaetBachat博士能把创伤治疗理论和实践操作圆融的融合在一起,并擅于传授给他人。她能帮你打通理论与治疗操作的二脉联结,自如的驾驭好创伤治疗。遇到她是我的幸运,在武汉中美班的教学中我曾与Jaet搭档带领创伤治疗组,我从她那里切身的体验到一个治疗师在创伤工作中如何做到倾听,提供安全感,表达包容,给予赋权,节制表达,相机解释。从课后我们的反思交流中,体会如何去修通、转化治疗师的反移情。对我来说,与Jaet的合作是一段深刻的友谊,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做创伤治疗时的定力,做督导时理论的清晰度、对技术焦点的敏锐度都提高了很多。课程翻译王旭,注册心理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同传翻译。在业内广受好评。文件目录视频课00.公开课文字稿_从两个临床实例看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的两个方面.m401.【视频】第一讲:治疗态度.m402.【视频】第二讲:联结的模式.m403.【视频】第三讲:构建治疗情境.m404.【视频】第四讲:幻想.m405.【视频】第五讲:幻想、移情与情感激活的密切关系.m406.【视频】第六讲:移情与反移情:修通性工作的操作平台.m407.【视频】第七讲:阻抗及如何与阻抗工作.m408.【视频】第八讲:多重因素共同作用.m409.【视频】第九讲:倾听内容.m410.【视频】第十讲:倾听来访者的核心情感.m411.【视频】第十一讲:倾听防御及防御的心理意义.m412.【视频】第十二讲:倾听来访者的移情与治疗师的反移情.m413.【视频】第十三讲:倾听隐藏的意义.m414.【视频】第十四讲:倾听治疗情境中的活现.m415.【视频】第十五讲:倾听来访者的心理组织方式.m416.【视频】第十六讲:改变来访者与情绪的关系.m417.【视频】第十七讲:改变来访者与他自己的关系.m418.【视频】第十八讲:通过有效行动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m4阅读材料01_1.第一讲课前阅读:治疗态度.df02_1.第二讲课前阅读:联结的模式.df03_1.第三讲课前阅读:构建治疗情境.df04_1.第四讲课前阅读:幻想.df05_1.第五讲课前阅读:幻想、移情与情感激活的密切关系.df06_1.第六讲课前阅读:移情与反移情:修通性工作的操作平台.df07_1.第七讲课前阅读:阻抗及如何与阻抗工作.df08_1.第八讲课前阅读:多重因素共同作用.df09_1.第九讲课前阅读:倾听内容.df10_1.第十讲课前阅读:倾听来访者的核心情感.df11_1.第十一讲课前阅读:倾听防御及防御的心理意义.df12_1.第十二讲课前阅读:倾听来访者的移情与治疗师的反移情.df13_1.第十三讲课前阅读:倾听隐藏的意义.df14_1.第十四讲课前阅读:倾听治疗情境中的活现.df15_1.第十五讲课前阅读:倾听来访者的心理组织方式.df16_1.第十六讲课前阅读:改变来访者与情绪的关系.df17_1.第十七讲课前阅读:改变来访者与他自己的关系.df18_1.第十八讲课前阅读:通过有效行动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df文字稿00.公开课文字稿_从两个临床实例看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的两个方面.df01_2.【文稿】第一讲:治疗态度.df02_2.【文稿】第二讲:联结的模式.df03_2.【文稿】第三讲:构建治疗情境.df04_2.【文稿】第四讲:幻想.df05_2.【文稿】第五讲:幻想、移情与情感激活的密切关系.df06_2.【文稿】第六讲:移情与反移情:修通性工作的操作平台.df07_2.【文稿】第七讲:阻抗及如何与阻抗工作.df08_2.【文稿】第八讲:多重因素共同作用.df09_2.【文稿】第九讲:倾听内容.df10_2.【文稿】第十讲:倾听来访者的核心情感.df11_2.【文稿】第十一讲:倾听防御及防御的心理意义.df12_2.【文稿】第十二讲:倾听来访者的移情与治疗师的反移情.df13_2.【文稿】第十三讲:倾听隐藏的意义.df14_2.【文稿】第十四讲:倾听治疗情境中的活现.df15_2.【文稿】第十五讲:倾听来访者的心理组织方式.df16_2.【文稿】第十六讲:改变来访者与情绪的关系.df17_2.【文稿】第十七讲:改变来访者与他自己的关系.df18_2.【文稿】第十八讲:通过有效行动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df音频00.公开课文字稿_从两个临床实例看关系创伤的动力学治疗的两个方面.m301.【音频】第一讲:治疗态度.m302.【音频】第二讲:联结的模式.m303.【音频】第三讲:构建治疗情境.m304.【音频】第四讲:幻想.m305.【音频】第五讲:幻想、移情与情感激活的密切关系.m306.【音频】第六讲:移情与反移情:修通性工作的操作平台.m307.【音频】第七讲:阻抗及如何与阻抗工作.m308.【音频】第八讲:多重因素共同作用.m309.【音频】第九讲:倾听内容.m310.【音频】第十讲:倾听来访者的核心情感.m311.【音频】第十一讲:倾听防御及防御的心理意义.m312.【音频】第十二讲:倾听来访者的移情与治疗师的反移情.m313.【音频】第十三讲:倾听隐藏的意义.m314.【音频】第十四讲:倾听治疗情境中的活现.m315.【音频】第十五讲:倾听来访者的心理组织方式.m316.【音频】第十六讲:改变来访者与情绪的关系.m317.【音频】第十七讲:改变来访者与他自己的关系.m318.【音频】第十八讲:通过有效行动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m3...

    来访者 反移情况怎么写 来访者 反移情形有哪些

  •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疗愈童年创伤12讲微课

    「开森心理」杨晓君–这不是你的错:如何疗愈童年创伤12讲微课没有处理过的童年创伤就像挥之不去的噩梦,会以不同形式潜压于无意识,住在身体的记忆里,使我们被困其中不得自拔。研究发现,有过童年创伤的人不但更自卑,而且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武志红前合伙人杨晓君,教你把创伤转化为内在资源,跳出创伤-恐惧-羞耻-自卑-回避的恶性循环,重建自信,勇敢做自己。下载权限查看B免费下载评论并刷新后下载登录后下载查看演示{{attr.ame}}:您当前的等级为登录后免费下载登录小黑屋反思中,不准下载!评论后刷新页面下载评论支付B以后下载请先登录您今天的下载次数(次)用完了,请明天再来支付积分以后下载立即支付支付以后下载立即支付您当前的用户组不允许下载升级会员您已获得下载权限您可以每天下载资源次,今日剩余次...

