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导读 B卷》刘宝恒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名著导读B卷》【作者】刘宝恒主编【页数】98【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06【ISBN号】7-5601-2846-7【价格】808.80(全48册)【分类】知识读本【参考文献】刘宝恒主编.名著导读B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06.《名著导读B卷》内容提要:...

    2023-12-19

  •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李小成,赵孝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作者】李小成,赵孝悌著【页数】415【出版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11【ISBN号】978-7-5426-7100-4【价格】48.00【分类】国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李小成,赵孝悌著.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提要:本书围绕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家经典,以儒家为主,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内容选取《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部分原著作了导读,从作者、思想和阅读的版本等方面先作以概述,然后对原文作注释、翻译并作总的评析。该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原典进行审视和梳理,对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书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介绍和导读,对国学涵义和内在文化价值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读者了解国学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发展脉络提供了指引。《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试读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精神风貌,国学与经学的关系,理解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汲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二、教学内容要点:1.国学的界定及其涵义,儒家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2.《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及其在今天所形成的“周易热”。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当今的现代价值。4,老庄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对今天人们的启迪。第一节国学与经典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本指古代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1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学校,“国子”是指贵族子弟。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后来又有太学、国子监为首的官学。作为学术来说,“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学问之总和,起初是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所有门类,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或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狭义的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等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学、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就中国而言,国学思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二、国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国学的范围很难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早先,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本书特应学校教材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钱穆觉得国学的定义很难下,为教学之方便,姑且用之。他在《国学概论》中章节的编排,就体现了对国学范围和内容的认识,那就说,国学是“二千21绪论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占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子夏易传》《周易集解《尚书正义》K东坡书传》《禹贡论》《诗序》《毛诗正义火诗集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释例春秋三传辨疑K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正义《孝经集传(经典释文》《十三经解诂》《十三经字辨》《六经图》K孟子正义》《论语义疏》《大学章句》《孟子传》《四书人物考》《四书大全纂要》(乐书》《乐律全书》《乐原》《尔雅注疏》《方言》《说文解字》《周秦刻石释音《广韵》《集韵》等等。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逸周书》《贞观政要》《东观奏记》《两汉诏令》《名臣经济录》《晏子春秋》《杜工部年谱》《高士传》《两晋南北朝奇谈》《蛮书》《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图》《华阳国志》《水经注》《唐六典》《翰林志》《通典》《文献通考》《西汉会要》《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石经考》《史通》《历朝通略》等等。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重要书目如:《孔子家语》《盐铁论》《朱子语类》《六韬》《孙子K司马法K管子《韩子K齐民要术》《野菜谱《农书K黄帝素问》《外科精义《妇人大全良方》《星经《数学九章》《天学会通》《测量法义》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宅经》K唐开元占经》《古画品录》《宋朝名画评》《书法正传》《考古图》《茶经》《竹谱K白虎通义》困学纪闻《艺文类聚《事类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K帝王经世图谱《玉海K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大唐新语》《教坊记K玉泉子》《金华子》《山海经》《阴符经解》《老子注》《庄子注》《列子《元真子X金刚经水佛祖统纪》等等。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章句》X楚辞灯》《扬子云集》《陶渊明集》《王子安集》《李太白集K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文选》《古文苑《文苑英华火唐文粹火唐文鉴》《乐府诗集K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注《文章缘起》《中山诗话》《四六标准》《江南春词》《文苑春秋》《乐府原K明文范K文章指南》《桃花源集》《宋文钞》《中原文献》《十种唐诗选《珠玉词》《花间集》等等。三、经与经典何者为经?圣人之言曰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部》日:“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然后有纬。”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是“经”字的本义。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然后纬线才能来回穿梭。由此,“经”训为“常”。《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象注:“顺中以为常也。”成玄英疏:“经,常也。”《天道》篇“若昼夜之有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庚桑楚》“原闻卫生之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杜预注云:“经者,道之常。”古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们称为经。后人以“经”为“常”、“常道”,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这当然是做不到的。4绪论“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东汉到宋,“经”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于“十三经”。何谓经典?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经典是具有特异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总是潜藏在大脑的记忆中;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每一次都是发现的航径。简言之,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流传的作品或著作。台湾大学的黄俊杰认为: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经典必须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以朱子为代表;经典必须有心性论的内涵,以王阳明的言论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提到经典,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如《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日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这几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利用这个精神武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了封建文化,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民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曾经长时期地习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我们从《庄子》《国语》等书中看到,先秦时期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墨经》。以后随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并且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儒家的思想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独尊的“经典”地位了。5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第二节国学的核心典籍一、国学的核心经典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一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西汉以《易K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亦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X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X尔雅X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携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试读结束···...

    2023-02-23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22修订版 行政处罚法2021修订版

