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视教育】商业级MMORPG大型网游Unity全栈开发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极视教育】商业级MMORPG大型网游Uity全栈开发【画质好,素材多】你会得到BAT总监亲自为“商业级”MMORPG项目颁奖标题="【极视教育】商业级MMORPG大型网游Uity全栈开发图解"alt="【极视教育】商业级MMORPG大型网游Uity全栈开发图解"gt文件目录材质材质工具.zi01学习秘籍(完)1VIP学生感言_.mkv2课程详细介绍_.mkv3游戏达人攻略_.mkv02项目准备(完)1项目准备-开发准备_.mkv2项目准备-美术准备_.mkv03框架设计(完)整体框架设计_.mkv04底层基础支持(一)(完)1网络消息处理_.mkv2基本场景和UI_.mkv3用户登录_.mkv4角色创建与选择(一)o_.mkv4角色创建与选择(一)_.mkv5角色创建与选择(2)_.mkv6进入主城(1)_.mkv7进入主城(2)_.mkv05底层基础支持(二)(完)1进入主城(三)——人物信息展示_.mkv2小地图_.mkv3手机同步(一)_.mkv4手机同步(2)_.mkv5手机同步(3)_.mkv6图传_.mkv06基本系统(完)1UI系统架构设计_.mkv2NPC系统_.mkv3道具系统_.mkv4背包系统_.mkv5商店系统_.mkv6装备系统_.mkv7任务系统(一)_.mkv8任务系统(2)_.mkv9场地图-怪物世代_.mkv07社会系统(完)1好友系统_.mkv2team_.mkv3工会系统(一)_.mkv4工会系统(2)_.mkv5聊天系统(一)_.mkv6聊天系统(2)_.mkv08其他系统(完)1挂载系统(1)_.mkv2音响系统(一)_.mkv3自动寻路(一)_.mkv09战斗系统(一)(完)1战斗系统设计及基本属性结构(一)_.mkv2战斗系统实现与角色属性成长(一)_.mkv3技能及BUFF系统设计(一)_.mkv4战斗系统-技能释放流程详细设计与实现1(上)_.mkv4战斗系统-技能释放流程1(下)_.mkv的详细设计与实现5战斗系统-技能释放流程详细设计与实现2(1)_.mkv6战斗系统-目标选择和属性初始化refactorig_.mkv7战斗系统-服务器战斗流程设计与实现_.mkv10战斗系统(二)(完)1战斗系统-完美技能行为(一)技能执行过程(一)_.mkv2战斗系统-完美技能行为(2)命中伤害(1)_.mkv3战斗系统-完美技能行为(3)飞行道具(1)_.mkv4战斗系统-完美技能行为(4)选择性技能(1)_.mkv5战斗系统-BUFF系统(一)(1)_.mkv6战斗系统-BUFF系统(2)(1)_.mkv7战斗系统-技能效果与表现(一)攻击表现(一)_.mkv8战斗系统-技能效果及实现(二)攻击性能(一)Uer_.mkv8战斗系统-技能效果及实现(二)攻击性能(一)Next_.mkv11战斗系统(三)(完)1PVE系统-怪物技能与AI(一)(1)_.mkv2PVE系统-怪物技能与AI(2)(1)_.mkv12副本系统(完)1副本-PVP-竞技场(一)-竞技场设计与准备(一)uder_.mkv1副本-PVP-竞技场(一)-竞技场设计与准备(一)_.mkv2副本-PVP-竞技场(2)-地图副本(1)_.mkv3副本-PVP-竞技场(3)-竞技场逻辑(1)_.mkv4地牢-故事地牢实现(一)_.mkv13游戏优化(完)1AOI(1)_.mkv2资源优化(一)_.mkv3性能优化-CPU(1)_.mkv4性能优化-GPU(一)_.mkv5性能优化——内存(一)_.mkv6多线程与线程安全(一)_.mkv7游戏安全(一)_.mkv14发布准备(完)1资源打包(1)_.mkv2资源统一加载(一)_.mkv3自动更新(1)_.mkv游戏设计...

    2023-02-09

  • 长夜安隐-长夜几安知识课堂之8.9月里几个比较确定性的逻辑线

    目录[00001]长夜几安知识课堂之8.9月里几个比较确定性的逻辑线.m4官方233《长夜安隐-长夜几安知识课堂之8.9月里几个比较确定性的逻辑线》]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2-07

  • 【张梅化学】选择题压轴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图像问题突破|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突破盐类水解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图像问题原价248《【张梅化学】选择题压轴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图像问题突破》...

    2023-01-28 溶液中粒子 溶液中的微观粒子

  • 锻炼手脑结合,比较全的魔方视频集合,7.5G|百度云网盘

    比较全的魔方视频,7.5G,寒假正好可以练练,锻炼手脑结合...

    2022-12-16 魔方练练 魔方基础训练

  • 比较政治学30讲|百度云网盘

    比较政治学30讲...

    2022-12-14

  • 《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读本世界历史》【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页数】296【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ISBN号】978-7-208-16594-6【分类】世界史-通俗读物【参考文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世界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历史读本世界历史》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简述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整体上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加以梳理和概括,以此串联起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全书共选取155个词条,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中古世界的流动与交往”“近代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运作和挑战”“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世界体系的重组”“20世纪下半叶的多极世界”“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读本世界历史》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相较于几十亿年历史的宇宙,人类社会不过是沧海一粟。至今依然留存于世的古代文明,仅仅显示着四五千年前的一些智慧结晶。但即便如此,宛如图画的文字、精美绝伦的建筑、气势恢宏的城池、美丽动人的传说、字斟句酌的法典、精雕细琢的珍宝,无一不表明古代世界各地虽独自发展,却共同拥有着求真、扬善、立美的人类精神。历史读本(世界史)》MeaofNaturalSelectio,orthePreervatioofFavouredRaceitheStruggleforLif)。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推断:第一,所有物种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作出相应变化,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第二,生物的进化是缓慢发生的,而非突然剧变;第三,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由此可以引申出同为哺乳类的人类和猿类有着共同祖先;第四,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只有适应环境者才可以生存下来,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由此,达尔文揭示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奠定了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此书一经出版,在当时所引起的思想震动无异于平地惊雷。基督教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认为其亵读了上帝和基督教教义。达尔文本人也承受着恶毒的人身攻击,曾有人作了一幅讽刺漫画,把他描绘成一个浑身长满毛发、背后拖着长长尾巴的大猩猩。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全名《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DecetofMa,adSelectioiRelatiotoSex)。在此书中,他重点阐述了人类是怎么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除此之外,他还大胆推断,人类的起源拥有单一源头,“生活在世界各大地区的哺乳动物跟同一区域内已灭绝的物种具有密切关联。因此,非洲先前可能栖息着跟大猩猩和黑猩猩有着密切关联的已灭绝的类人猿;而且因为这两个物种是现在人类最近的近亲,有点可能的是,我们的早期祖先居住在非洲大陆,而不是其他地方”。这就是之后又经学者们补充而形成的“人类单地起源说”。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多地起源说”,即认为,人类是通过在世界各个不同区域之内的适应,再加上那些区域之间的基因流动,两相结合而发生进化的。目前,非洲起源说获得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两项研究证据的强力支持,是国际普遍认同的人类演化起源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定律的发现和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从一种假说逐渐成了大众所广为接受的现代综合理论,得到了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当然,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受部分基督教信仰者的反对。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罗塞塔石碑的发现1799年7月中旬,在拿破仑大军占领埃及期间,当法军上尉皮耶-弗朗索瓦·布夏贺(Pierre-FracoiBouchard,1771一1822年)在港口城市罗塞塔(Roetta)(今天也称拉希德,Rahid)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St..Julie)的地基扩建工程时,意外地掘出一块表面布满稀奇古怪文字的黑色玄武岩(两百年后发现为花岗岩)石碑断片。这些文字符号使他认定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顽石。最终,这块石碑被送到了拿破仑在开罗(Caio)设立的古埃及研究所。经测定,这块石碑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重约762公斤。由于该石碑出土于罗塞塔郊外,因此被命名为罗塞塔石碑(RoettaStoe)。两年后,英军在埃及大败法军。这块石碑作为战利品,被辗转运到了大英博物馆,并成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学者们通过初步考证,认为石碑上的碑文是由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的两种语言、三种体系的文字一古埃及象形文字(也称圣书体)、通俗文字(象形文字的草写体)和古希腊文镌刻而成的。这三种文字分列为上、中、下三部分,所占行数分别为14行、32行、54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最早是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得到使用的,大约在4世纪末期被逐渐弃用。之后,所有关于如何阅读象形文字的知识都逐渐失传了。而古希腊文则能够为19世纪初的学者所释读。那么,罗塞塔石碑能否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把“钥匙”呢?1802年4月,英国学者斯蒂芬·韦斯顿(SteheWeto,1747一1830年)将石碑上的古希腊文翻译成了英文。它所记载的内容可概括如下:公元前196年,为了感谢国王托勒密五世(KigPtolemyV,公元前210一前181年)登基后赐予埃及祭司阶层的种种恩典,祭司们决定在全国各地的神庙为他立像,并分别把他出生和即位的日子定为节日。这段碑文的最后一句话写道:祭司们想将此消息晓谕天下,决5历史读本(世界史)定把这一决议用三种文字刻写出来。正是这最后一段话,成了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神秘面纱的关键所在,它意味着这三种不同文字所记载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此鼓舞之下,众多学者为弄清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来龙去脉而不懈努力着。此后数年,很多学者从事着这一艰巨任务,虽然小有所获,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直到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FracoiChamollio,1790一1832年)的研究问世,这一难题才得以彻底破解。1790年,商博良出生在法国南部小城菲雅克(Figeac)的一个书商之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语言文字天赋。16岁时,他已熟练掌握了拉丁文、古希腊文和6种古代东方语言。从1808年起,商博良凭借他那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古代东方文字功底,着手实现自己少年时代定下的奋斗目标一释读罗塞塔石碑。1809年,年仅19岁的商博良就已经成为格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之后十余年间,在众多学者一个个受挫而放弃研究时,他依然毫不气馁,知难而上,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1822年,他最终完成罗塞塔石碑碑文的全文翻译,成功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一成就破解了长达4000年之久的古老书写文化之谜。接着,他又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古埃及遗留下的大量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这对学者们研究古埃及王国时期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思想信仰可谓功莫大焉。自此,埃及学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而商博良本人也被称为“埃及学之父”。埃及金字塔与撕身人面像有人说,认识埃及应该首先从访问金字塔开始。这的确没错!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埃及人称之为“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中,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受这一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的影响,法老常常生前就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资,为自己修建陵墓,并用各种物品加以装饰,以便死后能够如生前一般享乐,并继续行使权力。···试读结束···...

