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 下》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作者】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1164【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24-2808-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内容提要:...

    2022-10-25 甘肃省肿瘤医院百科 甘肃省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段素社|(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作者】段素社【页数】281【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719-0888-1【分类】胃肠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段素社.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内容提要:《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食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一、食管的形态成人食管为一扁平的肌肉性管状器官,左右径约3cm,前后径约2cm,两端均有上部及下部食管括约肌保护。食管上端与位于第6颈椎水平的环状软骨的咽部相连接,向下经过后纵隔,穿过膈肌食管裂孔到达位于第10或第11胸椎水平的食管-胃连接处。内镜下测量,其长度从上门齿到食管上端(环状软骨下缘水平)约15cm,主动脉及左主支气管跨越或与食管交错的距离自上门齿分别为22cm及27cm。从门齿到贲门,在男性平均为40cm,女性平均为37cm。食管因颈椎、主动脉弓、左支气管及膈肌等关系可分为四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人口,在环状软骨下缘,是食管最狭窄的部分,也是食管异物存留最多的部分,第二狭窄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由主动脉压迫食管左壁所致,距第一狭窄约7cm。第三狭窄相当于第5胸椎处,为左侧支气管压迫食管的前壁所致,距第二狭窄约4cm,距门齿约25m。第四狭窄平第10胸椎,为食管穿过膈肌处(即膈肌食管裂孔处),因横膈肌和横膈脚的收缩而形成,距第三狭窄约9cm,距门齿40cm。食管的腹段约4cm,偏左连接胃的贲门。虽然食管基本上是位于躯体中线,但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从上向下、自后向前并稍向前斜倾:在颈部略偏向左侧,在胸部随脊柱的曲度位于中线的右侧,但在食管下端又偏左侧并向前穿过膈裂孔。食管从中线的这些偏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颈段食管入路最好从左侧进人,胸段食管从右侧而下段及贲门部可由腹部及左胸腹途径接近。再则,食管有相当于胸椎弯曲的前后曲度,直立位时,食管胸、腹段形成向前的光滑凹面弧度。这种前-后凹面可能是在仰卧位时使胃-食管反流物延迟廓清的一个因素。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二、食管的位置食管行程分为三段:1.颈段自咽食管连接处至胸骨上切迹水平,长4~5cm。食管前方为气管,借疏松的结缔组织附着于气管的后方膜部。食管后方为盖于颈长肌的椎前颈筋膜2.胸段胸骨上切迹至食管裂孔,长18~20cm斜跨胸主动脉前方,穿食管裂孔。食管位于胸腔纵隔的上后方。第5胸椎水平以上,气管直接位于食管的前方,气管分叉后,食管被左支气管跨过。自此以下,食管位于心包及左心房的后方。食管在上纵隔内左侧更靠近纵隔胸膜。在后纵隔内下降时斜向右侧,食管更接近右纵隔胸膜,后者包着食管右侧并有相当一部分的食管后面几乎一直至食管裂孔3.腹段自裂孔至食管-胃连接处为1~2cm,其下方为肝左前叶。食管裂孔的边界由横膈脚和中弧形韧带构成,可能在预防胃食管反流中起作用。食管穿过膈裂孔位于主动脉的前方,并稍超过至其左方。在腹腔内时,有腹膜(胃-膈韧带)及筋膜覆盖,位于肝左叶的食管沟后方。前、后迷走神经干分别紧贴食管的前、后方。4.食管的附着食管的纵形肌纤维附着于环状软骨。此后食管经颈及纵隔下降,周围有疏松组织围绕,包括弹性蛋白纤维,后者便于食管在垂直位做一定程度的活动。可见到的食管附着部位为:①辅助肌韧带;②浆膜反折;③膈-食管膜位于食管与气管、左主支气管、心包及主动脉之间,有平滑肌纤维辅助条通过。膈上筋膜反折包括纵隔胸膜,与远端食管间有短缩的胸内筋膜形成的膈食管膜。由两层腹膜反折形成的胃-膈韧带向腹段食管左方及稍后方延伸,并与食管及附近的胃底与膈肌下面固定。膈-食管膜的纤维-弹性膜甚为重要,将下段食管固定于膈肌并在呼吸时允许食管有垂直运动。膈-食管膜是由膈下及胸内筋膜短缩而成,包括一下支及一上支。下支插入贲门内,上支至胸段食管的下方1~3cm处成同心形层次。虽然膈-食管韧带的纤维主要附着于食管外膜层,但有些可深入至食管壁的黏膜下层。膈-食管膜在前方及侧方发育较好而在后方薄弱。组织学上。此膜的40%~60%由弹力纤维组成。纤维排列成束及片状,形成交织的网状结构,使裂孔的连续运动有足够的强度及弹性。吸气时膈肌下降,膈-食管膜的上支用力将食管向下拉。呼气时膈肌上升,膈-食管膜的下方将贲门向头的方向拉。三、食管的组织结构食管壁厚3~4mm,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纤维层或外层(由内向外)四层所构成。1.黏膜层黏膜位于食管壁的内层,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组成。上皮位于黏膜表面,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又称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抗损伤功能,受伤后上皮修复能力很强。固有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基膜与黏膜肌层之间,它所形成的乳头伸向上皮层。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和细弹性纤维网组成,位于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之间。此层与固有膜均随食管黏膜的纵行皱襞起伏。食管黏膜较湿润而光滑,黏膜突向管腔形成8~10条纵行皱襞,当食物通过时,皱襞可扩张消失。在食管与胃贲门交·2.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界处,复层鳞状上皮突然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即Z线处转变为胃的单层柱状上皮。Z线环绕成Z字形,标志着胃和食管黏膜的分界。在正常人,Z线或鳞状-柱状上皮相接于LES水平(距食管和胃贲门解剖交界约2cm处)。2.黏膜下层食管明显的黏膜下层包括疏松的结缔组织,此层富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以便吞咽时黏膜层扩张。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黏液性腺体、神经分支和黏膜下神经丛。3.肌层由较厚的外侧纵层及内侧环层组成。这种肌纤维的排列有利于食管蠕动收缩以及食管管腔内容物向胃传送。近食管的上端,纵形肌纤维在后方分开,绕至前方形成两条纵束,通过一韧带附着于环状软骨的后面。此部位在食管上段的后方形成一薄弱处,咽部憩室即源于此。由此向下,纵形纤维与胃部纵形纤维相连接。内层环形肌纤维,上方与下缩肌,下方与胃斜形肌(悬吊)纤维相连。食管上1/4部位的肌层,如咽肌及环咽肌呈横纹状,以下平滑肌逐渐替代横纹肌部分,在远端的一半全为平滑肌组成。在转变至平滑肌水平处,横纹肌成分常伸入食管环状肌较纵形肌稍下方一点。虽然横纹及富于肌红蛋白与骨骼横纹肌相同,但食管横纹肌则受内脏控制。四、食管的生理学1.食管内压力静息时食管体肌肉松弛,质感柔软,其中压力与胸腔压力是一致的。由于食管有上、下功能括约肌,该区域为高压区,故静息期呈关闭状态,因而避免了空气从口腔进入食管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2.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上括约肌多年来解剖学家认为环咽肌组成了括约肌,放射线观察括约肌位于颈5~6,约占4cm范围。该狭窄区较环咽肌所在部位略低,利用测压法和放射线技术相结合证明,静息时括约肌产生一高压区,位于环状软骨的下缘,能有效地将咽与食管分隔开,括约肌距门齿15~20cm。利用多腔技术获取暂停呼吸时上括约肌三维压力剖面图显示,腔内压存在上括约肌上部急剧升高,前壁压力在上高压区起始处下1cm,后壁在其下2cm处达到高峰值,并发现前后壁压力显著高于左右壁,随后腔内压在括约肌下部缓慢降低。整个上括约肌压力部面呈径向和轴向不对称的纺锤形。这种压力不对称与其前壁的喉软骨有关。在环咽肌和下咽缩肌都可以观察到连续的峰电活动。括约肌内压大小与峰电活动强度成正比吞咽时由食管上括约肌记录的压力曲线和咽部或食管上部记录的压力曲线明显不同。当患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炎、周围神经炎、肌炎、肌萎缩等局部病变如鼻咽癌、咽炎等以及神经官能症都有可能引起食管上括约肌功能不全。有许多刺激因素如食管扩张,胃内容物反流或食管灌注酸、刺激喉上神经,声门关闭并用力呼气等均能引起上括约肌压力增高;相反,在吞咽、呕吐、打隔时则压力下降而开放。当环咽肌、咽下缩肌连续峰电活动停止则括约肌被动舒张;若舌骨上肌主动收缩,喉及环状软骨向前向上位移,消除了括约肌内残余力则括约肌开放。因此,舒张与开放是两个不同的机制而又相互联系的动作。3.食管的运动该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蠕动,分原发性蠕动和继发性蠕动,原发性蠕·3·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动是由吞咽时环咽部的收缩高压所引起,以推动食团入胃。继发性蠕动起自环咽部以下的食管体部,常由食管扩张或某些刺激所引起,去除外部神经支配也能发生,也协助排空食物,如发生非蠕动性的第二种收缩一痉挛性收缩则会引起胸痛等不适感。非进餐时食管体部几乎没有运动,但有唾液吞咽。食管的运动主要靠神经系统支配,但也受体液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其他因素(如机械食物因素等)的调节。食物通过食管入胃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食物在口腔中经咀嚼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借舌的翻卷排入咽部,刺激咽部引起吞咽动作。吞咽动作本身又是一种神经反射的过程,它通过大脑的三对脑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来调节。食团进入食管后,靠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入胃。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叫蠕动,它是一种向前推动的波形运动,在食团上段为一收缩波,下段为一舒张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入胃。食团的蠕动也是一种反射波,即由食团刺激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传人冲动通过延髓中枢,再向食管发生冲动而引起的。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时间与食物性状及人的体位有关。液体需3~4,固体食物需6~8,一般不超过15。食管的运动除吞咽可受意识影响外,均自主进行,由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存在于食管壁内的肠神经系统控制。副交感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完成,它在食管周围形成神经丛,由神经丛发出分支,穿过肌层,与环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相连接。肌间神经丛是肠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含有大量的感觉、运动和整合神经元。其中,兴奋性运动神经元通过胆碱能受体作用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使之收缩;抑制性运动神经元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等神经递质抑制平滑肌收缩,降低其张力。交感神经支配主要与食管腺分泌有关。体液调节主要针对下食管括约肌。LES既受平滑肌纤维内在特性的调节,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该部位平滑肌在受到被动牵张时而收缩以对抗牵张,这一反应不需神经的参与。LES的基础紧张性可能属于纯肌源性的,但神经和体液因素可影响其基础紧张性。乙酰胆碱和促胃液素可增强LES的紧张性,而前列腺素E,则使其减弱。吞咽时LES的舒张却是由神经调节的。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等)、钙离子拮抗药、硝酸甘油、B肾上腺素能药物、茶碱、地西泮等可使LES压力下降,而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加LES压力。高脂饮食,咖啡、吸烟、饮酒等使LES压力下降,而蛋白质和氨基酸可提高LES的张力。第二节胃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一、胃的结构1.胃的形态和分部胃分上下口、大小两弯和前后两壁,并可分为四部胃的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通十二指肠。胃小弯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胃钡餐造影时,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胃大弯始于贲门切迹,此切迹为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4第一章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始处所构成的锐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面。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的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充盈的胃就不存在明显的前后两壁。胃的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贲门部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他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黏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他部的腺体。胃底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隆,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幽门的左侧部分较为扩大,称幽门窦;右侧部分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幽门管、幽门窦通常居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部。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肋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充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胖体型者胃的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2.胃壁分层胃壁组织由外而内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1)浆膜层:覆盖于胃表面的腹膜,形成各种胃的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接,于胃大弯处形成大网膜。(2)肌层:浆膜下较厚的固有肌层,由三层不同方向的平滑肌组成。外层纵行肌与食管外层纵行平滑肌相连,在胃大小弯处较厚,中层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内层斜行肌,胃肌层内有Auerach神经丛。(3)黏膜下层:肌层与黏膜之间,是胃壁内最富于胶原的结缔组织层,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含有自主神经Meier丛(4)黏膜层:包括表面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肌层使黏膜形成许多皱褶,胃充盈时大多展平消失,从而增加表面上皮面积。胃小弯处2~4条恒定纵行皱襞,其形成的壁间沟称为胃路,为食管人胃的途径。固有层系一薄层结缔组织,内含支配表面上皮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胃黏膜是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密集的小凹陷称为胃小凹,是腺管的开口。柱状上皮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保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具有不同腺体和细胞。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贲门腺在贲门部,以黏液细胞为主,幽门腺在胃窦和幽门区,以黏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为主。二、胃的生理功能(一)消化功能成人胃的最小容量可至50l,但进食后容量可达1.5L,因而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的·5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特色诊疗功能。食物进入胃后以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的形式被消化。其中化学性消化是通过胃分泌的胃液起作用,机械性消化则通过胃壁平滑肌运动来实现。1.胃液分泌及功能(1)胃黏膜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含有3种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外分泌腺有:①贲门腺:分布在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宽1~4cm的环状区,为分泌黏液的黏液腺;②胃底腺(泌酸腺):分布在占全胃黏膜2/3的胃底和胃体部,由壁细胞、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组成,分别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③幽门腺: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黏液的腺体,此外还有分泌促胃液素(胃泌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等。胃液就是由胃黏胰腺体分泌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碳酸氢盐,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的透明液体,H值为0.9~1.5,空腹时胃很少分泌胃液,进食后胃液分泌大大增加。正常成人每日分泌的量为1.5~2.5L。(2)胃液的主要作用有:①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在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能水解蛋白质:②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活动所需的酸性环境,能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当盐酸进人小肠后,还能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③黏液:由黏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幽门腺分泌,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具有润滑作用,有利于食物通过,能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弱碱性,可中和胃酸,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④内因子:是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促进回肠黏膜吸收维生素B2,并保护维生素B2不被消化液破坏,内因子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胃液分泌的影响因素及调节胃液分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通过神经和体液两方面调节。①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由大部分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及部分肠壁内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它可直接作用于壁细胞上的胆碱能受体而刺激胃酸分泌,它的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②促胃液素(胃泌素):是由胃窦和上段小肠黏膜中G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物质,迷走神经也可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促胃液素通过血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增加;③组胺:是由胃泌酸区黏膜中的肠嗜铬细胞分泌的,通过扩散到达邻近壁细胞,与壁细胞上的组胺H2受体结合而刺激胃酸分泌,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阻断组胺与壁细胞结合而抑制胃酸分泌;④盐酸、脂肪、高张液体可抑制胃酸的分泌;⑤食物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空腹时胃液很少分泌,进食后分泌是自然刺激,食物引起胃液分泌的机制较复杂,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人为地将胃液分泌的变化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亦即头相、胃相和肠相,这3个时期是相互重叠的,可同时发生,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3.运动及调节整个胃是作为一个功能单位而活动的。胃的运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的化学消化,并以最适宜小肠消化吸收的速度,逐渐少量地把胃内已初步消化的食糜排向小肠,胃的运动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胃的运动形式在非消化期(消化间期)和消化期有所不同。在消化间期,胃运动呈间歇性强力收缩伴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运动,并向。6···试读结束···...

