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伊彤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作者】伊彤著【页数】153【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189-5930-3【分类】科技政策-咨询系统-研究-中国【参考文献】伊彤著.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在界定科技政策咨询体系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发展历程、作用效果、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的做法和经验,明确了在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促进完善我国科技咨询体系的发展战略,并进一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别对优化我国科技政策咨询机制、强化我国科技政策咨询能力建设的思路举措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内容试读1研究范围界定1.1科技政策咨询相关概念1.1.1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及利用科学技术为国家目标(国防、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和健康)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的和协调性的措施,是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的有机整合①。1.1.2咨询咨询是一个舶来语,英语为“coult'”。第一层意思是“向人请教、询问以便寻得资料和参考意见等”;第二层意思为“与人商量、商议”⑦。1.1.3决策咨询决策咨询是指为制定政策和做出决策的政府部门、企业或单位团体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提供建议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o)认为:“公共决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先后提出政府决策咨询的概念。例如,李金龙等认为政府决策咨询就是政府主体对公共事务问题实施决策时,征询专设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或咨询公司建议的一种活动和过程③。申静提出决策咨询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课题的咨询,是一种跨学科、跨行业、多领域的咨询活动,是向用户提供政策抉择依据的③。包兴荣认为,决策咨询又称政策咨询、综合咨询,是指决策者就一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决策问题向专家、学者或①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②李金龙,杨伟才.寻求我国政府决策咨询发展的路径:一种比较的视角U.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38-142.③申静.我国咨询研究的发展及其热点).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4:46-47.002丨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特有的机构等非决策者征询意见的过程和活动①®。1.1.4科技政策咨询尚智丛等认为,科技政策咨询是指政府作为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在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开展咨询,从而保证政策出台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前瞻性③。科技政策咨询的本质是依靠专业力量制定科技政策并联系公众③。也就是说,科技政策咨询是政府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或科技主管部门在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活动中,通过征询咨询机构与咨询专家的建议意见,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决策咨询的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决策咨询、公共决策咨询等领域,关于科技政策咨询的内涵研究较少。我们认为,科技政策咨询也属于科技决策咨询,只不过从字面上看它更强调咨询结论为科技政策的形式。鉴于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最终要落到科技政策上,而研究科技政策的前提又离不开科技战略的先行选择。同时,考虑到开展科技政策咨询通常离不开科技统计、科技管理、科技评估等内容,因而科技政策咨询属于相对广义的概念,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包含了科技战略、科技管理、科技评估和科技统计等一系列相关内容,成为一种较为综合的科技决策咨询活动。为此,本书对于科技政策咨询和科技决策咨询将不做区分。1.1.5科技政策咨询的类型从类型上看,科技政策咨询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1类是战略性咨询,即围绕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事项,为政府提供前瞻性的战略决断和相关依据。第2类是论证类咨询,是指针对若干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决策事项或实施方案提供遴选原则、实施步骤、方案评估、管理程序和相关依据。第3类属于政务性咨询,即针对某项科技政策的制定或修订,研究提出政策文件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并起草具体政策条款。①包兴荣.决策科学化与中国公共决策咨询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1:28-32.②涂智.论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决策咨询体系的构建D1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③尚智丛,张真芳.科技政策咨询的产生、本质和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3:84-87.1研究范围界定|0031.2科技政策咨询主体本书认为,科技政策咨询主体是政府在科技政策制定或科技主管部门在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活动过程中涉及科技政策咨询活动的所有相关利益对象,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咨询者和社会公众(以政策受众为主)。1.2.1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主要指科技政策制定部门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政策制定部门中,政策研究室(包括党委政策研究室和政府政策研究室)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者或者秘书的角色,这些研究机构拥有充足的政策分析背景资源、稳定的研究队伍及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国家重大科技政策的科技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关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我国分为两个部分,共四级:第一部分是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即国家科技部;第二部分是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包括省级科技厅(委)、地市州级科技局、县市级科技局共三级。1.2.2政策咨询者政策咨询者主要体现为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政策咨询机构。主要包括半官方科研院所、科技社团、高等院校、民间思想库四大类。一是半官方的科研院所,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二是科技社团,主要包括学会、协会和研究会三大类,如各地市的科协部门、各学科的协会、各行业的研究会,其中科协是科技社团的直接主管单位。三是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四是各类民间的思想库,即独立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第三方咨询机构,他们虽以“公司”“研究所”“学会”“中心”等命名,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管理,但不设股份股东,不以营利为目标,就特定科技政策问题提供最优化的理论、策略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1.2.3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保障决策咨询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群众两大部分。其中,科技工作者是将科学技术作为职业的群体,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掌握相关专业的系统知识,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等方面工作的科技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等机构。社会群众则主要是关乎004丨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民生等重大科技政策的影响对象,是科技政策的主要受众。社会公众作为科技政策的受众,在科技政策的实施过程主要发挥影响和监督的作用。1.3科技政策咨询机构1.3.1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定义科技政策咨询机构是指以科技政策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方向,以科技政策咨询人员为骨干,运用知识、信息与经验,识别科技政策咨询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研究与判断,通过搭建研究合作平台和业务支撑网络,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对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形象描述如图1-1所示。咨询需求社会资源科技咨询手段调查知识信息分析科解决咨询方案、人员人研究经验判断业务网络合作平台图1-1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图解1.3.2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特征①独特性。一家有影响的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在长期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积累并形成了自身特色,包括研究的专长、影响的层面等,这种经过长期努力打造的核心能力使人们一提到该领域就联想到这家机构。换句话说,正是这种独特性构成了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核心竞争优势。②服务性。科技政策咨询机构主要是服务于政府决策的,以影响政府科技决策为目1研究范围界定|005标,即所谓的“想政府所想”,一般不研究纯学术问题;而决策者是否采纳其政策建议是判断其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同时,高水平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开展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预判性,“想政府之未想”,做到“高看一眼,深看一层”。③综合性。政策的制定本身具有综合性,尤其是科技政策所涉及的范围、规模、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这就要求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必须集合多方专家的力量,从战略思路到政策建议、从全球高度到区域视野、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益进行周密的全方位考虑。这项工作已经远非一家机构或一个专家所能胜任。以美国为例,科技政策界几乎没有个人能影响决策,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咨询。④成长性。科技政策咨询机构通过一个一个的课题、一分一分的努力、一项一项的荣誉积淀形成机构品牌,是其核心竞争力持续积累、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的结果,并还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1.4科技政策咨询体系1.4.1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内涵从静态上看,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由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咨询机构组成。在这个层面上,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我国科技政策咨询体系是一个“大体系”,包括业务涉及科学政策研究、技术政策研究和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的所有机构;从狭义上看,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小体系”,仅指以科技政策咨询为主业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本书除了在前面有关发展历程、成效作用等方面内容是针对“大体系”的之外,其余各部分内容均聚焦于“小体系”进行研究。从动态上看,科技政策咨询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离不开需求和供给两个要素:一是要有政府科技决策需求作为外部驱动力,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咨询运行的实现机制,起到完善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升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组织效率和功能效率;二是要有内部各咨询机构研究成果的持续供给,只有科技政策咨询机构源源不断提供的高水平成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该体系是由科技政策咨询机制和科技咨询机构能力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也正是本书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①申静.我国咨询研究的发展及其热点.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4:46-47.006【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体系研究1.4.2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上述需求和供给角度,我们在此提出科技政策咨询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简要分析。(1)科技政策咨询需求科技咨询机构提供决策咨询的根本前提是存在相关政策决策咨询的需求,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决策者的科技咨询意识和咨询过程的制度保障,科技咨询机构便难以进人科技决策过程,从而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影响,机构自身也难以发展。由此可见,政策决策咨询意识的培养和咨询过程法制化的建立是政策咨询需求形成的基础,而政策咨询需求则决定了科技咨询机构是否有可能提供咨询。(2)咨询供给与咨询需求的联系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供给都能较为合适地满足需求,科技咨询也不例外,这便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咨询研究和政府决策难以有效融合的“两张皮”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决策咨询进行支撑,从而提高政策决策质量,为政策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咨询机构也非常渴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政府决策中去,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获得经济收益。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咨询供给和咨询需求之间的关系难以形成,从而使供需两方的积极性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建立科技咨询机构与决策咨询需求者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是影响科技咨询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3)咨询机构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适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有利于机构内人员的协调和机构间的合作,从而尽可能地挖掘机构的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政策咨询的质量,促进机构科技政策咨询影响力的最大化,最终实现科技咨询机构的不断壮大。例如,跨部门(机构)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不同机构之间(政策咨询机构之间,或政府部门机构与咨询机构之间)的交流渠道或平台,从而促进双方供需对接;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科技政策咨询机构研究人员推广研究成果的动力并吸引新的高级研究人员加入;规范严谨的质量控制机制能够保障政策咨询机构开展政策咨询的有效性等。···试读结束···...

    2022-09-15

  •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郑百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作者】郑百春著【页数】279【出版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04【ISBN号】978-7-80250-120-1【价格】32.00【分类】方针政策-中国-通俗读物【参考文献】郑百春著.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内容提要:本书试图为百姓解决身边的难题,以服务大众。书中内容包括百姓生活的各方面,如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百姓理财、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为老百姓指明办事的职能部门以及具体的办事程序,并援引很多具体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加以解释,为老百姓办事找到法律依据,保障百姓的权益。《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内容试读●第白章●衣食住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了,而是普遍地要求提高生活品质。在“衣”、“食”方面,不仅要买到合适的东西,更要求有舒适的购物环境,花舒心钱、放心钱。在“住”方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变迁的缩影,人们配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在最大限度内让自己住到可心的房子,让自己的家更舒适。在“行”方面,摩托车、电动车、家庭轿车、大型货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1.赠品有质量问题,可以要求商家承担责任吗?周某到某电器城购买了一台电冰箱,当时是促销季,电器城赠送周某一台饮水机。周某回家后当即使用了饮水机,但是因其漏水导致实木地板被泡坏,周某要求电器城赔偿损失。电器城认为饮水机是赠送品,不属赔偿范畴,拒绝赔偿。周某要求电器城赔偿赠品带来的损失,可以吗?专家支招☒周某可以要求电器城赔偿赠品饮水机带给自己的损失,电器城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商家所谓“赠与”与一般的赠与不同,消费者只有根据商家的要求,在指定地点、指定商品消费总额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获得“赠与”商品,因此商家的这一“赠与”是附条件的,并不是无偿的。商务部《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作出政策性规定: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物品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由此可知,周某在电器城购买电冰箱时电器城将漏水的饮水机赠送给周某,电器城应当对赠与商品的质量负责,饮水机漏水损坏周某家的实木地板,电器城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政策来源:商务部《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特别提示:获取货真价实的商品是消费者不可侵犯的权利。即使是附赠品,也应当具备合格、合等级、合约定的品质,商家不得以赠送为由提供不合格产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商家用于促销的赠品大多也计入销售成本中,因此,赠品实际上也是商家用于销售的产品,应当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商家用于促销的奖品或者赠品如果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同样可以要求退换或者赔偿。·2·第一章衣食住行《《《2.特价商品出现质量问题不予退货对吗?马某在超市买了一款加湿器,因为该机是样品,所以半价销售。回家后马某发现该加湿器并不能正常使用,他要求超市退货。超市称该加湿器有合格标志,并且是特价商品,因此不予退换。特价优惠销售的商品如果有质量问题就不予退货吗?专家支招☒超市的说法是错误的,该加湿器是特价商品,但是它存在质量问题,超市就必须依法退货。消费者购买商品,商家保障商品能够正常使用,这是基本的道理,就算特价商品也一样。特价商品一般是指低于原价出售的商品,多以“优惠”、“削价”、“打折”、“处理”等方式出现。物价商品的降价原因和动机各不相同,但这一切与产品应具备的质量、功能无关,商家对优惠、削价、打折等商品承担与正常价格商品同样的产品责任。商务部《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规定: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由此可知,同样一件商品,无论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商家都要对该商品的质量负责。马某购买的特价加湿器不能正常使用,他可以要求超市退货,超市不得拒绝。政策来源:商务部《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特别提示:优惠、削价、打折等均是经营者的价格促销手段,经营者并不因商品特价销售而减轻或免除其产品责任。经营者必须保证售出商品的质量,如果售出的商品在一定期限内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无条件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即便是打折商品也不能例外。消费者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可以要求经营者承担产品责任,双方协商不成,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3.吃火锅时被烫伤,能否要求饭店赔偿医疗费?刘某和几个朋友在一家火锅城吃火锅,服务员在添汤时失手将刘某手臂烫伤。刘某虽经治疗痊愈,但右手仍留下一道明显的疤痕。刘某花去医疗费共计·3○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690元,她可以要求火锅城赔偿医疗费吗?专家支招☒刘某可以要求火锅城赔偿她的医疗费。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宾馆、商场、饭店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其经营场所及人员有提供安全保障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据此,消费者在餐饮、娱乐等场所遇到人身伤害时,可以依此规定向经营者索赔。刘某在火锅城就餐时,因火锅城服务员的失手行为而被烫伤,火锅城应当按规定承担赔偿刘某医疗费的责任。政策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别提示:人们到饭店就餐,享受美食和服务,饭店收取相应的费用,饭店作为经营者应当保障就餐人员的人身安全。消费者在饭店就餐时不能要求饭店服务人员保障自己的一切安全,自己应尽力保障自己、随行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出现了伤害事故时,更不要一味等待饭店经营者承担责任,而应当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到医疗机构救治。消费者要保存好发票、就诊证明等证据,在理清责任时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权益。《《《4.就餐后饭店多长时间内开发票?周某在某饭店用餐,结账时要求服务员开发票。服务员称当次消费数额太小,可以拿着消费小票下次就餐时累计开发票。一个月后,周某又来这家饭店用餐,吃完饭后拿出上次吃饭的小票,要求累计开发票。而饭店服务员却称上次的小票已经过了30天了,饭店不能开具发票。该饭店服务员的说法有道理吗?专家支招☒饭店服务员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消费者与商家的买卖关系成立,商家必须。4…第一章衣食住行给消费者开具发票,这是商家的法定义务。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国家税务部门从来就没有规定购物小票超过30天就不给开具发票,饭店服务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按照以上国家有关税收法律和税务政策规定,商家卖出东西,就必须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并没有规定超过了商家自己设定的时间就不能开发票。周某可以要求该饭店开具发票,并不受30天的时间限制。如果该饭店拒绝开具发票,周某可以向税务部门投诉。政策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特别提示:现在,大多数酒店、大型超市为了自己内部管理方便,对开具发票的时间作出一些限制性内部规定,这属于正常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也获得消费者认可。但是消费者应当知晓这纯粹是商家单方面的行为,属于限制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违反了商家的法定义务,对消费者是没有约束力的。消费者完全有权向商家索要发票,如遭到拒绝,消费者可以据此向当地税务部门投诉。《《《5.购买及食用了劣质食品,怎么办?田某在某食品公司购买了一箱火腿肠,全家人食用后都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田某一家经过两天的治疗身体都基本恢复,但面对3000多元的治疗费,田某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专家支招☒田某应当保存好就医的单据,并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以维护自己以及全家人的合法权益。食品卫生投诉举报的受理范围包括制售劣质食品行为;食物中毒、餐饮卫生·5○百姓实用政策…本通差、无卫生许可证制售食品行为;销售发霉、变质、过期食品等侵犯消费者权益,不符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和保存。消费者发现餐饮单位无证经营、卫生条件差、食物中有异物或异味、餐具不消毒等现象,应当对其举报和投诉。田某一家食用了某食品公司的火腿肠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田某可以就此问题举报该食品公司。政策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提示:消费者在投诉举报时,要尽可能内容翔实,将事实原原本本向卫生监督机构反映,不要捏造或歪曲事实,要有明确的投诉举报对象,包括名称、地址,举报还要有具体的违法事实,以便能及时立案查处、尽早结案。消费者投诉举报要尽可能提供收集保存的证据,供卫生监督机构查证使用,如:发票、门诊或住院病历、购买的食品包装袋、照片等。用电话或信函举报时,最好不要匿名,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便于卫生监督机构进一步核实情况,防止疏忽重要线索,并能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者。《《《6.到饭店就餐,能否查验其食品卫生许可证?吴某、赵某已经在老家举行过婚礼,面对北京的亲朋好友,他们准备在某饭店聚一聚,以示感谢。为了确保饮食安全,吴某要求查验该饭店的卫生许可证。吴某可以查验该饭店的卫生许可证吗?专家支招☒吴某可以查验该饭店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并按照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申请手续;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食品生产经营的食。6…···试读结束···...