    2022-12-04 世界历史epub 世界历史纪录片100集

  • 《中英公示语比较与翻译》韦孟芬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英公示语比较与翻译》【作者】韦孟芬编【页数】342【出版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1【ISBN号】978-7-5643-4392-7【价格】68.00【分类】英语-翻译-研究【参考文献】韦孟芬编.中英公示语比较与翻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英公示语比较与翻译》内容提要:本书概述了公示语的定义、功能及其分类,详细分析了中英公示语语言特点差异,阐述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于公示语翻译的可行性。《中英公示语比较与翻译》内容试读PartOeBaicTheoryChater122之品54GeeralizatiooPulicSigThealicatioofulicigarewideread,whichcaeeealmoteverywhere.EcoomicgloalizatiomakeChiahavemoreexchageadcooeratiowiththeworld.Moreadmoreforeigerwouldliketotravel.coductuie,liveadworkawell.Withtheicreaiglyfrequetiteratioalexchage,theumerofforeigeoleiChiaidailyotheicreae.Nowaday,Chiee-Eglihulicigmarkedwithwarigigaderviceiformatioareuedexteivelyiuliclaceuchaairort,traitatio,hotel,hoigceteradlaceoftourititeret,whichhalayedaoitiveroleitregtheigiteratioalexchageadcooeratio,facilitatigforeigexatriateadehacigtheiteratioaliflueceofthecityawell.Aacrucialcommuicatiomaterial,theulicigexhiititgrowigimortaceitheworldwidecommuicatio.Beforethetralatiotudyoulicig,itiimortattohaveaclearideaaoutwhatulicigare.Thedefiitio,fuctioadclaificatioofulicigaredicuedithichater.1.1DefiitioofPulicSigiEglihadChieeActually,ithaoteealogtimeeforeaormietforulicig,durigwhichothrofeioaladurofeioalractitioerhaveeeuderaoeiooftheroertralatioforulicigiourcoutry.Thu,eforegettigdowtotudythetralatioofulicig,wehouldfirtlymakeclearaoutthedefiitioofulicig.AthiookmailydealwiththetralatioofulicigfromChieeitoEglih,itiofgreateceityheretotatedefiitioofulicigmetioedidictioarieadjouraliaroadadChiareectively.1.1.1DefiitioofPulicSigiEglihPeoleiEgliheakigcoutriehavetheirdefiitioofulicig,whichhedalightoadiffereterectivefromwhichtheygivethemeaigofulicig.AccordigtoLogmaDictioaryofCotemoraryEglih(1997),igmeaaieceofaer,metal,etc.iauliclace,withwordordrawigoitthatgiveeoleiformatio,warthemottodoomethig,etc.IOxfordAdvacedLearer'Eglih-ChieeDictioary(Extededfourtheditio),igareoard,otice,etc.thatdirectomeodytowardomethig,givigawarig,advertiigauie,etc.uchatrafficigforaeedlimitoraeditheroad,adho-ig,u-ig,arkigig,cotructioig,etc.AccordigtoNewWeter'DictioaryoftheEglihLaguage,aigidefieda"aicriedoard,late,ace,orthelikerovidigiformatio,guidace,oradvertiemet,aoorifrotofauildigorlaceofuieoralogatreetorroad".WhileiWeter'ThirdNewIteratioalDictioary,ulicigmea"aaigidefiedaaletteredoardorotherdilayuedtoidetifyoradvertiea5laceofuie)aotedcommad,warig,ordirectioc)Sigoard."IWeter'NewCollegiateDictioary(1977),aigidefieda"aotedcommad,warig,ordirectio".IMacquarieDictioary(1987),thedefiitioofaigiaicriedoard,aceetc.,ervigforiformatio,advertiemet,warig,etc.,oauildig,alogatreet,orthelike.ItheOxfordEglihDictioary(1989),aigrefertoacharacteriticdeviceattachedtoorlacedifrotofaiorho,aameaofditiguihigitfromotherordirectigattetiotoit.Ilateruecommolyaoardearigaameorothericritio,withorwithoutomeorametoricture.IEcycloediaBritaica(2009),AhleyMotagudefieaigaa"cocretedeoter"oeigaiheret,ecificmeaig,imilartotheetece”.Imotcoditioigarecalledotice,itructio,ulicdirective,etc.MarySell-Horyayiherook,TralatioStudie:AItegratedAroach(2004)that"theulicdirectiveiatexttyeretrictedtowrittelaguage,afoudiigadoticedilayedforulicattetio".ElaaShohacyitheaerLaguageitheulicacemetiothecoeofulicig:Itermoflaguagedilayeditheulicace,itrefertoactualoffice,hoitaladayotherulicace(adofterivateoe,uchahome).forexamleameoftreet,ulicig,ameofho,advertiemet,documet,ewaer,illoard,veralawellao-veralitemuchaictureadimage.Itialoreferredtoalaguageecology.Theterm"LiguiticLadcae",whichiquiteimilarto"PulicSig"iChiee,ialoutforwarditheame:LiguiticLadcae(LL)caeviewedaoedomaiwithilaguageitheulicaceitrefertoecificlaguageojectthatmarktheulichereadiuedhereaoecae.DSHOHANCY,ELANA.LaguagePolicy:HiddeAgetadNewAroache[M].LodoadNewYork:Routledge.2006..1106···试读结束···...