    2022-10-25 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疗才能根治 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

  • 《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邱洞仙,师小萌,边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作者】邱洞仙,师小萌,边莉【丛书名】石门外治流派【页数】243【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2.01【ISBN号】978-7-5192-8951-5【价格】88.00【分类】白癜风-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邱洞仙,师小萌,边莉.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2.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内容提要:《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内容试读米諺口第一章白瘢风概述③第一章白癜风概述第一节古代医家对白癜风的认识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黑素细胞破坏所引起的色素脱失性疾病,表现为局部色素脱失斑。表皮、黏膜及视网膜皆可累及,毳毛及毛发亦可变白。该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青少年期起病,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祖国医学文献对白癜风记载较早。中医古籍中对白癜风的相关记载中称为“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白癜风”“白驳疯”等。一、春秋战国时期1.中医对本病的最早的认识是在《五十二病方》中,书中的“白处”“白毋奏”等是指包括白癜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文中记载“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口口盐廿分斗一,灶黄土十分升一,皆治,而口口指,而先食饮之。”2.《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医学理论为后世治疗白癜风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病之始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和病理及治疗原则。《素问·风论》篇日:“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素问·调经论》篇也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二、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治白癜风方:苦参三斤,露蜂房(炙)、松脂、附子(炮)、防风各三两,栀子仁五两,乌蛇脯六两(炙)、木兰皮若干,共捣为末,·3第一章白瘢风概述③热相并,传流荣卫,壅滞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白驳之病,其状斑驳如癣,过于疮疡,但不成疮尔,皆由风热搏于肤腠,脾肺二经不利也。”作者提出了白癜风的发病原因,还观察到白斑内毛发可以变白。3.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有“紫癜白癜两股风,附子硫黄最有功,姜汁调匀茄蒂蘸,擦来两度更无踪”之记载,将紫癜风和白癜风相混淆。七、明清明清两代是中医外科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外科专著,对于白癜风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1.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曰:“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由热体风湿所侵,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此皆从外来矣。初起毛窍闭而体强者,宜万灵丹以汗散之,次以胡麻丸常服,外用密陀僧散搽擦,亦可得愈。”2.明朝周定王朱棣收集编写的《普济方》:有“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而不去也…皆有风热搏于肌腠,脾肺经不利也”的记载3.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指出白癜风“因心火之汗出,与醉饱后,毛窍开时,受风侵逆皮腠所致,而生食后即睡者常有之”。“紫癜风、白癜风乃因心火汗出及醉饱并浴后毛窍开时。乘风挥扇得之,扇风侵逆皮腠所致,宜服胡麻散或追风丸,外以洗擦药涤之。”文中记载可能与汗斑相混淆。4.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赤白癜风属肝火,面皮、颈项、身体皮肉变色。赤者,谓之赤癜;白者,谓之白癜,乃肝风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内因所致,肝火旺盛,热极生风,风自内生,导致气血不和,发于皮肤5.明代孙志宏《简明医彀》:“白癜风者,身、面、颈项、皮肤生紫白癜,并不痛痒。此亦风邪搏于肤腠之间,气血不和而成。”6.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指出:“此证自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斑点,并不痒痛,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在治疗上主张:“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延及遍身。初服浮萍丸,次服苍耳膏;穿山甲片先刮患处,至燥痛,取鳗鲡鱼脂,日三涂之。”7.清代《外科大成》:称为“白驳疯”,治疗上主张内服、外敷药物并用。8.清代《文堂集验方》:病因为“脾滞而生,食后即睡者常有之”。9.清代《疡科大全》:“白癜风,此病因脾积热,不能生金,肺虚受风,燥·5③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其津液,夫血赖脾摄而行,今脾为邪热所困,不能统血而行,肺受风邪,壅滞于皮毛,气血不和,运行失节,风邪所壅之处,渐变为白矣。然四肢为脾之本,皮毛乃肺之合,古起于手足者居多。”10.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首次提出白癜风由“血瘀于皮里”所致,主张用活血化瘀法,自创通窍活血汤化裁治疗,为祖国医学治疗白癜风开拓了一条新途径。(邱洞仙)》第二节近代、当代医家对白癜风的认识一、傅魁选教授经验傅魁选教授认为白癜风是风邪相搏于肌肤,气血失和所致,但该病的病机关键不在于风,而在于局部的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正如《素问·风论》篇所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治疗上以补血、养血、通络为主,祛风为辅,认为气血得调补,经络得通畅,风邪必能除。自拟玄机汤治疗,药物组成:紫草、草河车、丹参、川芎、浮萍、刘寄奴、琥珀、地龙、牡丹皮、土鳖虫、威灵仙,突出了理血活血、通经活络的治疗思想。二、顾伯华教授经验顾伯华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内外兼治,常针对白癜风的发生、发展与脏腑气血病理变化的辨证关系进行治疗,并提出了治疗白癜风六法:①祛风为先,辛散人肺达皮毛;②养血活血,善治风者先治血;③疏肝理气,开达毛窍解郁闭;④益气固表,辨病寓于辨证中;⑤补肾益肺,金水同源治病根;⑥浸渍外治法,直达病所取捷径。顾老很重视古方的应用,若见营血不足,血虚生风者,当治以补益心脾,常用归脾汤、四物汤加减:若证为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治当疏肝理气,开达郁闭,取小柴胡汤合逍遥散加减;若辨证为气虚、卫阳不固者,治当用益气固表合祛风之品,取玉屏风散加味。顾老还非常重视特色用药,如在治疗风湿搏于肌肤,气血失和之证时,凡由外风而发者,·6…···试读结束···...

    2022-10-21

  • 《迈向现代教育 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项目组组编;谢绍熹主编;黄志红,姚轶洁,余奇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迈向现代教育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作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项目组组编;谢绍熹主编;黄志红,姚轶洁,余奇副主编【页数】479【出版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361-6026-2【分类】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文集【参考文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项目组组编;谢绍熹主编;黄志红,姚轶洁,余奇副主编.迈向现代教育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迈向现代教育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内容提要:本书是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项目组试图从教育教学实践和办学活动中挖掘成功做法、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典型案例、培育优秀成果,以更好地指导全省中小学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迈向现代教育广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专题征文优秀成果汇编》内容试读学术论文类曲学术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类以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为例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韩展羽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儿童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行为习惯还没有发展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行为习惯主要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然而,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使得当前城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城镇化进程的社会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导致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原因,并探讨能够矫正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二、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一)问卷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1,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本研究的“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共有20道题。本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是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的部分学生,采取便利样本的形式。考虑到中低年级学生在认字以及对问卷理解能力尚有不足的问题,故本学生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为五、六年级学生。调查对象的情况见表1。表1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项目五年级/人六年级/人总人数/人男15290242性别女10173174是14769216是否独生子女否106942003迈向现代教育2.访谈的设计为了弥补单一调查问卷方法的局限性,丰富研究数据,在放学后和对家长进行家访的时候,笔者也对8名学生、8位家长、8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城镇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的现状以及他们对此的一些观点和改进的建议。(二)调查结果分析调查问卷第1题至第6题用于调查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现状(包括传统学习习惯创造性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习惯),第7题至第12题用于调查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现状(包括学校生活习惯、家庭生活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第13题至第20题是用于调查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别从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方面进行。在统计时,四个选项(A、B、C、D)分别赋予4分、3分、2分和1分得到不同学生样本类型的平均值。在第1题至第12题中,若平均值越高,则表明这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越好。在第13题至第20题中,若平均值越高,则表示这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正面影响越显著。为了检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其成因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结果如表2至表7所示。表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性别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均值的项目性别均值标准差Levee检验Sig.标准误(双侧)FSig.不良学习男2422.7730.4850.0310.2490.618-2.9980.003…习惯女1742.9190.4970.037不良生活男2423.2980.3490.0220.2020.653-3.9070.000习惯女1743.4350.3610.027注:*代表lt0.05*代表lt0.01;**代表lt0.001。下同。表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的性别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均值的项目性别N均值标准差Levee检验Sig.标准误(双侧)FSig.男2422.9810.6520.0410.0770.781-0.9910.322学校因素女1743.0450.6590.049男2423.0140.6980.0440.0070.932-0.5440.587家庭因素女1743.0510.6750.051男2422.5660.6450.0410.0020.969-0.4530.651社会因素女1742.5940.6250.0474续上表学术方差方程的均值的Sig.项目性别均值标准差Levee检验标准误(双侧)类FSig.学生自身男2422.5260.6290.0400.7490.387-2.9490.003因素女1742.7090.6150.046男2422.7720.3820.0240.3400.560-2.1010.036成因分析女1742.8500.3660.027表4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年级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均值的项目年级均值标准差Levee检验Sig.标准误(双侧)FSig.不良学习五年级2532.7720.4860.0301.0580.304-3.2430.001“习惯六年级1632.9310.4940.038不良生活五年级2533.3420.3660.0230.1110.739-0.9310.352习惯六年级1633.3760.3510.027表5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的年级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均值的Levee检验Sig.项目性别N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双侧)FSig.五年级2532.9700.6540.0410.1910.662-1.4780.140学校因素六年级1633.0670.6530.051五年级2533.0290.7280.0457.8690.005-0.0150.988家庭因素六年级1633.0300.6250.048五年级2532.6060.6310.0390.2000.6551.1420.254社会因素六年级1632.5330.6430.050学生自身五年级2532.5690.6200.0390.3300.566-1.3810.168因素六年级1632.6560.6420.050五年级2532.7940.3890.0241.5100.220-0.7420.458成因分析六年级1632.8220.3560.0275迈向现代教育表6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是否均值的Sig.项目标准差Levee检验独生均值标准误(双侧)FSig.不良学习独生2162.8340.4970.0330.0010.973-0.0180.985习惯非独生2002.8350.4930.034不良生活独生2163.2730.3490.0230.0110.917-4.9980.000习惯非独生2003.4450.3510.024表7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方差方程的是否均值的项目均值标准差Levee检验Sig.独生标准误(双侧)FSig.独生2162.9830.6740.0450.1900.663-0.7960.427学校因素非独生2003.0350.6350.044独生2163.0760.7080.0483.4810.0631.4280.154家庭因素非独生2002.9800.6640.047独生2162.5710.6380.0430.1130.736-0.2120.832社会因素非独生2002.5850.6360.044学生自身独生2162.6110.6490.0441.6170.2040.2600.795因素非独生2002.5950.6080.043独生2162.8110.3890.0262.3950.1220.3240.746成因分析非独生2002.7990.3630.025为了检验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这四种因素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的差异,笔者运用了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皮尔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四种因素之间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0.000(见表8)。表8卡方检验值df渐进Sig.(双侧)Pearo卡方245.53290.000似然比252.39390.000线性和线性组合133.97110.000有效案例中的N3330为进一步了解在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个成因中,哪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6···试读结束···...