    2022-09-13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 政策解读版》李晓波,周峰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作者】李晓波,周峰编著【页数】206【出版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10【ISBN号】978-7-113-18458-2【价格】39.80【分类】房地产-交易-基本知识-中国-房地产投资【参考文献】李晓波,周峰编著.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内容提要:本书分四篇,第一篇讲解房产投资入门基础,即什么是房产投资、为什么投资房产、看房和选房的信息识别及方法技巧。第二篇讲解房产交易技巧,即购房、贷款、验房、收房、装修、物业的方法与技巧。第三篇讲解商品房、商铺、写字楼、教育房、地铁房、异地房产的投资技巧。第四篇讲解房产投资策略,即在哪里买房、何时买房最赚钱,以租养房的技巧、投资买卖房的技巧。在讲解过程中即考虑读者的学习习惯,又通过具体实例剖析讲解房产实际投资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关键问题及种种难题。《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内容试读第1篇房地产投资入门本篇内容讲解房地产投资入门基础,即什么是房地产投资、为什么投资房地产、信息识别技巧及看房和选房的方法与技巧。本篇章节第1章我国的房地产投资还有“钱途”吗第2章看房·选房识别信息技巧第3章看房·选房的方法与技巧o5周第1章我国的房地产投资还有“钱途”吗中国有个传统的观点:有房有地,就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为了子孙后代丰衣足食,有些父母会投资房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房地产投资已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本章主要内容豪什么是房地产投资为什么选择房地产投资与股票等投资品种相比房地产的优势鑫房价“泡沫”通货膨胀下的房地产投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技巧源2014年我国城市房地产投资趋势一、什么是房地产投资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可谓风风火火,即楼房越盖越高、楼盘越卖越贵。房市的火爆和房产投资的财富效应,带起了全民的购房、置业热情,这样一来,房地产投资蓬勃发展起来,人们购房、置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投资呢?房地产投资的类型有哪些?房地产投资的特点和风险又有哪些呢?下面来进行详细讲解。(一)房地产投资的概念房地产投资已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批发部”,那么到底什么是房地产投资呢?在了解房地产投资之前,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房地产,什么是投资。1.房地产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房地产权益,是实物、权益、区位三者的结合体。提醒在房地产估价中,一般将建筑物做广义理解,其定义为:人工建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构筑物是指人们一般不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物,如烟囱、水塔、水井、道路、桥梁、隧道、水坝等。狭义的建筑物主要是指房屋,不包括构筑物。第1章我国的房地产投资还有“钱途”吗如图1.1所示为某地区的房产建筑物。图1.1房产建筑物2.投资投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名词,是指个人或企业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投入一定的货币或实物用以开发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投资的方式很多,例如储蓄投资、期货投资、黄金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商业投资、工业投资等。3.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本投入房地产行业,以期在未来获得不确定的收益进行的投资。房地产投资是地产投资和房产投资的总称,其中地产投资是第一位的,而房产投资是第二位的。(二)房地产投资的类型房地产投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不同的类型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房地产投资除了与一般投资行为一样划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以外,还可以根据以下标准来分类。1.按投资主体划分按投资主体来分,房地产投资可分为政府投资、非盈利机构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政府投资和非盈利机构投资比较重视房地产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如低碳排放住宅示范项目投资、廉租住房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则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如商品住房投资、写字楼投资等。3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2.按经济活动类型划分按经济活动类型来分,房地产投资可分为从事土地开发活动的土地开发投资、从事各类房屋开发活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从事各类房地产出租经营活动的房地产经营投资。D提醒房地产行业中的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活动等也涉及投资行为,但通常不属于房地产投资研究的范畴。3.按物业类型划分按物业类型来分,房地产投资可分为居住物业投资、经营性物业投资、酒店与休闲娱乐设施投资、工业物业投资和特殊物业投资。(1)居住物业投资居住物业是指供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地产,包括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公共住房中,又可细分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租赁住房等多种类型。商品住房中,又可细分为普通住宅、高档住宅、公寓和别墅等。(2)经营性物业投资经营性物业又称商用物业、收益性物业或投资性物业,是指能出租经营、为投资者带来经常性现金流收入的房地产,包括写字楼、零售商业用房(店铺、超市、购物中心等)和出租公寓等。(3)酒店和休闲娱乐设施投资酒店和休闲娱乐设施是为老百姓的商务或公务旅行、会议、旅游、休闲、康体娱乐活动提供入住空间的建筑,包括酒店、康体中心、休闲度假中心等。严格地说,这类物业投资也属于经营性物业投资,但其在经营管理服务活动上的特殊性,又使得其成为一种独立的物业投资类型。对酒店和休闲娱乐设施而言,其开发投资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关联更加密切。以酒店为例,在其初始的选址和规划设计阶段,负责未来运营管理的酒店管理公司就已成为开发队伍的重要成员。(4)工业物业投资工业物业是指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空间的物业,包括工业厂房、高新技术产业用房、仓储用房、研究与发展用房(又称工业写字楼)等。工业物业投资常投资于开发供出售或出租的物业。用于出租经营的工业物业常出现在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特殊物业投资特殊物业是指场所内的经营活动需要得到政府特殊许可的物业,包括飞机场、车站、汽车加油站、高速公路、码头、桥梁、隧道等。特殊物业的市场交易很少,这类物业投资多属长期投资,投资者靠日常经营活动的收益来回收投资、赚取投资收益。4第1章我国的房地产投资还有“钱途”吗4.工业用地投资案例下面举例说明工业用地投资。老王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投资房地产了。随着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他的投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投资住房,还进入了一个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即工业用地、出租厂房。在青岛郊外不远的地方,老王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这处房地产是他当时投标买下的工业用地,共超过2000m2。老王只花很少的钱就买了60年的产权,他把楼上的房子租了出去,楼下的厂房紧靠公路边,车流量很大,所以老王就开了汽车修理厂。由于投资工业用地需要大量资金,并且有政策风险,还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源,一般投资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其实老王当时看准了青岛小企业多,而这些小企业又需要大量厂房,于是开始投资别人并不看好的工业用地。十几年过去了,老王不仅获得丰厚的租金,而且汽车修理厂生意红红火火,更重要的是,现在这块地要转为商业地产开发了,老王这一次赚大了。(三)房地产投资的特点房地产投资是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投资方式。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房地产投资存在着不同于其他投资品种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房地产投资的关键所在。房地产投资的特点如图1.2所示。土地开发成本高投资成本高房屋建筑造价高房地产投资的特点房地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好投资回报期长图1.2房地产投资的特点1.投资成本高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成本高,即投资一宗房地产少则百万元,多则千万元甚至上亿,这是由房地产本身和房地产经营过程的特性所决定的,具体原因有以下3条。5房地产投资交易一本通(政策解读版)(1)土地开发成本高投资者都知道,土地是稀缺资源,是有限的,即其供给弹性趋于零。但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使房地产的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另外,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例如土地的拍卖、招标,也会大幅度地抬高土地的市场价格,从而使房地产投资的成本加大。(2)房屋建筑造价高建设房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材料(钢筋、水泥、木材等),还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并且这类人员的人力成本较高,建设房屋的材料价格在上涨,使房屋建筑的成本越来越高。(3)房地产的建设周期长由于房地产的建设周期长,因而使占有大量资金的房地产投资需要支付巨额的银行利息,也增加了房屋建筑的成本价值。2.投资收益好任何投资会有风险,但对于房地产投资来说,由于土地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使房地产具有保值和增值的优点。正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有这种高预期收益潜力,所以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并使他们乐而忘返,从而也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3.投资回报期长房地产投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过程,还受到土地投资市场、综合开发市场、建筑施工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制约。一旦资金投入,就要经过这几个市场的一次完整流通才能获得利润。一般情况下,开发一宗房地产,从选择地块到贷款、筹资、规划设计、兴建完工,直到出售或出租需要3~8年时间。(四)房地产投资的风险由于房地产投资占有的资金量大,并且周转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投资的风险因素也购买力风险将不断增多。一旦投资失败,大量资金就不能按变现风险期收回,个人或企业就会陷入资金窘迫的境地,甚至有可能由于债息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从而房地产投资的风险经营性风险造成负债开发的后果,严重影响其生存和发展。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共有5项,如图1.3所示。社会性风险1.购买力风险自然风险如果经济出现滑坡现象,甚至出现萧条现象,而通货膨胀又在上升,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房图1.3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地产的购买能力,使建造好的房屋销售不出去,从而导致投资者经济上的损失。6···试读结束···...