    2023-02-07 童年创伤有什么 童年的创伤怎么修复

  • 咨询师必修课|病理心理学与精神障碍|百度网盘下载

    视频课,[红包]分享,心理学会员免费!?路径:心理学课程2-580...

    2023-02-07 咨询师心理学原理来描述 咨询师心理学

  • 生命再利用世界首席创伤治疗大师Bessel讲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百度网盘下载

    【音频+视频+文字稿+Pdf电子书】心理学会员免费!?路径:心理学课程1-350...

    2023-02-03

  • 咨询师刚需课:DSM-5和精神障碍诊断式访谈 | 系列视频17讲|百度网盘下载

    11个真实案例教你做诊断视频课,[红包]分享,心理学会员免费!?路径:心理学课程2-418...

    2023-01-28 咨询师访谈结束留人技术 咨询师访谈模板

  • 《洪仲清心理课系列 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从与家庭和解出发学会修复自我关系》洪仲清,李郁琳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洪仲清心理课系列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从与家庭和解出发学会修复自我关系》【作者】洪仲清,李郁琳作【丛书名】洪仲清心理课系列【页数】219【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3【ISBN号】978-7-5222-0083-5【价格】49.00【分类】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参考文献】洪仲清,李郁琳作.洪仲清心理课系列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从与家庭和解出发学会修复自我关系.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洪仲清心理课系列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从与家庭和解出发学会修复自我关系》内容提要:本书关注于家庭关系和亲子亲密关系沟通,两位作者透过儿童来窥探家庭的窗,走入他们的家庭,分析原生家庭问题的症结,引导读者经由思考来反转认知,以同理家人的感觉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重新建立关系;带领我们从原点出发,探究家庭与个人的真理。书中还抛出一些家庭中的重要议题,如如何陪伴小孩、自我检视、性别角色、情绪和关系修复等,以认知行为学派为基础,提供精致设计的练习作业,步骤清楚且明确有效,其中蕴藏着儿童心理学、婚姻及家庭治疗的影子。家庭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产生洞察、进行思考,并运用新行为与家人和谐相处。《洪仲清心理课系列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从与家庭和解出发学会修复自我关系》内容试读家庭里的真理每个家庭,各自看到不同的世界。到底家庭里的哪种信念才是真理,要看是不是所有成员都同意,而且还要看能不能放在所处的文化与社会中运行。家庭里的真理理想婚姻与现实婚姻的差距,这位朋友很有可能以不断抱怨的方式,企图消减她的挫折感。然后,按照早已设定好的情绪剧本,她先生在婚后的各种缺点,就会逐一浮出水面,与她对爸爸的印象重叠。她如果自省不够深,便会唤起多年来她深埋在内心的不安全感模式,启动自我防卫的机制,去寻求另一段关系。学习爱与关怀,懂得尊重与信赖如果员工不认同公司主管的管理方式与价值观,可以永久切割,终生不再互动。可是,即使家庭成员有能力在生理上离开家庭,但在心理上,家庭已经对我们划下影响深远的刻痕,再加上社会赋予家庭对每个人的意义,我们个人的思考、情绪、行为,也跟我们心里的家庭意象息息相关,即便从小亲生父母不在身边,也会有替代性的父亲与母亲的形象出现。血缘有着强大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其唯一性。就算是父母离异、各自再婚,想填补亲人角色的继父母,无论他们付出多少,都没办法真正取代曾有过的私密情感联结。于是,一个人若是憎恨自己的父母,就像是在心里自设了牢笼。直到理解父母,并诚心接纳父母的那一天,自我才会得到救赎。美满的家庭,也会有“正常的苦恼”。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单位。家庭除了面对一般性的社会压力,包·005·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括维持生活的必要工作、传宗接代的期望、医疗照护…还需要面对更大的课题,比如父母因为工作需要长期离家、因重大事件导致贫穷、家庭成员的病痛需要长期照顾…所以,父母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当然有可能因为缺乏资源,或应付不了过大的挑战,光是在基本生活的维持上就捉襟见肘,更别说给予家庭成员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了。不过,如果我们愿意下功夫,仍然能做到,在物质困窘的情况下,支持与鼓励家庭成员的成长。随着岁月流转,家庭与每个成员,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家庭里的每个人,始终跟整个家庭共踏着独立与依赖的舞步。过度追求个人独立,便会忽略家人在物质上,甚至精神、情感上相互依赖的本质。一个人当然可以在情感上很大程度地自给自足、超然独立,但通常是在跟自己想象中的家人和解后,才得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充分信心。一个人的情绪如果能越少受家庭牵引,他就越可能跟家庭保持和谐关系。理想的家庭,不但能够保持家庭的完整性,而且还能鼓励家庭成员不断探索与实现自我。家庭若有足够的力量,便能凝聚所有家人的情感,学习爱与关怀,懂得尊重与信赖,并在家人跌倒的时候,帮助与支持家人爬起来继续面对挑战。弹性与平衡,是理想家庭的特色。然而,如果家庭没有足够的力量,便会任由存在的问题·006····试读结束···...