    2022-11-19 翻译epub文件 翻译epub的软件

  •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李朔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作者】李朔著【页数】182【出版社】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80-7538-6【分类】工业设计-历史-对比研究-中国、英国【参考文献】李朔著.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启”(启始阶段的萌发)、“承”(文化的承继)、“转”(经济的转型)、“合”(适合性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中英两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的通览,比较工业设计处在四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形态、文化思想的生存土壤中,其发展所呈现的共性与异质特征,分析各自设计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特殊性和缘由,进而总结出所存差异和问题。重点就起始阶段的自觉性差异问题,机械化进程中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问题,电气化阶段“质”变与“量”变的差异问题,信息化阶段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这对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读者逐步达到“以史为鉴,明正现实”的学习目标。《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内容试读第章绪论1.1研究的缘起中英两国的现代工业设计均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然而结果却截然不同。英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超越传统完成变革,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貌。中国作为当代设计的后起国家,并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后发优势,在模仿和改良的发展道路上裹足不前。这样的疑问成为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思路出发点。同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对中国工业化的萌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相似的近代社会结构,对手工艺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对古老历史的认同,以及中英文化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构成了两国比较的基础。加之笔者从2002一2008年在英国学习设计,对当地的设计和设计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始终关注英国工业设计发展进程,因此期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揭示中英两国工业设计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工业设计的优势和劣势,使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工业设计有一定的启迪和参照作用。选题将英国和中国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1.1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的“相似”之处中英工业设计发展之路经历了不同的曲折,均走了一定的弯路,但结果却不尽相同。英国作为工业化、现代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是现代意义工业设计的发源地。但是伴随着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与没落,其工业设计发展道路却曲折渐进。英国经济的衰落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两次世界大战加快了这一趋势,其世界霸权的地位丧失,国际上的影响力下降,某些工业部门开始衰落: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但是英国的衰落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对的,进入20世纪,英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其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于英国衰落的根源,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首先,英国作为第一个开始工业化ǖ002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的国家,其工业制品在市场上享有垄断的地位,但随着欧美其他国家先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增加了英国工业制品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其次,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英国背上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包袱,没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而后起的国家却快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发展新兴产业。随着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英国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和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长期过分依赖传统产业,导致结构性矛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英国在研究开发方面落后于其他竞争者,虽然其比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在科研和技术发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创新活动方面相对落后。另外,英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导致其工业精神的衰落,贵族文化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家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英国工业资本家虽然在19世纪创造了物质文明,取得了政治权力,在经济上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但并未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占据支配地位,反而屈从于绅士文化和贵族价值观,崇尚经济的稳定而非更快的发展。学者们列举的原因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英国工业经济出现相对衰落的局面。工业设计伴生于工业化的发展同样也“走走停停”。经过百年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已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文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升迁,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的替代,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却包含着较多的成本和代价:机器的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机械化、劳动分工、商业经济、环境生态以及对生命的关怀等诸多工业文明的缺憾,受到手工艺运动思想家的反思与批判。手工艺运动的先行者们做出了尝试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试图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和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观念,在技术与艺术的整合中发现一种道德力量。手工艺运动发展到莫里斯时期,思想家们已经能够较科学地面对工业文明的现实状况,从而比较客观地面对机器工业与手工工业的辩证关系。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使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对立关系发展为融合共生,消除艺术与技术的鸿沟,是推进人文主义复兴的有效途径。虽然手工艺理念发展到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身陷中世纪的文化域限,“回归传统”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乌托邦,当然它确实对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人文主义修正的作用。所以,虽然手工艺运动使英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推迟了1O0多年,使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走了弯路,但后来的英国工业设计始终受到以道德关怀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念的影响。其深厚的底蕴使劣势转化为优势,使设计始终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保持着和手工艺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从而避免了美国式冷硬的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弯路”对英国工业设计发展来讲反而成为一件好事。进入80年代的后现代时期,英国转变发展方向,将重心ǖ第1章绪论00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标是发展设计创意产业,成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的先导国家。同时把设计创新作为国家工业前途的根本,倡导设计促进经济发展,以通过设计创新来提高国家竞争力。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制定工业设计振兴政策,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设计创新体系和设计服务产业。所以,虽然英国此前工业设计发展并不顺利,但是其后发优势却使其和欧美国家并肩而居。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崎岖历程以及工业设计发展所走的弯路,其原因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工业化发生道路不是自然过渡,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扭曲”和“断裂”,造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的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副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这些矛盾均使工业化进程变得复杂和困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运动到立宪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是在旧王朝体制下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探索时期。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伴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加深,中国工业化探索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在夹缝中断断续续地前行。虽然民族工业初露萌芽,发展缓慢,但是长期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压和控制,刚刚建立起来非常薄弱的基础在日本侵华战争后再次中断,工业化发展势头又一次衰弱。此时期,随着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扩大,我们的认识也随之提高,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最终没有建立独立的专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才逐渐在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的发展态势下,开始探索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起初,我国按照苏联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了重工业体系,然而轻工业和商业发展却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艺术设计这一时期在发展方向和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加之“文化大革命”又进一步打击和阻碍了其发展。真正意义上设计理念的引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经济形态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设计才正式开启新的篇章。所以说,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由于长期处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干扰之中,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断被打破,其过程充满了尖锐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与之相伴而生的工业设计,在这样的土壤中发展自然也辗转曲折。这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领域遭到西方列强入侵后,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有着必然的关系,与工业化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远远不能为近代工业和设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工业化从技术、制度到文化、思想上准备不足加剧了这种“被动性”和“依附性”,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在起步阶段就“先天不足”。正是这样的历史让封闭的旧中国相较于西方认母004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识工业设计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起点的落后,发展的被动,使工业设计走了弯路。相较于英国工业设计所走过的弯路,中国工业设计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其弯路是没有根据社会现实筛选来吸纳西方的设计思想,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抛弃了本民族的设计遗产。“拿来主义”使我们在盲目接受西方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却没有将其充分地展开,从而失去了研究和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设计与独立专业体系的机会,结果导致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尴尬境地,始终在模仿中徘徊不前。因此,针对英国工业设计如何把它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这一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参照,是本研究思考问题的起点。1.1.2英国工业设计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和英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受到英国的影响颇多。对于中国来说,英国是最早出现在面前的国家,也是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第一个国家,对此我们抱着复杂的心情。这种复杂的心情说明英国对于中国的特殊作用,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对中国工业化初生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从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开始,英国的技术和文化也随着炮火一同进入中国。情愿与否并不重要,随着条约口岸的增加,英国传教士和外商大量涌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习俗和传统秩序,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中西之间的交流」早在1843年,英国伦敦会就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专门翻泽出版各种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使中国对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引进和介绍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伟烈亚力、艾约瑟、韦廉臣成为此时期介绍西方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的代表。他们翻译出版的科学著作,为近代科技著作翻译树立了标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最大的科技著作翻译机构一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所翻译的有关译著,在名词术语上都沿用墨海书馆的译书。主要译著在清末大都一再翻刻,流传极广。早期的翻译书籍虽然不直接与工艺学科相关,但在以研究世界基本特征与规律的科学领域中,为之后的工艺变革打开了新的视野。1868年徐寿、黄蘅芳与英国学者傅兰雅(JohFryer)o等人合作,运用图说的译介方式先后翻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部西书,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这些先行引入和翻译的西学著作“先声夺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新的价值体系的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此时期的①傅兰雅,英国人,1860年来华,先后执教于京师同文馆,上海英华书院、广方言馆,并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1875年,丁韪良、艾约瑟等人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停刊,傅兰雅遂决定在上海创办《格致汇编》,以接续《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前后共出60卷,内容有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科技人物传记以及答读者问等,不载新闻,不涉及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学作品。ǖ第1章绪论005英国工业技术人才引进对近现代中国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江南制造局为火炮、炮弹和机器制造聘请专门的工程设计人才,如英国工程师约翰·柯温(JohCowe)、阿姆斯特朗炮厂的工程师麦金泉(Mackezie)和柯尼斯(Corih)、英国胡尔韦区军械厂技师裴兰氏(Mr.Bailey)、彭他、克勒斯蒂和勉伦等,他们的到来使早期工业制造和开发都有了明显改进和突破,这些英国工程师成为推动近代中国造炮技术发展的持久内动力。同时,英国资本家随殖民侵略一同侵入,并在中国境内经营起各种近代工业。例如,船舶修造厂、加工工厂、各种轻工业和公用事业。19世纪中国航运业主要掌握在英国商人手中,这些船舶修造厂主要是英资经营的,如太古、怡和、祥生、耶松等船厂。加工工业如英商怡和行在汕头经营的机器制糖厂,在上海、汉口经营的制革厂。公共事业如上海大英自来火房、上海自来水公司以及上海电气事业等。由于这些早期殖民入侵的英国资本家,才迅速地将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流通范围,也正是英国的“殖民现象”使中国迅速进入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中英这个特别的历史关系是本书将研究锁定于英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1.3中国和英国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英国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稳重守成的力量。它并未一味顽固地反对进步,而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态度。在政治家埃德蒙·柏克看来,传统是联系世代之间的唯一纽带。传统是传统,变革也是传统,因为变革是传统的再生,是传统在每一个世代之环节上的发展和沿袭,变革使传统延续,传统作为变革的依据而出现。英国强调传统并非否定变革,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他们偏向传统,但同时也承认变革。这就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架构。休·塞西尔认为,在英国保守主义思想架构中,进步和保守互为表里,进步带动历史,保守则抑制其发展速度。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结合起来,才导致其合理的变革。在英国设计的发展进程中,设计师们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变革本着尊重和重视传统的前提进行。相似于英国的保守主义,传统的中国由于受自足的农业经济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影响,以及等级制度所产生的依附和遵从,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保守主义文化性格。逐步演化凝聚成了中庸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以“中”与“和”,或日“中庸”“中和”为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又进一步解释丑006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由此可知,中庸的核心观念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以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张岱年先生则将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四大要素,“刚健有为,和与中,祟德利用,天人协调”。©由此可见,平稳守常与保守主义同是中国处理社会矛盾和变革时的态度。同时,对于传统的执着和尊重,也使中国工业设计始终保持着继承和改良的发展之路。1.1.4中国和英国均注重手工艺传统英国的怀旧与传统情结使英国设计始终保持着对手工艺的留恋,对传统的偏爱;并一直都执着地坚持自己对于设计的信仰,自始至终体现出从莫里斯时代开始就始终追求的英国设计的诚实、正直、精良的优良传统,以及英国“优质设计”的属性。同时,多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极大地刺激着创意的酝酿与萌生,使人们面对新兴事物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因此,设计既体现传统的文脉,又包含当下的意识与思考。同样,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手工艺文化传统,素具盛名的传统工艺,如陶瓷、玻璃、木工、金属工艺、染织和雕塑等,品种繁多,流派纷呈。它们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尽管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建设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创造逐渐被唤醒,已经逐步转向现代工艺,但是几千年的手工文化始终贯穿着中国“人造物”的发展,辅助现代产品设计共同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1.1.5近代英国和中国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英国的贵族阶级社会与过去中国的士大夫等级社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英国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贵族社会,这有其历史的渊源。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给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英国的社会形态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存在着工人阶级、中等阶级、贵族阶级三大阶级以及包含在这几大阶层中的六支社会力量。从近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贵族的权力有所削弱,但直至20世纪初他们仍然控制着英国社会。英国人对传统的尊重,又反过来加强了这种权威的基础,虽然几百年来英国围绕旧制度进行过若干斗争和改革,但始终没有触动贵族制度,贵族精神也从来没有被否定,“向上流社会看齐”影①朱熹.大学中庸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7.···试读结束···...

    2022-11-19 epub出版物 epub杂志下载

  • 《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饶先发,郭斓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作者】饶先发,郭斓著【页数】195【出版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024-5667-2【参考文献】饶先发,郭斓著.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书通过综合分析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历史背景与近代发展,归纳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与构想,以期在发扬我国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取英国高校之精华,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作者饶先发,江西理工大学讲师,在读博士,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全国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全国十佳博客奖、全国学生工作学术成果特等奖、江西省十大最美辅导员、最受欢迎十佳教师等60余项荣誉。《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四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继而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四高等教育是以高等学校为主要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为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职能,发挥着根本性和主导性作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学术事务(academiaaffair)和学生事务(tudetaffair)进行,两者以双轨并行或交叉进行的方式,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即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对应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世纪中期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其中就包括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因起步时间早、民众重视程度高、高校自治权受保障等原因,逐渐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变,。1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广受赞誉。八百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英国高等教育产出了世界上6%的科研论文,其中16%的论文为高频引用论文,铸就了两所排名世界前十的顶尖名校。2015年英国政府推出“学位学徒制”项目,将“学徒教育”与“学位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崛起。作为英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强大支柱之一,英国学生事务管理独树一帜,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实现了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虽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实现了在学术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弯道超车”。作为学校政治工作的“子部分”出现的高校学生工作也在实践中逐渐深入,经验日趋完善。自1999年我国实行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扩招政策后,我国各高校学生人数激增。我国青年学子思想观念在时代转变、机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与时代性。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师资不足、高校负债运行、学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应该如何做出适应性转变,发挥应有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反映一般规律的问题解决和方式手段是相通的。本书试图通过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管理理念、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德育工作、学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梳理出各自优劣势,研究和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以推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尝试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作模式,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2…第一章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口二、研究意义从中英的比较视角来研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契合的寻求,又是突破传统学生工作理论框架的尝试性工作,这一研究具有如下意义。(一)学术意义一是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创新。通过梳理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对比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理论创新。二是丰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利用交叉学科研究法和比较分析研究法,借鉴和吸收政治学、组织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加强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整体性研究。对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将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和演进历程进行比较,总结历史经验特点;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对当前同时期的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比较及现实反思,以期达到丰富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效果。(二)现实意义一是总结经验,择善而从的需要。随着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优秀做法,如何继续推广我国学生工作的优良做法,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点,这些是本书将要重点论述的问题。二是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地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梳理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给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3·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的专题研究屈指可数。国内对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较多,多集中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团建和学生管理工作等领域;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英国高校考察后的感想实录上,部分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对英国高校稍有涉猎,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而英国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国内研究现状(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目前关于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分析不够深入,且没有足够的样板和典型以供更多的经验推广。最早的是学者吴亚玲2005年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上的论文《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2005年第5期),她以英国诺丁汉大学、格林尼治大学、莱斯特大学的学生事务为个案进行研究,阐述了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服务范围及主要特点,对我国学生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2009年后,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2011年和2014年出现两个小高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惠和华北电力大学汪庆华的《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考察及启示》(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指出英国学生事务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法律为基石,为我们了解英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洛忠和中国传媒大学陈江华的《服务与支持:英国雷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探微》(载于《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以英国雷丁大学为个案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学4第一章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生工作要走向精细化和法治化2。此外,还有哈尔滨理工大学孙立军的《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的《英国高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的理念与实践》(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也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专著方面,关于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仅有冯刚、赵锋的《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2008年出版),该书“初步但也比较系统客观地介绍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管理体制变革、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翔实的介绍,特别在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经济资助、校园文化、网络管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业咨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总之,学者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如何融入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说明还比较模糊和牵强,更多停留在运用相关理论帮助读者理解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则有待加强。(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成果远远多于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成果。近年发表论文趋势较为稳定,在2010年呈现出一个小高峰。文章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宿舍管理、学工队伍建设等不同维度的专题研究,且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不断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李红和河北大学李雪凝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一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以北京大学为个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界要对“二元”培养体制进行深刻反思,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南华大学刘配欢和李望平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载于《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对1994年至2004年的中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展开研究,指出相关研究应该更多地从高等教育及高校自身发展5新时代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需要层面去剖析,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研究的传统范式;浙江树人大学时长江的《试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1期),提出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华东理工大学沈炜的《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载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角色重塑,将高校学生工作的相关功能进行延伸。图书著作也出现研究热潮,成果颇丰。如漆小萍、唐燕等编著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2005年出版)着重探索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全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对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启迪性。学者陈春莲所著《基于认知理论的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2016年出版),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和相关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学生事务管理的认知与需求现状,建构了一种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的新模式。学者冯培所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2009年出版)提出了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变革新框架阿,在模式构建上独树一帜,给予了相关研究者充分启示。童文胜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典型案例评析》(2017年出版),选用了30篇在岗辅导员的优秀工作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王增国编著的《现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及案例研究》(2011年出版)进一步阐释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价值、公平性和人文性。此类著作还有李兰、郝希超、原平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2019年出版),孙小龙、沈红艳、江玲玲著《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研究》(2019年出版),黄丹丹著《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探索》(2019年出版),陈金祥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2019年出版),潘雪义著《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2019年出版),向小兵著《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2017年出版),李德全著《高校学生工6···试读结束···...