    2022-10-16 黄志红老师 教育局黄志刚个人简历

  •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吕文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作者】吕文广著【丛书名】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页数】223【出版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226-05392-8【价格】58.00【分类】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甘肃【参考文献】吕文广著.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提要:该选题为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从之一。选题精选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主要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研究目标,根据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是作者主要学术成果的总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试读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1导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我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研究的意义①(一)论文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是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与农业现代化理论应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分析,丰富广义现代化理论内容,并为今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基础研究相关成果;二是在借鉴社会现代化评判①本论文的研究依据是导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002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指标体系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判标准及动态模型,对多指标综合测度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优化。2.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进程测度分析,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甘肃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为政府、学术界及相关部门正确认识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投入、管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不足和其他阻滞因素,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实施政策调控提供操作依据;三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分析,为政府和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二)论文研究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①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仍存在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低的①“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生态文明视阙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3突出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就很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甘肃农业和农村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纵深发展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巨大压力。这反映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种状况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甘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长远与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与战略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适时转变。(三)论文研究相关问题的界定1.对特色农业的界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是以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004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2.对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界定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的过程。(四)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以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为研究目标,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准确度量与解释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以及影响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测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分析,最终锁定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模式。一方面,甘肃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滞后等原因,使得甘肃省在短期内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甘肃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充足,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优质水果产业、酿造原料产业、奶产业、牧草产业等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依托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5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推进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二、文献综述及评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并且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巩固现代化建设成果,突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瓶颈因素的关键。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指导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我国正在实现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度战略调整。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安全,必须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总结国内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为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车之鉴”,学习和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寻找和弥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空间赋予农业现代化不同的内涵。纵观众多学者界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过程论观点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不断调1006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高效益的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可分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2.系统论观点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薄弱环节日益凸显,使得学者们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的推进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农业现代化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多个主体,不单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是指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多种因素组成的现代化宏观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现代化体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张术环(2004)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蒋伏心(199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及其流通体系的三大方面现代化的统一。韩士元(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论观点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且土地的超载利用、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在利用现代科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增殖和合理利用,···试读结束···...

    2022-10-11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作者】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00【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214-2252-8【价格】29.00【参考文献】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两章二十二节。第一章为概论部分,从总体上对口腔外治法的发展、常用外治法、口腔外治法的作用机理、如何提高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及运用外治法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二章为临床应用部分,重点介绍了口腔科常见的17口腔疾病外治法。每一疾病按照概述、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综合评按四部分编写。每一疾病的外治法是主要内容,每一方法下包括处方、用法、适应症、注意事项及该方法的出处。每一疾病外治法的综合评按是该书的亮点,其内容是对该病中提到的外治法进行总结,让读者对该病的外治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取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口腔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医口腔、西医口腔及中西医结合口腔专业的临床医师、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撂2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第一节发展简史中医口腔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研究人体口、齿、唇、颊及颌骨等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为我国人民的口腔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口腔外治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药物、手法或器械在体表(黏膜)或从体外治疗口腔疾病的方法。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为萌芽阶段;秦汉、两晋时期形成雏形;隋、唐时期为蓬勃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为成熟阶段;明、清、民国时期由快转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一、奠基阶段据考证,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要早于《黄帝内经》,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书。书中关于口齿疾患的记载很多,如额(颌)痛、齿痛、口干、唇反(人中满则唇反)、颐痛、虫蚀(龋齿)等。在与其一起出土的医学文物《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把耳、鼻、咽喉、口、齿、唇、舌诸器官与十一经脉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了“齿脉”及其循行路线。该书还记载了用榆皮、白芷、姜、桂等药物充填治疗龋齿,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牙齿充填术。《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是有关口腔卫生保健的最早记载,说明早在2500年前中国人就已养成了早晨用盐水漱口的卫生习惯。《灵枢·杂病》提出“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等方法。另外《灵枢》还载有对口角㖞斜、唇疮疹、舌体痛、舌体强、颊痛、额痛、口角流涎等口腔疾病的针刺法,为中医口腔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汉时期,中医学已初具规模,医学分为九科,其中就有口齿科。《金第一章概论3匮要略》中有“梅多食,坏人齿”的记载。同时,书中首次记载了应用牙髓失活剂治疗龋病,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载有治“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小儿疳虫蚀齿即儿童龋齿,方中所用的雄黄即三硫化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牙髓失活剂。张仲景应用砷剂治疗龋齿,比1836年美国的斯普纳(Sooer)应用砷剂牙髓失活剂治疗龋齿早1800多年。据《后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张仲景还著有《口齿论》一书,惜已亡失。两晋时期,我国口齿科学已达到较高水平,除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断丰富外,比较突出的是我国已有了口腔外科手术。如晋代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中提出了落架风(即题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书中还记载有“早晨叩齿三百下”的口齿保健法。据晋代陆云写给陆机的信中说:“一日行剔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可知,我国牙签之名始见于晋代。综上所述,中医口腔外治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及《口齿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口腔外治法已具雏形。二、蓬勃发展阶段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共50卷,其中涉及口齿科的约38候。口、齿、唇、舌疾病均有专卷论述,全书论及牙痈、风齿、齿间出血、齿漏、口舌疮、紧唇、兔唇、舌肿强等30余种口腔疾病,着重阐明其发病原因及证候,内容十分详尽。如其中所载“失欠颌车蹉候”,即今之颗颌关节脱位,是由“筋脉挟有风邪”所引起,并指明复位时应“推当疾首”,恐误啮伤人指也。该书“拔牙损候”中论述了拔牙后的病理变化及拔牙后出血并发症的处理,说明当时已普遍应用拔牙技术。巢氏还注意到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将小儿口腔疾病进行了专卷论述。据文献所载,隋代不仅采用了拔牙术,同时对齿龈坏疽和龋齿也采用外治疗法。唐代孙思邈在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将口腔疾病4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列为七窍病,并收集了治疗口腔疾病的方药114首之多,其中载有治疗口舌干燥、口疮及坚齿等的药物。除药物治疗外,还记述了药物外洗、手术、针灸、砭法、导引及食疗等外治方法。唐代《养生方》中有“朝夕啄齿齿不龋”之说,还有“叩齿九通,咽唾三过,常数行之,使齿坚,头不痛”的健齿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还载有“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温水含揩齿”的口腔保健方法。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口腔卫生保健已倍受重视,开始运用叩齿、摩龈、吞唾等外治方法防治牙周疾病,这些方法至今还被人们所采用。在这一时期,邵英俊还著有《口齿论》1卷、《排玉集》3卷,惜已佚失。综上所述,隋唐时期不论在口腔外治临床方面,或是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三、成熟阶段宋代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以及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书中,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均有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不但所用药物品种增多,而且预防措施也有所增加,有的已在当时普遍应用。特别是补牙、牙周洁治、拔牙、脓肿切开、烧灼手法复位、唇裂修复、舌系带修整等多种治疗技术和操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还发明了钳刀、铍刀等治疗器械,这些也是中医口腔科学已发展成熟,可以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太平圣惠方》中有“治牙齿非时脱落,令牢定铜末散”的记载,《圣济总录》中有“治牙齿摇落复安令着坚齿散方”的记载,这两个记载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牙齿再植术,比法国人Fauchard于1723年开始应用再植术早700多年。1953年,在前热河赤峰县大营子村辽驸马墓的殉葬品中发现了两把骨制牙刷柄,据专家考证,这是两把构造合理的植毛牙刷,由此证明,植毛牙刷在我国辽代已出现,它比国外植毛牙刷的出现早700多年。随着植毛牙刷的发明,伴随而生的是洁牙剂的普遍应用,在此后的许多医书中都载录了大量洁牙剂的处方。在《东垣十书》中还记载有“刷牙牢齿散”,用以清第一章概论5洁和保护牙齿,主张睡前刷牙,这与现代口腔保健理论极为吻合。四、由快转慢阶段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撰写了《口齿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口腔疾病,并对口疮的发病机制作了简明的概括:“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书中记载了很多实用的口腔外治法内容。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载有对200余种口腔病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20余种,其中不少外治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如治疗口腔疾病用砒霜半两,醋调如糊,碗内盛,待干刮下,用粟粒大,绵裹安齿缝,来日取出…久患者不过三次即愈。此为用砷剂治疗牙齿病,用法、用量与今相近。该书对口腔病的预防与保健也作了科学的论述,如“旱莲草:同青盐炒焦,揩牙,乌须固齿”和“糯糠,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提出了使牙齿洁白的措施。《医方考》载有用草乌、荜茇、川椒、细辛共为粉末,涂患牙处使牙自落不痛的方法。清代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中有关口腔病外治的内容更为丰富。书中载有口腔疾病近70种,还提出修补唇裂要在涂麻药之后,再切开皮肤,并以绣花针穿线缝合,在肌生肉满之后拆线。可见清代的唇裂修复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歧视消灭政策,排挤压制中医,使中医事业倍受摧残,中医口腔学也不例外。据调查,此时期全国没有专门从事中医口腔工作的医务人员。五、全面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中医事业,首先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政策,给予中医事业极大的关怀,中医口腔科学重获新生。继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之后,1956年以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了中医学院,并设立了耳鼻喉口腔教研室,讲授中医口腔科的部6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分专业知识。同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设了口腔专科门诊,开展了口腔黏膜病、牙周病、颞颌关节痛、口腔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条件的中医院校还开设了中医口腔科学课程,系统讲授中医口腔学的专业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口腔学在临床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1.临床防治方面在临床防治方面,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口腔常见病、疑难病工作。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口疮、唇炎、口炎、牙周病、扁平苔藓、根尖周炎、牙痛、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等疾病,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结合辨病与辨证,及全身与局部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克服了单纯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所带来的疗效不稳定和毒副反应。同时,应用分子水平研究揭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作用机制。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用水杨梅、刺五加、紫花地丁、赤芍、红花苦丁茶、金银花、绿茶等中药进行龋齿预防,可以改善口腔内环境,抑制细胞外多糖的产生,改变H、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对牙齿的不良作用,减少菌斑,从而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多种口腔疾病,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用中药荜麦、高良姜、白芷、细辛、五倍子、骨碎补、胡椒、煅龙骨、海螵蛸等治疗牙齿敏感症,用中药斑蝥、六神丸、蟾蜍、鸦胆子等治疗牙髓失活,效果较好。用中药金银花、黄连、三七、蒲公英、骨碎补等直接或间接盖髓,可起到保护牙髓活力的作用。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可以收到好的疗效。绞股蓝对癌阻断试验显示,其可降低致癌率,对细胞异常增殖有抑制作用。大蒜注射液能预防口腔癌前病变发生,提高淋巴细胞转化和白介素-2水平。中药田基黄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2.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展开了口腔与心、肝、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的研究,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方面。···试读结束···...