    2023-01-10 疗愈原生家庭的书 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 《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感觉运动艺术疗法与双侧身体映射》(澳)科尼莉亚·埃尔伯特(CORNELIA ELBRECHT)原著;孟沛欣主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感觉运动艺术疗法与双侧身体映射》【作者】(澳)科尼莉亚·埃尔伯特(CORNELIAELBRECHT)原著;孟沛欣主译【页数】309【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591-1654-3【价格】89.00【分类】艺术-应用-精神疗法【参考文献】(澳)科尼莉亚·埃尔伯特(CORNELIAELBRECHT)原著;孟沛欣主译.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感觉运动艺术疗法与双侧身体映射.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感觉运动艺术疗法与双侧身体映射》内容提要:感觉运动艺术疗法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授权的躯体体验应用-它以身体为中心,以创伤为手段-并帮助经历过复杂创伤事件的客户积极应对压倒性的经历,直到他们感到不那么无助和不知所措,然后能够修复对过去的回忆。作者艾尔伯特女士为读者提供了以身体为中心、以创伤为基础的艺术治疗方法,并引导读者了解引导式绘画背后的思想和过程,本书包括100幅全彩图像,这些都是有用的作品范例。适用于艺术治疗师、体感疗法reg从业者、身体治疗师、艺术家和心理健康专家。《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感觉运动艺术疗法与双侧身体映射》内容试读第一部分聚焦于身体的艺术疗法:创伤知情方法的基本组成模块第1章开始当你开始一次引导式绘画,你会坐在一摞A2大小的纸张前。旁边有彩色粉笔、油画棒以及手指画颜料可供选择。图1.1表达内在压力释放的典型双侧涂鸦绘画。A2尺寸,大约23×31英寸3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一旦我们建立了连接,并且获得了足够的信任之后,我会告诉你:想象自己参加一次身体工作坊可能比进行艺术创作要容易得多。如果必要的话,我会花一些时间告诉你:所有情绪都有相应的生理表现。恐惧可能会让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有反胃的感觉;兴奋很上头;喜悦带来轻松;愤怒会让你感到躁动不安,甚至怒发冲冠;压迫感让你感觉自己就像一棵树在努力扎根;灵光乍现让你深吸一口气。你可能会感到行动受阻,比如胃部或是颈部僵硬,甚至肿瘤也是一种压抑情绪的生理表现。比起让你把这些体验(比如“胃部收缩”)在脑海之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并将它投射在纸上,我更愿意鼓励你反复回想并提炼出你的内在感觉,之后在纸上将这种内在运动转化为绘画运动。你可以用蜡笔把胃里的涌动画在纸上,拿着蜡笔挥洒舞动,就好像在你胃里的那种颤动一样。当你准备好了,我会让你闭上双眼或是分散你的注意力。为了建立感官知觉,我会开始让你完成肢体上的一些动作从而引导你的意识,比如让你呼气,然后坐实在骨盆上,感觉双脚触地,感受你的脊柱挺直,倾听你的呼吸韵律。这种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旨在让你注意到一种内在运动,它也许引起了你的特殊注意,可能是生理疼痛或不适,抑或是情绪涌动。我会明确鼓励你时刻依赖你的身体感知,这是你与自我建立连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现在你可以开始绘画了,每只手各拿一支蜡笔,最好闭上眼睛,与内在感知建立连接。此时,绘画可能是最简单、最小的重复运动。重复,尤其是有节奏的重复,用于仔细辨别出哪一个绘画动作在感觉上最接近内在感受。可以根据这些感觉对画出的形状进行整理和重新排列,或者完全改变它们,直到感觉正确。这并不是通过对形状的思考来实现的。相反,你需要找到一个节奏和一个形状,使你能够安全地摆脱认知的控制。你的头脑并不知道所需的结果。有节奏的重复逐第1章开始渐使你能够与内隐记忆、你的具体经历建立联系,而不是你意识到的过去的故事。这与学习跳舞类似,当你计算着步子时,你并不是真的在舞蹈。当你相信节奏可以带动你时,你可以让自己去适应任何出现的形状。图1.2有节奏地逐步进展,双侧绘画假设你选择了圆形。当你重复这个动作时,你的身体可能会向你发出信号:你正在绘制的圆圈太小或太大,节奏太快或太慢。跟随这些来自内在的“指示”,直到感觉你的绘画动作是正确的,并且符合你的内在体验。当一个冲动已经得到充分探索后,就可以更换纸张。接下来,你可能会从“我感觉如何”这一问题,变为询问“我需要什么”。你需要做什么动作才能消解这种紧张?什么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你需要舒缓的、圆形的、像按摩一样的绘画动作,还是直接、尖锐,甚至有力的线条来释放压力?你需要推开一些东西或一些人吗?你需要抑制什么吗?引导式绘画与创伤疗愈什么样的动作可能让你感觉好些呢?假如你现在可以做按摩,你想让你的理疗师怎么按摩?如果要练习武术,你现在需要做什么防守动作呢?然后你会继续尝试做一些动作,再次在纸上有节奏地重复,直到你可以感觉到身体的明显变化。紧张程度减少了吗?痛苦减轻了吗?麻木少些了?恐惧减少了?身体有了更多的能量吗?身体更挺直?更踏实?更有希望?更有勇气?这既不是认知过程,也并不是在构思,而是在寻找自己内在的可以带来释放和转变的引导。一个新绘制的大圆圈或其他图形不仅可以改变你的身体意识,还可以改变你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引导式绘画不同于著名的涂鸦绘画练习,它鼓励身体感觉与节奏性重复的一致。新画的形状和有节奏的重复都可以起到建立自信和自我塑造的作用。这对于害怕直面自己内在感受的来访者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许多受创伤的人惧怕他们的身体感知,并将其视为威胁。这种方法可以让来访者逐渐发现由于与自己的内在深入沟通而产生的独特形状。动作和情绪,可以同受阻的行动及其可能的原因一并被表达出来。这个新的肢体语言使得感知相应的情感和思维模式更容易,理解它们使身体形态发生变化的机理也会更加容易。例如,“我绘制的圆圈太小”的感觉开始与自我设限的思维方式相关,例如:“我需要小圈来满足自己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或“我几乎无法呼吸,我需要逃离这里”,或者画圈的动作感觉像是在原地转圈,或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在生物能量学方面所受的培训川教会了我感受自己身体的方式,尤其是我的肌肉收缩或放松,这些与情绪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引导式绘画是一种身体疗法。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感情都与思维模式及身体姿态相关。所有的这些都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身心医学已经表明,人们可以死于心碎。我们的语言也反映出,有些人能够坚持立场,脚踏实地,把一切扛在肩上,或是咬紧牙关。情绪6···试读结束···...