  • 《虞翻周易注导读》(清)孙堂辑校;王新春,王贻琛导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虞翻周易注导读》【作者】(清)孙堂辑校;王新春,王贻琛导读【丛书名】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页数】240【出版社】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169-1477-9【价格】58.00【分类】《周易》-注释【参考文献】(清)孙堂辑校;王新春,王贻琛导读.虞翻周易注导读.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虞翻周易注导读》内容提要:汉末的虞翻,立足于时代经学的氛围与语境,本着守正开新、光前裕后、继往开神圣经师信念和傲视群儒的自负,在经传一揆理念下,对《周易》经传作了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系统诠释,推出了彰显着鲜明学术自我的阴阳之道视域下的虞翻易学,开显出全新易学天人之学底蕴。虞氏是在继承和改铸自《周易》经传以来易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象数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易学体系的。在此意义上,虞氏不唯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而且也集整个虞氏以前易学象数学之大成,难能而可贵。《虞翻周易注导读》内容试读导读导读一、虞翻的生平与著述虞翻(约164一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其经学成就集中于易学,是卓荦不群的象数易学大家,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据《三国志》本传及裴松之注①,翻少好学,有高气。王肃之父王朗任会稽太守,命翻为功曹。孙策行师征会稽,翻劝朗避策,朗未能采纳此建议,奋起抵抗,结果败绩。策既得会稽,复命翻为功曹,待之以交友之礼,并亲临其府第。其于翻的看重之意,由是亦可略见一斑。策之为人,每好驰骋游猎,翻因直言以谏阻之,恳挚以君人者不重则不威之理相陈,策心中服之。翻出为富春长。孙策卒,弟孙权继兄总理江东事务。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时任司空之职的曹操,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辟翻,翻闻而耻之,拒而不受。权授之以骑都尉之职。生性疏直,屡次犯颜谏争,权大为不悦。为人不善协俗,以故多见毁谤。先后被贬谪到丹杨泾县、交州。史载,翻虽处罪放,却仍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并先后为多部典籍作注。沦落交州十余年而卒,享年七十。后权遣将士征辽①陈寿,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M.裴(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1317-1328.周易研究经典丛书1《虞翻周易注》导读东,于海中遭风,多所没失。权生悔,乃言曰:“昔赵简子称诸君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虞翻亮直,善于尽言,国之周舍也!前使翻在此,此役不成。”(《三国志》本传裴注引《江表传》)遂令属下问交州,嘱以翻若尚存,即给其人船,发遣还都;若翻已亡故,则送丧还本郡,使儿子仕宦。惜乎翻已作古矣。虽遭逢乱世,无论是置身争战环境下,还是在贬谪异方他乡的天涯海角之际,虞翻始终勤于治学,笔耕不辍。晚岁在交州,更是以典籍自慰。据《三国志》本传,虞氏较早即完成了其《易注》。本传又称,在罪放交州之际,翻“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裴注引《翻别传》则指出,在交州,翻“又以宋氏解《玄》颇有缪错,更为立法,并著《明杨释宋》以理其滞”。《玄》即汉杨(一作扬)雄的仿《易》之作《太玄》(一名《太玄经》)。宋氏,东汉末学者宋衷(一作忠),尝为《太玄》作注,《隋书·经籍志》即载有其九卷本之注及与三国吴陆绩的十卷本之注。“明杨”,即谓阐明虞氏所理解的杨氏《太玄》之本旨;“释宋”,则是排解开宋衷对于《太玄》滞而不通的识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有虞注《周易》九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则著录有虞注《周易》十卷。此即前揭虞氏之《易注》。《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有《论语》虞翻注十卷。《隋书·经籍志》则称:“王肃、虞翻、谯周等注《论语》各十卷,亡。”此即前揭虞氏为《论语》所作之训注。《隋书·经籍志》称:“《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注。”旧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导读《唐志》则云:“《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撰。”新《唐志》则云:“虞翻注《国语》二十一卷。”此即前揭虞氏对《国语》所作之训注。《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有《老子》虞翻注二卷。《隋书·经籍志》则称:“虞翻注《老子》二卷,亡。”此即前揭虞氏为《老子》所作之训注。《隋书·经籍志》称:“梁有《扬子太玄经》十四卷,虞翻注。”新、旧《唐志》亦著录有虞注《杨子太玄经》十四卷。按,前揭虞所撰《明杨释宋》,“明杨”盖从正面疏解、阐发《太玄经》本文,藉此而彰显其本旨;“释宋”盖从反面批驳宋注之“缪错”,并配合正面的疏解和阐发,以排解宋注之滞。刘大钧教授认为,“这两部分的内容皆为训注《太玄经》而作”,“疑《太玄经注》可能即《翻别传》的《明扬》《释宋》”。①据相关记载,虞氏的著述尚不限于以上所揭数种。《十三经注疏》载唐玄宗《孝经序》在评骘几家《孝经》训注的得失、优劣时,尝云:“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则虞氏亦尝为《孝经》作注。《隋书·经籍志》载,虞氏尚有以下三种易类著作:其一,梁有《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翻、陆绩撰;其二,《周易集林律历》,一卷;其三,《易律历》,一卷。《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释《周易》之“易”字时,有云:“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可见,虞氏尝为东汉末道士魏伯阳所撰之《周易参同契》作注。①刘大钧.虞翻著作考释[J].周易研究,1990(2).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3《虞翻周易注》导读此外,《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侍御史《虞翻集》二卷,梁三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亦录有《虞翻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同此。虞氏的著述,大致如上所列。由此已足见其学问的渊博。当代虞翻易学研究名家刘大钧教授撰有《虞翻著作考释》一文①,可参看。刘文中还考出虞著有《川川渎记》。虞氏自我期许颇高,甚为自负,锋芒略显过于外露,似乎缺乏儒者所应具备的谦和之气,因此,他对各家的经典训注,尤其是五经方面的训注,往往皆表现出不满之情。东汉末年,郑玄立足古文经学,兼通今文经学,尝遍注群经,成为总结并终结两汉经学、集两汉经今古文学之大成的一代经学大师,为世人所重。即使对于这样一位雅为世人所重的经学大师,虞氏也毫无顾忌地提出严厉批评。史载,虞氏尝奏汉献帝郑玄解《尚书》违失事之目,斥责郑玄不知阙疑之义,指出“于此数事,误莫大焉”,宜命学官定之;认为,“此不定,臣没之后,而奋乎百世,虽世有知者,怀谦莫或奏正”。他并进而申言:“玄所注五经,违义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学校,传乎将来,臣窃耻之!”(《三国志》本传裴注引《翻别传》)由此看来,虞氏盖尝有志于重新系统地梳理、诠释五经,只是由于长期的戎马倥惚,或遭流放,最终未能如愿。虽然未能实现重新系统梳理、诠释五经的夙愿,因而不能与郑玄等人的博通五经同日而语,但是,虞翻仍然取得了很高的学术造诣。其学术造诣最深者乃在于易学。正是由于这方面的造诣,使得他当之无愧地成了两汉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①刘大钧.虞翻著作考释[J].周易研究,1990(2)·4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导读据载,其《易注》初立,奏书汉献帝云: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以伏羲仰天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爻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万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又,臣郡吏陈桃,梦臣与道士相遇,放发被鹿裘,布《易》六爻,挠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岂臣受命,应当知经?所览诸家解,不离流俗,义有不当实,辄悉改定,以就其正。孔子日:“乾元用九,而天下治。圣人南面,盖取诸离。”斯诚天子所宜协阴阳、致麟凤之道矣。①其又奏汉献帝云:经之大者,莫过于《易》。自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之际,颖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颠倒反逆,了不可知。孔子叹《易》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而上为章首,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马融,名有俊才,其所解释,复不及谞。孔子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岂不其然!若乃北海郑玄,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门,难以示世。@由奏书可知,虞翻生于易学世家,自其高祖传孟氏(喜)易学,①陈寿、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裴注引《翻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22.②陈寿.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裴注引《翻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22.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5《虞翻周易注》导读至翻已历五世。孟喜的卦气说,是其藉以重新契会《周易》经传,建构虞氏易学的极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云陈桃所梦一事,又透露出虞氏易学与道教、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显发的月体纳甲说间,所存有的微妙关联。在奏书中,虞氏以自己的识见,尖锐批评了他所认为的注《易》,各家,尤其是被时人推尊为注《易》名家的马融、荀爽(荀氏一名谞)、郑玄以及宋衷诸人的偏失、谬见,以为其自立之《易》注张目。平心而论,虞氏对于各家所作的评判,的确不免有所偏激,有失公允,带有明显的门户之见。但是,若能以宽容的胸襟,从同情地理解他人的学术识见的视域出发来审视,我们也不难看出,虞氏本人,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抱其满腔学术之真诚来诠释《周易》经传及其他典籍和批评诸家的,其目的即在于透过自己的努力,以豁显他所认定的《易》及其他典籍之本旨,并希冀世人能够认同、接受他所作的诠释。二、虞翻《周易》著述传世、研究大致情形包括易学著述在内的虞氏的著述,存世已不多。唐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保存了部分虞氏《易》的音、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则征引了虞氏《易注》的大量内容,虞氏《易》的传世而不绝,端赖李氏此书。除此而外,清以来,诸儒裒辑、诠释、阐发虞氏《易》的相关著述,是今人研究虞氏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著述,主要有:清儒孙堂,辑有虞氏《周易注》十卷、《附录》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6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试读结束···...

    2023-02-23 《周易注》 周易注译

  • 《楞伽经》谈锡永导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经》【作者】谈锡永导读【页数】280【出版社】北京:中国书店,2009.04【ISBN号】978-7-80663-665-7【价格】358.00【分类】佛经-研究-佛经【参考文献】谈锡永导读.楞伽经.北京:中国书店,200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楞伽经》内容提要:《楞伽经》,或《入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kāvatāraūtra)。Laka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等。《楞伽经》内容试读第导读第一篇导读·第一章《楞伽》异译一3一第一章《楞伽》异译在汉地,《楞伽》一共有四个异泽的本子。兹分列如下:(一)北凉·昙无谶(Dharmaraka)译,传为四卷,今佚。(二)刘宋·求那跋陀罗(Guahadra)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三)北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名《入楞伽经》,十卷。(四)唐武后时实叉难陀(Sikaada)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北凉译本约译于公元412年,至迟不超过433年;刘宋译本译于元嘉二十年,即公元443年。由这两个译本,可见公元5世纪初本经即已流入汉地,是故学者谓本经的结集年代,可能是公元3世纪末期的事,应可相信。也即是说,本经实为继承《般若》系列、《涅槃》系列的经典,结集时期比说“唯识”的《解深密》系列经典略早,而无著、世亲两位大师的出生,则应该更为稍迟。北魏译本与唐译本,内容跟刘宋译四卷本不同。最重要的分别是,北魏及唐译本在经的开头,多了一篇《罗婆那王劝请品》(北魏译名《请佛品》),经末,又多了一篇《陀罗···试读结束···...