    2022-11-19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的论文怎么写

  •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于冠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作者】于冠华【页数】231【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047-7036-3【价格】72.00【分类】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对比研究-中国、英国【参考文献】于冠华.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中国财富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包括:1、绪论;2、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比较;3、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与职责比较等内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内容试读1绪论1.1研究意义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新变化,都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挑战,我们有必要把高校学生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去建设,总结其实践中的规律,探寻其学科专业的支撑,揭示其科学内涵,完善其体制机制。英国高等教育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以其规范的管理、出色的质量闻名于世。学生事务管理作为英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理念明确、体系完整、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高的特点,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职责等都有所不同,但在反映一般教育规律的方式和手段上是具有共性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梳理出各自的优势及劣势,尝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有效模式,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1.1.1理论意义1.1.1.1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本质特性和普遍规律通过对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中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那些最基本的、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因素,从而为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高校学生工作的本质特征,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研究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能使我们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本质特性和·1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普遍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认识。1.1.1.2有利于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核心与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直接面向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则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由于高校对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不足,不少高校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体系混乱、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特别是理论薄弱、理念滞后,理论与理念方面亟待加强。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受到重视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从实际意义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而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近年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屡见出版。简单了解一下不难发现:美国高校早期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体制、内容体系等都受到英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本研究选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作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的“追本溯源”,保持了理论体系相对的完整性。当然,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实践基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可以丰富并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扩大教育学与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学生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决定着本研究对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具有完善的作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在不同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发挥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作用,这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将通过梳理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与理论基础,系统阐述、对比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指导思想及理论流派的不同,找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可以借鉴的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可取之处,从而达到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深入发展的目的。1.1.2现实意义1.1.2.1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在数百年的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英国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以及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华丽转型(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化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2·1绪论I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这一漫长历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型过程中的高校学生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随着英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优秀做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点是本研究将要重点论述的问题。1.1.2.2完善高校学生工作我国自1999年施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在校生人数的激增,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高校学生群体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化的新情况,如何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英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于现实需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的过程,已形成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管理法制化、服务人性化、学生自治化的特色。通过相对系统、全面地梳理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现状及特点,有利于开拓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思路,寻求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对比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要的是启发,而不是事实本身。虽然中英两国历史与现实的各种背景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但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许多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本研究将首先通过梳理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与理论基础,系统阐述、对比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职责、途径方法、机制队伍、保障评价等各个方面,梳理出两国高校学生工作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达到发扬我国既有优势、借鉴英国有益特色的目的,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1.2基本概念释义1.2.1学生事务管理英国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的称谓有很多,不同历史时期也倾向于不同的称谓,·3·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7/7777/7777777772777727277727例如“学生事务(tudetaffair))”“学生支持(tudetuort)”“学生工作(tudetwork)”“学生服务(tudetervice),”“学生管理(tudetmaage-met)”等。其中,现代专业术语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事务”①。在当今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academicaffair)是一组相对的概念”②。在早期的英国高校里,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区别。随着英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型,学生事务从学术事务中逐渐分离出来,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用法。学生事务通常与“课外活动”“学生活动”“感情生活”“个人问题”等事务相关,而学术事务则通常涉及“学习”“课程”“教室”等。冯刚和赵峰认为:“英国高校学生事务主要指英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外的学习、生活等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各类服务、管理、支持和帮助等。”③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相比,总体来说相对狭窄,以服务和管理为主,尤其强调服务作用,教育功能很弱。但就管理和服务这两项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来讲,其涵盖的广度和达到的深度又明显高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现有的状况。1.2.2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联系在一起的”④。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和领域,虽然一些文件和政策涉及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问题,如《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但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领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学生工作”这一术语虽然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胡志宏认为:“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养成和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①冯刚,赵峰,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②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一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2):56.③冯刚,赵峰.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④余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门.思想理论教育,2008,19(10):77.。41绪论1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①佘双好认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泛和多样,它涉及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当然,也与专业学习息息相关)。”②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一般用来表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或对这些事务的管理,表示与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集合或总称③。所以说,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我国规范性的文件以及高等教育的权威著作从未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但高校学生工作一直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生工作的内容、侧重点一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曾侧重使用过“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事务”等称谓,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动态性特点的术语。根据我国现状及比较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选取“学生工作”这一术语。本研究认为,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及其管理”含义基本一致。其中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对应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对应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同时,因为汉语中的“工作”有“管理”的含义和用法,所以,一般我们不用“学生工作管理”的说法,而是用“学生工作”指代。所以“学生工作”既可以指“学生事务”,又可以表示“学生事务管理”④。综上所述,鉴于中英两国高校学生工作之间的差异,同时着眼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在本研究中,“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支持”“学生管理”“学生事务”“学生服务”可交替使用,分别适用于不同国情的不同历史阶段。涉及英国情况时,多用“学生事务管理”,涉及我国情况时,多用“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及“学生工作”在本研究中定义为:高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⑤。①叶骏,金永发,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规范与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引文来自胡志宏为该书撰写的序言,②佘余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人空间[J门.思想理论教育,2008,19(10):80.③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一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丁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2):56.④同上。⑤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52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比较学生事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既需要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与职责、途径与方法、机构与队伍、保障与评价等多方面开展直接的比较,更需要深人两国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来发掘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异同,进而从深与浅两方面对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开展对比分析,全面、深入、直观地呈现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吸取他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1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以及高等教育体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较这些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两国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的审视和分析有着重要作用。2.1.1中英两国政治经济体制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机制、职能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1.1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高校的管理体制既会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也易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和政策的延伸物,实行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①。①张九海,叶军.在学术和政治之间一高校“学术行政化”倾向探因[J门.山西师大学报,2008,35(1):17.。6.···试读结束···...

    2022-11-19 学生事务管理 比较研究论文 学生事务管理 比较研究的内容

  • 《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刘绮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作者】刘绮莉【页数】201【出版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672-3347-8【价格】42.00【分类】医疗保健制度-对比研究-中国、日本【参考文献】刘绮莉.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医疗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对比研究上,力图厘清时间序列中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问题。面对当前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医疗费用、医疗预防等问题,制度的系统化整合与相关改革措施的配套至关重要。该书通过梳理当前医疗保障领域累积的改革思路发现,只有及时协调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及实施机制中所涉及的医、保、患、药等多方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医疗保障制度系统内的整体均衡。《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部分:日本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形成与论争。包括: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及体系结构(第二章);日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论争(第三章);日本全民医保体系的变革加剧(第四章);影响日本医疗保障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分析(第五章)。第三部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与改革历程。包括: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轨迹及特点(第六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七章)。第四部分:比较与借鉴。包括: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第八章);日本医药价格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九章);江阴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创新与实践(第十章)。在中日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变迁历程中,可以看到两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国家自身的经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医疗保障涉及的制度推进与改革中,各要素间的利益博弈成为制度演化的动力,而发展路径中不同“刻点”的平衡是政府在各利益关系(包括制度本身的结构)中的平衡和协调。在医疗保障制度横向与纵向的结构层次剖析中,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环境的变化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极其深远,继而提出应重视两国在健康保障问题上面临的共识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医疗和医药技术的进步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与现况证明,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此消彼长,相对弱势的始终是被保障对象(参保人个体),在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需要建立参保人群体的代言组织,保证其参与讨论过程,切实争取相应的权益。《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全面总结与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联系的健康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理论、信息经济学、演化博弈论、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及实施部分的理论进行概括及简要评述,为制度变迁的环境因素分析及改革评价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健康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一、健康经济学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健康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是其主要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健康经济学在美国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应用分支之一。在美国经济学家苗希金(Muhki)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概念。而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Arrow)则通过福利经济学的相关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他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想模型。由此可见,健康经济学从其早期建立起就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此后,研究者们在卫生保健需求理论、家庭内部博弈机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拓展都极大地提高了健康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但是,目前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占绝对优势,而对制度的分析显得比较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因过分陷002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入“方法导向”而偏离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向。二、福利经济学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gou)的研究中,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认定为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他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因此,庇古在研究中主张,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社会总效用才会增加。庇古的研究对社会保障理论的政策贡献为: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在医疗、失业和养老等方面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与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加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增加福利的普遍效果;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实行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通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作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福利经济学在经济稳定时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后,新福利经济学在批判庇古福利经济学的观点中逐步发展起来。主张研究重点在效率而非公平的新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最大的福利内容是经济效率。虽然新旧福利经济学派研究的理论差异较大,但在出发点与关注点上具有相通之处,即公平性(待遇的公平性和筹资的公平性)、普遍性和福利性。第二节公共政策理论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市场运行机制自身是存在缺陷的,没有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所阐述的那样完美。面对市场机制的失灵,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商品市场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003机制在某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高效率。医疗保障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市场化,则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新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应当对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干预并发挥作用,提供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准公共产品。对于医疗保障而言,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的排斥。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以避免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确保公平,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市场的合理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如果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进行合理、适度的政府干预,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失灵现象的发生,是最理想的结果。二、公共产品理论在医疗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公共产品理论为医疗保障产品供需平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较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有三个典型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具有竞争性,当消费者的数量从零增加到一个相当大的正数时,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总效用(边际递减效应)。如果政府免费或象征性收费,人们可能过度消费造成消费的拥挤加剧。(当然,事实上人们总希望国家能够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并尽情享用,这是一种“免费搭车”的心理。)同样,医疗服务也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医疗服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福利增进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以满足全社会的需要。政府出于对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遵从,提供满足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公共产品,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经营与技术的优势,有效地生产和提供诸如医疗服务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产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004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和私人产品的区别如表1-1所示。表1-1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特点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消费时是否能分割否部分可以是购买时是否能独享否基本不可以是购买方式间接支付(税收)部分间接、部分直接直接支付分配原则政治投票政治投票与市场购买市场购买个人有无选择自由无几乎没有有不购买可否享用可以部分可以不可以是否可以鉴定好坏不容易不太容易容易使用时的浪费情况不容易浪费浪费较多浪费较少举例国防、警察义务教育理发、衣服、收音机资料来源: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27.第三节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虽然信息经济学还不能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起到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但该理论对医疗保险运行中的漏洞与弊端的分析是深刻的。借助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比较常见的。一、逆向选择理论—基于保险市场的分析逆向选择理论又称逆选择,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违背了优胜劣汰的选择原则,将优质产品淘汰出市场,将劣质产品保留在市场中的一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而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有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相关信息的现象。可以说,逆向选择是那些拥有私人信息且在市场竞争中有意隐瞒信息的人造成的。第一章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005在保险市场上,保险人事先并不知道被保险人的风险程度,因而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状态下的最优水平。因为信息不对称,保险人在确定保险费率时会采取平均费率。这样,风险发生概率大的被保险人购买的保险合同越多,越不利于风险发生概率小的被保险人,也不利于保险人。例如,一般知道自己健康状况不好,已经患病或患病可能性大的人往往积极购买保险,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购买保险的意愿可能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或降低保险支付金额)则有可能将风险程度低的投保者“逐出”保险市场,而剩下的是随时可能发生保险事故、相对事故风险较大的被保险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效应往往会造成参与商品交易一方的某些人(如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风险概率小的被保险者)的不利,同时也会造成参与交易另一方的某些人(如商品的购买者、保险人)的不利。因此,有效控制商品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十分重要,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危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防范或控制。二、道德风险理论一基于保险市场的分析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人不能观察到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对保险标的的风险防范措施,因而无从知道被保险人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偏离保险人的要求。在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当委托人的利益实现有赖于代理人的行为时,委托人的利益实现就可能面临“道德风险”,即委托人不能肯定代理人是否愿意或有积极性去实现其利益。例如,被保险人购买医疗保险后,主观上会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以致不太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增加某些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不仅如此,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也存在这样的可能。例如,患者到医院治疗,按照规定支付了医疗费用,理应得到相应的治疗。但是,医院指派哪一位医生为其治疗、医生是否认真负责等这些选择取决于医院,而患者自身无从得知。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激励他人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就是关键。另外,通过“信誉”也是人们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006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式,任何人都需要与社会保持稳定、长期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职业道德的需要。在存在第三方付费的情况下,医患双方可能共谋,共同牺牲第三方保险人的利益。医疗保险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投保之后医疗服务使用过程中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但由于“健康”的标准与治疗的效果同其他“产品”相比很难界定与判断,医疗行为和过程也很难标准化、程序化与规范化,因此,医疗服务使用的监管既受技术制约也受成本制约。第四节演化博弈论从英国的《济贫法》到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从《贝弗里奇报告》里提到的福利国家到“智利模式”下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处于变迁之中。造成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研究者发现在概括和总结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问题上经常会陷入困惑。从大量的文献来看,尽管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但其发展的动力却源于政治过程。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结构是决定一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其走向的根本动因。虽然从表面上看,社会保障所承担的社会稳定器和所得再分配功能属于经济问题,但实质上其所体现的是民主政治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前文所述,“演化博弈论”是近年来在制度分析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制度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群体内的自然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演化博弈论可以看作进化生物学中的“最优化理论”的一般化。进化生物学中的最优化理论在这里被用来解释个体的何种特征可以最大化他们的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肖特(Schotter)、范伯格(Vaerg)、培顿·扬(PeytoYoug)、萨格登(Sugde)、宾默尔(Bimore)及青木昌彦(MaahikoAoki)等为代表的一些博弈论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试读结束···...