    2022-09-13 一本通PDF 一本通电子版

  • 《中国的公共住房和住房援助 政策评估与战略选择》张齐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的公共住房和住房援助政策评估与战略选择》【作者】张齐武著【页数】403【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8【ISBN号】978-7-307-18205-9【价格】46.00【分类】住房政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张齐武著.中国的公共住房和住房援助政策评估与战略选择.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的公共住房和住房援助政策评估与战略选择》内容提要:本书分析了城市中为解决中下等收入者住房问题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的利弊以及囤房原因,根据住房援助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目标,探讨了“住有所居”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中国住房体系从剩余模式经多元模式向高级普惠模式过渡的构想,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和前述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的公共住房和住房援助政策评估与战略选择》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1.1.1研究背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有所得、老有所养”,这是传统文化对理想世界的朴素描绘。承接这一理想,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实现“住有所居”的社会发展目标①。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商品房的高房价对城市新增人口和弱势群体产生了明显排斥②,造成了阶段性住房困难(刘志峰,2012)。如何让聚集在城市的居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这是我国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2011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1.6平方米③,城市居民的总体住房状况已得到了很大改善,伴随着我国住房私有率和自有率的提升,是否拥有住房产权已成为改革时期阶层差异和阶层分化的重要指标(边燕杰,刘勇利,2005)。然而在取得这一成就的同时,富裕居民热衷于囤房,青年群体宁可沦为房奴也要超前购房,这种现象折射出住房问题的复杂性。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经适房①实现“住有所居”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的社会目标之一。②参见《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第74页。③数据来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全国城镇住房发展规划(2011一2015年)》。1第1章绪论“信誉危机”、公租房试点遇冷、房地产调控变“空调”等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反思(茅于轼,巴曙松,陈杰等,2010)。为此中国政府拟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量,试图缓解房价涨幅过快,中低收入者买房难、租房难、住房条件改善缓慢等社会问题。但在城市层面,不断增长的住房保障土地与资金需求难以落实,保障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全国人大常委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题调研小组2009)。在立法层面,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经济适用房的存废、保障方式选择成为疑难问题(郑尚元,2010)。本研究对我国当前的住房政策背景有四个基本判断:一是经过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公房基本已出售给私人,城乡居民的住房拥(私)有率达到世界较高水平。大部分城市的存量住房总量(表现为人均住房面积和套数)已经基本满足常住人口的小康需求,但占有结构①和质量有待改善。突出的矛盾是中高收入居民热衷于购房、囤房与中低收人者买不起舒适住房的现象并存。二是大城市适合青年人和低收入者的低端住房逐渐减少,可供租赁的合适房源也相对不足。但如何供应这一类住房,以及如何帮助人们获得这类住房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管理模式。三是双轨制市场中同房不同权、同房不同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不灵,这也是住房政策遭到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经适房政策的初衷和政策执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公租房的呼声虽高但实施中存在诸多困惑。从上述判断出发,我国当前的住房政策需要反思、面临改革甚至重构,这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证。中低收入者与高收人者共享一个城市,要达到“住有所居”的目标,首要是合理解决占总人口约70%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个真问题②。与极低收入者依靠兜底的廉租房制度不①占有结构指住房公有私有的保有比例、家庭自有住房的比例。②据世联地产总裁陈劲松的回忆,2007年国务院24号文件出台后,广东房协蔡穗声先生提议研究中等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真问题,参见陈劲松:《世联观察:景气循环中的市场2007一2009》,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21.1问题的提出同,中低收入群体租购住房需要多大程度的住房援助,需要得到什么方式的援助都存在争议①。在一定资源约束下一有限的公共预算支出和建设用地严格管制下,对到2020年达成“住有所居”社会总目标的路径尚不清晰。在城市层面,保障房的租售比例如何设定比较合理?在特定时间段内,已下达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一般用套数表示)中,公租房和经适房应占多大比例?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公租房转售、经适房转商品房的合理比例是多少?这些现实问题有待我们一步步进行解决。城市居住问题是极其复杂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住房政策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政策组合互相影响产生的叠加效应,也要考虑政策的历史定位和公众响应。本书试图通过公共管理学、计算经济学、政策科学、社会学的不同视角探讨城市住房援助政策,寻求阻碍中低收入阶层获得适宜住房的政策原因,评估现行经适房和公租房的政策绩效和制度设计。基于商品房、经适房、公租房的互动关系和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仿真模型模拟住房产权结构和援助工具组合对政策绩效的影响。1.1.2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如下:(1)结合国际经验,探讨住房市场互动和分配伦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解决问题的逻辑。论证住房援助政策应保持中立性和适度性。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战略规划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尽早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提供备选政策组合和决策依据(2)引入术语“住房援助”,并将住房政策按常用的援助方式进行分类和检验,使用编程语言描述家庭租售住房的行为规则,提出并构建具有应用价值的商品房和经适房、公租房市场互动的多主体微观仿真模型。使用微观仿真模型对典型援助政策进行实验,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①在笔者进行的预调查中,有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等收入群体不需要住房援助,详见附录I。3第1章绪论(3)基于文献综述和调查,提出一个衡量住房政策绩效的公允评价标准。利用这一标准评判经适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对公租房取代经适房的政策改革进行预评估,比较在相同的住房公共支出的情况下,经适房完全被公租房所取代的政策后果。(4)以公有产权为特点的政策性住房和“补砖头”为主的补贴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寻租空间和搭便车行为,本研究试图论证市场化带来的产权明晰和自由交易有助于克服这种制度缺陷,尤其是通过变暗补为明补,通过许可(配额)交易的方式可以促进权力透明运行,也满足援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1.1.3选题意义在城市住房领域出现的可支付性不足、福利错配、供给失衡、公共住房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以及衍生出来的城市无序蔓延、违法建筑、社区卫生及安全隐患、贫民集中、阶层对立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住房援助政策来妥善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各国政府与社会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住房领域存在着几组日益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增速与对房地产业风险的预防: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与开发企业依赖于规模开发与房屋快速销售的经营模式:快速城市化与对城市增长和住宅用地的规划控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高企的房价对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排斥;不断增长的住房援助支出与土地财政面临的转型;人口和资本聚集形成的高房价与低收入者融人城市的矛盾等,由此引发的住房问题亟待在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本研究将探索解决中长期保障性住房产权结构的动态优化问题,探讨住房政策中以帮助居民获得适宜住房的援助政策如何影响各个社会阶层的资产状况和生活状态,从政策取舍上找出当前我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解决之道。研究基于以人为本、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本书的实证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政策和援助项目。关于公租房和经适房的比较和评估结果对住房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论证方法上,本书采用理论与政策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1.2研究内容模糊评价与ABM(基于主体建模)方法结合,人员访谈与问卷统计互为补充的方式,对住房领域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已开发的仿真模型可应用于不同城市,使用当地数据标定后通过政策实验,可为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房产政策提供参考。1.2研究内容在中国特殊的情境下,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定量分析、市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围绕住房援助这一管理活动,对以下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技术路线,确定了研究内容和主要问题。由于住房的基本属性和衍生效应,住房市场的形成和作用效果受到很大抑制,需要和实际得到住房援助的对象比基本住房保障对象要广泛得多。本研究第二章提出了住房援助的概念,并进行了定义和术语对比。援助政策的工具多种多样,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对住房援助的实践进行了国际比较,对住房援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书第三章分析了造成画房的原因和影响效应,指出过度的购房援助会导致社会排斥等负面影响,住房政策失去中立性。研究提出了强化租房援助、抑制投资性购房的若干对策建议。本书第四章从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宜性六个方面提出了住房援助政策的评估框架。以租房和购房援助为例,该部分内容通过探讨保障性住房的产权归属、出让形式是倾向于鼓励租还是售,对现行的经适房和公租房政策政策绩效进行了比较,就如何激励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住房援助中提出了制度优化建议。本书第五章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住房援助政策的公平性与透明性。由于权力寻租和居民搭便车行为,导致经济适用房存在严重的“信誉危机”。在保持援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如何遏制住房领域的腐败和特权,如何才能低成本地识别出援助对象,如何低成本过滤那些投机者或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人,减少福利错配呢?这里可能涉及保障性住房公有产权的显化、交易和定价,涉及对保障性住房产权登记、使用、准人、流转、退出的管理制度设计。通过借鉴其他5第1章绪论相似市场的政府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援助经验,该部分内容分析了房券模式的优缺点,通过对武汉市和黄石市的案例分析,论证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难点,提供了将援助转化为住房补贴,以可交易房券进行住房补贴管理的政策建议。本书第六章建立了基于多主体的住房市场微观仿真模型。因城市住房体系属于复杂性系统,政策工具(变量)相当多,为了避免出现“头痛医头”式的管理模式导致的低效和不协调。该模型以家庭居住为行为规则,整合了商品房、公租房和经适房三个市场,引入了区位和交通成本,属于空间一体化模型。该模型系统检验了住房援助政策工具的长期效应,为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住房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住房援助需要建立管理部门或组织,增加公共支出,筹措大量资金或减少政府税费收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资源再分配,存在利益博弈,往往阻力很大,需要顶层设计和较大的改革力量来推进。本书第七章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探讨不同主体的诉求和矛盾。本研究依据住房援助政策的哲学基础和伦理观,按照我国社会结构变迁趋势,将“住有所居”分解为若干较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从住房产权结构和制度供给方面探讨了住房模式的历史变迁和改革路径。住房援助政策或项目上的管理创新是什么方向?本研究最后依据本书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住房援助政策改革的方向,对原有经适房和公租房管理制度如何改进提出了建议。1.3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供需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平理论、博弈论中的经济制度分析、社会与住房市场分层理论、住房特征属性(耐用性、异质性、公共品)、住房过滤理论、垃圾箱决策理论、单中心城市理论、地价梯度递减理论、住房一交通一体化选择模型等。在研究方法上第一章通过文献回顾和经验分析引出研究问题:第二章使用比较法和文献综述定义住房援助术语,用问卷调查和归6···试读结束···...

    2022-09-13

  • 《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贾康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作者】贾康等著【丛书名】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书系【页数】418【出版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164-1435-4【分类】房地产税-税收改革-研究-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贾康等著.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内容提要:本书全面分析房地产税的背景、走向,从中国房地产制度这个大背景下研究房地产税,并提出了“双轨统筹”的核心政策建议,从中央地方税制改革的走向上研究房地产税,从试点经验到国外比较的维度来研究房地产税,不仅学术视野宽,也充分接地气,书中包含了作者团队的大量一线调查经验数据。《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内容试读绪论建立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双轨统筹”住房制度模式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近十余年中,多数城市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与“住有所居”和“房地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房奴”、“蜗居”、“蚁族”与“房姐”、“房叔”、“房婶”并存的巨大反差和不公平感,引发并加深社会不满情绪。关于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实施了多轮调控与改革措施,但经验教训仍待全面深入总结。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加强和优化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住有所居”之需。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成效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确定房改的根本-001-ZHONGGUOZHUFANGZHIDU|中国住房制度与YUFANGDICHANSHUIGAIGE房地产税改革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进一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同时决定,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国发〔1998)23号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总体而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住房制度体系框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改革和完善住房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实现自有化和商品化。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家庭自有住房率达到80%以上;根据中国金融调查(CHFS)数据,2011年全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城市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39%。以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住房等结合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初步成型;住房多元化的投资、持续化的融资、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市场化的交换、货币化的分配和多数社会成员家庭住房消费主要由市场调节的体制基本建立。住房制度改革使住房资源配-002-绪论建立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双轨统筹”住房制度模式置优化,住房扩大再生产持续实现,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带动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拉动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住房质量和住房成套率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作为配套改革重大措施之一,住房改革减轻了国有企业负担,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缓解了财政沉重的投资建房和维修管理费用:撬动了住宅需求和住房投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二、中国住房政策与市场调控面临的困境:相关因素与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房价总体水平持续快速攀升,房价收入比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不少城市“收入夹心层”人员难以从市场上获得“承担得起”的住房。而一轮比一轮“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却被社会指责为“空调”,不仅让很多民众继续“望房兴叹”,也有损政府的公信力。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特别是带有结构性特征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问题随之加剧,房地产市场秩序紊乱,社会成员的不动产配置状况两极分化,威胁社会公正,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住房价格与住房不动产配置的,不仅有房地产市场供需变动的即期因素,更有影响供需力量的长期、潜在、综合因素,包括城镇化、社会分配差距拉大、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土地供应机制和不动产溢价的调节机制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困境集中且典型地映射了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中的深层次、综合性、全局性的矛盾和问题。(一)城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过去30多年,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2年的52.57%,2015年进一步提高到为56.10%,已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可知,当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率-003-ZHONGGUOZHUFANGZHIDU|中国住房制度与YUFANGDICHANSHUIGAIGE房地产税改革30%~70%的快速发展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据公安部统计,2010-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到835万人,再加上并不落户但却在城镇常住和工作的流动人口,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十分庞大。未来20-30年,估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仍将保持年均1%左右的增长速度,相当于每年平均约有1400万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35平方米左右,假定新移民人均住房面积需求较低一平均为30平方米,则为满足这些新移民居住的住宅面积将年均达到4.2亿平方米。以住房套均面积70平方米估算,则每年城镇住房新增需求要达到600万套,这还不包括原有城镇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型城镇化对住房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住有所居”对住房保障目标与重点产生深远影响。“住有所居”首先强调的是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利,而不是住房产权。其次,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对住房保障客体及保障房布局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住房方面,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主要体现在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与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在社会层面的混合居住等。再次,提高城镇化质量对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同步要求。城市的本质内涵是使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宜居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而为低收入群体创造一个宜居的住房环境,特别是对保障性住房相关的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政府完善住房保障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些都可归于公共财政必须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上海易居研究院刘卫卫、朱光等研究人员利用经济学弹性系数原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城镇化率变化与住房指标变化间可量化的相关关系。譬如,全国城镇化率提升1%,相应住房投资增长7%,住房销售面积增长5.7%,住房竣工面积增长2.7%,人均住房面积增长1.4%等。①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住房“供不应求”带有长期趋势特征,十分需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趋于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房租水平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①易尚斌:《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房地产时报》2013年05月03日。-004-绪论建立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双轨统筹”住房制度模式(二)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总规模上升、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人口是房地产需求的基础性因素,一个国家的住宅需求量主要是根据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家庭分裂速度决定的。人口总量、家庭结构、地域集聚特征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长期因素。经济学中“刚性需求”是指社会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需求,住宅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势必会对其提出的需求,就属于“刚性需求”。在这种“刚性需求”作用下,住宅需求量始终伴随人口数量和结构性变化而在总体上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总人口的上升区间但未来会达峰值而转为稳定状态,截至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较2000年底净增人口达到近7390万。伴随人口增长,我国房屋竣工面积也从2000年底的80715万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底的245402万平方米,9年时间增加了两倍以上。房屋建筑面积显著增长的趋势与人口对住房提出的“刚性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国步入“中等收入”社会而必然产生的大基数人口对住房提出“改善性需求”有关,因此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极大地刺激新增基本需求、改善性需求合成的住房总需求的上升。同时,中国的家庭人口平均数已从1990年的3.96人/户下降到了2008年的2.96人/户,并在不断的下降中,这种家庭向“小型化”的裂变,自然也会对住房需求的上升带来可观的影响。当然也应看到,我国人口抚养比自1950年到1964年保持上升趋势,从61.0%上升到79.4%。从1964年开始,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使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时代,这种趋势持续到2013年左右。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将从“人口红利期”转为“人口负债期”(图绪-1),与此相关全社会老龄化及储蓄率的降低,会带来未来对房地产价格的降低影响。1991-2009年近20年间,中国的购房年龄人口总数从3.45亿增长到4.65亿,增幅为34.8%,而全国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则从每平方米756元增长到4474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增幅为392%。但从2015年之后,适龄购房人口数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2.22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56.1%。30年以后,按照平均寿命预期值-005-ZHONGGUOZHUFANGZHIDU中国住房制度与YUFANGDICHANSHUIGAIGE房地产税改革计算,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将一共约有4亿以上的人口死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2亿多人口,届时也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前30年,在城里购买商品房居住或投资的主要是这两代人群体,而30年后,城市将可能空出一亿套以上的商品住房。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期适龄购房人口总数的持续减少①,以及老龄化社会特征继续显现,又将会对商品住宅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城市将不但很难再有新增的住房需求,原有住房需求可能还会表现为下降。虽然会有一些更新、改善房产的需求,但总体上届时房地产业需求下降不可避免,除少数人口聚集效应仍十分显著的大城市外,一般城市的住房将会出现普遍过剩。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会在未来几十年内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下降带来的影响,但作用毕竟有限。12010080人口红利期人口负债期60020一人口总抚养比0CRCh.CM.COC°8图绪-1“人口红利期”向“人口负债期”的转换(三)社会收入分配和不动产配置(占有)的失衡与秩序紊乱,加剧住房矛盾,并形成恶性循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此社会上有①根据许子枋(2013)的测算,我国购房适龄人口(25-49岁)总量将于2015年开始下降,2017年全国首次购房适龄人口(25-35岁)将在达到2.5亿人的高峰之后进入长时间的下降通道。见许子枋:《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26,266,267,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006-···试读结束···...