    2023-02-20 楞伽经epub 楞伽经原文

  • 《楞伽经导读》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经导读》【作者】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丛书名】传统文化典籍导读【页数】280【出版社】北京:中国书店,2007.01【ISBN号】7-80663-396-0【分类】佛教-宗教经典-中国【参考文献】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楞伽经导读.北京:中国书店,2007.01.图书目录:《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楞伽经》既是禅宗的重要典籍,又是法相宗的主要依止。本导读析理透彻,言简意丰,令望文生畏者易窥此经堂奥。《楞伽经导读》内容试读第篇导读4一楞伽经导读尼品》,及一篇《偈颂品》(北魏译名《总品》)。这可能是刘宋本于翻译时有所省略,又或者原来的梵本已有残缺。多了这三品,密乘的意义便跃然于纸上。罗婆那(Ravaa)是药叉王,即是印度神话中的“十首药叉”。关于他的故事,下文还要述及。药叉跟密乘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密乘的说法,金刚萨埵在须弥山顶说法,受法者为五大持明。这五大持明中便有一位是药叉(其余为天人、人、龙王、罗刹母)。药叉跟龙族和罗刹,其实亦是天人的眷属。他们也有资格可以做天王,例如忉利天的天王帝释,本身即是药叉。本经由药叉王请法而说,所以便有密乘的意味。“陀罗尼”(dharai)即是密乘的明咒,其义为“总持”,即谓一首陀罗尼能总持某一法义。每经都有陀罗尼,即谓此经的法义都摄人此陀罗尼中。例如《心经》,其陀罗尼即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咒义即是谓众生可藉般若渡过生死海,而至解脱岸,此便是《心经》的主旨。关于《偈颂品》,昔年寂护论师对此极为重视,认为本品已尽摄大乘佛法的正见①;寂护跟密乘有很深关系,本身即为显密双修的大师,所以他的观点,实可代表密乘佛学家的观点。一般的说法,认为有两系列不同的译本,北魏及唐译所据的梵本为晚出,多出来的三品,亦为后添的结集,这个说法不尽合理。因为梵文经论时有节本,刘宋本所据,或即为节本,那便不能说结集有先后。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章,那烂陀寺因法难被毁,经论因而残缺,所第一篇导读·第一章《楞伽》异译一5一藏《楞伽》只余《如来藏品》。吕澄先生认为,此即宋译较北魏本及唐本为简略的原因。然而宋译实非只具《如来藏品》,吕先生的意见只宜存疑。揆多氏之意,或以为《如来藏品》特别珍重,故受天龙护持也②。有些学者认为,两种梵本所含的法义有所不同,这说法更值得讨论了。正如慧可所预料那样,后世已将《楞伽》变成名相之学,研究者缺乏实修的体会,于是便容易陷入名相的泥沼,由此才觉得两种梵本有不同的法义。倘能用实修的观点去理解,摒弃对,些名相的成见,则当认为二者的论旨其实一致。现存三种译本,北魏译本中的误译颇多,这是由于译师仅懂汉语,只能语译,而当时笔受的人佛学水平不高,所以便时时误解译师之意。刘宋译本一向流通最广,达摩持付慧可的“四卷楞伽”便是这个译本。它虽比晚译者缺少三品,但译笔却极为忠实。缺点是有时造句不依照汉语的文法,仍然保持梵文句法结构的形式,因此变得难读。至于唐译,毛病在于增添文字以求畅达,但一经增添,有时便容易误导读者。学者说两种梵本的法义有别,除了陷于名相泥沼之外,跟误译与添译的文字亦有关系,盖一不小心亦易受其误导。我们为了方便读者,仍取刘宋求那跋陀罗的译本作为依据。对《楞伽》有兴趣的读者,可于研读过本译之后,再取唐译七卷本作为参考。两种译本读过后,对《楞伽》的法义或当有会心之处。···试读结束···...

    2023-02-20 能导入epub的阅读app 导读版书是什么意思

  • 心田花开《名著导读——夏洛的网》|百度网盘下载

    《名著导读——夏洛的网》...

    2023-02-03

  • 《国学经典导读》化长河,张晨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作者】化长河,张晨主编【页数】321【出版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215-12030-3【价格】40.00【分类】国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化长河,张晨主编.国学经典导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经典导读》内容提要:本书选取中国古代著名的国学经典进行解读,主要包括《诗经》《道德经》《论语》《庄子》《孙子兵法》等,既有对作品内容的总体介绍,也有精彩内容的选取;既有难点的注解,也有思考与延伸。本书既可以作为了解、学习国学的启蒙读物,也可以为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提供新的视野的启迪。《国学经典导读》内容试读《易经》导读1《易经》导读【经典湖源】《易经》,也称《周易》,被誉为群经之源、“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之首。《易经》由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和近古时期的孔子接续完成,这就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八卦,每卦由三爻构成;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演化出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构成,并写出了卦辞和爻辞;孔子作《易传》,即解释《易经》的著作,称作“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最初,《易经》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后来,其中《连山》、《归藏》均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易经》一般即指《周易》。现在所说的《易经》,一般包括《周易》本经和孔子的《易传》即“十翼”。解读《易经》的著作很多,这里推荐陈鼓应的《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和傅佩荣的《我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①引文参照傅佩荣:《我读(易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国学经典导读2【经典蕴珠】《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著作,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值得认真学习和思考。而要深入理解《易经》,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关于《易经》的基础知识。●八卦简介八卦是《易经》的基础,不了解八卦,《易经》便无从谈起。伏羲的八卦每卦三爻,每个位置可以是阴爻,也可以是阳爻,用数学表示,是2的3次方,共8种变化。为了便于记忆八卦的卦形,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编了一首歌谣,非常有助于记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坤主块E兑《易经》导读3这就是说,乾卦的卦形由三横相连,而坤卦的卦形则断为六截;震卦的卦形像口朝上的碗,而艮卦的卦形则像口向下的碗;离卦的卦形中间是空虚的,而坎卦的卦形中间则是充实的;兑卦的卦形上面有缺口,而巽卦的卦形缺口则在下面。据此,知道卦名可以画出卦形,看到卦形也可以说出卦名。八卦的每一卦都代表一种自然事物,称为卦象,每一事物都其特性,称为卦德。八卦的卦象和卦德如下:乾卦的主要取象是天,卦德是健,也就是刚健、主动。《易经》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健有力,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非常守时,从不懈怠。太阳从来不说:“今天我累了,休息一天,不出去了。”如果太阳真的休息一天,世界将会一片黑暗,但太阳似乎不知疲倦,日复一日坚守自己的责任。所以,君子应该像天体运行一样,自强不息,忠于职守,永不懈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坤的主要取象是地,坤卦的卦象就是地,地的特性或卦德是顺,也就是柔顺、顺从。《易经》解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承载万物,从不抱怨,高楼大厦它承载,垃圾堆它也承载;高山流水它承载,臭水沟它也承载。君子也应该像大地一样顺境逆境都承受,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万物。震卦,主要取象是雷,而卦德为动。《封神榜》中有一个人物叫“雷震子”,可见“雷”和“震”是相连的。夏天下雨时雷声滚滚而来,是动,雷总是与“动”相伴的。艮卦,其主要取象为山,而卦德为止。站在古人的角度考虑,山是人们出行的最大障碍。愚公为什么移山?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山阻碍他家的交通,出入都要绕远。所以愚公才决心让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离卦,主要取象为火,其卦德为丽。古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4国学经典导读“亮丽”,火中最亮之处是白色的,非常好看。另一种是“附丽”,火是从木柴生出来的,没有木柴,就不会有火,火是依靠木柴的,叫火附丽于木柴。坎卦,主要取象为水,其卦德为陷,引申为险。中国和西方,上古都有过洪水为患的历史,洪水之险,人们记忆很深。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诺亚方舟,所以用水作为险的代表。兑卦,主要取象为泽,是湖泊。其卦德是悦,是喜悦的意思。有人会问,坎卦是水,泽不也是水吗?为什么一个是陷,一个是悦呢?坎是没有驯服的水,会到处泛滥,是水害,故称“险”。而泽是被驯服的水,温柔平静,是水利,带给人们的是喜悦,故称“悦”。巽卦,主要取象为风,其卦德为人。大风起兮,简直是无孔不入,俗话说:“针尖大的洞能钻进斗大的风”。风的特性就是入。●六炎念法周文王演出的六十四卦,都是由六爻构成的。六爻的念法是有讲究的。要注意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从下往上还是从上往下念。《易经》规定是从下往上念,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二是阳爻和阴爻怎么命名。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代表阳,阳代表生命力,最大的阳数是九,所以用“九”称阳爻;二、四、六、八、零,五个偶数代表阴,阴代表平衡,六处于中间位置,最为平衡,所以用“六”称阴爻。三是“一”要念成“初”,“六”要念成“上”。比如,乾卦念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谦卦念作:初六、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奇特形式《易经》的形式非常奇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A一是借用迷信的形式。其他古籍都是直接讲哲理,而《易经》告诉人们,它是卜筮之书,就是算卦之书,容易受到迷信民众的欢迎。这就造成后世对该书的误解,一提《易经》,大家都认为它是《易经》导读5迷信的书。确有一部分人学习《易经》沿着迷信的道路越走越远。但《易经》的真正目的是讲宇宙人生的哲理。所以古人就有“善易者不占”的说法,真正懂得《易经》的人是不用来占卜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哪有算命算来的?二是图文并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是用纯文字表达的。而《易经》则是卦画符号与文字的结合体。虽然其卦爻辞是文字,表达的思想有限,但其卦画符号的功能却无穷,什么都能用它来代表,就好像×和y一样,所以冯友兰称《易经》是“宇宙代数学”,虽然“只讲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可以说,“《易》道”之所以“广大”而“无所不包”,主要不在于它的卦爻辞,而是在于它的卦画符号。●变易之道《易经》的“易”有三种含义,一是简易,二是不易,三是变易。简易,是《易经》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原理是“一阴一阳”,至简至明。宇宙万物变化的总规律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如果这个总规律掌握了,那就可以预知预测。天地间有事就有理,“有其事无其理”的现象,是因为人们的经验不够、科学试验不足,未能发现:“有其事不知其理”,是因为人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其原理和规律。不易,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虽然看起来错综复杂,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变化的规律、变化的秩序是不变的。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类的原理。变易,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易经》是一部论“变”的奇书。有人认为,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易”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月”,日月意味着变化。《易经》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经》由阳爻(一)6国学经典导读阴交(--)两个符号,演化成八卦,而后演化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两爻是乾和坤的用爻),反映的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易经》特别强调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的六十四卦从“乾”“坤”两卦开始,到六十三卦“既济”、六十四卦“未济”结束,其中包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乾卦是纯阳卦,坤卦是纯阴卦,阴阳还没有相互作用。只是在说明阴和阳的不同作用。当时世界万物还没有产生,一直到第三卦“屯”,阴阳始交,万物才产生。后面的卦阴阳继续交合,有的阴阳配合比较和谐,有的阴阳配合不太理想,或者阴盛或者阳亢,象征着事物不断发展,直到第六十三卦“既济”,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但完美达到之后,新的不完美又出现了,这就是《易经》的最后一卦一六十四卦“未济”。清代龚自珍有诗云:“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这首诗表达了他读完《易经》最后一卦的感悟,“未济”是不完美的,但万事有缺陷反而是好事,人到晚年,哪会没有遗憾的事情呢?《易经》每一卦的六爻,由下往上,顺序变化,都在表现事物变化的情形。比如下文分析的乾卦,可以解读为人的一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说明了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需要以什么样态度对待。《易经》充满哲理,对我们做人处事有很多启示。比如:“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可以指学问、才能,“藏器于身”,就是首先要有才,然后有才而不外露,不张扬。“待时而动”,等待一定···试读结束···...