    2022-10-28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中西医比较》李致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比较》【作者】李致重著【丛书名】丘石中医系列【页数】328【出版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77-5856-7【分类】中西医学评论【参考文献】李致重著.中西医比较.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比较》内容提要:本书稿以哲学、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回到了中医与西医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基础理论上,在中西医学本质层面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厘正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作者认为,如果丢掉了哲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离衰亡就不远了。《中西医比较》内容试读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在全国中医大专院校开设中西医比较这一门课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是第一家。1998年我们大学开办中医本科教育之初,当时的奠基教授杨维益先生主持全日制中医教育课程设计。那时,是他将这一课程列人教学计划的。我从2002年学校招收第二届学生开始到现在,连续六年承担着中西医比较课程的主讲。2005年起,中西医比较一课成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三家大学的中医学院共同修读的课程。三家中医学院的学生每年集中在浸会大学听课,现在是第三年了。一、关于开设中西医比较一课的方法与目的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至今二十五年有余。所谓中医科学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中医这一科学发展的科学;而中医软科学,一般来说指的是中医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可以说,我长期以来的研究领域,与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内容十分接近,因为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东西方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的比较为基础,以中西医基础医学的比较为重点的。这正是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着眼点或者立足点。1.以问题为中心,以启发式、开放性的授课方法为主中西医比较毕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从开课至今尚无定型的专门教材。为此,我们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一些不同。主要是突出了三个授课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目的是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动脑筋、多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中医、了解西医、进行001比较、把握异同。应该说,这是大学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西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意思是,着重抓住十二个专题,作为这一课程讨医论的主要问题。虽然这一课程至今尚无定型的教材,但是需要学习、讨论比较的内容却很多。这些专题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将形放在总论里来学习、讨论;微观方面的将放在各论部分学习、讨论。课程的内容涉及东西方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和中西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诊形下疗等,所以围绕每一个问题,内容都是很丰富的。表面上看是十二个专重题,但是其中有一些专题,看上去是一些普通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门常补常忽略的问题或经常出错的问题。另外有一些专题,是需要今后不断强化理解和深化研究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专题,今后需要许多人长期深人探讨、研究。所以这一课程学习与讨论专题,不是随便、轻易地提出来的这一点,也顺便说明一下。所谓启发式,因为这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十分有限,所以只能抓住提纲,讲最主要的内容。而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尽量将基本观点、概念讲清楚;第二是尽量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读书学习的方法教给大家;第三是尽量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以启发学习热情为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每一个专题,除了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外,更需要同学们课上、课下组织讨论。这叫“教学相长,共同参与,彼此启发”。所谓开放性,不仅要安排同学们分组相互讨论,而且也有老师课堂答疑。答疑的问题不限于本课程讲授的专题之内的内容,专题之外的哲学科学、历史,以及中西医基础理论、经典医著、临床经验等,只要同学们认为有必要,都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答疑。在讨论与课堂答疑中,鼓励同学们对老师的观点或答疑的具体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古人说:“学贵质疑”,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这是最可贵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有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压根儿就没想到要提一些问题,这样的学生,我是不欢迎的。对我来说,大家提问的时候,往往是我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表达观点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针对性强一些。也许一句话就能够讲002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清楚的问题,要在平时由我一个人顺着讲稿讲,可能一个小时也未必能接中西触到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的症结上。该课程学时安排偏少是我一再要求大家多提问的原因之一。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我的体会是,从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而言,没有较定型的教材,其实比起有定型的教材来,教学效果反而会更好。2005年,形我的《中医复兴论》(繁体字增订版)和《中医形上识》相继出版,从此我们就以这两本书为参考教材。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也是中西医比较教学下的收获,这两本书的一些章节,是在这一课程的教学启发下写的。这样一来,不论在专题结构上,还是在学术内容上,都觉得成熟了许多。补另外还有一些灵活的安排:或者针对未能形成共识的难题,下课后安排学生分头查阅资料;或者针对不同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指定一些自我修读的图书。这既是带着问题学习,也是训练自学能力的一种形式。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关于这一果程的期末考试,我们选择了开卷的方式。一直以来,我以为考核大学生的最好方式,是“提问题、判分数”。一门课讲完了,学生在课程范围内向老师提出若干个问题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深浅,就可以清楚、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判定的分数,我以为最真实。这种考试,对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好方式。这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我们要进行新的尝试。关于考试内容突出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基本的重点概念,希望学生能强化理解、准确掌握;其二是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抓住核心、自我表述、鼓励发挥。可以说,考试的本身,也体现了以问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的特点。几年来,我觉得每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跟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每一年中西医比较的课堂上,都会有不少历届毕业的校友们列席旁听,不少人旁听过两三遍,有几个人旁听过四五遍。这种情况,对于教学相长、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将会更为有益。2.关于中西医比较一课讲授前的一些说明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讲中西医比较这一课,比较是手段,鉴别是目的。通过比较中西医产生的文化、科学背景,比较中西医的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3中西本质属性和特点,最终目的是要在文化、科学多元的现实环境中,真正把握“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中医的科学定位问题清楚了,中西两类医学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然也就清楚了。按在我看来,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这是一句结论性的话,在这里讲这一句话,是想提出一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常常会听到质疑中医缺乏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这样形的声音。如果我的说法没有原则性错误,那么则应该说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并重属于同一类别的科学。进一步说,我们没有理由质疑中医为什么缺乏现代补科学实验方法。因为哲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当然不同,所以两类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更是本课程通过比较,要说明的重点中的重点。假如有人心里着急,一定要提前问到中医的实验是什么?我这里也可以提前说一句,那就是以实践检验为前提的思维实验。因为哲学研究所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实验,所以中医是医学领域里以思维实验为主要方法而形成的学术体系。这些方面,我们也将在以后的内容里逐步加以讨论。这里提到中医与哲学思维关系的意思,是因为大家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及相关传统文化接触较少,而在中西医比较一课中所涉及的哲学内容又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逐步地加强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鉴于大家以往哲学基础薄弱的原因,我们在讲课中尽量减少引经据典的表述,力争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先把相关的基本道理讲清楚,为大家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哲学原著,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正式讲课之前,需要附带说明的。常常有人问我说:“这些年你在香港先后讲授过中医‘四大经典’和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又开设了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两门新课,另外还有临床带教,你一个人讲了这么多门课,能不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四大经典’我认为最好讲,中医内科学我以为最难讲,而我最爱讲的是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因为当年我们从进入中医大门那一天开始,就把中医经典医著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手头上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经典。今天给学生004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讲,使我因此得到了重新复习的机会,心里高兴,当然不会感觉到难讲。中西而以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临床教材,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内容在《伤寒杂病论》、《温病学》里已经讲过之外,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教材里,把中医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原则大大地淡化了,存在着严重经验化的趋势。所以讲过较经典医著之后,照本宣科地再讲内科,总觉得心理上有负担,不愿意那么形讲。至于讲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前者是通过比较以确立中医的科形学定位,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医我是谁’;后者是通过中国哲学思想的下学习以了解中医的文化科学背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医‘我是怎么来并的'。一方面有利于我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开启同学们的哲学思维,所以我最爱讲。”回顾我从事中医学术工作四十五年的经历和感受,令我们困惑最深而且长期解不开的难题,就是“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尤其是今天,与热心中医的下一代年轻人一起讨论共同感到困惑的学术问题,我的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到高兴。与此同时,我的心理年龄随着同学们变得年轻了!历史的经验表明,要想做一位好中医,就必须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而磨炼自己理论思维的前提是,必须从中医理论的源头上,真正懂得“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毕竟年过六十了,容易疲倦甚至懒惰,是自然之理。不过,每当讲授中西医比较的时候,我的思维就变得活跃,思考问题也尤其敏捷。今天把这一点个人“隐私”告诉大家,希望我们运用好这一课程短暂、有限的学时,取得我们预期的良好效果。3.中西医比较的六环节、两核心问题中西医比较的着眼点,就是我们讲这门课,将从哪里着手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将这门课的整体结构教给大家。中西医比较这门课的整体结构,可以用六个环节、两个核心来概括。六个环节是,现状、历史、科学、定位、关系、使命。其中科学、定位,是六个环节之中的两个核心。现状,就是现在的实际状况。前面所提到的中医学术上的科学定位模糊和下面要提到的中医事业上的种种悖论现象,都是对现状的一些概括。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5中西在对现状的评估上,力求做到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第一讲讨论的重点。医历史,主要是与中西医产生、发展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历史内比涵的现状,才是有深刻含义的现实。所以,从历史、现状相联系的前提下形认识现实,是中西医比较所把握的视角。这是第二、三讲讨论的重点。科学,是从人类文化的整体出发,对科学出发点、含义和分类的讨形论,以便在科学的整体框架上,探明中医的位置。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核心并之一,将在第四讲讨论。定位,即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理解科学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体系上的比较,来鉴别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特征。这是中西医比较的又一核心,是第五至十讲要讨论的内容。关系,即建立在中西医科学定位基础上的,中医与西医之间和而不同、共同繁荣、相互配合的医学格局。这将在第十一讲来讨论。使命,即中医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医学革命,是当代中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最后一讲,第十二讲要讨论的问题。4.从历史文化、哲学、科学比较起步中西医比较从哪里起步呢?首先要从人类历史、文化的比较起步,为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回过头来俯瞰中医和西医打下基础。人们共同观察事物、讨论事物时,常常会有人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走进深山老林而迷路,眼前尽是树木、荆棘,不知路在何方,不知东西南北。如果能够换一个位置,站到山顶上回头俯瞰让自己迷途的丛林,就豁然明白了。如果我们在中医与西医现成的圈子里讲两者的特点与关系,自然难免迷途之苦。所以要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源到流,进行反思和回顾。以居高临下之势,来看中西医的特点与关系,这是我们做中西医比较的立足点。中医形成于两千多年之前,必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特质有着006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试读结束···...