    2023-01-10 怎么疗愈创伤 疗愈创伤的方法

  •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母婴关系创伤疗愈》【作者】(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页数】303【出版社】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08【ISBN号】978-7-5100-8080-7【价格】45.00【分类】婴幼儿心理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内容提要:本书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累积的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成果写成,汇集了心理动力学、亲附理论和神经科学对母婴关系研究的主要贡献,对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婴儿养护专业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本书是严肃的科学著作,但主题是大多数人关注更愿意了解的孩子早期养育问题,涉及的内容和文字表达通俗易懂。所以,这是一本既适合专业人员参考的著作,也是一本愿意成为“合格”父母的通俗读物。《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内容试读Chater精神创伤与亲附模式: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代际传递解释英格-马丁·比勒陀利乌斯(Ige-MartiePretoriu)】胡华译年年本章回顾了天性一教养争论观点以及分子遗传学关于对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也讨论了整合遗传学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要性。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一向错综复杂。关于天性一教养和大脑一思维二分法的陈旧观念已经被广泛存在的天性与教养、躯体与心理协同作用关系所取代。为了提出天性一教养学说,20世纪两大心理学理论(习得理论和精神分析)都承认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对个体的个性、价值观以及适应不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仍坚持强调生物学遗传特点会限制社会化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一些改变(Fr©ud,1920)。20世纪下半叶,行为遗传学的定性研究冲击着强调抚养及早期家庭经验作用的经典社会化理论(Scar,1992)。人类基因组工程成功所带来的兴奋以及对分子遗传学可以揭示某个引起特殊行为或心理障碍的突变基因的希望,都在不断冲击着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然而,表观遗传学显示,环境可以引导有机体在基因表达中的遗传改变,然后社会环境在最终的显型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分子遗传学还发现了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过程中,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中更加复杂微妙的调节因子和中介因子。个体对事件或创伤的主观认知作为一个潜在的重要额外因素影响着从基因到①行为遗传学的定性研究使用准实验(类似实验)设计,如家庭、双胞胎、收养研究,以及综合这些方法,试图将行为学表型的差异分解为遗传和环境组成的差异。004丨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行为的过程。因此,心理具象过程不仅仅是环境与基因作用的结果,而且可能是在这些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中介因子。本章回顾了天性一教养争论观点以及分子遗传学对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了加强对心理、基因、环境在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影响和结果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本章也讨论了整合遗传学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要性。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天性一教养学说起源于两兄弟: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和人类行为遗传学之父高尔顿。当达尔文致力于遗传特征的调查时①,高尔顿也在研究人类行为的遗传②。精神分析在20世纪前半叶对人类行为和精神生活的了解发生了变革(Kadel,.1999)。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对无意识过程、幼儿性欲、精神决定论和人类动机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弗洛伊德指出,强有力的无意识动机可以驱动并最终决定人类行为,但这些动机依然停留在无意识程度上。通过分析这些无意识动机、幻想、梦境及防御机制,个体可以更加意识到这种强大力量的存在,不再受它们的支配,从而在自我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尽管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仍不断发展,但除了解释儿童发①达尔文研究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他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共同的祖先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的。他的进化理论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逻辑的解释。②高尔顿研究人类行为的差异。他试图将行为的差异分解为遗传(天性因素)和环境(教养因素)组成方面的差异。Chater1005展方面的进步,鲜有真知灼见。精神分析理论在描述思维上仍然最具一致性和智慧。它的力量来源于它可以从个人体验和主观观念形成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然而,由于主观过程无法进行实证调查,使得这种力量也成为它的一个缺点。结果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后期并没有像心理学其他领域一样发展。在婴儿精神健康领域,安娜·弗洛伊德认为环境在童年早期具有重要影响,并首度提出了具有说服ㄌ的证据。在伦敦汉普斯特德(Hamtead)战争护理中心工作时期,她所研究的“二战”期间家庭破裂所带来的创伤性影响,揭示了父母与子女早期关系的重要性(FrudamBurligham,1942,1974)。Sitz(1945)和之后的Bowly(1951)对她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工作成果宣告了环境化理论时代的到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尽管在那段时间里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已经展开,但其在主流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影响仍然较小。行为和精神病遗传学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环境论”开始衰落。利用更好的双生子研究设计和更多可用的收养数据,科学家们找到了在大多数精神病理学中遗传的重要作用的有力证据。20世纪80年代末,基因变异导致个体精神障碍倾向的这种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Rutteretal.,1990a,1990,2006)。这种接纳连同精神病遗传学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在那十余年中(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环境影响作用被否定。尽管大量的遗传学实验检测出遗传基因对行为影响的范围,但仍不能明确到底是哪种基因在基因影响中起作用。结果,新分子遗传技术最初带来的极大兴奋,即期望从病原学上发现并解释特异行为和精神障碍的个体基因突变(Kidd,1991)却以失败告终,这使人们试图解释基因角色的理想破灭了。006丨母婴关系创伤疗愈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生的五大概念变革开创了现在的纪元(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现在)(Rutteretal..,2006)。第一,正常和大多数病理发展的遗传效应反映的是很多基因的功能,每一种基因都产生一小部分作用,这一概念逐渐取代单一基础原因的简化概念(Lykke,2006)。第二,越来越多批评实证行为遗传学和极端生物决定论的声音开始出现。第三,检测环境中介作用的研究方法重新确立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第四,基因一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论再次得到关注。第五,表观遗传机制①(见下文)开始被阐明。以上五点使人们意识到遗传效应主要依靠基因表达(基因的功能),而这种表达是被包括环境特点在内的很多因素影响的JaeichBird,2003)现在的观点认为,基因与环境在人的行为形成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关于双生子、领养子及家庭的研究(使用定量遗传学检测方法)】明确地显示了基因在表现特殊行为倾向个体差异上的影响(Plomi,1994McGuf伍etal..,2001)。虽然量化基因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人们对它的偏见,但毫无疑问地,基因实质上影响着所有形式的人类行为。然而,根据Rutter(2002:996)所说,基因的影响“强大且普遍,却很少具有决定作用”。过去20年的证据显示,社会环境可以缓和适应行为和病态行为中基因表达的影响(ReiamLeve,2007)。第一项证据来源于与遗传相关的双生子及领养子的研究,研究显示只有在收养、抚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亲生父母的精神病理学特点才会提示其子代的精神病理学特点(CadoretamCai,1981)。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是否有一个或多个基因参与其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基因表达方面的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伴有DNA序列的改变。···试读结束···...