    2022-09-13

  • 《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李勇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作者】李勇军著【页数】406【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310-05919-5【分类】政策科学-研究-中国【参考文献】李勇军著.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12.图书目录: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内容提要:本书紧紧围绕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进行研究,对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书将政策执行过程与党政组织、党群组织过程、资金运作过程、政策类型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研究视角新颖,并从多角度对我国政策过程进行了阐释;运用了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网络、政策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分析范式与理论,并通过模式建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政策执行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数据,论证过程充分,资料翔实,研究成果对于客观地认识我国政策执行过程的优劣,完善我国政策执行过程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答记者问中说道,“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面对懒政怠政、审批繁重、为官不为等政策落实不力问题,李克强总理多次严肃批评。在2014年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表示,“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①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中央各部门,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地方政府,它们对中央的决策也是存在“阳奉阴违”的现象。政令不通、执行过程中的权力失控、选择性执行等问题是阻碍中国政策进程的顽疾。以下就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1)鉴于小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关停无证小煤窑。2005年,国务院更是出台有关加强煤矿安全的“限令”,然而“大限”到时,很多地方却迟迟限不住,持观望甚至消极抵抗的态度。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方的无证小煤窑在生产。2012年,有记者揭露,福建龙岩仍有上千家无证小煤窑在继续生产,煤老板只要每年向镇政府上交2万元“保护费”就可以逃过每次检查。②(2)中央三令五申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并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按照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成为土地违法行为的支持力量和违法①李克强这6次发怒到底因为啥?[N.新京报,2016-03-18.②王雄.小煤窑泛滥追踪:龙岩关闭逾百座小煤窑[N门.法治周末,2012-05-16,·2·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主体。例如,一些地方为了规避这一法律规定,频繁进行土地规划的调整或修改,还有些地方实行先占后补、以罚代法等。类似的,国土资源部自2006年以来也三令五申,明令禁止高尔夫球场建设用地。然而结果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近600家高尔夫球场中,经正规审批通过的仅有10家左右。(3)2002年,教育部明文规定,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2007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教育公平。但是,时至今日,每年仍有大量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未按时到校报到而是选择复读。一些学校更是借分校名义招收复读生。(4)2003年,审计署曝光了多部委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次曝光被称为“审计风暴”。2007年,审计署曝光了49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但是,中央各部门违规使用预算资金的情况难以得到有效遏制。(5)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开始实施。但是,时至今日,超薄塑料袋在市场上仍随处可见,大型超市中许多购物者仍然在花钱使用塑料袋。在餐饮业尤其是饭店外卖和一些小吃摊,免费塑料袋被广泛使用,而集贸市场更成为滥用塑料袋的“重灾区”。更重要的是,政府的禁令不但得不到支持,而且还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例如,控油价,油价涨:控药价,药价涨:控学费,学费涨;禁止官僚腐败,可个人腐败变成集体腐败,小腐败变成大腐败。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立法严重滞后,制度普遍缺失。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这就是说,中国基本上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在法律执行环节仍存在许多问题:①在司法审判环节,存在地方保护、领导干预、人情干扰、腐败等问题:②在执行环节,存在执行程序难启动执行人员难伺候、执行期限旷日持久、被执法人难找、被执行人难缠、被执行人财产难找等问题。在司法救济成本高且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倾向于通过上访、闹事等途径,引起高层权威关注,进而通过权力途径解决问题。政策执行难不仅表现在法律型政策层面,还表现在非法律型政策层面。许多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成为一纸空文。有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多方利益主体架空或虚化,有的政策执行的实际上不是政策本身,而第一章导论·3·是多方认同的潜规则。一些政策执行不仅得不到目标群体的支持,甚至得不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从政策发展过程看,作为转型期的国家,中国政策发展已经经历了粗放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已经高效且粗放式地制定了大量的政策规范。但是,纸面的政策规范若想在实际的执行互动过程中真正成为被人们所认同与遵循的制度,还需要经历精细化发展阶段。由于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包括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货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用人员和创设组织单位的自上而下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受影响者与执行者之间就目标与手段进行互动、博弈的自下而上的活动过程,所以实际上其是一个复杂的、重新定义的组织过程。①从中国政策过程演进的历史来看,中国当代政策过程始于由党的组织化再造为基础的革命过程,并在由党主导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不断完善。因此,对于政策执行的研究,需要从组织体制与过程着手。这也是本书对政策执行问题进行探讨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对于当代中国所存在的因执行不力导致的政令不通、法纪松散以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百姓利益受损等问题,中国最高领导层也一直高度关注。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毛泽东特别强调,“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邓小平在1988年曾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⑤“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如果下面不很好执行,那有什么用呢?”@江泽民1GCEdwardIII,ISharkaky.PolicyPredicamet.SaFracico.W.H.FreemaadComay,1978:32.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0.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2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0.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7.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M0.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4·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也曾指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出来以后,必须抓好落实。”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要“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以“关键在于落实”为题论述了抓落实问题。习近平强调,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百折不挠的意志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落实”,在中央深改组37次会议公报中,“落实”一词共出现了224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中可以看出,“抓落实”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予以强化:一是从政策过程和深化改革的角度,强调将政策改革措施落在实处,务求实效。二是从领导职责的角度,从党性、群众路线的角度将抓决策落实置于党的干部领导工作的一个突出位置,要将廉政建设落实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强调领导干部要“抓铁有痕”,要“打铁还要自身硬”。对于如何“抓党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来抓,对于作风建设要“抓常”(经常抓、见常态)、“抓细”(抓细节,必须环环抓)和“抓长”(持久抓、见长效),要抓“关键少数”。对于如何抓落实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32字方法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③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思想:①在议行合一体制下,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对于西方政治体制来说,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其决策过程具有效率,不存在相互扯皮的情况。政策能否落实,关键在于执行。②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党政组织的组织力,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组织力。③党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组织基因是保证党政组织的组织力的关键。④民主集中制既体现在党政组织的政策组织过程中的上下互动之中,又体现在党政组织自上而下的控制力和纪律性,由此来确保政策意图自上而下的贯彻与落实。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政治觉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3.②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狠抓落实善抓落实[N门.人民日报,2011-0302③习近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准方向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抓实工作[EB/OL].新华网,201703-24.第一章导论·5·悟、原则性相当重要,但是与此同时,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和灵活性也相当重要。⑤群众路线要求党政组织,尤其是干部能够关注政策过程自下而上这一面,关注群体利益及政策回路。从这些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中国一直强调从党政组织力的角度不断完善政策执行力,从党政关系的角度不断完善政策执行过程。因此,这也要求我们从组织体制与过程的角度对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节西方政策执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人们一直秉持如下观念:政治命令是明确的,并且行政管理者也会按照他们“政治老板”所指示的去做。①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关于政策执行研究的著作开始让人们意识到,将位于“政策形成”和“政策结果”之间的行政管理过程当作一个与“政策结果”不相干的“黑匣子”可能是有问题的。②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研究途径费里·普雷斯曼和怀尔德夫斯基(PremaWildavky)是自上而下论的奠基人。他们在《执行:华盛顿的宏大期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或为什么联邦政府计划被执行了一点是令人惊奇的》一书中,分析了执行的成功依赖于参与该项目的地方的不同组织与部门之间的连接互动的程度。在他们看来,如果行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执行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那么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要求每个节点必须达到近乎完美,否则一些微小的偏差将会累积而成为一个大失误。范·米德与霍恩(VaMeterHom)提出了一个由六种变量组成的,与政策执行的结果存在着动态联系的模型,如图1.1所示。六个变量包括:①政策标准与目标。②可获得的资源与激励手段。③组织间沟通与执行活动。④执行机构的特征。⑤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⑥执行人员的处置或回应,其中包含三个要素,即对政策的认知(领悟和理解)、对政策回应方向(接受、中立、拒绝)和回应的强度。他们明确地把执①[英]迈克·希尔,[荷]彼特·休普.执行公共政策M.黄健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9②[英]迈克·希尔,[荷]彼特·休普.执行公共政策[M.黄健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8.·6·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组织体制与过程研究行视为起点,将最初的政策制定视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经由一系列阶段,最终达到政策执行的结果而非返回政策本身。范·米德与霍恩认为,纵向地进行执行研究极为重要,在一个时间点上所识别的各种关系不能被理所当然地延伸到其他时段。①组织间关系的性质政策标准与目标执行机构的特征执行人员的执行政策处置或回应结果资源与激励手段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图1.1政策执行过程的系统模型资料来源:VaMeterD,VaHor.ThePolicyImlemetatioProce::ACocetualFrameworkAdmiitratioadSociety,1975:6(4):464.尤金·巴达奇(BardachE.)在《执行博弈》一书中提出,执行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包括“博弈”的过程。萨巴蒂尔(Saatier)将对执行过程构成影响的因素分为三类:①影响政策问题可处理性的因素。②非法定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③法令对于规制执行实施的能力。他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重视方案设计,以正确的方法构建“博弈”,从而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二是“控制博弈”。@霍格伍德和冈恩(HogwoodGu)认为可以通过“完美执行”来实现政策意图。政策制定者需要:①实施政策目标应当获得的足够的时间与资源:②执行的政策基于正确的因果关系原则。③单一的不需要依赖其他机构就能取得成功的执行机构。如果其他机构的介入是必需的,执行机构对后者的依赖在量和重要性上只能是最小限度:④对需要的政策目标有全面的理解与一致同意,而且这种共识在整个执行过程都能持续。⑤对于执行者的任务在全面细节和恰当的排序方面予以详细说明。⑥遵从权力机构DVaMeterD,VaHor.ThePolicyImlemetatioProce:ACocetualFramework.AdmiitratioadSociety,1975:6(4):460-4652BardachE.TheImlemetatioGame:WhatHaeafteraBillBecomeaLaw.Gamridge,Ma:MITPre,1977:66-80···试读结束···...