    2022-10-25 epub 图书app epub电子书

  • 《中美广告比较教程》张幼斌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美广告比较教程》【作者】张幼斌编著【页数】384【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690-2159-2【价格】38.00【分类】广告-对比研究-中国、美国-教材【参考文献】张幼斌编著.中美广告比较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美广告比较教程》内容提要:教程分七章。主要从衣、食、住、行、用、形象及公益等人们日常工作层面、企业城市层面、社会公益层面对中美广告作品进行诉求方式、诉求点、元素运用、创意表现四个维度的异同比较,以此为中美广告的交流沟通提供借鉴。《中美广告比较教程》内容试读第一章服饰广告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不但彰显了穿着者的品位、信仰和价值观,而且还体现了穿着者所属的地域、时代特色,以及认同的价值理念。服饰早已超越了遮羞御寒的基本功能,成为人们社会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表现要素。当今服饰消费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积淀而成,它是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现代科技等的结合成果。因而,不同国家和地域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服饰及服饰广告所折射的文化自然也各不相同。早期的美洲移民将欧洲文化带入美国,时至今日,美国文化已然成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而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服饰沿革多变,不同时代的服饰均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一种对不同民族服饰的兼收并蓄的包容。本章着眼于中美服饰文化,通过分析和探究两国服饰广告以折射其所体现的各自的服饰文化特色。本章选取牛仔服饰、内衣服饰和运动服饰三种品性鲜明的代表性服饰进行比较研究。牛仔服饰来自美国,由一种底层劳动者的实用穿着逐渐演变为一种潮流服饰风靡全球,是美国精神的缩影之一。内衣服饰作为贴身、私密的衣物,其中女性内衣由束缚、遮掩女性的工具,演进到如今成为舒展自如、尽显女性风韵的载体,而男性内衣也不甘其后,发展成为服饰广告的新宠。运·1中美广告比较教程动服饰则是在大工业时代中科技逐渐将劳动力解放出来后,现代人们对生活品性追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三类服饰广告的演进均体现了人体观念的变革及服饰文化的变迁,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近一百年来不断相互冲击和相互融合的历史。第一节牛仔服饰广告牛仔出自美国,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所言:“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他,简直太难了。”①“充满西部传奇色彩的牛仔装,满足了人们在形象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回归,它的流行承载了美国人的精神和梦想。”②牛仔成了美国民间的传奇英雄,成了美国的一种象征。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牛仔服饰承载了人们对牛仔的崇拜,以及对牛仔自由奔放状态的向往,成为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到现代美国人的生活中。推而广之,现今它已融入世界文化,成了一种国际文化现象。牛仔服饰发展至今百年有余,历经岁月变迁,其热度不仅未被时光湮没,反而成为服装王国的宠儿和一种流行全球的服装时尚。从原本蓝领阶层的工装,到现如今成为大众化的衣着,牛仔服饰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装点着一代又一代消费者的信念和梦想。女人的多彩多姿、曼妙婀娜,男人的潇洒沉稳、洒脱不羁,都在牛仔服饰的演绎下显得魅力无穷、精彩纷呈。①参见百度百科“牛仔”词条,htt:/ifo.xc322.com/aike/830.html,2011-4-6。②贾娟、王革辉:《牛仔服饰风行原因探讨》,载《化纤与仿纤艺术》,2005年第1期,第50~52页。·2·第一章服饰广告对于牛仔服饰的风行,广告可谓功不可没。牛仔服饰广告不仅展示了牛仔服饰所具有的特质,更是引领了牛仔服饰文化风潮。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时尚、独立、个性、自由、性感这些张扬的文化标签,无不让牛仔服饰爱好者趋之若鹜,甚至奉为至宝。当牛仔服饰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休闲服装的代表时,牛仔广告仍在不断塑造牛仔服饰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塑造品牌别具一格的消费群体定位。一、牛仔服饰的发展及其演变历史上的牛仔服饰源于美国人在开发西部的淘金热潮时期为适应野外工作环境而设计制作的一种用帆布制成的外衣,通过影视作品的强化和名人穿着效应,这种服饰日渐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工作的休闲服饰,至20世纪70年代风靡全世界,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定型服饰。如今,牛仔服饰的面料多为竹节牛仔布和环锭纱牛仔布,款式已发展出牛仔夹克衫、牛仔裤、牛仔衬衫、牛仔马甲裙、牛仔童装等多个种类。牛仔服饰以其坚固耐用、休闲随意、粗犷洒脱等特点深受世人喜爱,虽然其整体风格相对模式化,但其细部造型及装饰则伴随着流行时装的周期与节奏,不断演绎和变化。①提到牛仔服饰的起源,首先要谈到牛仔布的起源。大约在16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所谓的牛仔布,这是一种质地紧密、厚实的斜纹组织面料,英国人称之丹宁(Deim),美国人谓之牛仔(Jea),初期一直是用来制作帐篷、马车篷、帆船。最初尝试用这种斜纹的丹宁布做服装的是意大利人,早在1567年,①崔斌箴:《马背上的旋风:牛仔服饰文化考》,载《世界文化》,2002年第4期,第42~43页。。3中美广告比较教程在意大利的北部港口吉诺阿(Geoa),就有水手首次穿着由丹宁布制作的工作裤,并称之为Geoee。因为Geoee的发音相似于Jea,后来美国人为方便起见,就用Jea称呼这种由丹宁布做的水手裤。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各地人群蜂拥而至,犹太青年商人李维·斯特劳斯(如图1一1l所示)(LeviStrau,Levi'创始人,被称为牛仔裤的发明者)在这场淘金热中发现了宝贵商机,将滞销的做帐篷的帆布制成耐磨的工作裤,推销给淘金工地的矿工,大受矿工欢迎。早期的牛仔裤是棕色的,制成靛蓝色是在1858年,当时Levi'的裤子很流行,以至于棕色帆布的供货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他开始从法国南部城镇尼姆进口另一种面料,并称之为丹宁(Deim)。1873年,鉴于淘金工人穿的工装裤极易磨破,李维采纳建议,在裤兜和裤门处使用崭新的铜纽扣加固,以改善外观,增加口袋牢度,后逐渐演变成低腰、直筒、紧臀的牛仔裤雏形,迅速被美国西部地区的矿工、牧民所接受。1920年左右,牛仔裤的鼻祖李维·斯特劳斯开始用牛仔(Jea)称呼这种用于制作热那亚水手裤的斜纹面料。①在牛仔服饰中最早出现的是牛仔裤,牛仔服的其他服饰品种是伴随着牛仔裤的普及和风靡而发展起来的,牛仔裤自产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牛仔家族中独占整头。20世纪30年代起,牛仔裤衣着由旧金山逐渐内移到美国东海岸,开始向流行服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牛仔裤重新整合定位并流传到欧洲,成为国际性的服装。50年代,市场上出现第一条拉链牛仔裤,并开始随意地与其他服装搭配,牛仔裤成为日常服饰。60年代是瘦窄型及彩色牛仔裤唱主角的时代。①参见毕虹:《牛仔服的装饰文化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页。。4…第一章服饰广告70年代,朋克摇滚之风造就了牛仔裤的热潮,与此同时,各种相应配饰也应运而生。传统的五袋牛仔裤已被归入当代时装之列,时装设计师开始设计牛仔装,变化出阔脚裤、喇叭裤,并推出充满弹性、超级紧身的牛仔裤。另外,装饰、面料、色彩、后整理等方面的新手法更加层出不穷,20世纪80年代牛仔服装的发展几乎达到最图1-1-1李维·斯特劳斯“高峰”,牛仔服饰风靡世界各国,并开始走向品牌化。到90年代,又出现回归原初的趋势,流行模仿牛仔裤刚诞生时的大尺寸宽松式,腰围部分退到胯骨。时至今日,一个被称为“造作的牛仔”的时代,铆钉、破洞、蕾丝等各种元素被添加到牛仔服饰中,已有的牛仔元素也被重新组合。总结20世纪末牛仔服饰的特色,“90年代是牛仔服装及其衍生品的成熟期,牛仔衫、牛仔裙、牛仔帽、牛仔手袋甚至牛仔挂饰,应有尽有,开始转而使用卡其布、马裤呢等其他面料来制作牛仔服,牛仔服传统的粗犷风格发生了变化,并且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①。如今,牛仔布已在设计师的妙手中演变成了牛仔帽、牛仔巾、牛仔带、牛仔袜、牛仔鞋,更不用说牛仔裙、牛仔上衣、牛仔风衣、牛仔夹克衫及装饰用牛仔提包、背包等。一些欧美设计师还使用牛仔布制作“比基尼”泳装,甚至晚装,如设计师戈尔捷的牛仔服饰设计,就将不同时代的流行服装,包括高雅的晚礼服,都用牛仔布料加以表现,将最平民的面料与贵族的着装结合①参见新浪博文:早期的牛仔裤插画广告欣赏(图),htt://log.ia.com.c//log5f2e1980100cx7r.html,2009-3-28.·5中美广告比较教程起来,其制作的牛仔夹克外套,夹里却是貂皮,可谓创意别出。随着时尚帝国的“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将皮草由大幅的整体化作小块的元素融入各类服饰,牛仔紧随其后,也开始作为一种元素,碎片化地与其他如珠绣、绣花、流苏、蕾丝、皮草、雪纺、毛边等材料大面积地结合,运用撕扯、针迹、拼贴、印花、反面正用、涂层以及弹力等手法,呈现出服装在材质和肌理上因强烈对比而产生的美感。如今牛仔风格朝着两个较为极端的方向发展:其一,仿古、仿旧的浓重处理,如重漂、磨白、水洗等;其二,织物平整、光洁、轻质、防皱。粗犷和细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使得牛仔服饰可以轻松满足男性和女性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两种风格彼此不断相互借鉴,使得牛仔服饰时尚休闲化的风格更加强烈,实现与其他服装更完美的搭配效果。各种新型纤维的应用赋予牛仔更加丰富的美感,亚麻、天丝、羊毛、真丝的采用,使牛仔服饰开始具有了吸湿排汗的功能,在舒适性和环保方面的进步是牛仔服饰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在中国,1981年前中国国内销售的牛仔裤面料均为进口,其后开始自产面料,且产量不断增加。其中生产牛仔布的企业由上海新风色织厂首先填补空白,后扩大到北京、广州、常州、淄博等地数家企业,生产的牛仔布面料也由低档到高档。牛仔服饰同样于20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大陆,最先出现在市面上的是一种牛仔喇叭裤,臀部包裹得很紧,裤口开阔,无论男裤女裤一律在腹前歼衩。这种裤子面世之初在中国备受争议,其风格被认为过于前卫、过于颓废而为主流社会所拒绝。那时的女性,敢于穿上一条暴露曲线的牛仔喇叭裤,需要足够的勇气面对世人的品评。这一时期,牛仔服饰具有强烈的符号意义,其穿着几乎等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虽然那时的牛仔服饰样式几乎全是模仿而来,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仅仅接受了牛仔服饰的形式,而未在真正意义上接受它所传递的潜在的服饰文化信·6····试读结束···...