    2023-01-10 怎么疗愈创伤 疗愈创伤的方法

  •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 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 A. Hughes)作;孙寒,陈东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作者】(美)丹尼尔·A.休斯(DaielA.Hughe)作;孙寒,陈东辉译【页数】390【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1【ISBN号】978-7-5520-3317-5【价格】69.80【分类】家庭-心理疏导【参考文献】(美)丹尼尔·A.休斯(DaielA.Hughe)作;孙寒,陈东辉译.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内容提要:《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内容试读第一章依恋依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反映了从婴儿期到老年的一系列研究,也影响了人类活动大多数领域的发展与功能(CaidyamShaver,.2008)。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与心理健康(metalhealth入、卫生(health入、教育、婴儿期(ifacy入幼儿期(earlychildhood)、养育(aretig入社会服务(ocialervice)和老龄化(agig)等相互交织的领域密不可分(Cicchetti,Toth,amLych,1995Sroufe,Egelad,.Carlo,amColli,2005)。希望这本书能更清楚地展示依恋在心理治疗,尤其在家庭治疗领域的重要性。依恋理论和研究:核心原则、元素及其在治疗上的启示1.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之一便是向依恋对象寻求安全感。这在婴儿期最为明显,婴儿最初几年的发展非常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caregiver)。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Attachmet-FocuedFamilyTherayWorkook安全感始于孩子的身体健康(hyicalwell-eig),包括食物、水、住所、衣物、保护身体免遭伤害(rotectiofromhyicaldager),也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ychologicalwell--eig)。孩子依靠父母获得社会和情感参与(ocialademotioalegagemet)的经验,这对神经-心理一生物的发展(euroychoiologicaldevelomet)至关重要。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建立父母与治疗师之间的安全感开始,然后再由父母与治疗师一起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治疗的一个中心目标是帮助父母更好地意识到孩子的安全需求,并帮助父母获得保证孩子在亲子关系生活中能感受到习惯性安全感(ahaitualeeofafety)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父母更好地意识到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彼此的安全需求,以及他们自己生命的安全需求。2.近年,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恋理论及其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与验证。当个体处于人际关系状态时,大脑与心理的运转状态最好。有些理论家甚至将人脑形容为“双向脑”(dyadicrai),当我们与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又有兴趣的人一起探索时,大脑发展得最好,功能也运作得最好(Foha,Siegel,,amSolomom,2009:Schore,.2001Siegel,2001)。年幼儿童的大脑在社会情感文化方面的学习(ocial--emotioalculturallearig),以及大量的认知(cogitive)、生理、感觉一运动(eory-motor)方面的学习,都依赖于他和依恋对象(attachmetfigure)之间的安全感与持续接触。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通过促进家庭成员有意愿,也有能力进行这种互惠、调和、充满情感和反思的互动,从而促进他们的神经一心理一生物发展。3.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在探索时,孩子可能会遇到意外,遇上一些让他感到害怕和不确定性的事件和物品。此时,孩子会2第一章依恋第一时间回到父母那里寻求安全一父母就是孩子的避风港(afehave)。这被称为“安全圈”(circleofecurity:Marvi,Cooer,.Hoffma,amPowell,,2002),安全基地给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去探索,而探索可能导致的害怕又使得孩子回到那个让他感受到安全的避风港。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帮助父母认识到,无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当他们有压力时,如果他们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无论怎样都对孩子有益。任何时候,孩子都没有必要完全独立和独自处理事情。孩子需要发展出从自己内心和从亲子关系两方面寻找安全感的能力,并能依据当下情境判断依靠哪一种更合适。被父母责罚后,幼儿通常会向父母寻求安抚,记住这点很有帮助。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鼓励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后,主动修复与孩子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管教更有助益。4.幼儿的探索尤其是从他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开始的。孩子和依恋对象的沟通过程是言语与非言语交织的、互通互惠的,依具体情景而变。孩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人际参与模式。它们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体验。这点我将在后续章节更详尽地讨论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主动运用主体间性方式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及情感发展。在这种互惠的沟通模式下,父母保有其威信,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安全地发展他们的自主性(autoomy)。情感一反思对话过程,是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活动的核心,本质上就是这种主体间性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关系联结和沟通的过程。5.儿童人际交往(egagemetirelatiohi)依据安全依恋的类别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以安全依恋为基础,孩子能在依靠依恋对象和依靠自我发展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在安全依恋关系里,独立与依赖两者不分轻重。根据具体情景不同,有时需要依赖他人,有时靠自己是更好的选择。自立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Attachmet-FocuedFamilyTherayWorkook(elf-reliace)的频率随着个体成熟逐渐增多,然而,对他人的依赖持续一生都存在,并且非常重要。相互依存的生命之路比习惯性独立或习惯性依赖更难能可贵。个体和家庭整体之间的冲突,孩子的自主性,以及父母关于什么对孩子最好的信念,是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的常见主题。治疗师通过区分具体行为本身和家庭成员对行为的体验,仅仅评估行为本身,并且以PACE态度对行为和对行为的体验两方面进行回应,能够同时满足家庭成员个体的自我需求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融合,而不需要牺牲其中任何一个人。6.儿童第二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是尽量弱化依恋对象的重要性,试图回避依恋关系。当依恋对象无法被依赖,孩子会过快、过强地试图依赖自己。由于还没有发展出做到自立的必要技能,孩子便试图控制大部分周围环境,而不是参与到互通互惠的关系活动中,并最终进入僵化的恫吓与回避型交往模式(rigiditimidatioadavoidaceatter)。通常,孩子会削弱或忽略情感的重要性,只是试图依靠认知的方式(cogitivearoach)来做决定、指导自己的人生。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会先从父母的依恋史(theattachmethitoryofthearet)中探索他们这些回避型交往模式的可能根源。接着,治疗师会与父母和孩子一起探讨是什么想法、情绪和期待导致了这类反应模式,与此同时,进一步帮助他们感受更深的情感亲密带来的安全感,而这些依然不会牺牲个体的自立能力。7.儿童第三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是尽量弱化自立能力的重要性,他们焦虑地黏着依恋对象。过度迷恋依恋对象的孩子无法发展自立能力。他们很焦虑,因为依恋对象时而在场,时而不在场,他们很害怕失去,依恋对象不能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和予以回应,这样,孩子无法进入一种安定第一章依恋状态(thealaceofecurity)。这些孩子被描述为“太黏人”,尽管这并不准确。他们其实只是在焦虑地依恋着。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会先从父母的依恋关系发展经历中探索这些焦虑模式的可能根源。接着,治疗师会与父母和孩子一起探讨是什么想法、情绪和愿望导致了这类模式,同时进一步帮助他们安全体验个性化与自立,而不牺牲他们情感亲密的能力。8.儿童第四种人际依恋模式的特点是无法发展出一致的人际模式,他们既无法处于安定的平衡状态,也没有过度依靠自己(overreliatotheelf)或过度依赖父母。这些孩子在面对任何压力时,都有可能变得极为混乱与失调,他们极端地需要控制所有的环境,以应对压力。对于无法把控的压力,他们常常体验为创伤(trauma),从而导致普遍功能障碍(ervaivedyfuctioig)。这类孩子也是内隐(iteralizatio)或外显(exteralizatio)心理健康问题(metalhealthrolem)的风险人群。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缓慢而谨慎地参与治疗家庭,帮助父母建立起安全感后,继续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建立起安全感。混乱型依恋模式(diorgaizedattachmetatter)的形成,通常是因为当孩子的依恋行为过于强烈时,父母被孩子吓到了,或者孩子被父母恫吓到了。因此,我们需要在治疗中一起探究父母究竟如何面对孩子的恐惧、愤怒、绝望或羞耻,而这又通常会追溯至父母小时候的依恋史。由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没有发展出自立能力,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治疗过程,症状才能缓解。又由于孩子也没有发展出依靠他人的能力,要发展出信任和依赖依恋对象的能力也会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面对孩子的挑战,父母还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去安全探索该如何与他们互动。9.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依恋方式发展成为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内在工作5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Attachmet-FocuedFamilyTherayWorkook模型(ierworkigmodel)。这些内在工作模型成为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基本假设和感知(包含思维、感觉,甚至记忆),涉及自我价值感(eeofelf-worth)、入胜任力(cometece)、爱的能力(lovaility)和价值观,引导我们的情绪觉察(emotioalawaree)与表达,也引导着我们反思能力的重点与边界。这些内在工作模型成为我们力量和自信的来源,让我们开放、灵活地对待自我与关系的发展。它也可以是僵化或混乱状态的源泉,让我们经常预测困难,逃避发展的机会。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运用情感一反思对话安全地探索父母和孩子的内在工作模型。每个成员的内部工作模型的独特性被接纳,并被视为每个成员给家庭带来的丰富贡献的来源,而不是被视为对家庭的威胁。10.安全依恋源于父母能稳定地提供有效、敏感的回应,尤其当孩子的依恋行为被激活时。当父母在孩子受到惊吓或脆弱时给予了安抚(comfort)与支持,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当孩子在脆弱状态得不到安抚时,要么变得过度理性(回避模式)来降低情绪对他们的影响,要么变得被情绪支配(焦虑模式)。假若长期缺乏依恋对象的安抚与支持,或压力太过巨大,孩子则可能陷入一种既不能依靠自己,也不能依靠依恋对象的混乱模式中。在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中,治疗师探索孩子对痛苦的反应,在家庭依恋史的背景下,将这些反应正常化,并探索是否有更合适的应对压力的方式。治疗师也需要探索父母应对压力的反应模式,帮助他们以合适的方式更灵活、更有效地应对孩子的压力。11.安全依恋关系(ecureattachmetrelatiohi)非常适合帮助个体理解和解决紧张和失调的情绪,如恐惧、焦虑、绝望、愤怒、羞愧和悲伤。通6···试读结束···...