    2023-02-03 实用性阅读指南epub epub读书

  • 《国学导读》王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导读》【作者】王敏主编【页数】176【出版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361-5824-5【价格】30.00【分类】国学-研究【参考文献】王敏主编.国学导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导读》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仁爱、正义、尚礼、明智、诚信、忠恕、孝敬、廉洁、知耻、勇敢。《国学导读》内容试读第一章仁爱仁爱一、导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仁,亲爱。字形采用“人、二”会义。古文写法的“仁”,字形采用“千、心”会意。“仁”的古文异体字,字形采用“尸”作偏旁。“仁”的相关词语有:仁心、仁爱、仁术、仁智、仁政、仁良、仁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仁”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观念,其产生远远早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中心,孔子是第一人。在论语中,提及“仁”字者,有109次。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中庸》日:“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亦日:“仁也者,人也。”此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待人之道,其基本内容就是相亲、相敬、相爱。孔子对“仁”的著名定义一“爱人”,正是由此而来。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爱的本义是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爱的定义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别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而在现代解释中,爱则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抑或是指人主动或自觉地以某种方式去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的“爱人”分两个层次,“爱人”的低层次目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高层次的“爱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做到“爱人”,首先要有“爱亲”之心,孔子认为“爱亲”须以“孝悌”之道为起点,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在儒家看来,“仁”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又超越这种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爱。孔子将“仁人”推为人格理想,将“为仁”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方向,以“仁”为尺度进行道德评价,把“仁”作为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准则。为了行“仁”,孔子进而提出“忠恕”的原则,作为“仁爱”的基础。“忠恕”之道,是把儒家“仁”的道德理想追求化作具体而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实行“忠恕”而体现“爱人”的原则,从而达到人1国学导读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实现仁爱和谐的社会境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二者的爱的来源、顺序都是有区别的。儒家“仁爱”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其博大精深和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永恒生命力,对于当今之中国及其当今之世界,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家庭和谐建设儒家“仁”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悌”“敬长”道德观,要求人们遵守人类社会五伦秩序,即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亲缘关系中讲究亲情、互尊互爱、父慈子孝的人性和仁爱之心。“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家庭与亲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解答。2.社会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对金钱的崇拜,对个人享受的追求,使人们不仅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失去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而且在亲缘关系中也失去了亲情、人性和仁爱之心,使得我们的社会显得是那么的冷漠无情。儒家的仁爱思想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切勿硬推给他人,这样很容易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心胸宽阔、宽恕待人。除此之外,要抛弃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另外,“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论语·颜渊》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告诫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亲友仁爱,更要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仁爱。《孟子·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出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对自家的老人、小孩施以仁爱,更应该对社会中的每一位老人、小孩都施以仁爱。由此可见,儒学为当代的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世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为我们如何生活指明了方向。3.世界和平相处没有人类友爱,世界的和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全世界各个民族如此的不同,要想达到人类友爱和平,就必须培养人类的同类感,提倡人类友爱这一普世价值观。张世英先生曾说过:“仁者爱人,就是体现人所具有的同类感。”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我们致力于全人类的福祉提供了思想源泉。4.环境保护问题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提倡爱人,同时也包含着爱物、爱自然的思想。《春秋繁露·仁义法》载:“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这就是说,要做2到仁爱,光爱人是不够的,还要爱鸟兽昆虫等,要爱大自然。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儒家关于爱物、爱大自然等仁爱思想的新的诠释。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与当代的生态学完全一致,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强烈情感。在当今全球变暖、中国生态环境整体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依照儒家天人体的思想,汲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一种实用性强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能够仁走出现今的发展困境,走向生态发展之路的优秀思想资源。崇尚仁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三爱皇五帝,即是仁爱精神的化身。春秋战国时期,仁爱思想更是被发扬光大,孔子、孟子等一代贤人赋予了“仁”丰富的内涵。到了现代,仁爱思想仍意蕴丰富、意义深刻,它是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一剂良方。现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蚀等诸多原因,当代大学生道德出现了危机,尤其是“仁爱之心”的缺失,导致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败德行为频发,大学生仁爱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育人功能本章从《大学》《论语》《孟子》中节选50句,通过读音、字义、翻译和理解,意在引导大家理解对待“仁爱”的态度、“仁爱”的价值内涵、“仁爱”的表现方式、“仁爱”的实践价值。二、经典选读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一《大学·止于至善》【译文】做人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人臣的,要做到恭敬,做人子的,要做到孝道,做人父的,要做到慈祥,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诚信。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大学·齐家治国》【译文】一个家族充满仁爱,就会影响整个国家兴起仁爱;一个家族充满礼让,就会影响整个国家兴起礼让;一个国君贪婪暴戾,就会导致全国人犯上作乱。其核心、关键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了大事,一个人就能让国家安定。尧、舜带头在天下推行仁爱,老百姓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带头在天下搞残暴,老百姓就跟着搞暴乱。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感悟评析】希特勒一人将德国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在朝鲜战场,打败了刚刚横扫日本、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余威的、巅峰期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在珍宝岛打败了另一个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3国学导读战胜国、鲸吞了日本关东军的苏联,这个曾经的“东亚病夫”一夜之间成了不畏死亡的巨人。他用他钢铁般的意志武装了曾经柔弱的任人宰割的中国人,他的人民出现了无数的黄继光、邱少云。是他,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是他,建立了新中国。现在,中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领导集体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充满仁爱。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齐家治国》【译文】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贝。”4.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一《大学·齐家治国》【译文】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进,犹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会流放他们,驱逐这种妒贤嫉能的人到四夷的地方,不与他们同住于国中。这就是说:只有仁人能爱护人,才能惩罚恶人。【感悟评析】儒家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他们也是敢想敢做的。只是要求有颗“仁”爱的心,为社会的利益而敢于放逐那些妒贤嫉能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叫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可见只要为国家,为社会,持之正,执之严,他就是对社会和人们建大业的仁人。而容忍恶人就是不仁,儒家学说绝不是和稀泥的学说,绝不是没有原则的学说,他是要保证在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里来运行的学说。所以辨别人的善与恶,进而区别对待之,给我们营建一个和谐的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要有能够爱人和能够恶人的仁君,而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仁”。5.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一《大学·齐家治国》【译文】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论语·学而》4【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感悟评析】仁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和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爱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的道理。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注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论语·学而》【译文】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感悟评析】孝悌、谨信、爱仁这些都是品德方面的修养。孔子让学生先做到这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无品德之人学文不能持久,就算是学到了文也只是祸害人间。所以孔子让自已的学生先学做人,再来学知识,学文化。现在有些学生遇到老师不问候,老师跟他说话也爱理不理;品德不端正,考试作弊,功利心强;对父母趾高气扬,这样的学生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学好,又如何学好学问,就算是学到了知识,又能期望他对社会、对他人有多大贡献呢?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懂音乐吗?”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里”是以…为邻的意思,“处”是“措置于”“安处于”之意。“知”读音为5国学导读zh,通假于“智”,是聪明与智慧的意思。孔子说:“与仁者为邻,是一件美事。不选择与‘仁德’的人在一起的住处,怎能说是聪明呢?”【感悟评析】中国儒家非常懂得环境的重要性。如流传十分广泛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环境的问题。我们讲伦理道,讲人的美德,这一切都是需要环境的。人身上美善的东西,只有在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中,才会显示出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美善的东西是培养不出来的。正如同学们都愿意与一个积极向上、各方面优秀的同学同室或者同桌。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1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感悟评析】喜欢和讨厌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说,喜欢和讨厌也有对有错。满足自己的私欲,取悦自己的私心,就喜欢,反之就讨厌,这是小人的情绪,不仅于国于民没有好处,而且也徒增自己的烦恼。仁者喜欢顺乎天理、顺乎自然的事物,讨厌逆天而行的事物,胸怀天下而不是只装着自己,其坦荡和豁达不是小人可比的。孔子讲好恶,也是在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私欲永远也不可能满足,越追求烦恼就越多,慢慢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克服私欲的控制,才能体会真正自由的世界和无比宽广的胸襟。1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1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论语·雍也》【译文】“知”,音hi,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灵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6···试读结束···...