    2022-10-08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张幼斌,黄蜜,陈若溪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美广告比较研究》【作者】张幼斌,黄蜜,陈若溪著【丛书名】广告·观·第四辑【页数】181【出版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657-2347-6【分类】广告-对比研究-中国-美国【参考文献】张幼斌,黄蜜,陈若溪著.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分为上编“宏观视野中的中美广告”、中编“中美广告作品比较”、下编“中美广告文化传播”三个部分;上编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中美广告在历史溯源、业态现状、法律法规及专业教育等方面的概貌和特点。中编从微观层面对中美广告作品的主题、诉求、创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基于公益广告的重要社会意义,特别在中编设置了独立章节对中美公益广告作品在主题、诉求、创意运用上的异同进行研究。下编结合宏观视角及微观层面的研究,将议题导向影响中美广告表现差异的广告传播策略及广告文化研究,以深入探究中美广告所植根的传播策略和文化背景,以此作为对整个中美广告比较研究的总结。《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理论与实作相结合、整体与个案相结合,将中美广告比较研究置于国际传播及文化研究的语境中,以期为中美广告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互鉴。《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内容试读中美广告比研究上编宏观视野中的中美广告第一章中美广告产业比较第二章中美广告法规与伦理比较第三章中美广告教育比较第一章中美广告产业比较|3|第一章中美广告产业比较广告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产生,广告产业则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形成。近代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生产的产品只能用于满足自身和族群的生存。进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源源不断地上架,商品量和商品交换频率提高。同时,传播媒介的发明与应用又使商品信息真正可以被“广而告之”。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广告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化的广告代理公司。新兴的广告公司为了盈利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代理水平与能力,逐步由依附媒介力量的代理公司发展成为现代独立于媒介之外,拥有完善操作系统、行业规则与明确分工的专业公司,广告产业应运而生。广告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字面上由“广告”和“产业”两个概念组成。1948年,美国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TheCommitteeoDefiitiooftheAmericaMarketigAocia-tio)形成了目前为止影响力较大的“广告”定义,即“广告是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商品(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和劝服性的非人员信息传播活动”①。“产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指“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由此可见,广告产业可意指提供或生产广告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体。该集合体包括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平台、广告用户、广告产业联盟、数据支持公司、广告监管机构、广告教育机构等产业链各方,其中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平台和用户是产业的核心部分:而广告教育机构、广告监管机构、广告产业联盟和数据支持公司等则是当今广告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部分(见图1-1)。广告产业ADVERTISINGINDUSTRY广告主一广告代理商一广告发布平台一用户生产市调/策划/创意/媒介计划/购买/接收信息设计/制作发布采取行动广告教育机构广告监管机构广告产业联盟数据支持公司图1-1广告产业链①丁俊杰,康瑾.现代广告通论(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4|中美广告比较研究现代意义的广告产业诞生于美国,至今美国仍是全球广告支出总额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广告产业目前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但中美广告产业的规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差异的产生又有着历史的渊源一、中美广告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一)中美广告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广告产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纯的广告活动到独立的广告产业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就已有形式多样的广告活动。中国最古老的广告活动是由口头叫卖、吆喝声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销售现场广告。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物。①而美国广告则从创刊于1704年4月24日的报纸《波士顿新闻通讯》(BotoNew-letter)开始。该报第一次在美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商们推荐报纸的广告,内容是关于报纸的发行量问题。从泛广告的角度来看,中国广告比美国广告起步早,但中国古代重销售的“广告”和本文探讨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广告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异。现代广告是以美国经济为依托,以美国文化为背景产生的,所以我们很难按统一标准去界定中美两国广告产生的早晚。如果按照美国现代广告的定义,中国现代广告活动起步晚于美国。中国现代广告始于近代鸦片战争后,早期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年)、《遐迩贯珍》(1853年)、《中国教会报》(1868年)等一批中文报纸刊载的广告,以及1862年英国字林洋行创办的《上海新报》公开招揽商人登报纸广告的广告:“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穿越更觉周密”,它们可被视为中国现代广告的雏形。但广告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则是从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美国广告空前繁荣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广告代理业开始的。1869年,美国费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广告代理业雏形的专业广告代理公司一艾耶父子广告公司(N.W.AyramSo)。②中国出现的第一家专业广告公司是1904年开办的闵泰广告社,当时中国人开办的广告公司中,规模较大的有成立于1926年的华商广告公司和成立于1930年的联合广告公司。专业广告公司的诞生加速了现代广告产业化的进程,使现代广告从媒介的依附物迅速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业务涵盖了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作、媒介发布与效果监测等一系列活动在内的全面代理。美国现代广告发展始终走在世界潮流前列。20世纪初,美国已经有了广告同业组织,以强化行业自信与自律,简称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AmericaAociatioofAdvertiigAgecie),即惯指的4A。它于1917年在美国圣路易斯成立,是全世界最早的广告代理商①最早出现的商标广告实物:“刘家功夫针铺"”[EB/OL].[2017-12-08].htt:/www,chiaew.om/cul/2012/10-09/4234434.html.2简述美国广告发展史[EB/0L].[2018-01-04].htt:/zhidao.aidu.com/quetio/1881997872031388388html.第一章中美广告产业比较|5协会。而中国广告最早的同业组织是上海由六家广告社组织成立的中华广告公会,该组织于1927年成立,比美国4A协会晚了10年。①另外,由于中国常年战乱、政权更替,1927年成立的行业组织并未延续到今天。而美国的4A协会却常盛至今,并始终引领着国际广告的发展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在进人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广告业带来了很多现代理念和做法。当时中国上海的广告业几乎与美国广告业同步,在纽约和巴黎街头所见的广告也都能在南京路上找到。同时,报纸也已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广告媒介,力士香皂、天梭表、黑人牙膏等国际知名品牌广告时常见诸报端。1922年12月,侨居上海的美国人奥斯邦(E.G.Oor)用一留日华侨的资本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广告随之出现。此外,橱窗广告、霓虹灯广告也成为民国时期老上海最常见的广告形式。1926年,上海南京路伊文斯图书公司橱窗内设置的皇家打字机英文霓虹灯广告就能让人们领略老上海的时尚、繁华、国际化以及与美国广告接轨的事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广告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创意让美国的广告产业走向巅峰,电视媒体的兴起也为美国广告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中国则进人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虽然中国曾派代表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广告工作会议,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但是“文化大革命”却让中国商业广告陷入了停顿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业广告才开始恢复,并出现第一条商业性电视广告。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广告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一参桂补酒的广告。②而美国于1941年就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比中国的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早了38年。随后,中国广告产业逐步复苏,与美国广告发展的差距也不断缩小。改革开放初期,专门开展广告业务的专业广告公司以上海市广告公司、北京广告艺术公司、上海广告装潢公司等国有广告公司为主。199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公开宣布“私人可以办广告公司”,之后,中国民营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中国广告产业结构,国有广告公司对广告业界的支配地位逐渐被削弱。据《中国广告年鉴》记载,1992年全国共有广告公司3,026家,到1993年已达11,044家。允许私人开办广告公司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美国外资广告公司早在中国私营广告公司起步之前就已进驻中国市场。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4A成员们慢慢进军中国市场,从香港、台湾一路来到中国内地,也带来了很多国际广告客户,从而开启和推动了中国广告的国际化之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开设广告公司,所以美国4A公司以与本土广告公司合资的形式在中国成立合资广告公司开办广告业务,如盛世长城(SaatchiamSaatchi与长城)、智威汤逊中乔(J.WalterThomo与中乔)、电扬广告(电通、扬·罗必凯与中国国际广告公司)等。当时,中国本土广告业尚未发展,美国4A公司凭借着成熟的广告理念与运营模式以及国际客户的声誉树立了它们在中国广告界的名声,4A公司便成为国际品牌广告代理①②中国广告发展史大事年表[EB/0L】.[2017-12-08].htt:/zhidao.aidu.com/quetio./123635755.html?frikamword=BC%F2%CA%F6%D6%D0%B9%FA%B9%E3%B8%E6%B7%A2%D5%B9%CA%B7amiegk.|6中美广告比较研究公司的代名词。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2005年年末开始,外资广告公司可以在华成立独资公司,国际广告创意热店BBH广告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外资独资广告公司。随后,LOWE(睿狮)、BBDO(天联)、TBWA(腾迈)也在中国成立了独资公司至此,中国广告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广告产业格局呈现出新面貌,中国广告与美国广告、国际广告进一步接轨、融合。中美广告产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单一广告活动到独立广告产业的过程。两国广告活动与产业的发展因历史文化事件的碰撞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当然,由于美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始终领先于中国,所以其广告产业的发展也始终走在中国广告之前。但美国广告公司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为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也使中国广告产业快速融入了国际市场。如今,中国仅次于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科技上,都逐渐开始与美国抗衡,由经济与科技引领的中国广告产业也逐渐呈现出与美国广告产业类似甚至超越式的发展,比如两国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开始齐头并进。(二)广告产业的两次转变1.媒介代理向广告代理的转变早期的广告紧密依附于传播媒介,广告媒介在广告产业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拥有媒介资源的绝对占有权,长期控制着广告经营的承揽和发布权。此时的媒介代理指拥有媒介资源的媒体代理商家发布广告讯息的活动。商品经济的成熟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营销意识与广告意识不断增强;传播技术的进步如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应用则使“广而告之”的职能打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而辐射更广。同时,广告主的广告意识不断增强,广告发布的需求不断增加,早期的媒介代理已不能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广告主日益需要既具有媒体专业知识,又能向自己(即广告客户)提供广告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调查等多方面综合服务的广告代理公司。因此,提供专业化、综合化告服务的广告专业代理公司开始崭露头角。17一19世纪,媒介代理向广告代理转变,尤其是为广告客户提供全面广告代理服务的综合型广告代理公司出现,这标志着广告产业的第一次升级从此,广告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代理服务,其服务功能由早期单纯的媒介代理逐步拓展为以营销为目的,包括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作、媒介发布与效果监测等一系列活动在内的全面代理,从根本上扩展了广告业的行业范畴。2.广告代理向整合营销代理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告公司代理从单纯的广告运作层面走向整合营销代理,这是广告产业的又一次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营销环境和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单一的营销手段难能实现有效的营销,于是营销领域出现了“整合营销传播”(ItegratedMarket-igCommuicatio,IMC)的新概念。整合营销传播主张从内到外系统地整合营销要素,以适应现代营销的发展。广告代理从早期的单纯媒介代理拓展为包括一系列广告活动在内···试读结束···...