    2023-01-10 家庭治疗 疗愈心得体会 家庭治疗疗法

  • 《我是领养的孩子 有关身世创伤的疗愈》(美)乔·索尔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是领养的孩子有关身世创伤的疗愈》【作者】(美)乔·索尔著【页数】198【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07【ISBN号】978-7-5682-9654-0【价格】48.00【分类】家庭关系【参考文献】(美)乔·索尔著.我是领养的孩子有关身世创伤的疗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我是领养的孩子有关身世创伤的疗愈》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针对于被领养者及其生父母、养父母这个特定群体的自助类图书。不管国内和国外,“领养”“收养”都是比较特殊的话题和领域。领养并不只限于被领养者、养父母、亲生父母这三方面,还涵盖了整个家庭。本书作者和译者都是从小被人领养,到寻亲团聚、结婚生子,深刻体会领养分离给被领养者及领养父母、亲生父母带来的伤害及迷茫。书中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给了被领养者很多建议,可以让被领养者进行身心上的疗愈,从而逐步走出这种痛苦,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如此小众的书,能够帮助被领养者与亲生家庭的重新连接,给予被领养者、亲生父母以及养父母心理和方法上的支持。《我是领养的孩子有关身世创伤的疗愈》内容试读十第1章十迷失的自我放弃抚养对被领养者心理发展的破坏性影响这本书主要是考虑到被领养者在处理心理发展中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特殊问题。第1章的目的是帮助被领养者、养父母、亲生父母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认识到领养的终身影响,并理解与领养有关的困难会干预被领养者个性发展的方式虽然本章旨在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深入的理论框架,但第1章的内容对被领养者和她们的家庭成员也会很有帮助。第1章通过阐明和解释在心理上塑造和破坏被领养者个性的力量,不仅有助于证实她们的经历,而且能为地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提供帮助≈有数入AV≈≈第1节起源被领养者面对的困扰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未谋面而孕育了自己的生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在决定抛弃和领养的过程中也都各自经历过情感创伤,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些创伤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必将影响被领养者未来的生活。在领养后,通常生母不会再接触到孩子,真正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是养父母。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养父母的心理状态对领养者成长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生母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为什么需要去关注生母呢?首先,人类都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生母。其次,在美国,很多不诚信领养被驳回,都是由于不了解生母的真实状况(也包括生母当年对潜在领养父母情况的误解)所致。而且,笔者坚信被领养者和生母之间的团聚,是治愈被领养者情感创伤的关键一步,而生母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势必会影响她与被领养者沟通的3我是领养的孩子:育关身世创伤的疗愈积极性。最后,即使她们从未有过交集,亲生父母的影子也会出现在领养家庭中,而被领养的孩子与养父母的影子也会始终出现在亲生家庭中。这些影子会一直影响着两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误解:领养了,皆大欢喜。亲生父母就是一个生孩子的机器。亲生父母不会关心她们所抛弃的、被他人领养的孩子。亲生父母会很快忘记她们生下的孩子,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事实每一个涉及领养的人,都有苦衷。亲生父母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普通人类。大多数放弃自己亲生孩子抚养权的父母,都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实在没有办法而选择了下下策。亲生父母会永远将其放在心上,并艰难地度过接下来的生活。故事的开始,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了,有一天,女人怀孕了。此时,全世界都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的爱这个孩子,就应该放弃她,交给别人领养,这样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孩子应该跟亲生父母在一起才对啊!有一对夫妇多年来一直想要个孩子,却未能如愿。在“治愈”他们不育的过程中,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有人告诉4书1章适失的自我他们:去领养一个孩子吧,这样可以解决你们的家庭问题。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又觉得不可思议了,领养一个孩子,不孕不育就治好了吗?而这对亲生父母经过其他人的劝说之后,越来越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需要的全部,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父母,放弃孩子的抚养权,让孩子给别人领养应该是对孩子最正确的选择。同时不育夫妻经过大家的劝说,也越来越坚信领养个孩子就可以治愈不孕的伤害、弥补不完整家庭的残缺,并帮助到这对亲生父母。值得重视的是不能生育本身对这对夫妻就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创伤,在她们选择用领养代替生育之前,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不能生育这个事实已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并要清楚认识到领养既不是一种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也不是一种消除悲伤的方法,更不能够找回丧失的自尊。这对夫妻必须首先处理生育能力丧失所带来的悲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抚养被领养的孩子和亲生孩子是不一样的,领养家庭与亲生家庭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养父母需要了解:领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且所有的参与者将受到与领养有关的伤害。所有的当事人都必须要充分了解领养对双方父母的后果,尤其是要意识到丧失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领养必须以孩子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养父母还必须意识到:领养和亲生完全不同,被领养的孩子5我是领养的孩于。有关身世创伤的疗@会有很多特殊需求,这种需求必须被满足。在任何家庭中,开放和诚实都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诚实地对待被领养的孩子。要牢记亲生父母的影子将会一直停留在领养家庭中,而养父母和孩子的影子将会停留在亲生父母家庭中。这些影子会影响所有当事人的生活。所有领养的参与者最好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探视。在你继续读这本书时,希望你能意识到,只要有可能,孩子都应该待在亲生家庭或亲生家族内,将孩子与她原来的家庭分离对双方而言都是不利的。然而,可悲的是总会有一些孩子不能由她们的出生家庭成员来抚养。我希望本书这些章节有助于改变被领养者被抚养的方式,能让她们生活得更加轻松和快乐。总结每个参与领养的人都必须完全认识到他们所做决定的后果。领养的关注点应当是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而非需要孩子的父母。一个女人不可能轻易忘记她生下的孩子。一个女人放弃自己的孩子给他人领养的伤痛,会与之相伴一生。6···试读结束···...