    2022-08-18 EPUB论文 epub 期刊

  • 《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孙科技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作者】孙科技著【丛书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资助项目【页数】203【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ISBN号】978-7-208-16469-7【价格】50.00【分类】教育政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孙科技著.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然而我国政府机关的治理效能有待提高。本书稿的研究主题是政府机关的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研究对象为我国政府机关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具体而言,本书稿的研究对象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政府部门间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以及政府与社会间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本书稿在分析政府机关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过程中,主要关注它们在解决跨域教育问题(以异地高考为例)时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从而充分地了解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内容试读第一章导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1.教育政策执行越发受到重视教育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取得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和设置规则,而这些目标、计划和规则就属于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其中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达10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42.7%,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①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与中央政府能够适时地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密不可分。教育政策执行活动在一项教育政策方案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早在政策科学创立之初,就有学者注意到了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性,强调政策过程包括诸多步骤和环节,而政策执行阶段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③1973年,历史上第一本专门①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07-10)。Htt://www.moe.edu.c/jy_jzl/jzl_fztjg/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②王智超:《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摘要。③金太军、钱再见、张方华:《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1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研究政策执行环节的经典著作一《执行:华盛顿的伟大愿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Imlemetatio:HowGreatExectatioiWahigtoAreDahediOaklad)问世,自此以后,大量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开始重视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一项教育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一种因素自身又关系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因子。例如,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受到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政策工具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①。其中,主体因素主要涉及执行主体(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执行组织结构和规模、执行者能力和意愿等;客体因素则包括政策问题的难易、目标群体的规模、目标群体的知识水平以及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等;政策工具因素主要涉及工具的分类及其使用策略等;而政策环境因素则涉及教育政策执行的外部条件,具体包括政治环境是否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能否满足执行所需的各种物质需求以及文化环境是否可以提供充分的自由裁量权等。总而言之,教育政策执行活动是促使一项教育政策方案产生实际的教育政策效果的关键环节,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性使得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比较明显并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2.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环节的研究,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教育政策执行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有学者非常重视执行主体因素对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执行主体间关系的改善以及执行主体能力的提升等措施促进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②有学者从政策工具的视角研究了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强调通过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促进教育政策执行活动①衣华亮:《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的观点》,《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2期,第22—25页。②王阳:《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交锋与制衡》,《清华大学研究》2010年第12期;唐克、刘家刚:《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9期,等。2第一章导论的发展;①①有学者重点分析了执行模式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作用,并通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重构,推动了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②此外,政府机关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创新教育政策执行方式以及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等措施,也促进了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水平的提升。由此,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视,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3.教育政策失真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项教育政策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容易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即教育政策失真,③也称教育政策执行失真。教育政策失真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教育政策的象征性执行、教育政策的选择性执行、教育政策的附加性执行、教育政策的替换性执行以及教育政策的抵抗性执行等。④教育政策失真问题容易阻碍一项教育政策由理想向现实的顺利过渡,最终造成教育政策执行活动受阻甚至教育政策目标落空。因此,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现存的各种失真问题,要求我们不能止于既有的研究成果,而是要继续探讨教育政策失真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4.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失真问题,我们是否必须对上述所有影响因素逐一进行系统地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⑤。因此,我们需要找出影响教育政策①衣华亮、姚露露、徐西光:《转型期教育政策执行偏离探析:政策工具的视角》,《江苏高教》2015年第3期;周娅、张振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的演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等。②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李孔珍:《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执行:整体推进模式》,《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1期,等。③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④衣华亮:《教育政策失真:概念、特点与主要表现》,《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1期,第27—30页。⑤毛泽东:《矛盾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页。3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执行活动的主导因素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深入分析,唯此方能帮助我们构建科学有效的策略以解决教育政策失真问题,从而确保国家教育政策方案的有效落实。戴维·伊斯顿(DavidEato)认为,公共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权威性价值分配活动,即一项公共政策可以凭借国家权威规定一部分人享有某些权利的同时而另外一些人则不能享有这些权利。①然而,公共政策的这种权威性价值分配活动仅仅是一种象征性规定,这种象征性规定主要是由各级政府机关予以具体落实的。由此可知,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机关不仅是教育政策执行主体间关系的重要协调者,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政府组织结构、政府运行机制、政府文化特征、政府内部信息技术使用状况以及行政人员素质等因素都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政府机关的教育政策执行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地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在政府机关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政府机关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科学化水平,从而促进中央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由于受到人类认知水平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以及自身“理性经济人”属性的限制,政府机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比较明显。所谓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是指政府机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协调与合作而出现的各自为政现象,最终阻碍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从本质属性来看,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是基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教育政策失真问题的归因分析。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有效治理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央政府一系列放权让利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在当地社会治理尤其是经济发展活动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甚至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愈加明显,由此引发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现象。从根本上讲,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是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利益博弈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交流不畅与合作受阻现象。在利益主体意识逐渐觉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3页。第一章导论醒以及政治升迁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时并不会按照中央政策要求进行相关问题的协商,而是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进行各种角逐活动,由此造成教育政策执行活动受阻甚至是教育政策目标落空。整体性治理(holiticgoverace)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行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末的英国,其理论构思最初由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希克斯(Prri6)①提出。整体性治理以公民需求为价值理念,强调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治理方式解决政府治理的碎片化问题,从而为公民提供一种“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此外,为了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整体性治理还重视组织文化变革与发挥信息技术的关键性作用,然后通过制度化的路径建立政府有效治理的长效机制。总之,整体性治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解决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从而为公民提供一种“无缝隙”的、非碎片化的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整体性治理与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整体性治理是旨在解决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的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无论是从问题的类型、问题的性质、价值理念来看,还是就技术手段而言,都可以论证整体性治理与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之间的契合性。另一方面,整体性治理用于解决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整体性治理强调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处理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重视构建信任关系与树立整体责任意识,由此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容易阻碍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无论是从契合性来看,还是就有效性而言,整体性治理都适用①希克斯(Perri6)教授原名大卫·阿什沃思(DavidAhworth),目前担任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公共管理学院主席,是英国非常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主要从事社会政策、文化和制度理论研究。他于1983年将名字由大卫·阿什沃思改为Perri6,原因是因为他对学术论文中出现的“6,P”这个概念比较有好感。希克斯教授之前一直都在德莫斯(Demo)工作,这是一个与90年代新工党联系密切的中间左翼智囊团。近期主要从事基于风险的文化理论研究,即他所谓的新杜尔克海姆制度理论(oDurkheimiaititutioaltheory)(资料来源:维基百科htt://e.wikiedia..orgwiki/Perri6)。5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于解决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因此,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亟须进行整体性治理,从而确保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书拓展了教育政策失真这部分的理论内容。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属于教育政策失真的一种类型,是指政府机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协调与合作而出现的各自为政现象,最终阻碍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学界关于教育政策失真的研究多聚焦于教育政策的象征性执行、教育政策的选择性执行、教育政策的附加性执行、教育政策的替换性执行以及教育政策的抵制性执行等①,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本书对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其有效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索,从而拓展了关于教育政策失真的理论内容。2.实践意义本书探索了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有效治理策略和制度化路径,从而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央政府一系列放权让利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在当地社会治理尤其是经济发展活动中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机关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日趋明显,由此引发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本书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现状,在问题审视与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的基础之上,探索了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有效治理措施,旨在通过外部监督与内在提升的方式实现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①衣华亮:《教育政策失真:概念、特点与主要表现》,《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1期,第27一30页。6···试读结束···...

    2022-08-18 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我们有深度思考的时间

  • 《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周险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作者】周险峰著【丛书名】新农村教育研究丛书【页数】216【出版社】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680-6639-6【分类】农村-师资培养-教育政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周险峰著.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本书系新农村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对对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对每个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系统概括;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新时期几个主要的农村教师政策如“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轮岗”等政策的执行绩效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另外,本书还对美国农村教师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就其启示进行分析。最后,本书还对我国城乡教育均衡问题、教师政策的吸引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探讨我国未来农村教师政策价值的发展取向。《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政策演变与发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曲折前进的局面,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启动农村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等伟大决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农村教育也成就斐然。四十多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等均与农村教师政策的调整紧密相连。本研究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节点,将四十年来的农村教师政策分为拨乱反正期(1978一1984年)、体制改革期(1985一1992年)、体制转型期(1993一2000年)、城乡均衡发展期(2001年至今)。另外,本研究参考石长林教授的研究,将农村教师政策体系分为农村教师要求政策、农村教师待遇政策、农村教师管理政策。相关概念界定如下。农村教师要求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教师队伍及其个体在职业要求、培养培训等方面做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包括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培养要求、教师培训要求。①农村教师要求政策除了作为①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一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7-19.2、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教师需要具备的一般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农村教师待遇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激励教师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付出的劳动与做出的贡献,对教师的地位、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工资及其他福利等方面做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①农村教师管理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管理的规律,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②对农村教师政策而言,还包括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第一节拨乱反正期的农村教师政策内容(1978一1984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启动农村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等伟大决定。自此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到1984年是教育改革的准备时期,主要任务就是拨乱反正,恢复教育秩序。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也是农村教育秩序恢复和农村教师政策的调整期。这一阶段的农村教师政策既有宏观层面关于教师的一般性政策,也有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政策。一、农村教师要求政策1.农村教师职业要求1979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规定:班主任应挑选工作好、思想好、作风好,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管理学生经验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③1980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教师都应当经过师范学校或其他学校的严格训练,并且具备以下条件: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①1983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质量标准的原则规定:(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①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一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9。②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一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0.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工作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380.④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文件选编1980一1987[M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政策演变与发展3务,关心爱护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思想言行堪为学生的表率。(2)高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或其他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初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或其他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历或同等学力。(3)懂得教育规律并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4)能够努力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5)身体健康,能够坚持教育教学工作。①1984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应明确树立普通话是教师职业语言的思想,把掌握普通话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②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条要求。2.农村教师培养要求197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提出“统筹规划,建立师范教育网”和“加强领导,认真办好师范教育”。③1980年6月13日至18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工作母机”,是造就培养人才的基地,会议重申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师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级中等学校师资;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和幼儿园师资。为保证师资队伍质量。上述基本规定,未经批准,不能轻易变动。①1980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是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基地,是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领导,挖掘潜力,更积极地担负一部分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任务,主要采取举办函授、夜校、讲习班、短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论参加何种形式的学习,凡经过授权机构考核,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学历,在使用和晋级上同等对待。⑤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分类汇编行政法卷(第6卷)[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3831.②黑龙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手册[M门.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106.③李友芝,李春年,柳传欣,葛嘉训.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35.④宋嗣廉,韩力学.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中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3。⑤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文件选编1980一198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1982年,教育部《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为了贯彻小学教师地方化的原则和逐步解决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缺少小学师资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在分配中师招生指标时,应适当增加缺乏小学师资的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招生名额。对这些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可适当放宽。①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有关高等学校要为农村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为农村各类学校培训师资。要尽快把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好。当前,可选调一部分科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也可将部分教师经过培训,改任或兼任专业课教师;还可由学校教师与农村的能工巧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关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应分工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辅导工作。还要从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分配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农村各类中等学校任教。根据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的需要,制定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划,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步加以改革。@3.农村教师培训要求197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六点意见:深入揭批“四人帮”,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明确培训目标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师资培训机构;动员各方面力量,组织好培训师资的队伍;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制定规划,加强领导。其中,第五条意见明确提出:举办函授教育。对于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函授自学应当同面授辅导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198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制定和调整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和各级教学研究室(部)的作用;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搞好进修教材建设;建立和健全在职教师进修的考核制度;大力改善教师进修院校的办学条件;结合培训工作,做好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调整工作;加强师训工作的领导。①并明确提出:制定和调整规划,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弄清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远的文化、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搞好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层层有培训规划,人人有进修计划,不重复不遗漏。⑤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文件选编1980一1987[M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77.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J门.人民教育,1983(6).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共三册)[M门.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88-1589.④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理论研究室.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78一1981)[M].杭州: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理论研究室,1981:81-85.⑤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理论研究室.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78一1981)[M].杭州: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理论研究室,1981:82,。.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政策演变与发展1982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试行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本科教学计划的通知》,并印发《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十二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七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2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试行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的通知》,并印发《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实行草案)》。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进修院校的建设。①1984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今后在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要把普通话语音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要求、有人教、有教材、有考查.@二、农村教师待遇政策1.农村教师地位1977年5月,邓小平在题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③1977年8月,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④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等场合重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热爱社会主义,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大的功劳。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⑤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造成尊师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师,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荣任务,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J门.人民教育,1983(6).②黑龙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手册[M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105-106.③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一1992[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④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一1992[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⑤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9.⑥金国华.教育行政法规汇编与点评[M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208.、农村教师政策执行绩效问题研究.。知》指出: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农村学校的关键,必须及早抓好这项基本建设,教育投资要着重保证这方面的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注意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①2.农村教师工资1978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学校的民办教师和计划内长期顶编代课教师可与公办教师一样实行一次性年终奖金。②1979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规定了班主任津贴标准。原则上每个班(学生40人至50人)设班主任一人。根据现有学校布点、校舍条件不同,每个班学生人数有多有少,班主任工作量有大有小,班主任津贴应有所区别。津贴标准一般定为:中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5元,36人至50人发6元,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36人至50人发5元,51人以上发6元。每班人数在20人以下的,可酌情减发。③1980年9月,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指出:为了鼓励品学兼优的高、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鼓励广大教师从事人民教育事业,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民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他们的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现在,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居于全国各行业之末,中学教师是倒数第二,这是极不合理的。必须切实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在工资制度正式改革前,应当给予一些临时补贴。与此同时,中小学要开始实行教龄津贴制度,以鼓励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具体方案,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总局会同教育部迅速提出;国家给予民办教师的补助费应该有所增加,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国家给予民办教师的补助费应全部直接发给本人,同时,社队应按全劳力给他们记工分,切实执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社队不要向民办教师派农活,也不应给他们分包产田。⑤1981年9月,教育部《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办法》提出:核算分配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J门.人民教育,1983(6).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一1981年[M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07.③赵德之.教育依法理财指南:教育财政法律法规制度汇编[M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35.④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文件选编1980一198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⑤金国华.,教育行政法规汇编与点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208.···试读结束···...