    2022-10-07

  • 《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贾建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作者】贾建平主编【丛书名】名院名医【页数】638【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01【ISBN号】7-5023-5382-8【分类】神经病学-诊疗【参考文献】贾建平主编.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01.图书目录:《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内容提要:本书重点在于疾病的临床方面。内容包括神经科疾病的诊断技术;常见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特殊疗法等。《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内容试读第1篇诊断技术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神经科史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对病变的定位和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尽管现代有着许多先定性、病情的分析及预后的推断有着重要意义。从病进的医疗诊断仪器,如神经影像学方面的计算机断层史了解中可抓住神经疾病的诊断线索,如:①症状是扫描(Comutedtomograhy,CT)和核磁共振(Mag功能性还是器质性;②病变的部位及范围;③病变的eticreoaceimagig,MRI),神经病理学方面的性质;④病变发生的原因等。和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神经电生理方面的脑电图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对病史的依赖性更大。许多神经(Electroece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系统疾病并无异常的体征和实验室发现,但确切的病gram,EMG)和诱发电位(Evokedotetial,EP),实史常可获得病变性质和受损部位的初步印象,如癫验室方面的细胞、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都能对痌、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等常查不到阳性体征,而根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但仍需要和临床结合,才据病史往往可以做出诊断。能对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因此,不管现代科技发展到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应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主了什么样的阶段,将来的诊断仪器多么样的先进,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尽可能让患者自己陈述疾病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主要痛苦和经过。患者在陈述时一般不要打断,要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没有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集中精力地边听边思考,等患者讲完后,对病史进行临床医师不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和诊断有一个基本思综合、分析和提炼,获得一个初步印象,再沿着这一初路,也不可能知道下一步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和仪器步印象和思路对患者没有谈及的而且对诊断有意义来完善检查。这就意味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医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时切忌暗示。②对昏迷或有智疗实践中医师和患者发生联系的第一步,这一步所得能、语言等障碍不能自己陈述病情的患者,让其家属出的信息对诊断特别重要。但必须熟练掌握病史采尤其是最亲近的家属进行病情陈述。③不管患者自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的临床资料和信己还是家属陈述,检查者要善于引导患者按时间先后息,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讲述每个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及演变情况,尤其是要善于并有耐心接待那些文化程度较低、语言表达较差第一节9神经系统疾病的的患者。④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遇有患者使用医学术病史采集语,如“眩晕”、“复视”、“视野缺损”、“感觉障碍”等时,因有可能患者所使用的医学术语与实际病情不符,应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一般病史采集基本仔细询问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免造成误解。⑤检查者相同,但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症状在询问病史时要态度和蔼,尊重患者,如遇到涉及患和病程,在询问病史时应予以重视。完整、准确的病者隐私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取得患者的信任,神经科特色诊疗技术以得到可靠的病史。或急性炎症,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脑膜在病史采集时患者的基本情况应包括:性别、年炎等。发病缓慢,逐渐恶化,病程中无明显缓解现象,龄、职业、左利手、右利手、双利手或先左后矫正为右则多为肿瘤,如脑瘤、脊髓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利手等。或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间歇发病一、主诉者,发作性神经症状之后迅速恢复,如间歇发生的意识障碍和抽搐,是巅痌的表现,间歇发生的肢体瘫痪,主诉是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感到最痛苦的部分,包提示周期性瘫痪等,间歇发生的面部疼痛,提示三叉括主要症状和发病时间。因此,主诉是医师在诊断和神经痛。病程中也可有愈后复发或暂时缓解,其经过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大呈波浪型,常为脱髓鞘病的特征。部分患者能直接提供明确主诉,但也有慢性多种(多种慢性)疾病重叠的患者,在叙述疾病时症状零乱,也(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神经症患者在叙述时症状极为繁杂,需要临床医师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对问诊和病史采进行分析、归纳。集特别有用,现将几个常见的症状介绍如下。二、现病史1.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询问时需要了解:①头痛部位:整个头痛还是局部现病史是主诉的注释和延神,是病史中最重要的头痛,如为局限性,可具体询问是在一侧、前额、头顶、部分,主要包括疾病中主诉症状和其他重要症状,以枕后还是部位变换不定,如发作性一侧头痛则可能为及每个症状发生的时间、方式和性质,有无明显的致偏头痛。②头痛时间:是早晨还是晚上,如脑瘤病人病或诱发因素,症状的进行、发展或消失,既往治疗的早晨易有头痛,丛集性头痛易在夜间人睡后发生。方法、经过及其效果,病程是缓解还是恶化,各个症状③头痛性质:是胀痛、钝痛、隐痛,还是跳痛、裂开痛、的相互关系及与环境的关系。箍紧痛、钻痛、割痛等。如血管性头痛常为跳痛,脑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需要重点询问的常为钝痛,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裂开痛等。④头痛类问题,以免遗漏疾病的线索,造成分析错误。二是要型:是波动性,持续性还是周期性。在询问病史时,如注意神经科最常见症状,在询问时应给予充分的重头痛有阵发性加重,须注意头痛与时间、体位、情绪及视,这些症状如果存在,则要重点描述,如果不存在,疲劳的关系。如有周期性发作,则应注意与季节、气也须注明。候、饮食及睡眠的关系。⑤头痛加重因素:有无在用(一)病史采集中需要重,点询问的问题力、低头、咳嗽、喷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头痛加重,有无在月经周期头痛程度发生变化等。⑥头痛程①初发症状的发生时间(疾病症状的起始时间):度:是否到了影响睡眠和工作的程度。⑦头痛伴发症②症状的特点及其严重程度;③发病的方式:是突然状:有无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失语、瘫痪等。起病(患者能够正确回答出起病的日期和时间)、急性⑧头痛先兆症状:有无暗点、亮光、异彩、幻觉等视觉起病、缓慢起病还是发作性抑或周期性起病等;④症·先兆。状的部位和范围:⑤症状发生的顺序;⑥伴发的全身2.视力障碍在询问时需要了解是视物不清还症状(有无发热等):⑦患者想到的可能原因或诱因;是全盲。视物不清的诉说可能提示视野缺损、复视和⑧症状加重和减轻的因素;⑨既往的药物治疗及其效眼球震颤,应进一步查清种类。如为全盲,有可能为果;①病程经过:有无恶化、停滞、改善、缓解复发和眼科疾病。单眼盲有可能为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周期性发作。脉闭塞。通过对上述病史的询问,能够初步得出一个疾病3.脑神经症状第1对脑神经(嗅神经)损害主类型的判断,有助于对病因的分析和对疾病的诊断。要产生嗅觉障碍。第Ⅱ对脑神经(视神经)损害主要疾病突然发生,神经症状迅速出现,经治疗部分症状产生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视乳头异常。第Ⅲ、Ⅳ、Ⅵ消失,部分遗留,可能为脑出血、脑梗死等血管障碍,对脑神经(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损害主要产生眼球运6···试读结束···...