    2023-01-10 天生的疗愈者 生命疗愈师

  • 哀伤辅导与创伤干预系统培训课程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悲伤心理咨询与创伤干预系统培训建立专业、系统、完整的哀伤辅导知识体系由经历过悲痛的人们和重大灾难的前线创伤工作者提供国内最早、最全面的哀伤疏导与创伤干预系统培训标题="悲伤咨询与创伤干预系统培训课程图解"alt="悲伤咨询与创伤干预系统培训课程图解"gt文件目录1、死亡教育1.刘双阳海德格尔:从生到死的生存时间(下).m41.刘双阳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存时间(上).m42、刘双阳梅洛-庞蒂:我们如何与身体共存(上).m42、刘双阳梅洛-庞蒂:我们如何与身体共存(下).m43、刘双阳OweYaro: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死观(上).m43、刘双阳OweYaro: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死观(下).m44.刘双阳:后现代视角下的向死而生.m42、悲伤辅导01、刘心贤知悲(三).m401、刘心贤知悲(一).m401、刘心贤知悲(二).m402、何力应对悲伤中常见的情绪认知问题(上).m402、何力应对悲伤中常见的情绪认知问题(下).m403、刘新贤悲痛研究回顾与启示(一).m403、刘新贤悲痛研究回顾与启示(三).m403、刘新贤悲痛研究回顾与启示(二).m404、刘欣娴关爱人的关爱技巧(上).m404、刘心贤关爱人的关爱技巧(下).m405如何面对最黑暗的急性悲痛期(下).m405、刘心贤如何面对最黑暗的急性悲痛期(上).m406同伴支持(4).m406、同伴支持(1).m406、同伴支持(2).m406、同伴支持(3).m407不能忽视孩子的悲伤(上).m407孩子的悲痛不容忽视(下).m408照顾者的同情疲劳与自我保护(上).m408照顾者的同情疲劳与自我保护(下).m409海外哀伤辅导员培训体系介绍.m410丧案(一).m410个丧亲案例(3).m410个丧亲案例(4).m410丧案(2).m43、衰老与分离的后现代视角3-03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看老与死(下)_(新).m43-01后现代思维方式(上).m43-02用后现代的思维看失去的问题(上).m43-01后现代思维方式(下).m43-02用后现代思维看失落问题(下).m43-03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看老与死(上)_(新).m44、创伤和干预4-10如何对待受过创伤的人?.MP44-09从外伤的角度,我们应该怎么办?.m44-05创伤相关诊断的诊断谱.m44-18短期妥协心理治疗BEPP.m44-11创伤后成长.m44-03外伤信息采集(一).m44-21创伤干预中的常见问题与学习.m44-12创伤介入的注意事项及原则.m44-04创伤相关伦理问题.MP44-02创伤脑神经科学(上).MP44-17叙事暴露疗法NET如何治疗复杂创伤.m44-07创伤的干预优势.m44-16叙事暴露疗法.m44-15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AIP.m44-08替代性创伤与代际创伤.m44-13处理外伤的思考.m44-01心理创伤概述(下).MP44-14认知加工疗法CBT.m44-20个外伤病例.m44-02创伤脑神经科学(下).MP44-01心理创伤概述(上).MP44-06创伤自愈的因素.m44-03外伤信息采集(二).MP44-19玉树地震集体伤亡案.m4...

    2022-11-24 现代创伤的特点 现代创伤以什么受伤为特点

  • 杨晓君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疗愈童年创伤》12讲微课音频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杨小军《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12微课音频为什么有些伤总是刻骨铭心?为什么我不能放下一些痛苦?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不能放手呢?为了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我们变得抑郁、焦虑、狂躁,甚至误入歧途,分裂、自闭、上瘾、自毁。可是这样伤自己有什么用呢?该起床了!你要相信,只要有问题,就能解决。无论你是想独自疗伤,还是集体取暖,《疗愈心理学》都会为你准备一张舒适的椅子,引导你坐在安静的树荫下,聆听内心的声音,激励你去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如果你曾遭受童年创伤,你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值得被爱。其实都是耻辱。与其不断寻求外部认可,不如学会从内部评价自己。因此,通过练习《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中所提倡的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爱和自我鼓励五种疗愈练习,你将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并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文件目录问题.docx第1讲:童年创伤的伤害和影响.MP3第02讲:童年受虐经历造成的耻辱.MP3第三讲:为什么长大后还是难以摆脱复杂的情感.MP3第四讲:如何通过自我同情认识、接受和支持自己.MP3第05讲:童年受害者在自愈中遇到的障碍.MP3第6讲:阻碍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常见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MP3第07讲:自由地体验、处理和接受你真实的情绪和痛苦.MP3第08讲:理解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动机和原因.MP3第09讲:原谅和原谅作为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自己.MP3第10讲:停止批评自己,接受自己的真相和特点.MP3第十一讲: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保健方式.MP3第12讲:把阴影变成资源,实现你的目标和梦想.MP3...