    2022-10-08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官网 epub杂志下载

  • 《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马桂启,张家喜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作者】马桂启,张家喜编著【页数】207【出版社】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11【ISBN号】978-7-5612-6348-8【价格】35.00【分类】心理咨询-对比研究-政治工作-中国【参考文献】马桂启,张家喜编著.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书论述了坚持思想工作的原则、方针和制度的心理学依据和现实重要性,启发基层骨干相信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是融为一体的。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的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比较以及案例分析。适合于基层干部骨干阅读使用。《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的基本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客观上也与官兵的心理活动有着多种联系,在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交叉、对应和重合的关系。一、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的定义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的知识,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这是关于心理咨询的一般性定义,而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中外不同学者则各有各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42)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威廉森等(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是咨询师,B是求助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20世纪心理学界泰斗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1989)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心理失常,有轻度的,有重度的;有属于机能性的,有属于机体性的。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范围。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重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李维主编的中国《心理学百科全书》(1995)对心理咨询的定义做了如下说明:“咨询者就访谈对象提出的心理障碍或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与访谈者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的可能条件和途径,共同协商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最后使来访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张人俊等(1987)对心理咨询所下的定义:“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咨询对象的认。1。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咨询对象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建青(1992)在其《辅导人生一心理咨询学》一书中认为:“心理咨询可定义为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上述学者给出的定义,使人颇有“同一事实,不同表述”的感觉。在科学领域中,按规则给某类事物下定义,应当是用最概括的语言说出该事物的本质。如果吸纳上述各位学者观点的合理内核,按照规则,则可用一句话给出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个定义是广义的,它涵盖了持不同理论见解的咨询师,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各类来访者,咨询目标中涵盖了轻重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我军思想工作是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在部队基层建设实践中,思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又体现为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分的两个部分,一是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经常性思想工作。前者主要包括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和理论宣讲,后者是针对官兵各种各样的现实思想,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它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与集中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有很强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广泛性,是基层经常性的基础工作。201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定: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分析官兵现实思想,对问题苗头及时发现、准确掌握、正确处理。坚持以表扬为主,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尊重官兵合法权益和合理需求,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思想、心理、安全、网络等工作骨干队伍,提高知情、说理、疏导、解难能力。开展群众性谈心和互学、互帮、互教活动,做好个别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由军队政治工作知名专家编写的《军队政治工作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则指出: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指针对官兵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现实思想问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是实现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常性思想工作贯穿部队教育训练、作战执勤、行政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与理论学习、重大主题教育互为补充,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广泛性。经常性恩想工作的。2·第一章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的基本关系内容包括:针对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发挥部队、社会、家庭和思想工作骨干队伍的作用,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注重人文关怀,搞好心理服务工作。从上述两个对于经常性思想工作(以下简称思想工作)的权威定义来看,思想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心理疏导、心理服务等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内容。因为心理是人们思想认识的基础,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之间自然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思想工作的心理学自觉从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工作实践看,我军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内在、自觉、部分地包含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受到当时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并没有全面引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在“极左”路线盛行时期甚至全面排斥心理学,但是广大官兵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食色,性也”,其后又有孟子与荀子的“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争。用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先秦时期的这些研究与认识都是心理学范畴的。同一时期,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对“体液与气质类型”的认识,他的这一学说至今仍被现代心理学家所沿用。这就是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曾经虽无其“名”,但却有其“实”,正如19世纪末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言:“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实践中,我军官兵客观上也会有心理需求、心理波动和心理问题,但是这些心理问题并没有越积越多成滚雪球之势,相反,我军官兵充分释放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保持了自己的政治优势。这说明,我军官兵的心理问题一直处在不断被解决和可控态势中,并且为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提供了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既然我军当时没有引入专门的心理服务工作,那么官兵的心理问题就应该是在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解决,或者说主要是思想工作在客观上起到了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事实也是如此。众所周知,1929年的古田会议是我军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端,《古田会议决议》在第五部分论述“士兵政治训练问题”时,明确了“个别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并要求“谈话前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在战时政治工作方面,红军时期就提出了“设法提高作战勇气和相信胜利的心理”。1944年4月11日,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谭政受党中央的委托,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该·3·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报告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我军政治工作的又一历史性文献。报告中出现了“平复了不满心理”“想逃亡的心理”等语句。虽然,这两个文件中的“心理”还不能说就是现代心理科学中的“心理”,但是足以说明,从我军初创时期开始,思想政治工作就关注了广大官兵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和各种具体的情绪表现,因此,也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从“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开始,毛泽东就提出了“废止肉刑”,反对打骂体罚,倡导“尊重士兵和人民”这一根本态度,而“尊重”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中最为核心的理念。2003年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经常性思想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此时所说的“心理问题”已经是专业意义上的心理问题。这就意味着,我军的思想工作已经从制度上承担起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三、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的对应、交叉与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殊途同归,总体上存在着“对应、交叉与重合”的关系,不过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以下分别从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基本理念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阐述“对应、交叉与重合”的具体表现。(一)在工作对象上有对应关系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包括产生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外,对于神经症、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以心理咨询为手段进行辅助心理治疗。当然,无论怎样区分与限定,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心理咨询的专业用语为“求助者”或“来访者”)。通过咨询,为他们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帮助他们正确、深刻地认识自我,促使他们克服不良情绪,化解内心冲突,恢复社会功能,发挥自我潜能,促进自我实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对象是肩负使命的广大官兵,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思想工作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启发,调动和激发他们训练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经常性思想工作也需要体现对所属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消除内心苦恼、解决实际困难,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指导,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可见,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都在做“人”的工作,这就使两者在对象一致的维度上形成了对应关系。有人说,“千万不能用思想工作的方法开展心理工作”,这实际上是对我军思想工作的误解。这句话的前提是认为思想工作只讲大道理,只讲政治,只讲奉献,只讲“三观”。不错,这些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且还是根本任务,但是思想工作也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加强和4·第一章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的基本关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条例》把“心理教育疏导”作为思想工作的方法之一,这就使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产生了制度性联系,思想工作本身也在做心理咨询的事情。从这个方面讲,官兵的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殊途同归。(二)在工作方法上有交叉关系顾名思义,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是“咨询”,也就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平复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所以心理咨询主要是以谈话方式进行的。而思想工作尤其是基层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方法也是“谈话”,即“个别谈心”。虽然心理咨询的“谈话”更强调程序、技巧,显得规范化、技术化,不过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个别谈心”也是有方法、有步骤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聊。心理咨询强调“个性化、具体化、差别化”的访谈关系,而经常性思想工作则强调“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于是以“谈话”为桥梁和纽带,心理咨询和经常性思想工作两条平行线在这个桥梁上走到了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状态。另外,心理咨询中的支持疗法、家庭疗法,也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交叉关系。例如,支持疗法强调团体关系的支持与帮扶作用,而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则强调“群众性”,倡导“大家来做”;再就“家庭疗法”来讲,经常性思想工作历来就重视建立“部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心理咨询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方法完全等同起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紧密关联的,所以两者工作方法上的交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三)在基本理念上有重合关系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不良情绪、消除身心痛苦,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从而获得全面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心理咨询还有利于发现个别人的心理危机,及时给予适当干预,防止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所以,心理咨询是安慰人、帮助人、解救人的,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常性思想工作也是教育人、启迪人、帮助人的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过硬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官兵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总之,心理咨询和经常性思想工作都是通过对个体的引导、疏导和启迪来促进人的发展,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虽然从主观上说,心理咨询在职业理念上并不要求对来访者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宣·5.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比较研究教,其工作一般止于来访者个人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增强;但是从客观上说,个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所以从最终结果上说,心理咨询和经常性思想工作两者仍然是前文所说的“殊途同归”。由于这种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共同追求的一致性,两者产生了“孪生兄弟”般的血脉联系,也就在两者的活动实践中同样体现了人类社会的道义追求一对人的“尊重”。尊重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心理咨询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因为“尊重官兵”所以坚持“疏导方针”,而“疏导”正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的必然要求。对于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的关系,也许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也许有人继续坚持两者之间必须严格区分,但是两者的密切联系是活生生的现实。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岳晓东先生对心理咨询的通俗理解恰好揭示了两者之间生动的关系,他说:心理咨询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心理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心理咨询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沟通,而非心理分析;心理咨询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而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心理咨询确信人皆可自我完善,而非人是不能自我逾越的;心理咨询应增强人的自立能力,而非增强其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成长,也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心理咨询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心理咨询使人学会多听少言,而非少听多言。四、从思想工作到心理治疗的边界区分虽然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非完全重合,也有着明显的区分。这就像两个部分重合的圆环,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的区域。思想工作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不能包打天下、完全替代,这个不能替代的部分正是“千万不能用思想工作方法”去解决的那个部分。在思想工作实践中,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而耐心、细致、积极主动地教育引导思想工作对象。但是在我们尽力实施思想工作之后,如果效果仍然不理想,那就要考虑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属于典型的心理疾病领域的问题,则应早发现、早送诊、早治疗。我们不必迷信心理咨询,更不能把本该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味地推给心理咨询,但是也不能一味地6···试读结束···...

    2022-09-15 比较研究 思想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思想工作总结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