    2022-09-07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姜红江|(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作者】姜红江【页数】345【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ISBN号】978-7-5180-8930-7【分类】关节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姜红江.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01.图书封面: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提要:本书提纲挈领,由点及面,系统介绍了骨关节疾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等内容。本书编者参考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归纳总结,力求保持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体现继承性、科学性、权威性、时代性、简明性、实用性。本书即保持全书的系统性,又注重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深入的疾病、热点问题浓墨重彩。其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科学实用,操作性强,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骨科书籍,可供基层医师和患者阅读。《文登特色整骨之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内容试读第一篇基础研究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进展干细胞是指存在于组织中数目很少的一些分化相对静止的细胞(retigcell)。这些细胞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潜能特点,即具有不对称性细胞分裂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1867年德国科学家Cohheim在研究创伤愈合时提出了骨髓中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l976年Friedetai等[以确凿的证据证实骨髓中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集落形成的成纤维祖细胞或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这些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而在体外适当条件的刺激下可以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形成类似于骨或软骨碎片的细胞集落,这种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emarrowmeechymaltemcell,BMSC)。Friedetai等于l987年又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这些细胞扩增20~30代后仍保持其多项分化潜能,其连续传代培养或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而且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和端粒酶活性,但不能自发分化☒]。只有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方向分化。基于这种强大的分化潜能及易于分离培养、遗传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其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方面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骨伤科领域也显示出了其不同于传统治疗方式的优越性。现将BMSC在骨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一、骨组织工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之后移植到创伤部位,是一种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有学者[)在培养基内加入抗坏血酸后间充质干细胞排列紧密呈片状生长,将间充质干细胞片与去除矿物质的移植骨片结合植入受损部位,3周后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植入物的结构与正常骨膜相似,并向成骨、软骨分化。高强度多孔支架材料和间充质干细胞是骨组织工程的必备条件。学者们幻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带有涂层的多孔钛支架中的生长情况(多孔钛支架经快速成型技术制成,AlamarBlue法提示低原始细胞黏附率为40%),培养3天后钛支架被植入自体大鼠皮下,观察4周,组织学显示矿化胶原组织产生。BMSC复合支架材料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中,Borde等[]在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应用BMP-7及BMSC复合多聚微球基质材料,发现BMP-7能诱导新骨长入,穿过移植物,使【丨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BMSC的成骨活性增强。Quarto等)用BMSC与羟基磷灰石构建组织工程骨植人骨缺损区,均能完全恢复肢体功能。朱文雄等[)采用第5代SD大鼠BMSC,经荧光标记后,调配制成的1×10/mL细胞浓度后与BMG共同培养6小时,然后植入SD大鼠双侧胫骨的实验性骨缺损中,术后8周胫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李海丰等[]取第3代BMSC,以无血清DMEM制成5×105/mL的细胞悬液符合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物修复12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8周时骨折端的间隙被类骨质充填,并出现大量外骨痂,16周时所有植入物都与桡骨干骨性愈合,并有新骨髓腔生成。结果表明,BMSC与载体结合植入体内后,直接增强了病变局部细胞介导的骨再生能力,能够快速修复大段骨缺损。王之允等用第2代BMSC符合异种松质骨载体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缺损模型,术后16周缺损区骨皮质与骨端皮质连续,塑形尚可,肉眼无法分辨缺损区;24周胫骨塑形完全。以上结果表明,BMSC用于骨组织工程学治疗骨缺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沈兵等认为自体BMSC复合同种异体生物衍生骨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与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二、软骨组织工程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软骨缺损日益增多。自体软骨组织取材小,难以达到应有的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扩增细胞易发生“去分化”而失去原有的特征。同时由于关节软骨覆盖在骨组织表面,软骨的缺损多伴有骨缺损。对于骨软骨缺损,需要修复两种组织,因此间充质干细胞是修复骨软骨组织的较理想的细胞来源。Wakitai等门报告了用体外纯化培养的自体BMSC掺人I型胶原凝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大片缺损,术后2周即形成透明软骨,24周缺损的关节软骨得以修复,但修复的软骨比正常的关节软骨薄,有些区域缺乏软骨蛋白多糖。Yoo等1]将BMSC分离、体外培养、扩增后导入修饰基因,然后将这些遗传修饰的细胞与软骨诱导因子一起注入损伤集中区域,发现这些细胞的靶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到达受损的关节软骨处并逐渐使受损的关节软骨得到恢复。董启榕等1]抽取兔骨髓体外扩增后,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结合,植入兔关节缺损中,获得透明软骨样修复,修复软骨与周围组织连接良好,认为Ⅱ型胶原作为载体较I型胶原效果好。Wlh等1切对兔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部分缺损模型进行修复的研究表明,复合有自体BMSC的I型胶原海绵较单纯I型胶原海绵和骨膜能更好地促进半月板的愈合,并形成组织学上与正常半月板相似的纤维软骨,但仍会出现关节的退行性变。BMSC是动物体内软骨组织损伤后的主要修复细胞,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不同。Nvo等1]比较不同干细胞对关节软骨缺损的移植修复效果,发现自体骨髓BMSC成功率为100%,而异体骨髓BMSC成功率仅为31%。三、软组织修复Badiava等1们抽取3例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骨髓,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后回植创面。2周后伤口面积威少,血管的直皮和直皮厚度增加,最后所有患者创面愈2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合,真皮重建,组织学显示瘢痕形成减少。耿献辉等1)将SD大鼠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以生长状态良好的BMSC接种于制备好的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支架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结果体外培养的SD大鼠BMSC生长良好,传代扩增容易,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完全,BMSC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闫国和等18]将人羊膜负载BMSC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20天脱痂愈合。Ferrari等19将BMSC经静脉系统注入一侧腓肠肌损伤的动物体内,发现移植BMSC可以迁移至受损的腓肠肌组织中,修复受损伤的肌肉,而对正常的肌肉则无影响。四、肌腱修复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肌腱的损伤甚至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供源不足、二次损伤、排异反应及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肌腱的修复出现了新的转机。体外发现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复合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收缩,成纤维细胞改变形状和方向,这些改变和细胞增殖、蛋白合成、细胞外基质形成是一致的。鼠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1型胶原凝胶,体外培养后细胞重新排列方向,并且表达长梭形的形态。间充质干细胞数目越多的复合体显示更好地排列及长的梭形细胞核,是收缩的胶原纤维所产生的物理约束力而引起细胞核形态的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胶原复合体移植于兔跟腱缺损处,所形成的肌腱检测分析显示生物力学提高、组织结构及肌腱的功能改善,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环境可以分化成肌腱细胞,再生出肌腱21]。Yavuzer等22用家兔自体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移植于兔跟腱横断损伤区,结果显示肌腱损伤后即给以腱内BMSC复合纤维蛋白胶治疗可促进肌腱愈合早期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修复。五、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椎间盘退变(iterverteraldicdegeeratio,IDD)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的治疗大都是保护生物学功能和缓解症状,而不能从病理生理上解除疾病的发病因素,因而常导致原位或邻近椎间盘疾病复发[]。自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概念以来,利用其修复组织损害和促进功能恢复作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Sakai等21用自体BMSC移植治疗有IDD的兔模型,分别注射至3个腰段的脊柱椎间盘,与未经过手术的IDD兔作对比,连续观察24周,通过X线平扫、T2相磁共振、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对基质相关的基因表达的检测得出结果:注射兔组相对非手术组,退化的椎间盘X线高度恢复91%,磁共振信号强度81%:相对假手术组分别为67%和60%。这些数据表明,在兔模型中BMSC可有效治疗退化的椎间盘,证明BMSC可能是治疗退化椎间盘的一种有效方案。Ho等[采用新西兰白鼠下腰段椎间盘的AP以诱导椎间盘变性,变性进展程度从1~7个月,并注人BMSC,结果早期组BMSC未明显表现出抵抗退化的作用,晚期组虽然椎间盘高度较低,但无明显退化表现,而且局部的黏多糖数量没有减少,说明BMSC有抵抗白鼠椎间盘晚期退变能力。Zhag等2用兔做实验,将BMSC注人退化的椎间盘后,能增加退化椎间盘蛋白聚糖的表达量,他们的数据支持同种异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体BMSC移植后能存活,并能增加蛋白聚糖表达,支持BMSC移植有治疗IDD的潜力。Wag等2]对称猴L3~L4、L~L6椎间盘摘除术后,随机分组做陶瓷椎间盘、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及BMSC陶瓷混合融合3种替代治疗,3个月后应用X线、生化测试、组织学分析及组织形态学,分析其融合及更新状况。结果,BMSC陶瓷混合融合效果最好。Hiyama等[2]用通过髓核摘除术制作犬腰IDD模型,手术后4周将BMSC注入退化的椎间盘,随后12个月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组化及RT-PCR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了BMSC组犬有效的促进了退化椎间盘的再生,对BMSCFACS和RT-PCR分析表明,相对未注射前的BMSC,它们从基因水平表达FL,是具有免疫豁免特点的表型,表明BMSC移植具有维持椎间盘细胞免疫豁免,防止退化的作用。六、脊髓损伤的修复Cho等采用撞击造成大鼠脊髓T,节段损伤,1周后在损伤中心部位注入间充质干细胞,Bao-Beattie-Breaka(BBB)评分评价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发现植入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林建华等[]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对外伤性截瘫大鼠进行治疗,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的表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并促进神经结构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以上事实说明,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Deg等o采用改良Alle法制作恒河猴脊髓冲击损伤模型。再将经FGF预诱导和丹参酮诱导的第5~10代恒河猴BMSC于损伤2周后注入实验组猴的脊髓损伤区。结果治疗组动物双侧均恢复正常疼痛退缩反射,且恢复至Tarlov2~3级,表明诱导后BMSC移植促进了恒河猴脊髓损伤功能恢复。Vaquero等1]采用重物打击法制造严重脊髓损伤大鼠截瘫模型,3个月后仍无功能恢复迹象。此时,分别经原造模切口重新切开向创伤后脊髓空洞注入经双苯酰亚胺标记的BMSC,并以注入等量PBS作为对照组,移植后每天行为学测试,结果15天即显示明显和递增的运动恢复,直到移植6个月被处死时仍未进入平台期,BBB评分为(12.8士1.3)分。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在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着干细胞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刘长安等32]用液氮冷冻法造模,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髓芯减压组,B组为干细胞移植组。术后每组分别于2、4、6、8周各处死3只动物,做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2周时A组钻孔区出现少许炎症细胞,边缘出现较多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至8周时,钻孔区内形成骨髓组织,只在边缘形成骨小梁结构。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成熟,小梁有骨髓组织填充。故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修复作用。Yag等[3]研究表明,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Ada等[3把家兔分为4组:第1组只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第2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在距离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口大转子基底部2.5cm处钻直径为1.2mm小孔。第3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腔2mL生理盐水。第4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2天后直接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处理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行组织苏木精染色等,以细胞周期和胸腺嘧啶摄取能力来分析股骨的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分别为72.7%、70.0%和66.7%。而第4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0。第4组血清学检查几乎正常,组织染色等都比其他组少,吸收的胸腺嘧啶显著增加。因此得出结论,直接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股骨能阻止短期治疗高剂量类固醇诱导的股骨头坏死。C等[3]研究表明,克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于小鼠股骨头骨缺损区和皮下、肌肉和肾包膜等异位场所后都能直接形成骨。表明了在体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移植材料以提高骨修复和治疗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实际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Gagji等[36]研究了13例(18髋关节受损)第1、第2阶段(根据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中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引起1例(2髋)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1例(2髋)。患者按髋关节受损分两组,一组(对照组)予髓心减压术,另一组(骨髓移植组)做髓心减压术和植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经24个月,在骨髓移植组患者疼痛显著减少,关节症状、Lequee指数(P=0.001)和WOMAC指数(P=0.013)都显著减少,而且5年后对照组8髋中有5髋恶化到了第3阶段。骨髓移植组10髋中只有1髋到了第3阶段,两组之间有着显著的生存差异。Kim等3]为1例31岁的男性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左侧在髓芯减压后立即行移植骨治疗,右侧在髓心减压4周后注射自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1年内CT显示右侧坏死的股骨头修复改善,而左侧坏死股骨头在吸收了移植骨后继续恶化。Yamaaki等[38]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成骨,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坏死恶性发展。Ji等3]治疗87例(103髋部)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患者股骨三孔髓芯减压后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哈里斯指数和放射学检查来评价疗效,结果表明,三孔髓心减压联合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钙骨基质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伤疾病治疗技术,即AOT(autologuoteotheray)技术,是由美国肌肉、骨骼、脊髓和神经损伤领域的知名专家桑迪诺(Ceteo)博士发明的。美国ABC、CBS等电视台都曾对其技术进行专题访问报道。AOT技术就是通过释放患者自身干细胞的力量来达到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骨不连、椎间盘突出以及由运动造成的肌腱、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等骨病的目的。AOT技术为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伤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AOT技术的适应证:①骨折延期愈合及不愈合;②骨坏死(如股骨头坏死期和Ⅱ期);③剥脱性骨软骨炎、软骨缺损;④老年骨性关节炎;⑤创伤性关节炎;⑥半月板损伤;⑦肌腱、韧带损伤;⑧椎间盘损伤。AOT技术的禁忌证:①身体健康较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②骨心【引文登特色整骨关节疾病中西医诊治研究与经验传承髓成骨能力较差不适宜自体干细胞移植;③有骨肿瘤和凝血功能障碍。AOT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①自体培养,安全可靠:干细胞来自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使用患者自体血小板裂解液,不使用任何外来的细胞培养生长因子。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细胞处于体内状态,保持干细胞不产生变异;②程序规范,标准严格:实验室和临床程序正规完整,严格按照美国国际细胞医疗协会(ICMS)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进行操作;③微创,痛苦很小:临床治疗创伤轻微,患者痛苦小,患者不需长期住院,不用陪护;④质量保证,无排异反应:具有严格的干细胞质量检测程序,包括染色体变异的核型检测。由于完全自体,无免疫排异和传染疾病等问题。AOT技术已经在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成功应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桑迪诺博士曾3次到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洽谈技术合作;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09年6月由美国桑迪诺-舒尔茨医学中心引入AOT技术。2009年6月~12月,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组建专家团队和组织技术人员赴美国接受培训;2010年1月~5月,干细胞实验室试运行阶段,建立所有操作程序的标准SOP2010年6月,干细胞治疗中心正式开诊,治疗各类骨伤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由于BMSC,具有能够快速扩增和多向分化等特点,使其成为再生医学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工具。在骨伤科展示了光明的应用前景。随着对BMSC的深入研究,一些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将来有可能采用新的方法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利用BMSC进行基因治疗骨、软骨缺损的研究才刚起步,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载体的选择、特定分化因子或抗炎因子的选择与共同修饰的效果、基因转染的方式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1]裴雪涛.千细胞实验指南[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3[2]MANGIAA,NOISEUXN,KONGD,etal.MeechymaltemcellmodifiedwithAktrevetremodeligadretoreerformaceofifarctedheart[J].NatMed,2003,9(9):1195-1201.[3]OUYANGHW,CAOT,ZOUXH,etal.Meechymaltemcellheetrevitalizeovialedeegraft:imlicatioforreairoflarge-oeadtedodefect[J].Tralatatio,2006,82(2):170-174.[4]LOPEZ-HEREDIAMA,SOHIERJ,GAILLARDC,etal.Raidrototyedoroutitaiumcoatedwithcalciumhohateaacaffoldforoetiueegieerig[J].Biomaterial,2008,29(17):2608-2615.[5]BORDENM,ATTAWIAM,KHANY,etal.Tiue-egieeredoeformatioivivouigaoveliteredolymericmicro-herematrix[J].JBoeJoitSurgBr,2004,86(8):1200-1208.[6]QUARTOR,MASTROGIACOMOM,CANCEDDAR,etal.Reairoflargeoedefectyautologouhumaoemarrowtromalcell[J].NEglJMed,2001,344(5):385-386.···试读结束···...