    2023-02-03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网

  • 《国学经典导读》胡真主编;王珍喜,王明强,赵鸿君,薛芳芸副主编;王丽,史双文,冯春等编;方鹏学术秘书|(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作者】胡真主编;王珍喜,王明强,赵鸿君,薛芳芸副主编;王丽,史双文,冯春等编;方鹏学术秘书【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301【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32-5478-6【价格】58.00【分类】国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胡真主编;王珍喜,王明强,赵鸿君,薛芳芸副主编;王丽,史双文,冯春等编;方鹏学术秘书.国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经典导读》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十四讲。第一讲是绪论,介绍国学、国学分类、国学精神、国学元典等相关知识;从第二讲到第十四讲则分别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中华元典文献,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周易》《左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逐一进行导读,力度达到继先哲之遗产,发潜德之幽光之目的。《国学经典导读》内容试读第一讲绪论第一讲绪论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生存与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和追求。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数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一、国学乃中华固有之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汉语文献中“国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其后的《汉书》《后汉书》《晋书》中都出现过。只是“国学”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国立学校”。五四运动前后,“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应的词。义和团运动之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国内一些研究经史的学者既希望与新传人中国的西学区别开,又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邓实(1877一1951)等人创办发行宣传中国文化的杂志,并将其命名为《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继则有更多有识之士担心“国粹”被欧风美雨吹掉,于是致力“整理国故”,以便牢牢地保存中华文化。1905年,刘师培(1884一1919)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扶轮社”。此后,无锡、杭州、成都等地也纷纷出现“国学会”或“国学保存会”一类的组织,掀起了一场国学运动。章太炎先生(1869一1936)于1906年喊出“以国粹激动种性”的口号,主持“国学讲习会”,将其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结集出版为《国故论衡》;又于1922年在苏州讲授“国学”,出版《国学概论》。胡适(1891一1962)把研究传统文化叫作“治国学”,并亲自在“治国学”领域进行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显然,那时的学者以“国学”来标示中国传统文化,以与新进西方之学相区别。国学乃中华“固有之学术”。现代意义的“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后期各朝各代的中华思想文化与学术。“国学”乃中华学术之简称。广义上,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中国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书画、音乐、建筑等,都属于国学范畴。狭义上,国学单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同时期的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些思想文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如何认识自然、怎样看待社会、如何做事做人、怎样治理国家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成为独具中华民族特点且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知方法的总合。“国学”0T园2国学经典导读堪称中华民族思想智慧之大成。二、国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国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据中国现存第一部具有目录学性质的书籍《汉书·艺文志》记载,在汉代,记载国学内容的书籍被分为六类:一六艺,二诸子,三诗赋,四兵书,五数术,六方技。其中,六艺是经学,包括小学,即文字学等;诸子以诸子百家的著述为主,包括哲学、政论类学说;诗赋及诸子中的小说是文学;兵书收罗军事学著作;数术包含天文、历法、算术等;方技主要是医学和占卜一类的书。在清代,集中国历代文献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把国学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指古籍中的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史”指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和断代史,如《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某一个学说或学派的奠基人物的文集,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其他涉及天文、算术农圃、医药、术数、艺术、杂家、类书等皆归人“子部。”“集”可能是历史上某一个时期诸位文人学者的作品总集,如《昭明文选》;或是某一位学者个人的全部文集,如《李太白集》;或是某一位作家的某一类作品集,如《稼轩长短句》等。清代以后,有学者将国学按内容属性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等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相当于现代的哲学;考据之学为历史研究,相当于现代的史学;辞章之学为诗词散文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相当于现代的文学。三者大体类似于现代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添加讨论政治、经济的社会科学内容,并将其合称为“经世之学”;将探讨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技术奥秘的内容称之为“科技之学”。国学的归类纷繁复杂,从另一角度说明人们对国学究竟是什么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影响国学本身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存续价值。三、国学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精神在17世纪之前,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仅奠定了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而且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包括天文历法和中国古代算术、中国传统医药等在内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国学的核心主题是“人学中国人历来讲究人本,重视仁爱。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优势,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及其始终如一以人文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价值追求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精神。距今约三千年前,中华文献即已出现“人”一词,还有一系列表示人的身体、人的器官、人的情感、人的行为的文字,说明中华民族对其自身及其各类活动高度重视。在历代文献中,“人”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对人本质的充分认识及其对人主体性的完美揭示、对伦理道1G了河德的高度重视,皆是国学所表达的核心内容,闪耀着人本精神的光芒。第一讲绪论3国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作为法家先祖的管仲把“以人为本”视为国家的根本。在《管子·霸言》中,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最早的民本思想,其论述相当精辟。《尚书·五子之歌》中也有重视民众的类似说法,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把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推向高峰的是孟子。孟子率先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西汉著名思想家贾谊进一步闸述了重民思想。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学不仅强调重视民众,而且提倡因人情、合民心。《韩非子·八经》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慎子·逸文》认为,为政须“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孟子·离娄上》总结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是“失其民也”,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在此基础上,孟子进而提倡制民之产,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这里,富民强国的民本主义思想成为人本思想的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国学中的人本思想始终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伦理道德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以“仁”界定“人”,肯定人的核心价值在于“仁爱”,提出“仁者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把“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确立为人应该怀有的“四心”,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人应该具有的仁、义、礼、智之“四德”。《管子》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之四维”的高度,认为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一切都体现出中华国学重视人本、强调伦理道德、追求人文精神的特点。(二)天人关系是国学讨论的根本话题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学问一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要务。这是贯穿国学的另一条主线。所谓“天人之际”,主要关乎自然,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国学的重要经典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是法家,都把天人关系视为重要的探究问题和讨论话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影响深远。“天人合一”的理论是中华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解释。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儒家和道家都提出过“天人合一”的口号。但在实质上,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是截然不同的。儒家所讲的“天”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基本是指原始的天、自然之天,“天”不具有道德含义。这里讨论的“天”主要是指道家的自然之天。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就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管仲在《管子·版法解》中提出,要“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所谓“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实质就是主张效法天道,顺应自然,遵从规律,不违时令儒道两家不约而同地把天、地、人看成是整个宇宙的基本构成。《周易·系辞》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四大”说,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至于怎样看待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老子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整个大自然都处于“道”的运筹管辖之下。这里的“自然”就是原始自然的状态。而“道”是统帅其NOTE国学经典导读中的最高原则,不受制于任何其他东西。“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遵循万物之自然规律。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实质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地”无疑是指自然之天地。自然天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自然、与万物的区别都已不复存在了。“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周易》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强调圣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合,要与春夏秋冬的时序相一致,要与鬼神预判的吉凶相符合。