    2022-08-18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周磊|(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作者】周磊【页数】174【出版社】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07【ISBN号】978-7-5638-2935-4【价格】40.00【分类】留学教育-教育政策-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周磊.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07.图书封面:政策执行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来华留学政策执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下我国来华留学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路径。本书主要基于公共政策学和教育政策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前来华留学政策所内隐的价值和政策文本存在的缺陷,深入调查来华留学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研究对来华留学政策实施能够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研究与建构来华留学政策执行模型,在借鉴美国、英国等留学目的地大国留学政策执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来华留学政策的建议。《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内容试读导论<<>>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易区。进人21世纪之后,中国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高,“有所作为”成为我国在这段时期确立的外交战略的发展方向,在其引导下,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政策布局,预期我国在2020年能够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0年,国家教育部门便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了这一发展目的,随后习近平主席制定“统筹谋划来华留学”的指导思想;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要通过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政策紧密服务于我国外交战略,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的效果好坏也关系到我国外交战略是否能顺利实施。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成效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是“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①,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价等环节。“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②。政策执行得好,教育政策方案中所规定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地完成;政策执行得不好,则可能会使教育政策试图解决的问题更加恶化,或者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来华留学政策的有效执行,方能确保我国外交战略的顺利实施。1.1.2解决来华留学生教育突出问题的紧迫性来华留学教育的问题突出体现为一个“差距”和两个“失衡”。差距体现在不同地区间和不同高校间留学生教育水平发展差距较大。失衡包括结构失衡和质量失衡。结构失衡主要指来华留学生学历构成不平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体数量比例过低:质量失衡主要体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学生,留学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然而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滑。当前各高校在招收、管理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日益凸显。如何化解目前两个失衡的局面,如何解决当前来华留学政策执行力不高、政策决策滞后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对来华留学政策执行加以关注。DLASSWELL,KAPLAN.PoweradocietyM].NewHave:YaleUiverityPre,1970.②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导论笔者多年从事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以及与其他高校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中,发现当前各高校在留学生招生、管理和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普遍认同,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对来华留学生难以实现“趋同管理”。对本国学生所使用的管理方式与对来华留学生所进行教育的管理方式之间的相同程度较高,这被称为“趋同管理”。在国际上,该类管理方式常常被用于学历留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其能够为该项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难以实现对来华学历留学生的趋同管理。①语言障碍使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很难跟上进度。高校专业当中的专有名词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并不会出现在HSK的考题当中,由此,即使较高的HSK分数不能保证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不会碰到阻碍。很多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甚至降低招生门槛,对于HSK级别水平的要求放低。②来华留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这特别表现在数理化基础上。部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弱,这导致他们将会在教学实验过程中遇到内容难以理解、知识难以掌握等问题。③文化差异使得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式的管理难以认同和理解,也造成趋同管理难以实现。第二,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低且生源结构单一。国家、学校的重重把关为授予奖学金资助的学生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但是,相对于本国学生、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当中的留学生来说,所属亚非地区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较多,而所属欧美地区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较少,从整体来看,来华留学生并不具备多元化的生源结构,而且平均质量偏低。长期以来注重扩大招生规模」过于看重招生数量,却忽视了招生的质量。“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不仅使得招生准线偏低,而且难以留住优秀留学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奖学金是以固定分配名额的形式发放至各个高校,而有些生源较差的学校为了保住来年的配置名额而强制性完成招生指标,其方式就是设置较为宽松的招生标准,甚至是滥竽充数,这使得来华留学生整体的质量被拉低。”①第三,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不高。我国对国外留学生进行的教学培育工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该类学生在来华之前对我国教育产生的期望,他们觉得①刘水云.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8),<<>>来华留学政策执行研究在知识内容、教授方式等方面没有得到最优的教育服务,这是由于在课程安排、培养计划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所导致的。还有一点,双语教师资源的缺乏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高校对留学生的招生和管理的自主权,由此,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培养的工作中,各大高校具有自主设定招录、教学、管理等计划方案的权力,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学历生规模不大,没有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或存在现有规章制度陈旧的问题。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各大高校所设定的规定在严格性、完善性等方面存在一定或巨大的差异,由此使得外国留学生的整体培养工作难以有所发展。第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不足,这既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影响了高校招生的积极性。“与美国相比,留学中国的外国学生的自助来源比例高于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的他助来源比例高于留学中国的外国学生。因此,中国对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资助不仅来源单一,而且自费来源的比例过大,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①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稀缺资源,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争夺人才。在这种留学教育发展的宏观场域下,一国留学教育的质量对于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尽快且科学合理地消除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以此促进该项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代表着我国来华留学教育整体发展的现况和凸显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几方面突出的问题,本书将聚焦于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调研中国来华留学政策的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现状。1.1.3现有来华留学政策纲领亟待完善来华留学教育的理念相较于国外成功经验相对落后。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策略制定等方面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客观上①柳学智,中国留学制度比较[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试读结束···...

    2022-08-18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

    发改规则〔2022〕1117号各省生产、工业产权、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城乡建设厅(委、局公安厅)、城乡建设厅(委、局、公安厅)、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农村运输(局、委)、商务厅(局)审计厅(局)、广播电视局、能源局、规划指导指导工作牵头部门平台整合头部门,全国各省、各省资源局、直辖市监察局、各派出公共事务、直辖市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公共事务部门、民航局、各地区铁路监管局、民航地区管理局、各省管局资源交易平台、中国招标公共服务平台:招标制度市场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组成市场部分,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成本扩张使用范围,规范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各方面宣传及各行各业、匹配地区的活动,全权执行《推广推广》定价,实施不断,在维护维护利益、公共利益和公开发布活动的当事人还有效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市场上广泛存在利益方面的问题,延伸人的主体责任的自由完全位,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和隐性壁垒还没有发挥作用。其他方式,规避高标标、引导引导代理评判、领导干部牵手、牵制等一系列行为仍易发,招标不公正、不公正、不区分某些专业服务水平,部分项目中标结果不符合实际需要或实施效果不佳,会否否决委招标方案选择优胜功能的发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历次全精神,按照第十九届全纪纪次会议、国务院第五次廉政部署部署,现就严格执行政务会议规范、进一步规范工作实施情况,提出以下意见。一强化、推广人主体责任2、开口说话行为;和不诚信履约行为>(十)严格规范和履约行为。行业人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坚持诚信参与和实施标准,并监督维护公平有序。不得靠广告许可;租用资格、以制造资质等许可证、不得提供让与或其他方式、奖项、负责人等材料,或弄弄虚作假销售;不得与推广人挂牌、招标代理机构或其他在线人串通销售;人员不得与评标委员会成员私下接触,或向招标人运行、招标代理机构、交易平台服务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行政监督部门等行谋取中标;不得恶意提议中标的理由不与招揽人员无条件要求合同,在将合同执行或推广时,人提出额外的履约要求不按照合同或合同提交合同或履约保履履约。中标项目转包、分割包。改革,切实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核准向事中事后全程监管转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监管主动性和覆盖面。坚决克服监管执法中的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招标投标违法行为,对影响恶劣的案件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并通报曝光。招标人发生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追究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不得以他人插手干预招标投标活动为由减轻或免除责任。与公安机关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对围标串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协作配合,按照规定做好招标投标领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对收到的问题线索认真核查处理。加强地方监管执法力量建设,鼓励监管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人财物更多投入到监管一线,加强监管的技术保障和资源保障。(二十)健全信用体系。加快推进招标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衔接标前标中标后各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依法公开的规定,并及时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步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公示。坚持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科学建立招标投标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和标准,推动信用信息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合理规范应用。对违法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情节严重的依法实施市场禁入措施。各地招标投标指导协调工作牵头部门和行政监督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站位,认真履职尽责,推动招标投标法规制度切实执行,大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典型经验复制推广,适时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对监管职责不履行、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单位,视情进行督办、通报、向有关方面提出问责建议。本意见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8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审计署广电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铁路局民航局2022年7月18日...