    2022-08-24 整骨文登正骨医院 山东文登整骨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作者】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90【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26-6【分类】耳鼻咽喉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张新响,高言歌,庞开云,李方旭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特色外治337法》内容提要:本书从宏观上对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外治法、作用机制及特点,临床应用要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介绍临床上27种常见耳鼻喉疾病的外治疗法。每种疾病均按照概述、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综合评按四部分进行编写。每种外治法下再按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进行编写,以方便读者临床查找使用。本书适用于各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应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内容试读第一章韆2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第一节耳鼻喉疾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医疗活动的不断增多,防病治病的经验逐渐积累,医药有了很大的发展。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6-前4世纪),其中涉及应用灸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记载,如《足臂十一脉灸经》载:“灸足太阳脉治颜寒、产聋、耳前痛、枕痛、鼽衄,灸臂少阳脉治产聋,灸臂阳明脉治齿痛,灸足少阳脉治聋,灸足少阳脉治聋、耳前痛,灸足阳明脉治鼽、衄、颜寒,灸足少阴脉治舌肿、嘶哑。”《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灸耳脉治耳聋、嗌肿。”这是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产生了系统总结先秦时代医学实践经验的巨著一《黄帝内经》,在此书中有记载的外治技术有砭石、九针火焫、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治疗之先河。中医耳鼻咽喉科相关应用记载种类繁多。《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先立针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内经》记载了治疗耳聋、耳鸣、耳妄闻、头眩、鼽涕、衄血、喉痹、嗌干、喑等耳鼻咽喉病症的针刺治疗方法,如《灵枢·杂病》中提到“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的针灸疗法。(二)奠基期汉晋时期,中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医学分为九科,其中有口齿科咽喉科也包括在内。《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第一章概论3凿也”,说明当时已有手术方法治疗喉病,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汉代华佗在《中藏经》有记载“风中五脏”危重症(可见五官急症),宜急灸五脏俞穴,缓急救治。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影响,记载了塞鼻、灌耳、润导等外治法。《金匮要略》中有用皂荚末吹入鼻内及用薤汁灌入鼻内或耳中以抢救危重患者的方法,可说是吹鼻法、滴鼻法及滴耳法的最早记载。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百虫入耳及气道异物、食道异物之处理方法。例如,用韭菜取食道鱼骨等;还提出了用药液(或药末)滴耳治疗耳部疾病。皇甫谧所著之《针灸甲乙经》对于耳鼻咽喉疾病的针灸治疗也有不少记载。(三)发展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将鼻、口、舌、唇、齿、喉、耳病归为七窍病,收集治法甚多,列方291首,列有通九窍药品、衄血药品、耳聋药品、口舌干燥药品等:除内治外,还广泛地采用药物外治、手术、针灸、砭法、导引及食疗等,如提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王焘所著之《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大量小儿耳鼻喉科外治法,如用塞鼻法治疗小儿鼻出血,有“烧桑耳至焦,捣散”塞入鼻中止血,或以马矢锦裹塞鼻中治小儿鼻衄不止,或以烧发灰末吹人鼻孔中以止血。治疗小儿误吞异物之法有“小儿误吞钱在喉中,取麸炭末以指弹入喉中,其儿当便咯出,妙”。这是最早记录刺激咽喉使患儿呕出异物的方法。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对咽喉异物、鼻息肉、耳中异物、耳冻伤等疾病的外治方法有较多记载。如治疗耳冻伤的外敷疗法,药用侧柏叶杏仁、乱发、盐、乳香、黄蜡、清油,先将油煮沸,加入乱发,然后加诸药同煎,至色焦黄滤去渣,再以慢火煎之,然后加入乳香末、黄蜡末,搅至稀稠,涂敷在冻伤处。此外,窦材的《扁鹊心书》有关于咽喉脓肿切开排脓治疗的记载,并有大量运用灸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记载。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详尽记录了治暗选穴。沈括所著之《梦溪笔谈》记载:“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其颡叫子,颇类今之人工喉。4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四)丰富期金元时期各家学术争鸣,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均有所前进,形成了诸多学术流派,他们同样重视内外治相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记载了用纸卷成筒,放入口内,再用筷子缚小钩取异物的方法,已具今之内腔镜下取异物之锥形。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首次提出用棉签清洗耳道再用药之方法:“绵缠竹签拭耳,换绵蘸药入耳。”(五)成熟期明清时期外治方法趋于成熟。明代名医戴原礼首创使用卷棉子清洁耳道脓液后,再行耳道吹入药粉治疗耳部疾患的外治方法。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鼻息肉摘除方法:“取鼻痔秘法:先用茴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运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目前采用的鼻息肉手术方法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又如,对咽部及食道异物(如铁针刺入)使用乱麻团以线系之,吞入咽中,针刺入麻,徐徐牵出。《景岳全书》记载了鼓膜按摩法:“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曹士珩《保生秘要》详细论述导引、运功治病之法,对于耳鼻咽喉疾病的导引法也搜集甚多,如治耳重(即耳内胀塞):“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日,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然有声,行之二三日通窍为度。”此即今之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喉、耳、唇等外伤之缝合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集明代以前历代针灸学术精华以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其中记述了各种治疗耳鼻咽喉病的配穴处方。郑梅涧治喉病主张针药结合,其所著的《重楼玉钥》中下卷专论针灸治喉病,详述了取穴、进针、出钉以及73个喉科常用穴的部位、取法、作用、主治、刺灸法等第一章概论5(六)提高期近现代,各种中医外治法结合西医学的诊疗技术,耳鼻喉科外治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如扁桃体啄治法。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应用。第二节耳鼻喉疾病常用外治法外治法在耳鼻咽喉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耳鼻咽喉部位孔小N洞深,借助专科器械视之可察,外用施之即效,故临床上多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用手法,或手术配合专科器械,直接施于患者体表或耳鼻咽喉的局部病变,起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外治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与内治法结合使用。外治法同内治法一样,也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辨证论治,方可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外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耳病常用外治法(一)清洁法中药水煎为汤洗涤患处,清除外耳或外耳道的脓液、痂块等,以达到清洁局部的目的。多用于治疗脓耳、耳疮、旋耳疮、耳瘘等。(二)滴耳法将药物制成滴耳药液,滴入耳内,以达治疗目的,多用于治疗耳痛耳内流脓者。滴耳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郭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人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操作时应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6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三)吹药法将药物研制成极细粉末,吹至外耳患处或耳内,以达治疗目的。药末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祛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可根据病情选用。注意:必须选用易溶解的药物,且制成极细粉末,方可应用。耳内吹药前必须预先将脓液清除干净,或每次用药前均需清除上次吹入之残余药物,以免形成结块而妨碍引流。每次用量不宜多,吹入药粉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者忌用本法。(四)涂敷法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散剂或膏剂、糊剂,涂敷于局部,以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如黄连解毒膏、青黛散或紫金锭等。常用于治疗旋耳疮、耳疖、耳疮等病证。二、鼻病常用外治法(一)滴鼻法将药物制成滴鼻药液,滴入鼻腔内,起到直接治疗的作用。滴鼻药有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消肿通鼻窍、清洁鼻腔、滋润鼻腔黏膜及止血等,可根据病情选用。(二)雾化吸人法将选用的药物加工制成溶液,通过超声雾化器或蒸汽吸人器的作用变成微小雾滴吸入鼻腔内,起到清热解毒、消肿通鼻窍的作用。(三)洗鼻法用微温的等渗盐水或温开水,或用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的中药液,冲洗鼻腔,以清除鼻内脓涕痂皮。适用于治疗鼻槁、鼻渊等病证。方法:用合适的容器盛冲洗液,低头经鼻将药液吸入,然后经口吐出,反复多次。亦可用鼻腔冲洗器盛药液冲洗。一般每日冲洗1~2次···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内治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作者】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03【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9-6【分类】骨损伤-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胡永召,阮志华,陆润兰,吴海明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特色外治169法》内容提要:本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本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其中概论部分从骨科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五方面进行阐述;临床应用部分以病为纲,每种疾病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综合评按等方面对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对从事骨伤科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内容试读然【州壑恕2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第一节骨伤外治法历史渊源及发展一、】萌芽时期中医骨伤科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朝,中医学分科已有“疡医”,即外伤科医生。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方面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其中对破伤风(痉)的描述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科学外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发展时期公元220~960年的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晋代葛洪(公元261~347年)所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这是世界上关于该方法的最早记载,并沿用至今:同时还记载了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桑白皮线缝合肠断裂等开放性创口的处理方法。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752年成书)记载了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记述了“阴疽”(类似于髋关节结核)、“筋疽”(类似于脊柱结核)的证候隋代巢元方(公元581~618年)所著《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对复杂骨折的处理,记载了用丝线结扎血管,还提出可以将破碎的关节和折断的骨骼于受伤后立即用线缝合,这是世界上关于骨折内固定最早的记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成书)指出,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成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第一章概论3著,该书提出了一套与现代治疗相类似的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规则,形成了麻醉、清创、整复、固定、练功、按摩以及内外用药等一系列治法宋元时期,中医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在民间出现了专门接骨的骨伤科医生。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镞兼疮肿科”。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成书),专列“折伤门”“金疮门”,倡导用柳木板固定骨折:张呆在《医说》中记载有通过切除死骨来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成书),在整骨方面有精确记载,并记录了当时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骨科手术:在脊柱骨折的整复方面,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为世界首创三、兴盛时期明清时期是骨伤科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家不但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骨伤科专著。明清两代太医院均设有“接骨科”“正骨科”和“正体伤科”。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用骨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把穿出皮肤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棣等编著的《普济方》,在“折伤门”“金疮门”和“杖伤门”等卷中,辑录治疗伤科的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以前中医治伤方药的总汇,在“接骨手法”中,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了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薛己撰《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序文中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先河。异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记4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载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循经疗伤、按受伤穴位而施治的方药,成为骨伤科“少林学派”的代表。清代骨伤科在总结前人治疗骨伤疾病经验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述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整骨手法,以及竹簾、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该书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对近代中医骨伤科影响甚大。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赵竹泉所著《伤科大成》都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伤方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中医伤科面临危机,处于花叶调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以前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上失传。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唐容川为代表的,主张“中体西用”“衷中参西”的“中西医汇通派”,继而到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四、成熟时期进入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的传入,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对骨伤科来讲,其重要性、先进性自然不容忽视。因此,当时在上海等大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医骨伤医生,都尽可能地学习X线诊断知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一些著名伤科医生一方面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应用尚不广泛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认识到X线诊断技术较之丰富的传统骨伤诊断经验而言,亦有其局限性,正如20年代即悬壶上海的十五世伤科传人魏指薪所言:“X线片是重要的、必须的,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有的骨裂或骨错缝,在X线片上由于摄片时的体位关系或其他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而魏指薪则能结合丰富的临证第一章概论5经验用触摸的方法予以诊断。可见中西医在骨伤科学上的碰撞是和缓的。中医既注意吸取西医之长,同时也注重发挥中医骨伤科学几千年丰富经验之优势,这样和缓而理智的融合,为以后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中西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时国内外的概况,重新认识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医各家和西医各派的学说和技术进行了比较鉴别,看到了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的长处和缺点,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首先在骨折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的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创了动与静的治疗观,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传统的练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进行、内外兼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需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治疗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国际骨科界称为“C0学”(ChieeOteoythei)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传统的中医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在外固定方面,各地在总结中西医固定器械优缺点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论证。20世纪90年代,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同位素、电子计算机、磁共振、骨密度仪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一些治疗骨延迟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骨髓炎及骨性关节炎的中药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产6骨伤疾病中医特色外治169法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颈肩臂痛、腰腿痛、骨关节粘连性疾病、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中医骨伤科学已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其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节骨伤科常用外治法中医骨伤科外治法是指运用手法、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以及药物等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外治法是和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在骨伤科临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兹将基层临床医师常用如药物、封闭、针灸、针刀等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一、外用药物疗法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创伤的方法和方药,应用贴敷治伤已很普遍。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洗、贴、掺、揩等外用方法和药物治疗骨关节损伤。到了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贴敷的方药。吴师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理瀹骈文·略言》中提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观点,颇为后世骨伤医家所推崇。骨伤科临床非常重视外用药的应用,并积累了很多外治经验,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和药物。由于这些方法疗效卓著,易于掌握,作用直接,而且简便、价廉,所以经久不衰。按其剂型可分为贴敷药、涂擦药、熏···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内治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作者】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81【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4-1【分类】妇科病-中医治疗法-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王利平,林天东,王娟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特色外治303法》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章,第一章概论从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的发展简史、妇科疾病常用外治法、外治法的作用机制与特点、提高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4个方面予以介绍。第二章临床应用共18节,收录18种妇科疾病的外治方303个。全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妇科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西医妇科专业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师都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及应用价值。《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概2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第一节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的发展简史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外治法是相对于内治法而言,是除了运用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外治法不良反应较小,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治法配合应用,同时还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外治法自古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就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始创于东汉末年,发展于唐宋,丰富完善于明清及现代。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是建立在传统外治法基础上,并在中医妇科体系基础形成之时开始应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张仲景治病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按需结合,方法变换皆因证治需要而定。《金匮要略》有“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在妇人杂病中更是运用了多种外治法剂型,辅助药物直达病所,取其速效。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较完整的记载是在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首次著录了妇科外治坐药及阴道多种外治法,如“妇人经水闭不利…矾石丸主之。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纳脏中,剧者再纳之”,创后世妇科外治之先河。后世医家又提出了膏敷法、喑鼻法、穴位贴敷法、脐疗等妇科外治法。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妇、产疾病。西周时期的《周易》中就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许多篇章中散在地描述了妇女的生理、病理、诊法及孕妇患病服药问题,这些朴素的认识,使中医妇科学理论初具雏形。同时也产生了“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等外治法。同时期也有了专业的妇产科医生,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载有“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所著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也多处记载了妇科治疗方法。而外治方面已经有熏、熨、敷、洗治疗内科、外科、肛肠病的记载。这些都强有力地说明在早期的医学实践中已开始重视并应用外治方法。第一章概论3隋唐时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三卷,详细论述求子、妊娠病、临产、产后病、月经病、带下病、杂病的证候及治疗方法,收集药方540余首,范围已较《金匮要略》及之后方书中所论述的妇科病更为广泛。除局部治疗外,脐疗已受到足够重视和应用。到了晚唐,出现我国妇产科第一部专著《经效产宝》,外治方面记述了催生、下胞衣以及治产后便难及乳肿、乳痈、乳汁自出等病的治法。特别是外敷治乳病的内容更为丰富。如:用丁香末外敷治乳头破碎,酒调药末敷乳痈初起,鲜草药捣烂外敷乳痈,药物煎后用药渣趁热外敷或棉布蘸药汁热敷治乳汁自出,等等。到了明清时代,妇科的发展更为显著。明清两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药物外治法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万密斋一生著作颇丰,在妇科方面以《万氏妇人科》最具代表性,万氏辨证以肝、脾、肾立论用药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认为“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妇科病外治法虽比内治法安全稳妥,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必须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混淆、阴阳不分地使用外治法,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导致病情恶化,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列出了妇科经、带、胎、产、乳及妇科杂病的30余种病的膏药19首,采用熏、熨、洗、敷等法。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也。”外治法对于妇科中外阴、阴道、宫颈或乳房等外露病变部位的疾病,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祛解病邪。另外一些口服药物治疗困难或效果不好的妇科疾病采用外治法可发挥内治法不可比拟的效果,或是对内服药的良好补充中医外治法历经2000年的发展,由萌芽而成形,由成形而发展,由发展而成熟鼎盛,迄今仍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发展的历史规律,继承、挖掘前人的经验,努力提升创新,能使外治疗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4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第二节妇科疾病常用外治法中医妇科疾病外治法由于其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便于临床运用,且毒性及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其中包括针灸、按摩、熏洗、贴敷、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妇科多种疾病,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证,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工(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外治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与内治法结合使用,方可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兹将常用外治法介绍如下。一、药物外治法1.熏洗法功效:用于外阴及阴道肿痛或瘙痒,甚则溃烂后滋水淋漓的病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止痒的作用。用法:将药物1剂,加水约1200mL,煎至600mL,用干净纱布两层把药液滤出,置清洁盆内,趁热熏洗患部,待温度适中后坐盆10~15分钟。1剂药洗1次,1天2次。患处如有溃烂或化脓者,不宜坐盆。2.贴敷法功效:用于盆腔急慢性炎症,局部肿块、结节等病变,可用于外阴血肿、溃疡及脓肿切开,也可用于乳痈或回乳,还可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等。有泻火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温经止痛和促进包块消散的作用。用法: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取得治疗作用。常选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温经散第一章概论5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生肌排脓类中药,随机辨病、辨证择之。水剂者,多以无菌纱布浸透药液贴敷;散剂则可直接撒于创面;膏剂常先涂于无菌纱布,再贴敷患处;若属痛经膏、痛经贴、麝香壮骨膏等中药橡皮膏剂,则可直接贴于患处或经络穴位点;还有将药物制成粗末,加入致热物质,袋装密封,制成热敷剂;或以药物粗末制成湿药包,隔水蒸15~20分钟,趁热敷置患处或借用热水袋、电热器、理疗仪甚至食盐、砂土炒热作为热源起热敷作用的。贴敷时间、疗程则据组成药物、所疗病证、治疗目的综合考虑决定。3.热熨法功效:用于寒性疼痛病证。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用法:将药物捣碎,置铁锅内炒热,或用热水调湿药物,趁热装入布袋内扎紧,将布袋置患处热熨,每日数次。4.纳药法功效:用于阴中湿痒或痛痒难忍,或冷痛、白带异常的病证,常用于带下病、阴痒、阴道炎、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原位癌、子宫脱垂等。有燥湿止痒、解毒杀虫、散寒止痛等作用。用法:将中药研为细末或制成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剂、涂剂、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阴道或宫颈外口等部位,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除湿止带、祛腐生肌等治疗作用。须根据病证及病位辨证用药,选择相关剂型。如:湿热型带下病,可择用黄柏、黄连、大黄、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千里光、青黛、虎杖等清热除湿药,制成栓、片或泡腾剂阴道纳药;宫颈糜烂,解毒祛腐可酌加百部、白矾、蛇床子、硼砂,收敛生肌可选用白及、珍珠粉、炉甘石等。对于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制剂等,患者可先行阴道冲洗后,自行上药。但粉、膏等涂剂类及宫颈上药,不便于自行操作,通常需医务人员操作,尤其是某些含有腐蚀性药品的制剂,更需直接由医务人员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治疗注意事项同阴道冲洗法。6妇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03法5.涂搽法功效:用于热毒炽盛所致外阴瘙痒肿痛,或化脓溃疡、滋水淋漓的病证。有收敛生肌、祛风胜湿、解毒止痒的作用。用法:将药物共研细末,用香油或鱼肝油加凡士林调成膏状,先用熏洗剂清洁患处,再涂搽药膏,每日2~3次。6.冲洗法功效:用于湿热虫毒所致带下异常、阴中痛痒等病证。常用于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引起的带下病、阴痒的治疗,以及阴道手术前的准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杀虫的作用。用法:以药液直接冲洗外阴、阴道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性冲洗者,常用量为每次500L左右,倾人阴道冲洗器具内,每日1~2次,连续冲洗至自觉症状消失。所用药物据冲洗目的选用,阴道炎患者也可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若为术前准备,可用1%新洁尔灭。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内裤、浴具的清洁消毒。月经期停用,妊娠期慎用。7.灌肠法功效:用于盆腔炎症、产后感染发热、腑气不通而便秘等病证。有止痛行气、清热解毒、泻下通腑的作用。本法可使药物在直肠吸收,增加盆腔血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盆腔及胞中癥积、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以及产后发热、大便秘结等病证的治疗。用法: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或浓煎后保留灌肠,达到润肠通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癥散结等目的。若为中药保留灌肠,可用尿管或小口肛管或一次性灌肠袋,插入肛中14cm左右,将温度适中的药液100mL徐徐灌人,保留30分钟以上。临睡前注入,保留至次晨疗效更佳。每日1次,一般以7~10天为1个疗程。给药前应尽量排空二便,给药后卧床休息30分钟,以利于药物的保留。如采用栓剂,可嘱患者每晚睡前自行放人肛内。月经期、阴道出血时及妊娠期需慎用。8.坐浴法功效:用于湿热虫毒所致带下异常、阴中痛痒等病证。适用于阴疮、···试读结束···...