万物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护佑。人要成为君子,也必须立德有四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合乎自然,尊重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显然,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备了与天地共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基本观念。“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有序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即对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最简要、最直观的表述。其一,中国人把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和生生不已的动态过程。这体现出一种对宇宙本质的尊重和理性的思考。其二,肯定并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并反复提醒告诫人们,不要把自然当作与人类对立的客体对象,从而肆意地索取、掠夺,甚至破坏自然,而应该注重与天地自然的共生、共荣。中国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人…三合相通…三者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不可无一也。”又说:“天地乃人之真本…天地不和,不得竟吾年…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就是说,天地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环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共生共存。反之,如果自然环境被人为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更不能发展。人类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人与自然必须保持有机的统一。人类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敬畏、尊重自然,否则,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将不得安宁。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三)中国先贤推崇的处世之道是“和而不同”“利而不害”“和”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们的祖先最先思考为人处世的结果。“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观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显然,孔子是把“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认为道德修养好的君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使各方面恰到好处,稳定和谐。君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与客体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而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可以求同存异,和谐共存。“和”被看成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和平共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所倡导的“和”并非简单的附和,甚至低俗的迎合。孔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的“和”,于客观事物而言是多样性的统1GT园一,于人而言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多样性统一。传统文化中的“保合太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第一讲绪论“和故百物不失”“夫敬以和,何事不成”等,都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多样性统一的价值理念。《礼记·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这里所强调的是,上好的音乐应能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上好的制度也应能与天地自然保持相同的节律。只有和谐,才能使万物生长不违背其规律;保持相同的节律,才能使人类的活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各得其所,均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易经·乾卦》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自然天道的变化,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得到稳定的生存环境。人类若能适应、顺应自然天道的变化,就能达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高度和谐,从而有利于客观万物的生存和发展。西方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在现代世界极其重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被世界所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利而不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第八十一章》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对《道德经》的最后总结。意思是说,自然界的规律是有利于客观万物而无害于客观万物的,圣人做人的最高法则,也应该是积极努力而不与人争夺各种利益。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赞水善利万物的优秀品质。在老子看来,自然界的本质就是利万物而不害,人更应该如此。人的本性应是抱朴守一,不矫揉造作,不为名利所诱惑,更不可以互相残害、相互危害。老子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提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相处原则。这也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中国人人生的终极圆满,即永远对万事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故圣人对任何东西也是舍多于取,取其生活必需而已。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但在内心深处,要把提升和修炼自己、努力效仿并争取成为圣人当成做人的目标。只要是圣人,只要遵循天道,就一定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国学始终倡导人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追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境界。作为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用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华文献,《道德经》“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思想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四)国学发展秘籍是“变易”、“日新”和“居安思危国学总结的发展秘籍是“变易”、“日新”和“居安思危”。在中国人眼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和“动”的过程之中。“天地万物无时而不动,无时而不移。”变动是字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及其典型特征。不仅如此,这种变动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既非随心所欲的滥动,也非肆意妄为的妄动,而是应时而变、应时而动。与之相应,人类的活动也应该与时偕行,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遵循变易之道。否则,人类便无法生存,更得不到发展。中国人一直把《周易》视为专讲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书。《周易》的作者认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的“道”,无疑是指“易道”,而易道正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总括。易道之屡迁,所反映的正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变动,说明变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其为道也屡迁”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客观世界的变化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且不以人的意志为1GT衫6国学经典导读转移。《周易·系辞传》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作者把“阴阳变易”和“穷变通久”看作《周易》的基本原理,认为变易不仅是宇宙间的普遍存在,还是推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亦形成中华国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变易”“日新”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发展智慧中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诗经·大雅》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并引“汤之盘铭”注释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然“变易”和“日新”是客观世界之常态,那么,“适变”和“维新”就应该成为人们思想深处的强烈愿望和发展追求。“日新”就要“与时偕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与时偕行”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很早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有“变易”才能生存,只有“日新”才能发展,只有“与时偕行”才有光明前途。非但如此,“日新”还要遵循“变易之道”。“变易”也好,“日新”也罢,都要依据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考量外部环境条件时机的成熟。正如《周易·彖辞》所言:“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居安思危”是“与时偕行”的另一种表述,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也是国学总结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发展智慧。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忽视“日新”、不懂得“变易”、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缺乏优患意识的民族,无论当时如何强盛,或者曾经怎样辉煌,最终必然走向衰败,乃至灭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动防患于未然,才能把各种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永续安宁与发展。这也正是司马迁呼吁和强调“通古今之变”的意义之所在。以《周易》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包括《五经》《四书》及诸子百家等,皆以常怀忧患意识和倡导正确处理忧乐关系为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道。《周易·系辞》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总结人心向背与“人和”在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上者应“与民同忧乐”。孟子将其延伸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个思想后来被封建士大夫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先忧后乐”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追求。仅有单纯的“居安思危”“先忧后乐”观念并不够,还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个人的道德完善和不懈努力,承载起厚德载物的历史责任。这种“适变”和“日新”的追求早已从个人生存发展的层面上升到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奋斗的高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国学在几千年里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正如宋代的张载所言,真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中华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是当代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先生在其专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率先提出来的。冯先生将那些凝聚着中国人灵魂、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基本精神、堪称中华文化标志的典籍定义为“中华元典”。“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先生首创。“典”原指放在架子上的简册。“元”代表万物初始的状态和根本。“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正典、大典、宝典等意蕴。从某种角度1CT衫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原创性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试读结束···...

    2023-02-03

  • 心田花开《名著导读——小猪唏哩呼噜》|百度网盘下载

    《名作导读——小猪西里胡鲁》...