    2022-11-24 创伤童年调节症 创伤童年

  • 格哈德·沃尔佩疗愈:创伤与挑战价值35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介绍疗愈:创伤与挑战官网售价3580元,由国际知名系统编曲、监制格哈德·沃尔佩授课。从“创伤”到“治愈”从“挑战”中获得力量1.“创伤”是什么意思:挑战,成长的机会2.Victimizatio受害者模式:为什么要保留受害者模式?改变我们自身受害者模式的关键从不同的角度看“迫害者”3.如何让过去成为真正的过去4、主题相关的排列、冥想和练习/gtGerhardVoleHealig:创伤与挑战视频截图创伤多来自纠缠每一个我们亲密接触的人,都是我们的缘分,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伴侣等等,每个人的缘分都是不同的,即使他们有着相同的缘分父母,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所谓的童年创伤,如早年与父母分离,更严重的创伤如家庭暴力、遗弃、亲人重病甚至死亡、重大事故等,如果处理不当,几乎都是会出现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或场景不断“复活”,有些事情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我们的一生,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灰色。在传统的方法中,我们会“找到”创伤事件的“责任人”,并责备和谴责他们的错误。通常那些负责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认为他们本可以不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本可以避免。而系统安排的方法,让我们有机会把我们个体的遭遇放在一个更大的家庭系统的背景下,这样我们才能以新的视角看待我们遇到的一切,看在纠缠不清的父母和孩子身上。责怪过去,责怪我们的父母能让我们感觉更轻松、更快乐吗?然而,在指责中,我们忘记了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曾经是孩子,他们可能从小就被自己的家庭系统所纠缠。这种事情代代相传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我们的父母纠缠不清,我们也是。纠缠是一种越界。如果我们要承担不属于我们的命运,我们就犯了。我们不能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过自己的生活。创伤使我们与他人脱节。“纠缠”让我们离开了自己的位置。“责备”让我们再次忘记了命运自有其道。幸福是一种联系感海爷爷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书生问先贤:“碎片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碎片的知识和知识整体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圣人智慧地回答说:“如果散落在这里和那里的碎片能够找到源头,为各自的使命服务,并且保持一心一意,那么它们就会成为整个。”“因为唯有相互联结,才能明白自己的使命与真理,万千形相,互为镜子,仿佛同源同根,从容走向未知,服从引力,与万物紧紧相连。如果我们作为个体,就像整体的碎片,我们就能找到通往源头的路,连接更大的整体,连接万物,因为我们彼此结合,看到自己,即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如果我们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更加完整和充实。这一刻,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因为“幸福就是感觉与他人建立联系。”课程目录治愈:创伤与挑战治愈:创伤与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3日(1)治愈:创伤与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3日(2))治愈:创伤与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3日(3)治疗:创伤和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3日(4)治疗:创伤治疗和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4日(1)研讨会重播关于治疗:创伤和挑战——4月24日研讨会重播(2)关于治疗的研讨会重播:创伤和挑战——4月24日(3)治疗:创伤和挑战研讨会重播——4月24日(4)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11-22

  • 创伤急救培训教程》吴海峰,陈立书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创伤急救培训教程》【作者】吴海峰,陈立书主编【丛书名】健康素质教育系列丛书【页数】140【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214-1057-0【价格】35.00【分类】创伤-急救-技术培训-教材【参考文献】吴海峰,陈立书主编.创伤急救培训教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创伤急救培训教程》内容提要:本教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在校大学生和城乡居民急救观念和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要求编写而成。本教程紧密结合临床急救知识、能力和场景要求,配以图文,所配图片全为原创手工绘制,突出了原创性、科普性和实用性。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止血,伤员包扎、固定、搬运,中暑、淹溺、触电、急性中毒、虫咬伤、癫痫、心绞痛、胃痉挛、脑出血、脑卒中、抽筋、昏迷、牙痛、胃穿孔、上消化道出血、指甲受挫、木刺、异物入眼、服错药物、突发性耳聋、手指切断和爆炸伤等日常急救场景的急救流程和操作方式。本教程主要供在校大学生和城乡居民使用,可作为创伤急救教程,也可作为城乡居民了解学习创伤急救知识的科普图书。《创伤急救培训教程》内容试读第章心肺复苏术BA11E11116L1111111041141161641114161311181F311881111614161F618611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今晚吃什么好呢?发现有人突然是到这可怎怎么突然快叫么办呀?晕倒了救护车!风5图心抽四◆你怎么了!朋友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您知道应该怎么做吗?001创伤急救培训教程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为CPR,是指当患者表现出呼吸终止及心搏骤停时,通过采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如果不能及时采取CPR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其大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有可能会遇到身边有人出现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因此学习及掌握心肺复苏术,可以在等待救护车来的这段时间内对突发心搏骤停的患者及时适当地开展急救行动,提升患者存活率,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适心肺复苏术适用于由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施救人员通过拍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叫或者轻经摇晃等方式,判断患者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其有无呼吸有无意识(10秒内完成)。触摸他的颈动脉,感受有无跳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免发生危险(10秒内完成)。你能听见我说话吗?002第一骨心肺复苏术施救人员使患者仰卧位平卧于硬板上或平地,并跪于患者右胸外心脏侧。操作时,将一只手平行重叠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按压7掌根部置于两乳连线中点,紧贴胸壁,双手肘关节伸直。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高约为3.5~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心脏按压同时配合人工呼吸。每做30次心脏按压,就做2次人工呼吸(按压:呼吸=30:2)。放松向下压胸部按压3.5~5厘米深背部为力臂肘关节不可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按压胸骨下半段1003四中急以原5内打开患者口腔,清理其口腔内的异物和呕吐物。昏迷的人常治起患者常会因舌后坠造成气道堵塞而产生室息的危险,这时施救人下领,开放气道员跪于患者身侧,一只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只手上抬患者下颌,当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时,气道就已经被打开。随后可以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覆盖于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敕人员边一手捏住患者鼻子,边大口吸气,屏口对口人工呼吸住,迅速俯身,用嘴将患者的口全罩住,缓慢将气体吹入,每次吹气持续2秒以上。吹入同时,施救人员通过眼晴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起伏。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0~12次人工呼吸。004明一日心师夏防来在施救的过程中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患者出确认生命现知觉反射、呻吟或者自主呼吸,则可以停止心肺复苏;也可指征是否gt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恢复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005第二章现场急救止血AIAIEIBEIIIEIEAIIHIIAMEINIIIIIIEITMANANMAAII切菜做饭时如果不小心切破手指哎呀血流不止利层训防寻致出面疼0朋友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您知道应该怎么做吗?006···试读结束···...

    2022-11-09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的拼音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