    2022-08-19

  •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作者】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页数】166【出版社】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214-2331-0【分类】肾病(中医)-外治法【参考文献】庞国明,钱莹,林天东,叶乃菁编;庞国明,林天东,胡世平,韩振蕴,王新春总主编.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特色外治254法》内容提要:本书是搜集古今文献中肾系疾病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全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概论部分从肾系疾病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方法、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应用部分则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等方面对肾系疾病的外治方法做了具体介绍,同时设“综合评按”对每一种病的外治法进行了总结。本书内容贴合临床实践,对从事中医肾系疾病诊疗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内容试读第一章整2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第一节肾脏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熨法、熏法、洗浴法、贴敷法等多种针对肾系、泌尿系的外治疗法。《内经》中也有用外治方法治疗水肿等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摩之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水肿之大法:“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提出了水肿的治疗原则,为以后熏蒸疗法提供了依据在西汉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外治法治疗肾、泌尿系病例。如用“火齐汤”治疗“不得前后溲”和“溺赤”,用“柔汤”治疗“不得小溲”,灸足厥阴之脉治“遗溺”“溺赤”等,开创灸法治疗肾系疾病的先河。东汉时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有用灸法、摩膏法、外洗法等治疗水肿的经验,疗效甚佳。并最早运用了导尿术,《千金方》记载为“凡尿不在胞中者,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中有用升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治疗小便不通的记载清代对肾的生理和病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阶段肾系药物外治疗法体系理论完备、技法丰富、应用广泛。其特点是药物外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幅提高,作为分支学科而言,其理法体系已经构建成熟。外治疗法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药物外治疗法已经演化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另外,明清医家重视民间技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些实用技术充实了药物外治疗法。如《串雅外篇》《验方新编》收录了大量民间单方、验方,药物外治疗法得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章概论了第二节肾脏病常用外治法一、药物外治法药物外治法是指外用药物来治疗肾脏病的一种外治法,它又包括许多种类,如膏药疗法敷脐疗法等。1.药膏疗法药膏疗法是将外用药膏贴敷于肌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各种剂型的药膏、油膏、软膏等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作用,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外用膏剂治疗外伤、痂等;用水银膏外敷治疗痈肿等。《内经》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药膏疗法的作用:“其化脓者,泻则合豕膏…疏砭之,涂以豕膏。”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以其自身体验及其临床心得,介绍了痈疽“薄贴”治法及诸有效膏方,指出:“热气壅结成痈疽,方有灸法,亦有温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熟之时,其用冷药贴敷之,治热已成,以消热,令不成脓也”。通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使本疗法更臻完善。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肯定了本疗法的功效,并系统地总结了各种药膏的作用和用法。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本疗法至今仍为临床医家广泛应用。2.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代孟洗《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明代《普济4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葱诞为泥,敷涌泉穴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3.敷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填敷脐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即利用肚脐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以及神阙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点,使药力迅速渗透。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的方法。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种之多。4.中药灌肠疗法中药灌肠疗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人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唐代以后各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仍适用于便秘患者的润肠通便。而在近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疗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常见病证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患者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特别是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使尿毒素通过肠道而增加排泄,在肾病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发挥了中医保守治疗尿毒症的优势及特色。5.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第一章概论5苦参汤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清代吴师机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汤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以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6.吹鼻疗法吹鼻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黏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载有吹鼻治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已有吹鼻和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陆以湉《万病验方大全》等均收录了许多颇有疗效的吹鼻验方,至今仍为医家广泛应用。本法能将药末送到鼻腔较深部位,并使药末分布于大片鼻腔黏膜上,一方面促使药物经黏膜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吹药动作和药末的刺激,可使患者打嚏,借以宣通肺气,开窍醒神。7.沐浴疗法沐浴疗法是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或药液中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已流传数千年。肾脏疾病常属于中医学“关格”“水肿”“癃闭”“虚劳”等范畴,肾炎、肾功能不全的中医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以湿浊、水气、血瘀多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引治诸肿第一法“开鬼门”的17种药物中,有7种药物是外用熏洗的,表明外用熏洗疗法不仅可以发汗,与此同时还可达到解肌祛邪之目的,使水肿因势利导从汗而泄。现有人认为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通过洗浴等方法,促进水代谢产物等随汗液从皮肤排出,从而提出了“皮肤透析”这一概念。中药热水药浴,可利用药物、水的温和沐浴以清洗皮肤,分泌汗液,冲刷汗孔,促使汗腺充分发挥其排泄功能,使体内多余水分及因肾功能衰竭而蓄积的代谢废物增加排泄,水肿及血中毒素随汗泄而降低,从而缓解肾脏疾病的临床证候。皮肤瘙痒是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常见症状,虽经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及用血液透析和滤过,瘙痒症状仍难缓解。肾脏疾病的皮肤瘙痒,其最常见的原因有尿素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沉积、皮肤干燥等,药浴治疗可促使汗腺活动增加,汗液分泌增多,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恢6肾系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4法复;同时,增多的汗液冲刷带走了积储在皮肤的尿毒素和钙磷沉积物;另外,中药的泄浊、祛风、活血、止痒作用也借温热水浴而更好发挥。高血压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促使肾脏功能逐渐损害的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中药药浴疗法通过宣泄发汗,增加水及钠的排泄,对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药浴中所用疏通气血的中药可发挥通调血脉的作用,在温热的物理刺激下,药物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通畅、缩血管物质的生物活性降低,微循环改善,不仅产生降血压作用,也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8.洗足疗法洗足疗法也称洗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双足,并不断按摩足趾、足心。大爵趾是肝脾两经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足心是肾经涌泉穴所在,能治肾脏疾病。9.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俗称的打水针就是指穴位注射法。它可以将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故对肾小球肾炎、肾衰等有比较好的疗效。二、非药物外治法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指运用以毫针为主的各种针刺工具,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或在面部、耳部、舌部、足部等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一万···试读结束···...