    2023-02-03

  • 《国学经典导读》余群,涂序男,费君清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作者】余群,涂序男,费君清主编【丛书名】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页数】218【出版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78-3845-6【分类】国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余群,涂序男,费君清主编.国学经典导读.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经典导读》内容提要:《国学经典导读》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国学教材,收录了中国经典如《周易》《尚书》《道德经》《论语》《左传》等里面的名篇,其选文标准主要是哲学思想性的,不单纯是文学性的,达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全书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但并不按照朝代断裂,而是所有的篇章蝉联而下,首尾贯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篇作品都有注释、评点,在一些重要的篇章后面,还有新媒体链接,方便师生拓展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学经典导读》内容试读周易001周易在“十三经”中,《周易》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特殊的著作。它的内容可分为符号和文字两个部分,符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六十四卦”,文字部分则由“经”“传”组成。“经”指记录占卜情况的卦辞和爻辞。“传”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文章,有《彖辞》上、下,《系辞》上、下,《象辞》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符号和卦辞、爻辞,是《周易》最基本的内容,“十翼”则是后人对卦辞、爻辞所做的发挥和阐述,有些解释并不能准确地体现卦辞和爻辞的原意,而具有比较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作者与伏羲和周文王有关。《系辞》下篇提到,伏羲始作八卦,六十四卦的内容又与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的事件有关。当然,《周易》内容的具体完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周易》本身,《左传》《国语》等记述春秋时人们运用《周易》占簽的记载,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等情况来看,《周易》的卦辞、爻辞,即经的部分,大约在西周中后期开始形成,其作者不是某一个人,到了春秋时期,《周易》基本上具备了今天所见的面目。《十翼》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史记》说,“文王演《易》”,又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虽然具体情况未必如此,但是,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十翼》的内容是孔子弟子或其后学根据孔子的讲学而整理出来的,尽管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属于孔子的学说则是无疑的。大致而言,《系辞》《文言》约作于战国中期,《彖辞》和《象辞》约作于战国的后期,《说卦》《序卦》和《杂卦》具体创作年代不明,但在西汉初年已有运用的实例,那么,其创作也当不晚于这一时期。国学经典导读002▣磊▣▣▣绿▣《周易》第一讲《周易》第二讲(上)《周易》第二讲(下)《周易》第三讲(余群讲解)(余群讲解)(余群讲解)(余群讲解)第一卦乾(乾上乾下)乾①,元亨@利贞③。初九④:潜龙勿用⑤九二:见⑥龙在田⑦,利见大人⑧九三:君子⑨终日乾乾D,夕惕若厉心,无咎®。九四:或跃在渊⑧,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①乾:卦名,八卦之一,由三个阳爻组成,取象于天。八卦两两相叠而成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均有一卦名,各代表不同含义。乾为六十四卦之首,代表天和一切阳刚事物。②元亭:元,始也,大也。亨,通也③利贞: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卜得此卦吉利,《说文解字》云:“贞,卜问也,从卜贝。”《周易》所说“贞”皆指卜筮:二是指利于守正。④初九:爻题,即爻位指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从下往上依次是初爻、二爻、三交、四爻、五交、上爻。用“九”表示阳爻,用“六”表示阴交。“初九”即初交是阳爻。⑤潜龙勿用:潜伏的龙不要有所作为。潜,伏潜。龙,古代传说的刚健动物。用,作为、行动。⑥见(xià):同“现”,出现。下文的“见”与此同。⑦田:田野。⑧大人:卦辞和爻辞常用,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有道德有作为之人;二是指有道德并居高位的人。与“君子”义相近。⑨君子:才德出众之人,与“大人”义相近。⑩乾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本《周易》作“健健”,自强不息之义。①夕惕若厉:夕,晚上。惕,警惕、忧惧。若,语气词。惕若:警惕的样子。厉,危险2无咎:咎,过错。《周易》常用凶、咎、悔、吝作为断语,表示灾祸,但其程度不同。凶,凶险。咎,过错。吝,羞辱。悔,悔恨⑧或跃在渊:或,不定之辞。此句式应为“或跃或在渊”,即或者飞跃,或者再返回深渊。周易003上九:亢①龙有悔。用九②:见群龙无首③,吉。《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文言》④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答。”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①亢(kàg):过,甚,极。②用九:六十四卦中唯有乾、坤两卦各有一用交,乾称为“用九”,坤称“用六”。《帛书》作“迥(dòg)九”“迥六”。在用四十九根著草卜筮时,其结果得出七、八、六、九这四个数中的一个。得六、九则表示有动爻,阴将变阳,阳将变阴;得七、八则不变。“用九”“用六”是说坤卦可能变成乾卦,乾卦可能变成坤卦,表明了古人阴阳互化的哲学思想。③无首:首,指头。无首,一说是没有首领,还有一说是没有边际,层出不穷。④文言:对“文言”二字之义,先儒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法:一是乾坤为门户,以文说乾坤:二是依文而言其理;三是因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日“文言”:四是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五是单就卦交辞而推衍之,故日“文言”:等等。国学经典导读004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元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评说乾卦是六十四卦之首,上乾下乾,六爻都是阳爻,象征天和一切阳刚事物。古人之所以用龙来说明乾卦的含义,阐明阳刚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周下易005究其原因,在于龙是阳刚之物,能够在天地之间自由地翱翔。卦辞“元亨,利贞”,是说此卦元始亨通,利于守正。“初九:潜龙勿用。”一阳爻在下,宛若一条巨龙潜伏在万丈深渊,位卑力微,有志难伸,此时不会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需要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腾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离开了伏藏的深渊,来到了田野上;田野虽然不是龙久居之地,但终究是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了一步,阳刚渐显,初露头角,出现了有利于施展自己才华的机遇。以阳刚居下乾之中,刚健得中,有“大人”之象;但阳居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尚有不遂意之处,只能说是“利见”。“九三”居下乾之上,处上体和下体的边缘,属凶险之地。但以阳居阳尚得正,故诫之此时应该“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夕惕若厉”,白天或夜晚都不可懈怠,必须保持警惕忧惧之心,只有这样做,才能“无咎”一虽有危险但可免除灾害。到了“九四”就进入上乾,切近“九五”,在此位置向下看,是万丈深渊;往前看,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阳居阴位,阳刚主进,阴柔主退,在这个特殊时期,或“跃”或“在渊”就要有所选择了。此时能进则进,能退则退,进退自如,故告知“无咎”。爻辞用了一个“跃”字,这是“飞”前的准备,有跃跃欲试之义,故其寓意还是说应该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因为再前进一步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卦中,“九五”是至尊之位,代表事物发展到了一个完美的阶段,一般都是吉祥的。乾卦的“九五”有更特殊的含义。六爻皆阳,唯“九五”独尊,刚健中正,犹有德之君即将出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说潜龙经过前面一番“修炼”,腾云驾雾,云行雨施,成为有德之君。“九二”的“大人”还在田上,而“九五”的“大人”已在天上,真是“天壤之别”!“上九”是卦中最后一爻,表明本卦所说的事物已完成了一个发展阶段。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凶是吉得有个定论。“九五”的龙已得到了至尊之位,阳刚甚极,如果再不满足,贸然前进,离开了“宝座”,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真成了“孤家寡人”,故说“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卦中有潜龙、田龙、亢龙、飞龙等,六爻皆是龙居之位,故称“群龙”,又称“六龙”。群龙出现,喻有德之人层出不穷,故吉利。“首”多解为“头领”,说“群龙无首”是群龙都不当首领或不以首领自居。其实此句的意思是:龙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看不到边际,喻阳刚之气与宇宙永存,永不消亡。乾,六十四卦之首,统领其余六十三卦,这反映了周人的哲学思想。《周礼·国学经典导读006大卜》:“筮人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日《周易》。”《连山》是夏朝的,《归藏》是商朝的,都已失传,唯《周易》流传于世。殷人尚母,故《归藏》以坤为首卦;周朝重父,故以乾为首卦,意在说明,阳气是宇宙万物之本。阳气的发展也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爻辞以龙为喻,潜龙一田龙一跃龙一飞龙一亢龙,由“潜”到“飞”经历了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地步;而到“亢”时,则阳极变阴,物极必反。乾卦就是这样揭示了事物由萌生一发展一壮大一衰亡的变化过程,从而奠定了用哲理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石。《文言》作者将“元亨利贞”释为“四德”,即“仁、义、礼、固(信)”,使卜筮观念上升为一种道德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亨,利贞”就是说元始亨通,利于守正。在5000余字的《易经》中,“元”25个,“亨”49个,“利”119个,“贞”111个,共计304个字,约占卦、爻辞总数的6%,而且都在关键部位,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后人对整个《易经》的正确理解!虽说《易传》作者是用儒家思想来解《易经》的,却开创了用哲学观点解释《易经》的先河,也不乏探到了《易经》哲理真谛的内容。“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道出了乾卦的真正含义。天体是按一定的规律运行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世间万物也随之变化,春花秋实,兴旺衰败,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人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就是这个意思。—彭晓辉第二卦坤(坤上坤下)坤,元亨。利牝马之贞。①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②利。西南得朋③,东北丧朋。安贞吉①。①坤:卦名。坤的卦象是六个阴爻,用来表示大地及阴柔的事物。本卦的内容与人在地上的生活有关。牝马:母马。《周易集解》:“干宝日:‘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阴类,故称“利牝马之贞”矣。”②攸:所。有攸往:有所往。主:主人,这里指接待旅客的房东。③朋:朋贝。李镜池说:“朋,朋贝。货币起先用贝,贝十枚一串为朋。”④安贞吉:安于守正则吉祥。···试读结束···...