    2022-08-03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主体

  • 《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孙那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作者】孙那著【页数】250【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130-5939-8【价格】58.00【分类】电子出版物-出版业-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中国、美国【参考文献】孙那著.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内容提要:本书选取中美两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及以版权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通过分析近三年来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比两国产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维度进行分析,将两国的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以相应的时间节点为依据进行切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美国的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一批以好莱坞、迪士尼等为代表的全球内容产业发展的引领企业。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有着较强的行政管制色彩,随着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断健全,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在国家的政策引领下逐渐走向规范,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期。两国的法律制度层面,分别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两国的不同特点。《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内容试读1.引言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伯克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塞尔茨尼克和诺内特等人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法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在他们的研究方法中开始强调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评价和分析对策与法律的实施效果,使得法学的研究与政策性的研究紧密结合,法学不再仅仅是天花板上的精灵,诺内特将这种共通的学术方向谨慎地称为“伯克利观察法”(BerkerlyPerec-tive).0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法学研究更加贴近社会关切,可以更好地回应法与社会、法与道德、法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本书拟试探性地运用传统法学分析方法之外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将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分析工具与法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初步地结合,探索新的研究路径。而本书选取的产业是目前互联网行业中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较大的数字内容产业。如果说互联网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那么以内容要素为核心、以内容生产为基础的内容产业则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曾在其论著中谈及:“文化与商业或曰合谋,或曰联姻,或曰对接,这种联姻、对接的果实便是文化产业。”②文化产业与内容产业在某种程度0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刘成富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6页。。1·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上有一定的重合,都是以文化内容生产为核心、与商业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消耗能源和产生污染,可谓是“绿色产业”,但是其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却不容小觑。传统的内容产业强国美国,其文化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消费市场,其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居美国出口业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航空航天业。①我国内容产业的发展比起美国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一国的文化传统、司法制度、经济制度等都与该产业的未来发展紧密相关。本书试图从内容产业的概念辨析出发,厘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从中美两国内容产业发展的产业现状出发,梳理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又以版权法律制度为主要对比因素,分析中美两国内容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版权法律制度对内容产业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内容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1.1研究路径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描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重点在于划定本书的研究范围,区分相关的概念,尤其是版权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本书的数字内容产业给出恰当的定义。本书“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产业的不同特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范围和特征做出准确概括。本书所指的数字内容产业是指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融合出版、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创造、生产、制造、表演、传播、发行和销售,并依赖网络和版权保护的以内容作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具体包括的类别有网络游戏产业、网络文学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网络音乐产业、网络新媒体产业网络动漫产业等,本书也将主要围绕这几个产业展开分析和研究第二章中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以上述定义中的六大产业为研究客体,分析近三年来中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主要依托腾讯研究院2016一2017年数字内容产业的研究报告,对比两国产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来说,美国的行业发展情①蔡翔、王巧林:《版权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013年版,第1页。21.引言况可以概括为:视频领域广告收人依然保持上涨,用户付费订阅习惯良好:网络游戏产业增长放缓,移动化趋势明显,游戏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流媒体促进数字音乐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付费订阅成为主流:网络新闻的移动端增长迅速,超越PC端:网络动漫产业逐渐完成产业链整合,实现内容生产到渠道的融合发展。从中国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网络文学领域发展迅猛,成为世界内容产业的新现象:网络视频领域持续增长,用户付费习惯正在逐渐养成:网络动漫具有强大的变现潜力,二次元文化逐渐走人大众视野: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有待向网络游戏强国转变:网络音乐的消费场景朝多元化发展,付费用户的潜力有待挖掘: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和社交流相互融合。移动端用户增长明显。对中美两国行业发展情况的客观描述和行业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各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征有积极的意义。第三章主要研究中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版权相关的产业政策。将两国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以相应的时间节点为依据进行切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由于美国的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较早,依据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发展路径可以划分为初始孕育期、成长成熟期、持续发展期和引领发展期几个阶段。中国的产业政策发展划分为初步探索期、深化发展期和提升发展期三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时期两国的产业政策又具有相应的发展特征,运用政策量化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通过词频的比较,分析出该时期的特征。第四章聚焦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法律制度的演变,分别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两国的立法演变过程进行分期研究和分析。美国以数字产业的相关法律文献为分析样本,中国以数字内容产业相关的法律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各个时期的关键词,之后进行特征的归纳。其次,对于司法部分,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相关司法判例数量较多,本书选取各分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试图分析出典型案例的司法判例对于产业发展及立法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案例通过北大法宝等数据库选取各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有些案例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可能涉及多项权利、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无法进行严格地区分,在分类的周延性问题上可能会存在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选择上,将案件归人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并做重点问题的分析和梳理。最后,对于行政执法部分的内容,全面梳理了美国的海关、行政准司法机构、专利商标局和司法部等部门的行政执法情况,并对比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版权行政执法的内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3·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第五章以技术发展为研究主线,分别选取了以技术理性为视角引发的技术中立问题、以新技术发展引发的新型网络侵权行为、以技术冲击引发的对于平台责任美国避风港规则中通知一删除原则的讨论等。前四章是从宏观层面对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选取的是微观的层面对几个具体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是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这些微观问题时也会引用前四章的部分案例和数据进行论述分析。第六章结论部分,具体从前几章的分析中试图回答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产业发展、政策和法律制度建构的相互关系。比较中美两国的不同特点。技术理性的价值观在网络环境的语境下并非完全自洽,尤其是中美两国沿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在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并无所谓的优劣之分,我国的发展需要摆脱以往的制度选择上的路径依赖,吸收和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交流和对话,在数字内容产业层面更多地开展合作,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多样性。1.2研究目的本书以中美两国的内容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两国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产业政策和两国不同的版权法律体系以及大量的司法判例,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的制定,完善我国现有的版权法律体系。其次,通过研究可以助力我国政府深入思考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美国政府一方面是本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另一方面其并不对本国产业进行直接的监管,而是尊重市场、服务与文化企业。这些做法对于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在数字内容产业领域的文化竞争力,促进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出海。中国入世后,中国的经济与国际世界进一步接轨,同时文化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我国面临美国文化扩张主义的威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优秀文化内容的不断增多,积极输出我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典的文化传承,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中的传播和推广,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需要国家从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探讨如何在司法领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4·1.引言从而在法教义学的框架下找到合理的法律规制路径。分析和评价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比美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才能从国际视野找到不同点和相同点。以好莱坞影视产业为代表的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引领着国际娱乐产业的发展。美国的发展经验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也与美国沿袭的英美法系的法律体系密切相关。只有研究和分析清楚两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法律发展路径以及以技术为先导的产业发展关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技术变革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理解技术、产业、政策和法律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法律修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1.3研究方法1.3.1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以某事物的历史作为研究的资料。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记载,供我们了解过去、预测未来。历史研究方法是研究过去发生事实的方法,并以科学的态度收集资料,进行检验和证实,再透过系统的整理和理解,来重建过去、了解现状和预测未来。0由于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同时历史资料在收集方面也可能存在缺失等问题,因此在历史研究的时候需要作者对历史研究资料进行有根据的解释。在本书资料的收集和撰写过程中,对中美两国历史文件的梳理至关重要。这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两国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变更及末来政策走向具有指导性意义。1.3.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的特征加以比对,从而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本书之所以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是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领头羊,其对于数字内容0参见:国家教育学院网htt:/1em.aer.edu.tw/detail/1678683/,网页最后访间时间:2016年11月30日,网页最后更新时间:2012年10月。@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5·中美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产业的发展扶持的政策和法律动向对于推动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比美国数字内容产业的行业发展情况,研究其与我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为我国未来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尽可能穷尽两国在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产业发展状况、政策及法律文件和司法案例的比较,以期可以做到横向时间上的对比研究。从纵向研究方面,通过分析和研究两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献,对比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前后的延续和发展脉络,从而对两国的数字内容产业的相关情况有更全面的理解。1.3.3文献研究法整理和分析以往和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于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现有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既包括对现有我国文献的梳理,也包括查找和整理美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法律规定、相关判例、行业报告等英文文献。本书收集的资料性文件,主要是两国政府发布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一二级立法文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包括从数字内容产业开始发展一直到2017年年底的所有相关文献,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收集难度大。美国的文献收集主要是一手英文资料,中国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政府对外公开发布的立法性文件和司法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各部委发布的年鉴。中国案例的主要来源为北大法宝数据库、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等,美国的司法判例主要来源于Wetlaw和Lex-Nexi数据库。1.3.4政策量化分析研究法政策量化分析研究法是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对政策文献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一种语义分析方法。它是以选定时期内的政策性文件(本书包括法律文件)为样本,以统计学的方法,以Pytho计算机语言为数据处理语言,运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语言进行分析,发现隐藏于政策文献背后关于政策选择和政策变迁规律的方法。从选取的样本来看,是可以公开检索到的中美两国与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相关的政策性文献和立法文献,运用量化政策分析工具开展政策研究,从而弥补定性研究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好地分析不同时期两国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增强本书的数据支撑力度和可信性,也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首次尝试。·6···试读结束···...

    2022-07-28 数字内容产业园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

  •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刘海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作者】刘海峰主编【丛书名】高考改革研究丛书【页数】298【出版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622-7612-8【分类】高考-教育改革-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刘海峰主编.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改革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从历史的、比较的视野探讨古今中外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以高考形式、内容改革中涉及的利益冲突为切入点,分析围绕高考,形成的利益格局。同时,以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为视角,探讨其对当前高考形式、内容产生影响。本研究认为,高考改革必须从利益集团的冲突中寻求前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也探讨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高考形式和内容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在中国,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的重要性在于其衔接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角色,向下影响中等教育的实施,向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考几乎与每一个曾经或正在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都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对时代、社会、家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产业社会中,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拥有多少“社会资源”。除财富、权力、威望外,知识和技能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由于社会资源的绝对量有限,因而在人们之间总是不平等地被分配着。人们获取社会地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用一定标准选拔适当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由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常被称为“筛选装置”,或被叫作“社会选拔和分配机构”。而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中,考试制度是选拔和分配机构最富有战略性的部分①。因为考试是一种客观、合理而公正的能力评价手段,其彰显出的“公平竞争”、“能力优先”等价值取向确定了社会各方可以接受的分配社会资源的规则。高校人学考试制度,是学校各项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平分配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学历的类型、层次与其后职业选拔、社会地位的竞争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人学考试通常具有很强的选拔性、竞争性,自然时刻处于社①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2、160页。1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会公众的密切关注之中。当前,我国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它不仅负责为高等学校选拔生源,也承载着诸如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①等多种社会功能。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家庭对子女就业、从业及其职业发展前途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原先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某一个或几个子女的升学期望全部集中于目前的一个子女身上一考上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没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更大②。社会公众对高考关注的持续升温,进一步强化了高考的社会功能,而使其受到更高的期望与更严密的监察。这样,看似单纯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逐步突破学校的范围而深人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增添了难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是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科学、适当的内容和形式,考试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③。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简称高考)自1952年建立以来,考试内容与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考内容与形式更是进入改革的密集期,但社会各方对高考内容与形式的责备与批评却仍然不绝于耳。统一高考建制60多年来,不少人认为“繁、难、偏、旧”一直是我国中学考试内容的主要特征④。尽管改革不断,但高考仍然无法脱离“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状况⑤。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数量的考核,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成为素质教育难以顺利推行的①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5~36页。②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教育发展研究》2006第11A期,第49页。③杨学为:《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④周先进、赵风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构建》,《学科教育》2004年第8期,第23页。⑤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页。2绪论瓶颈。统考制度中实行统一考试试题、标准答案,甚至被指责为:使得中国教育死水一潭,是直接扼杀人才、泯灭民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①。而在部分中学生眼中,高考已俨然成为新八股:是对我们创造力的无情压杀,我们必须服从教材才能得到高分,面对试卷上刁钻古怪、离实际生活十万八千里的题,我们要硬着头皮做,不准问为什么,因为成绩是唯一标准②。对高考内容改革中关于命题和试题的一系列问题的责难,也连带地引发了对高考形式的批判与讨论。其中,要求废除全国统一高考形式一直是一股激进的力量。1998年,孙绍振教授以语文高考中不断出现的偏题、怪题为由,批判语文高考命题混乱,并日益以学生为敌,进而要求改革束缚着试题的高考体制,提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及早废除全国性统一的高考体制③。此举拉开了近十年来关于高考存废之争的序幕。2001年,顾海兵在《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一文中再次提出废除统一高考,指出统一高考已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背离了正当竞争的原则,背离了科学原则,亟待进行批判④。2006年《中关村》杂志上更有文陈列了高考的七宗罪名:考试至上,素质滑坡;目标缺失,理想倒置;违背规律,漠视人性;扼杀创造,散落文明;片面功利,教育错位;资源浪费,脑力衰微:信息封锁,公信力差⑤。这使得对统一高考的批判更加白热化。社会公众对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批判是否客观、合理?高考内容为何会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客观题,轻主观题”“重统一标准,轻弹性标准”?改革要如何实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质立意转变,克服命题的混乱,既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高考形式为何出现“重统一、轻多样”?统一高考形式在现阶段是否已没有存在的必要?高考形式改革要如何配合高考内容的革新才能既促进中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又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中亟待回答的,急①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②李明明:《一个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北京文学》2006年第1期,第121页。③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一孙绍振对高考说“不!”》,《艺术·生活》1998年第6期,第13页。④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中国改革》2001年第10期,第12页。⑤明子:《高考“七宗罪”》,《中关村》2006年第8期,第88~90页。3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为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一、高考高考泛指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既包括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也包含以在职在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本研究以前者,以普通高考为主要对象。自1952年统一高考建制以来,普通高校招生逐渐采用全国规模的统招生,实行统一的计划、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报考、统一的录取调配①。其中,统一招生和统一考试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般而言,考试是招生录取的手段之一,招生录取可采用包含考试成绩在内的多种标准,招生的含义大于考试。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主要以入学考试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中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将招生等同于考试,或将因招生引发的问题或弊端迁怒于考试。因此,笔者认为,在探讨和研究高考制度时,应该区分招生与考试这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中外考试发展的经验都表明,考试以其甄别、测试、评价的功能在人才选拔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大学利用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标准也越来越成为通用的做法。尽管考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不同,考试的类型、形式各异,但完全不借助任何考试而进行招生录取的现象仍然是难以想象的。鉴于此,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考试上,文中的高考制度,主要是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统一考试制度。二、高考内容考试内容是教育部门为测试受教育者的学习结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考核内容。它是实现考试测量、甄别、评价人才功能的核心环节。高考内容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指的是“考什么”的问题。由于把握与了解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杨学为认①杨学为:《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页。4绪论为,对于高考来说,考试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试科目的设置问题;二是考知识与考能力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高考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容是指高考要考什么,既包括考什么科目,也包括每一科目要考的内容:狭义的内容就是各个科目所要考查的内容①。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命题改革,本书对内容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命题立意上,即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素质。由于具体的考试内容需要借助一定科目为载体才能实现考测的目标,因此本书涉及的高考内容不可能绕开高考科目,但对高考科目的探讨与论述主要为高考内容服务。三、高考形式考试形式是为完成考测目标,以一定的考核内容为载体,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方法。相对于考试内容关注“考什么”,考试形式则侧重“怎么考”的问题,它与特定的考测目标、具体的考试内容紧密相连。考察以往的高考研究,学者们对高考形式的提法与界定五花八门,大致可归纳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高考形式。宏观的高考形式即高考的组织形式,是就整个高考制度而言的,体现整体考试制度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方式,涉及的内容有高考由谁来组织: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以什么形式组织:是采用全国统一考试、地方分别组织还是高校单独考试,是使用一次高考、二次高考还是多次高考。中观的高考形式是就高考内容在学科、科目上的选择而言的,是高考内容的组合形式以及实施形式。它包括高考的分类形式(文史类、理工类、医农类等)、高考的科目组合形式(“3十2”、“3十X”、“3十大综合”、“3十文/理科综合”、“3十大综合十1”等)以及高考考试方法(口试、笔试、实验、操作考试,开卷、闭卷考试)等方面。微观的高考形式是相对具体的、各门考试科目的内容而言的,主要指考试的题型(主观题、客观题,开放题、半开放题或封闭式题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作为一种考试形式而出现的。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书中的高考形式主要指宏观的考试形式,即高考的组织形式。笔者将高考形式定义为:为高校招生录取服务,以考试为手段,在既定考查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和方法。①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页。5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第三节相关研究回顾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是一个既老又新,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实际操作的复杂问题。直接以高考内容与形式为题的研究,学术界还不是很丰富,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落在专著和单篇论文中。有关本研究之重要文献,按类别分项评析如下:一、高考制度的宏观研究(一)主要研究著作刘海峰等的《中国考试发展史》(2002年),谢青等的《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1992年),杨学为的《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2003年)等,以大量的史实、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考试制度,包括科举考试、学校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或职业资格考试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部分章节对近代大学人学考试制度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的高考制度的介绍与评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史料。特别是杨学为的《高考文献》(上、下)(2004年),收集了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高教部、国家教委)、有关部委、总政治部的有关高考的文件、领导人讲话、简报、资料及报刊社论、文章,为研究中国高考50多年的历史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唐佐明、黄国勋的《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①(2000年)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现行高校的招生体制,除了理论探讨外,也以广西、上海、广东等地高校招生工作的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与改革构想。该文认为,当前我国招生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理论上对高校招生体制改革进行研究。要立足我国国情,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高度予以审视,以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审视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走向。由此,作者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应该着重对计划管理体制、招生考试体制、新生选拔体制、招生管理体制以及与此密①唐佐明、黄国勋:《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试读结束···...