    2022-08-19

  • 《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宋恩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作者】宋恩峰主编【页数】409【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352-9855-3【价格】128.00【分类】中医疗法【参考文献】宋恩峰主编.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特色疗法》内容提要:本书稿涵盖各类常见疾病及其相应中医特色疗法,包括设病证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诊治经验、医案选录等内容。其中,病证概述主要介绍疾病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主要阐述疾病中医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分辨证要点、治则、分证论治等。《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内容试读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根据病程的长短常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西医常以控制感染、镇咳祛痰为治疗原则。本病在祖国医学中主要属“咳嗽”范畴,关于咳嗽的病名,《黄帝内经》中有《咳论》,专门讲咳而没有讲嗽。但在《咳论》以外的许多篇章,却大量论及咳嗽。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中既言咳,又言咳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论咳嗽:一篇是《咳001嗽上气》,另一篇是《痰饮咳嗽》,明确地提出了“咳嗽”这个病名。刘河间《伤寒六书》中说:“肺主气,肺为邪所乘,邪气伤肺,气逆而不下,故令咳嗽。”指出是肺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故发为咳嗽。因此,支气管咳嗽这个病名实际上就是一个症状,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发声。《医学三字经》说得更清楚:“气上呛,咳嗽生。”说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症状。《素问·咳论》认为本病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同时也指出来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杂症谟》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因为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变部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肺系,肺气上逆。中医认为肺居胸中,职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易受内、外之邪侵扰而致宣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言:“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由此可以看出本病主要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常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患者多属新病,发病急,病程短,病起于肺,肺卫受感,于病φ是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影响肺气的出入。外感患者大多数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患者多为宿疾,常反复发作,特色病程较长,常兼有其他脏腑病症,机制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溪肺也”,多属于邪实正虚。2.辨咳嗽002咳嗽时作,常夜间症状加剧,声重,咽痒或咽痛,病情急而病程短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粗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剧,咳声轻微短促者,多为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肺气虚寒,寒饮阻肺。3.辨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风燥、气火、阴虚:痰多者,常为痰湿、痰热、虚寒;痰白清稀者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热、气火或肺阴虚。(二)治法治则外感患者多为新病,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患者多为宿疾,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治以祛痰止咳,本虚为主者,当补虚养正。本病除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三)分证论治1.急性支气管炎(1)风寒袭肺【症候】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楚,或见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病机析要】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或兼有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凝聚为痰,故见痰白清稀:风寒外束于表,卫阳被遏,乃见头痛酸楚,发热、恶寒、无汗。【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咳散。常用麻黄、荆芥宣肺散寒;紫苑、百部温润止咳;杏仁、桔梗、白前、甘草、陈皮化痰利咽。若夹痰湿,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以燥湿化痰;咳嗽喑哑,气急似喘,痰液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此为风寒外束,里有郁热,可用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003百部温润降逆,可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支(2)风热犯肺【症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管炎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四肢酸楚,或见身热微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病机析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口渴;肺热蒸液为痰,所以咳痰不爽,痰黏而黄;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头痛、四肢酸楚,身热微恶风,汗出。【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常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芦根清热化痰生津。若肺热较甚,身热明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金银花清泄肺热;若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青果、牛蒡子清热利咽;夏令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加鲜荷叶、六一散清暑利湿。(3)风燥伤肺【症候】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干而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而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病机析要】风燥伤肺,肺失湿润,则见干咳作呛;燥热伤津,则口咽干燥,痰黏难咯,舌质红而干;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丝;风燥外客,卫气不和,则见微寒、身热。【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见【代表方】桑杏汤。病中常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沙参、梨皮生津润燥;栀子清热。色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可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若痰中夹血,乃肺络受损,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干咳少痰或无痰,口鼻干燥,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为凉燥证,燥证与风寒并见,004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用杏苏散加减。2.慢性支气管炎(1)痰湿蕴肺【症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着,痰多色白黏腻,每于晨间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析要】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多,咳声重着,痰白黏腻;痰湿中阻,脾为湿困,故见胸闷、脘痞腹胀,呕恶食少,大便时溏。【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若咳嗽痰多黏稠,胸闷脘痞,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功效: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畏寒,可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2)痰热郁肺【症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析要】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稠色黄,咳吐不爽;热伤肺络,故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咯血痰;肺热内郁,则见身热,口干欲饮。【治法】清热化痰,清肺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常用桑白皮、黄芩、栀子、知母清泄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热化痰止咳;茯苓、甘草、橘红健脾理气化痰;知母、麦冬清肺养阴。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血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清热化痰解毒;若痰盛,胸满咳逆,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泄肺逐热;痰热伤津加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3)肝火犯肺005【症候】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支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炎【病机析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以致气逆作咳、咳则连声;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肺热津亏,则痰黏难以咳出;肝肺络气不和,故咳而引痛。【治法】清肺泄热,化痰止咳。【代表方】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常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泄热;青黛、蛤壳清肝化痰;甘草、粳米化痰止咳若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加栀子、牡丹皮、枇杷叶;若胸闷痰黏难咯,加贝母、竹茹、瓜蒌、旋复花清热化痰降气:胸痛配郁金、丝瓜理气和络:火郁伤津,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天花粉。(4)肺阴亏耗【症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黏,或痰中加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病机析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肃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肺损络伤,故痰少或见夹血,口干咽燥,咳声嘶哑;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颧红,盗汗;阴精不足则形瘦神疲。【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常用沙参、花粉、麦冬、玉竹滋养肺阴;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疾中若痰中带血,可加牡丹皮、白茅根、仙鹤草、藕节清热止血;潮热甚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多,加乌梅、色生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法【诊治经验】006一、学术观点宋恩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责之于肺,并与脾、肾相关。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调节人体气机,同时又主治节,朝百脉,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及津液的分布。因此本病的发生多因肺气虚于内、伏痰存于肺,主要责之于“痰”“虚”“瘀”,故每感受外邪而致肺气愈虚,外邪又可引动内邪,触动伏痰而为病,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饮与瘀血相互搏结而成。肺贮痰,脾生痰,肾虚不能蒸腾,而致痰液滞留,由于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而致病情迁延不愈。治疗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原则,确立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运用“宣”“降”“清”“润”“祛”“收”等治疗方法来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二、辨治经验(1)急性支气管炎忌过早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会使肺气郁恶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从而咳嗽迁延不愈,久咳伤正,治疗上应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慢性支气管炎···试读结束···...

    2022-08-19

  •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作者】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丛书名】中医临床经典·典藏版【页数】486【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046-8110-2【价格】88.00【分类】中医疗法【参考文献】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特色疗法大全》内容提要:5年前,编者整理出版了《中医特色疗法活用全典》一书,书中介绍了19种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临床各科156种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具体运用,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为中医技术的推广做了一些工作。近年来,人们对疾病的研究、认识愈加深入,各中医流派又创立了许多新兴的中医特色疗法,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广为大众认可。据此,编者结合近年来中医治疗技术的新进展,查阅大量新文献资料,整理编写了本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特色疗法介绍,共34种,内容更为全面、新颖,特别增加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疗法,如腹针疗法、平衡针疗法、浮针疗法等。书中还对中药内服疗法进行了简明介绍,以确保本书内容上的系统性。对于一些常用的理疗方法,如液氮冷冻疗法、红光疗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等,因其临床应用中常与中医疗法相结合,故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下篇介绍了包括内、骨伤、外、妇、儿、五官及皮肤科疾病等临床各科200余种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运用,病名全部采用现代医学的病名,以便于西医同仁参考和操作,更有利于特色疗法的推广。在病种的选择上,书中所选多为临床上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且有一定优势的疾病。由于文献资料数量众多,搜索恐难完全,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恳望各位专家、同行及读者,不吝赐教。《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内容试读斋中医特色疗法中用医闲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活学活用中医妙治各科百病1.毫针疗法出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又称为“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疗法包括持针、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及出针等操作过程。毫针是由金属制成的,一般以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为常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情况,一般很少应用。【适应证】毫针疗法的适应证很广,涉及中医临床内、外、妇、儿以及眼、耳鼻喉各科,甚至适用于现代医学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一些疾病。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证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操作方法】1.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1)纸垫练针法: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宽约5cm、长约8cm、厚2~3cm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指、示、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2)棉团练针法:用棉花做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5~7cm的棉团。练针方法基本同纸垫练针法,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当然刺纸垫或棉团与刺人体有根本的差异,为了体验不同的针刺手法所产生的不同2上篇中医特色疗法一1.毫针疗法作用,最好在自己身上进行练针,以便临床施针时心中有数,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水平。2.针刺前的准备(1)选择针具: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耐热,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按照要求注意检查针具,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胖瘦、病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粗细、长短适宜的针具。(2)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地留针以及防止晕针、弯针、滞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因此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上、下肢部分腧穴。②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腧穴,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③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⑥侧俯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临床上如能用一种体位就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位置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结合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次治疗、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等。(3)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腧穴部位和医者手指的消毒。3.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调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短针的进针。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示2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3污实用中岳特色疗法大全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处,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进针和减少患者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使用备好塑料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用右手示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将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及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深度、方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要根据腧穴位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情况灵活运用。(3)行针和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操作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4)行针手法:一般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①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操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层次的有无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示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对于捻动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上篇中医特色疗法一1.毫针疗法②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循法:是用手在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捏的方法。此法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刮柄法:也称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从而使经气速行的方法。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拇、示、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搓柄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促使针感单向传导。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达到促使得气或增强驱邪、扶正的目的(5)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为泻法。⑤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⑦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中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⑧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6)留针与出针①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②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做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推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揉针孔,以防出血。(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能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禁针。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1.亦不应针刺。(2)酒醉、过饥、过饱、劳累过度时,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不宜进行针刺,或少针或缓针。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择卧位。(3)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的腧穴禁针。(4)注意避开血管针刺,以免出血。(5)针刺胸腹背部腧穴要防止刺伤重要脏器。(6)凝血功能障碍,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8)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9)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周凌云)···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杨峰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作者】杨峰编著【页数】48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132-3957-8【价格】80.00【分类】中医诊断学【参考文献】杨峰编著.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特色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为了培养临床治疗有特色的人才及全科医生,给医务界人员架起空中桥梁,更好地解决困扰百姓的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等问题,杨峰医师本着广征博引、择善而从、尊重历史、传承创新的原则,在出版了《中药趣记速认有捷径》之后,编著了《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一书。内容上精选古今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先例引导;以诗文、赋词、歌诀的形式,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让其能够更好地记牢中医、中药、方剂、基础理论等纲领性的知识;进入临床实践时,在明师指导下,以古今名医的特色诊断与治疗方法为指导,面对疑难杂症甚至绝症,追寻病因,重守病机,方药灵活运用,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特色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古代明医诊病与治病的故事第一章中医特诊淅川县)人,曾任吏部尚书郎,后贬宣城太守时,删取各家记史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⑦疗《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综合各家之长而撰。今本120篇,分为130卷,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196年的历史。【释文】集市之中有一老翁,他在店铺门前悬挂着一个大空壶,等到集市散去,就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到此事,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前去拜望老翁,并送给他美好的酒肉食物。老翁知道费长房认为他是一位神人,便对费长房说:“您明天可以再来。”第二天,费长房又去拜望老翁,老翁便邀他同人壶中。费长房只见宫廷华丽庄严,美酒佳肴满桌,二人畅饮尽兴而出。后来,费长房愿向老翁学习医道,便跟老翁隐居山中。老翁欣慰地抚摸着费长房说:“您求学心诚,我愿意把医道方术传授给您。”后来,费长房终于把老翁的医术继承下来,在民间为广大群众治病。【按语】考“悬壶”这一典故有两说。其一,晋·葛洪《神仙传》载: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时费长房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之识,卖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每语人日:“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言无不效。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跳入壶中。长房知非常人,乃日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不辞。积久,长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公知长房笃信,谓曰:“暮更来。”长房如其言,公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长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其二,《丹台新录》载:谢元一号壶公,即孔子三千弟子之数也。常悬一空壶市肆货药,日入之后,公辄跳入壶中。举世无人见者,惟长房于楼上见之,往拜焉,以师事之。因而后世医生开业,竟以“悬壶”誉之。考“悬壶”一词,来源于此。龙蟠橘井【原文】苏耽①,桂阳②人也,汉文帝③时得道,人称苏仙,公早丧所怙④,乡里以仁孝著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鲜⑤。公即辍箸⑥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二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间仪卫降宅⑦。公语母曰:某受命仙录⑧,当违色养⑨。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选自汉·刘向”《列仙传》”)【注释】①苏耽:今湖南郴(琛)州人,生于西汉文帝时期。为人虔诚,第品德高尚,孝敬母亲,后人誉为神仙。因提出橘叶和井水治病,造成医学史上有名的“橘井泉香”这一典故。现在郴州市内尚有橘井,时后人古为纪念苏耽所建。代②桂阳:郡名,今湖南省郴市一带,包括来(垒)阳以南和广东医英德以北地区。与③汉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名刘恒,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病的④早丧所怙:早年丧父。事5···试读结束···...

    2022-08-19 诊断学主编 诊断学教材pdf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