    2023-02-03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西方美学名著导读》彭立勋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西方美学名著导读》【作者】彭立勋作【页数】390【出版社】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2.01【ISBN号】978-7-5680-7707-1【价格】49.80【分类】美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彭立勋作.西方美学名著导读.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2.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西方美学名著导读》内容提要:学习美学,需要精读一些美学名著。本书从由古希腊至今(20世纪以后)浩如烟海的西方美学思想宝库中,精选出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潮中有重要创见、重大影响、最具代表性和得到公认的美学名著18部,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对其理论、学说、范畴进行介绍、分析和阐释,同时也注意对其研究方法进行考察、归纳和探讨。全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评论中肯,力求在文本阐释中实现视界融合,提出新颖独到见解,是学习和研究美学的良好辅导和参考读物。《西方美学名著导读》内容试读绪言这些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学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对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过去研究较少的应用美学、部门美学日益繁荣,美学研究的方法也日益走向多样化。人们学习和研究美学的兴趣持久不衰。这种情况确实令人鼓舞。但是,由于美学问题本身的复杂繁难,寻求真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所以,直到现在,对于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研究,建立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2为了使美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深入、更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建立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美学体系,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全面地、深男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思想,以求得到准确的、完整的理解:继续对美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研究;结合变化发展的艺术和审美实名著践,深入研究艺术和生活的审美活动中一些新的美学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读要努力去做的工作。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迫切的、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美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和外国的异常丰富的美学遗产作一个系统的总结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①哲学的发展有它本身的历史继承性,必须从它的先驱者那里继承一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和出发点,美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研究过去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②。这也完全适用于美学研究。如果我们不对过去丰富的美学思想的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吸收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我们发展新美学的借鉴,那么,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美学体系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现在有些爱好美学的初学者缺乏系统的美学史知识,也不愿花功夫认真研读美学原著,却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苦思冥想,凭空杜撰出各种所谓新体系,实际上却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强调一下学习和研究美学史和美学原著更有必要。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页。②《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4页。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其基本理论带有较强的思辨性,也比较复杂和繁难。这也许就是像美的本质是什么这类美学的根本问题至今仍然困惑着人们头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美学家们对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已经做过各式各样的探讨,既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又留下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能对以往的美学思想的成就、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作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进行美学探讨的参考和借鉴,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走或者少走弯路。比如有些问题美学史上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就不必再从头做起,而是要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继续深入研究。又如美学史上有些观点、学说,已经从理论和实际上反复证明是错误的,缺乏理论和事实根据3的,我们就不必再坚持这种观点,而是要在否定这些错误观点中寻找真理。这些年来,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和艺术问题有过许多争论,其中有一些实际上绪就是美学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的继续。如果我们对美学思想史有一个更好的研究,那么美学界的许多讨论也就会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深入进行美学研究,进一步建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也必须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起来。恩格斯指出,在理论思维中,“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①历史的东西既包括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包括作为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东西则是指这些历史的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概念等思维形式中的概括,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的。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都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基本相符的。对美学理论作逻辑的研究,不能脱离美学历史的研究。美学中的各种概念、范畴,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审美意识和艺术活动的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即使是同一个概念、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像美、艺术等最根本的美学范畴,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加以考察和分析。因此,美学研究必须把逻辑的研究方式和历史的研究方式结合、统一起来。如果脱离历史研究,不以美学的历史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的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础,单纯从逻辑上抽象地进行探讨,那就会陷入抽象空洞的逻辑推理之中,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理论成果。在西方美学史上,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用历史观点研究美学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首先是黑格尔。恩格斯说,黑格尔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到处贯穿着这种宏伟的历史观,到处是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虽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①。无论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研究,还是对艺术阶段、艺术门类的分析,黑格尔都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发展过4程中去加以考察的。正因为如此,从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的深刻性来讲,黑格尔在美学上的贡献都大大胜过了他的前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历史观点进行了西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把历史作为出发点,使逻辑和历史达到了唯物辩证的统方一。我们要在美学研究中贯彻这一原则,就不能忽视对于美学发展史和美学思想资料的研究。读在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部门,虽然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但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却是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奴隶制时期的美学,是西方美学思想的滥觞。在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著作残篇中,就有若干论述涉及美学问题。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就将古希腊美学思想发展到高峰,并对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4世纪到13世纪,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美学思想完全附属于基督教的神学,美学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酝酿于13一14世纪而极盛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又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峰,美学思想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和延续于17一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两种很有影响的美学思潮。前者和唯理论哲学及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相结合,产生了理性至上的古典主义美学法典:后者则以经验论哲学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推动近代西方美学重点转向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研究。18世纪以法、德两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启蒙思想家中,有许多人都对美学和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而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则是狄德罗和莱辛。他们所提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和现实主义艺术理论,在当时具有极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的进步意义,并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迅速崛起,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相继把美学推向新的高峰。正是通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努力,美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与此同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家们也为美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由此可见,从古希腊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西方美学经历了许多历史阶段,积累了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料。对如此长久的西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正确评价其意义、作用和局限性,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以便对西方美学遗产真正做到批判的继承,是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5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思想开始从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变。叔本华和尼采以唯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思想以及此后出现的新康德主义、新黑著格尔主义的美学等,虽然在有关审美经验和艺术的个别问题上也提出了某些独特见解,但在美学的根本问题上却陷入唯心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进入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正式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西方现代哲学、现代艺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尽管现代西方美学派别林立,新说层出不穷,思潮此起彼伏,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但如果从它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来看,它的发展从整体上看仍然主要是沿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两种倾向展开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特点是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本真的存在(生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主张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意志、情感等非理性或超理性的意义。表现主义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美学等,无不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特点是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以自然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要求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分析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等都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变化,推动西方现代美学摆脱和超越传统美学,走上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形形色色的西方现代美学内容复杂,可以说是泥沙俱下。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一概排斥、简单否定,固然是不对的;一味吹捧、盲目崇拜也是错误的。简单否定和盲目崇拜都可能是由于缺乏正确观点和全面了解。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西方现代美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也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限巨任务。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对于西方的美学思想遗产,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这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指南。关于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美学思想遗产,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有极明确的指示。他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的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6学、宗教等等的观点。”①美学思想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有对其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对它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评西价,正确地阐明它们在历史上的意义、历史局限性和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方学用。由于历史情况是矛盾复杂的,所以美学史上也有许多美学思想显得十分矛名著导盾复杂。对于这类现象,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具体间题作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还应该具有相关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西方哲学史、艺术史和心理学史的知识。首先,西方美学原是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个时期美学思想和派别的形成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流派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美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都是大哲学家如果我们不了解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和派别,也就难以了解与此相关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不了解一些重要美学家的哲学思想,也难以了解他们的美学思想所以,我们在研究西方美学史时必须研究西方哲学史。为了弄清一个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必须弄清他的哲学思想。其次,美学理论不能脱离艺术的实践活动,各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也总是和当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批评的情况相关联的。不少在美学理论上有建树的美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如狄德罗、莱辛、歌德、罗丹等都是如此。黑格尔的《美学》虽然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但却是以丰富的艺术史作为立论根据的。有不少美学著作恰恰是在总结当时文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如被称为“古典主义文艺法典”的《诗的艺术》就是这样的。所以,只有具备西方艺术史的知识,熟悉西方艺术发展的线素和规律,方能更好地理解、评价西方美学思想。再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5页。···试读结束···...

    2023-01-07 美学导读 美学经典导读

  • 初中20本名著导读精华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名著知识点|百度云网盘

    初中20本名著导读精华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名著知识点...

    2022-12-28

  • 小红书—中华古诗文读本pdf+点读+导读+音频12本|百度云网盘

    最近超火爆的一套书,坊间人称“小红书”,只因在北京东城区多所小学里流传得享大名。坊间盛传,古文阅读新高度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古代比较有名的诗文编纂成12册,按地支进行排列,然后注音。另配三册导读,有比较详细的解释翻译和作者背景介绍。推荐这套书,主要是看中里面的古文部分,而不是诗词部分。因为这书对比较出名的必读的经典古文也算是一网打尽了,而且册子又小又薄,容易携带,省得我自己去找、去考证、去注音了。#北京的孩子在地铁里背小红书#书里的古诗与古文全是精品,跨度大,适合年级从4岁到初中都适合。上面就有《出师表》《滕王阁序》等等,设计好,前面长篇,背过长篇的明白后面短篇超级容易。重点是北京某些小学指定用书,一个学期要求要背一本音频需密码是xiaohidia...

    2022-12-28 小红书 出师表怎么做 顶级出师表

  • 初中名著导读,文章齐全各类名著,阅读分析及答案理解|百度云网盘

    名著阅读,阅读理解分析加习题练习解答,提升阅读量,有需要快下载吧!...

    2022-12-16 阅读分析 阅读理解题 阅读分析 阅读理解怎么写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