    2022-07-28 主编 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的区别

  • 《为了彼岸的世界 殡葬职场ABC》蒋庆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作者】蒋庆祥【页数】264【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087-6151-0【价格】58.00【分类】葬礼-服务业-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蒋庆祥.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殡葬职场ABC》内容提要:人类发现死亡并安置死亡者已有数万年之久,各代各民族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殡葬礼仪、殡葬程式,它们作为一类”文化行为”代代传递。围绕”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了哪里”形成了死亡观念;”人死了怎样操作,如何安葬”形成了死亡礼仪;”人死后,在阴阳两界,还应该享用什么”形成了殡葬风俗。而这些观念、礼仪、风俗,在殡葬活动中大都表现有时效性、过程性、阶段性的一面,而唯独为死者建”墓”造”坟”文章很深,作用很大,影响很远,既包含文化观、历史观,也反映价值观、发展观。本书通过对殡葬业的梳理,从历史、文化、舆论、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对殡葬改革提出建议及意见。《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内容试读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死和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道永恒的大命题,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应照,迫使人们启发思想、智慧,对它予以关注、研究和正视,且活生生地演绎出形态万千、各具风情的社会活动、死亡文化。“坟文化”(个人观点),这一死亡文化中的特殊分子,它以“坟”这种独有实物形态出现在中国殡开史上,又以文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游弋了至少2500余年,演绎出多少是是非非、悲悲喜喜。现代人有必要读识它,更应该用时代内涵丰富它、改革它。人类发现死亡并安置死亡者已有数万年之久,各代各民族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殡葬礼仪、殡葬程式,它们作为一类文化行为代代传递。围绕“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了哪里?”形成了死亡观念;“人死了怎样操作,如何安葬?”形成了死亡礼仪;“人死后,在阴阳两界,还应该享用什么?”形成了殡葬风俗。而这些观念、礼仪、风俗,在殡葬活动中大都表现有时效性、过程性、阶段性的一面,而唯独为死者建“墓”造“坟”文章最深,作用最大,影响最远,既包含文化观、历史观,也反映价值观、发展观。一、“坟”之源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原始社会开始,尤其是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人们对死亡观念的加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共同财富1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的增长、社会的逐步分化以及人们理解认识水平的提高等,殡葬活动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坟题”的出现、演变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那“坟”在殡葬活动中又是怎样发展演进的?根据文献学和考古学资料,笔者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坟”的起源和历史至少可简单地类分为三种说法。(一)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内化于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信条和行为自律。进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发展而来。从古猿转变为人类,有300万一500万年的历史。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当初的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与动物相差无几。正如列宁所说,人和自然还融为一体的时期,人类处理死亡的同伴与动物处理死亡的同伴的方式一样,无所谓丧葬这回事。《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之,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裡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意思是说:大概上古时期曾有没有安葬父母亲人的行为。父母死了,就拾走抛弃到山沟里。一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食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吸吮、叮咬着尸体。那人的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呀,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于是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父母的行为,必然是有其道理的。从不葬其亲到埋葬,这是中国传统殡葬最原始的葬法。而古代埋葬遗体有两个规定动作。一是《说文》“吊”字段玉裁注中:“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意中可见,古代人死后,将遗体裹在茅草之中。另从“葬”字的字架构成看,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是一个“死”字,表示遗体。“一”横表示承载遗体的草席或木板之类。二是葬遗体要有掩埋的地方,那就是“坟”和“墓”,这样才能把遗体掩埋起来,完成遗体埋葬。坟墓连称,似乎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字的本意是有区2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别的。《礼记·檀弓上》引用孔子的话说,“古也,墓而不坟”。一般说来,古人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作墓,也叫茔,墓地的范围以内叫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地面上堆成丘,叫作坟,也叫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为高处。古人埋葬遗体,开始埋的不是很深,对墓坑也不讲究,也不做坟堆,墓与地面平,也不做标识。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形态的山顶洞人开始把尸体覆土掩埋在洞屋的下方。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春秋以后,旧式宗法制度的逐步解体,人口流动、迁徙愈益频繁,辨认先人墓地有困难了,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墓地起土堆(即坟)。这种更好地保护尸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便由此开始。后世学者也大体以这一时期为中国殡葬史上“坟的起源”的权威解释。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在春秋中期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程度的流行,孔子就见到过几种不同形态的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流行,由“不树不封”到“又树又封”,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的多少,已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古人从无殡葬,不葬其亲,弃之于野;到裹以白茅,葬之于墓,标之于坟。不难看出,古人的原始殡葬,更多的是发自于内心眷恋失去的亲人,追念氏族成员的情怀,不忍心亲人、族人的遗体遭受野兽昆虫的嗜食,这应该是古人内心良知的一种渐醒。(二)灵魂说原始人随着对自然物的认知,认为在各种自然物之中,都隐藏着一个威力无比的具有喜怒哀乐情感的神灵。原始人以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外物的多样性、变化性、永恒性。同样,人也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死的,死亡只是人的灵魂去过另一种生活,死者和自己仍然发生和保持着不可断割的联系,“生事毕而鬼事始”。于是,把殡葬看作是一种非常认真的“鬼神交接术”。或安抚,或讨好,或重财,或重礼,以送鬼魂平安地去另一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个世界。综观中国殡葬史,或许可以说:一切殡葬活动,都是典型的矛盾心理活动。都是以灵魂为核心,依托某种宗教或信仰,以灵魂不死、死者有知、彼岸世界为假设前提而展开的。这样,在灵魂的左右下,活着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认定死者还“活着”“有知”,我们与他们的“神灵”进行对话,并由此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支柱。建墓造坟,就是殡葬活动中较具典型的灵魂交接、灵魂作用使然。具体从殡葬活动的殡、葬、祭三个过程的心理、文化、行为表现出来。首先,人们对尸体有恐惧情绪。尽管是自己的尊长亲人,但对尸体的恐惧与厌恶使我们感到害怕,浑身不自在,尸体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于是,人们就要排斥死者之“形”,将尸体从我们的生活圈子里隔离开来。如将尸体装殓人棺,密封灵柩,深埋地下,把灵魂“驱逐出去”。同时,人们对死去尊长亲人又有依恋情结。认为我们受过他们的恩惠,亏欠了他们的人情,对于他们的离去,心中难以割舍,有内疚心理,将死者“挽留下来”,做各种仪式、法事,以示报答他们,或修好与他们的关系,或向他们道歉以平息他们的愤怒等,这就是殡的心理过程。其次,葬,就是将尸体埋葬,就是隔断、斩断生死之间的通道。给死者一座“美宅”,一方面留住死者的鬼魂,不让它魂无所依,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死者的鬼魂进入自己的生活圈内搅扰自己的生活,这是葬的心理文化。最后,就是认为人是由“形体”和“灵魂”二重构成的。活着时,是灵魂。死后,就变成鬼魂,它可能会报复我们的不恭,治丧期间我们感到害怕即源于这一认识。办好丧事,先人就上升为神灵,我们不再害怕它,反而是亲近它,祭祀并向它们求助,这也就成了祭的心理文化根据。因此,死亡,在人的传统观念中,就是“灵魂一鬼魂-神灵”的重化。为了达到这一重化,人们就把对先人的情感、神往寄托在某些实物、实体上,并赋予它们一种特殊的魔法力量,因而被视作为本家庭(家族)的一部分。如一块碑、一堆土、一座坟、一块灵牌、一座祖庙。尤其是祖坟,它以家族血缘认同为依归,不仅被视为先人的“阴宅”、聚集之所,而且是先人生命的延续、象征,还是本家族、家庭赖以兴旺发达的地脉所在,心理寄托所在。因而,人4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们暗暗祈求祖先亡灵“域”外施“恩”,降福祉于本家庭(家族),使之兴旺发达。同时,自己也尽量改善先人的“生活环境”,选好墓、迁好坟,清明时节上好坟,搞祭奠、化纸钱之类,以此维持代际情感。因此,对祖先的感情越深,寄托越多,这些直观物就越隆重、热烈,坟墓就修得越壮观。反之,民间有仇恨时,常常用“掘祖坟”来比喻。这样,我们不妨把坟墓作这样的理解:人们建墓造坟或者购买墓地,所得到的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占有权,只是象征性地占有了坟墓这一独特产品,实际上,人们建(买)的坟墓仍然只是一类特殊的精神产品,那就是让先人灵魂安息并得以永垂不朽。(三)崇拜说坟墓是死亡文化主要的实物形态,它是以人的灵魂不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也是人类追求永恒、不朽的初步观念。同时,中国古代对建墓造坟倾注极大热情的又一个源说,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土地的膜拜。认为父母、祖先不仅生我养我,还为家族增添了血脉,创造了财富,他们虽然死了,但也像活人一样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着,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在冥冥中仍然掌握着权威,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祟,人们自然形成了对先人的崇拜。尤其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制度的形成,祖先血缘不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意义,它还决定了一个人出生的权利和义务,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贵族的血统,带来财富和地位,也带来权势和资格。以至大贵族,祖先的业绩可以荫及几代人。这样,坟墓不只是给祖先一个归属,更是上升为当代崇拜祖先,后人祭祖的一个物化、神化了的场所、载体,又维系着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由于祖坟如此重要,故中国久有死于外地者,亲人扶灵柩还乡(葬于祖坟)的习俗,这就是所谓的叶落归根。据史料分析,祖先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孝道文化的进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知识技能的积累,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渐趋稳定,孝道文化便逐步建立起来,它深深地影响殡葬的行业行为规范。随之,殡葬以孝为经线编织死亡操作程序,所5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在孝道的旗帜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由此,祖坟永远是本家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乃至家族兴旺发达的寄托所在,成为个人是否享有“孝”名,崇拜祖宗的一个标志。中国人没有上帝,在生存困境中,祈求“祖宗保佑”的日常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崇拜说的另一个源头是人们对土地的膜拜。我国历来以农业立国,“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发明了定居农业及饲养业,并由此从食物采集者逐渐成为稳定的食物生产者,是土地丰富了自己的衣食,给了人之生命,也就有了人是由土捏出来的神话传说,产生了对土地神的崇拜。认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以及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地被早期人类人格化或神化,人们幻想着地神处理着土地,这样地神就成为早期人类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为了祈求地神保障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就通过土地崇拜的仪式,对地神表示敬畏,也祈求地神的宽恕。我国古代就有血祭的记载,“血祭社稷、五祀、五岳”,这里的“社”就是指地神。同时,人类随着少变化少迁徙的农村社会生活模式的逐步巩固,生活结构更为稳固,这给华夏之民历奉偶像崇拜、建造祖坟提供了条件基础。因此,将祖先、族人装入棺中,借助“地脉”之灵气葬入土中,让灵魂得到最好的安息,试图使古人在坟墓里享受到地神般的敬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便逐步形成了入土为安的思想,以“墓”“坟”为集中代表的土葬作为一种典型葬式也就流行起来了。二、“坟”之殇如果说,人的良知,对祖先灵魂及其人格的崇拜导致了殡葬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各样式、多类型的葬式葬法及公共墓地。这在某种意义上使殡葬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杠杆作用,也成了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起源于灵魂观念,发展于原始血缘,不竭于偶像崇拜的殡葬,又无不与社会机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并以特殊的社会功能表演出多幕历史悲喜剧。这从另一面看,造坟活动在某一层面上却成了民之殇、国之殇。6···试读结束···...

    2022-07-22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下载网

  • 《语文 H版 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文H版七年级第二学期》【作者】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丛书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页数】156【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ISBN号】7-5320-4482-3【价格】5.80【参考文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H版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图书目录:

    2022-07-12

  • 《语文 H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文H版七年级第一学期》【作者】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丛书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页数】163【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6【ISBN号】7-5320-4278-2【价格】6.45【参考文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H版七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6.图书目录:

    2022-07-12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